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宗教的特點與地中海文化一神教上帝演進中的內在關聯

2021-02-08 敘拉古之惑

摘要:地中海文化從多神走向一神是一個複雜的進程, 在這一進程中, 希臘-羅馬宗教, 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 猶太教是三個最有希望進入到一神教的候選者, 但最後地中海一神教出現不是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重大成功的希臘-羅馬宗教和瑣羅亞斯德教中產生, 而是在政治和軍事上一再失敗的猶太教中產生出來。因為猶太教的思想與地中海的思想演進整體的內在本質上最為相契。

地中海文化形成的一神教上帝在世界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地中海眾多文化的神學演進中, 先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lond (神主) :蘇美爾神系的En-lil (恩利爾) , 埃及神系的Osiris (奧西裡斯) , 希伯來神系的Tammuz (塔木茲) , 西北諸閃族神系的Baal (巴力) , 希臘神系中的Adonis (阿多尼斯) , 伊朗神系中的Ahura Mazda (阿胡拉·瑪茲達) ……最有希望登上一神教上帝寶座的是三大文化的宗教, 希臘-羅馬型宗教、波斯型宗教、猶太型宗教。但最後成功的, 不是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巨大勝利的希臘-羅馬型宗教和波斯型宗教, 而是在政治上一再失敗的猶太宗教。這裡有很多問題可以思考。一、希臘羅馬型宗教的特徵及在走向地中海一神上帝中的失敗


