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賠償,為什麼給了東南亞?

2021-02-24 中國國家歷史

日本深知過去的仇怨,為了讓日資和技術重新回到經歷戰爭創傷的東南亞國家,日本人展現了他們驚人的外交和經濟技巧。這就是使日本經濟振興的「賠償外交」。

二戰期間,日本的侵略行徑給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帶來了深重的傷害,本該與這些被侵略國結下難以化解的國讎家恨。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然而,到了戰後日本經濟恢復期,這其中不少國家和民族卻成為了日本打開海外市場的第一站。日本深知過去的仇怨,為了讓日資和技術重新回到經歷戰爭創傷的東南亞國家,日本人展現了他們驚人的外交和經濟技巧。

以賠償為籌碼,日本最終敲開了東南亞國家市場的大門,並在此生根發芽,化敵為友,這就是使日本經濟振興的「賠償外交」。

公元1945年,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彼時的日本已經滿目瘡痍,佔總人口約4%的青壯年在戰爭中喪命,廣島和長崎遭遇了核打擊,東京市65%的建築在轟炸中倒塌。

東京轟炸過後,被大面積剷平的城市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二戰後的世界則呈現出新的格局,分化出以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為首的陣營,在分割戰敗國勢力範圍的談判中,在東亞,美蘇以朝鮮半島北緯38°為界實施南北分治,而日本則完全由美軍佔領

為了讓日本完全倒向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政府先後發布了《投降後初期美國對日方針》和《投降後初期對盟國最高司令官佔領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明確對日本佔領和改造的目標。

1946年,美軍在日本皇居廣場閱兵

(圖片來自@朝日新聞/Wikipedia)▼

1945年10月,在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的指示下,日本修改了他們自1889年起沿用的《明治憲法》,新憲法保留了天皇作為日本國家的象徵,但是幾乎取消了其一切的權力;以美國的國家制度為藍本,設立參眾兩院,在司法、行政層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

1946年10月29日

樞密院正式會議表決通過《修改帝國憲法修正案》

(圖片來自@Wikipedia)▼

為了限制未來日本對盟國報復的能力,美國解散了日本七百萬軍隊,治安和國防全部交給了駐日美軍,日本僅保留了極少數警察來協助美軍維持秩序。

然而日本的工業基礎並沒有被完全摧毀,頑強的保留著火種。即使到了戰爭後期,日本軍國主義政府依然優先保證工業領域人才的人身安全;日本本土遭到盟軍空軍的外科手術式打擊,但因為沒有地面戰爭,絕大多數的工廠被保留下來。

雖然日本大部分工業城市都遭到外科手術式打擊

但頻繁的轟炸也讓日本人學會了適應和應對

以及將大量工業設施轉移到中國東北(蘇聯出兵佔領)

(空中堡壘轟炸大阪工業區)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然而1945年-1950年期間,國庫空虛的日本無力賠付巨額戰爭賠款,只有被動地接受拆遷賠償。

所謂拆遷賠償,就是拆遷國內的軍需用品生產設備等工業設施,來賠償戰爭受害國的損失。可惜對於當時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工業設施十分雞肋。它們缺少完善的工業體系,來了先進的生產線也沒法做配套上下遊,連操作機械的熟練工人也沒有,更沒有足夠的社會消費能力來消化工業產品。

日本雖然有重振工業的技術、人力和組織基礎

但此時畢竟是一個正在被佔領被改造的戰敗國

重振需要機會,而這個機會並沒有來得很晚

(日本投降後,住在東京地鐵站的日本人)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對於美國來說更是得不償失,美國佔領日本期間每年要花費上億美金,而日本可拆遷運到海外的工業設施大約價值2000萬美金。因此在實行拆遷賠償初期,各國對於接收工業設備的意願就不足,而日本更是不願意給。

東北亞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

而且這次美國親自下場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這一年美國率領十六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插手韓戰,另一邊中蘇也派出軍隊馳援朝鮮,世界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在狹小的三千裡江山內暗自較勁

戰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隔岸觀火的日本卻成為了最大贏家。

畢竟,美國進軍朝鮮半島,繞過日本是不現實的

要打贏戰爭,不轉動日本的工業機器也是不現實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ton Balazh)▼

作為聯合國軍進攻朝鮮半島的跳板,日本被美國有意識地培養成了生產基地,大量軍需物資生產線從美國轉移到了日本本島,工業設備回流,大批軍需用品訂單也旋即下到這個亞洲東端的島國。

