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第1戰計劃殲敵1個營,張國華改為1個旅,毛主席:讓他們打

2021-03-02 鳶飛九天

提起我們的鄰國印度,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並不陌生。不過,印度對於我們而言,更多的其實是一個腦洞極大的奇葩國度,在許多人印象裡,他們可以在一輛摩託車上坐上一個排的兵力,也可以在一輛火車上掛滿乘客。

印度

所以,我們看印度,更多的其實是一個獵奇的心態,靜靜地看著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大國卻屢屢做出許多大跌眼鏡的行徑。

但是,作為與中國擁有3000多公裡邊境線的國度,當它將奇葩的行徑指向中國時,我們就完全笑不出來了。

眾所周知,在國際社會上,一個獨立國家,尤其是作為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大國,妥協就是其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因為大國博弈,從來不存在只粘光,不吃虧的可能。

然而,作為南亞次大陸毋庸置疑的霸主,印度卻猶如一個小朋友一樣,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全都要」。而這種「我全要」的心態所對應的,正是1962年印度對於中印領土紛爭的態度。

印度軍隊

由於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和英國殖民者對於中國西藏地區的侵略,使得在印度獨立和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印邊境並沒有真正地確定下來。

而且,同樣由於英國殖民者的貪婪和無恥,導致印度還成為與我國存在領土爭議面積最大的周邊國家。

同時,正是因為英國殖民者對於印度長達200多年的殖民統治,還使印度人產生了一種令中國人完全無法理解情感,那就是:對於英國人曾經的壓榨和統治,印度人不但沒有多少憤恨之心,反而還有了不少感激之情,更為離譜的是,獨立後的印度還一直以英屬印度殖民地繼承者自居。

正是這種奇葩的心態,使得印度不但將英國非法佔據的中國領土「理所當然」的視為印度的國土,而且,還不知天高地厚的試圖學習它的前宗主國,幹涉中國內政,而印度的這種心態,在50年代末達到了巔峰。

英屬印度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印度一改往日與中國和平友好的態度,再次撿起了英屬殖民地繼承者的迷夢,印度將近代以來英國殖民者對於中國西藏的侵略當做自己的「功績」。

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中國政府本著互惠互諒的原則,屢次表示願意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談判,然而,這不過是媚眼拋給瞎子看,已經徹底自嗨的印度政府,均將中國的合則兩利的建議一概蠻橫拒絕。

在拒絕中國的合理訴求之後,印軍更是得寸進尺,不斷在中印實際控制線內挑起事端,試圖對於中國領土進行鯨吞蠶食。很顯然,中國的忍讓不但沒有讓印度有所省悟,反而進一步助長了印度的囂張氣焰。

1959年8月25日,中印在實控線第1次爆發邊界衝突之後,印度總理尼赫魯更是多次向印度國會議員表示:印度軍隊已經做好準備,將不惜一切代價在邊境問題上與中國進行一場戰爭。

尼赫魯

對於中國而言,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其實從來不是中國戰略的主要方向,中國的主要精力和應對重心,一直是東南沿海,一直是來自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國民黨集團及其背後的美帝國主義。

因此,中國對於印度在中印邊境屢屢挑釁是感到不可思議的,中印之間沒有根本性的利益衝突,又同為發展中的大國,彼此爆發戰爭,只會兩敗俱傷,互利互惠,攜手共進才最為符合兩國的利益。

然而,印度這個滿腦子都是「我全要」的國家,最終還是令中國失望了,印度不但不瘋狂地在中印邊界地區增兵,而且屢屢挑起武裝衝突,對於中國的領土進行鯨吞蠶食。

所以,雖然就連雄才偉略如毛主席「想了10天10夜,都沒想明白尼赫魯為什麼要搞我們」,但是,為了維護祖國西部疆界的和平和穩定,新中國依然不得不對印度實施自衛反擊戰。

1962年10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

毛主席

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多次與其他國家軍隊交戰,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擊敗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但是,中國軍隊與印度軍隊卻沒有任何交戰的經歷。

而且,按照正常的邏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外戰接連取得輝煌勝利,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戰場擊敗美國軍隊之後,印度軍隊依然有膽量和底氣頻頻挑釁中國,並膽敢與中國爆發戰爭,印度軍隊必然有所恃、有所底氣才對。

因此,雖然這場對印自衛反擊戰規模並不大,但是,新中國上下卻都極為重視。當時,對自衛反擊戰,不但毛主席和周總理十分關心,不惜精心運籌,親自指揮,而且,鄧小平、劉伯承、賀龍、徐向前、羅瑞卿等身經百戰的老帥們,也都參加了這場自衛反擊戰的決策和指揮。

