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1962:揭秘中印邊境戰爭決策內幕

2021-02-23 平觀世界

如上圖,1959年9月11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會議,討論關於中印邊界問題。

本文原載於《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第42期,作者徐焰。

本文原題:《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決策內幕》,亦有自媒體使用標題《毛主席:「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印度要打我們」。


彈指一揮間,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距離2012年)已經過去了整整50年。

 

由於中國方面長期爭取同印度恢復和維持友好關係,對那一仗採取低調處理;在公開媒體上很少談及,社會上許多人不大了解此事,且對一些決策很不理解。

很多年前,筆者曾向在反擊戰期間任副總參謀長的楊成武上將,具體負責籌劃的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少將,周恩來的軍事秘書周家鼎,和對印反擊作戰前線指揮部政委陰法唐等親歷者,詳細詢問過那場反擊戰的決策始末。

後來,又看過相關的歷史記錄,並同當年曾參戰的印度退休將軍有過會談交流。

如今,不少前輩已經作古,他們當年的業績,卻不應湮滅在歷史記錄之外。

另外,回顧當年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做出決策的過程,今天的人們仍然可以看出其中所體現的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所堅持的自衛原則,以及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

這對理解當前的中國對外政策,仍然有參考價值。

1、設立「隔離帶」的建議遭拒

筆者同當年在毛澤東身邊,參與過對印反擊作戰研究和決策的前輩們談起此戰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慨,那就是中國方面原來真是不想打這一仗。

在反擊前夕的1962年9月中旬,毛澤東同周圍的人談話時也說,想了10天10夜,總想不通尼赫魯(註:時任印度總理)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當時,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部,而不在西部;主要是應對美國及其支持的臺灣當局的威脅,本不想樹敵於印度。

——毛澤東親筆修改中國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信,也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印度不滿足於在中印邊界東段,享受英國殖民當局劃下「麥克馬洪線」而留下的侵略成果!

印度還要在西段再挖一塊,入侵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才逼得中國不能不出手。

中印兩國之間的邊界,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劃定過。兩國長期以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和喀喇崑崙山為大致的分界,形成了傳統的習慣界線。

英國統治印度時,曾兩次派兵入侵西藏,並留下駐軍。

1914年,英國在中印邊界東段,又秘密劃定過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二次大戰期間,還派兵佔領了該線以南的大片土地。

1947年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特權和侵略成果。

至於中印邊界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歷來是從新疆入藏的重要通道,由中國管轄,有3萬平方公裡。

新疆軍區部隊於1951年入藏時,便進駐這裡。印方從1954年起,卻對此地提出領土要求。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領導人,從戰略全局著眼,在1950年代,一直把印度視為和平中立的力量來爭取,對邊界爭端主張以互諒互讓來解決。

印度總理尼赫魯,只在1954年來華訪問過一次;中國總理周恩來,卻在1954年至1960年間四次訪印,由此也可見中方的誠意。

1959年以前,兩國的主要爭端不是邊界問題,而是西藏問題(註:所以很多戰略學者認為,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實際上是「西藏保衛戰」)。

當時,印方對中國實行的是兩面政策:一方面公開發展對華關係,一方面卻又秘密支持西藏分裂主義分子的活動。

1959年春,西藏叛亂全面發生。印度領導人表示「同情」,並以高規格接納出逃的達賴。

解放軍追擊向印度逃竄的叛亂武裝時,接近「麥克馬洪線」;在線北的朗久地區,同接應叛匪出逃的印軍發生了第一次武裝衝突。

接著,印方武裝人員入侵新疆的空喀山口,向中國邊防人員開槍,挑起了流血事件。印度政府利用西藏問題和邊界衝突,在國內掀起反華浪潮。

 

空喀山口事件後,毛澤東的著眼點,是努力避免再次發生衝突。

除迅速釋放被俘印方人員外,1959年11月初,毛澤東在杭州主持會議,又提出了一個建立「隔離帶」的設想:

