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零戰為鏡:武器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 循跡曉講

2021-02-20 循跡曉講


作者:瑞鶴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5000字,大約需要15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零式戰鬥機」在歷史愛好者眼裡可謂是如雷貫耳。

這種飛機可以算是舊日本海軍的圖騰之一,直到現在,還會有很多關於這種飛機的動漫和周邊在出品。

這種飛機為什麼叫「零式」呢?因為它定型投產的時候是1940年,這一年在日本是「皇紀2600年」,因此,這一年定型生產的戰鬥機,也就被叫成「零式戰鬥機」了。

 

▲作者瑞鶴製作的零式戰鬥機模型,這是偷襲珍珠港的時候巖本徹三一飛曹的座機,巖本徹三後來在零戰上成了日本海軍的「擊墜王」 

 

零式戰鬥機的首秀是在80年前的9月。

在1940年9月13日爆發的璧山空戰中,零式戰鬥機出現在中國的天空,它們的對手是中國空軍的伊-15,伊-16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的性能全面凌駕於這些蘇聯的過時貨,戰果也是一邊倒的。

日本方面宣稱雙方的戰損比是27:0,中國空軍的將士們空有報國熱情,但技術差距太大,從璧山開始,中國進入了「有空無防」的一段黑暗時期,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零戰的性能在一段時間之內都可以凌駕於歐美戰鬥機之上,這也就成就了後來的「零戰神話」。

當然,後來零式戰鬥機性能落伍,飛行員素質差,淪為神風特攻機的故事,這都是後話了。

 

▲後世畫作中反映璧山空戰中零式戰鬥機一邊倒屠殺的場景 圖源於網絡

 

零式戰鬥機的研發和作戰歷程,相信不少讀者也都是耳熟能詳(動畫片《起風了》講的就是零戰設計師堀越二郎的故事)。

針對零式戰鬥機相關的資料也都是汗牛充棟,這有什麼好講的呢?

也還是有的,零式戰鬥機的成功和失敗是一些武器設計根本原則的很好體現,這些根本的原則不僅僅是「產量和性能的矛盾」,或者「速度和裝甲的矛盾」,而是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期所向披靡,航空母艦上的零式戰鬥機居功至偉 圖源於網絡

作為我們後世的讀者而言,倘若看到相關資料的時候可以進行這樣的思考,歷史的複雜和啟示才會更加引人入勝。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以零式戰鬥機為例,講一講武器設計和使用時的這些理念。

 

工業產品一般而言都是針對某種需求而開發出來的,所以設計製造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考慮「怎麼滿足設計中提出的需求」。

對於使用場合性命攸關的武器而言,尤其如此。倘若一般的工業產品還會有些地方讓設計者「炫技」的話,那麼武器設計中這樣的炫技就顯得非常愚蠢。

這方面一個典型的反例就是二戰中的保時捷博士,他參與的德軍重型戰車項目中總是要去塞進去他的電傳動設計,也不能說這樣的電傳動設計不好,但這樣的設計需要用到大量德國缺乏的銅資源,而且傳動效率極低,故障率也非常高,無論從戰術還是戰略的層面上,這樣的電傳動設計都很難解釋為「針對某個具體的目的」。

因此,保時捷雖然被希特勒所偏愛,但他的設計被武器局否掉,也在情理之中(關於這段故事,循跡曉講會在未來推出的專題節目「虎式坦克」中會有涉及,敬請期待)。

 

▲保時捷博士的虎式坦克最終成了一個失敗的設計,因為其大大背離了「形式服從功能」的原則 圖源於網絡

 

而零式戰鬥機之所以一開始「打遍天下無敵手」,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在開發的時候非常認真地執行了「形式服從功能」的原則,並把這樣的原則做到了極致。

日本海軍的需求是一款大航程,高速且機動性良好的戰鬥機,這個需求很高而且彼此之間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減重,並且提高推重比。

說到推重比,海軍需求的推力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很難再提高了,那就只有減重。零戰的設計團隊為了減重,把事情做到了極致。

關於杜拉鋁和鉚釘的事情,大家也都耳熟能詳,這裡不再贅述。

▲ 二戰時在日本工廠組裝中的零式戰鬥機 圖源於網絡

單就說機體結構加工。那會兒其他飛機的組裝都是左右機翼插在機身上,但零戰不是這樣,它是一整片左右的機翼構件加工好,然後機身坐在這樣的機翼上。

這麼做沒其它的目的,也還是為了減重。

日後這種組裝工藝也出現在日後美軍的P-51野馬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然P-51為了減重做的更徹底,它的整個機體到了後來都不噴漆了,這樣能減輕十幾公斤的重量,這對飛機性能還是有不少提升的。