希臘的主神宙斯, 在地中海從早期文明向軸心時代的演進過程中, 誕生於克裡特文明 (公元前2200年-前1450年) , 並進入到繼之而後的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500年-前1100年) 再穿過公元前1100年-前800年的動蕩歲月, 進入到圍繞著愛琴海的希臘城邦。經過兒童和青年進入壯年的宙斯, 在兩個時代之交的歲月中, 成為宇宙主神。從希臘人自身的講述中, 宙斯是繼烏拉諾斯、克洛諾斯之後的第三代神主, 但只是愛琴海中的希臘神界之主, 而非由各文化共有的地中海之帝, 在宙斯成為希臘文化之神主時, 哲學從希臘城邦中產生出來, 在與宗教的互動中影響著包括希臘在內的地中海的宗教形式。在以哲學為背景的希臘宗教由神向帝的演進中, 呈現為, 以主神宙斯為主, 建立宗教聯邦。正如希臘的城邦擴張, 各城邦的文化模式基本相同而又相互獨立一樣, 各城邦主神雖在宙斯的總領之下, 但相對獨立。因此, 宙斯無法成為比希臘世界大得多的地中海之神帝, 而只能成為希臘世界之神主。亞力山大帝把希臘文化帶向頂峰, 形成一個橫跨歐非亞的大帝國時, 宙斯也只是以盟主方式展開為以希臘神為神主的多神聯邦。羅馬文化作為希臘文化的繼承者, 當其通過布匿戰爭, 三次打敗地中海的對手基太迦, 而最終形成地中海大帝國之時, 羅馬主神朱庇特與宙斯同位, 繼承了與希臘同型的宗教形式, 羅馬帝國一統地中海的結果, 就是以朱庇特為主神的萬神廟在羅馬帝國的出現。一個極有意思的現象是, 亞力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在政治制度上都受到波斯帝國的巨大影響, 可以說, 是波斯帝國的樣板, 讓希臘城邦走向了亞力山大帝國, 讓羅馬共和國走向了羅馬帝國, 然而, 希臘-羅馬宗教上的主神, 宙斯和朱庇特, 卻沒有成為波斯的主神瑪茲達一樣的神帝。從長時段放眼望去, 地中海由神主到神帝的演進, 是從波斯帝國的神主瑪茲達開始的, 而與希臘-羅馬的主神有本質上的區別。僅就波斯帝國與亞力山大-羅馬帝國而言, 是失敗者的宗教而非勝利者的宗教為地中海神帝奠定了基礎。地中海一神教的故事是要從伊朗高原的瑪茲達講起, 而完全可以不提克裡特島的宙斯。然而地中海神帝的最後定型, 雖然與宙斯無關, 卻與希臘哲學有關。地中海神帝的完成, 一定要與希臘哲學結合在一起, 才得以完成。希臘哲學用BeingLogos把整個軸心時代的宇宙統一了起來, 而來自早期文明的宙斯-朱庇特卻沒有達到軸心時代的精神高度。希臘化帝國-羅馬帝國在宗教上的盟主之帝與希臘哲學以being-logos為核心的概念體系在精神高度上是不相適應乃至相互衝突的。真正與希臘哲學在宗教上起著互補作用的神帝, 不是在希臘-羅馬之內, 而是從之外產生出來, 主要從兩大文化, 波斯帝國和猶太民族, 產生出來。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初創時期, 以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阿維斯塔》古經的初步形成為標誌, 其定型期以公元前7世紀始, 瑣羅亞斯德教隨波斯帝國而興盛。這一時期正是希臘哲學興盛之時, 也許正是與希臘哲學的互動中, 瑣羅亞斯德教向一種與之應合的方向演進。地中海的一神論宗教在瑣羅亞斯德教中有了芻型。但希臘人並不從更深的角度理解波斯宗教, 而從宗教和政治的角度看待宗教, 公元前331年始, 亞力山大攻入波斯, 一方面對各地神靈進行禮拜, 另方面卻是焚毀了瑣羅亞斯德教的經書及相關文獻, 要把瑣羅亞斯德教按希臘宗教的方式進行重新組織。雖然, 瑣羅亞斯德教在亞力山大帝國崩解之後的塞琉古王國 (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47年) 以及再後的帕提亞王朝 (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 、薩珊王朝 (224年至651年) 《阿維斯塔》經被重新編定又產生了眾多釋聖文獻, 這對形成地中海地區一神教的基礎, 是重要的。但瑣羅亞斯德儘管有一神教的本質, 卻有多神體系的外貌, 因此, 當伊斯蘭教在第二任哈裡發歐麥爾的率領下擴張到整個伊朗高原, 薩珊王朝滅亡, 其領土成為伊斯蘭帝國的一部分之後, 瑣羅亞斯德教在伊朗高原的統治地位就被伊斯蘭教取代了。從地中海文化由神到帝的演進來看, 這是一神教在地中海文化圈的地理上的完成和走向比地中海更大地域的標誌性成就。回到起點上來, 正在走向天下一統的瑣羅亞斯德教沒有完成的一神教進程, 是由不想走向天下一統而只求自保的猶太民族來完成的。走向天下一統的民族, 希臘聯盟、波斯帝國、羅馬帝國, 正因為要天下一統, 因其總是把其他宗教包括進來, 以宗教大家庭的一統來保證政治一統, 猶太教在不斷的民族災難中, 竭力要保持民族的自身特質而與別的宗教區別開來, 從而創造了地中海的一神教。猶太教的初創時期以公元前1250年始摩西時代的《摩西五經》的產生為標誌, 可見猶太教的上帝與希臘主神宙斯和波斯的瑪茲達的產生大致相同。猶太教定型於公元前1030年掃羅王開始的王國期到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佔, 結束了南北王國最後結束, 《聖經》全本的產生。其演進節奏與希臘和波斯沒有應合關係, 在兩種希臘-羅馬之外的宗教中, 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與世界一統的政治進程緊密相連, 猶太教則與民族興衰存亡緊密相連, 前者為了世界一統並深感這種一統的艱難而走向一神教, 後者為了自身的存亡而讓自身宗教與周圍宗教區別開來而走向一神教。波斯宗教因其地理位置, 不但與地中海的希臘-羅馬相交迭, 同時也與中亞和印度相交迭, 雖然其在走進地中海, 並與之交結在一起時, 為地中海提供了一神教的眾多基項, 但因其多方面的牽連又未能在本質上達到地中海一神教的要求。從而地中海一神教的真正開啟, 是由猶太教來完成的。希伯來人帶著從早期文明時期就開始的閃族特性, 在兩河流域的複雜演進中, 歷盡磨難, 在從早期文明到軸心時代的演進中, 由作為埃及法老的奴僕到作為巴比倫帝王的囚徒到作為波斯帝王的臣民到作為羅馬帝國的臣邦, 正是在多樣多種的壓力下, 在與地中海各文化紛繁複雜的互動中, 以色列人從宇宙人生的高度去維護自身的民族特徵, 而純化了一種既與自身特性相合又與地中海的整個精神氣質相合的一神教。為地中海由神到主到帝的演進, 進行了本質上的突破, 創造了一種與希臘哲學有同樣精神高度的一神宗教, 成為地中海文化圈從神主到神帝演進的定型。猶太教雖然讓地中海的神帝得到定型, 然而其把自身與其他族群區別開來的民族特性, 又不能使這一與地中海文化升級的成果在地中海文化圈裡進行普及, 這一工作是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來做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猶太教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之時, 地中海文化圈由神到主到帝的演進就最後完成了。因此, 從邏輯上講, 地中海宗教的文化升級是由四大主題組成:一神宗教的芻型:瑣羅亞斯德教;一神宗教的定型:猶太教;一神宗教第一次的完成:基督教;一神宗教的第二次完成:伊斯蘭教。

