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磁大炮一炮可以打掉一顆衛星

2021-02-13 高速射頻百花潭

電磁炮是利用電磁發射技術製成的一種先進動能殺傷武器。與傳統大炮將火藥燃氣壓力作用於彈丸不同,電磁炮是利用電磁系統中電磁場產生的洛倫茲力來對金屬炮彈進行加速,使其達到打擊目標所需的動能,與傳統的火藥推動的大炮,電磁炮可大大提高彈丸的速度和射程。

 

電磁炮利用電磁力(洛侖茲力)沿導軌發射炮彈的武器。它主要由能源、加速器、開關三部分組成。能源通常採用可蓄存10~100兆焦耳能量的裝置。當前實驗用的能源有蓄電池組、磁通壓縮裝置、單極發電機,其中單極發電機是最有前途的能源。[1] 

加速器是把電磁能量轉換成炮彈動能,使炮彈達到高速的裝置。主要有:使用低壓直流單極發電機供電的軌道炮加速器和離散或連續線圈結構的同軸同步加速器兩大類。開關是接通能源和加速器的裝置,能在幾毫秒之內把兆安級電流引進加速器中,其中的一種是由兩根銅軌和一個可在其中滑動的滑塊組成。[1] 

發現原理


電磁炮原理示意圖


19世紀,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該定律表明磁場中的電荷和電流會受到洛侖茲力的作用,即位於磁場中的導線在通電時會受到一個力的推動,同時,如果讓導線在磁場中作切割磁力線的運動,導線上也會產生電流。

20世紀初,有人提出利用洛侖茲力發射炮彈的設想。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德國和日本都曾研究過電磁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其他國家也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

實驗應用

1845年,查爾斯·惠斯通製作出了世界第一臺磁阻直流電動機,並用它把金屬棒拋射到20米遠。此後,德國數學家柯比又提出了用電磁推進方法製造"電氣炮"的設想。

第一個正式提出電磁發射/電磁炮概念並進行試驗的是挪威奧斯陸大學物理學教授伯克蘭。他在1901年獲得了"電火炮"專利。1920年,法國的福瓊·維萊普勒發表了《電氣火炮》文章。幾乎同時,美國費城的電炮公司研製了用於火炮的電磁加速器。二戰期間,在軍事需求的刺激下,德國、日本都研製過電磁炮。德國的漢斯萊曾將10克彈丸用電磁炮加速到1.2公裡/秒的初速。


用電磁炮發射宇宙飛船的設想圖

20世紀70年代初,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建造了第一臺電磁發射裝置,將 3克重的塑料塊(炮彈)加速到6000米/秒的速度。此後,澳、美科學家製造了不同類型的實驗樣機,並進行過多次發射實驗。用單極發電機供電的電磁炮,已能把318克重的炮彈加速到4200米/秒的速度。磁通壓縮型電磁炮已能將 2克重的炮彈加速到11000米/秒的速度。

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查裡德·馬歇爾博士運用新技術,把3克彈丸加速到了5.9公裡/秒。這一成就從實驗上證明了用電磁力把物體推進到超高速度是可行的。1978年公布實驗情況後,引起了各國軍方的特別關注,美國國防委員會得出"未來高性能武器必然以電能為基礎"的結論。美國防部成立了"電磁炮聯合委員會",協調軍隊、能源部、國防原子能局及戰略防禦倡議機構分散進行的電炮研究工作。

