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30年,影響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是什麼?

2021-02-13 瞭望智庫

2030年的世界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美國是否已經相對衰退?美國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和機遇是什麼,能否重振世界經濟主導世界?中國的崛起將如何影響未來世界的走向?新技術對人類的積極或者消極作用有多大?多極化、全球化背景下,是否存在一個新的秩序可供選擇?

文︱原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要負責人之一、《全球趨勢》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戰略遠見計劃」項目主管馬修·羅伯斯

本文節選自新書《下一個大事件——影響未來世界的八大趨勢》 中信出版社 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個人權力的增加

隨著技術、醫療水平的進步,以及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推動之下,個人的權力正在不斷增加是第一大社會趨勢,也是著眼未來的一個正確起點。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不再貧困,中產階級將成為最重要的社會和經濟組成部分,不是只在西方,而是在全世界的絕大部分地區。高盛集團曾用具有可比性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年6000~30000美元)做過一項研究。

根據特定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你能對中產階級的人數得出不同的數字。保守估計,中產階級的人數會從目前的10億左右增加到超過20億。還有人預測,到2030年,全球中產階級人數將超過30億。個人財富的增長對於理解即將來臨的新時代非常重要,全球中產階級的壯大也是個人增權的關鍵因素。

就像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醫療保健狀況的改善也展現了發展中國家正逐步趕上富裕的發達國家這一趨勢,世界各地人口的平均壽命都得到了延長。傳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健康且日益富有的中產階級的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含義。大部分西方的研究已經將目光對準了新的消費品市場,比如汽車消費就隨著中產階級的增多而實現了急劇的增長。美國和西方的大型企業開始越來越依賴新興的繁榮市場,這些市場為它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利潤。

然而,不僅現在有人擔心個人增權會被政治化成為鬥爭的武器,早在17世紀霍布斯就在《利維坦》中論述唯有強大的中央權威才能避免混亂和內戰。個人增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我們希望好的結果多於壞的結果。

2

國際及國內權力的擴散

在未來的15年間,權力的擴散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一是國際秩序層面,權力更多的從少數發達國家流出。「金磚國家」的概念早在2003年就已出現,今日二十國集團則成為了最好的代名詞。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大國,以及給西方主導地位造成威脅的一系列國家,例如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土耳其、巴西、南非、奈及利亞,乃至伊朗、埃及正在改變著世界的局面。

到2030年,基於對國內生產總值、人口規模、軍費開支、科技投入這4方面的綜合衡量,亞洲的全球力量將會超過北美和歐洲,恢復其在全球經濟和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扭轉歐洲和西方自18世紀以來的主導地位。另外,在國內層面,由於世界性的中產階級的發展,各國政府在國家治理當中擁有的權力有所削弱。

權力擴散的最大推動者不是國家而是個人,那些正在進入中產階級並且由於新科技而被賦予了更多權力的個人所帶來的自上而下的動力是導致變革的根本原因,國家內部權力的擴散也是權力擴散的另一部分。國家的多樣化,越來越重要的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還有超強個人,這些因素使得很難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世界秩序。

在國家內部,不論是由於種族和宗教的分裂,還是黨派的政治分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凝聚力都在減弱,而應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又需要國家間比以前更多,更緊密的合作,但這往往很難實現。

3

世界性人口老齡化趨勢

在世界範圍內,我們全部經歷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的的平均壽命已由1990年的64歲延長到2011年的70歲」,這是頗具戲劇性。203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高收入國家的年齡中位數將由2010年的37.9歲上升到42.8歲。然而在2012年,只有日本和德國的成年人口年齡在年齡中位數45歲以下;至2030年,65歲以上的人口在總人口中佔很大比例將會是那些國家未來的人口特點—。

