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前線軍官稱印軍戰力相當於國民黨中等部隊

2021-02-23 國家人文歷史

1962 年,守衛在新疆喀喇崑崙山的中國邊防部隊,正在警惕地監視著侵入中國領空的印度飛機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轉載到朋友圈。

1962年深秋,中國與印度在邊界地區爆發武裝衝突。中國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把印度人趕回了老家,取得了一場 「高原閃電戰」的完勝。戰後,毛澤東說這是「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政治軍事仗」,並估計此戰可保十年安定。事實證明,這一仗給中印邊界帶來了五十年的和平。

發生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之戰,是一場在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世界屋脊」上進行的有限反擊戰。解放軍速打速撤後,中國政府為爭取同印度恢復關係又在幾十年間對此仗採取低調處理,公開媒體上極少談及,這種「不透明」也容易引發社會上諸多「謎」一樣的猜測和不實傳說。多年來坊間和網站常流行所謂「紀實」胡編的情節,一些不了解當年實情的點評者又抱怨中國獲勝後不該撤軍。筆者在二十多年前便詢問過當年總參的領導和參戰部隊負責人,這些當事者都感慨,在那麼困難條件下把仗打到那個程度已是最大的勝利!毛主席要求乘勝即撤也是高明的一著棋。中印邊界爭端在當年已不可能解決,能通過一仗爭取幾十年邊境安定,這就是保衛我國和平建設環境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

 

現代戰爭某種意義上就是打後勤,在西藏和中印邊界打仗最愁的恰恰是後勤。當年我同進藏的第18軍和西藏軍區老一輩領導談到1962年的反擊戰時,他們曾提到指揮東段反擊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中將的一句話──「要是沒有翻身農奴的支援,真不敢打這一仗」!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之地,空氣含氧量只相當海平面的一半,南麓的中印邊界又屬崎嶇難行的喜馬拉雅山的寒區,被國際上普遍認為屬於「生命禁區」。藏道之難自古限制了進兵,解放前僅有的少量羊腸小道無法保障大軍運糧運物。1950年新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同時也展開大規模進藏行動,毛澤東便認為解放西藏主要是修路問題,路修到哪裡,哪裡就解放了。

川藏、青藏建成後的三十年間,還都是砂土路面,且難受風雪、山崩和泥石流幹擾,最大年運量僅能超過10萬噸。在藏區平叛中,這兩條線只勉強維持了6萬入藏部隊和幾萬名幹部的供應,再向東段邊界運輸則道路更差。中印邊界西段的自然條件比東段還惡劣,1957年修通的新藏公路運量更小又難通前沿。

對比一下印度通過西藏南部邊境的運輸條件,其北部鐵路網終端距離「麥克馬洪線」不過100多公裡,且有公路網和後方機場群支援。當時中國西部鐵路終端西寧距離前線卻有2600公裡以上,在西藏內地只有三個砂土跑道的簡易機場。印度綜合國力包括軍力不如中國,在中印邊界地帶卻佔有天時、地利的優勢。60年代初解放軍總兵力超過300萬,在青藏高原卻遇到有勁用不上的「瓶頸」地帶。

印度總理尼赫魯正是看到中國在西南邊境方向這一戰略軟肋,在50年代末敢於支持西藏叛亂,並在1959年秋天挑起邊界武裝衝突。當時毛澤東明確告訴印度政府,中國的戰略重點是在東部防備美國,不想在西部樹敵印度。同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會議上決定向印度提議建立「武裝隔離帶」,雙方軍人都從邊境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以避免衝突,當印度拒絕後又由中方單方面實行。

1960年周恩來總理第四次訪問印度時,向尼赫魯提出可在邊界東西兩段以互諒互讓的方式劃界。可是進入1962年夏秋之際,印度卻公開顯示出「東段我已佔了是我的,西段我過去沒佔現在也要佔」的立場,並向西段即新疆的阿克賽欽入侵設點。毛澤東就此認為,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你整了我們三年嘛。