而對於實際參戰的前線部隊,根據中印邊界的實際情況,對印自衛反擊戰分為了兩個戰線,其中,中印邊境東段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負責,而中印邊境西段則由南疆軍區副司令員何家產負責指揮。

張國華

由於上至中央下至前線解放軍官兵,都對於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沒有充分了解。而印度軍隊和印度政府又一貫態度強硬,似乎底氣十足。

因此,在中央軍委下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之後的第2天,10月18日,中央軍委再次發出了明確指示:「此次對印度反動派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所以,即便新中國成立以來解放軍對外作戰無敗績,但是,中央依然極為謹慎,為取得初戰的勝利,總參主張把戰爭的「口子」張小一點兒,因此,在這種思想指導之下,總參謀部下達的作戰任務是:殲滅入侵麥線以北克節朗地區的印軍一個營。

而當時駐守在克節朗地區的印度軍隊,正是印度陸軍赫赫有名的王牌軍——印度陸軍第4師第7步兵旅。

前面說到,印度自獨立之後,一直以英屬印度殖民地繼承者自居,而印度的這種心態其實並非毫無緣由,因為,與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新中國不同,印度的獨立,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產物。

印度

二戰之後,國力急劇衰落的英國已經無力控制印度,無奈之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正是因為這場沒有流血的獨立,使得印度繼承了英國在印度的大部分遺產,這其中,也包括軍隊。

英國自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以來,殖民地就幾乎遍布全球,但是眾所周知,英倫三島也只是歐洲大陸旁一個並不大的島嶼。

因此,本土人口有限的英國,根本沒有足夠的軍隊,為了控制龐大的殖民地,英國不得不從殖民地土著大量徵兵,建立了以殖民地土著為士兵、英國人為軍官的殖民地軍隊。

而英國人在全球範圍內做了試驗之後發現,素來逆來順受,十分聽話,價格低廉又有不俗戰鬥力的印度人,是性價比最高的兵員,因此,主要由印度人組成的殖民軍隊,逐漸成為印度殖民統治的主流軍隊。

八國聯軍中也有英國人為主的英印軍

當時,英屬印度殖民軍隊也就是英印軍,不但成為英國統治英屬印度的主力,還隨著英國人殖民的腳步遍布全球,巔峰時期,英印軍作為英軍的一部分,還參加了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最多時,主要由印度人組成的英印軍,數量高達233萬之巨。

可以說,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之所以沒有如法國那樣迅速被納粹德國大軍擊敗投降,數以百萬計的印度僱傭軍,付出了巨大犧牲。

與此同時,參加過無數次大戰的英印軍,在戰鬥之中鍛鍊出頗為不弱的戰鬥力,也湧現出不少戰功赫赫的王牌軍隊。例如,駐紮在克節朗地區的印度陸軍第4師,就是極為著名的一個。

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英印軍的王牌部隊,第4師曾被編英國元帥蒙哥馬利麾下在歐洲作戰,由於功勳卓著,第4師還贏得了「紅鷹」的綽號。

中印對峙

而隸屬於印軍第4師的第7步兵旅,更是印度軍隊王牌中的王牌,1962年時,駐紮在克節朗地區的第七旅,轄有三個步兵營和一個步槍聯隊,以步槍聯隊為例,它還有一個更為著名的名字——廓爾喀步槍聯隊。

廓爾喀人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傭兵,他們歷來以忠誠勇敢、驍勇善戰而著稱。廓爾喀傭兵也為英國殖民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廓爾喀步槍聯隊自然是印軍的王牌部隊。

而被印軍視為王牌部隊的第7旅除了廓爾喀聯隊外,下轄的拉其普特營和旁遮普營,也都是印軍中擁有悠久歷史且參加過二戰的精銳部隊。

當時,駐紮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第7旅大約有3000餘人的兵力,他們以逸待勞,成為我軍發動自衛反擊戰的第1個對手。

克節朗地區自衛反擊戰

當時,整個東線印軍除了第7旅3000餘人之外,印度還在碭山口至達旺等地部署了大量部隊,整個東線部隊印軍總兵力約2.2萬餘人。

而作為對手,我軍除了419部隊和11師兩個野戰部隊之外,還有昌都、林芝、山南軍分區的部隊,總兵力略少於印軍,約2萬餘人。

當然,雖然整個東線地區我軍兵力與印軍兵力相當,但是,根據毛主席一貫打仗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東線部隊在張國華司令員的指揮之下,在克節朗地區集結了10,300人,3倍於敵。

