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新進展,正帶來哪些產業新機會?

2021-02-13 腦極體

在今年5月初,我國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而實驗船上還首次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

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支持未來空間站的長期在軌運行,以及發展空間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和擴建。

這相當於是計劃在太空中搭建一個建造工廠,直接為空間站提供建築材料,而省去從地球發射笨重設備的環節,直接提供「建築材料」即可維持空間站的建設了。

3D列印技術,曾經在15、16年火爆科技圈的黑科技,和同樣火爆的無人機、VR眼鏡等設備,一度成為小眾的科技愛好者紛紛種草的新技術。

不過經過幾年的觀察,3D列印技術也同樣沒有迎來消費級產業的爆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入手一臺入門級3D印表機的成本並不高,但使用場景和使用需求確實非常尷尬。廉價使用的工業品基本可以滿足日常所需,而個性化的產品往往對設計和工藝要求都很高,普通設備難以搞定。

但是3D列印技術一直在持續進化,正在成為眾多科技領域和製造業企業的標準配置。我們不妨進到3D列印技術的縱深,來看下這一曾經備受矚目的黑科技有了哪些新進展,將來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還有哪些新可能?

3D列印,顧名思義,就是不同於我們的平面列印,它是在一個三維立體空間中製造東西。其技術原理也很簡單,最直觀的理解就如同蛋糕師將奶油一點點擠出疊加形成各種形狀的裱花。只不過3D列印可以使用的材料更多、可以製造的物品更為複雜。不過,這仍然沒有理解3D列印帶給製造業的革命性的變化。

傳統製造業有兩種製造工藝,一種是等材製造,一種是減材製造。

等材製造就是在加工製作前後,材料沒有損耗。如同古代鑄劍,就是把銅或鐵融化,倒入磨具,然後不斷敲打、淬火成形,鑄成劍的重量跟原來材料重量差不多,這就是等材製造。這類工藝已經有 3000 多年的歷史了,它的特點是局限性很大,可以製造的工具非常有限。

減材製造,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而出現的新技術,就是在零部件、工具製造過程中,對材料進行各種切割以得到想要的形狀,因而會出現材料的耗損,比如現代金屬製造業,使用的車、刨、磨、鑽等切割工藝,就是這種減材製造。雖然這類工藝只有300年時間,卻讓整個世界進入了工業時代。

與等材製造和減材製造的工藝不同,3D列印則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產製造方式——增材技術,3D列印技術也被稱為增材製造,即通過一種自底而上的列印工藝來製造產品,能夠製造出傳統工藝難以實現的複雜結構。這一技術被形容為「古登堡印刷機」的發明帶給西方文明進步的意義一樣,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顛覆性技術。

3D列印代表的增材製造,所代表著生產方式的顛覆性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3D列印可以完成無損耗生產。比如原先製造一個渦輪發動機,傳統減材工藝要使用300公斤的原材料,最後製成一個50公斤的成品。而3D列印只需要50公斤的原材料就可以製成渦輪的成品。既保持了與等材製造工藝的成本優勢,又能滿足複雜結構產品的製造,極大降低了製造的成本。

第二,3D列印可以滿足大規模定製需求。只要一件商品在相同價格下,人們會更有意願購買個性化、定製化的設計產品。設計端將得到極大發展,而3D列印和耗材的普及則會將生產成本大幅降下來。未來無論是服裝設計、家居裝飾,還是日用生活品,各個產業的商家都可以提供儘可能多的定製化方案,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第三,3D列印能夠完成複雜工藝生產。由於3D列印的層疊列印的生產特性,幾乎可以列印出無比複雜的內部結構和紋理,像傳統工藝需要精雕細刻的鏤空設計,對於3D列印來說就是簡單不過的一件事情了。比如在珊瑚礁保護上,之前的方案是人們使用混凝土之類的東西來代替珊瑚礁,但是無法模擬原始珊瑚礁供魚類躲藏的細小洞穴。而一些海洋生物學家利用3D列印技術,使用砂巖作為材料,就可以列印出各種形狀的珊瑚礁,完美解決這一問題。製造超級複雜和特殊形狀的物體,成為3D列印技術的獨特優勢。