想在那樣惡劣的地形打仗,首先要解決後勤供應。毛澤東在戰前分析尼赫魯敢搞我們最大的原因,就是認為我們不敢打他。這裡所說的「不敢」,除了國際原因和中國經濟困難外,便是中國軍隊沒有向邊界大量運兵運物這個本錢。當時印軍依靠機場近、一線飛機多的強項,用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向前沿空運空投了4萬噸物資,甚至還保障了軍官們的奢侈飲料。

印度方面卻沒有估計到,中國軍民在運輸上有著巨大的創造力和奮鬥精神。張國華後來向中央匯報說,在交通運輸上,我們是依靠土法,依靠自己,依靠群眾。沒有空軍支援,靠地面;沒有公路,靠人、畜。毛澤東對此感慨道:在這一點上,他是現代化,我們是原始化。但革命的原始化戰勝了反革命的現代化。

中印邊界作戰時部隊艱難運輸,中國士兵用扁擔挑著 120mm 迫擊炮運過世界屋脊

中國方面實施邊界反擊,靠的是在人口稀少的藏南動員了3萬多民工,包括許多婦女和少年,牽著犛牛或肩背手提,配合軍隊將6萬噸作戰物資(其中3萬噸屬西藏軍區戰前屯積)運到前線,解放軍的3萬多參戰部隊才能在西方人視為「用兵禁地」的世界海拔最高的戰場上成功打了一個多月的反擊戰。

 

1962年9月間毛澤東確定了對印軍反擊的決心,西藏、新疆兩軍區也報告完成了準備,軍委還調第21、第54軍充當預備隊,問題只剩下何時打、怎麼打。此刻美蘇兩國在加勒比海出現了「飛彈危機」,一時無暇關注印度,這為中國實施反擊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有利時機,於是10月20日東西兩段的反擊同時展開。

對比中印兩國軍隊的裝備,此時各有長短。印軍輕重武器多為二次大戰中的英軍裝備,還有美國、加拿大、以色列武器,這些「萬國牌」裝備導致彈藥供應和保障困難。中國的步兵武器為50年代進口的蘇式裝備或國內仿製品,主要系「56式」,標準統一,且中間型子彈因重量輕可多配,還有便攜的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及輕便迫擊炮,在此特殊地形條件下使用性能遠勝於印軍。不過印軍在前沿有直升機、運輸機和進口的山地汽車保障,東西兩段又有少量坦克配合,只不過這種重裝備優勢因保障力差和操作者士氣低落,並未發揮出太大威力。

在1962年印軍有作戰飛機800架,主力系英國坎培拉式戰鬥機,性能雖略遜於中國空軍的主力機種米格-17,卻有靠近邊境的完善機場群,能在戰區形成空中優勢。不過印度政府得悉中國在格爾木機場等地部署蘇製圖-4轟炸機(仿美國B-29),認為首都新德裡等大城市都在其作戰半徑之內。當印度空軍提出攻擊西藏補給線時,尼赫魯認為這勢必引發中國的強硬報復,而在加爾各答等大城市只要落幾顆炸彈就會引發大混亂,因而命令空軍除運輸外不得對地攻擊。中方本著「你不用我也不用」的原則,未出動空軍到前沿(當時西藏機場條件也太差)。雙方互不空襲,可以使解放軍後方運輸線不受威脅,更有利於發揮步兵武器優勢。


1962年10月,越境至我方境內的印軍部隊在進行兵力調動

開戰第一天的實戰證明,印軍參戰的主力原為大英國協軍隊中的王牌,在北非阿拉曼會戰中成功迂迴過德軍隆美爾部後路,此時還保留有四分之一的參加過二次大戰的老兵。他們技術熟練,射擊較準確,卻都年過四十,只求養家餬口而不明作戰目的,爬山越野體力也感不濟。解放軍藏字419部隊(後給予番號第52師)對其正面工事進攻時,打成「啃骨頭」的硬仗,付出600多人傷亡才突破敵陣地。此時一個營通過人稱「猴子也通不過」的無道路地段迂迴到印軍第7旅後方,馬上引發全旅驚慌混亂而崩潰。首戰證明,中國軍隊對付這種作戰積極性甚差、偏重依賴工事固守之敵,最有效的戰術便是穿插迂迴。

