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圖,1959年9月11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會議,討論關於中印邊界問題。
本文原載於《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第42期,作者徐焰。
本文原題:《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決策內幕》,亦有自媒體使用標題《毛主席:「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印度要打我們」。
彈指一揮間,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距離2012年)已經過去了整整50年。
由於中國方面長期爭取同印度恢復和維持友好關係,對那一仗採取低調處理;在公開媒體上很少談及,社會上許多人不大了解此事,且對一些決策很不理解。
很多年前,筆者曾向在反擊戰期間任副總參謀長的楊成武上將,具體負責籌劃的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少將,周恩來的軍事秘書周家鼎,和對印反擊作戰前線指揮部政委陰法唐等親歷者,詳細詢問過那場反擊戰的決策始末。
後來,又看過相關的歷史記錄,並同當年曾參戰的印度退休將軍有過會談交流。
如今,不少前輩已經作古,他們當年的業績,卻不應湮滅在歷史記錄之外。
另外,回顧當年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做出決策的過程,今天的人們仍然可以看出其中所體現的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所堅持的自衛原則,以及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
這對理解當前的中國對外政策,仍然有參考價值。
1、設立「隔離帶」的建議遭拒
筆者同當年在毛澤東身邊,參與過對印反擊作戰研究和決策的前輩們談起此戰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慨,那就是中國方面原來真是不想打這一仗。
在反擊前夕的1962年9月中旬,毛澤東同周圍的人談話時也說,想了10天10夜,總想不通尼赫魯(註:時任印度總理)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當時,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部,而不在西部;主要是應對美國及其支持的臺灣當局的威脅,本不想樹敵於印度。
——毛澤東親筆修改中國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信,也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印度不滿足於在中印邊界東段,享受英國殖民當局劃下「麥克馬洪線」而留下的侵略成果!
印度還要在西段再挖一塊,入侵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才逼得中國不能不出手。
中印兩國之間的邊界,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劃定過。兩國長期以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和喀喇崑崙山為大致的分界,形成了傳統的習慣界線。
英國統治印度時,曾兩次派兵入侵西藏,並留下駐軍。
1914年,英國在中印邊界東段,又秘密劃定過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二次大戰期間,還派兵佔領了該線以南的大片土地。
1947年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特權和侵略成果。
至於中印邊界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歷來是從新疆入藏的重要通道,由中國管轄,有3萬平方公裡。
新疆軍區部隊於1951年入藏時,便進駐這裡。印方從1954年起,卻對此地提出領土要求。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領導人,從戰略全局著眼,在1950年代,一直把印度視為和平中立的力量來爭取,對邊界爭端主張以互諒互讓來解決。
印度總理尼赫魯,只在1954年來華訪問過一次;中國總理周恩來,卻在1954年至1960年間四次訪印,由此也可見中方的誠意。
1959年以前,兩國的主要爭端不是邊界問題,而是西藏問題(註:所以很多戰略學者認為,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實際上是「西藏保衛戰」)。
當時,印方對中國實行的是兩面政策:一方面公開發展對華關係,一方面卻又秘密支持西藏分裂主義分子的活動。
