第十名:印度阿瓊MK2
阿瓊MK.2型是原來阿瓊主戰坦克的改進型號,是與以色列國防公司合作一同開發的,共進行了13項重大改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第一代阿瓊已在2004年開始進入印度陸軍服役,但它並沒有打動陸軍而是責令對其戰鬥力需要繼續改進。新的阿瓊MK.2型相比它的前身擁有更好的防護,火力和機動性。阿瓊MK.2型的試驗開始於2012年。預計一兩年後投入批量生產。它將被用來替換在冷戰時期就在印度陸軍服役的老舊T-55和T-72M主戰坦克。使用印度自研的120mm穿甲彈。
第九名:日本90式坦克
遠看90式坦克的輪廓和框架有些像"豹"2,車體和炮塔的形狀扁平且方正,但個頭和體重比"豹"2要矮小和輕多了,車下部負重輪和車上部煙幕彈發射器也少。它車體長7.5米,寬3.43米,高2.3米;最大重量50噸,比"豹"2及改進型要輕5~10噸。外形尺寸小和低車姿結構是它的主要外部特徵。
90式坦克武器系統的先進性得益於技術引進。它裝置了典型的德國萊茵公司精品120毫米滑膛炮,那是日本制鋼所獲得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許可生產的世界標準型火炮。火炮身管長為44倍口徑,身管外裝熱護套,中間有抽菸器,前端左側裝置炮口基準儀。滑膛炮沒有膛線,對彈丸產生阻力小,炮彈不旋轉,穿甲彈依靠彈翼獲得空力穩定,利於使用細長型彈丸增大穿甲能力;滑膛炮身的壓力也因此比線膛炮小,炮身可以採取薄壁型,從而實現火炮身管輕量化。90式的坦克炮充分利用了滑膛炮提供的這些條件。
第八名:韓國K2坦克
K2主戰坦克"黑豹"(KNMBT, Korean New Main Battle Tank(韓國新主戰坦克),或稱 XK2即eXperimental K2(實驗K2))(韓文: K2 '')是韓國新一代主戰坦克。
黑豹裝有全新 1,500 匹馬力引擎(K1引擎僅1,200馬力),由Doosan Infracore公司和 STX 引擎公司合作研發。路面上可以超過極速 70 km/h,越野可以達48 km/h。從0到32 km/h加速僅7秒,引擎也比其他同功率引擎體積小,允許設計成燃氣渦輪引擎與美軍M1相同。三星科技設計此部分渦輪裝置,使其可以再增加100匹馬力,而在左邊多出的空間又可安裝一個補助動力單元,當引擎失效或停機時還能提供一些備用動力和電力。它還能使坦克停住時不必一直開引擎保持車上系統運作,達到省油目的;埋伏時也可降低音量和車溫。
第七名:日本10式坦克
10式坦克配備一門日本自行開發的120mm 44倍徑滑膛炮 ,基本設計與先前90式的120mm滑膛炮相同,但提高了膛壓,炮塔尾艙內設有一具水平式自動裝彈機來供應主炮所需的彈藥。10式主炮的彈種除了傳統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高爆穿甲彈、高爆榴彈之外,還能使用一種TRDI研發的程序化引信炮彈,其電子引信能在穿透三層牆壁之後才引爆彈頭,主要在城鎮戰中用來對付隱藏於工事後方或建築物內部的敵軍。TK-X原型車的炮盾左下方設有一挺74式7.62mm機槍,備彈12000發,而車長艙蓋左後方則設有一具M-2HB 12.7mm同軸機槍 ,備彈3200發;炮塔兩側的裝甲套件內部各整合有四管煙幕彈發射器,從側面完全看不出來,與DDS主動防禦套件連線、全自動控制,可投擲多頻譜煙幕彈以阻絕各式光電探測系統。以往90式將車長機槍置於車長與炮手艙蓋之間,希望能讓兩名組員共享,然而在實際應用上卻會嚴重妨礙機槍對兩側的射界,於是10式又將機槍改回在車長艙蓋處,以便於車長操作的效率。 以後的10式坦克可能以遙控武器站取代車頂的人操車長機槍,新的武器站可能同時裝備一挺7.62mm機槍與一門40mm榴彈機槍,不僅近距離火力壓制力大增,更能讓人員在車內安全地操作,而不必冒險探頭出車外,利於城鎮作戰。