因此,使用3D列印來製作人像、卡通、列印各種日常生活的物品,僅僅只是發揮出3D列印技術的鳳毛麟角的能力。我們可以繼續速覽下如今3D技術可以實現的一些逆天功能。

3D列印新進化:新光固化、

微米級多材質與4D活化技術

3D列印從概念提出到技術成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了。1892年,美國專利局就登記了一種採用層合方法製作三維地圖模型的專利技術,成為3D列印技術的最初形態。而直到上世紀80年代,3D列印技術才真正開始走向成熟。

1984年,美國科學家查爾斯·胡爾發明了立體平板印刷技術(SLA),利用光來催化光敏樹脂,然後成型,首次開始嘗試將3D列印商業化。1986年,美國Helisys公司研發出分層實體製造技術(LOM)。1988年,美國人斯科特·克魯普發明了熔融沉積成型技術(FDM),並在1992年推出第一臺基於FDM技術的3D工業級印表機。

此後3D列印技術進入飛速迭代的發展時期,像新出現的雷射燒結技術、紫外線光感和液滴噴射綜合技術等,大大提高了製造的精度和範圍。到2007年,有公司已經嘗試用3D印表機製作另一臺3D印表機。到2012年,3D印表機可以列印出完整的汽車和飛機,也可以列印出身體的下顎假體以及利用人體細胞打造出人造肝臟組織。

值得提到的是,美國一家名為Carbon3D的公司,在2015年發布了一種新的光固化技術——連續液態界面製造(CLIP),可以比以往任何一種3D列印技術都快25到100倍。

(Carbon 3D公司的樹脂加速3D印表機)

這種方法可以將工作檯浸沒於樹脂容器中,隨後用投影儀將預先編程過的圖像通過容器底部的透明窗口照射到工作檯上。然後採用雷射照射方式一次性固定一層樹脂,底部窗口因為可以透過央企組織窗口區出現固化反應,工作檯則不斷上升,將完成部分從液態樹脂從拉出。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樹脂3D印表機)

在這一技術的基礎上,美國西北大學的化學家Chad Mirkin及其同事研發出新的高速樹脂3D印表機,比2015年時的設備又得到了十倍的速度提升。Mirkin選擇將一層清油泵到容器的底部以阻止高分子反應。同時這層油還起到了冷卻劑的作用,將帶走列印過程中產生的熱,防止列印出的部件變形。這也意味著這種印表機不僅僅可以列印厭氧的樹脂,為3D列印打開了廣闊的新材料空間。

3D列印的另外一項進展則是多種粘性材料的3D列印,可以實現微米尺度上控制列印物體的材料性質。

今年初,《自然》雜誌發布了這種新的列印技術,只需一個噴頭就可以在各種粘性材料中快速切換,同時還可以用多個噴頭,大大減少特定結構的列印時間。這一技術受到3D列印軟體或生物材料的「墨水直寫」工藝的啟發,但難點在於如何實現高頻切換多種材質。該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微流控噴頭,噴頭尖端最多能有8種粘性流體形成互相分離的細絲,其工作原理是按順序對不同流體加壓,就能以最高50Hz的頻率切換材料,列印特徵尺度可達250微米。

這種切換頻率之高,足以列印出「體素式」結構——即讓3D網格中每個代表結構的點(體素)都可以擁有不同的材料性能,從而讓需要精確控制局部材料性能的各種3D列印成為可能,比如採用不同硬度材料製作按摺痕摺疊的紙張,使用不同硬度矽膠做成的軟體機器人。

新材料的應用又為3D列印加入了新的維度,那就是時間性。也就是通過結合形狀記憶聚合物,這些材料會在環境溫度和溼度改變的情況下作出反應,讓3D列印的物體具有一定的機械運動能力,這一技術可以被稱為4D列印。

其中一類4D列印方法是引入變化的外部磁場來觸發動作。其中一種3D列印柵格狀結構中可以填充一種隨磁場變硬的液體,如果在遭遇撞擊的情況下變硬,可以應用於未來汽車座椅的防護當中。