即,按照雙方實際控制線,兩國武裝力量各自後撤20公裡,讓雙方拿槍的人脫離接觸,這樣就打不起來。

11月7日,我方致函尼赫魯,提出這一建議。但印方既不肯後撤,也不肯談判。

毛澤東要求中國單獨採取行動,將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使雙方在中印邊界脫離接觸達兩年多。

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1960年4月,我方又一次訪問印度。當時,逃到那裡的西藏叛亂分子,揚言要採取暗殺行動,我方人員卻不顧危險前往。

——當時他們都能看到兇悍的康巴叛匪在住所附近出現。

在同尼赫魯的會談中,我方提出了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以互諒互讓的態度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當時,尼赫魯最重要的助手梅農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但最終,印方「東段已佔的是我的,西段沒佔的也是我的」的態度,使中方不可能接受(註:據說後來,印度各方腸子都悔青了!)。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印度挑起與中國的邊界衝突後,美國給予它的援助,由每年的1億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

看到這麼大的好處,尼赫魯自然不願緩和對華關係。

2、毛主席忍無可忍

1961年,西藏平叛結束後,解放軍在西藏的駐軍,縮減到只有兩個師,在中印邊界西段還撤出了前沿哨所。

當時,中國內部出現了嚴重經濟困難,對外則同蘇聯的矛盾公開化,導致安全環境惡化,在西部邊境便力爭不出現衝突。

正是看到這一點,尼赫魯政府於1961年11月起,在中印邊境西段開始推行「前進政策」

印軍分隊隨即深入阿克賽欽地區,建立據點,實行蠶食入侵。

1962年開春後,新疆軍區部隊發現印軍已入侵設立許多據點,馬上報告中央。

毛澤東修改確定了「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的「二十字方針」。

當時,新疆軍區邊防部隊不顧高寒困難,在印軍各據點對面也設立了哨所,以不開火的對峙進行遏制。

印方卻將中方的忍讓克制,視為軟弱可欺,不僅繼續深入設點,還開槍尋釁。

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於當年夏天去邊界西段視察,回來報告說,不打已難以阻止其入侵。

 

6月間,印軍在邊界東段也越過「麥克馬洪線」,在克節朗河邊建立據點。

根據軍委的命令,西藏軍區派出一個連,於9月8日進入當地進行武裝偵察,並在擇繞橋邊建立哨所。

當天,印度政府便進行戰爭動員,調動步兵第7旅,進駐克節朗地區。

 

9月中旬,擇繞橋頭局勢日益緊張。

據楊成武向筆者回憶,當時前沿哨所的報告電報,越過層層上級,直接發到總參值班室。

他接到後,往往只過幾分鐘,就向毛澤東匯報,包括印軍向我軍哨兵扔石頭、揮舞刺刀等挑釁細節。

毛澤東聽取報告後特別囑咐,打第一槍必須經過他的批准。

當時,前沿部隊的戰士紀律性很強,面對印軍刺刀逼到胸前,也舉起刺刀迎上去,卻奉命絕不開火。

9月20日夜間,印軍偷襲摸哨打響了第一槍。解放軍一個代理連長犧牲,被迫進行有限還擊。

面對印度方面屢屢入侵,並拒絕談判的態度,毛澤東考慮了許多天。

他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尼赫魯認為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部沿海,在西面邊境「只叫不咬」,不敢真打。

在中國內外環境都很困難,邊境戰場條件又極差的情況下,毛澤東在忍讓多時、爭取和平解決無望後,最終果斷下決心,實行自衛反擊。

 

軍委確定,雖然中印邊界爭端的焦點在西段,反擊主戰場卻要選在自然條件較好的東段。

鑑於小規模反擊無法遏制印軍擴張,軍委決定,不打則已,要打就必須打狠打痛,使對手嘗到入侵中國的苦果。

3、見好就收

毛澤東下決心準備反擊時,仍做了兩手準備。

10月3日,中國政府再次照會印方,提議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

三天後,印度政府復照拒絕。

10月10日,印軍又以百餘人向解放軍駐克節朗河對岸的部隊發起攻擊,隨即被打退。

此時,毛澤東考慮到尼赫魯在第三世界國家較有影響力,美蘇又都在爭取他,設想在邊境上可以讓印軍再深入一步!