 

▲零式戰鬥機減重到連座椅上都開滿了減重孔 圖源於網絡

因為零戰的設計團隊把「形式服從功能」的原則貫徹到每一個鉚釘上,所以這架戰鬥機滿足了日本海軍的每一個苛刻要求,不僅如此,零式戰鬥機的低速性能,爬升性能和水平盤旋性能都極為出眾。

▲零式戰鬥機減重到極致,由此帶來了極好的低空水平迴旋性能 圖源於網絡

當時的盟軍戰鬥機想要在低空低速的纏鬥中討零戰的便宜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一切的基礎是堀越二郎對減重的極致追求,也是「形式服從功能」這個理念的很好體現。

換句話說,任何武器的設計使用,如果背離了「形式服從功能」,下場一般都不會太好。

為了實現一些性能指標,武器的設計必定會在另一些指標上有所犧牲。

對於零式戰鬥機而言,在發動機推力並不出眾的情況下追求高性能就只能減重了,而這樣的減重只能去削弱一些「看上去不那麼重要的指標」。

一般而言,武器上的零件一般而言都要考慮惡劣環境下的使用,所以設計上的「最大承載力」會比戰場上允許的最大承載力要大一倍左右,但零式戰鬥機要減重,於是在海軍的默許下,零式戰鬥機許多零件的最大承載力被默默地調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然就沒辦法減重了。

 

▲零戰32型的結構簡圖。為了減重,許多結構上的部件強度被調低了 圖源於網絡

 

當然零式戰鬥機為了達到性能的極致,捨棄的非常重要的性能是「飛機的防護性」,零戰的油箱不是自封油箱,零戰一打就著,零戰的飛行員沒有裝甲保護,這一切都是事實,造成這一切事實的直接原因就是為了減重,防護不犧牲是不行的。

再往深處追溯的話,這跟日本武士道文化有關,重視進攻,忽視防禦,認為戰死是無上的光榮,懦夫才需要防護呢。

這種武士道文化導致的惡果已經是一個被說了無數遍的話題了——開戰前日本好不容易攢下的一些精英飛行員慢慢地被消耗殆盡,而日本根本無力補充,到了1944年,日本只能由一些菜鳥去開著戰鬥機作戰,雖然這些菜鳥「很有精神」,但無奈水平是真不行,於是除了神風還能幹什麼呢?

 

▲戰爭後期被美軍凌空打爆的一架零式戰鬥機,到了這個時候,零戰開始重視防禦了,但還是「一打就著」。圖源於網絡

說起來,武器設計和運用中「合理的取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些影響因素是實際的需求,還有些就是長期的歷史因素和民族秉性了。

這種事情不經歷慘痛的失敗,是很難覺察到的。

零式戰鬥機是優秀的,這點毋庸置疑,但直到日本戰敗,曾經無敵的零式戰鬥機走入歷史的時候,日本人才開始意識到「為了追求極致性能而犧牲飛行員的性命」這樣的取捨是出了問題,往深處講,就是「犧牲個人」的文化有什麼問題呢?

這樣的做法並不見容於文明社會,再從實際的角度看,當人都一個個被犧牲掉的時候,那些「星辰大海」的迷夢靠什麼去實現呢?

 

▲太平洋戰爭70周年日本NHK電視臺戰爭證言徵集廣告 圖源於網絡

所以,各種妥協和犧牲都可以討論,但拿人命去犧牲的,雖然現在還有很多人支持這麼做,但戰後的日本也還是覺醒了—— 「一個需要人民為他死的國家,就讓他滅亡好了」

 

我們知道,武器的研發生產是非常費時費力的,所以對於武器,特別是像飛機這樣的「國之重器」而言,在設計的時候能夠為後續的改進提供的空間越大,冗餘度也就越高。

如果說零式戰鬥機在「形式服從功能」這一項可以拿滿分,在「合理的取捨」這方面在當時的選擇也可以理解的話,那麼零戰在「冗餘度」這一項的得分就可以說是不及格了。

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零戰的機體結構就沒留下什麼改進的空間,後來也不是沒有小修小改,但在一開始的設計上想要製造出高空高速性能出色,堪比地獄貓的飛機,那就太為難堀越二郎了。

 

