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殲擊車的末裔們:M551輕型坦克

2021-02-19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節選自 由「好高騖遠」到「腳踏實地」冷戰中美國對坦克殲擊車技術方向的探索

原作者 元佑

「履帶上的炮射飛彈」--麥克納馬拉的如意算盤

為了將「靈活反應」策略落到實處,在甘迺迪政府看來,國防部既是改革的對象,又是改革的工具。於是,甘迺迪便任命了福特汽車公司的總裁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為國防部長,企圖為五角大樓注入新的活力。克納馬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是陸軍航空兵中的管理專家,後來又在福特公司工作了15年,他利用這些經驗,組織起國防部長辦公室的這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在確信能得到甘迺迪的全力支持後,便採取了一系列決策方面的改革措施。他改變了原有的預算程序,要求各軍種採用東部商業管理學校新近流行的計劃規劃預算制(PPBS)。通過改革預算程序,麥克納馬拉使其分析人員更容易採 用系統分析方法,這是一種高度量化的技術,可用來分析「投資效益」,即預測不同規模的投資與軍事力量增長的關係。系統分析的方法使其國防部的同事們可以(至少可以根據情況)比較出執行相同或類似任務的武器計劃的相對價值。此外,這一程序迫使各軍種必須調查各項武器計劃的費用情況,重視分析一種武器在其全壽命期間(可能延續到今後的20年)的各種費用(人員、保養、改進、部署等費用)。在新設立的負責系統分析的助理國防部長辦公室的苦心努力下,這種新技術得到了多方面應用。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拒絕各軍種的要求,駁斥職業軍人所作的無法量化的判斷。最重要的是,它還有助於運用「通用性」來作為提高效率的手段而這種基於經濟學上「數量分析」方法對於「通用性」的狹義理解,最終反映到用於中歐前沿防禦的坦克殲擊車上時,卻變了味道。

                      擁有炮射飛彈能力的M551輕型坦克

         正在由一架C-130低空降落傘拖放方式實施傘降的M551出艙瞬間

 

                   低空空投方式(LVAD) 實施傘降的M551

        越南戰場上一架CH-54特種起重直升機正在吊運M551實施短途空中機動

從韓戰時起,美國陸軍就很清楚地明白,傳統的輕型坦克無力承擔坦克殲擊車的角色,先進的半自動制飛彈藥與某種輕型裝甲底盤的結合才是他們真正想部署到中歐的東西。然而,只從預算上著眼於「通用性」的麥克納馬拉卻要求將這兩種在他看來相差不多的戰鬥車輛合二為一,為此甚至從技術上找到了一個即便是職業軍人們也無法輕易反駁的突破口-此時炮射飛彈技術獲得了重大進展,既是輕型坦克又是殲擊車的東西「應該」是能造出來的,而且不但陸軍能用,海軍陸戰隊也可以用。所謂炮射飛彈技術,實際上是利用一門大口徑低膛壓火炮來發射反坦克飛彈,同時這門火炮還可以發射除了動能穿甲彈外的其他彈種,比如破甲彈,碎甲彈和榴彈。顯然,用這樣一門多用途火炮武裝起來的輕型坦克,似乎的確能夠作為坦克殲擊車使用-發射反坦克飛彈的能力,意味著反坦克作戰中高度的技術效率,同時發射普通化學能彈藥的能力又意味著用途上被大大的拓展了,從經濟的角度來講這實在是非常划算的一筆買賣。於是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ARAAV-XM551項目橫空出世-其本質上仍是一輛傳統的、人高馬大的旋轉炮塔式輕型坦克,但使用諸如的7039型滾軋鋁合金裝甲、緊湊型大功率發動機以及最重要的XM81 152mm兩用炮等最新技術進行堆砌。作為XM551的技術核心,由XM150演變而來的XM81兩用炮是一種典型的低膛壓大口徑火炮。為了能在輕型底盤上有效使用,XM81在設計上比XM150或是XM162更為緊湊,採用了液壓-彈簧式同心反後坐裝置,擁有雙向穩定器,飛彈發射導引軌及發射破甲彈的專用擺動式炮閂。火炮身中央有抽菸裝置,炮口安裝保護套。全炮僅重607公斤,只佔全車重的3.8%,不到M68 105mm 坦克炮的一半,身管長2870mm。其發射的XM13(MGM-51)「橡樹棍」反坦克飛彈由美國陸軍飛彈局和菲爾科·福特公司聯合設計,最初代號為XM13,1966年5月正式定型為MGM-51A「橡樹棍」反坦克飛彈。該彈全重26.8公斤,戰鬥部重6.8公斤,全長1.155米,最大飛行速度達200米/秒,最大射程2000米,最大垂直破甲厚度500毫米,可以擊穿當時任何一種坦克的前裝甲。該飛彈採用目視瞄準、紅外自動跟蹤、自動指令制導方式,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空心裝藥戰鬥部,是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飛彈系統。一共有兩種改型:射程增加到3000米的MGM-51B,以及專供M81E1兩用炮使用的MGM-51C(於1968年1月投入使用,不過射程並未增加,仍為3000米)。而除了耀眼的XM-13「橡樹棍」反坦克飛彈外(儘管這種耀眼只是紙面上看起來是那樣),XM81 152mm兩用炮在研製中還計劃了包括XM409破甲彈,XM410-WP黃磷發煙彈、XM411-TP訓練彈以及高爆榴彈在內的一系列彈種。但後來煙霧彈沒有作為其制式彈種,用於打擊步兵的榴彈最終也沒有投入使用(既有爆破作用,又有殺傷作用,用來摧毀野戰陣地工事、殺傷敵方兵員和對付薄裝甲目標)。主要彈種為定型後的M409破甲彈,以及後來的改進型M409A1(E5)(M409採用分為兩塊的M157可燃藥筒,而M409E5則使用硬度提高的M205可燃藥桶)。M409E5多用途破甲彈全重僅22.2公斤,彈丸重19.0公斤,初速687米/秒,膛壓272.44兆帕,有效射程約1500米,最大垂直破甲厚度達500毫米,並能起破片殺傷作用。