但是即便如此,總參下達作戰命令仍然以穩妥為主,命令明確要求初戰必勝,所以,作戰目標為:殲滅入侵印軍一個營。接到這樣的命令後,張國華開始率領指揮機關進行緊鑼密鼓的戰前準備。

但就在此時,前線的官兵們突然對於總參作戰計劃提出了異議。當時,作為主攻團的第115團原定的作戰任務為:殲滅卡龍據點的印軍,在完成這一作戰任務之後,再集中兵力,拔除槍等、扯冬、絨不丟等據點。

但是,作為我軍的老部隊,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115團在對於前線印軍陣地進行充分偵查之後發現,卡龍據點和槍等、扯東等據點距離十分近,如果115團按計劃只打卡龍據點,那麼,勢必會受到駐紮在槍等據點的印軍襲擊。這對於115團的作戰任務極為不利。

因此,他們認為,既然我軍擁有優勢兵力,115團又是戰鬥力強勁的老部隊,還不如將兩個據點同時打掉,避免攻擊部隊在作戰時出現腹背受敵的情況。

考慮到這一點後,他們隨即主動向上級提出了這一建議,此時,恰在115團考察的419部隊政委陰法唐認真傾聽了建議,並認可了115團指戰員的想法,隨即,他向東線總指揮張國華司令員做了報告。

印度第七旅布防圖

第1線指揮員不要機械地執行上級的命令,要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建議,集思廣益,開諸葛亮會,一直是解放軍的優良傳統。

因此,張國華在接到前線官兵的建議之後,並沒有對於官兵們提出與總參命令不同的建議感到不快,反而十分重視。

他開始對這一建議進行全面了解,經過周密的勘察之後張國華、陰法唐等人發現,前線官兵的建議很有道理。

當時,駐紮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王牌第7旅的部署十分奇怪,它像一個短腿的「T型」,與解放軍直接對峙的正面十分寬,而縱深卻極淺。與此同時,為了應對解放軍可能的進攻,第7旅還將駐守的各個據點修建得十分接近。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解放軍真的按總參計劃發動殲滅一個營的作戰,由於印軍第7旅各個據點相距很近,很容易得知我軍戰鬥的發展情況。

那麼,根據經驗,戰鬥極有可能發生兩種情況:一個是,看到自己一個營的部隊被解放軍進攻,其他據點裡的印軍會立刻前來支援戰爭,從而將戰鬥打成一鍋粥,戰鬥規模也因此被迫擴大。

而另一種可能則是,其他據點的印軍發現我軍攻擊力極猛,印軍一個營根本沒有招架之力後,印軍第7旅的其他部隊極有可能撒腿就跑。

這兩種情況顯然都不利於我軍作戰。所以,根據我軍已經佔據兵力優勢,準備充分,有能力將印軍一個旅全部吃掉的情況,陰法唐等人提出:

與其殲敵一個營,還不如將其一個旅全部殲滅,打一個營也是打,打一個旅也是打,打一個營麻煩還多,不如狠下心打一個旅。

陰法唐

因此,最終張國華果斷拍板決定,修改總參的作戰命令,將預先殲滅一個營的作戰計劃,改為殲滅駐紮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王牌第7旅。

然而,當張國華將這一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的作戰計劃上報至中央之後,包括幾位身經百戰的老帥在內的多位中央領導,並沒有同意。他們怕前線部隊胃口太大,吃不掉印度這個赫赫有名的王牌旅。

應該說,身經百戰的老帥們這麼想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與印度軍隊交過手,也不知道印度軍隊的戰鬥力如何,料敵從寬,是一個軍事指揮員最起碼的素質。

而且,老帥們還考慮到,由於交戰的地方位於喜馬拉雅山麓,解放軍所有後勤補給都要經歷環境惡劣、海拔4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因此,解放軍的後勤補給比之印度軍隊相差懸殊。

再加上當時國際形勢對於中國也十分不利,就連蘇聯都實際站在了印度的一邊,中國又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本身經濟十分困難。

蘇聯

因此,老帥們希望初戰謹慎沒有任何問題。相反,如果初戰就目標是印軍一個旅,而且還是王牌旅,一旦戰爭打成焦灼狀態,未達到預定殲滅敵人的目標,那麼,對於我軍的作戰計劃乃至於國際影響都是極為不利的。

然而,當這一最大膽的作戰計劃最終擺在毛主席案頭時,極具氣魄的毛主席卻並沒有如幾位老帥那樣否定了張國華等人的作戰計劃,毛主席說道:讓他們打,打不好重來!

