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潛水遊世界divetheworld第114次分享,類別【自由潛水2】。請持續關注,會繼續給大家第一時間帶來有關潛水的好文。關注請點擊標題下的「潛水遊世界」,或按右上角。請慷慨轉發。
編前語:
今天自由潛水的內容系統全面,涵蓋自由潛的感受,練習,歷史,類別,精髓,競賽項目和訓練系統,值得推薦!對自由潛感興趣的潛友們,相信文章能消除你心裡的許多問號,算是自由潛水的全面普及貼。
今日內容
第一部分:自由潛水: 遊刃有餘的自在
第二部分:自由潛水教學體系簡介
Happy reading!
潛水遊世界鯊鯊
Dive the World Live Your Dream
第一部分:自由潛水: 遊刃有餘的自在
文/蘇拉 (現為SSI自由潛水教練)
出處/戶外探險 刊於2012年7月
一個人的寧靜
2011年10月,從馬爾地夫回來就一直深深地被深藍所吸引,在每天刷微博的無聊日子裡,一條微博躍入眼帘!SSI在大陸發起的第一屆自由潛水課程—「潛入深藍、自由自在」這八個字讓我窮酸了一個月,付學費、買器材、訂酒店,閨蜜都說 「作為一個金牛座,你這樣太不正常了!」
潛入深藍、自由自在—這八個字太具有誘惑力了,以至於我忘記了自己那技藝不精的遊泳水平和僅有一次的水肺潛水體驗經驗。至今,我仍深深地記得在微博上遇到總教頭的那一次,他竟然記得每一個學員的資料,還表示了對我的擔憂。這一份感動在課程上可以體會得更多。
有些事需要一點點莽撞,不然我一定不會有勇氣站在15.8米深的水池旁。單是這深不著底的不安全感就可以讓我望而退卻了。基礎太差,我在班裡的「差生組」由總教頭親自指導。從三米深池逐漸習慣,第二天才到五米平臺,課程的最後一天終於能勉強下到10米深度。這三天的課程,讓人體驗了興奮-緊張-失落-懷疑-堅定-喜悅的變化。
我很清楚,雖然拿到了C-card,卻仍有很多需要改進,還有很多上升空間。拿到卡並不是我參加自由潛水課程的最終目的,我想要的是在深藍中的自由自在!
我可以肯定地說,每一個熱愛自由潛水的人在滑入水中時都會有一種回歸與放飛的心情。而這種感受在開放水域尤為顯著。
無論是在泳池,還是在蘇州海洋館15.8米的海水池,都無法和開放水域給人帶來的感受相媲美!在一個安全的、一覽無遺的場地,我們需要關注的僅僅只是自身的技巧,然而在開放水域,我們需要有正確的認識、充足的經驗和充分的享受。
今年(2012年)5月,有幸前往寶島臺灣自由潛水。臺灣的美,在於鮮為人知的水下美景,「滿山遍野」的軟珊瑚,仿若走進一個秘密花園。超過30米的能見度是自由潛水絕佳的場所!