1959年春,西藏叛亂全面發生。印度領導人表示「同情」,並以高規格接納出逃的達賴。
解放軍追擊向印度逃竄的叛亂武裝時,接近「麥克馬洪線」;在線北的朗久地區,同接應叛匪出逃的印軍發生了第一次武裝衝突。
接著,印方武裝人員入侵新疆的空喀山口,向中國邊防人員開槍,挑起了流血事件。印度政府利用西藏問題和邊界衝突,在國內掀起反華浪潮。
空喀山口事件後,毛澤東的著眼點,是努力避免再次發生衝突。
除迅速釋放被俘印方人員外,1959年11月初,毛澤東在杭州主持會議,又提出了一個建立「隔離帶」的設想:
即,按照雙方實際控制線,兩國武裝力量各自後撤20公裡,讓雙方拿槍的人脫離接觸,這樣就打不起來。
11月7日,我方致函尼赫魯,提出這一建議。但印方既不肯後撤,也不肯談判。
毛澤東要求中國單獨採取行動,將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使雙方在中印邊界脫離接觸達兩年多。
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1960年4月,我方又一次訪問印度。當時,逃到那裡的西藏叛亂分子,揚言要採取暗殺行動,我方人員卻不顧危險前往。
——當時他們都能看到兇悍的康巴叛匪在住所附近出現。
在同尼赫魯的會談中,我方提出了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以互諒互讓的態度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當時,尼赫魯最重要的助手梅農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但最終,印方「東段已佔的是我的,西段沒佔的也是我的」的態度,使中方不可能接受(註:據說後來,印度各方腸子都悔青了!)。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印度挑起與中國的邊界衝突後,美國給予它的援助,由每年的1億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
看到這麼大的好處,尼赫魯自然不願緩和對華關係。
2、毛主席忍無可忍
1961年,西藏平叛結束後,解放軍在西藏的駐軍,縮減到只有兩個師,在中印邊界西段還撤出了前沿哨所。
當時,中國內部出現了嚴重經濟困難,對外則同蘇聯的矛盾公開化,導致安全環境惡化,在西部邊境便力爭不出現衝突。
正是看到這一點,尼赫魯政府於1961年11月起,在中印邊境西段開始推行「前進政策」。
印軍分隊隨即深入阿克賽欽地區,建立據點,實行蠶食入侵。
1962年開春後,新疆軍區部隊發現印軍已入侵設立許多據點,馬上報告中央。
毛澤東修改確定了「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的「二十字方針」。
當時,新疆軍區邊防部隊不顧高寒困難,在印軍各據點對面也設立了哨所,以不開火的對峙進行遏制。
印方卻將中方的忍讓克制,視為軟弱可欺,不僅繼續深入設點,還開槍尋釁。
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於當年夏天去邊界西段視察,回來報告說,不打已難以阻止其入侵。
6月間,印軍在邊界東段也越過「麥克馬洪線」,在克節朗河邊建立據點。
根據軍委的命令,西藏軍區派出一個連,於9月8日進入當地進行武裝偵察,並在擇繞橋邊建立哨所。
當天,印度政府便進行戰爭動員,調動步兵第7旅,進駐克節朗地區。
9月中旬,擇繞橋頭局勢日益緊張。
據楊成武向筆者回憶,當時前沿哨所的報告電報,越過層層上級,直接發到總參值班室。
他接到後,往往只過幾分鐘,就向毛澤東匯報,包括印軍向我軍哨兵扔石頭、揮舞刺刀等挑釁細節。
毛澤東聽取報告後特別囑咐,打第一槍必須經過他的批准。
當時,前沿部隊的戰士紀律性很強,面對印軍刺刀逼到胸前,也舉起刺刀迎上去,卻奉命絕不開火。
9月20日夜間,印軍偷襲摸哨打響了第一槍。解放軍一個代理連長犧牲,被迫進行有限還擊。
面對印度方面屢屢入侵,並拒絕談判的態度,毛澤東考慮了許多天。
他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尼赫魯認為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部沿海,在西面邊境「只叫不咬」,不敢真打。
在中國內外環境都很困難,邊境戰場條件又極差的情況下,毛澤東在忍讓多時、爭取和平解決無望後,最終果斷下決心,實行自衛反擊。
軍委確定,雖然中印邊界爭端的焦點在西段,反擊主戰場卻要選在自然條件較好的東段。
鑑於小規模反擊無法遏制印軍擴張,軍委決定,不打則已,要打就必須打狠打痛,使對手嘗到入侵中國的苦果。
3、見好就收
毛澤東下決心準備反擊時,仍做了兩手準備。
10月3日,中國政府再次照會印方,提議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
三天後,印度政府復照拒絕。
10月10日,印軍又以百餘人向解放軍駐克節朗河對岸的部隊發起攻擊,隨即被打退。
此時,毛澤東考慮到尼赫魯在第三世界國家較有影響力,美蘇又都在爭取他,設想在邊境上可以讓印軍再深入一步!