▲也不能說零式戰鬥機在戰爭期間沒啥改進,但這些改進比起急劇惡化的戰局還是顯得杯水車薪 圖源於網絡

 

當然零式戰鬥機在設計上沒留下什麼冗餘,很大程度上是發動機決定的。發動機功率上不去,怎麼改都不對,這也是日本那個時候的工業基礎決定的。

日本真正成為一個製造強國那是二戰以後的事情了,1945年以前,日本的製造業比起英美差距其實是巨大的,但是在「大日本帝國從沒失敗,以後也不會失敗」的心裡慣性下,日本還是走上了一條與世界為敵的不歸路,等發現自己製造業真不行的時候,那個「大日本帝國」也就快涼了。

 

說到零戰設計時「冗餘度極差」的事情,講一個很有趣的小細節,零式戰鬥機的全稱是「零式艦上戰鬥機」,那是要在航空母艦上使用的,航母的空間有限,怎麼著飛機的機翼得摺疊起來節約點空間吧。

但零戰不是這樣的,為了保證機翼強度,早期零戰的機翼也就只有翼尖能折起來,這折起來的機翼還不如不摺疊呢,所以後期的零式戰鬥機把機翼縮短,這個象徵性的折翼就取消了。

 

▲早期的零式戰鬥機,左右兩端的機翼也就只能「象徵性地折起來一點」 (作者瑞鶴製作、供圖)

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的許多裝備,其設計時的「冗餘度」都很難說好。

比如說那會兒日本的航空母艦,在翔鶴級航空母艦上,一號升降機為零式戰鬥機專用,因為這個升降機比較寬,零戰折不了機翼,也就只能用這一部升降機了。

二號和三號升降機尺寸較小,是為轟炸機預留的——轟炸機的機翼摺疊更多,佔地面積更小,不似零戰,這也是日本艦船設計上不留冗餘度的案例,這種情況下,遇到需要多帶戰鬥機的場合,航母甚至都不能及時地把這些零戰提升到甲板上,這也是制約日本航空母艦戰鬥力的關鍵性因素。

 

▲翔鶴號航空母艦,三個升降機中,只有前部的升降機可以供零式戰鬥機使用 圖源於網絡

 

所以,零式戰鬥機一開始的設計就基本不太有改進的餘地,如果在一場短期戰爭中,零式戰鬥機會有壓倒性優勢。

但是太平洋戰爭曠日持久,拖到最後,到了「武器的冗餘度」開始決定交戰國韌性的時候,零戰就只能迎來悲慘的結局。


日本人是很為零式戰鬥機驕傲的。直到現在,零式戰鬥機的圖案還出現在日本國內許多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裡。

我自己案頭有一把尺子,上面畫著零式戰鬥機的側影,那是在吳港的戰艦大和博物館售品部弄來的。

 

零戰和戰艦大和成了那個時候日本光輝的象徵。對於很多當代的日本人而言,「日本造出了世界第一流的戰鬥機」,「日本造出了世界第一的大軍艦」是直到現在都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即使日本在二戰中戰敗了,零戰曾經很厲害,這個事實無論如何都無法抹殺。

 

▲戰艦大和,舊日本海軍的圖騰,本文作者製作的大和號戰列艦模型 圖源:瑞鶴

都說「以史為鑑」,雖然零戰還沒到二戰結束就已經過時了,但它曾經的輝煌還是多少可以預示著一些東西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那種動輒打幾年的全球戰爭是很難再出現了。

很多時候,一場戰爭可能會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之內就結束,然後決定某個地區,某幾個國家幾十年的命運。在這樣的局部戰爭中,質量優勢遠遠大於數量優勢,精心打造的武器和訓練有素的軍人是最可靠的戰鬥力。

 

但是在這個時候,武器的設計,包括飛行員在內的作戰人員訓練,都很難在戰爭進行時進行大的調整。平日裡用什麼武器,軍人的訓練水平是什麼樣,大概在戰爭時也就是這個樣子了。

 

在這種短期的局部戰爭中,零式戰鬥機設計時極其強調的「形式服從功能」會在性能上賦予武器一種壓倒性的優勢。

▲F-117,戰後另一種將「形式服從功能」發揮到極致的武器 圖源於網絡

例如,戰後另一種將「形式服從功能」強調到極致的典型武器就是美軍的F-117隱形戰鬥機。

這種飛機說是戰鬥機,但沒什麼空戰能力,機動性和速度都很差,載彈量也並不突出,但是它的所有設計都是為了隱身,它將隱身的功能發揮到了當時能做到的最好。

結果,歷次局部戰爭,F-117飛機作為先鋒出動了那麼多架次,也就被擊落了一架。即使是很討厭這款飛機的人,也不得不承認,F-117是一種非常成功的,甚至是劃時代的飛機。