第一潛,在綠島公館漁港外。第一次的開放水域自由潛水,讓我體會到的不僅僅是在海中暢遊的曼妙,更有對潛水安全的認識。公館漁港雖然是一個次級的港口,卻也不免有往來船隻,在安全的優先考慮下,我們放棄了較深的海域,而是選擇了7-11米的「小丑魚島」。自由潛水的樂趣並不在於挑戰深度及生理的極限,我們在7-11米的海域一樣可以暢享水中悠遊的自在。與成千上萬的小丑魚玩耍,在巖石間穿梭。
在回程途中,我們經過了一處深度不超過三米的「洞穴」,第一次在有遮頂的環境下自由潛水。雖然對其深度、距離很有信心,卻還是由於陌生水域及第一次遮頂環境下潛水而倍感緊張,匆匆遊過洞穴都沒有仔細留意其間的生物。對陌生水域的畏懼,我認為是好事,它能讓我們更謹慎地對待潛水,漸進式地增加深度或難度。
第二潛,在綠島鋼鐵礁。顧名思義,這裡是由早期廢棄的鋼鐵所形成的珊瑚礁。最深處達30米。感謝上天給了我們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這樣的環境加上30米的能見度,簡直是自由潛水的最佳之地。我們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向預定深度前進。第一次到20米的那一次,一種突然而至的氣短讓我措手不及,若不是有水肺安全守護員和自由潛水安全守護員的雙重保證,我不會第二次嘗試20米的深度。在充分的心理準備之下,第二次到達20米要輕鬆很多。
仰望著20米之上,那透徹的大藍水,我仿佛能夠理解雅克那顆自由的心靈。在這片一個人的寧靜中,只有大海和我,沒有煩惱和憂愁,只有自由。
自由潛水歷史
自由潛水起源於早期對海洋資源的採集活動,各沿海城市都有類似的歷史記載。比如日本的「海女」,就是早期從事自由潛水的人,她們僅憑一口氣潛入海中採集貝類和珍珠。
隨後,在獵魚者之間逐漸形成一些競賽,並開始將自由潛水理論化、規範化,並演繹出了不同的自由潛水競賽類別。雖然都是僅憑一口氣下潛,然而不同的競賽項目也體現出了不同的自由潛水態度。
自由潛水的類別
恆定配重潛水,在我看來,這是最純粹的自由潛水形式,是自由潛水員與大海間的融合,憑著自身的力量下潛,逐步感受海水中獨特的壓力與身體變化。享受深海之中一個人的世界。
無限制潛水,藉助外力下潛及上升,這一類的競賽選手更著重於探尋人類的極限!人類究竟能下潛到多深?是他們不斷追尋的課題。
這是兩類最具有差異的自由潛水競賽項目,其他還有如靜態閉氣、動態閉氣著蛙鞋、動態閉氣無蛙鞋等等。
國外的自由潛水發展早已有很長的歷史,然而直到2011年11月前國內都基本為一片空白。誰能想到有這麼一批人願意嘗鮮,參加2012年11月在蘇州海洋館舉辦的內地第一屆自由潛水課程。
憋氣練習—與天分無關
自由潛水,簡單地說就是人類僅憑一口氣下潛。憋氣時間是進入這項極限運動的入場券。
和大部分的學員一樣,我們很看重憋氣時間。誰敢想像一個平時只能憋一分鐘都不到的人,竟然在短短的半天理論課程之後就能突破2分20秒(平均最低成績)。
憋氣,不只是閉上嘴巴和鼻子。這是一道精確的計算題,是生理學、物理學乃至於哲學的綜合課題。
在那些沒有海水可潛的日子,我很著重於憋氣的練習,因為短短的2分20秒完全不夠在水下盡情地享受。在最初的四個月裡我始終就憋氣練習而練習,找不到方法更不得當。在三月份的課程上,在教練的「售後」指導下,憋氣時間從2分20秒一躍達到3分50秒。指導與不指導差別很大,自己摸索或許最終也能達到突破,但可能要走不少彎路。
回來後一直堅持教練說的陸上運動,跑步、瑜伽、遊泳、冥想…… 除了冥想仍不得其道,其餘幾項確實讓我明顯感覺到心臟變得更有力,精神狀態更好,憋氣時更容易集中精力以及擴大肺活量。
如今,我已經達到了5分40秒的最佳靜態閉氣成績。但在靜態之後,我逐漸意識到動態的成績更有意義。而動態閉氣不僅僅和憋氣有關,還涉及到動作的精準與頻率。
對於很多外行人來說,自由潛水甚至可以與憋氣直接畫等號。不知道多少次被人問起總是「你能憋多久?」仿佛閉鎖呼吸系統,就能走進這另一個世界。
就在不久前,我的一些同學收到了湖南臺「芒果大直播」節目的邀請,從蘇州、大連、青島飛往長沙作為「草根憋氣之星」去和世界憋氣冠軍接力比賽。節目組還邀請了花樣遊泳冠軍、自小出生在海邊的漁夫等民間高手,是否接受過系統的學習在此一目了然。我的三位同學分別名列草根的前三,且遠遠超過其他民間高手。
是!我們從不擔心憋氣能力,只要在正確的指導下配合適當的練習,憋氣成績是一定可以提高的,甚至是顯著的。
自由潛水的精髓
隨著靜態閉氣的成績日益進步,我越發認識到憋氣不只是自由潛水的全部。有些同學憋氣能達到六分半,然而動作、裝備卻成為了他最大的阻礙,無法把憋氣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動作的精確性需要時間慢慢去雕琢,絕不只是課堂上就能領會精通的,在無數次的練習中,在教練耐心的指導下,頓悟到動作的精髓。如何才能「精確計算」耗氣量?在最大化踢水的效率下,又使得耗氣量相對降低?如何保持垂直下潛?控制身體的平衡?