朝鮮戰場的巨量消耗品,轉運繞不開日本

逐步也需要日本本土生產,成為日本工業第一桶金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同時,美國在韓戰中無暇抽身,事實上解放了日本政府身上的禁錮。1950年7月8日,吉田內閣根據《和平憲法》和相關的國際條約規定組建的國家警察預備隊,讓戰後日本第一次擁有了常備的武裝力量。1954年7月頒布《防衛廳設置法》和《自衛隊法》,日本自衛隊成立,自此日本逐漸減少了美國的控制,成為一個準正常國家。

是「準正常國家」,美國人還沒撤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WorldStock)▼

從經濟上來看,美國佔領並管理戰後的日本並不合算,每年撥出上億經費花在地球另一端的亞洲人身上也是國內政客長期爭論的事情,因此美國政府樂見日本正常化,至少希望日本為自己的國防買單。

對隔壁的韓國也是類似的想法

但韓國人未必希望美國人走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美國的對日政策,也在新中國成立後發生了轉變。在日本投降初期,盟國希望亞洲國家能夠成長起來制約日本,防止戰敗國像一戰那樣捲土重來。而紅色中國的建立,讓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將亞洲政策的重心轉到了防範赤化上,日本和韓國於是成為了亞太地區的前沿陣地。

顯然,老美誤判了東亞的歷史進程

新中國倒向蘇聯陣營對美國的亞洲戰略是沉重打擊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jflin98)▼

在諸多因素影響之下,美國政府默許日本恢復外交主權,使日本能與受害國直接洽談戰爭賠償問題。

1951年,美國出於扶持日本的目的,讓日本在洛杉磯與同盟國籤訂《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條約中提及了對盟國的賠償問題。根據日本自然資源匱乏、缺少資金儲備的現狀,只重點提及勞務賠償作為支付方式,但這對勞動力過剩的欠發達國家並不具有吸引力,英美澳荷蘭蘇聯印度等國先後放棄索賠權,而東南亞國家就成為了主要獲賠方。

迪安·艾奇遜以美國國務卿身份籤署條約

(原圖來自@U.S. Department of State/Wikipedia)▼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國方面國共雙方都未被邀請,因此中國並沒有承認該條約的合法性,也沒有成為賠償的受益方。

戰後日本以重振工業為發展目標,但是在被美國佔領的時期,日本成為了美國工業產品的傾銷地,而日本本土生產的工業產品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中也打不開銷路。這樣曾經牢牢攥在日本手中的東南亞市場,就成為了日本戰後經濟崛起的關鍵。

在美國佔領期間的貿易出口

產品上都要標註」佔領國日本製造「

(原圖來自@Metroplex/wikipedia)▼

東南亞對於日本來說也並不只是個傾銷市場。二戰期間東條英機將東南亞地區視為原料補給地,攫取日本本土匱乏的石油、礦物、糧食和橡膠等物資,為此日本侵略者在東南亞布局了大量工廠、企業和技術人員來進行開發,在東南亞還留有數量眾多的日本移民。

奪取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是日本二戰南下的主要原因

但當日本海戰接連失利,制海權喪失後

美國切斷資源通道,也就扼住了日本的喉嚨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二戰中日本給東南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傷害,從官方到民間對日本仍然懷有戒心。為了改善在當地人民的關係,讓日資有一個合理的理由重返東南亞,日本政府官員想到了一個一箭雙鵰的辦法。

二戰中,日軍在緬甸大佛前,不知作何想

(圖片來自:Wikipedia)▼

 

1954年,緬甸政府率先與日本就戰爭賠償問題談判,日本開啟了東南亞賠償外交的第一步

為什麼緬甸政府願意與日本談判,這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日本二戰時期在該地的戰略的成功。

與中國、朝鮮不同,以緬甸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在二戰之前並不是獨立國家。緬甸遭受著英國的侵略、越南寮國柬埔寨曾是法國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隸屬於荷屬東印度公司、菲律賓則在美西戰爭之後成為殖民地。

先是西班牙人,然後美國人,然後日本人

二戰後菲律賓才真正獨立

(美國-倫納德·伍德將軍,擔任菲律賓總督)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所以對於當地主體民族來說,日軍並不是第一個侵略者。相反,日軍入侵東南亞以後,驅逐了當地的白人殖民者,在戰爭掠奪的基礎上也扶植了一批當地人參與政治管理,把這些本土精英塑造成了這些名義上「獨立國家」的執政者。在當地的民族記憶中,日本南下的定性頗有些微妙。

日本佔領時期的一批緬甸精英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些本土精英中,就包括了後來的緬甸國父昂山將軍。他曾擔任親日政府的國防軍總司令、國防部長,在二戰後掌權。在日本苦於打不開東南亞賠償外交的大門時,緬甸政府首先向日本政府拋出了橄欖枝