社會老齡化帶來廣泛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老齡化速度快的國家可能會面臨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減緩或停滯;很難通過政治手段推進在退休和健康保障項目上的節省花銷改革;撤銷按期從薪金中扣除養老費的方法,以及針對更安全資金支持的健康保障系統將會遭到強烈的抵制;有相對較高的平均年齡(40~50歲)國家的政府,會迫於壓力廣泛地限制政府開銷和增加個人稅金負擔。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總規模將在2016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出現下降,從9.94億下降到2030年的9.61億。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統計特徵概況看起來前景更好,它的勞動年齡人口要到2050年左右才會達到峰值。

在日本,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在減少,現有勞動年齡人口中還包括大量20歲左右的失業青年和無一技之長的青年。這可能會導致白領工作者的短缺。同時,政府也在努力鼓勵女性加入勞動力大軍,包括加入領導層,這可以彌補一部分勞動力短缺,但前提是這樣做不會導致更低的出生率。

同樣受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困擾的還有德國,雖然現在法國和英國的人口都小於德國,但到了2050年,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可能超過德國,因為它們擁有更多的移民人口。全球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最新一期的預測認為,在2030年左右,英國將取代德國成為西歐最大的經濟體,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國具有更有利的人口規模。到2030年,俄羅斯將面臨一次人口的劇降,降幅約1000萬人,在那個時間範圍裡,這是全世界最大程度的人口下降。

4

城市化進程加速

2030年的政治局面將比目前複雜得多,當各國政府和全球多邊機構難以跟上權力的快速擴散時,像特大城市和區域性團體政府這類中級政府的權力將會增加。

隨著城市地區財富和經濟實力的增加,城市的角色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特點,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推算,到2025年,年收入超過7萬美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富裕中產階級家庭將生活在新興城市,而非西方城市。到2025年,城市地區可以每年為世界經濟注入30萬億美元。城市擴張的速度和規模都是前所未有的。

越來越多的城市可能會主動投入到資源管理、環境標準、居民遷移甚至安全問題上,因為這些方面對當地居民的福利至關重要。但城市在可能會為技術創新提供特殊環境的同時,也可能成為犯罪活動的溫床。在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城市中,到2030年將有60%的城市居民年齡在18歲以下。如果城市缺乏足夠的經濟、教育和社會機會,這些失業青年將成為犯罪團夥的招募目標。

5

人類實現自我創造

我們有能力改變或是繼承人類的天性,這是許多科幻小說和科幻影視作品的主題,如《刀鋒戰士》《無敵金剛》《黑客帝國》等,然而這些主題作品作為娛樂和消遣,很容易被大家遺忘。19世紀時,達爾文的進化論粉碎了早期關於人類起源的構想,逐漸削弱了對《聖經》的字面解釋,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們的信仰。

如今,我們正站在另一個分水嶺,不再像在達爾文時期一樣只研究人類起源,我們現在也可以改變人類的基本天性。不同學科技術的交匯和協同讓正在進行中的技術革命不同尋常,尤其是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3D(三維)列印、人工智慧、新材料和機器人技術,讓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改變自己,而不是像幾千年以來一樣依靠自然。

隨著假肢技術的進步,未來的人們可能會像今天做整容手術一樣選擇增強他們的身體機能;未來的視網膜植入可能讓人們擁有「夜視力」;增強神經元會提供超強的記憶力或快速的思考能力;神經藥物會讓人們在長時間集中精神或是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

6

人工智慧的發展

和許多人的質疑不一樣,高科技與人性化並不是必然衝突的,以矽谷最大的機器人研發者之一威洛·賈拉傑為例,朋友的兒子已經成年卻不能照顧自己,他不遠的未來將會在福利院度過,而這恰恰激發了他的研發靈感。

