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際網路公布的資料顯示,2016年10月號的《國防科技工業》刊登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劉石泉的文章,這篇文章除了提到大家已經比較熟悉的「快舟」和「開拓」系列固體燃料輕型運載火箭發射系統等項目之外,還披露了用「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發射的電推火箭「羽舟」和液體運載火箭「輕舟」。文章還稱,計劃2020年完成電磁發射演示系統建設及原理驗證試驗。
透露「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發射火箭的學術期刊截圖
這則報導公開以後,讓對「電磁彈射器」和「電磁炮」已經非常熟悉的網友們大吃一驚,「電磁彈射」+「火箭」這一對組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中國要使用電磁炮來發射衛星嗎?
看過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的網友們應該記得,巴爾的摩城大炮俱樂部製造了巨型大炮,發射空心炮彈到月球的冒險故事,但「炮射衛星」這種構想並非僅僅存在科幻小說中。
上世紀60年,著名的「火炮瘋子」吉拉德·布爾博士在加拿大主持研製了一種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超級大炮,該炮的試驗場位於加勒比海的巴貝多島,因此美國陸軍和加拿大軍方資助的這個項目被命名為「巴貝多計劃」,它曾經以2100米/秒的初速和15000g的過載,將190千克的炮彈打到180千米的太空,這個身管火炮的世界記錄至今無人能夠打破。布爾博士還將兩根406毫米戰列艦艦炮的炮管對接起來,把炮彈送上180公裡的高空。只是由於當時飛彈技術的飛速發展,美、加軍方最終於1967年放棄了該計劃。
「巴貝多計劃」中研製的衛星大炮,曾將炮彈送入低地軌道
儘管國內關於電磁發射系統的公開資料比較少,但隨著中國相關科技的不斷發展、生產工藝的改進和新材料的突破,相關項目的進展已經遠超外界的猜測。比如中國海軍工程大學在其電力集成創新團隊的介紹中,就曾提及,電磁發射系統「已應用於艦船、電磁能武器、衛星推射等領域」。顯然,這也從側面證實了中國利用電磁發射火箭項目並非是「異想天開」。
海軍工程大學資料曾提及電磁發射系統已應用於衛星推射等領域
有軍事專家對「國科環宇」表示,利用其加速性能好和射彈質量範圍大的特點,電磁炮可用作運載火箭的第一級,來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或衛星等太空飛行器,這不但能有效減小(約一個數量級)運載火箭的質量,降低發射成本,而且能減少環境汙染。尤其是如果用電磁炮發射採用微納米技術的、體積和重量都比常規衛星小很多的「納衛星」,除了人力和成本遠遠低於運載火箭發射或太空梭運送外,還能解決發射複雜性和及時性問題,大大提高發射成功率和縮短發射進程,這對於軍事上尤為重要,十分有利於實現戰時衛星組網或補網,滿足建立以及維護和保障天基信息系統的需要。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電磁炮等電磁發射技術在電源小型化、發射器長壽命、發射載荷抗過載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技術難點。但據外國媒體報導,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在電磁推進技術的個空前突破以及新材料的發展和應用,很多過去在電磁炮前進道路上曾經難以逾越的障礙正在被逐一克服。特別是以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在艦船新型集成化發電技術和電磁發射技術領域,破解了一系列世界級科技難題,推進了中國電磁能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
國外媒體中,用電磁軌道發射飛船的想像圖
此外,俄羅斯《觀點報》2016年7月報導稱,俄羅斯科學院高溫聯合研究所工程師12日在莫斯科郊外首次試驗自行研發的電磁軌道炮加速器,讓彈丸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俄科學院代表稱,俄羅斯科學家成功將磁軌炮中的「彈丸」加速至11公裡/秒,這樣的速度足以克服地球引力,但距離進入太空還差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