這樣,中國可以在國際上居於更有理的地位,同時在軍事上也便於對深入之敵包圍聚殲。
進入10月中旬,大雪封山即將到來,適合作戰的時間已剩下不多。
此刻美蘇兩國忙於加勒比海「飛彈危機」,一時無暇關注印度,這又為中國實施反擊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有利時機。
【注】:請看與本文一同發布的視頻《驚心動魄1962:人類歷史上最驚險的10個小時!》,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超級驚心動魄、險象環生。
10月17日,中央軍委向西藏、新疆軍區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預令。
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最後拍板實施反擊。
會上又研究了中印兩軍的實力對比,和是否打得贏的問題,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向軍委保證,一定能打勝。
軍委決定,從成都軍區、蘭州軍區調兩個師入藏參戰,並以第21軍、第54軍作為預備隊。
10月20日天亮後,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對入侵印軍發起了全面反擊。
反擊作戰的第一天,西段印軍主要據點便被掃除,東段的印軍精銳第七旅基本被殲。
第一階段反擊結束後,10月24日中國政府又向印度提議談判,仍然遭到拒絕。
不僅如此,印度還調動援兵到邊界!
因此,必須實施進一步的打擊才能達到施以教訓的目的。
從11月16日開始,中方進行了第二階段反擊:在瓦弄方向擊潰印軍一個旅,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殲滅了印軍最精銳的第4師的主力。
當時,解放軍只投入四個師的兵力,可謂小試鋒芒,無論大仗、小仗,卻都取得壓倒性勝利。
印軍損失近萬人,其中被俘3900人;中國軍隊傷亡2400餘人,無一人被俘(註:除了那個因上廁所掉隊的王先生)。
中國軍隊的反擊作戰,範圍只限於傳統習慣線的中國一側,並未進入印度境內,印方卻出現了一片驚慌。
當時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軍隊會乘勝深入印境。
然而,中方考慮到懲罰性打擊的目的已達到,於11月21日突然宣布停火,並從12月起至翌年3月,將部隊撤回到1959年11月時的實際控制線本側20公裡之後。
打過實際控制線,又撤回來,這是中共中央在反擊開始時便確定的決策。
從政治上看,乘勝即收,才符合中國一向主張的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原則,能很好地顯示和平誠意,被一些外國輿論稱為「瀟灑之極」。
從軍事上看,中印邊界是中國用兵的一個「瓶頸地帶」。在長達數千公裡的砂土路面上,一輛運油車往返於前線,自己就要消耗半車油。
靠這樣的高原公路,想保障大軍長期作戰,根本辦不到。獲勝後凱旋而歸,在軍事上也能保持主動,避免陷入被動。
當年曾總結毛主席說,對印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
這一仗是服務於政治目的的,主要是在國際上打下對方的囂張氣焰,教訓其不得再超過實際控制線進犯,並不是想以此解決邊界問題(事實上也解決不了)。
毛主席還估計,中印邊界打一仗,可以爭取10年的邊境安定(完)。
【老平的評論】
why?虛妄&碰瓷
不得不說,新中國的開國先賢們太牛了!他們在美蘇爭相拉攏印度的時候,湊著美蘇深陷「古巴飛彈危機」的空檔,狠狠地教訓了印度人的狼子野心!
事後看,這場漂亮的反擊戰,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至少50年的和平,還打斷了印度人的國運,從此亞非拉第三世界的老大,從南亞轉移到了世界的東方!
的確,三哥的世界咱們不懂,連西方也不懂!
就像坊間一直傳聞的,雄才偉略的毛主席當初都說:「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印度要打我們」!
因為很顯然,新中國建國之初,就敢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作戰,取得了軍事和戰略上的雙勝!