這樣,中國可以在國際上居於更有理的地位,同時在軍事上也便於對深入之敵包圍聚殲。

進入10月中旬,大雪封山即將到來,適合作戰的時間已剩下不多。

此刻美蘇兩國忙於加勒比海「飛彈危機」,一時無暇關注印度,這又為中國實施反擊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有利時機。

【注】:請看與本文一同發布的視頻《驚心動魄1962:人類歷史上最驚險的10個小時!》,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超級驚心動魄、險象環生。

10月17日,中央軍委向西藏、新疆軍區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預令。

  

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最後拍板實施反擊。

會上又研究了中印兩軍的實力對比,和是否打得贏的問題,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向軍委保證,一定能打勝。

軍委決定,從成都軍區、蘭州軍區調兩個師入藏參戰,並以第21軍、第54軍作為預備隊。

10月20日天亮後,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對入侵印軍發起了全面反擊。

反擊作戰的第一天,西段印軍主要據點便被掃除,東段的印軍精銳第七旅基本被殲。

第一階段反擊結束後,10月24日中國政府又向印度提議談判,仍然遭到拒絕。

不僅如此,印度還調動援兵到邊界!

因此,必須實施進一步的打擊才能達到施以教訓的目的。

從11月16日開始,中方進行了第二階段反擊:在瓦弄方向擊潰印軍一個旅,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殲滅了印軍最精銳的第4師的主力。

當時,解放軍只投入四個師的兵力,可謂小試鋒芒,無論大仗、小仗,卻都取得壓倒性勝利。

印軍損失近萬人,其中被俘3900人;中國軍隊傷亡2400餘人,無一人被俘(註:除了那個因上廁所掉隊的王先生)

中國軍隊的反擊作戰,範圍只限於傳統習慣線的中國一側,並未進入印度境內,印方卻出現了一片驚慌。

當時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軍隊會乘勝深入印境。

  

然而,中方考慮到懲罰性打擊的目的已達到,於11月21日突然宣布停火,並從12月起至翌年3月,將部隊撤回到1959年11月時的實際控制線本側20公裡之後。

 

打過實際控制線,又撤回來,這是中共中央在反擊開始時便確定的決策。

從政治上看,乘勝即收,才符合中國一向主張的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原則,能很好地顯示和平誠意,被一些外國輿論稱為「瀟灑之極」。

  

從軍事上看,中印邊界是中國用兵的一個「瓶頸地帶」。在長達數千公裡的砂土路面上,一輛運油車往返於前線,自己就要消耗半車油。

靠這樣的高原公路,想保障大軍長期作戰,根本辦不到。獲勝後凱旋而歸,在軍事上也能保持主動,避免陷入被動。

當年曾總結毛主席說,對印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

這一仗是服務於政治目的的,主要是在國際上打下對方的囂張氣焰,教訓其不得再超過實際控制線進犯,並不是想以此解決邊界問題(事實上也解決不了)。

毛主席還估計,中印邊界打一仗,可以爭取10年的邊境安定(完)

【老平的評論】


why?虛妄&碰瓷

不得不說,新中國的開國先賢們太牛了!他們在美蘇爭相拉攏印度的時候,湊著美蘇深陷「古巴飛彈危機」的空檔,狠狠地教訓了印度人的狼子野心!

事後看,這場漂亮的反擊戰,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至少50年的和平,還打斷了印度人的國運,從此亞非拉第三世界的老大,從南亞轉移到了世界的東方!

的確,三哥的世界咱們不懂,連西方也不懂!

就像坊間一直傳聞的,雄才偉略的毛主席當初都說:「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印度要打我們」!

因為很顯然,新中國建國之初,就敢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作戰,取得了軍事和戰略上的雙勝!

這是明擺著的事,印度卻還挑釁中國,完全就是自己找事,所以毛主席也百思不得其解!

那麼為什麼印度人還要大搞「前進政策」,覬覦中國西藏?

很簡單,虛妄!

