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目前為止,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是世界霸主,美國的霸主地位有美國眾多先進武器來維持,而美國真正最厲害的武器是美元,美國正是通過美元霸權從而控制住了世界的金融,在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升級中,更是有恃無恐發起無形的戰爭。
8月1日川普再次宣布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以後還會逐漸加徵到25%甚至更高,這是美國對中國「極限施壓」關稅戰的最後一手牌,它意味著,美國已經對所有進入美國的中國商品都已經加徵關稅,貿易戰已經進入相持階段。與此同時,美國還在WTO指控中國,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發起挑戰。
8月6日,川普進一步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中美金融戰已經全面打響。金融戰將會比貿易戰更加慘烈,一旦金融陣地失守,一旦金融主權易手,一旦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將處於非常危急的狀態。
在談中國如何應對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美國的金融霸權。
美國的金融霸權
美元是全球主要的結算貨幣,所以美國不僅能向全球收取鑄幣稅,而且可以用金融霸權去制裁其他國家,這是很厲害的手段。
與美國相比,中國要參與全球貿易就必須得有足夠的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對於全球90%以上的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金融資產,有外匯(主要是美元)理論上你就可以從全球貿易中買到任何商品與能源,沒有就很難受了。
所以,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拼命儲備外匯(美元)——有商品賣商品,有能源就賣能源,有礦產就賣礦產,啥都沒有,就只能勒緊褲子賣糧食。
比如著名的印度,1/3的國民還在餓肚子也是糧食淨出口國,就這樣外匯儲備也只有中國的1/10,長期處於安全線以下。
但是巨額的外匯儲備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以中國為例,我們是實行外匯管制政策,企業做一筆外貿獲得的美元都要交給央行,央行再按照當前匯率價格換成人民幣給企業。截至2019年7月末,我們外匯儲備規模為31037億美元,較年初上升310億美元,相當於在國內發行了20萬億的人民幣。這就帶來兩個問題。
問題一,匯率變動就會影響外匯儲備變化,會影響在中國外商的投資決策。比如我們股市,只要人民幣匯率一跌,外資就會拋售股票,導致股市下跌。更麻煩的是,外匯儲備變化會影響我們在國內基礎貨幣的投放量,甚至對國內的貨幣政策也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問題二,巨額外匯儲備持有成本很高。比如我們央行,拿著巨額的美元怎麼辦?在境外投資不僅有周期而且有風險——國內這些外匯儲備是隨時要對進口物資結算的,同時也要應付居民出境旅遊結匯以及外商結匯的需要。要讓外匯儲備保持很好的流動性又安全且能有一點收益,最後就只能去買美國國債。但是,美國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目的在於引起美元貶值,稀釋對中國等國的債務。這種做法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實際價值面臨大幅縮水的風險。
怎麼解決上述問題?
現在的辦法就是讓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
如何理解人民幣國際化呢?打個比方:人民幣國際化,就是像黃金一樣成為硬通貨,各個國家都承認的、都可以使用的貨幣,能做到全球計價、全球結算、全球儲備。
人民幣最後能否像美元、歐元那樣成為一個通用的國際貨幣,其關鍵因素之一是大家是否願意在國際貿易中用人民幣進行結算。
2009年,人民幣跨境貿易試點啟動,人民幣國際化正式揚帆起航。從2010年到2015年,用人民幣結算的中國進出口佔比每年都穩步上升,一度達到30%左右。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批准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又一裡程碑,同時,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擴大,國際市場定價功能穩步提升。截止2018年末,中國(不含港澳臺)已與242個國家和地區發生跨境人民幣業務,與近40個國家或地區籤署了總金額超過3萬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超過60個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
在中國境外還沒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之前,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要有一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
道理很簡單,中國通過進出口業務、對外投資每年要撒幾萬億人民幣出去,別人拿著人民幣怎麼辦?
必須在境外設置人民幣離岸結算(交易)中心,持有人民幣的可以通過這個中心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同時,需要人民幣的也可以通過這個中心用其他貨幣來兌換人民幣——這樣,人民幣在境外才能給不同的人群提供良好的流動性。
為什麼人民幣離岸結算(交易)中心必須在境外?
因為目前主要的國際貨幣一定有大量的第三方交易,這個第三方交易就是交易雙方與中介平臺與中國都沒有直接關係。
以美元為例,美元第三方交易要佔美元整體交易量的一半以上。所以,人民幣要國際化,就必須的有這個第三方交易平臺。而第三方交易都傾向於離岸市場(境外),而不是在岸市場(境內)——因為在在岸市場(境內)交易可能涉及很多法律條款、金融監管的限制,而離岸市場(境外)則很自由。
另外,大量非居民要求在發行國境外持有該國的貨幣資產。比如70%的非美國居民所持有的美元資產都在美國境外的離岸市場,因為他們擔心如果資產在美國境內有被凍結的風險。
明白了上述原理,現在問題來了,中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人民幣主要境外結算業務)放在哪裡?
全球稱得上國際金融中心有兩個,一個在紐約,一個在倫敦;亞洲這個區域金融中心有三個:東京、香港、新加坡。
看上去有好幾個選擇,其實根本就沒得選擇!
中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只能放在香港!
原因很簡單,放在其它地方太不安全了!東京有美國駐軍,新加坡有美國軍事基地,這兩個地方美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更別說倫敦與紐約。
假如把中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放在這些城市,我們將全面失去對人民幣離岸匯率的掌控。一旦境外勢力處心積慮攻擊人民幣離岸匯率,將給中國金融造成重大傷害。
比如,收集足夠的人民幣突然在境外離岸結算中心拋售,快速打壓人民幣離岸匯率,假如人民幣離岸匯率突然跳水到7.5以下,一方面將導致我們股市暴跌,另一方面將導致我們外匯儲備全面動搖,甚至不排除出現境內換匯的擠兌危機——那就是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了。
但是把中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放在香港就很安全,這是中國的地盤,因為一國兩制,也可以理解為「境外離岸市場」,這裡所有的金融數據都能及時掌握,境外勢力根本不可能在這裡對人民幣匯率掀起什麼風浪,來也是找死。
所以,香港在目前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2003年國務院就批准由內地為香港的個人人民幣業務提供清算安排,2009年香港成為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一年後香港清關局就和內地央行籤訂備忘錄,只要不涉及跨境,依據香港當地法律法規推動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
沒有香港,短期之內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離岸市場就很難發展。香港既是「試驗田」,也是「防火牆」,為人民幣在相對開放、相對可控的的環境中做到跟國際接軌創造了條件。
當然,將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放在香港,不是說人民幣境外的結算只能在香港,而是香港承擔境外人民幣主要的離岸結算業務。
這是把香港作為穩定離岸人民幣匯率的壓艙石。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我們也會在全球更多的地區開展人民幣離岸結算業務。只要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匯率穩定,其它地區人民幣結算匯率就翻不起大浪。
2010年,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籤訂《清算協議》,這是正式啟動人民幣離岸結算市場。
2014年,香港已經佔據人民幣離岸業務53%以上的份額。
有香港這個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壓艙石在,人民銀行就可以逐步在全球各地開展人民幣離岸結算業務。目前,我們在新加坡、倫敦、德國、加拿大等等全球各個地區都逐步開通的人民幣離岸結算業務。
所以,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對於現階段的中國的金融安全與金融開放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