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打撈失蹤戰鬥機
中
所謂政治因素,指的是失蹤飛機有叛逃風險。
儘管空軍與海航的飛行員都是千挑萬選,但仍難免有個別人由於種種原因選擇叛逃。由於飛機速度快,戰鬥機又只有一名乘員,一旦出現問題很難挽回。這樣的事例影響極為惡劣,也是部隊深惡痛絕的。
▲ 一架叛逃到臺灣的我軍戰鬥機
深惡痛絕的結果便是嚴格管理和審查。當時的飛機上天后,特別是執行海上任務的時候,飛行員出現迷航,聯絡不通或者忽然改變高度(飛到超低空雷達盲區)等,都被視為可能有叛逃企圖。為此,很多因為機械故障導致這些問題的飛行員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證明清白。
這架殲-6戰鬥機的失蹤,有漁民目擊墜海,而且事故飛機所屬單位迅速調查並得出結論,認為該名飛行員政治可靠,情緒正常,而且軍人榮譽感很強,沒有叛逃的跡象。
另外,出事海區狂風暴雨肆虐,而這架飛機當時訓練的高度正擦著雨雲區的邊緣,有可能是受到不良氣候影響導致的事故,訓練方案也有可商榷的地方。
然而,沒有找到失事飛機和飛行員之前,仍不能確定事故的性質。假如這邊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給定個烈士,明天在某個島上「烈士」忽然來一個什麼聲明,那事情可就麻煩了。
所以,這次搜救得到的要求便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而執行這一任務的主力,便是J-301艦。
▲ 這裡要提一下王院長他們所在的J-301艦
該艦在1968年服役,最初的編號是海救512,是新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專業水下救援艦。其使命是營救遇險潛艇,並執行其他水下搜救任務,儘管和我國後來建造的新型打撈救生船相比存在很多問題,但它具備氦氧潛水救援能力,有專用的減壓艙等設備,在當時的海軍中獨一無二。
這些設備之外,關鍵艦上還有海軍精心挑選,極優秀的一批人員。比如王院長,當時便是該艦上的醫生。
和一般艦上的醫生主抓全體艦員的頭疼腦熱,睡前洗腳不同,他是專門為潛水員服務的潛水病理醫生。起初,潛水員們對這個當時年紀輕輕,文質彬彬的大夫有多大能耐並不十分了解,而上任不久王醫生便經受了一次嚴峻考驗。
在一次執行水下任務時,突然發生了潛水員最怕的惡性事故之一——放漂。
所謂放漂,指的是在水下工作的潛水員供氣排氣系統突然出現故障,導致潛水服內進入大量氣體,其結果便是潛水員從深水迅速上升,直達水面,甚至極端條件下會像炮彈一樣被慣力拋出水面。
急劇迅速的減壓會使潛水員體內積蓄在內臟和骨骼中的氮(空氣潛水必然後果)如同開水沸騰一樣爆發開來,後果可想而知。
這一次事故便是如此,而且情況相當惡劣,從左舷下水的潛水員竟然被從船體的右側拋出了水面,這中間不知道在水下翻了多少個跟頭。被拋出水面的潛水員因潛水服內充滿空氣,變成了一個漂在水上的大字型氣球,樣子十分詭異。
戰友們匆忙跳入水中,把潛水員拖上船,隔著玻璃罩看到他的嘴唇還在微微翕動。按照老輩子潛水員的說法,這就是閻王爺慈悲,讓你在過去之前還能說幾句話,囑咐囑咐身後之事。
但就在戰友們想聽明白這位臨終有什麼事兒要交代的時候,王醫生突然粗暴地出現了,二話不說就把還穿著全套潛水服,溼漉漉的潛水員直接扔進了減壓艙。
以前放漂就沒活過一個,眾人驚訝之下都覺得這位新來的醫生中了邪。然而,扔進減壓艙的那位潛水員竟然並沒有如大家預測的那樣很快斷氣,又讓人對王醫生莫測高深。