▲F-117隱身戰機 圖源於網絡

另外,零式戰鬥機在戰爭後期的失敗也表明了優秀軍事人員的重要性。

當然,在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日本遭遇的是「非超級大國」一定會遭遇的人員消耗和斷檔。

但是,在二戰結束之後,戰爭的模式已經轉變成了短時間的局部戰爭。這個時候,「精兵」的作用就會體現出來。

 

▲裝備精良且充分訓練的以色列空軍是一段比零式戰鬥機還要輝煌的傳奇 圖源於網絡

那有沒有一支小國的軍隊,把「裝備精良」和「精兵強將」結合起來呢?

還真有,這就是以色列國防軍,尤其是他們的空軍。以色列空軍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我就不廢話了。

這種「神話般的戰績」背後,可能他們並沒有直接參考零式戰鬥機的故事,但是,基本的那些思路,其實也都是相通的(關於以色列空軍的故事,以後我也會專門寫東西講一講)。

 

所謂「以史為鑑」,還是需要有一些深刻的思考,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對零式戰鬥機如此,對很多不那麼愉快的事,也應該是如此吧。

(完)

相關焦點

  • 以零式飛機為鏡:武器設計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日本方面宣稱雙方的戰損比是27:0,中國空軍的將士們空有報國熱情,但技術差距太大,從璧山開始,中國進入了「有空無防」的一段黑暗時期,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零戰的性能在一段時間之內都可以凌駕於歐美戰鬥機之上,這也就成就了後來的「零戰神話」。當然,後來零式戰鬥機性能落伍,飛行員素質差,淪為神風特攻機的故事,這都是後話了。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戈德溫男爵|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000字 閱讀需要8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他所採用的戰術,是原有德軍戰鬥機重型突擊大隊戰術的升級:採取規模編隊方式集體向盟軍轟炸機群進行撞擊,並要求每個飛行員只有在極近距離內才考慮用機載武器攻擊,至少擊落一架轟炸機才能跳傘,必要時採取撞擊敵軍轟炸機同歸於盡的戰法。
  • | 循跡曉講
    /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200字,大約需要18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日本海軍可說是最奮勇善戰的對手,士兵聰明勇敢,很重視尊嚴,但他們卻造出了回天魚雷這樣的怪物。筆者認為,是後人喊出「大和必須死,日本才能活」的時候;是平成青年笑嘲,「讓人民為它去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的時候;是日本的動漫遊戲不再繼續沉迷於自己的歷史,而是用「日本的語言,講世界的故事」,製作出世界歷史為背景,歐美人為主角的作品的時候。到這時,日本才算是理解了歐美文化的真諦。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晉北劍聖|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0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循跡曉講》《正本清源:近代歐洲軍隊真的不如「足智多謀」的東方人嗎?| 循跡曉講》文章中,我們分析了古典和近代時期歐洲軍隊是否戰術呆板,不懂機動,缺乏策略。今天我們再來將目光對準中世紀以及近代早期的歐洲軍隊(加上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把歐洲軍隊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再到近代不同時期的「是否缺乏機動性」和「謀略」的問題講清楚了)。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治理曆法南懷仁|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9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英軍發射榴彈的火炮類型有多種,清人起初無法區分,只能統稱為「開花炮」、「炸炮」或者「飛炮」等俗名。因為缺乏對應的武備,各地在亂局之中被迫開始仿製類似武器。
  • 哥薩克的衰亡:被俄羅斯榨乾的「戰鬥民族」 | 循跡曉講
    全文約2800字,大約需要8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前一陣不少人讓我講俄羅斯哥薩克騎兵的故事,說過好幾回了,今天我就填個坑,跟大夥聊聊哥薩克。很多烏克蘭人就遷徙到了第聶伯河沿岸的一座島嶼定居,這裡就被命名為「扎波羅熱」,意思是「瀑布上的土地」。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賽艇隊長|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0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大家好,我是賽艇隊長,今天是年三十,先在這裡祝大家春節愉快,闔家歡樂,萬事如意。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瑞鶴|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4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二戰爆發前,施佩爾在幾次納粹黨集會會場設計和帝國總理府擴建的項目上展示了自己過人的統籌管理和領導才能,以至於希特勒想要讓他為自己的千年帝國重新設計首都「日耳曼尼亞」。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瑞鶴|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4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二戰爆發前,施佩爾在幾次納粹黨集會會場設計和帝國總理府擴建的項目上展示了自己過人的統籌管理和領導才能,以至於希特勒想要讓他為自己的千年帝國重新設計首都「日耳曼尼亞」。