            美軍坦克兵、XM551空降坦克與XM-13「橡樹棍」反坦克飛彈

可惜的是,理論上的美妙設想和經濟上的如意算盤,並不意味著技術就能夠將其完美實現。看上去不錯的XM81兩用炮最終成了決定M551命運的技術瓶頸。與自備推進發動機的XM13反坦克飛彈不同,M81 152mm兩用炮在發射普通彈藥時(包括破甲彈、黃鱗發煙彈、訓練彈以及高爆榴彈),使用了先進的全可燃藥筒技術(由惰性纖維、硝化棉、二苯胺、樹脂等混合製成,內裝發射藥、底火和緩蝕添加劑襯套,發射藥連同藥筒均能在瞬間燃燒乾淨,發射後留下的僅僅是巴掌大的一塊金屬底火而已),但時代技術條件下這種技術並不過關----為防止藥筒受潮和微生物侵蝕,在藥筒上塗有一層油膜,但這種簡單的措施不足以完全抵消空氣中潮溼度的影響,藥筒的燃燒速度不一致,導致無法充份燃燒,結果大量燃燒後的氣體和殘渣會留在炮管內,造成無法裝填下一發炮彈,甚至會引爆已裝入的炮彈。雖然阿里遜公司在1967年底被迫開始研製一種殘渣去除系統,並於1968年3月就拿出了被稱為「炮尾閉鎖去除殘渣裝置」(CBBS)的工程樣品。CBBS系統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它通過4個壓氣機驅動兩個氣筒,向炮管內吹氣,將炮管內的燃氣吹致炮口,實際上是一種抽菸裝置。雖然試驗表明其具有一定的作用,從第700輛生產型開始正式採用CBBS系統,並對以前生產的車輛進行改裝。然而,CBBS系統畢竟只是一種權益之計,如果全可燃藥筒的關鍵技術瓶頸無法突破,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輔助措施。此外,XM-13「橡樹棍」反坦克飛彈本身也存在諸多技術缺陷,比如結構複雜,可靠性低,最小射程高達730米,而且在這個距離內無法制導等等……面對XM81所存在的諸多缺陷,被「飛彈萬能論」和「通用性」要求,衝昏了頭腦的麥克納馬拉不已為然,堅持採用技術上並不成熟的XM81 152mm兩用炮-這種作法最初成就了M551,但最後卻摧毀了M551(至少是主要原因),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作為一種價值不菲且技術冒進的「未來派裝備」,儘管總產量高達1700輛,但除了在越南戰爭中客串過一把特大號「叢林霰彈槍」外(截止到1970年12月,共有220多輛M551部署到了越南,分別服役於第4裝甲騎兵團第3中隊、第11裝甲騎兵團第1中隊、第68裝甲騎兵團第1中隊、第73裝甲騎兵團的第3中隊,第82空降師第3旅、第173空降旅、以及第25步兵師),美國大兵總體上對其評價不高。而在美國軍方高層看來,作為一種曾經期望值很高,號稱「全能」的高技術輕型坦克,M551並無力承擔起輕型坦克和坦克殲擊車的雙重角色,必須將坦克殲擊車作為一個單獨的類別從輕型坦克中剝離出來。結果M551在美國駐歐部隊的有效服役時間非常短暫,從1973年起就逐步被降級為二線裝備使用,除了少量服役於82空降師外,大部分M551的歸宿不是歐文堡的假想敵部隊,就是國民警衛隊的戰備倉庫。M551的失敗實際上意味著美國人在現代化坦克殲擊車的研製上遭遇了重大挫折,而雪上加霜的是,同樣是在1973年,M56又由於性能與戰場環境脫節過於嚴重,被迫全面退役,由此導致的空白造成美軍在1970年代中後期的中歐前線面臨一場嚴重危機坦克殲擊車的缺口高達幾千輛!無奈之下,美國軍方被迫放下身段,開始尋求一些更為務實的解決方案。然而,這種方案存在麼?答案是肯定的。

