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光湍流在環形雷射器中產生雷射頻率梳

2021-03-02 OFweek雷射

近日,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的一支科學團隊利用光的湍流製造了一種特殊類型的高精度雷射,即雷射頻率梳,在以前的系統裡,這樣的雷射被認為是無法生成的。這一發現可用於新一代光譜學和傳感設備。

頻率梳是一種廣泛用於檢測和測量不同頻率光的工具,具有獨特的精度。與傳統的單頻雷射器不同,這種雷射器同步發射多個頻率,間隔均勻,類似梳子的齒。如今,它們被廣泛應用於環境監測、化學傳感、光通信、高精度計量和計時等各個領域。

該團隊由Federico Capasso領導,一直致力於令這些設備變得更高效、小巧,用於通訊和可攜式傳感等應用。2019年,該團隊研究出了如何從雷射頻率梳傳輸無線信號的方法,從而創造了第一個雷射無線電發射器。實驗中,研究人員採用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這種雷射器通過把光從一端反射到另一端來產生頻率梳。這種反射光產生反向傳播的波,這些波相互作用,最後產生不同頻率的梳狀波。然而,這些設備仍然會發出很多在無線電通信應用中沒有用到的光。

論文的第一作者Marco Piccardo表示,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為雷射接收器製造更好的幾何形狀。

圖片來源: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

後來,研究人員轉而使用環形量子級聯雷射器,由於其圓形形狀,可以產生光損耗非常低的雷射。然而,環形雷射器在產生頻率梳時存在一個重大問題:繞著完美圓周運動的光束只能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傳播,因此不能產生形成頻率梳所需的反向傳播的波。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在環中引入了小缺陷,並將結果與一組無缺陷環進行比較。

但是當研究人員進行實驗時,結果讓每個人都大吃一驚。之前的物理理論認為完美的環不可能產生頻率梳,但它卻產生了頻率梳。

論文合著者Benedikt Schwarz說:「當我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對我們來說很好,因為這正是我們要尋找的光,只是我們沒有期望在這個實驗中找到它。這一成功似乎與當前的雷射理論相矛盾。」

研究人員試圖去理解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他們在試驗中最終遇到了湍流。在流體中,當有序的流體流動分裂成越來越小的漩渦時,就會發生湍流,這些漩渦相互作用,直到系統最終陷入混亂。在光線下,這是波動不穩定的形式,其中一個小擾動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支配系統的動力。

研究人員發現,用於泵送雷射的電流的微小波動會導致光波的微小不穩定性,即使在完美的環形雷射器中也是如此。之後各個不穩定性會變得越來越大,然後相互作用,就像在湍流中一樣。這些相互作用最終就會導致穩定頻率梳的產生。

Piccardo說:「我們不僅改變了雷射頻率梳的幾何形狀,而且我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系統來製造這些裝置,並在此過程中重塑了一個雷射的基本定律。」

在未來,這些器件可能被用作集成光子電路上的電泵微諧振器。如今的晶片級微諧振器是無源的,這意味著能量需要從外部以光的方式抽運,增加了系統的規模和複雜性。但是環形雷射頻率梳是活躍的,這意味著只需注入電流就能產生光。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雷射行業交流群已經成立,描下面二維碼添加小編微信,邀您進群