二、波斯型宗教對走向地中海文化一神上帝中的貢獻


在地中海文化圈由神到主到帝的演進中, 在波斯帝國, 以宗教的方式實現, 這就是瑣羅亞斯德教的阿胡拉·瑪茲達。英語維基百科的相關辭條顯示, 瑪茲達在古印歐語中, 就以靈的形式存在, 在從中亞伊朗高原的民族移居和觀念變化中, 若隱若顯地由靈到神到主又向帝演進, 當阿契美尼德王朝一統伊朗高原, 瑣羅亞斯德在傳統為主並與各宗教思想的互動中, 把古印歐宗教思想基礎的多主並列中的阿胡拉·瑪茲達 (Ahura Mazda) 提升為最高神帝。伊利亞德的《宗教思想史》和諾斯兄弟的《人類的宗教》都說, 瑪茲達是印歐神話中天神伐樓羅的升級版。 (1) 如果說, 瑪茲達在瑣羅亞斯德教形成之前就具有神主之位, 那麼, 瑣羅亞斯德教則把其提升為整個宇宙的神帝, 並以之為中心重塑整個波斯宗教。波斯帝國不但統一了伊朗高原而且向西推進到了西北到愛奧尼亞和西南到普蘭尼加的東地中海岸, 從埃及到兩河流域到迦南, 所在古老文明盡在其版圖之中, 胸懷天下的波斯帝國在意識形態的建構上, 有著悠久歷史、觀念基礎, 現實需要, 率先在宗教上創造具有地中海文化圈特徵的神帝形象, 順理成章。這一新型的宗教之帝, 阿胡拉·瑪茲達 (Ahura Mazda) , 從名稱上看, Ahura是「主」 (lord) , 這主因帝國擴張而具有了全宇宙的視野, 成為了宇宙萬物的造物主。不但從天國開始了宇宙的創造, 而且決定善惡對立的此世界的開端與結束。Mazda兼有智慧和光明兩義, 阿胡拉·瑪茲達作為智慧之主, 在詞源上, 與早期印歐語, 繼而與早期波斯語有關, 內蘊著深厚的歷史傳統, 在現實中, 應合著柏拉圖理想城邦的哲學王所代表的思想;阿胡拉·瑪茲達作為光明之主, 從傳統上看, 火在古波斯的宗教傳統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瑪茲達首先創造了火, 然後由火而世界與人, 瑪茲達的世界是光明世界, 他的神力體現是靈光, 瑣羅亞斯德教祭壇中永不息滅的聖火, 早已存在於瑪茲達之名所內蘊的光明詞義之中;從現實上看, 瑪茲達的光明與猶太教給世界以光的上帝 (Yahweh) 相互動。從古波斯的文化傳統和地中海各文化的現實互動中產生出來的瑣羅亞斯德教之神帝, 作為率先在地中海文化圈中有重要影響新型之帝, 具有承舊啟新的特點, 主要體現在:第一, 二元鬥爭的突出。洞見了地中海世界一統之歷史必然和實現一統過程中的巨大艱難。阿胡拉·瑪茲達所創造的宇宙存在著善惡二元永恆鬥爭, 由阿胡拉·瑪茲達所主導的善神所在的光明世界和由阿赫裡曼 (Ahrīman) 率領的惡魔所在的黑暗世界之間的鬥爭。從歷史上講, 這種二元鬥爭當雅利安人在中亞草原時就存在, 到伊朗高原後仍持續著, 乃遊牧群體與定居農民群體之間鬥爭, 在宗教神話中體現為asura (主) 和devas (神) 兩個群體之間鬥爭。中亞的雅利安進入印度之後, asura群體為惡神, devas群體為善神, 進入伊朗之後正相反, asura群神為善而devas群神為惡。從現實上講, 這種二元鬥爭, 既是波斯帝國在成長擴張徵服中, 與各種文化相互鬥爭的經驗疊加, 又是其面臨希臘城邦這一強大對手時的觀念反映。波斯與希臘在現實中有三次爭霸戰爭, 在宗教觀念上, 瑪茲達與阿赫裡曼的善惡之爭要持續12000年。瑣羅亞斯德宗教思想的善惡不兩立的二元鬥爭與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講的宇宙的和諧由對立面的鬥爭所產生, 反映的是從地中海的文化現實中產生出來的共同的思想原則。以鬥爭性為宇宙的總體運行原則, 是地中海新宗教和新思想的開始。第二, 直線時間的產生。瑣羅亞斯德的世界, 一方面由瑪茲達之帝領導眾神所主導, 一年十二月, 每月都有其庇護神, 呈現為十二神系, 一月三十天, 每天都有其庇護神, 呈現為三十神系 (1) 。這是一個與舊型宗教相同的由眾神管理著的年年月月日日循環運轉的世界。另一方面, 由於這個世界存在善惡鬥爭, 這一鬥爭以12000年後善神的最後勝利而結束。這一世界又呈現為有方向而非循環的直線時間世界, 進入直線時間, 在時間直線的盡頭, 是二元鬥爭世界的結束和光明新世界的開啟。世界以直線時間的方式出現, 是地中海新型宗教的開始。第三, 神由自然性向觀念性的轉變。由瑪茲達主導的神系, 其核心由七位大神組成。除神主瑪茲達外的六大神是:代表智慧和善良的動物神瓦胡瑪納 (Vahuman) 、代表至誠和聖潔的火神阿沙·瓦希什塔 (Asha-Vahishta) 、代表威嚴和仁政的金屬神赫沙特拉·瓦伊裡亞 (KhshatraVairiya) 、代表謙恭和仁愛的土地女神斯彭塔·阿爾邁蒂 (Spenta-rmaiti) 、代表完美和健康的江河女神胡爾瓦塔特 (Haurvatāt) 、代表永恆和不朽的植物女神阿梅雷塔特 (Ameretāt) 。 (2) 七神體系, 與早期文明以來的各類宗教 (如蘇美爾、巴比倫、希臘宗教) 中的多神體系有一種同構關係, 但一方面又有新的性質。