相關焦點

  • ——M18坦克殲擊車傳奇
    這輛戰車就是大名鼎鼎的美軍M-18坦克殲擊車,外號「地獄貓」。  ▲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 當美軍坦克殲擊車部隊在1941年正式組建的時候,手頭只有一種坦克殲擊車,也就是M10「狼獾」。這種殲擊車裝甲非常薄弱,而且很笨重——當然,這個「笨重」也只是相對它的繼任者而言的。
  • 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 美國別克汽車公司的特殊作品
    115年來,別克汽車公司同許多美國人一起經歷了很多——禁酒令、大蕭條、石油禁運、破產、甚至還有兩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時期,別克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為陸軍航空隊製造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的發動機,還設計製造過一種全新的裝甲車輛——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
  • 4600碼外就能擊毀「黑豹」坦克:美國M36坦克殲擊車小傳
    ▲公認是納粹德軍攻防最為強大的鋼鐵怪獸——「虎王」重型坦克此前,美國工程師們於1942年夏天分設計了一款搭載90MM炮的坦克殲擊車。在經過多方的斡旋和權衡利弊後,T71號樣車於1944年6月1日成為美國陸軍新一代的坦克殲擊車,旋即被正式命名為M36坦克殲擊車。
  • 一名優秀的復仇者-坦克殲擊車M48 GAU-8玩法詳解
    各位車長好,今天帶來的是一輛坦克殲擊車的詳解攻略,本次的主角是大家俗稱的(掛8)M48GAU-8復仇者:首先來講下它的背景吧,M48 GAU-8這個只存在概念上的自行防空炮誕生於1977-1978年,為什麼這個時候誕生呢?
  • 上天下地入海的全能型戰車——解讀俄「章魚」SDM1坦克殲擊車
    由於敵後作戰面臨坦克火力攻擊,因此反坦克武器成為空降軍的重要裝備。蘇聯解體前,蘇聯空降軍已下令研製下一代坦克殲擊車。蘇聯解體後,接受任務的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廠沒有放棄該項目,並以當時最先進的BMD-3空降戰車底盤為基礎,推出新型坦克殲擊車。2001年5月,樣車接受測試,俄軍將其命名為「章魚」SD坦克殲擊車。
  • 冷戰後期美國對坦克殲擊車技術方向的探索(上)
    腳踏實地的選擇——M901坦克殲擊車在美國軍方看來,此時已經大功告成的BGM-71「TOW」(「
  • 輕型戰車典範 義大利的「半人馬座」B1型120輪式坦克殲擊車
    在80年代末期義大利研發並裝備了世界聞名的「半人馬座」輪式坦克,在2002年義大利又研發出新型「半人馬座」B1型120毫米輪式坦克殲擊車
  • 「獵虎」坦克殲擊車簡史
    ,還意猶未盡,同一年就在設計128毫米口徑主炮的坦克殲擊車,也就是Sd.Kfz. 186「獵虎」坦克殲擊車。德國人一開始曾打算把128毫米主炮安裝在豹式坦克或者虎式坦克的底盤上,但是在設計過程中發現根本就不合適,於是改為採用虎王(虎II)坦克的底盤。1943年10月20日,以虎王坦克為底盤的兩個木質模型向希特勒展示,分別是亨舍爾公司和波爾舍公司不同的底盤方案。
  • 蘇聯裝甲洪流的夢魘,致命的德國坦克獵手,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但是如果說起坦克殲擊車,估計大家就很難找到一個明星產品了,畢竟德國的坦克殲擊車數量較多,要找出個頂尖產品來還真不容易。而我們今天要介紹這款坦克殲擊車,則可以說是德國少有的以廉價耐用為亮點的坦克殲擊車,這款坦克殲擊車就是著名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對於早期的德國裝甲部隊而言,擊敗敵人的辦法就是穿插合圍。
  • 【坦克鑑賞】坦克終結者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追獵戰車溯源,源於二戰德軍的坦克殲擊車主流名種!】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即38型坦克殲擊車,是二戰時期德軍最有名的裝甲戰鬥車輛之一,在二戰後期有傑出表現。「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產了2584輛。