相關焦點

  • 半導體雷射的未來:拓撲絕緣體雷射器
    Christodoulides教授和Mercedeh Khajavikhan教授及中佛羅裡達大學光學與光子學院的學生Steffen Wittek,Midya Parto 和 Jinhan Ren,還有美國和新加坡的科學家們一起完成的。幾年前,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的同一個團隊在光子學中引入了這些想法,並且展示了一種光子拓撲絕緣體,其中光在波導的二維陣列的邊緣傳播而不受缺陷或無序的影響。
  • FMCW雷射雷達的「新出路」!
    Kippenberg團隊在Nature在表論文,他們通過利用CMOS納米製造技術直接將「孤子微梳」構建在晶片上,並與電子電路和集成雷射器的集成,實現了調頻連續波雷射雷達(FMCW LiDAR)的小型化,實現了每秒3兆像素的距離和速度測量,並還有望將採樣速率提高到每秒150兆像素以上。
  • 雷射幹涉儀需要用什麼樣的氦氖雷射器?
    雷射幹涉儀,主要是以麥可遜幹涉儀為主,並以穩頻氦氖雷射為光源,構成一個具有幹涉作用的測量系統。雷射幹涉儀可配合各種折射鏡、反射鏡等來作線性位置、速度、角度、真平度、真直度、平行度和垂直度等參數的測量工作,並可作為精密工具或測量儀器的校正工作。雷射幹涉儀中所用的氦氖雷射器對頻率穩定性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其頻率穩定性1-10MHz@1h.
  • 科學家造出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器室溫下可在可見光範圍內工作
    根據研究的作者,雷射是只有310納米大小的納米粒子(比毫米小3000倍),可以在室溫下產生綠色相干光。該研究文章發表在ACS Nano上。六十年前的五月中旬,美國物理學家西奧多·哈羅德·梅曼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其中大部分來自ITMO大學)表示他們已通過實驗證明了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在室溫下的可見光範圍內工作。
  • 綜述:雷射結構光的原理、設計和類型詳解
    從雷射腔中產生OAM模式通常需要插入特殊的光學元件。最早報導的OAM模式是產生於二氧化碳雷射器中。該雷射器使用腔內柱面透鏡控制相位並結合螺旋相位板,從而產生具有特定螺旋度的OAM模式。從那時起,OAM雷射器不斷發展,並取得了眾多進展。目前雷射器輸出OAM模式的最高螺旋度為l = 288,這是由刻在鏡面上的環形振幅掩模產生的,部分結果如圖4所示。
  • 光子集成電路「重新定義」FMCW雷射雷達
    Kippenberg團隊在Nature在表論文,他們通過利用CMOS納米製造技術直接將「孤子微梳」構建在晶片上,並與電子電路和集成雷射器的集成,實現了調頻連續波雷射雷達(FMCW LiDAR)的小型化,實現了每秒3兆像素的距離和速度測量,並還有望將採樣速率提高到每秒150兆像素以上。
  • 量子級聯雷射器(QCL)原理、發展歷史及應用
    傳統半導體雷射器發光機制是導帶和價帶中的電子空穴對複合發光,而QCL則是利用電子在導帶子帶間的躍遷發光,全程只有電子參與受激輻射。QCL是半導體雷射理論革新的產物,其極大的擴展了半導體雷射器激射範圍。(A) 傳統半導體雷射器其發光原理    (B) QCL發光原理。1971年前蘇聯科學家Kazarinov 和 Suris提出了量子級聯雷射器的理論基礎。[1]1994年第一臺QCL由J. Faist,Federico Capasso和華人科學家卓以和等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研製出來,其激射波長為4.2μm。
  • 雷射測距新標杆:無測量死區的微腔孤子光頻梳測距
    然而,在現有的雷射測距方法中,無論是基於光纖光頻梳還是基於連續雷射都很難同時兼顧長距離、高精度、小體積以及快測量速度等指標。近日,天津大學張福民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張文富研究員團隊合作,基於色散幹涉原理,利用單個高重複頻率(≈50 GHz)的微腔孤子光學頻率梳(Soliton microcomb, SMC)實現了大於1 km的長程高精度測距,解決了利用傳統低重複頻率光纖光頻梳色散幹涉測距中存在測量死區的問題,該研究成果發表於
  • 盤點雷射器的原理組成及應用
    工作介質具有亞穩能級是使受激輻射佔主導地位,從而實現光放大。雷射器中常見的組成部分還有諧振腔,但諧振腔( 見光學諧振腔)並非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諧振腔可使腔內的光子有一致的頻率、相位和運行方向,從而使雷射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相干性。而且,它可以很好地縮短工作物質的長度,還能通過改變諧振腔長度來調節所產生雷射的模式(即選模),所以一般雷射器都具有諧振腔。
  • 雷射界一周要聞回顧 | 關鍵字: 高端雷射學術論壇,雷射項目鑑定,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可見光頻率梳光源,全矽光發射器……
    」;「打造國產高端雷射器應用的挑戰與突破」;「雷射光場調控技術在雷射熔覆及再製造領域的應用」;「國內雷射切割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據悉,佔地1400畝的半導體雷射產業園以打造千億級為目標,以光電晶片研究院、科創園孵化器、齊越慧谷為平臺,積極對接華為海思、中芯國際等國內半導體知名企業,逐步引入天津大功率雷射器晶片、北京聯星科技、北方天睿新材料等半導體高新技術企業。明年逐步引進5家以上以集成電路、光學電子、智能終端為主體的行業龍頭企業,帶動大數據、智能機器等上下遊智能配套企業入駐。