隨即批准了張國華的作戰計劃。得到毛主席的批准和認可後,張國華立刻開始指揮東線部隊發動了對印自衛反擊戰第一戰——克節朗戰役。

1962年10月20日凌晨,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張國華指揮東線解放軍官兵猶如下山猛虎,對於印軍各據點發起了全面進攻。

對印自衛反擊戰的中國軍隊

應該說,印軍第7旅能夠成為印度的王牌旅,確實有兩把刷子。在克節朗戰役之中解放軍官兵發現,印軍的戰鬥力確實頗為強勁。

在解放軍對於地堡的進攻之中,許多印軍都死守地堡,解放軍在最終攻克據點之後,被打死的印軍官兵甚至比被俘的還要多。

以卡龍據點為例,當時,頑抗固守據點的印軍一共有143人,當卡龍據點最終被攻克之後,解放軍只俘虜了51名印軍官兵,而被擊斃的印軍高達92人。而且,即便是被俘虜的51個人當中,也有許多人是因傷失去戰鬥力以後被俘的。

所以,從這個傷亡數字也可以看得出來,印軍的作戰意志,包括戰鬥力都是頗為強勁的。對於這一點,克節朗戰役的主要指揮官之一、419部隊政委陰法唐也有過評價:實事求是地說,印軍還是很能打的。

當然,印軍戰鬥力雖然比想像的要大,但是,我軍的戰鬥力更是遠遠超出了印軍的意料。在戰鬥之中,解放軍官兵在氣勢方面全面壓倒了對手。

印軍俘虜

以在各節朗戰役中湧現的英雄班級——陽延安班為例,當時,這個班只有8個人,在激烈的戰鬥之中,班長陽延安犧牲之後,第2班長立刻接過指揮棒,指揮全班繼續發動進攻,第2班長犧牲之後,副班長又頂了上去,副班長犧牲了,資歷較深的老戰士則立刻繼續,當全班8個人犧牲了7個人之後,剩下的最後一名新兵依然沒有停止戰鬥,他拿起槍枝又主動加入了另一個班,繼續發動對於印軍的進攻。

正是這樣前僕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使得我軍的進攻猶如潮水一般,徹底淹沒了對手,最終,原計劃三天的攻堅任務,解放軍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

印軍第2旅大部被殲滅,殘部在潰散之後,也很快被我軍清剿,就連印軍第7旅的旅長達爾維準將,也最終被我軍俘虜。

英雄班長陽延安

可以說,在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之下,在解放軍官兵的英勇作戰之下,對印自衛反擊戰第一戰取得了極為輝煌的勝利。克節朗戰役的輝煌勝利,也為解放軍取得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焦點