更具應用前景的4D列印可以應用在人體器官當中,包括像可壓縮伸展的血管支架,可以精確控制其到達血管的指定位置後再進行打開拓展結構。目前已經實現了像寬度僅為50微米的4D列印支架,實現皮膚、肝臟器官組織的列印,但最雄心勃勃的發展方向就是列印出完整功能的身體器官,但當前技術還遠未能達到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水平。

新工藝的發明促進了新材料的應用,而新材料的應用又將創新出各種各樣的產品特性。當3D列印技術越來越從微觀層面來控制物體的組成,即列印出由不同材質、不同特性組成的物體,那麼這將必然對眾多材料、製造產業帶來全新的可能。

當3D列印的技術已經到達微米級、多材質、活性材料融合的創新節點,3D列印在產業端的大規模應用似乎也已經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了。那麼,3D列印技術對各大產業和日常生活將產生哪些顛覆性影響呢?

(以色列科學家通過細胞3D列印的「可跳動的心臟」)

首先,最主要就是3D技術的工藝、結構和材料創新將帶來全新的產品。

1、全新工藝帶來新型的產品創新。在醫療行業,醫生需要對患者進行特別個性化的診斷,如需要應用到人體的醫療設備也需要極為定製化的製造工藝,如適合股骨頭壞死的關節,可以承受咳嗽、打噴嚏壓力的3D列印氣管,以及可運動的心臟。對於一些複雜的腫瘤切除手術,醫生可以通過3D建模,通過3D列印出逼真的器官模型,供醫生進行預先練習。

在服裝鞋類的生產中,也可以通過最新光固化成型技術,進行像橡膠的鞋底夾層,美式足球運動員生產頭盔襯裡等產品的規模化生產。

2、3D列印的結構創新也會帶來全新的突破。比如使用計算機和機器人來精確控制自動化澆築,來用3D混凝土列印出更穩定也更長的橋梁;一家叫Relativity Space的初創公司正在用3D列印的方式製造火箭,其優勢在於可以生產傳統製造方法無法實現的幾何構型的製冷通道;而像波音、勞斯萊斯、普拉特·惠特尼等航空公司開始使用3D列印來製造噴氣式發動機的金屬部件,這種方法比銑削更便宜並使得複雜構件更為輕巧。

3、新材料的使用也會帶來全新的生產方式。比如3D列印技術可以利用一種稱為微晶格的新金屬材料,內部是空的,完全透明,但是彈性極好,適合於飛機艙壁、艙門等高安全性低質量的需求。由於結構複雜,傳統工業製造流程難以應用,使用3D列印技術卻可輕鬆完成這類材料的製造。

再則,3D列印技術還將極大改變供應鏈系統。

比如英國的一家醫療團隊在坦尚尼亞的野外進行瘧疾寄生蟲的診斷,而光學顯微鏡的一些設備部件和耗材經常損壞或短缺。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套顯微鏡的3D模型,通過3D印表機可以在野外列印除相機、電機和鏡頭之外的其他部件。

而像開頭我國在太空艙試驗的3D複合材料列印,也正是為未來太空建設提前進行技術積累。未來只要有成熟高效的列印設備,只需獲得想要製造產品的數據模型,就可以實現本地化的取材和列印,這將徹底改變傳統耗時、遲滯、臃腫和線性的供應鏈系統。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3D列印技術,在醫療器械、航空航天、建築、汽車、工業製造等領域已經帶來眾多變革。而從目前的態勢來看,這種改變會越來越快,波及的領域也會越來越廣。

未來,3D列印將顛覆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也會帶給更多全新的產業機會。

創作《奇點臨近》這本書的大神級的未來學家庫茲韋爾,曾使用過一個「荷塘效應」的比喻來形容技術的指數級增長。假如荷葉鋪滿一半荷塘花了8天時間,那麼鋪滿整個荷塘就不會再花費另外8天時間,而只需要一個晚上就可以了。