第六名:英國挑戰者系列坦克
現生產型挑戰者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L11A5式120mm線膛坦克炮,但以後的車型將安裝1門XL30式高膛壓線膛坦克炮。XL30式坦克炮由諾丁漢皇家兵工廠(RoyalOrdnanceNottingham)研製,從前稱之為EXP32M1式火炮。
該炮炮管上裝有熱護套、抽氣裝置和炮口校正裝置,炮身用新型電渣重熔鋼製成,炮尾閉鎖機構採用新型結構,可以承受高膛壓。炮管壽命為500發全裝藥彈(EPC),在內膛磨損量達到極限值前不會因材料疲勞而報廢,炮尾壽命是身管壽命的10倍。
該坦克炮可以發射L15A4式脫殼穿甲彈、L20A1式脫殼彈、L31式碎甲彈、L32A5式碎甲教練彈、L34式白磷發煙彈和新研製的L23A1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該坦克上有存放42個藥筒和64個彈丸的位置,每個藥筒位置可放1發脫殼穿甲彈或者2發碎甲彈或發煙彈藥筒。一種典型的混合儲存彈藥方式是20發脫殼穿甲彈和44發碎甲彈或發煙彈。
第五名:俄T90AM坦克
T-90AM其實是一種全新的坦克,又被稱為T-2012型坦克,該坦克裝備有新式發動機、主動防禦裝甲、現代化的125毫米口徑滑膛炮和先進的主動防禦系統,幾乎可抵禦所有型號的炮彈和反坦克飛彈。
第四名:法國勒克萊爾坦克
勒克萊爾配備一門GIAT的CN-120-26型120mm 52倍徑滑膛炮,CN-120-26主炮沿用AMX-30以來的典型法式設計,為了追求內彈道性能而未設置炮膛排煙器,改從戰鬥室內以壓縮空氣將開火後炮管內煙硝吹除。CN-120-26擁有電子伺服陀螺儀二軸炮身穩定系統,能間瞄射擊,並通過射控系統與觀測系統同步動作。CN-120-26具有鋁美合金炮身熱套筒防止炮管受熱變形,除了GIAT開發的彈藥外,還能使用北約制式120mm滑膛炮彈藥。不同於M1與豹2,勒克萊爾的主炮採用自動裝填系統,故省略了裝填手,全車僅編制三名乘員;自動裝填不僅能減少人力需求,進而使得坦克體積能更加緊緻,此外還可大幅提高射速(達每分鐘12~15發)。
GIAT為CN-120-26主炮研發的彈藥包括三種實彈、
炮口特寫兩種射擊用訓練實彈以及兩種裝填用訓練啞彈,實彈為120 APFSDS F1A翼穩脫殼穿甲彈(炮口初速1790m/s,有效射程4000m,採用鎢錳合金彈蕊,飛行3000m時誤差半徑小於500px)、120 HEAT-MP F1高爆穿甲彈(採用錐形化學能裝藥彈頭,炮口初速1100m/s,有效射程3000m,飛行2000m時誤差半徑小於625px)與120 HE F1高爆榴彈(炮口初速1000m/s,有效射程4000m以上,飛行2000m時誤差半徑小於875px,主要用於對付人員、建築物、輕裝車輛等軟式或半硬式目標)。
這些炮彈均使用半可燃式拋射藥莢,其底火適
GIAT 120mm 坦克炮彈系列用於電力擊發機構,發射後僅留下一片底板並排入炮尾環下方的收集袋內,不影響車內乘員操作。至於兩種射擊用訓練實彈分別為120 APFSDS-TP-T翼穩脫殼穿甲練習彈(射擊時炮膛磨損比實彈輕)與120 HEAT-TP-T高爆穿甲練習彈,兩種裝填用訓練啞彈則是120 APFSDS F1 inert與120 HEAT F1 inert。雖然目前勒克萊爾使用的是120mm主炮,但是其原始設計也預留了換裝140mm主炮的空間,作為日後性能提升之用