裝備也是國內自由潛水發展的一大瓶頸,自去年自由潛水課程開設以來,內地才陸續有一些商家開始販售自由潛水器材。然而,如果沒有對器材以及自身的認識和理解,很容易在眼花繚亂的裝備中茫然無措。就以最知名的C4來說,作為頂級的碳纖維長蛙,無論款式和設計都無話可說。但C4真的適合任何人嗎?長蛙的價格、材質、尺寸、硬度、舒適度都要與個人的能力相符合,自由潛水與水肺潛水不同,水肺潛水學習的是如何使用水肺裝備,而自由潛水則是學會如何掌控自己的身體!我們學會的是如何了解身體、控制身體並改善身體狀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裝備,讓身體發揮最大的能力。
自由潛水小貼士:
1.潛伴制度
永遠遵循「一上一下」的潛伴制度!確保潛伴的救援深度超過本次潛水深度。
2.深度限制
每一級的自由潛水等級都有相應的深度限制,在沒有經過進階課程和教練指導下不可妄自逾越深度。不同的深度有強烈的身體變化和應對方法,不可貿然嘗試。
3.潛水安全
自由潛水對於水域的要求很高。因有較長的水面休息時間,遇到海況不佳等具有潛在隱患的海域寧可放棄本次潛水。
另,自由潛水對個人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若潛水前感覺不適,一定要取消潛水,不可強行下水。
4.陸上練習
自由潛水的最佳練習除了經常潛水以外,以陸上運動為主。類似於跑步、瑜珈、遊泳等有助於心肺功能的改善、增大肺活量、提升身體的控制力等,是安全而有效的自由潛水練習方法。
5.靜態閉氣
自由潛水員需要經常練習靜態閉氣來提升二氧化碳的耐受度,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有旁人在身邊,以防發生事故。
6.自由潛水競賽項目介紹
攀繩下潛(FIM)— 自由潛水員在上下潛的過程中進行攀繩之外,完全不使用任何具備推進效果的裝備。攀繩下潛(FIM)是一項感官上最純淨的運動性深度訓練活動。自由潛水員可以依照自己耳壓平衡習慣選擇頭先式或足先式皆可。
恆定配重無蛙鞋(CNF)—自由潛水員僅利用自身力量進行下潛與上升動作,而不依靠繩索和裝備所產生的推進力。因此使得恆定配重不著蛙鞋,成為難度最高的自由潛水深度訓練。要操作這項活動,自由潛水員必須在各技巧之間取得完美的協調力。
恆定配重(CWT)— 以不攀繩並且不改變配重的方式,配戴蛙鞋/單鰭蛙鞋並且自行選擇是否要透過擺臂或踢水的方式進行下潛;其僅允許自由潛水員握繩一次以將身體從下潛姿勢轉換為上升姿勢。是三項國際性自由潛水競賽項目之一。
可變配重(VWT)— 自由潛水員藉助重物的重量下潛;並利用自身的力量上升,包括:踢水、攀繩或者不攀繩上升。是第一種採用引導索滑軌下潛的深度訓練方式。以往利用滑軌下潛都是採取頭先式;而現今的滑軌下潛則已普遍採取足先式姿勢下潛。
無限制(NLT)—自由潛水員藉助重物的重量進行下潛;並利用自己選擇的方式進行上升。無限制(NLT)是屬於一項絕對深度訓練。其主要是利用引導索滑軌裝置下降;利用浮球、可充氣式潛水衣、背心,或是其他類似的浮具上升。
動態閉氣著蛙鞋(DYN)—自由潛水員以水平姿勢在水中移動,以追求最大的移動距離。除了蛙鞋/單鰭蛙鞋與手臂所帶動之外,任何具備推進效果的動作或裝備都是禁用的。此項目惟有在25公尺以上的遊泳池內進行,其紀錄才會被認可。
動態閉氣無蛙鞋(DNF)—自由潛水員以不穿著蛙鞋以水平姿勢在水中移動,以追求最大的移動距離。任何具備推進效果的裝備或幫助都是禁止使用的。此項目惟有在25公尺以上的遊泳池內進行,其紀錄才會被認可。
靜態閉氣(STA)—自由潛水員將其臉部浸入水中,並儘可能地延長閉氣時間。操作時,其身體不是浸在水中就是浮在水面成放鬆狀態。靜態閉氣主要只是測量閉氣耐力而已,同時也是三項國際性自由潛水競賽項目之一。
第二部分:自由潛水教學體系簡介
出處/兩棲部落
什麼是Aida和SSI?
