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中印兩軍的對峙已經一度到了裝甲車輛炮口相向的地步
這種「重大突破」從時間上是顯而易見的,中印兩軍在2020年6月6日在莫爾多邊境會談會晤站舉行首次軍長級會談,在6月15日衝突造成流血事件之後,雙方從2020年6月22日舉行第二輪軍長級會談開始,先後8次舉行軍長級會談致力於解決相關問題。從第二輪會談開始,「在爭議地區脫離接觸」就已經成為雙方的共識,但直到雙方連續談了這麼多輪,耗時7個多月,這「脫離接觸」才似乎真正付諸實施。這其中的原因,凡是關注過中印邊境此次對峙的起因和經過的人都不難做出結論,那就是印度在雙方連續談判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停止向邊境不斷的增兵,同時繼續派出部隊試圖在與我軍的摩擦中「佔便宜」。這一系列事件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印雙方隨後持續向邊境地區增派了大量的作戰部隊,將包括主戰坦克在內的各種重裝備送上高原前線,同時進一步加強了通往一線對峙地區的基礎設施,為可能的邊境衝突做好萬全準備。在第一線的工事內吃年夜飯,這頗有一點淮海戰役圍困杜聿明集團的意思了中印雖然同為人口十億以上的發展中國家,但兩國的綜合國力反映在邊境對峙上卻有著巨大的差異:中國在武器裝備、基礎設施、後勤保障等領域幾乎全面勝出,不僅在對峙快速將各類裝甲機械化部隊和山地作戰部隊送上對峙前線,同時還在一線後方修建了體系完備的交通路網和足以支持部隊各類行動的後勤保障體系,解放軍不僅在第一線部署了性能優於印軍裝備的99A型坦克和04A型步兵戰車,也利用健全的後勤體系保障了大規模靠前部署的部隊的日常生活需要,包括可在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下使用的新型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滿足高原官兵使用的新型高原防寒服、還有保障高原地區能量消耗的豐富給養。臨近春節,解放軍更是為前線官兵配發了新型特需節日會餐食品,讓解放軍官兵能在高原駐訓地吃上火鍋、一線邊境哨所裡吃到烤魚。相比之下,印軍雖然在這一方向上具有軍隊員額的規模優勢,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向邊境部署了超過4個師,接近10萬人的大規模軍事力量,但在高原高寒地區維持大規模武裝力量部署的後勤壓力,明顯超出了印軍的供應能力,印軍也確實沒有想過大量軍隊在高原高寒地區長期部署帶來的壓力,這才有了後來印軍造應急板房、買美國二手防寒服等奇葩操作。當然,依靠印度軍隊的低人權優勢,印軍在表面上並未在對峙中佔據下風,至少主戰坦克、步兵戰車、武裝直升機等幾類武器該有的也都有,但就如同2017年中印兩國在洞朗地區的對峙一樣,面對綜合國力遠強於印度的中國,印軍如果在第一時間無法利用在邊境兵力存量上的數量優勢佔的便宜,那麼對峙的時間越是延長,印度就越不可能在邊境問題上取得進展。按照印軍的說法,解放軍在開始脫離接觸後從班公湖南岸一線撤出了超過200輛主戰坦克,印媒同時也發布了連級規模的解放軍裝甲部隊後撤的照片,這甚至讓印軍指揮官「感到吃驚」。不過儘管印度軍官也承認「中國軍隊的候車速度也展現了其部署能力」,中國國內自媒體也借著這類消息來表揚人民軍隊,但不得不說,印方的這類報導很可能更多還是處於為自己表功的目的。畢竟一方面在中印衝突中誇大中方的兵力規模,以為本國軍隊塑造「輝煌戰績」乃是印度從1962年延續至今的傳統操作,解放軍按照協議從班公湖方向撤軍的規模自然也會成為印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部分,另一方面,200輛主戰坦克已經相當於解放軍2個合成旅/團級別的規模,不可能全部部署在班公湖南岸的狹窄地域中,也不會全部集中在一線印軍能夠觀察到的區域之中。印度媒體拍攝到的解放軍裝甲部隊,實際規模大約是坦克連級別,約14輛坦克對於中國而言,儘管我軍為了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向中印邊境上增調了諸多部隊和技術裝備,並且積極構築和強化了前推後實際控制線附近的基礎設施,中國軍隊也完全有能力以較小的代價對當面的印軍部隊造成沉重的打擊,但從中國整體的國家戰略角度,中國的核心利益依然存在於東南沿海以及南海地區,在西部地區貿然發起軍事行動,分散本國的軍事力量,在地緣戰略上將目前的「潛在對手」直接變成「明確敵人」,並且給予域外大國以介入的機會,無疑與我國對核心利益的保障背道而馳,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和平的手段達成暫時的形勢緩和,雖然不可能藉此徹底解決相關的領土問題,但也能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當下的主要安全問題。當然,作為在中印邊境上挑事的「慣犯」,印度軍隊先在脫離接觸中後撤,隨後再趁機悄悄回來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也不在少數,考慮到中印邊境軍事力量的部署條件,我軍的後撤也不可能是無條件地回到去年4月以前,從這個角度看,未來幾個月裡的中印邊境可能依然會暗流湧動,需要各方時刻保持高度關注。(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