車頂機槍副武裝方面,勒克萊爾擁有一挺12.7mm同軸機槍,車上攜有950發12.7mm子彈,而車長與裝填手艙口附近各有一具7.62mm槍架,不過平時只安裝車長用機槍;這兩具槍架的俯仰範圍不大,很難進行防空射擊,主要還是用於壓制地面目標。除此之外,勒克萊爾炮塔後段兩側各裝七具新型80mm GALIX多用途拋射器,稱為裝甲車近距離防禦系統(Armoured Vehicle Close Protection,AVCP),能發射煙幕彈、紅外線誘餌、人員殺傷榴彈、人員阻絕地雷等,有效擔負起坦克的近程自衛任務。這些GALIX發射器經過良好的適型安裝設計,均整合於炮塔裝甲之內,受到良好的保護。
第三名:德國豹2坦克
主要武器
該坦克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120mm滑膛炮,炮管長5.3m,用電渣重熔鋼製成,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設計膛壓為710米Pa,實際使用膛壓為500米Pa(5500千克f/cm2)。炮管系用自緊工藝製造,內膛表面經鍍鉻硬化處理,從而提高了炮管的疲勞強度、磨損壽命和防腐蝕能力。炮管壽命為650發(標準動能彈)。
整個火炮系統帶防盾重4290千克,不帶防盾重3100千克(包括炮管、熱護套、抽氣裝置和炮閂),炮管重1315kg。最大後坐距離為370mm,一般後坐距離為340mm。
.彈藥
120mm滑膛炮配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兩種彈藥。車上裝42發彈,其中27發儲存在駕駛員左邊的車前部分,15發儲存在炮塔尾艙裡。
DM1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120mm火炮的主彈種,由彈丸、可脫落彈託和鋼底半可燃藥筒構成。彈丸由彈套、尾翼、彈芯和裝在彈底的曳光裝置組成的彈芯直徑為38mm、長徑比為12:1。彈芯為外部套有鋼套的鎢彈芯。該穿甲彈的初速約為1650米/s,最大有效射程為3500米。
DM12多用途破甲彈具有破甲和殺傷雙重作用,初速為1143m/s。該彈為尾翼穩定彈,短尾翼用鋁合金擠壓製成,經表面熱處理,可承受500米Pa以上的膛壓;採用了壓電引信;改進了點火裝置,將原來的單孔底火改成多孔底火,在周圍一圈開有徑向孔,使點火時間從22ms縮短為5ms。
半可燃藥筒由惰性纖維、硝化棉、二苯胺、樹脂等混合製成,內裝發射藥、底火和緩蝕添加劑襯套。為防止藥筒受潮和微生物侵蝕,在藥筒上塗有一層油膜。
DM23彈是於1983年採用的德國第二代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其整體式鎢鎳合金彈芯的直徑為32mm,長徑比為14:1。
DM33彈是第三代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具有更大的長徑比,但至今尚未投產。
該坦克的彈藥與美國M1A1坦克的彈藥通用。
第二名:美國艾布拉姆斯坦克
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改進工作一直在進行著,最初配備M1坦克的105毫米火炮正在被新型120毫米火炮替換,同時改用新型懸掛系統、新型炮塔,增裝裝甲防護和核生化防護系統。改進艾布拉姆斯坦克的目標是:通過增添改進型火控系統和車長獨立熱觀察儀提高該坦克的殺傷力,通過加裝新型防護系統提高生存力,通過採用新型懸掛系統提高機動性。這些措施都能提高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戰技性能,但遺憾的是幾乎每項改進都會增加該坦克的重量。
最新型的M1A2坦克已擁有信息化作戰能力,這意味著艾布拉姆斯坦克能夠分享戰場信息,能提高坦克乘員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並通過故障自動診斷與報告使維修工作量減少。