賈拉傑和他的團隊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陪伴在他身邊,讓他可以半正常地生活。儘管機器人的認知能力仍需提高,但許多高度科技化、能給人類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機器人形態將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出現。這樣的機器人可以完全消除一些製造業領域對人工勞動的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算法經過多麼嚴謹的編寫和全面的測試,總會存在現實世界的例外。當算法面臨一個無法預計的事件或輸入時,這種例外就會出現。這意味著隨著越來越多的事物與網絡相關,網絡安全需要引起相當的重視。新增的事物會引發新的脆弱性,對商業來說,連接系統的附加效率則會更受關注,「安全不是這個競爭市場首要考慮的事」。

但畢竟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具有複雜算法和適應性行為的機器,現在成了人類智能的代理人。從優化交通管理到監控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再到有細微差別控制的能源使用,萬聯網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但這也會讓黑客更容易給真實世界造成損害。即使不是災難也仍然存在相當大損害的可能性,核心系統將會需要一個分離的基礎設施工具來監控它們。

7

資源幾近枯竭

「稀缺」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彙,它會讓人聯想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那個相互殘殺的世界。到2030年,超過35%的人口會面臨食物需求問題,但是全球的生產增值卻從1970年的2%下降至2000年的1.1%,並且仍在繼續下降。

在過去的8年中,有7年時間世界食物的消耗量大於其產量。一項主要的國際研究發現,世界每年水資源需求量將在2030年達到6.9萬億立方米,超出目前可持續供給水源的40%。

波札那會議是非洲的技術公司和專家交流經驗的場合,在2012年會議期間,有人提到了肯亞的例子,肯亞97%的人口沒有乾淨的飲用水,這導致了非常高的嬰兒死亡率。

另外,食物同樣容易受到價格波動的影響,並且是十分缺乏的。我們看到,2010年的乾旱使諸如俄羅斯和烏克蘭這樣的農業生產大國嚴格限制了食品的出口。2011年飛漲的食品價格激發了一些國家的政治革命。

8

氣候日漸極端

未來的世界,溼潤地區將變得更潮溼,乾燥地區會更乾旱,平均降雨情況則會更加不穩定。在21世紀中葉,預計阿爾及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降水量將會分別減少4.9%和10.5%,伊朗和伊拉克的降水量會分別減少15.6%和13.3%。由於過去幾十年的持續乾旱,在尼羅河、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尼日河、亞馬孫河和湄公河流域水量大幅減少。

庫叔福利


贈書又開始啦!中信出版社為庫叔提供下圖所示書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經濟類書籍贈予熱心讀者。每天都送,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每條文章都可以評),點讚最高者(數量超過三十),庫叔會在評論區回復並通知得獎。當然,評論的質量庫叔會進行把控的。想和庫叔聊天請添加庫叔微信號(lwkushu),合作請聯繫微信(liyihai123)

你將從這本書裡了解到很多人

他們是:

張瑞敏、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任正非、楊元慶、雷軍……


作者:謝祖墀

中信出版社∣2015年12月


相關焦點

  • 美國蘭德公司發布2030未來戰爭系列研究報告
    >2020年5月11日,美國蘭德公司官網發布2030未來戰爭系列研究報告,針對現在到2030年間下次戰爭發生的地點、參與方、原因及方式,從地緣政治、經濟、環境、法律、信息和軍事6個趨勢來塑造未來戰爭畫像。
  • 科技動態▏Seabed 2030 Project : 2030年前繪製完整的世界海床地圖
    2017年2月20日,日本財團(The Nippon Foundation)宣布海床2030全球項目現已開始運營。該項目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繪製整個海底地形圖,將把所有可用的和新收集的測深數據彙編成一個高質量、高解析度的海底數字模型。海床2030全球項目是日本財團和全球海陸資料庫(GEBCO)共同支持的項目,日本財團將每年資助200萬美元,並呼籲全球海洋界提供支持。
  • 人機一體技術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在美國陸軍發布的報告《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中,對人力一體化相關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預判。我們選取了與其關聯度密切的物聯網、人體機能增強、混合實境等技術進行分析,與讀者分享。經濟: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估計,到2025年,物聯網的直接經濟影響將達到2.7~6.2萬億美元,到2045年,該數值可能還會增加1~2倍。對於醫療保健、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的經濟影響將尤為明顯。環保:物聯網將使智能電網能夠管理電和水的分配,提高效率,減少浪費,降低由能源生產引起的汙染。
  • 2030年議程冠狀病毒假旗,聯合國2030年議程是新冠肺炎背後的推動力
    2030年議程冠狀病毒假旗,聯合國2030年議程是新冠肺炎背後的推動力「2030年聯合國議程」是由統!治!階!級設計的一項全球計劃,目的是在一個世界政府的領導下,集中控制地球的資源和人口。該計劃已存在數十年,自2020年以來正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實施。聯合國2030年議程的目標是變換全球社會變成科技官僚以2030年可持續發展為幌子。
  • 中國海軍,2030年將是什麼樣子?艦艇數量全球第1、戰力第2
    為此,該報導特別分析了10年內中國海軍將裝備的各種戰艦的情況。該媒體分析報導稱,相關計劃的目標,是將中國海軍轉變為一支世界級的戰鬥力量,能夠打敗另一個大國在海上發動的挑戰。報導指出,目前中國在以驚人的速度建造戰艦。2016年和2017年,中國分別投入使用嶄新的18艘和14艘作戰艦船。其他一些觀察人士認為,數字實際上甚至更高一些。
  • 2030年世界前五陸軍排名:印實力讓人意外,「大爺」還是中國
    據悉,各國軍隊實力排名永遠是各媒體百談不厭的話題,近年來,海空兩軍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陸軍排行榜感覺已經許久不見,近日,越南媒體通過對近年來的反恐鬥爭的表現,對各國陸軍2030
  • 2030年世界海軍排名曝光!中國發展速度超預期,日本專家:太可怕
    中國海軍躍居世界第二?據了解,日本相關軍事專家撰寫了一份關於中國海軍發展的報告,這份報告也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關注。美國戰略中心認為,中國海軍不但早已超越了日本海軍的實力,而且也超越了軍事強國俄羅斯,步步緊逼美國海軍,已躍居世界海軍第二的位置。那麼,為什麼日本專家會認為中國海軍發展速度如此快呢?是否會對日本海軍構成足夠威脅?
  • 殲20戰機或已有50架:2030年數量超過500很有望
    2011年首飛,2016年預生產型交付部隊領先試用,先後裝備了某試訓基地和某飛訓基地。海外資料認為到2018年底中國空軍大約裝備有25-28架殲-20戰鬥機。這個速度大約與當年F-22戰鬥機列裝速度大致相當,2005年美國空軍批准F-22戰鬥機批量生產,2011年生產線關閉。6年時間大約生產了180架飛機,平均每年30架,每個月生產2-3架飛機。海外資料認為成飛可能建立有3條殲-20戰鬥機生產線,每條生產線每個月可以生產1架飛機,1年就是12架,這樣3條生產線滿負荷生產就是36架。
  • 2016年 鳳凰飛行線
    在敘利亞,在南海,在日本地震現場……鳳凰衛視的記者們在飛,冒著生命危險發回第一時間的現場報導;在國際國內會場內外,在面對影響未來發展的各國領袖,鳳凰衛視記者的提問針鋒相對,吐氣若蘭。當時我先是被撲倒了……第四發炮彈、第五發、第六發,一發緊接一發在周邊響起。之後,我才感覺到右腿和左手掛了彩,右腿被縫合了六針。