王院長講,他是專門對這種急速減壓進行過研究的。放漂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十分嚴重,但若是從深水上升速度極快,那麼氮還來不及全部釋放出來,此時將其直接送進加壓的減壓艙,等於又回到了水下的高壓環境,便可中止這一進程。此後再徐徐減壓,或可救得潛水員性命。
「其實,我那也是第一回在實踐中嘗試,能不能成功,我也沒把握。」王院長在幾十年後說了句實話。
由於驟然從水下上升,使潛水員的身體已經受到傷害,對傷員的減壓進行得十分謹慎,經過50多個小時的精心觀察和有序調解艙內壓力,王醫生才終於打開了減壓艙的房門。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名潛水員不但活了下來,而且恢復了健康,依然可以從事潛水工作。這本來是科學的勝利,然而從此以後,天不怕地不怕的潛水員見了王醫生便如老鼠見了貓,畢恭畢敬得幾乎要繞道走。王醫生在他們眼裡很快向半神半人的活閻王方向發展。
沒辦法,在水底下那地方工作的,多少都有點兒迷信思想。
專業的船,專業的人,儘管編制在東海艦隊,實際上成了總部的一張王牌隨時使用,執行過若干重大任務。這一次發生飛機失事的水域水深將近百米,也的確是非J-301不能實施行動的。
由於是事故後立即接到命令並趕赴現場的,J-301到達指定海區的時候,事故發生還不到24小時。
此時,天雖然晴朗了一些,雨並沒有停,風仍然很大。在出事海區堅持待機,等待與J-301艦一起執行搜救任務的掃雷艇和獵潛艇上面,艙面人員都是穿著雨衣在執勤。
現在還不是潛水員施展手腳的時候,預先對失事飛機進行定位十分重要。
當時獵潛艇上裝備的聲納等水下探測設備比較陳舊、粗糙,不能有效發現飛機那麼大的水下目標。而狂風大浪又使在水面發現漂浮物的可能性幾乎減為零。因此,那幾名目擊飛機墜海的漁民便成了關鍵人物。
可是,由於在風浪中漁船發生漂移,僅僅十幾個小時他們就已經說不清飛機墜落的具體方位了。
的確,茫茫大海,僅靠幾名漁民的判斷尋找一架飛機,談何容易?想一想後來MH370的命運,那麼多人四面出擊,還是找不到它到底掉在了哪裡。殲-6的尺寸可比波音客機小多了。
J-301到達後,也面臨一個搜索麵積過大的問題而無從著手。此時,有人建議用船隻拖上纜繩,兩條船一組,如同種自留地一樣,進行地毯式搜索。
這種作法似乎有道理,但還是陸上工作的思維,面對一望無際而且毫無標誌物的大海,用這種搜法正應了大海撈針的說法。而且這一帶海底地貌複雜,很難保證纜繩拖底,顯然此路不通。
這時候,還是群策群力起了作用。有人提出,附近多島礁,有幾個隱約可見,那上面有沒有居民呢?如果有,他們是否看到飛機墜落呢?
發動群眾果然是好辦法,事後證明,附近有六個島礁有人居住,其中有三個上面的漁民看到了飛機墜落的異常情況,他們一致證實,那個時段的確有一架飛機掉到了海裡,而且大雨中竟然海面上還曾冒起黑煙,推測是飛機的油料有短暫的燃燒。
把三個島嶼上報告的飛機墜落大致方向在海圖上一畫,加上左右5°的誤差,一把量角器和一個直尺就解決了問題——如果真的有一架飛機掉下來,它應該就在一個方圓五平方公裡左右的多邊形裡面。
▲ J-301艦內景
帶著這個歡欣鼓舞的結論,搜救編隊決定馬上開始水下搜索。
誰知,就在這個時刻,又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各船已經組成編隊,忽然斜刺裡跑來一條怪模怪樣的船,一頭就扎進了搜索的核心區,而且不等我們驅趕,竟然直挺挺地沉了下去!
儘管能見度依然很差,有眼尖的水兵還是發現,那條船的桅頂上,居然升著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
對面來的船?它是來幹什麼的?怎麼直接就沉在這兒了?
這是開的什麼國際玩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