11月中旬,解放軍在東段投入第54軍第130師擊潰瓦弄方向的印軍第11旅,隨即投入藏字419、第11師和第55師對印軍最精銳的第4師展開圍殲。由於印軍離不開僅有的一條公路,擺出「一字長蛇陣」,其特點是「銅頭、錫尾、背緊、腹松」。根據劉伯承元帥「打頭、切尾、擊背、剖腹」的建議,張國華中將指揮的西藏軍區前指讓部隊分多路向印軍後方迂迴。印軍發現中國軍隊出現在背後時驚慌萬狀,雖做了一些抵抗卻很快分散逃竄,跑不動者便舉手就俘。由於當地山高谷狹,解放軍難以形成嚴密合圍,前來督戰的印度第4軍軍長考爾中將和第4師師長等都率少數隨從逃出,不過其全師作為戰鬥單位已消失。

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此時經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鍛鍊的解放軍陸軍,戰鬥力名副其實屬於世界一流。特別是參戰各部隊在不久前剛經歷過藏區平叛作戰,有在高原奔襲、翻山越嶺和小分隊作戰的豐富經驗,對高原缺氧環境也已適應。多年前筆者曾問過當時任第54軍軍長並在瓦弄方向指揮的丁盛將軍,他說1959年剛到西藏平叛時高原反應強烈,連上一層樓都要歇好久,而在1962年到前線時身體便基本適應。

相比之下,平時生活在低海拔區的印軍進入戰區卻難適應環境。2002年我曾同當年在前線任排長的印度辛格少將談起那一仗,他說在行軍中時常有士兵突然倒在路邊,一摸居然已經斷氣了,大概都是死於高山病。印軍另一弱點是行動呆板,機械地按英軍條令行動,遇到靈活機動的解放軍穿插一時顯得不知所措。根據參戰部隊體會,印軍的戰鬥力只相當「國民黨中等部隊」。

在幾乎沒有道路的高原實施長途奔襲,又沒有空投的條件,供應糧食彈藥便是最大難題。第11師以兩個團進行200公裡的長距離迂迴時,就靠上千熟悉地形的藏族民工背負物資保障。張國華向中央匯報時特別強調作戰中西藏人民表現很好,毛澤東便說這是因為他們過去受壓迫,現在得解放了。

1962 年 12 月 21 日清晨,當地門巴族人民夾道送別邊防部隊,藏字 419 部隊(第 52 師)政委陰法唐(前一)向支前群眾致意

當年的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可謂世界人權史上的一次偉大解放運動。佔西藏人口大多數的農奴從達賴為代表的政教合一的農奴制下得到翻身,從「會說話的牛馬」地位變成了有自己土地和自由的人,他們自然感謝「金珠瑪米」解放軍,這也成了現代人民戰爭能在高原上進行的社會基礎。

 

1962年11月21日,解放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反擊都已獲勝並逼近傳統習慣線(並未進入印度境內),這時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停火,並從12月起至翌年3月將部隊撤回到1959年11月的實際控制線本側20公裡內。這一聲明出乎印度乃至世界上眾多國家的意外,也使許多中國人長期不理解,然而這是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在反擊之前的既定方針。

一位門巴族老人向主動後撤的邊防部隊官兵敬酒送別

中印邊界爭端,是兩個亞洲大國之間複雜的爭端,有著歷史和現實的諸多糾葛,絕非一方使用武力能解決。中國一直主張以互諒互讓方式談判解決,後因印方拒絕此建議並以武力破壞現狀才被迫還擊。在下決心反擊時,毛澤東便在中央會議上說明,這一仗的目的是讓尼赫魯認識到用武力解決邊界問題是行不通的。當時中央對部隊提出「打狠打痛」的要求,就是想讓印度政府得到教訓,並非想解決邊界問題,何況中國方面在政治上也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

從那場自衛反擊戰的戰果看,中方無疑是勝利者。據解放軍戰場統計,擊斃印軍約4800人(在複雜的地形條件下這一統計也不一定很準確),俘虜3900人。中國軍人共陣亡722人,負傷1697人,消耗了2.2萬發炮彈和70萬發槍彈。整個反擊戰的花費約為4億元人民幣,佔同年國家57億元的軍費開支中的7%,並佔同年國家財政314億元的總支出中的1.3%。中國方面的損耗並不大,卻使印度舉國震動。