  • 「雪域戰神」張國華中將
    10月18日,中央軍委再次發出指示:「此次對印度反動派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戰前,因為不摸印軍的底,總參下達的作戰任務最初是殲滅侵入「麥線」以北克節朗地區的印軍一個營。而張國華到達前線在充分了解情況後,提出左右同時出擊殲滅印軍一個旅的計劃。方案報上去後,有人覺得太冒險,但毛主席果斷支持:「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 原「藏字419部隊」政委陰法唐中將親述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真相:這一仗打得「漂亮之極,瀟灑之極」
    這個班在另一個班的配合下,攻克了27個地堡,殲敵55人,戰後被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印軍哪裡見過這麼厲害的部隊?我們在氣勢上確實壓倒了他們。原定3天的攻堅任務,我軍只一天就完成了。印軍第7旅當時大部被殲,餘部潰散於叢林,不久被我清剿,最後全旅被殲滅。以後的戰鬥,印軍士氣被完全瓦解了,我軍真是摧枯拉朽!
  • 美陸軍上尉:步兵旅戰鬥隊應該減少1個步兵營!
    首先,在在多域作戰中,促成任務成功的因素—比如工兵、防空力量和電子戰士兵等—將與步兵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他們可以確保步兵能夠執行任務。因此,一個步兵旅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將步兵投放到目標上。第二,由於通信和無人裝備愈發容易被幹擾和破壞,電子戰、防空裝備和載人偵察設備的重要性愈發突出。第三,考慮到編制零增長和陸軍推進技術現代化的因素,發展和裝備新裝備相較於擴大陸軍規模更實際,也更容易被社會接受。
  • 美軍第82空降師1旅2營攻佔巴拿馬維也霍要塞戰鬥
    美軍第82空降師1旅2營主要攻打巴拿馬維也霍要塞。該要塞位於巴拿馬城東郊的海灣裡,駐紮著1個巴軍騎兵中隊、1個裝甲排和特種作戰部隊司令部。經過兩小時的激烈戰鬥,巴軍主動撤離要塞,隱入附近村莊繼續戰鬥。第82空降師1旅2營順利攻佔維也霍要塞。
  • 主力營奔襲印軍精銳,打出1比8的戰損比
    印軍在西山口一線為其主力第62旅及炮兵一部,共計3300餘人;在略馬東、德讓宗一帶為第65旅的2個營約1500餘人;在邦迪拉附近為第48旅主力約2200人;在新德讓有印軍第4師戰術司令部等約1000人;另有印軍第67旅的約1800
  • 毛主席一句話,印度一支百年王牌軍從此徹底消失!
    此戰印度方面累計被殲滅了3個旅,俘虜了7000人,中國軍隊傷亡1400多人,無一人被俘虜。共拔掉入侵印軍37個據點,一舉扭轉敵進我退的不利局面,勝利完成配合東線主力部隊反擊作戰的任務!面對西線敗局,印度當然不甘心失敗,他們很快將「傑特」聯隊等部隊從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調到喀喇崑崙山口,意欲奪回失地。1962年11月16日深夜,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將這一消息告訴毛澤東。
  • 中印之戰,險些亡國,印度已經軟了!
    張國華肯定而自信咁回答: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地一定能打得贏!至於反擊作戰方案,同意總參及張國華司令員共同擬製作戰計劃。根據總參提出建議,反擊時間為10月20日(即這次會議兩日後),前線總指揮為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毛主席企在巨幅地圖前,沉思良久,忽然噴出一口濃煙,指著印軍據點大手劈左一下,同時提高聲音對張國華講:掃了它!
  • 迎擊黨衛軍精銳裝甲師:近衛第1坦克旅在庫爾斯克
    ,近衛第1坦克旅原本的番號是第4坦克旅,是用開戰初期潰敗的蘇軍第15和第20坦克師老兵組建的,這個旅大量裝備KV-1和T-34坦克,在蘇軍戰略防禦階段打得有聲有色,所以得到了近衛軍的稱號。1943年春季之時,近衛第1坦克旅屬於第1坦克集團軍(司令員М. Е.卡圖科夫)第3機械化軍,全旅被調到沃羅涅日方面軍,參加奧廖爾方面的防禦,部署在近衛第6集團軍的前方。1943年夏季,近衛第1坦克旅的旅長是В. М. 戈列洛夫上校,坦克分為2個營,第1坦克營營長為近衛軍大尉И. Н. 加夫裡什科,而第2坦克營營長是近衛軍大尉С. 沃夫琴科。
  • 印度人的嘴,恆河的水:炸一隻烏鴉,都能吹成「殲敵三百」!
    本來自己做出了無恥的事情,最後還被中國軍隊反殺,一個連的人員在冷兵器交鋒中戰損(註:戰損不僅僅指死亡,還包括負傷及被俘),一個營規模的人員四散奔逃。而且這還是印軍第3師從全師1萬多人中,精挑細選來的精銳。結果被打成了潰不成軍之後,印度人還恬不知恥,又開始編造中國軍隊的傷亡數字了。而在編數字這方面,印度人要說自己是世界第一,恐怕只有當年的韓軍能與之一爭了。
  • 尼赫魯揚言中國不敢打,毛主席:掃了它!
    40多年前,印度政府悍然挑起一場大規模的侵蝕中國領土的戰爭,中國政府被迫進行了一場短促而有限的自衛反擊戰,當年,毛主席親自決策了這場反擊戰……早在建國之初,即使在中印關係最友好的年月裡,印方也有過一些不友好的舉動。