  • 解放臺灣要等到2030年嗎?
    從披露的內容看,報告有一個觀點備受關注——該智庫評估,到2030年大陸軍方將擁有4個航空母艦戰鬥群。解放軍在南海所採取的造島及軍事化行動,目的是攻打臺灣時可從南部進攻,不必擔心美軍從背後實施反擊,因此攻打臺灣風險正在提高。刀哥覺得,為了在選舉前營造氣氛,灣灣一些人會把所有能用的手段都用上的。
  • 2030年前測繪海床圖
    海床2030項目旨在2030年前繪製所有海洋的地圖。地球測繪的最後邊界海底是測繪地球的最後一個領域。 儘管許多人認為已經對海底進行了繪製,但要歸功於可在Google Earth等平臺上查看雷射高度計的測量結果,所以實際情況是這些數據的解析度較低,通常不比1-2度解析度更好。
  • 美媒:到2030年,中國海軍艦艇數量第一,印度航母艦隊世界第二
    美媒稱,隨著歐洲國防預算下降和亞洲經濟增長,到2030年,海軍力量將會繼續東移,這也就導致十年後的世界海軍五大強國中亞洲直接佔據兩個名額。基於這兩個選項,到2030年美國海軍將繼續保持其海上優勢,但是中國海軍的力量不可小覷。
  • 2016-2045年24個新興科學和技術趨勢解析
    2016-2045年24個新興科學和技術趨勢解析 工程師周亮 發表於 2018-08-27 14:58:49 《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預測報告,由未來偵察(FutureScout)戰略與分析公司為美國陸軍負責研究與技術的副部長助理
  • 2030年中國海軍軍艦清單:10萬噸核動力航母2艘,055型驅逐艦20艘
    近期社交媒體流傳一份2030年中國海軍的軍艦清單,勾勒出10年之後中國海軍的大致規模。中國核動力航母CG圖  中國海軍在2030年果真會如清單所述嗎?從時間和建造能力上分析,航空母艦12年再建造3艘沒有任何問題。
  • 世界地球日50周年:如何保護運動的未來?
    這些年來,每屆世界地球日的主題不盡相同,從關注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水汙染和海洋汙染,到防止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而今年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50周年,組織方將今年的主題定為「氣候行動」,旨在《巴黎協定》正式生效第一年時重提氣候變化對人類未來的潛在威脅。
  • 2030年中美戰爭爆發?美預測未來戰爭走向,2個角度談中國反壓制
    不僅如此,美國還積極組織進行了40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以此來針對中國。不過美國這麼一通操作下來,也算是將國際局勢分得明白。美國的「鐵桿」盟友可以有日本、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美國的追隨者「牆頭草」國家大概有印度、越南、韓國、菲律賓;世界格局中最高高掛起的就是歐盟的國家了。
  • 美國FutureScout未來偵察為陸軍所作《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解讀(15k字44圖經典收藏版及原文下載)
    Technology Trends: 2016-2045 -- A Synthesis of Leading Forecasts Report (April 2016)——《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領先預測綜合報告(2016年4月)》(以下簡稱「報告」)。
  • 在未來戰爭中,無人機蜂群將扮演什麼角色
    無人機蜂群作戰是一種全新概念的作戰模式,對未來戰爭的影響將是顛覆式的,隨著研究的深入,無人機集群作戰正在從概念走向雛形。傳統飽和打擊戰術的核心是從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向同一目標發射超出敵方防禦上限的飛彈,以數量優勢形成絕對力量優勢,壓迫其防禦系統,達到對敵重要目標進行毀滅性打擊的戰術目的。
  • 阿南德:2020年到2021年世界的未來及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隨後補充「但5月29日之後不幾天,水星將再次回到『逆行』狀態。在6月份結束前不會有太多的好消息。從7月開始,圍繞病毒的事物只會開始放慢速度,我們將不得不等待更長的時間。」這個時間點全球爆發了新冠病毒(COVID-19),因其預測的精準性,大眾開始廣泛關注這名神童為人類帶來的訊息。
  • 2020年排名前5的未來戰鬥機,中國六代機上榜了嗎
    儘管一些國家仍在開發第五代戰鬥機,這是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戰鬥機,但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已經在概述戰鬥機的未來第六代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