1980年,美國西屋公司為「星球大戰」建造的實驗電磁炮把質量為300克的炮彈加速到了每秒約4千米,而在真空中,這個速度還可提高到每秒8~10千米。

1992年,美國已把一門口徑90毫米、炮口動能9兆焦的電磁炮樣炮推到尤馬靶場進行試驗。電磁炮從實驗室到靶場說明,電源小型化技術已有所突破。

高速發展:美國

電磁炮曾是冷戰時代美國「星球大戰」軍備計劃的重點項目,被視為對抗核彈的秘密武器。美國海軍於2005年重新啟動電磁炮研究,截止2010年投放2.11億美元。

2010年12月6日,美國通用原子公司公司宣布,該公司研製的Blitzer防空型電磁軌道炮的樣炮已經於9月在美國陸軍杜格威試驗場成功試射了空氣動力學彈丸。該次試驗是根據與海軍研究辦公室籤訂的合同進行的,成功演示了具有戰術價值的電磁導軌發射裝置、脈衝電源系統和彈丸的集成和能力。試驗中使用的彈丸由波音公司研製,飛行速度達到5馬赫,飛行加速度達到60000g,試驗還演示了電樞分離和穩定飛行。

2010年12月12日,美國研發電磁軌道炮在海軍試射中,將電磁炮以音速5倍的極速,擊向200公裡外目標,射程為海軍常規武器的10倍。美軍目標在8年內進行海上實測,並於2025年前正式配備於軍艦上。 該實驗在維吉尼亞州達爾格倫水面作戰中心進行,先後兩次試射電磁炮。電磁炮主要由兩條軌道組成,炮身裝在拖車大小的長方形槍管,軌道中間放著鋁製20磅炮彈。電磁炮接上電源後,電流會通過兩條軌道,從而生成強大推力,將鋁彈以高速彈射。


美國試射電磁炮

兩次試射所生成的能量,分別達33兆和32兆焦耳,打破於2008年創下的10兆焦耳紀錄。1兆焦耳能量相當於1噸重汽車以時速160公裡行駛。

除威力外,33兆焦耳下發射的炮彈射程較現時常規武器遠10倍,亦是電磁炮一大優勢。但美軍最終實戰配備目標是64兆焦耳級電磁炮,射程最遠可達321公裡,可讓軍艦在敵艦射程範圍外發動攻擊。

海軍研究所所長卡爾表示,電磁炮優點眾多,首先是射速快,不會像巡航飛彈般出現目標移走或落空等問題,配合全球定位系統(GPS)更可進一步提高準繩度。此外,由於電磁炮毋須火藥,既可提升船員安全,亦可令軍艦攜帶炮彈數量增加10倍。

2014年1月15日,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負責人馬修·庫倫德少將介紹稱,該項目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原型機研發階段),已經研製了2套工業電磁軌道炮系統原型,項目已經進入第二階段,海軍及工業部門將測試在一分鐘內進行多輪發射。庫倫德對即將在白沙靶場進行導軌炮8連射測試結果充滿信心。[2] 

2014年4月10日,美國海軍表示將啟動電磁炮海上試射計劃,利用電磁可發射音速七倍的高速輕型炮彈。[3]  該型電磁炮已在地面展開廣泛試射,接下來將安裝在美國海軍快速艦「米利諾基特號」,並在2016年進行海上試射。[3] 

美國海軍研究部主任克隆德海軍少將在一項軍方科技圓桌會議上透露,「這已是真實的,不是科幻小說,你可以親眼看它發射。」[3]  克隆德將在華盛頓附近舉行的海空宇航科技博覽會上表示電磁炮將協助加強美國的空防、巡航飛彈防衛及彈道飛彈防衛,同時還具有成本低廉的優點。[3] 


美軍電磁炮

中國


2013年11月20日出版的《簡式防務周刊》報導稱,衛星圖象顯示中國包頭市西北方的一個所謂裝甲設備與火炮測試中心,有兩門火炮,它們分別長約26米和33.5米,這兩門超級火炮各自被固定在混凝土基座上,這個混凝土基座曾與2010年9月至2012月12月期間現身,當時衛星圖像首次捕捉到了這兩門火炮的身影。[4]