1942年,昂山身穿緬甸國防軍制服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通過談判,緬甸獲得了價值2億美元日本各種形式的賠償,以及5000萬美元的投資貸款。

有了在緬甸的成功,日本開始在東南亞複製這一模式,在美國的幫助下,菲律賓、越南和印尼也都接受了日本的所謂賠償

但日本的賠償實際上並沒有給東南亞國家帶來多少好處。

首先賠償款額度過低,如印尼政府向日本索賠172億美元的賠償款,可日本只支付了4億美元,其中1.77億美元日本政府又以債務原因賴掉,所以日本最終只需支付2.23億美元的賠款,分12年付清

雖然賠償額過低,但總比一點都不賠好

而且在東南亞窮國眼裡,日本是一個明顯的工業國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另外日本的每一筆賠償都綁定了投資、貸款以及勞務輸出,使東南亞各受償國熟悉了日本產品,甚至對其提供的技術、培訓產生了某種程度的依賴。

通過在二戰期間日本情報人員對東南亞自然資源信息的掌握,以及日本企業的先發技術優勢,日資很快選中了東南亞最優質的資產進行投資,逐漸主導了東南亞水利、電力、化學工業以及礦產開發等產業

日本二戰時期的東南亞地圖

日本情報一向以細緻著稱

不過靠刺刀炮彈沒實現的目標,靠外交經濟實現了▼

同時,日本商人和技術人員在這一時期大批返回東南亞,激活了日本在佔領東南亞期間建造布局的設施和企業。

戰爭賠償本來應該是加害者對被害者的救贖行為,但是日本的政客和資本家使其成為了壟斷資本向東南亞進行經濟擴張的武器。回頭看來,賠償雖然有日本低頭的意味,卻在事實上幫助日本完成了過去通過軍事侵略也難以達到的掌握外國市場的目標。

到上個世紀50、60年代,日本機械佔據了東南亞70%以上的市場,電力方面日資則佔比超過90%。這一切都為日本經濟的戰後騰飛創造了條件。

不過日本的賠償及貸款並沒有讓日本的銀行業進入到東南亞,日資企業佔據東南亞市場讓該地進入到了虛假繁榮時期,其金融業和市場秩序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完善,沒有適合東南亞市場自身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政策。

這個隱患一直到1997年被引爆,從東南亞開始的金融風暴逐漸波及周邊國家和地區,最終釀成了亞洲金融危機。

參考文獻:

[1] 梁志明:《論日本對東南亞的佔領及其影(1941—1945)》

[2] 趙茜:《戰後日本的「賠償外交」及其經濟影響》

[3] 小林英夫:《戰後日本資本主義與「亞洲經濟圈」》

[4] 劉冰:《試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東南亞的佔領政策》

封面圖片來自:U.S. Department of tate/Wikipedia

相關焦點

  • 鉤沉 | 日本戰後賠償、釣魚島問題,都是因為65年前的這個條約,中國至今不承認
    這份和約籤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日本的戰後地位問題。締約的雙方是作為盟國方面的諸多戰勝國,以及作為戰敗方的日本。想來想去,要維繫美國在亞洲尤其是東亞的戰略地位,只能選日本。考慮到日本戰後一片廢墟,美國意識到,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不是釐清日本的戰爭責任和壓制日本,而是要儘快地讓它恢復經濟,快速崛起。
  • 為什麼日本「死不悔改」?
    ,就像在能樂表演中戴著面具一樣  原題:為什麼日本「死不悔改」?  1995年在戰後50 周年之際,日本眾議院通過不倫不類的所謂「不戰決議」,未能正視侵略戰爭的歷史。但即使是這樣一個決議,仍然遭到了一些日本政客、民間右翼勢力的竭力抵制。與此相聯繫,日本在戰後由國家對戰爭中陣亡者的遺族等給予了高額補償,但一直拒絕對原殖民地的隨軍「慰安婦」、被強制服勞役者等以國家的名義給以正式賠償。
  • 揚眉吐氣:二戰後日本賠償給中國的7艘巡洋艦
    ▲全副武裝的雪風艦雪風號在日本海軍可說是大大地出名,歷經了中途島等重大海戰,甚至在極端劣勢的衝繩島之役中全身而退。日本建造的十八艘陽炎級驅逐艦在戰後僅它一艘倖存,是日本海軍著名的幸運艦,人稱「不死鳥」。
  • 揚眉吐氣:日本二戰後賠償給中國的7艘驅逐艦
    盟軍總部決定將驅逐艦級別以下的92艘日本海軍艦艇,通過抽籤的方式分配給中、蘇、美、英四國。中國方面據信抽中了特等獎,獲得了作為戰爭賠償一部分的34艘艦艇,其中就包括了雪風號在內的7艘驅逐艦。雪風號\丹陽艦
  • 同樣遭受過日本侵略和殖民,東南亞國家為何不恨日本人?
    很多中國人說起日本侵略者來自然是咬牙切齒的恨意、心裡更是難以釋懷,三光政策、731部隊以及眾多的屠殺等罪行更是罄竹難書。然而。在二戰和戰後的年代,東南亞國家卻對日本沒有太大的恨意,甚至還出現了不少美化精日分子的行為,這又是為何呢?
  • 日本軍國主義何以如此頑固
    許多日本政客把道歉、對不起、惹了麻煩掛在嘴邊,動不動就90度鞠躬,但口惠實不至。許多官員居然胡言亂語,指責中國政府對歷史問題沒完沒了,揪著日本的辮子不放。在他們眼中,有錯的不是日本的侵略和他們的賴帳,倒是中國對不起日本。四是不賠償。日本對中國沒有支付戰爭賠償;對東南亞國家只賠了37億美元,而且不支付現金,只提供商品,以賠償的名義藉機把日本商品打入東南亞市場。
  • 戰後日本伊斯蘭研究的巨匠們
    於是,同為滿鐵系的大日本回教協會自1939年起,在東京的神田生活會館開辦阿拉伯語講座,教授阿拉伯語,對日本人的伊斯蘭啟蒙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培養了一批精通阿語的人才,為日後對伊斯蘭的研究打下了語言基礎。戰後,翻譯《一千零一夜》的作者前嶋信次,便是在神田完成了阿拉伯語的訓練。
  • 回味二戰「威風」 日本借刀殺人要重佔東南亞
    千萬不要以為日本的潛艇現在才第一次到南海,過去70年來,它根本就沒間斷在南海進行偵察監視。日本「親潮」級潛艇停靠菲律賓蘇比克灣要說美國潛艇更先進啊,為什麼是日本潛艇在這兒呢?日美航母編隊聯合演習再一個概念就是說它到印尼,伊勢號為什麼訪問完印尼搞聯合演習之後這邊又到南海來。
  • 臺灣義勇軍為什麼替日本人賣命?
    此後,原住民就成了日本在東南亞救場的萬靈丹。接下來徵召的從第二批到第七批,總數達五千名的原住民,全部被派往紐幾內亞戰場。在這個戰場上,日軍傷亡高達95%,收穫了可怕的稱號「最悲慘人間煉獄」。戰後有日本老兵回憶說:高砂軍能在無路的叢林中穿梭偵查;會分辨遠處的聲音,是敵人就伏擊,是野獸就獵來食;他們識得可食用的野果野菜,也會用海水製造食鹽,用椰子水來治療瘧疾;還會用樹枝和藤條搭建住所;撤退時甚至會犧牲自己掩護日本兵先離開。
  • 東南亞國家泰國為什麼沒被殖民統治?
    19世紀下半葉,西方殖民主義列強在東南亞拉開了劃分勢力範圍,瓜分殖民領地的狂潮——1886年1月,英國通過第三次英緬戰爭吞併上緬甸,完成了對整個緬甸的殖民,並將緬甸併入英屬印度聯邦;1887年1月,法國佔領越南,並將緬甸強行合併,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此時,英法兩國的殖民主義勢力在中南半島中部交鋒。
  • 日本為什麼打荷屬東印度群島?
    就是這樣一個蕞爾小國,二戰初期卻幾乎打遍整個太平洋無敵手,不要說朝鮮、中國、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就是當時世界超級大國英國、海洋大國美國、荷蘭、澳大利亞也都敗於日本,可見日本海軍的作戰能力多麼強大。比如日本在緬甸、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太平洋島國都修建了大量慰靈碑、甚至神風突擊隊隊員塑像、二戰紀念館等。為什麼日本與這些國家能夠化解歷史矛盾,而與朝鮮、韓國、俄羅斯、中國等鄰國卻不能?主要原因是日本與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沒有島嶼爭端,在主權問題上不存利害衝突。