六神都是瑪茲達本質在某一方面的體現, 透出了七神體系是乃眾神體系向一神宗教演進的中間階段。六神既具有原有宗教之神的特點, 火神、金屬神、地神、水神、植物神、動物神, 又具有新型宗教的特點, 成為觀念的化身:至誠-聖潔、威嚴-仁政、謙恭-仁愛、完美-健康、永恆-不朽。這與柏拉圖的理念論已有相似, 瑪茲達集六神觀念為一身, 成為真-善-美的體現, 與柏拉圖的講真-善-美的統一在精神上相通。七神體系集神體和觀念為一身的兩重性, 從歷史演進上看, 透出的正是神體向觀念的演進。這一演進不但體現在神的性質上, 也體現在祭禮的性質上。第四, 神帝的虛靈化。當瑪茲達由靈到神到主最後演進到帝時, 具有越來越多的普遍性, 具有101個名號, 同時也使自己越來越從具體性剝離出來, 這也從101個名號中的相當一批名號中顯示出來, 是:無始者 (abadah-Without beginning) , 無終者 (aw5-a1jm-Without end) ;創造之總源 (jamakh-Greatest cause) , 萬物成形之根源 (b0nastah-The origi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既是萬物的關聯者 (parva1dah-Relation with all) , 又超越於任何一物 (abrava1t-Apart from everyone) ;是一切的一切 (harvastum-All in all) , 無所不在 (vsn-Omnipresent) ;因而, 從本質上講是:最牢固最確定 (xraosh5t-tum-Firmest) , 同時從現象上講又是:無形的 (an-yanah-Without form) , 最不可見的 (m5n8tum-Most invisible) 。 (3) 瑪茲達升上宇宙之帝的位置, 決定了在性質和功能上要走向虛靈, 虛靈性不僅體現在其作為最高神的本性上, 也體現在其神性展示的功能。瑪茲達主要以火呈現出來, 祭壇永不息滅之火是瑪茲達的象徵, 火的功能體現為光, 光呈現了屬於善的光明世界。火與光都是無形的虛體的。瑪茲達的法力, 進一步體現為兩種相互關聯的虛體, 一是靈光 (Khvarenah) 。誰具有了靈光, 誰就具有了法力, 帝王和英威具有了靈光, 就可以獲得王權。二是靈體 (Fravashi) 。靈體是瑪茲達創造的無形的精神世界作用於有形的物質世界的中介, 在善惡二元鬥爭的世界中, 靈體進入人的靈魂 (urvan) , 人就具有了向善本質而英勇地向惡宣戰。擴而言之, 靈體推動著星辰運行、晝夜變換、江河流動, 動植生長, 在善惡二元的世界中, 靈體是使萬物向善的力量。從靈體與世界的關係來講, 元文琪說, 靈體類似於柏拉圖的理念, 靈體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係, 猶如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係。 (4) 從靈體使萬物向善來講, 又如同柏拉圖的現實與理念越近就越完美。但理念是實體的, 靈體是虛實的, 理念是哲學的, 靈體是宗教的。火、光、靈光、靈體, 都來源於宇宙之帝瑪茲達, 四者的虛體性體現的正是瑪茲達由神到主到帝演進中, 向虛體性的演進。第五, 救贖觀念和救世主的出現。世界要存在12000年善惡的永恆鬥爭, 在這萬年的悠長歲月中, 神對魔的爭鬥必然處忽勝忽敗和勝敗輪迴的命定格局之中。但有兩點是確點的, 一是善惡勝負難分的局面終會結束, 這一思想產生了直線時間中的末世論;二是善的勝利畢將到來, 這一思想產生了當前世界的救贖論。這12000年中第一個3000年, 世界和平, 第二個3000年, 神魔開戰而善神強大, 第三個3000年, 惡魔強大, 第四個3000年, 瑣羅亞斯德的靈體下凡, 意味善戰勝惡的階段開始, 瑣羅亞斯德之精, 每1000年產生一個兒子, 進入打敗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鬥爭, 第三個1000年產生的兒子被命定也被命名為救世主。完成全世界進入光明世界的使命。救贖觀念意味舊宗教的循環宇宙的冥世審判被提升為直線歷史的最後的審判。救世主觀念意味著人的力量的提升, 救世不是由神而是由一位人子來實現。瑣羅亞斯德教以上的五個特點, 正是地中海宗教由主到帝演進中的新觀點, 這新特點簡括言之:一個新上帝的產生 (起點) , 一種新時間的產生 (直線) , 一種救世主的期待 (終點) , 觀念的抽象化和形象的虛靈化是一神上帝必然要產生出來的特點, 這相互關聯的兩大特點是神上升到帝之後的哲學體現。也可以說是宗教的哲學化或哲學的宗教化之特點。宗教的哲學化而來的哲學性, 標誌著軸心時代哲學湧出後一種新觀念的產生或曰一種新宗教的產生, 或曰一種宗教演進的哲學升級。波斯帝國的瑣羅亞斯德教僅是這一升級宗教或曰新型宗教或曰帝型宗教的開始。這一由主到帝的演進在本質上的完成是由猶太教來實現的。