而最新的衛星照片顯示,這兩門火炮2013年7月仍在原處。而在2011年拍攝的衛星照相中,尺寸更大的那門所謂火炮前方,有一系列似乎是靶標的物體。報導猜測,這顯示該處正在對高速炮彈進行穿透力測試。[4]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領導的科研創新團隊再次獲獎: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而基本上所有的媒體都將這次目光集中到了電磁彈射器上,其實在電磁領域中國已經獲得重大突破。目光已經不僅僅局限於電子彈射器。中國目前還在試驗電磁大炮就是其中另一項很重要的研究。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導衛星圖像顯示,中國在西北的大漠一個裝甲設備和火炮的測試中心內,有兩門個頭巨大的火炮,分別長24米和33米。英國軍事專家分析相信這是中國解放軍正在西北大漠的測試新型超級火炮。該炮正在對高速的彈炮展開某種穿透力的測試,而中國軍方歷來對大口徑遠射程的火炮很有興趣。中國大經在70年代以反彈道飛彈的項目成立了640反導工程,中國曾經展開過先鋒超級大炮的試驗。理論上超級大炮可以展開遠距離的攔阻射擊,也可以對目標展開準軌度衛星的攻擊。

 

電磁炮結構

電磁軌道炮是一種遠程、高能、多任務的武器,其射速可達當前海軍的艦炮的3倍。其射程可達100英裡(約161千米)以上,以艦船上儲存的電能為動力來源,利用電磁力(洛侖茲力)沿導軌將彈頭加速到很高的速度發射出去。美國海軍官員稱,這是一種不太昂貴、具有高殺傷力和遠程打擊能力的攻擊性武器。[2] 

電磁軌道炮彈頭重23磅(約10.43千克),可以從電磁導軌上發射,也可從海軍127毫米甚至155毫米火炮系統發射。導軌炮採用指令制導,但在未來可能發展成自導式。[2] 

除了在射程和毀傷力方面的優勢,該炮還是一種相對廉價的海軍火炮項目,每枚炮彈成本約25000美元。[2] 

由於電磁軌道炮是一種具有高能量的武器,因此發熱情況嚴重,需要有良好的冷卻技術支持。電磁軌道炮並不僅僅是一個炮彈發射裝置,而是由多個系統組成的。美國海軍正在對多個冷卻系統設計進行評估。[2] 

(1)電磁推動力大,彈丸速度高。電磁發射的脈衝動力約為火炮發射力的10倍,所以用它發射的彈丸速度很高。一般火炮的射擊速度約為0.8千米/秒,步槍子彈的射擊速度為l千米/秒。而電磁炮可將3克重的彈丸加速到11千米/秒,將300克的彈丸加速到4千米/秒。有的專家甚至預言,將來的速度可達100千米/秒。速度對於天基反飛彈系統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攔截器速度越高,不僅攔截的效率高。而且可大大減少天基武器的數量。

(2)彈丸穩定性好。電磁炮彈丸在炮管中受到的推力是電磁力, 這種力量是非常均勻的,而電磁推力容易控制,所以彈丸穩定性好,這有利於提高命中精度。

(3)隱蔽性好。電磁炮在發射時不產生火焰和煙霧,也不產生衝擊波,所以作戰中比較隱蔽,不易被敵人發現。而且,它採用低級燃料作能源,而不是常規火藥,這有利於發射陣地的安全。

(4)彈丸發射能量可調。可根據目標性質和射稱大小可快速調節電磁力的大小,從而控制彈丸的發射能量。

(5) 比較經濟。與常規武器比較,火炮發射藥產生每焦耳能量需要10美元, 而電磁炮只需要0.1美元。如果與其他太空武器相比,電磁炮就更經濟了。

將電磁炮作為一種新型航天發射裝置,還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那臺實驗電磁炮的加速度太大,人無法承受。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解決方法,那就是延長加速時間。然而這必須以採用更長的軌道為代價。由於人體只能承受大約3倍重力加速度的長時間加速,滿足人體耐受能力的電磁炮所需的軌道長度(經計算,為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約需1000千米)在技術上難以實現。