  • 盤點雷射武器的基本類型及工作原理
    為了更好的理解它如何成為一種武器,我們要思考雷射與我們日常普通的光源有何不同。例如白熾燈的燈泡會向各個方向發出如水波一樣的光波,有不同的波峰、波谷、頻率和顏色,這些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肉眼所見的光。手電筒所發出的光束比白熾燈更加集中,大都朝向同一個方向,同樣也存在多樣的波峰、波谷、頻率和顏色。
  • 美空軍SHiELD項目:機載雷射武器發展趨勢
    高能固體雷射器將電能轉換為雷射後大量多餘廢熱需迅速消散,以免在增益介質中產生熱積累,帶來溫度升高甚至熱畸變,嚴重影響雷射輸出功率和光束質量。高效緊湊的冷卻和熱管理系統必須滿足體積、重量和耗能方面的機載要求,其趨勢是應用相變儲熱方法[23],還可考慮環路熱管、強化換熱等技術。
  • 《Science》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使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難題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來自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成功的測試了量子電動力學,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精度,即達到了13個小數點位數。這一新的測量幾乎是早先所有的氫測試結果的2倍高的精度,使得科學研究在解決質子大小之謎的道路上更進了一步。這一高精度獲得了諾貝爾獎——頻率梳技術,是首次亮相來在高解析度的光譜學層面來激發原子。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期刊《Science》上。
  • 羅切斯特大學研發出超短、超快、功能更強、成本更低的雷射脈衝
    由於它們在產生超短光脈衝和頻率梳方面的實用價值,最近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頻率梳適用於多種應用,包括光譜學、頻率合成、距離測距、阿秒脈衝生成以及天文攝譜儀校準。克爾諧振器可以做得非常緊湊,包括在晶片上對於具有小形狀因子、簡單處理、低驅動功率以及千兆赫到太赫線間距的頻率梳生成。宏觀上,在大量克爾增強腔中,減少的非線性材料為更高能量水平下的脈衝壓縮提供了新的性能。
  • 我國成功研製雷射陀螺儀躋身世界前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發現:如果一個物體旋轉時速度很快,它就會穩定地立在一個地點不動,轉速足夠快的時候,即使平板傾斜一些,它仍然不會倒,並且轉軸始終指向一個固定方向。這就是物體的「定軸特性」。科學家利用「定軸特性」製造出能定向和定位的陀螺儀,通過將陀螺定軸方向與運載體的軸心相比對,就能得出運載體的正確方向和瞬時位置。
  • 3分鐘了解布裡淵雷射器
    當抽運光入射至布裡淵增益介質且功率達到SBS閾值時,通過介質內部的聲波場產生反向於抽運光傳播方向的斯託克斯光,斯託克斯光和抽運光在帶有反饋的振蕩器內振蕩的過程中受到布裡淵放大的作用,斯託克斯光被不斷放大進而達到閾值輸出,這即為布裡淵雷射的產生過程,示意圖如圖3(b)所示。
  • 西安光機所研製出雙波長窄帶可見光頻率梳光源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快雷射技術組取得進展,研製出重頻200MHz的飛秒全保偏光纖頻率梳和雙波長可見光頻率梳光源
  • 雷射原理及應用分享
    雷射是20世紀以來繼核能、電腦、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現,被稱為「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原子受激輻射的光,故名「雷射」:原子中的電子吸收能量後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再從高能級回落到低能級的時候,所釋放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放出。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實質上是組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吸收或輻射光子,同時改變自身運動狀況的表現。
  • 納米雷射器的概念及其主要分類
    首先,在藍寶石襯底上塗敷一層1 nm~3.5nm厚的金膜,然後把它放到一個氧化鋁舟上,將材料和襯底在氨氣流中加熱到880℃~905℃,產生Zn蒸汽,再將Zn蒸汽輸運到襯底上,在2min~10min的生長過程內生成截面積為六邊形的2μm~10μm的納米線。研究人員發現,ZnO納米線形成天然的雷射腔,其直徑為20nm~150nm,其大部分(95%)直徑在70nm~100nm。
  • 一文了解雷射測距
    相位式雷射測距——間接ToF法相位式雷射測距利用無線電波段的頻率,對雷射束進行幅度調製並測定調製光往返一次所產生的相位延遲,再根據調製光的波長,換算此相位延遲所代表的距離。該方法通過測量相位差來間接測量時間,因此也被稱為間接ToF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