  • 瑞士的饅頭造型坦克殲擊車,融合了二戰多國技術,炮管能縮回車體
    在1943年時,瑞士就開始設計製造實驗性的坦克殲擊車,這是一輛以38t輕型坦克為基礎的改裝坦克殲擊車,基本造型和黃鼠狼系列很相似,主武器為一門75毫米炮,也曾計劃使用一門105毫米榴彈炮,這款坦克殲擊車就是Nahkampfkanone
  • 元首不想要的蒼蠅拍,二戰德國E-10/25坦克殲擊車
    ,E-10/25坦克殲擊車則是最具實際意義的兩個型號。 E-10殲擊車是E-10重量約為10~20噸,它的定位為一種輕型坦克殲擊車,和黃鼠狼之類的有點類似,是以反坦克為主要功能的裝備。E-10預計還有兩個變形,一個是安裝炮塔的輕型坦克,炮塔內安裝20毫米機炮,或者50毫米坦克炮,和山貓輕型坦克差不多;另一個變形是自行火炮,直接在中部安裝一個旋轉炮架,一門105毫米榴彈炮裸露安裝。
  • 上將大人,犀牛坦克殲擊車向你報導
    長按二維碼加入遊戲聽說骰子們暴動了
  • 軍武時政丨俄「章魚」SDM1坦克殲擊車,上天入海的全能型戰車
    近日,根據俄羅斯媒體透露世界上唯一的兩棲坦克殲擊車「章魚-SDM1」將於2022年完成國家試驗。在報導中,俄媒將其稱為接替PT-76水陸坦克的新一代兩棲戰車。實際上,此型戰車不僅能在陸地和海上行駛,還能進行空降,其配備的125毫米坦克炮等武器系統可與主戰坦克火力一較高下。俄軍方對該車的定位是「擁有強火力、高機動性和遠程投送能力的坦克殲擊車」。
  • 重甲騎士——費迪南/象式坦克殲擊車
    而費迪南坦克殲擊車,便是其中的「拳頭產品」!奔赴戰場的費迪南坦克殲擊車。第653重裝甲殲擊營作為首個裝備費迪南坦克殲擊車的部隊,在1943年7月5日-27日的庫爾斯克戰役期間,3個連共裝備了44輛費迪南戰車,但他們擊毀了320輛蘇軍坦克以及大量火炮,反坦克炮,卡車,工事等等。自身損失只有24人陣亡,126人負傷,共11輛費迪南被擊毀或被蘇軍繳獲。
  • 狐狸坦克殲擊車,二戰加拿大的改裝車輛,小車扛大炮的典型
    1942年時,加拿大計劃在狐狸裝甲車的基礎上,通過安裝QF 6磅炮,製成一款輕型的輪式坦克驅逐戰車,以充實前線反坦克裝備的數量。 狐狸裝甲車的改裝取消了車輛原本的小型旋轉炮塔,改為和德軍黃鼠狼坦克殲擊車那樣的前向固定戰鬥室,戰鬥室的正面有大面積鋼裝甲保護,左側還開有觀察窗口,兩側則是適當延續的裝甲
  • 歷史科普帖——美軍二戰坦克殲擊車M10 狼獾
    今天又到科普時間了呢,特別提醒,本期刊共有2篇文章。
  • 義大利「半人馬座」II坦克殲擊車相比前輩都有哪些升級?
    近日據報導,義大利國防部已批准生產和訂購40輛「半人馬座」II坦克殲擊車。「半人馬座II」坦克殲擊車的前身是創立了「輪式坦克」這個概念的義大利「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上世紀80年代,義大利陸軍需要一種能夠執行快速偵察和機動作戰的輪式裝甲車輛,要求不僅具有當代主戰坦克的火力,還要具備戰略機動性,並能依靠自身動力在義大利半島的各種地形上高速機動,由此 「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誕生。
  • 上將大人,斐迪南式坦克殲擊車向你報導
    長按二維碼加入遊戲聽說骰子們暴動了來收服他們為你而戰超休閒塔防,3分鐘一局1941年5月26日,D國軍方決定研製新型重型坦克,很多的車型車樣都否決時,就已經開始生產了這恐怕也是那是我的特點我的總設計師把底盤改裝成重型突擊炮也就是俗稱的坦克殲擊車。並且給我取名為「斐迪南」重型突擊炮。和當時大多數坦克殲擊車相比,我很有點「另類」——像電傳動裝置、主動輪後置、帶齒的誘導輪,後置的戰鬥室、獨特的成組縱向懸掛裝置、開始時沒裝機槍等等,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是的我很獨特但這些獨特很致命。
  • 大象大象鼻子長——二戰德國象式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Jagdpanzer TIGER/P)的前身「斐迪南」式重型坦克殲擊車從1942年11月份開始生產,由阿爾凱特公司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