三、猶太型宗教與走向地中海一神上帝中的成功


在地中海由主到帝的演進中, 政治-軍事上的成功者, 都是用以帝統神的方式形成新形的宗教一體, 這在波斯帝國的瑣羅亞斯德教, 以伊朗雅利安神係為主融合帝國內各種宗教而成, 亞力山大東徵, 一路上, 既祭拜希臘之神, 同時也祭拜各地之神, 正如在政治上讓手下將領娶波斯公主一樣, 在宗教上力圖把各方諸神統合起來, 羅馬帝國的四方擴張, 在宗教上的業績就是在首都與各地建萬神廟。由此可見, 地中海文化在軍事-政治上的勝利者, 都是以諸神聯盟的方式進行宗教統合, 主神成為各方神聖之主, 瑣羅亞斯德教是一神教方向上走得最好的, 但仍有濃厚的神系色彩。相反, 不斷處在亡國境況的猶太民族, 卻在政治民族的宗教壓力和周邊民族的諸神壓力之下, 走向真正的一神教。在這一意義上, 地中海的一神教之帝不是從政治上勝利的民族之宗教包容中演進而來, 而是從失敗民族的宗教自尊中磨鍊而生, 真乃政治、宗教、文化上的奇蹟。但從地中海文化的大背景和長時段看, 特別是從瑣羅亞斯德教、希臘哲學這一文化背景看, 猶太民族的一神教在這兩大對地中海文化最有影響的思想的互動中產生, 又應乃天命所至。