第二,如果把電磁炮水平安裝在地面上,飛出炮口後的炮彈仍然會在大氣阻力下很快減速,難以順利達到環繞地球軌道,為此,用於航天發射的電磁炮必須將出口設置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之巔。


電磁炮原理

第三,電磁炮能夠發射的炮彈質量仍然不大,這是加速能力不足造成的。加速炮彈的力與磁場和電流之積成正比,要獲得足夠強的加速磁場一般靠超導磁體。用超導線圈產生磁場已是相對成熟的技術,但超導磁體需要冷卻到很低溫度(如液氦溫度,約-269°C)才能發揮作用,這對於軍事應用是個問題,因為會大大降低發射裝置的靈活性,但作為固定使用的航天發射裝置,基本上可以不必考慮這些,而且如果高溫超導強磁體能夠研製成功,對低溫條件的要求也可放寬。

關於電磁炮的第四個技術問題和第三個相關,因為在磁場不夠強的情況下,要想提高加速能力就只能讓炮彈通過足夠大的電流。於是就產生了大電流發熱和炮身燒蝕等麻煩。幸好這些麻煩對於航天發射不太重要,因為作為武器的電磁炮得嚴格限制長度,而作為發射工具,幾千米甚至十幾千米的炮身並不算問題,只是對建設施工時的作業精度要求較高罷了。 此外,延長軌道也可使炮彈承受的加速度降低。經過計算,用5千米長的軌道使炮彈由靜止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600倍,這已經比普通迫擊炮發射時的加速度還小了,可人顯然還是無法忍受,而長1000千米的加速軌道在地球上幾乎無法建造。

最後,建造公裡級長度,配備強磁場的加速軌道不會有技術困難,實際上為數眾多的粒子加速器、對撞機等多半具有幾千米,甚至幾十千米長的加速和聚能環。而且它們除了對環道施工的精度要求極高外,各轉彎和控制點等處也均需要設置強磁場。在建造宇宙電磁炮的基本技術方面,人們早已充分掌握了。真正的困難是,從來沒誰把超級加速器放在高寒山區,而且青藏高原的交通條件布便利。

至於電磁炮的發射成本,如果不考慮產生強磁場的低溫液體費用,僅僅是電和不可回收的炮彈殼體而已,日常維護成本也和同長度的高速地鐵相仿,可以開口處一小段配備專職掃雪人員,或加個活動蓋子就能解決。

電磁炮作為發展中的高技術兵器,被世界各國海軍所相中,把它作為未來新式武器,其軍事用途十分廣泛:


(一)用於天基反導系統:電磁炮由於初速度極高,可用於摧毀空間的低軌道衛星和飛彈,還可以攔截由艦隻和裝甲發射的飛彈.因此,在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中,電磁軌道炮成為一項主要研究的任務。

(二)用於防空系統:由於電磁炮初速度高,射速也高。有美軍軍事專家認為可用電磁炮代替高射武器和防空飛彈,執行防空任務。如美國正在研製一種電磁炮,其發射速度為500發/分,射程達幾十千米的電磁炮,準備替代艦上的「密集陣防空系統」。用它不僅能打擊臨空的各種飛機,還能在遠距離攔截空對艦飛彈.英國也正在積極研製用於裝甲車的防空電磁炮。

(三)用於反裝甲武器:美國的打靶試驗證明,電磁炮是對付坦克裝甲的有效手段。發射質量為50克、速度為3km/s的炮彈,是非常優良的反裝甲武器。

(四)用於改裝常規火炮:隨著電磁發射技術的發展,在普通火炮的炮口加裝電磁加速系統,可大大提高火炮的射程。美國利用這一技術,已將火炮射程加大到150km。

(五)用於反坦克武器。由於電磁炮初速極高,所以,它的穿甲能力極強,能有效地穿過坦克裝甲,成為反坦克厲器。美國曾進行過電磁炮打靶試驗:電磁炮發射質量為50克、速度為3km/s的炮彈,可穿透25.4mm厚的裝甲。有關資料還報導,用一種電磁炮做試驗,完全可以穿透模擬的T-72、T-80坦克的裝甲厚度。由此可見,電磁炮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是非常優良的反坦克武器。

