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力子是近現代中國著名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與蘇聯十月革命較早的傳播者,他參與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早期活動。他於1925年5月任黃埔軍校秘書處處長、秘書長,繼任政治部主任等職,對於黃埔軍校有過擘劃獻策之功。他長期主張國共兩黨問題政治解決,致力於《雙十協定》之籤訂,因而獲得「和平老人」稱譽。本文根據史料與回憶文章,著重記述他與黃埔軍校淵源,突出他推進抗戰救國與國共兩黨和平共處若干事跡。
致力傳播新文化,參與創建共產主義小組
邵力子(1882—1967),浙江紹興縣陶堰鄉邵家灠村人。初名景奎,別字仲輝(取義「奎壁連輝」),他從《後漢書》中「遊子天所棄,力子天所富」之句,取「力子」一詞為筆名,自稱為「勤勞之人」,從此就有了「邵力子」之名。進校時改名聞泰,任《民立報》時筆名力子。17歲進上海求志學堂學習。18歲考入廣方言館學法文,後考入蘇州中西學堂學習。21歲參加鄉試中舉,為陝西候補知縣,得「文魁」匾。1903年在邵家漊四德庵創辦強明小學。1905年在浙江吳興南潯鎮執教。同年去上海震旦公學求學,結識于右任等。1906年隨于右任赴日本考察新聞,回上海後協助于右任等創辦《神州日報》,參與反清復漢宣傳。1906年再赴日本,在東京晉謁孫中山,受教頗深。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與于右任等一起創辦《神州日報》,宣傳反清思想。1909年5月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宣傳革命思想,3個月後就被反動當局查封。10月創辦《民籲日報》,繼續革命宣傳,僅42天又遭查封。1910年初去陝西高等學校執教,因宣傳新思想被當局驅逐出境。辛亥革命後,他在上海擔任紹興七邑同鄉會的副議長,積極籌辦「紹興旅滬公學」,任副校董。1912年,會同于右任在上海創辦《民立報》,同時在復旦公學兼任國文教員,後任私立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科主任。1914年參加革命文學團體——南社。同年7月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與葉楚傖在上海創辦《民國日報》,續任主編,後任經理兼編本埠新聞,報導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1919年在《民國日報》特闢《覺悟》副刊,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運動。1920年5月,他與陳獨秀等人在上海發起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轉為上海共產黨(即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經組織同意,不參加開會)。他回憶早年參加新文化、新思潮運動時寫道:「我參加共產黨是受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參加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研究會成立半年多,逐漸轉變成共產主義小組的性質。」
邵力子
1920年12月他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撰文寫道:「無論何種主義,都是時代底產兒。凡提倡某種主義,或為某種主義鼓吹,而能使社會蒙其影響的,必此主義能適應時代底潮流……現在的思潮界,社會主義已有瀰漫一時的現象,這決非單為好奇喜新的心理所促成,實在是時代潮流中已有需要這種主義的徵兆。」由此可見,他作為新聞媒體人,是有覺悟的中國學者中最早認識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之一。1922年10月,與于右任等籌辦國共兩黨共同創辦之上海大學。1923年12月,于右任應孫中山邀請赴廣東,邵力子即以上海大學副校長代理校長。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他因在上海辦刊沒有赴會,缺席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一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24年2月,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農部秘書,領導長江一帶各省黨務,宣傳新三民主義,積極貫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期間還積極執行國民黨一大決議,秘密在上海大學代辦黃埔軍校招生事宜,從此與黃埔軍校結緣。(未完待續)
來源:《黃埔》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