Aida和SSI是目前自由潛水培訓界的兩大培訓體系。
AIDA :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pnea" 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Aida成立於1992年, 一開始以組織自由潛水比賽,認證並記錄自由潛水比賽記錄,後來開展自由潛水教學,目前為學員數最多的自由潛水培訓機構。其主要教練群和學員在歐洲。
SSI : "Scuba School Internaltional" 國際水肺潛水學校SSI成立於1970年,超過40年歷史,全球有30個地區分部,分佈110個國家,超過2500家以上SSI優良潛水中心,並擁有多達25種語言以上的教材版本。SSI為全球潛水員、潛水教練、潛水中心和渡假村提供訓練、潛水資格認證以及教學資源。
SSI在2009年開始進行自由潛水的培訓,由於商業化組織和推廣,目前已成為第二大自由潛水教學組織,主要教練群和學員在澳洲及亞洲。
Aida和SSI都有哪些級別,如何對應?
Aida和SSI都有4個級別分別為:
Aida : 1*(深度8m) , 2*(深度16m), 3*(深度24m) , 4*(深度32m)
SSI : Basic(深度<10m) , Level 1 (深度10-20m), Level 2 (深度20m-30m) , Levle 3 (深度30-40m).
其中Aida的1*和SSI的basic都為介紹性質的基礎課,一般自由潛學校都可以跳過這2個級別,也有人說水肺潛水員才可以跳過。
每個級別還會對靜態閉氣時間和動態平遊有一定的要求,請參考各級別大綱。
Aida和SSI哪個體系更好?
作為世界前兩大自由潛水教學體系,體系之間無所謂好壞,兩大體系也都可以交叉認證。與其挑選體系,不如看看價格,方便程度,教練。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自由潛水對個人知識,技巧,身體都有相應較高的要求。
沒有所謂門派和捷徑,一切都基於和對技術和知識的掌握,還有平日刻苦的練習。
文中圖片為泰國的夫婦尤西比奧和克裡斯蒂娜不僅屏住呼吸潛入海中,與鯊魚共舞,與海豚嬉戲。出處:Huffington Post
持有自由潛證書的人所選擇的培訓機構,來源deeperblue.com, 調查時間2013年7月。
推薦閱讀
回復「29」 看文章 《競技自由潛水之那些女人們》
回復「36」看文章 《美人魚修煉記:自由潛水學習體驗》
回復「72」看文章 《探秘自由潛水:快樂與危險並存》
Dive the World Live Your Dream
喜歡請關注,點擊右上角或搜divetheworld
喜歡請加私號,搜divetheworld_p
喜歡請轉發,不要吝嗇喲
喜歡加微博,@潛水遊世界 新浪和騰訊
另外,歡迎大家投稿分享你的潛水心得,投稿郵箱 divetheworld@126.com
三種閱讀方法
回復【目錄】看潛水遊世界歷史文章匯總
--回復文章的數字,收到相對應文章。
--回復【歷史】加編號可以以按時間順序,分批次閱讀文章,每批5篇。
--回復【欄目名】加編號,可以閱讀不同主題的文章
所有回覆信息都在【目錄】中有詳細闡述。
潛水遊世界設有如下欄目:
【潛水安全】【潛水裝備】【潛水攝影】【個人原創】【潛友攻略】【自由潛水】
【潛水技術】【潛水人物】【潛點介紹】【環境保育】【潛水雜談】【海洋生物】
↓↓↓戳,進入潛水遊世界微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