  • 邱靜 | 戰後日本的「和平主義」與「積極的和平主義」
    這樣的分期以日本再軍備、保守化的進程為線索,對把握日本政策及其對和平主義的影響有所幫助。但是,若要把握作為思想及運動的和平主義,上述概括有其局限性。首先,戰後日本政府的指導思想本身就很難歸於「和平主義」。政策實踐更多地印證的是「和平主義」與「和平」等概念在日本被不加區別地使用的狀態,難以體現「戰後日本和平主義」作為思潮的演變歷程。
  • #讀書#《擁抱戰敗》受害者情結與戰後日本
    「審閱的民主,並非官方宣稱的是清洗民主威脅的篩網,不過是默許不合理的權力和強求言論一直的古老教訓的新篇章……順應才是真正的智慧。」隨著冷戰的到來,民主的理想成為海市蜃樓,民主的理想被鐵幕的紛爭擊得粉碎。一切美好願望是如此脆弱,不堪一擊。歐洲國家對東南亞重新殖民的野蠻企圖,蘇聯在東歐的暴力鎮壓,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恐怖核軍備的升級,所有這些都不是夢,而是夢靨。
  • 戰後日本的社會改造工程,帶領日本走向現代的偉大變革
    日本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經歷了軍國主義的崛起、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輪番洗禮,最終在原子彈面前被迫接受了失敗的命運。戰後,美軍獨佔了日本,歐洲的優先戰略位置讓麥克阿瑟在東京享有極大的自主權,在他的率領下,美國人對日本社會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我決定,對日本的佔領不能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想給俄國人任何機會,再讓他們像德國和奧地利那樣去行動。
  • 為什麼衝繩人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日本人也瞧不起衝繩人?
    衝繩雖然作為日本的一個縣,但是衝繩人卻始終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獨立或者自治的意識在衝繩人心中從未斷絕。與此同時,日本人也瞧不起衝繩人。日本本土的很多日本人一直不承認衝繩人的民族地位,不願意給予衝繩人應有的權利和待遇,這是為什麼?
  • 戰後一片廢墟的日本憑什麼崛起?
    面對的大量駐日軍隊,軍事上已經已無可能,那麼戰後重新建設日本,發展日本就成了首要問題,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戰後發展的好事應為高素質,民主,反正什麼詞好就都往上貼,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後來韓國獨立,靠學日本那一套讓韓國發展起來,不過因為過度依靠大財閥,以至於最後財閥綁架政府,尾大不掉,這也許是為什麼我們使用國X企模式,就效率上來說,財閥效率更高,但一旦出問題,也難以處理,國X企雖然慢,但聽指揮,早期日本也考慮過國X企模式,就是消耗太大,玩不起,才選擇了財閥模式,這也說明國企模式也就我們玩得起,其他小一點的國家根本不行!
  • 日本戰後迅速崛起之謎
    戰後這個岸信介一度被當成戰犯給抓起來了,差點槍斃,不過後來沒啥事,又放了,1957年竟然當上了首相,不過他不在的這些年,日本經濟也是他們當初滿洲國那幫技術官僚在操盤。實行的依舊是在東北的那些策略。日本的東南亞戰爭可以看看這篇,寫的很清楚了,《侵華日軍為什麼想不開去找美帝了》 美國本來是要扶持中國大陸來對抗蘇聯,把日本搞成一個農業國,不過沒想到的是,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國軍最後的骨幹力量全被圍在了徐州一帶,隨後逐個被殲滅,山河變色,蔣委員長敗退臺灣,這件事對美國傷害太大了,因為美蘇邊界從蒙古高原一下子南移到了日本海,美國被迫又要扶持日本防著蘇聯了,重走當年英國的老路
  • 日本戰後50年:能買下美國為什麼輸掉國運?
    戰後日本經濟是一潭死水,畢竟大家都窮的要死,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嘛。正是美國訂單給日本注入資本,讓日本走出戰敗國的陰影。果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呢。經過韓戰的合作,美國發現日本挺給力,對這個新收的小弟越來越滿意,便開始真正扶持日本崛起。
  • 日本自衛隊中為什麼有這麼多華人? 真實數據讓人心寒
    雖然二戰過去已有70餘年,但是其陰影一直存在在我們心中,既然影響這麼大,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華裔原意投身於日本自衛隊呢?戰後,美國想利用日本制衡中國,佔領了日本,很多日本女性都被迫服務於美國士兵,這種情況使得大量女性無法正常嫁為人婦,這也直接導致戰後日本的人口數量無法增加。
  • 「馬來之豬」山下奉文,日本軍界「關係戶」卻殺戮成性!戰後直接被絞死
    山下奉文1885年出生於日本高知縣一個鄉村普通醫生家庭。可以說他的求學履歷很「光鮮」:先後就讀於高知海南學校,廣島陸軍少年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本陸軍大學。「大胖子」山下奉文娶到日軍永幽元彥少將的長女為妻!從此他的仕途「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