(六)用於裝備炮兵部隊。電磁炮可望裝備炮兵部隊。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對電磁炮感興趣。美國海軍陸戰隊經常在海外執行作戰任務,需要電磁炮這樣的遠程快速打擊武器,對沿岸作戰的士兵進行火力支援。美國陸軍也在研發較小型的電磁炮用於陸戰。

(七)用於裝備海軍艦艇。由於電磁炮具有的特點,它有望替代火炮,成為新型艦炮,裝備海軍艦艇。美國海軍準備將電磁炮裝備美國艦艇,美國的軍事有專家認為,電磁炮有可能成為為未來美國海軍新式武器。所以,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拉夫黑德上將稱它為會帶來「海軍戰法的革命。

2015年,一段BAE系統公司為美國海軍所研製的電磁炮測試視頻在網絡上曝光。相比傳統的火炮,電磁炮在速度、精度以及打擊效果上都有著顯著優勢。從測試畫面來看,BAE所研製的電磁炮射出的炮彈就如同一根大釘子,可以輕易擊穿水泥板、汽車,甚至是一次穿透8塊鋼板,威力驚人。[6]

儘管美國的國防預算難以避免被大幅削減的命運,但美國海軍最高指揮官對未來的武器項目充滿信心。[7]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格林納特上將在出席海軍聯盟2014年海空天博覽會時表示,美海軍平臺應該要更好地適應其搭載的武器和任務系統。[7] 

格林納特介紹,電磁導軌炮已經走出實驗室,正在進入工程測試階段。電磁導軌炮利用電能產生磁場,在此前的測試中,電磁導軌炮將一枚23磅(約合10.43千克)的彈丸推動到5600英裡/小時(約合2.5千米/秒)的出膛速度。電磁導軌炮是一種動能武器,也就是說它不需要安裝爆炸物。[7] 

美國海軍還正在推進為部署在阿拉伯海的巡邏艦艇裝備新型飛彈系統測試進展順利。除電磁導軌炮之外,其它的一些新型艦載武器也處於研製當中。美海軍已經在近海戰鬥艦(LCS)上裝備了「長弓地獄火」飛彈,但這是權宜之策,美國海軍計劃在瀕海戰鬥艦上裝備遠程飛彈,從而提高這型艦艇的殺傷力。[7] 


 

更多精彩請加入「中國射頻微波微信第一群」, 先加徐老師微信號:15989459034,註明「公司+方向」,通過驗證後加入。(註:本群屬純技術研討群,銷售代理等非射頻技術人員勿加)!‍

1. 本群4000人,成員涵蓋了國內所有射頻方向企業,高校,研究所。其中教授,總監,總經理,主任專家,海歸,千人計劃,長江學者,首席科學家,博士700+人。

2. 本微信群由「興森快捷-安捷倫射頻高速聯合實驗室」射頻負責人,《ADS2008/2011射頻電路設計與仿真實例》《HFSS射頻仿真設計實例大全》電子工業出版社,主編徐興福建立。