拿中國人的俗話說,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小姐病,丫鬟命!

印度國父尼赫魯早年在獄中曾經說,印度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所以在印度1947年獨立後,一直以英國在南亞的繼承人自居!

事實上,印度不僅在那時候一直覬覦中國西藏,迄今為止也一直與周邊所有國家不和!

知道嗎,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與周邊接壤的所有國家,均有領土爭端的主要國家!

所以前不久,印度在與中國在加勒萬河谷一帶發生摩擦時,與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都因領土爭議開火了!

這對於熟知春秋戰國歷史,深諳「合眾連橫」謀略的中國人民,完全就是臭招連連!何況對於當時熟讀二十四史的毛主席?!

虛妄的印度,絕對是「文明古國」四個字的恥辱!

——「我們再不努力,上海就要趕上孟買了」.,建議延伸閱讀老平最近整理的《笑翻了:印度網民拿出108名中國陣亡名單!》,看看印度人有多可笑。

另外,從當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碰瓷嘗到了甜頭的印度人,誤判了形勢,犯了嚴重的經驗主義錯誤!

印度人忘記了,他們的獨立是由於美國主導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一心要摧毀「日不落帝國」龐大的殖民體系,根本不是他們的「不合作運動」,真的給殖民者帶來了多大的道德壓力!

二戰後美國支持、倡導下的殖民地民族自決,轟轟烈烈,這是世界大勢,印度人搭便車獨立了而已!

結果,印度人第一次碰瓷,就碰巧遇上了酒駕,以為碰瓷這活非常好,可以屢試不爽,然後就悲劇了!

尤其看到,當時美蘇兩霸均在拉攏自己,而中國與美蘇關係都不好,自然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義無反顧的碰(耍)瓷(賴)!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美蘇兩霸陷在「古巴飛彈危機」裡的一個多月,中國瞅準空擋,深刻地教訓了印度人!

據澳大利亞資深記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的《中印邊界爭端反思》一書介紹——

等到美蘇解決了加勒比海的問題,蘇聯開始公開譴責,美國答應出動海軍幫忙,中國卻精準地把握住火候,第二天突然宣布撤軍,印度白白在全世界面前丟人現眼了!

是的,此役之後,印度的第三世界盟主地位坍塌,這瓷算是白碰了!

不得不說,作為印度國父的尼赫魯,他的淺薄實在令人不齒!

據說在中印邊境正打仗時,形勢一邊倒地慘敗,尼赫魯慌忙向美英等國求助,要武器彈藥,更要政治上的支持!

由於中印交戰的東線,位於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北(也就是誘敵深入的成果),顯然是印度挑起的事端!

但尼赫魯惡人告狀,給美國總統甘迺迪打電話,大談中國挑戰「麥克馬洪線」!然後,自顧不暇的美國就發表了一個聲明,支持這個非法的邊界線!

結果這下捅了馬蜂窩!

原本與尼赫魯商量好了,從東南沿海進攻大陸的老蔣,氣不打一處來!因為他的南京國民政府,從來都不接受「麥克馬洪線」!

然後,暴怒的老蔣罵罵咧咧,「娘希匹,打死個狗日的」,立刻下令不打了!還公開發表聲明,斥責印度和美國!

從這一點上來說,老蔣還是好樣的,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就像當年他祝福北海艦隊順利通過臺灣海峽,前往南海痛擊南越艦隊!

只能說,以印度人的智商,永遠不會懂得中國人的信念: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辱!

是啊,誰能想到,這麼大疆域、這麼多人口的印度,會是一個這?這不僅僅是思維頻道的問題,是文明層級的差異!

難怪當初毛主席十天十夜都想不明白!