3D列印技術的發展也似乎帶有這種潛移默化的指數性增長的特性。從概念提出到真正技術落地用了將近100年時間,而從技術剛剛起步到今天的微米級、多材質、活化等技術花費了30年時間,而接下來3D技術的大規模生產和應用可能將更快加速,我們也許會在接下來10年中,看到越來越多由3D技術製造的產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最後開一個腦洞。

在這個「地攤經濟」火爆的夏天裡,對於有想法、有設計能力的你,是否就可以入手一臺入門級的3D印表機,來為路過的用戶提供各種個性化的玩偶、頭像、飾品的設計列印呢?

你看,僅靠小小「盲盒」就發家致富的泡泡瑪特已經申請港股上市了,你的創業之路可能就從一臺3D印表機就開啟了呢?

至少,這樣非常「人間煙火氣」的地攤經濟是不是一下子就有點高科技的味道呢?

相關焦點

  • 光固化3D列印:原理、技術、應用及新進展
    3.高速光固化3D列印技術新進展目前光固化3D列印設備利用振鏡掃描或者掩模投影技術 控制曝光區域,使樹脂在可控的曝光區域內逐層固化,通過逐層固化疊加後生成三維物件。低的列印速度帶來的問題就是製造效率低,時間成本高,很難用於批量生產。
  • 美國空軍首次採用3D列印技術生產C-5M「超級銀河」運輸機部件
    美國加州特拉維斯空軍基地首次為世界上最大的飛機之一C-5M超級銀河飛機生產3d列印飛機部件。
  • 3D列印優點和技術原理
    3d列印技術是什麼?
  • 三分鐘了解3D列印技術
    3D印表機技術是以一種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下3d列印技術的發展、應用和優點。定義3d列印技術是快速成形技術的一種,它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一層又一層的多層列印方式,來構造零物件。
  • 3d列印的原理及三種常見的技術類型!
    其實,3d列印就是應用三種主流(常見)的技術類型。一、3d列印簡介所謂的3d列印就是『三維列印』,目前我們接觸比較多的,都是二維列印(或稱『平面列印』),就是將不同顏色的粉墨或其他材質打在或印在平面上。
  • 「3D掃描」五大領域應用超乎想像,中國技術已有突破性進展
    從3D列印,到與之密切相關的3D(三維)掃描技術,如今也有重大了突破性的進展。
  • 4D列印技術的研究進展
    4D列印技術尚處於研究初期階段,所涉及的研究內容主要關於智能材料增材製造工藝和性能、4D智能結構設計和智能結構驅動機制三個方面[6-8]。近年來,針對智能材料增材製造的研究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8]。本文通過總結現階段4D列印中智能材料、增材製造工藝和應用領域研究進展,提出了該領域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機遇。
  • ExOne與福特合作:突破鋁材6061粘合劑噴射3D列印技術
    據南極熊獲悉,金屬3D印表機全球領導者ExOne於2021年3月11日宣布與福特汽車公司合作推出新型粘合劑噴射3D列印技術,以及首個成功被燒結的高密度鋁製零件。兩家公司正在對新研發的工藝申請專利。新工藝據說可以製造性能堪比壓鑄工藝的金屬零部件,且密度大於99%。目前,這項技術已經成功應用於燒結鋁6061材料(世界上最常用的鋁合金之一)。
  • 3D列印到底離我們有多近?3分鐘帶你讀懂3D列印技術
    中國3D列印技術從興起到成熟,到今天逐漸站上國際主流市場的舞臺,並在中國沿著民商雙向發展的路徑不斷普及,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深圳市創想三維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起,就確立以「3D列印產業布道者」為定位,專注於消費級和工業級3D印表機的研發製造,為個人、家庭、學校、企業提供高效實惠的3D列印綜合解決方案,讓人人都用得起,人人都會用,人人都用得好,讓3D列印真正惠及到每個人的生活。
  • 新型3D列印技術:將電子器件和細胞直接列印到皮膚上!
    導讀近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定製的低成本3D印表機,首次將電子器件列印到人手上。
  • 3D列印技術專題之一|3D列印原理、優勢及應用