猶太教的上帝, 來自於猶太民族之神Elohim (神, אלוהים) , 聖經上講, Elohim是亞伯拉罕的神, 以撒的神, 雅各之神。猶太民族由神到主到帝在名稱上演進, 一直是千年來的學術討論點, 不從各種資料和不同爭論的細節, 而從邏輯上看, 可把Elohim (神-diety) 、adonay (主-lord) 、YHWH (帝-God) 作為其演進的三段。


Elohim作為猶太民族之神, 從詞源可以看到與迦南地區的閃族之神, 以及整個西亞的悠久的神學傳統之間的互動-相滲-吸收-融合的複雜關係。此詞可單數可複數, 透出了原本並非一神而有一個神系, 聖經各篇中, 上帝或作為戰神、或作為風暴之神、或作為火山之神的特徵出現, 既可以解為上帝在猶太民族演進中主要特徵的顯現, 也可釋民族多神在後來的融合, Elohim可複數意味著眾神之神 (God of gods) , 內蘊的仍是猶太民族認為本族之神在諸族群神靈排位中的主位。


在由帝到主到帝的演進中, 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神的特徵的變化和提升。包含了幾大特徵觀念化, 人形化, 虛靈化, 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名稱重塑。所謂觀念化, 就是用抽象概念來描述神的特點, 這一點與瑣羅亞斯德教的演進理路相同, 且舉最與一神上帝相關的名稱如下:Bore (創造者) , Ein Sof (無限者) , Ha Kadosh (最聖者) , Emet (最真者) , HaRachaman (最仁慈者) , Adir (最有力者) ……所謂人形化, 最初的資料透出, 最初以色列人用小公牛的圖像來表現自己民族之神, 這在《出埃及記》32:4中還有所體現。 (1) 而在定本的《創世紀》中, 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塑造的, 因此上帝是人形的。這一進程又與埃及和兩河流域以來的神像傳統不同, 而與希臘文化的神像中演進同步, 呈現了以色列的民族之神在地中海文化演進中與希臘的內在相同。這與瑣羅亞斯德教的阿胡拉·瑪茲達在圖像上既有人頭而又展開著鷹的雙翅的帝像, 有著質的差異。所謂虛靈化, 是講上帝, 一方面是人的形象, 另一方面又不是具體的人的形象, 當其向以色列的先知呈現時, 先知也不把它描述給一般人眾, 而且猶太民族是禁止給上帝塑像的, 其理論應該是, 上帝的某一呈現不等於上帝本身, 人不應把上帝的形象固化上某一呈現形象上。同樣, 以色列民族之神演進到帝之後, 命名為「יהוה」。希伯來文字是從右到左。這四個字母的讀音等同於英文字母的YHWH。然而這一聖名的正確讀音只有大祭司於重要時點在約櫃前方能讀出, 一般族眾用adonay (主) 這一有閃族廣義神緣的詞去言說上帝, 類似於中國文化中的禁諱的代替語, 而這一現象之能出現, 應與adonay (主) 正好在Elohim (神) 與YHWH (帝) 之間的複雜演進中有關, 為塑造一個虛實相生而具有威嚴的上帝。當中世紀初期, 現實有了讀出YHWH的真聲時, adonay的元音a-o-a被加進Y-H-W-H之中, 形成了Yahovah的讀音又被寫為Yahweh (2) (中譯為雅威、雅赫維、亞威、耶和華, 等等) , 這又與猶太教與基督教的複雜互動有關, 讓上帝從原來的虛實結構中不直讀, 變成可直讀。同時上帝的直讀, 又正好是adonay (主) 與YHWH (帝) 在音字上的合一。如果說, Elohim (神) 和adonay (主) 這兩個聖名裡有著猶太神靈與更大的閃族神靈, 乃至更大的地中海神靈的關聯, 那麼YHWH和Yahweh則完成了猶太民族的獨創。地中海地區的一神教, 由之正式產生。