相關焦點

  • 用大炮送衛星上天!
    2016年10月號的《國防科技工業》,登載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劉石泉撰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提到了用「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發射的「電推火箭」——「羽舟」,「電磁彈射」加上「火箭」,著實讓人「科幻」了一把。
  • 逆天了,中國即將用電磁炮發射火箭
    文章還稱,計劃2020年完成電磁發射演示系統建設及原理驗證試驗。 透露「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發射火箭的學術期刊截圖   這則報導公開以後,讓對「電磁彈射器」和「電磁炮」已經非常熟悉的網友們大吃一驚,「電磁彈射」+「火箭」這一對組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中國要使用電磁炮來發射衛星嗎?
  • 他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
    彼時,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國研究員立即對衛星進行了無線電都卜勒頻率測量,並和天文臺的同志一起,計算出了衛星的軌道參數。該方法後來成為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所採用的跟蹤測軌的主要技術之一。他就是九三學社社員,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
  • 50年前,他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
    第一顆人造衛星順利上天,離不開浙江台州籍的九三學社社員陳芳允(1916-2000)的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這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的工作和生活。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現代坦克雲集 《最後一炮》9月11日開放內測
    點擊上方網遊頭條,知曉中國最權威的遊戲資訊現代裝甲時代!中國現代裝甲射擊網遊《最後一炮》宣布將於9月11日正式啟動開放內測。囊括了中國陸軍從第一代到第三代主坦的重要載具型號,堪稱中國現代坦克的百科全書,帶給玩家全景式的裝甲研發體驗。而除了紅色裝甲的中流砥柱——主戰坦克外,《最後一炮》還完整還原了現役裝甲車、步戰車、防空戰車等多類型載具,如知名的02輪突、BK1990、92步戰、03步戰等,多角度立體化展示中國強大的陸軍軍備。
  • 蘇聯墜落了一顆核動力衛星,讓整個世界炸開了鍋!
    電子型海洋監視衛星屬於被動式電子偵察衛星,它本身不發射電磁波,星上裝備的無線電接收、竊聽和紅外遙感設備是用來截獲艦艇雷達、通信和其他無線電設備所釋放的無線電信號,並根據這些信號對目標進行分類和定位,確定目標的數量和航向。
  • 都知道二炮部隊牛,那有沒有一炮、三炮呢?
    是中央軍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戰略部隊,是中國實施戰略威懾和核反擊的核心力量。那除了二炮,有沒有一炮,或者三炮呢?其實是沒有的,有這個疑問的同學是存在一個認識的誤區。這個二炮不是指部隊編制,也不是指兵種,而是指軍種,就像空軍,陸軍,海軍一樣。
  • 中國早已領先一步,西方表示只看熱鬧
    據外媒報導,中國軍方最早在2007年1月11日進行過一次反衛星飛彈攔截試驗,動能攔截彈最終成功以動能撞擊方式摧毀了一顆運行在高度860公裡地球軌道上的即將報廢的氣象衛星。此後,中國很少進行過類似的攔截實體衛星的測試,而主要發展中段反導攔截飛彈,並進行過至少7次實彈打靶,基本都獲得了成功。
  • 我的世界大神製作出超級電磁炮,威力疊加600倍,一炮可穿山
    相信不少我的世界玩家都應該聽說過電磁炮吧,就是用過電磁技術來進一步的壓縮彈藥進而增強威力和速度。
  • 電磁炮威力究竟有多大?美國情報人士揭示真相,巨艦大炮回歸在即