由於當年國內對中印戰況報導較少,有人便長期以魯迅所抨擊的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誇大戰果,甚至編造出已經深入印境併到達某都城之下的謠傳,並對撤軍發出指責。除了受自我陶醉的錯誤傳說影響外,這些抱怨者很大程度是不了解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以及戰區地理和後勤供應難度,確屬「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對印反擊戰時,解放軍在青藏高原南麓投入4個師、3萬多人的兵力,就幾乎已達後勤保障能力的極限。當年任副總參謀長的楊成武上將曾對我感嘆說:「在西藏養兵難啊!算費用在那裡養一個兵等於內地養7個兵。」

在當年內地一輛運油車駛到邊界,自己就要消耗近半車油,長期維持前線作戰是無法辦到的。依靠藏民用犛牛或肩背運輸,也只是短期和局部可行,在深入敵境或長期作戰時也不能維持供應。何況那場反擊戰的戰果是殲滅印軍不足1萬人,而此刻印度總兵力為65萬人,如戰場進入其境內又會得到調動的便利條件,得到美國援助後很快可以動員相當大的兵力再實施反撲。抗美援朝戰爭中第四、第五次戰役時志願軍因後勤供應困難陷入被動而不得不且戰且撤,已經是這方面的教訓。在中印邊界那種極為惡劣的戰場上速打速撤,達到教訓印軍後凱旋,我國不僅能很好地顯示和平誠意,被一些外國輿論稱為「瀟灑之極」,在軍事上也能居於主動地位。

毛澤東在1963年春天的總結會議上把中印邊界反擊戰概括為「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政治軍事仗」。他還估計,中印邊界上打了一仗,可以爭取十年的邊境安定。事實證明,戰後幾十年來,中印邊界局勢一直是比較穩定的,這就達到了自衛反擊作戰的主要目的。至於中印邊界問題的最終結局,按照毛澤東、鄧小平以及後來的領導人的決策,都是爭取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談判解決,解決不了也可以維持現狀拖下去,以邊境安寧來保障集中精力搞建設。

西藏軍區曾在當年以四句話概括自衛反擊戰──打是為了和,不打不能和,打不贏也不能和,打過頭了還影響和。多少年來,中國方面在邊防、海防線上有限地使用武力,目的都是為了爭取一個和平建設的環境。回顧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歷史,恰恰能在這方面給國人以重要的啟示。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原創,其他媒體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一句大白話勝過千條槍的紅軍標語:國民黨旅長表示很怕「窮人不打窮人」的口號

雖然時光已經過去了近一個世紀,但今天的人們不會忘記共產黨當年那些充滿革命鬥志和豪情。而在湖南東南部的炎陵縣紅軍標語博物館中,我們更能切身體會到那個激情的燎原歲月。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侵華戰爭日軍何以敢以一挑五?陸軍輕兵器產能竟不如中國地方軍閥!

九一八事變後的中日關係,一直如車行刀刃之上,時有徹底傾覆之險。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