猶太民族的一神教的最大特點, 就是只承認Yahwe是唯一的神。這意味著什麼呢?第一, 否定非猶太族的所有族群的神, 第二, 否定原始之神產生以來的所有傳統宗教的神, 第三, 同時也反對在猶太民族的唯一神基礎上發展出多神體系。這樣, 猶太民族的Yahwe是整個時空中的唯一的神。這是一次對人類思想史的一次斷裂式提升, 正如希臘哲學是對人類思想史的一次斷裂式提升。只是希臘人用的是哲學, 而猶太人用的是神學。


在《創世紀》中, 宇宙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創造, 上帝創天地, 天上的日月星辰, 地上的山水動植, 這樣一來, 各民族宗教中鬼神思想, 日有日神, 星有星神, 山有山神, 水有水神, 一草一木皆是神靈, 一禽一獸皆是神靈, 一天有一天之神, 一月有一月之神, 春有春神, 秋有秋神, 每季有每季之神, 每年有每年之神……全都被否定了。總之, 在一神論裡, 宇宙中的一切都成了無神性的自然事物, 以前原有的神, 全被收聚起來, 集中在上帝這一唯一之神身上。在這一意義上, 可以說, 猶太的一神教用一個唯一之神———上帝, 把宇宙中的一切, 從各民族的諸神體系中解放了出來, 成為了與希臘的哲學宇宙同質的宇宙。只是希臘人把宇宙的一切最後歸之於永恆不變的Being, 猶太人把宇宙的一切歸之於永恆不變的上帝。《出埃及記》 (3:14) 上帝回答摩西問應當告訴以色列人上帝的名稱時說:「eheyeh asher eheyeh.」 (簡體中文和合本譯為:「我是自有永有的。」) 這句話裡, eheyeh是希伯來語系動詞hayah (to be-是) 的第一人稱單數的未完成時態。這裡有兩點要注意, 第一是, 希伯來語的hayah與希臘語eimi (to be/是) 的內蘊不同, 希臘語要求此詞固定在一個特定的時空裡保持固定不變, 排斥詞在時間中的流變, 而只保持其在此點上的不變性, 希伯來語則要求此詞把由始而動而完成的動態整體表達出來。 (3) 第二, 這裡用第一人稱單數的未完成時態, 正是要體現上帝的虛實合一這性質, 由希伯來文系詞本身內蘊著雖未完成而定會完成, 這未成完成式意味著人不可能認識上帝的全部, 而上帝又實有全部。同樣, asher雖類似於英語的that (中文可意譯為本尊) , 但是一個仍未完成而需要另一名詞方能完成的名詞 (1) , 其用於此處的意旨與eheyeh相同。早期的希臘文譯本為「Ego eimi ho on」 (I am The Being/本尊就是一切存者物之本體的那個永恆的存在) 。希臘文本把上帝等同於Being, 雖然有以希臘思想解希伯來思想的不足, 但從宇宙的整體結構上講, 確又體現了猶太一神教與希臘哲學的相通之處, 以及二者不同於其它宗教之處。


猶太一神教, 把原始時代和文明時代以來的眾神與宇宙萬物的關係, 變成了唯一上帝與宇宙萬物的關係。在宇宙萬物中, 又把人放在最高位置上, 在《創世紀》中, 不但人具有上帝的形象, 而且讓人管理和治理天上地下的事物, 形成了上帝-人-世界萬物的結構關係:第一, 包括人在內的世界在被上帝創造之後是自然的而非神性的, 讓人和世界從原來的神的關係中脫離出來, 只與上帝建立關係。第二, 人只與唯一的上帝有神學關係, 與世界, 在本質上是自然關係, 在層級上是管理關係。正是猶太一神教的這種人與世界關係的兩種性質中, 希臘的哲學和科學都可以被容納進來, 而以前的宗教都被斥為異教, 而被全盤否定。