【有趣/有料/有態度/有深度】

 盡在《平觀世界》

深度與廣度

源於對讀者閱讀時間的尊重

掃描二維碼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橡樹 | 中印1962年邊境戰事:和談,或者戰爭
    最新:中印1962年邊境戰事:詳解克節朗河谷之戰克節朗河谷之戰為1962年中印戰爭第一階段的標誌性戰役。因而,在1962年中印戰爭第一階段的克節朗河谷之戰結束後,周總向印度方面提出了停戰請求:要求按照中印軍隊實際控制線停火,談判解決中印邊境爭端。然而,印度方面吃虧之下,哪裡就肯輕易和談。
  • 放心,中印打不起來,因為1962年中印戰爭有一個最大秘密
    如果有人不想看《放心,中印打不起來》,我可以先簡單說說其中的主要理由:  中印之間,肯定還會在邊境鬧出很多么蛾子,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沒有戰爭。請注意,這個判斷包括兩層意思:  1、兩個大國的邊界糾紛,沒完沒了。每隔幾個月或一年就得鬧上一次。  2、但不會有戰爭。
  • 「神仙仗」始末——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趁著中國全力抗日無暇顧及中印邊境,派出軍隊佔據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和察隅地區,形成事實上對部分藏南地區的佔領。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政府不但悍然宣布這個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就是中印東段邊境線,而且在中印邊境的中段與西段,印度主張的邊境線也越過了雙方傳統國境線。
  • 公開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秘密報告後的一段訪談
    年中印邊境戰爭的《亨德森·布魯克斯-巴賈特報告》「斯諾登式地洩漏到網際網路上」之後,內維爾·馬克斯韋爾接受了《南華早報》的專訪,他對記者解釋了這份保密已有50年之久的報告對中印關係未來的重大意義。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時期,印度總理尼赫魯與前線軍人握手(資料圖)記者:你的歷史著作《印度對華戰爭》詳細描述了印度軍隊的潰敗過程,該書基本上是根據《亨德森·布魯克斯-巴賈特報告》寫成的。
  • 美國情報視野中的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
    1962年11月21日,中方主動宣布停火、撤軍,結束中印邊界戰爭。中國政府的這一決策是美國政府及情報部門始料未及的,各類情報甚至沒有對此做出過任何預判。在戰爭爆發和初期階段,情報部門的精力更多放在古巴飛彈危機上,在危機結束後才騰出更多精力轉向對中印關係和南亞局勢的關注。在對戰爭爆發和結束的具體分析和預判上,情報部門反應滯後,缺乏有效和準確的判斷。
  • 揭秘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服印度的全過程!
    前言: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 中印邊境之戰:1888到1962
    1962年10月14日,麻麻至勒村的路上,後勤部隊依靠人力運輸炮彈。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同時發起反擊。在中印邊境西段,新疆邊防部隊,拔除了印軍 37 個侵略據點,殲其一部,收復了大部分領土,沉重地打擊了印軍的士氣。典角村北側的典角曲是獅泉河的支流。隔河相望,是印度非法佔領後所建的村莊巴裡加斯。巴裡加斯背靠的那座山包,修滿印軍的碉堡。
  • 揭秘:中印戰爭蒲江三烈士尋蹤
    蒲江縣黨史、地方志記載,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大民主革命時期與建國後的剿匪鬥爭、抗美援朝戰爭、中印戰爭、抗美援越戰爭、中越戰爭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蒲江縣籍犧牲的革命烈士達403人。1962年中印戰爭中,蒲江籍戰士王家明、黃國良、王志全,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與完整,已長眠於那高高的藏南雪域高原之上。中印戰爭,一稱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內幕:全國作戰命令已下,最後為何沒開戰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源於1962年中國和印度在1987年的邊境衝突,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1962年中國對印度發起的自衛反擊戰。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確立了對印度自衛反擊戰的決策,決定對尼赫魯的叫囂,給予一定的打擊,而後,中國邊防部隊很快就對印度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印度之前在中國境內建立的43個據點,到10月28日的時候 ,就被我軍拔除了37個。
  • 中印邊境戰爭那些事及其他||王刃
    翻閱了不少西藏歷史與資料,對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有些了解,供大家參閱。中印兩個東方大國一直友好,就因英國殖民主義者作祟禍害,一條「麥克馬洪線」把中印兩國引入衝突。50年前,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印度完敗,尼赫魯氣死。印度人念念不忘,耿耿於懷,也屬正常。2、中印邊境衝突不是1次,是2次。62年一次,65年又來一次;只是62年大打,65年小打。