相關焦點

  • 東線戰場記憶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1962年,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不斷蠶食我國領土。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為捍衛國家主權,我國對印度進行了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東線戰場是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進行的,戰爭歷時兩個月,共打了兩個戰役,最後以印軍的慘敗告終。我們取得了新中國建國後第二次對外抗擊作戰的偉大勝利。
  • 中印邊境發生嚴重衝突,印軍3人死亡!
    中印兩國軍人在加勒萬河谷爆發嚴重肢體衝突,印方稱,印軍有3人死亡。據老胡緊急了解,我方也有人員傷亡。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軍隊僅一天時間,殲滅印軍精銳王牌部隊
    1962年10月20日,在印度不接受談判,大量侵佔中國領土,氣焰十分囂張,忍無可忍的情況,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這是中國邊防部隊針對印度軍隊在邊境上的多次挑釁和入侵行為進行的一次反擊作戰
  • 原「藏字419部隊」政委陰法唐中將親述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真相:這一仗打得「漂亮之極,瀟灑之極」
    後來指揮部及其所轄部隊就作為相當於一個師的部隊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到1963年6月「藏字419部隊」這個代號取消,前後大約存在了一年的時間。可以說「藏字419部隊」完全是為了應付中印邊境不斷升級的武裝衝突而臨時組建的。魏:請談談組建時的情況。陰:1962年6月初,西藏軍區(那時候是大軍區)通知我到拉薩開會,接受任務。
  • 印軍雖然撤了,但中印邊境可能依然會暗流湧動
    這其中的原因,凡是關注過中印邊境此次對峙的起因和經過的人都不難做出結論,那就是印度在雙方連續談判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停止向邊境不斷的增兵,同時繼續派出部隊試圖在與我軍的摩擦中「佔便宜」。這一系列事件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印雙方隨後持續向邊境地區增派了大量的作戰部隊,將包括主戰坦克在內的各種重裝備送上高原前線,同時進一步加強了通往一線對峙地區的基礎設施,為可能的邊境衝突做好萬全準備。
  • 闡史官|1962年中印之戰活捉了印軍準將
    其實自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印邊境小打小鬧,就沒有消停過。其中最激烈的是1962年我國的自衛反擊戰。自從英國18世紀入侵印度以來,就開始了對我國西藏地區的覬覦。1913年,英印殖民政府趁著辛亥革命之後,全國局勢不穩定的時候,強迫中國北洋政府和西藏地方當局在印度西姆拉舉行邊界談判。三方人馬談了三次,都無果而終。
  • 中印自衛反擊戰:激戰老虎嘴
    激戰老虎嘴 石文輝、苟正友、李紹安等 口述  杜宗林 整理 1962年11月,中印自衛反擊戰第二階段。東線,瓦弄戰役前夕。整個加強三連後面,是130師的部隊,他們負責往山梁反方向進攻,拓寬叢林地帶。 由於一、二排的位置在山脊上,霧氣一散,就會成為槍法精準的印軍機槍手的活靶子,所以必須在霧散之前發起進攻。正當戰士們就地隱蔽,開始修築簡單工事時,突如其來的變故發生了:三連戰士謝瑞中不幸誤踩地雷,當場犧牲。
  • 驚爆X62年中印反擊戰傳聞的糾正…
    👇上期回顧點藍字👇中國出手.小試牛刀.印巴開戰.印度內亂      我是一個親自參加過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老兵上圖為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作戰中,五十四軍軍長丁盛(左一)與副軍長韋統泰(右二)在西藏瓦弄前線察看地形。  1、「丁指」。設在東段,由54軍軍長丁盛指揮。
  • 印軍「扣留」中國迷路士兵——帶你走近中印邊境的軍事禁區
    10月20日,咱們外交部發言人證實,10月18日晚上,在中印邊境上的一名中國邊防部隊士兵,應牧民請求幫助尋找犛牛,結果迷路走失。事發後,中國邊防軍第一時間主動向印方通報情況,希望印方協助搜救。後來,印軍方面說,找到了這名失蹤人員,在對他進行醫學檢查後就會移交給中方。
  • 印媒稱印軍將緊急採購輕型坦克,但從哪買是個難題
    消息人士稱,允許重新引入輕型坦克對印度陸軍來說將是一次重大裝備升級,這些輕型坦克在中印邊境地區可能將起到關鍵作用,與重型主戰坦克相比,輕型坦克在高海拔條件下更加靈活。此次採購將在加勒萬河谷衝突後印軍進行緊急採購的節點下進行,以加強印軍的防禦能力。印媒聲稱,中國於4月下旬在中印邊境實控線沿線部署了新型的15式輕型坦克。
  • 中印邊境地區,印軍正訓練「本地狗」擔任作戰角色,包括藏獒後代