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方生|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34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今天聊點好玩的東西,咱們看現代戰爭,比如說二戰,每次軍事行動之前都要起一個代號,像德國入侵蘇聯叫「巴巴多薩」,敦刻爾克撤退叫「發電機」,其實這些代號也有說法,他們裡面都有什麼門道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戈德溫男爵|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2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毫無疑問,如果納粹先於盟國擁有了這件毀滅性武器,那麼它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將其用於戰場,摧毀盟國的戰爭工業基礎和士氣,進而將人類拖入恐怖的深淵,所幸這一切並未發生。
  • | 循跡曉講
    所以戰後,美國政府就制定《民兵法》,把全國各州的民兵統一起來,跟正規軍一樣訓練、配備正規軍的武器和制服,統一整編,改稱國民警衛隊。02.國民警衛隊聽誰的?南卡羅來納州國民警衛隊的M1坦克但這種情況也不絕對,很多時候陸軍、空軍裝備主戰武器,國民警衛隊都有。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天息災|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70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為什麼一支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部隊卻主動放棄自己的榮耀?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從十月革命說起。革命取得階段性成功後(二月革命),雄心勃勃的布爾什維克們在列寧的帶領下,不僅驅逐了具有一定民意基礎的立憲會議,並且其激進的政治口號嚇壞了協約國。
  • 悲壯的海圻號:以自沉航道遲滯日軍進攻的老軍艦 | 循跡曉講
    作者:方生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晉北劍聖|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44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在19世紀,由於滑膛槍是一種難以進行精確射擊的武器,所以普魯士認為讓普通士兵進行實彈射擊訓練毫無必要,密集快速的彈雨才是取勝之道,因此陷入了對步兵射擊速度的狂熱追求。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晉北劍聖|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8000字 閱讀需要20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循跡曉講》筆者不知道這幾位讀者到底有沒有認真讀這篇文章,不過從他們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來,一些人對歐洲軍隊的作戰能力還是充滿了不屑於質疑。今天我們不談這個,這篇文章是上篇《正本清源:古典時代的歐洲軍隊真的不追求機動性和計謀嗎?| 循跡曉講》的姊妹篇,在本文中,讓我們從近代來看一看,此時的歐洲軍隊到底有何種表現?
  • 二戰後期,「天下無敵」的皇軍已經聽不得壞消息了 | 循跡曉講
    ◎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主講:三喵先生◎ 策劃:瑞鶴◎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45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報名參加頭牌老師的十三陵,桓大司馬老師的觀復博物館活動▲ 上面為循跡的微信視頻號,點開即可觀看視頻。
  • 醒醒,別被俄國戰機航程/作戰半徑的廣告數據騙了 | 循跡曉講
    ◎ 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輪胎漏氣◎ 編輯:馬戲團長◎ 全文約39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公眾號 航程應明顯大於作戰半徑的兩倍。去送報紙的路上因為攜帶了一車貨,油耗遠大於正常油耗;送報紙的過程中的油耗不可忽略,而且頻繁的啟停搞不好會更費油。用作戰半徑乘以2算航程必然是大大低估的。某些公眾號(比如某翼站長)和網絡寫手在此頻繁犯錯:
  • | 循跡曉講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作者:弗洛雷斯|配圖/排版/校對:循跡小編|全文約52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除了謀劃非正規的一些出擊方式外,設計並製造航程更遠的新型轟炸機刻不容緩。最初,蘇聯工程師基於圖-4的機體進行放大,得到了圖-80、圖-85等原型機。這些飛機雖然外形逐步脫離B-29原型,但仍為平直主翼+活塞動力,本質上與二戰飛機無異。
  • 馬穆魯克王朝:毀於經濟高通脹和集團內捲化的中世紀騎兵之王 | 循跡曉講
    全文約5500字,大約需要15分鐘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在公元13-16世紀,馬穆魯克堪稱全世界最好的騎兵力量。▲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十字軍-英雄的時代》視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稍後又在擊敗蒙古西徵軍與十字東徵軍的戰鬥中身先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