  • 印度將軍眼中的1962年中印戰爭,為何印度輸得那麼慘?
    1962年的中印戰爭,我們稱之為中印自衛反擊戰,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場普通的邊界戰爭,一場正義的自衛反擊戰罷了。
  • 中印何以成功避免重演1962
    中印完全脫離武裝接觸似乎正在成為現實,但是輿論仍然以十分謹慎的態度來看待這一「重大勝利
  • 外媒分析:中印對峙的二次戰爭風險
    研究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權威戰史專家、澳大利亞籍英國記者內維爾·馬克斯維爾(Neville Maxwell)認為,兩國軍隊在邊境對峙很危險,甚至可能導致第二次中印戰爭。那麼這種風險到底有多大呢?1962年短暫的中印邊境戰爭以中國在戰場上大獲全勝並迅速收兵告終。印度和中國官方均就目前中印邊境軍事對峙警告說,今非昔比,現在已經不是1962。那麼今天的國際地區和國內態勢和1962年有何不同?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後來事態因為印方的野心逐步擴大,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中印戰爭。這場戰爭是印方預謀已久的,而在我方則是十分的被動,幾乎是被逼著打了這場沒太大懸念的戰爭。圖|中印邊界問題示意圖中印兩方邊境隔著廣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方出於地緣、宗教、歷史、政治等綜合原因,慢慢形成了一條橫跨東西的邊界,俗稱「中印習慣邊界線」。
  • 中印邊境局勢暫時緩解
    很明顯,選在現在公布,那是因為現在可以基本確認:中印邊境地區暫時解除戰爭警報。如果我沒猜錯,除了公布的視頻以外,應該還有幾種別的版本,其中之一就是用來作全面戰爭動員的。公布的這個版本相對用詞溫和,甚至隱去印軍和印方的說法,只說「外軍」和「外方」,明顯是不想激化國內民眾的輿論。
  • 讀帖記:說說1962年中印戰爭的隱秘
    當時也不敢將軍火交給西藏人,誰知道他們會不會按照活佛的指令叛亂?淮海戰役的勝利靠的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對印作戰,沒有人民小車。  當年的美、蘇、法、英、加拿大都向印度大批運送武器,中國的第一支M16步槍就是在中印前線繳獲的,連以色列也向印度運送了一船武器,當時的印度是強烈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沒法硬撐,只好速戰速決,但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出了戰後預期。
  • 新中國的對外戰爭:1962年中印戰爭全景解讀
    聽聞藏軍主力在昌都戰役中被消滅後,達賴即準備逃往印度(已經到了中印邊界的亞東),後被勸阻返回拉薩。實用主義:在解放軍打敗藏軍、實質控制西藏後,尤其是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籤訂和平解放西藏的17條後,印度轉而採取實用主義政策,開始同中國友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中印共同討論形成的。
  • 1962年中印邊境還擊戰老兵:收復達旺
    參加過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主戰場作戰。寫得有自始至終的戰爭日記。中學教師退休,目前在老家大理養老。收復達旺點蒼煙霞客1962年10月24日星期三農曆九月二十六日標誌達旺的著名達旺寺1681年,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下令在此地建立達旺寺,此地從此成為藏傳佛教聖地,由西藏地方政府長期進行有效管轄。
  • 1962與2020:中印邊界的恩怨情仇
    兩國邊界從未正式劃定過,但根據歷史行政管轄所及,自東向西中印邊界傳統以喜馬拉雅山南麓、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為界,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但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而且都有深刻的歷史根源和複雜背景。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擴張,開始人為打破中國與印度的傳統邊界,染指了中國西藏和新疆等地區。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衝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 重演1962年中印戰爭?
    從現有的情況看,印度已經打算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中印邊境對峙地帶繼續耗下去。同時,印度還頻頻試射可攜帶核彈頭的飛彈,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決心。無論是季節條件和國際背景,都跟1962年中國打響對印自衛反擊戰很相似。那麼,58年後,這裡會發生戰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