    巴哈瓦爾狗(印媒資料圖)近期,中印邊境局勢持續緊張。據報導,印度陸軍正在訓練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多條本地犬種,使其能夠擔任不同作戰角色。據印度媒體「ThePrint」網站9月8日報導,印度陸軍方面透露稱,印軍正在中印邊境所謂「拉達克地區」訓練當地的本地犬種,這主要包括巴哈瓦爾狗(Bakharwal dog)、藏獒,以及一些當地的野狗。
  • 對印第1戰計劃殲敵1個營,張國華改為1個旅,毛主席:讓他們打
    而對於實際參戰的前線部隊,根據中印邊界的實際情況,對印自衛反擊戰分為了兩個戰線,其中,中印邊境東段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負責,而中印邊境西段則由南疆軍區副司令員何家產負責指揮。因此,廓爾喀步槍聯隊自然是印軍的王牌部隊。而被印軍視為王牌部隊的第7旅除了廓爾喀聯隊外,下轄的拉其普特營和旁遮普營,也都是印軍中擁有悠久歷史且參加過二戰的精銳部隊。當時,駐紮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第7旅大約有3000餘人的兵力,他們以逸待勞,成為我軍發動自衛反擊戰的第1個對手。
  • 中印邊境近期熱點-——班公湖
    ,下面就詳細介紹一下由南至北的三個主要衝突地點:班公湖、加勒萬河谷和鬥拉特別奧裡地,包括地形地貌、印軍的部署和交通、62年自衛還擊戰情況以及如今中印雙方在戰術上的優劣勢,我軍的具體部署及交通狀況涉及軍事秘密就不多寫了。
  • 「解密複雜的中印邊境問題」1962年解放軍這一戰換來了幾十年和平
    中國和印度,一個淪為了列強爭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一個淪為了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獨立之後,相似的經歷,使得兩國迅速進入「蜜月期」,然而耗好景並不長。1962年,圍繞著喜馬拉雅山地區的領土爭端,兩國爆發了一場規模有限的局部戰爭,印方成為「瓦弄之戰」,中方稱為「對印自衛反擊戰」。說這場戰爭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中印邊境複雜的歷史根源和相關事件。
  • 1962年中印衝突,印度慘敗中國完勝後,其他國家都是什麼反應?
    以此為背景,在印度屢勸不聽之後,中央領導人下定決心,在中印邊境實施一場澆滅印度囂張氣焰的自衛反擊戰。中國的完勝「我們不能再後退了,身後就是莫斯科」!於是,在尼赫魯打了雞血般的呼喊下,至11月中旬,印度再次在邊境增兵至三萬餘人,儼然一副要與中國「不死不休」的模樣。11月14日、16日,印軍在中印邊境再次全線發起進攻。面對印度軍隊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國政府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實施反擊,而我國對印自衛反擊的第二階段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 決戰1962:揭秘中印邊境戰爭決策內幕
    本文原題:《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決策內幕》,亦有自媒體使用標題《毛主席:「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印度要打我們」。很多年前,筆者曾向在反擊戰期間任副總參謀長的楊成武上將,具體負責籌劃的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少將,周恩來的軍事秘書周家鼎,和對印反擊作戰前線指揮部政委陰法唐等親歷者,詳細詢問過那場反擊戰的決策始末。
  • 【情報實戰】印軍哪些部隊參與了中印兩軍的邊境對峙?
    原文地址:https://www.sentinelassam.com/north-east-india-news/manipur/manipur-cm-felicitates-capt-soiba-maningba-rangnamei-for-his-bravery-at-galwan-valley-525826
  • 揭秘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服印度的全過程!
    前言: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 印軍凍成「冰雕」,解放軍在吃火鍋,中印邊境這一幕怎麼似曾相識?
    ▲印軍士兵搭乘C17運輸機增援一線印度為了在邊境對峙當中彌補印軍在質量上的劣勢,而採取了增派大批部隊「堆數量」的辦法。為了保障龐大印軍的後勤供應,莫迪政府可以說是不惜血本的用上了多種手段。印度除了在基建方面加快搶修道路橋梁進行緊急「補課」以外,其空軍最新銳的大型運輸機也被派上了一線執勤,從印度方面發布的照片來看,其戰略運輸力量的精華,基本都已用於中印一線的運輸任務了。
  • 中印邊境戰爭,中國為何單方面停火?國人不解,尼赫魯也想不明白
    我邊防人員多番交涉未果不說,印度總理尼赫魯還厚著臉皮直接向中國討要,被我方拒絕後竟然在邊境直接布置重兵,欲以武力直接奪取。我邊防部隊應中央命令,集結部隊陳兵邊境,只為威懾印軍不要輕易發動武裝攻勢。可尼赫魯絲毫不顧及兩國的顏面徑直開戰,被我軍在短時間內徹底打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