    」的中國海軍「海洋山」號電磁軌道艦炮試驗艦頻頻出海測試。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海戰武器,電磁炮的威力還是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而最近,美媒披露了「海洋山」艦上的電磁軌道艦炮測試的一些細節,讓人可以管中窺豹。圖片:中國海軍的電磁艦炮,感謝原作者據美國CNBC網站報導,美國情報界披露的消息稱,中國在今年1月首次進行了電磁軌道艦炮的海上靶場試驗,相關試驗是在渤海灣上的某海上靶場進行了,有說法稱,中國在海上劃了一個長達220公裡的禁航區,而CNBC援引美國情報人士的說法稱,此次測試,「海洋山」艦上的電磁炮以每秒1.6英裡的初速,打擊了124英裡(即200公裡)外的目標。
  • 反腐第一炮:鄭州炮校與河南交通廳的風水局
    都是大炮惹的禍:鄭州炮校裡有幾門裝飾性的大炮,作為主題院校,沒毛病!但炮院對著河南省交通廳,炮打交通廳!第三任廳長石發亮2000年第三任廳長石某亮上任伊始,便有國師高參曰:曾張二人都是被後面鄭州炮校的大炮火氣打掉的,自從鄭州炮校把那九門紅衣大炮對準交通廳辦公大樓以來
  • 法國AMX30B坦克現身 《最後一炮》曝光歐盟力量版圖
    中國現代裝甲射擊網遊《最後一炮》開放內測火爆開啟,全球百款尖端坦克集結上演真實現代戰爭。
  • 10天後,中國北鬥網絡將全球覆蓋,最後一顆衛星進入發射狀態
    根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本月中旬,也就是10天後,中國迎來最激動時刻,最後一顆衛星進入發射狀態,一旦發射成功,那麼中國北鬥網絡將全球覆蓋。
  • [去科技館學科學]探秘不同大炮的能量來源
    大炮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重型武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根據能量來源不同,大炮經歷了從人力拋石機到火炮,再到電磁炮的發展歷程,其發射的炮彈的能量也越來越高。《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這樣的科學概念。現在讓我們通過中國科技館「兒童科學樂園」展廳的展品「小球大冒險」,一起探秘不同發射方式中蘊含的科學原理,發現小球運動能量的來源。
  • 孟良崮,許世友打紅了眼,陳毅:打掉一千補一千,打掉兩千補兩千
    由於敵人密集擁擠,我軍一顆炮彈落地開花,彈片夾雜著炸起的石片,一彈成多彈,敵人往往死傷一片。第九縱隊當日攻佔牧虎山、大老峪、西山一線,擊潰敵人三次反擊。入夜,被圍之敵紛紛生火做飯,滿山望去,星星點點,火光閃爍。
  • 中國某次衛星發射失敗,世界各國爭相打撈衛星殘骸,美國最為積極!
    但,在今年的7月2日,中國發射了一顆由長徵五號搭載的「實踐18號」衛星,因火箭故障而發射失敗,「實踐18號」衛星也因此墜海。眾所周知,「墨子號」量子衛星是中國發射的,全球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的醜陋面目。一面對中國實行技術封禁,另一面卻想著竊取中國的量子衛星技術。從反面來看,也表明中國正在局部性對美國實現技術反超。
  • 告別國外高價購買:中國第一顆商業SAR衛星高清大圖公布
    SAR也就是合成孔徑雷達,一種主動式的對地觀測系統,可安裝在飛機、衛星、宇宙飛船等飛行平臺上,全天時、全天候對地實施觀測、並具有一定的地表穿透能力
  • 中國203毫米火炮系統研發史:黯然下馬的「亞洲第一炮」
    拿破崙將大炮稱為「戰爭之神」,俾斯麥曾更是宣揚「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尤其在現代戰爭,火炮在戰爭中成為了不折不扣的「頭號殺手」,據統計,二戰期間,由火炮造成的傷亡超過戰場全部傷亡的60%。  對於靠輕武器和步兵起家的解放軍來說,對於大炮的喜愛近似於一種「偏執」。
  • 慘遭以色列暗殺的火炮天才,曾用大炮把衛星送上天!
    布爾博士專注於彈道學領域,被加拿大媒體譽為「火箭專家」,但他真正享譽全球卻是為美國和加拿大研發一款能把衛星發射到軌道上的超級大炮。二戰結束之後,很多火炮設計師依然對德國在戰爭期間研發的「多拉大炮」欽佩、沉迷不已,他們立志研發出一款更好的超級大炮。布爾博士自然也不例外,他在蒙特婁麥吉爾大學擔任宇宙研究所所長時,設計了一款名為「高效豎琴」的超級大炮。
  • 給力丨中國滅火大炮首次成功實戰
    所謂滅火大炮,就是發射特殊滅火炮彈的火炮,炮彈中裝填的不是炸藥,而是大量的乾粉滅火劑。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發文,詳述了國產滅火大炮首次實戰的全過程。據報導,3月29日13時30分,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王陶鄉郭家坪村附近發生森林火情,火勢蔓延迅速,過火面積已達到20平方公裡以上,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