    新冠疫情至今仍在持續,對各行各業形成了巨大衝擊與改變,也為某些行業帶來了機會。比如今天要講的3D列印行業。 2020年初,受海外醫療防護物資緊缺影響,利用3D列印設備製造出的口罩、醫用面罩、護目鏡等一時間成了「救場奇兵」。
  • 3D列印標準化介紹
    3D列印工藝的定義如下:「根據3D數字模型通過添加材料來製造物體,通常的方法是層層堆積,與傳統的減材製造方式完全相反。」[ISO 17296-1 and ASTM2792-12]3D列印產業有望迅速增長,因為它能夠帶來許多好處:廠商可以小批量生產具有中空結構的複雜功能性結構,而且這些結構可以根據不同的要求(比如要適應不同的壓力)被精確改進。
  • GE Additive:3D列印應用將從零件級邁向系統級集成
    3dpbm:在過去三年中,您在GE Additive面臨哪些最嚴峻的挑戰?CS:「當我們收購Concept Laser和Arcam時,我們知道我們正在收購兩家小公司(與GE相比)。Concept Laser是一家有著非常不同文化的小型家族企業,一邊是德國一個小鎮的家族企業,另一邊是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
  • 陶瓷智能製造|詳細介紹高精準度的陶瓷3D列印技術
    (圖1)在了解陶瓷3D列印技術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3D列印技術?3D陶瓷列印技術不僅可以快速製作各種異型陶瓷造型,還可以通過遠程文件輸出,異地列印製作產品。3D列印技術從商業化角度來看,其更應該定位於日用陶瓷個性化定製、高端藝術品複製等小批量生產的產業模式。經過20年的發展,3D 列印的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技術】常見3D列印材料簡介
    這種逐層堆積成形技術又被稱作增材製造。與傳統製造技術相比,3D列印不必事先製造模具,不必在製造過程中去除大量的材料,也不必通過複雜的鍛造工藝就可以得到最終產品,因此,在生產上可以實現結構優化、節約材料和節省能源。
  • 3D列印設計數字生成暑期工作坊,火熱報名中
    除此之外,近年來隨著3D列印技術的不斷成熟,作為一種新型製造工具,該技術不僅在藝術,工業,醫療,航空,機械等領域體現出巨大的價值,在建築,景觀,工業設計中,同樣被廣泛應用在外立面幕牆,複雜地形等等多元場景中。在設計教學中,傳統手工模型難以營造三維複雜的空間原型。然而在3D列印技術的幫助下,更多元的藝術形態得以實現。
  • 3D列印技術應用 專業介紹
    3D列印通常是採用數位技術材料印表機來實現的。常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列印而成的零部件。該技術在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AEC)、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技術、土木工程、槍枝以及其他領域都有所應用。
  • 國內最大3D列印模型平臺關閉,還有哪些可以用?
    我們從其首頁看到上面的黑底白字:列印啦資料庫遭受毀滅性損害工程師正在努力搶修中····希望渺茫····身處國內的3D列印用戶,很多人都需要下載現成的模型來列印,其中列印啦是首選。因為它模型量大、下載速度快,想找的很多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現在無法使用了,開始有用戶覺得不習慣了。
  • 金屬3D列印技術及專用粉末的研究
    我國是從1991 年開始研究3D列印技術的,2000年前後,這些工藝開始從實驗室研究逐步向工程化、產品化方向發展。當時它的名字叫快速原型技術(RP),即開發樣品之前的實物模型。現在也有叫快速成型技術,增材製造。但為便於公眾接受,把這種新技術統稱為3D列印。
  • 關於3D列印建模的實用乾貨
    當下3D列印技術越來越普及,同時隨著3D列印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觸到這種神奇的技術。一個配套的切片軟體New Creality Slicer下載連結:https://www.cxsw3d.com/qiepianruanjian.html接下來就是3D建模的事情了以下8款3D建模軟體,供大家參考:當然還有以下的3D列印建模模型網站可以下載現成的模型:C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