  • 陸軍第77集團軍某合成旅:鐵血勁旅「兩不怕」
    高原某地,陸軍第77集團軍某合成旅軍事技能和體能考核舉行。經過激烈比拼,山地步兵一營二連「陽廷安班」第39任班長肖攀,摘得桂冠。肖攀由衷感嘆:「我能奪冠,得益於部隊代代相傳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陸軍第77集團軍某合成旅官兵自豪地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在不同場合多次要求全軍發揚「兩不怕」的戰鬥精神。
  • 桑多梅日橋頭堡攻防戰——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進攻
    德軍凌厲的攻擊讓蘇聯人一度陷入了驚慌,第23裝甲師幾乎衝到了巴拉努夫渡口,豹式坦克已經可以直射渡河部隊。然而蘇軍很快發現對手並非整建制的滿編裝甲師,而是個臨時的戰鬥群;雷巴爾科隨即派出機械化9軍抵擋第23裝甲師,坦1集的64旅也馳援渡口;不少炮兵也被拉到前線。結果是德軍的豹式被設伏的蘇軍打的丟盔棄甲。
  • 毛主席導演四渡赤水——神來之筆,無與倫比
    1月中旬,薛嶽兵團的2個縱隊8個師尾追紅軍進入貴州,先頭部隊已進至烏江南岸。黔軍3個師向遵義以南進攻,川軍14個旅分路向川南集中,2個旅已進至川黔邊境,湘軍4個師在湘川黔邊境構築碉堡,防堵紅軍東進,滇軍3個旅向貴州畢節開進,桂軍2個師進至貴州獨山、都勻一線。1月28日,紅軍在土城與尾追的川軍發生激戰,打得異常慘烈。
  • 看三大戰役中,毛主席無人能及的膽略和戰略布局
    這五個集團已處於相互不能支援的狀態。此外,在其戰略後方,僅有36個旅,約23萬餘人,由於我人民遊擊戰爭的發展,只得分別守備著許多點線,難以機動。1948年8月, 國民黨在南京召開的軍事會議,曾經醞釀過撤退東北、 確保華中、堅持瀋陽至10月底,以觀時局發展,原則上不放棄瀋陽,同時亦作撤退準備的作戰指導計劃。戰爭的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由120萬人增加到280萬人,其中正規軍149萬人。
  • 英國3個旅入朝參戰,被全殲了3個營,一個旅有多少兵力?
    在韓戰中,英國總計調動了3個旅入朝作戰。那麼,英國為何萬裡迢迢跑到朝鮮半島打仗,一個旅又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在韓戰開始之初,英國就抽調駐紮在遠東地區的第27步兵旅,開赴朝鮮半島,協助美軍作戰。隨後,又抽調第29旅增援助戰。1951年5月,第28旅奉命開赴朝鮮半島前線,替換了已經久戰疲憊、傷亡嚴重的第27旅。從韓戰開始之初,到1953年雙方籤訂停戰協議,英國在朝鮮戰場上,始終保持了兩個旅的規模。
  • 殲敵2個美械團,上級電報詢問,司令謙遜答:不完全是我的功勞
    不過這個計劃粟裕後來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蘇中地區是新四軍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基層組織非常穩定,況且蘇中地區當時是整個華東解放區的後勤補給基地,一旦放棄,我軍勢必會在無後方情況下作戰,面臨較大損失。況且當時淮南地區也面臨蔣介石精銳大軍的進攻,特別是第五軍、整編第74師,更是難以對付,放棄自己所熟悉的戰場,跳轉外線,作戰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 中印邊境之戰:1888到1962
    「陽廷安班」在另一個班的配合下攻克了印軍27 個地堡,殲敵55人。克節郎戰役原定3天的攻堅任務,實際只用一天就完成了。印軍第7旅此役被殲1897人,餘部潰散於叢林,最後在清剿中全旅覆滅。1962年10月22日,在克節朗戰役中被俘印軍官兵通過塔格拉山口。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前線軍官稱印軍戰力相當於國民黨中等部隊
    當年我同進藏的第18軍和西藏軍區老一輩領導談到1962年的反擊戰時,他們曾提到指揮東段反擊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中將的一句話──「要是沒有翻身農奴的支援,真不敢打這一仗」!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之地,空氣含氧量只相當海平面的一半,南麓的中印邊界又屬崎嶇難行的喜馬拉雅山的寒區,被國際上普遍認為屬於「生命禁區」。藏道之難自古限制了進兵,解放前僅有的少量羊腸小道無法保障大軍運糧運物。
  • 毛主席的五虎上將,個個能打漂亮仗!
    在整個三國,關張趙馬黃的武功都是一流的。他們都擅長將戰鬥打到極致的狀態。有這麼一種說話,一場戰爭,如果林彪都說可以打,必勝;如果彭德懷都說不能打,必敗。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領袖,而彭德懷是開國元勳。在廣為人知的《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中,毛澤東這樣讚揚彭德懷:「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