這是明擺著的事,印度卻還挑釁中國,完全就是自己找事,所以毛主席也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為什麼印度人還要大搞「前進政策」,覬覦中國西藏?
很簡單,虛妄!
拿中國人的俗話說,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小姐病,丫鬟命!
印度國父尼赫魯早年在獄中曾經說,印度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所以在印度1947年獨立後,一直以英國在南亞的繼承人自居!
事實上,印度不僅在那時候一直覬覦中國西藏,迄今為止也一直與周邊所有國家不和!
知道嗎,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與周邊接壤的所有國家,均有領土爭端的主要國家!
所以前不久,印度在與中國在加勒萬河谷一帶發生摩擦時,與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都因領土爭議開火了!
這對於熟知春秋戰國歷史,深諳「合眾連橫」謀略的中國人民,完全就是臭招連連!何況對於當時熟讀二十四史的毛主席?!
虛妄的印度,絕對是「文明古國」四個字的恥辱!
——「我們再不努力,上海就要趕上孟買了」.,建議延伸閱讀老平最近整理的《笑翻了:印度網民拿出108名中國陣亡名單!》,看看印度人有多可笑。
另外,從當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碰瓷嘗到了甜頭的印度人,誤判了形勢,犯了嚴重的經驗主義錯誤!
印度人忘記了,他們的獨立是由於美國主導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一心要摧毀「日不落帝國」龐大的殖民體系,根本不是他們的「不合作運動」,真的給殖民者帶來了多大的道德壓力!
二戰後美國支持、倡導下的殖民地民族自決,轟轟烈烈,這是世界大勢,印度人搭便車獨立了而已!
結果,印度人第一次碰瓷,就碰巧遇上了酒駕,以為碰瓷這活非常好,可以屢試不爽,然後就悲劇了!
尤其看到,當時美蘇兩霸均在拉攏自己,而中國與美蘇關係都不好,自然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義無反顧的碰(耍)瓷(賴)!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美蘇兩霸陷在「古巴飛彈危機」裡的一個多月,中國瞅準空擋,深刻地教訓了印度人!
據澳大利亞資深記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的《中印邊界爭端反思》一書介紹——
等到美蘇解決了加勒比海的問題,蘇聯開始公開譴責,美國答應出動海軍幫忙,中國卻精準地把握住火候,第二天突然宣布撤軍,印度白白在全世界面前丟人現眼了!
是的,此役之後,印度的第三世界盟主地位坍塌,這瓷算是白碰了!
不得不說,作為印度國父的尼赫魯,他的淺薄實在令人不齒!
據說在中印邊境正打仗時,形勢一邊倒地慘敗,尼赫魯慌忙向美英等國求助,要武器彈藥,更要政治上的支持!
由於中印交戰的東線,位於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北(也就是誘敵深入的成果),顯然是印度挑起的事端!
但尼赫魯惡人告狀,給美國總統甘迺迪打電話,大談中國挑戰「麥克馬洪線」!然後,自顧不暇的美國就發表了一個聲明,支持這個非法的邊界線!
結果這下捅了馬蜂窩!
原本與尼赫魯商量好了,從東南沿海進攻大陸的老蔣,氣不打一處來!因為他的南京國民政府,從來都不接受「麥克馬洪線」!
然後,暴怒的老蔣罵罵咧咧,「娘希匹,打死個狗日的」,立刻下令不打了!還公開發表聲明,斥責印度和美國!
從這一點上來說,老蔣還是好樣的,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就像當年他祝福北海艦隊順利通過臺灣海峽,前往南海痛擊南越艦隊!
只能說,以印度人的智商,永遠不會懂得中國人的信念: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辱!
是啊,誰能想到,這麼大疆域、這麼多人口的印度,會是一個這?這不僅僅是思維頻道的問題,是文明層級的差異!
難怪當初毛主席十天十夜都想不明白!
【有趣/有料/有態度/有深度】
盡在《平觀世界》
深度與廣度
源於對讀者閱讀時間的尊重
掃描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