總的看來,艾布拉姆斯坦克還有改進的餘地,它的使用壽命至少還可延續30年。
第一:中國99A坦克
99A型主戰坦克在外觀上與原來的99式和99改進型主戰坦99A坦克在運輸中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加裝了大量的披掛式爆炸反應裝甲,主要安裝在炮塔正面和側面,避彈性能與防護能力均獲得顯著提升。由於敵方武器命中裝甲下半部時,可能會順著裝甲外部輪廓而打進炮塔與車體的接縫,進而卡死炮塔,因此99A型主戰坦克還在車體相應位置增添了新裝甲來減少炮彈穿入炮塔座圈的危險。
99A的炮塔上裝備了一種配備有毫米波雷達99式主戰坦克 的全新主動防護系統。而此前99式坦克上裝備的則是一種雷射壓制系統,外界對其作用的頻率範圍仍不十分清楚。
99A的火控系統也進一步完善。該系統包括瞄準手和車長使用的瞄準儀(配備單獨的穩定裝置)、雷射測距儀、熱成像儀、數位化彈道計算機、武器穩定儀、大量的傳感器(負責搜集大氣條件、炮筒損耗等數據)、目標自動追蹤系統和配備有彩色顯示器的多用途車長操作臺。熱成像儀獲取的圖像、慣性導航和衛星導航系統接收的信息,也可顯示在車長顯示器上並與電子地圖相疊加。
它已經使用了MBT-2000的底盤。使用新的底盤後,99A型主戰坦克很可能會在其中安裝更大馬力的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可能是在原來99式主戰坦克1200馬力的150HB發動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其最大輸出功率為1500馬力,各項指標與德國MTU公司MT883發動機接近。此種新發動機以及新的傳動系統(CH-1000型綜合傳動裝置)、冷卻系統和燃料箱,早前已經安裝於99式改進型主戰坦克上進行過測試,並達到80千米/小時的最大公路速度以及60千米/小時的最大越野速度。此外,99A型主戰坦克空氣清潔過濾裝置,採用了類似M1A2的雙過濾體制。
第零名:俄阿瑪塔坦克
之所以將它放在第零位,是因為「零」既是結束,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阿瑪塔」安裝了俄最新研製的2A82型125mm口徑的坦克炮,並配有32發彈藥。除了常規炮彈,它還能夠發射帶有串聯高爆反坦克彈頭的雷射制導炮彈,射程至少可以達到5000米。另外,該坦克採用新式自動裝彈機,可在行進間實施精確射擊。有俄媒體就宣稱「阿瑪塔」主戰坦克的火力在未來數十年都將是世界上最強的。 值得一提的是,「阿瑪塔」主戰坦克上還配備有用於第五代戰鬥機上的K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極大的提升了其全天候作戰能力。這種主動相控陣雷達可集成於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或主動防護系統,其天線陣列中包括可探測來襲威脅的天線,當發現敵方反坦克武器接近時,迅速確定來襲彈丸的種類和飛行軌跡,引導坦克及時規避或發射彈丸摧毀來襲兵器。 據資料顯示,為了使「阿瑪塔」坦克在戰時能夠保持足夠的機動能力,研發人員為其安裝了雙渦輪增壓的X-12系列A-85-3A引擎,而且在其前後都安裝了動力裝置。此外,阿瑪塔主戰坦克的底盤可以作為通用坦克平臺,通過搭載不同的系統,可以衍生為坦克、自行火炮、工程車輛、防空平臺、重型步兵裝甲戰車等。 「阿瑪塔」坦克如此強大,難怪俄已經把它和正在研發的第五代戰鬥機T-50一起,視為俄軍實現現代化的「未來神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