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國外的民航空管記錄數據首次明確證實:美國空軍RQ-4「全球鷹」偵察無人機在烏克蘭東南部飛行。實際上,該機在烏克蘭上空執行任務已有近兩年時間。
一架部署在西南亞地區的RQ-4「全球鷹」(美國空軍圖片)
關於美國空軍RQ-4「全球鷹」飛越烏克蘭的報導其實已屢見不鮮。早在2015年4月,俄通社-塔斯社引用俄總參謀部行動總局安德烈·卡塔波洛夫將軍的說法,自2015年3月美國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就在黑海上空有規律的執行任務,同時也在烏克蘭上空監視。根據俄方高級官員的說法,「全球鷹」這類無人機的使用,將使對俄羅斯領土的數據收集深度從250千米提高到300千米。
在烏克蘭飛行的「全球鷹」無人機隸屬於美國空軍第9聯隊。該機由加州比爾空軍基地轉移至義大利錫格內拉空軍基地,自2011年開始為美國的歐洲司令部、非洲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執行情報監視偵察任務。
2011年3月,「全球鷹」首次投入實戰。3月19日,該機首次飛越利比亞執行高空戰損評估任務,在美軍「奧德賽黎明」作戰行動之後對戰場剩餘的面空飛彈和可攜式防空系統進行偵察。該機在此地區部署於地中海中部,對北非、東歐和中東執行定期的監視任務。但是它們通常保持低調以免被探測到,至少不會被Flightradar24、PlaneFinder或Global ADSB Exchange公司這些反饋在線飛行跟蹤系統採用的商用ADS-B接收機探測到。
Global ADSB Exchange公司的屏幕截圖
上圖所顯示的信息是10月15日該機被在線跟蹤時採集的,因為該機在飛過烏克蘭南部上空時,該機打開了S模式應答機。「全球鷹」在敖德薩市東部5萬英尺(15.24千米)高度突然出現在雷達圖像上,當時正飛往馬裡烏波爾方向。然後該機轉向西北方向,最後飛越摩爾多瓦和保加利亞之後返回錫格內拉空軍基地。在此航途上,該機在某一點的巡航高度達到5.4萬英尺(16.46千米)。「全球鷹」的飛行軌跡可能使其圖像情報(IMINT)傳感器探測到俄羅斯在克裡米亞的基地,同時可能收集到烏克蘭頓巴斯地區親俄地面部隊的情報信息。
偵察機和無人機通常在關閉應答機的情況下使用,這樣可以避免與航空交通管制(ATC)系統的無線電通信。根據「看到並規避」(see and avoid)的規則,無人機操作員負責避免可能發生的空中交通衝突,這類似於沒有跟隨飛行的目視飛行(VFR)。但是,即便是美國空軍的RC-135這類戰略偵察機也能被定期在線追蹤到,而「全球鷹」原本是迄今為止仍處於「不可見」狀態的戰略無人機平臺,考慮到錯誤使用ADS-B應答機可能破壞作戰安全(OPSEC),因此不能排除這是一個意外事件,但是,在美俄關係趨緊的時期,該機也很可能是故意廣播它的位置——俄偵察機過去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例如,俄部署在敘利亞的最先進的情報收集飛機圖-214R就曾開著應答機沿烏克蘭邊境飛行。
《空天防務觀察》評論:「全球鷹」近年來也平均每年對我國海域、在我國領海線邊緣附近對我內陸進行數十次偵察飛行。該機的海上偵察改型——美國海軍的MQ-4C「特賴登」已投產,將在2017年成建制形成戰鬥力,也計劃首先在西太平洋投入使用。可以看到,長航時偵察無人機已成為美對中、俄進行偵察的重要工具,更不要提還有隱藏在面紗之後的隱身偵察無人機——當年的RQ-3「暗星」,當前的RQ-180等。
諸如此類的事實以及今天這條動向,說明了什麼?它們說明先進的長航時偵察無人機已經成為大國間在和平時期進行博弈的一個重要工具。即便是從作戰來看,隨著「觀察-判斷-決策-行動」(OODA)或「發現-鎖定-跟蹤-瞄準-交戰-評估」(F2T2EA)流程時長的不斷壓縮,情監偵(ISR)本身已不能再被僅視為「戰前」準備工作,而已經並正在更加成為作戰行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前,我國國內仍有不少人僅將「持久自由」作戰行動(阿富汗戰爭)簡單視為低端作戰行動,但忽視了美軍對它也有「是運用情報作為武器的首場戰爭」的評價。在這場戰爭中,美軍已將其F2T2EA時長壓縮到10分鐘以內。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從戰鬥力競爭和殺傷鏈的角度看待「全球鷹」、「特賴登」,那麼我們需要想到:如這在戰時,在它發現我方目標之後的數分鐘內,我們或許就將看到美軍的飛彈來襲。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譚健美)
關注本公眾號有以下三種方式:
1、點擊本文頂部藍色「空天防務觀察」字樣,點擊「關注」;
2、在微信的「通訊錄」-「公眾號」中,點擊右上角的「+」號,輸入「AerospaceWatch」查到到本公眾號之後點擊,再點擊「關注」;
3、長按下面的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本號:
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