上帝讓人管理世界是與人立約的方式, 意味著上帝給了人自由意志, 人可以遵從上帝, 也可以違背上帝, 人的幸福在於遵從上帝, 人的不幸在違背上帝。在《創世紀》裡, 人與上帝和世界的關係, 以不同於原始社會以來的人神關係和人與世界關係的新方式體現出來。人認識自身與世界和管理自身和世界需要知識, 但什麼樣的知識對人好和對人壞卻並非人所能確知。當人在上帝庇護的伊甸園中, 是幸福的, 人是否應聽從蛇的誘惑, 去獲取知識禁果, 卻無正確判斷能力。這裡世界的善惡體現為人形上帝與蛇形惡魔的對立, 以及人的遵從上帝而善和受魔誘惑而惡的對立。同時也暗喻了希臘型知識在有其功效的同時, 也有其弱點。這裡呈現的一種猶太世界觀中的基本結構:全能上帝-半能之人和知識-客觀世界三者的關係。人和知識在世界中有兩重性, 一方面人自以為能看見世界 (的本質) , 其實看不見世界 (本質) , 這在亞當夏娃被蛇用知識的誘惑下吃禁果體現了來, 人的知識的有限性, 決定了人的原罪 (sin) 而易犯罪 (evil) 和遭罪 (tragic) 的必然。另一方面人來自於上帝而在本性可意識到上帝的存在而聽從上帝, 便有得救的希望。一神教把人從諸神眾解放出來, 成為獨立的人, 並指出了作為獨立之人所具有的困惑、困境、危險, 同時又點化出一條救贖之路:信仰和遵從上帝。


人由自身的局限性, 決定了人的生命有限和必死, 從而形成了個人生命的的直線, 由人的局限而來的兩重性, 違反上帝的原罪和聽從上帝的贖罪, 決定了臨死審判的重要性, 上天堂或下地獄, 從而形成了人類整體的直線性。人類歷史成為突出人的自由意志和由自由意志之斷決而來的末世結果的直線, 人的這一歷史直線, 既是知識的 (認識人的本質的兩重性) , 又是倫理的 (選擇和行動帶來善或惡) , 還是宗教的 (對上帝的信仰構成了認識自身和世界知識之源和給出選擇和行動的意志之源) 。


猶太的一神教否定了除了上帝之外的所有的神, 把以前各類宗教之神化約為兩類:天使和魔鬼。以前宗教的善神或神的善性一面, 凝結為天使, 天使沒有了以前之神的獨立地位, 而純是上帝意願的體現, 沒有了以前之神的獨立個性, 而純是上帝帝格的分身體現, 天使猶如上帝的身體, 是上帝本身的延伸, 天使的身體不是物質材料構成的, 而是由上帝之靈形成的靈體, 因此, 天使並不妨礙一神, 而是強化了一神。以前宗教的惡神或神的惡的一面, 凝結成魔鬼, 在《創世紀》中以蛇的形象出現, 後來被綜合為撒旦, 與上帝和人一樣, 撒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失去了以前宗教中的鬼神與某一動物或植物或礦物或地域的內在聯繫, 而只是作為一個與上帝作對, 陷人不義的形象, 有高於人的力量的法力。當宇宙成為一個自然和物質的宇宙之後, 撒旦的作用, 只是人的兩重性中的罪和惡的深層而無形的助力。人的二重性在神界就體現為上帝與撒旦的二重性, 撒旦成為人對自身和世界之負面現象的一種思考對象。


把猶太一神教與以前的多神體系比較, 多神體系中的眾神在一神教中, 一是體現為天使而失去了神的獨立性和關聯性, 如前所述;二是成為nab5' (先知) 。正如以色列人宗教是在東地中海-西亞地區大環境中與各種宗教的互動中生成定型的一樣, 猶太一神教的先知, 也是在東地中海-西亞地區眾宗教的同類人物中, 如priest (祭司) 、diviner (卜祝) 、witch (巫筮) 、prophet (先知) 、manties (解神喻) 等, 產生出來, 從其在聖經中的多種名稱:hozeh (先喻者) 、ro'eh (先見者) 、'i3h2êl7h5m (通神者) , 以及出現最多而最常用的ndb5' (先知) (1) , 可知其在多方關聯中, 有一個從重在巫術之巫, 到重在神知之知的先知演進。《聖經》中的先知, 在研究者中有多種分類 (2) , 總體言之, 可分為體制內先知和體制外先知, 前者在一種固定的制度中與上帝交互, 並將其意旨傳達給大眾, 後者往往是在歷史的重要時刻或危亡的關鍵節點, 獨自感受上帝之神喻, 把上帝之旨告之大眾。先知是人而又與神關聯。一神教以上帝與先知體系代替了以前的眾神體系。先知是人而有人的理性 (在這一點上與希臘的哲人約同) , 又與上帝相通, 而有超越人的理性上的神智 (在這一點上與希臘的哲學人有異) 。在先知體系的演進中, 一個重要的概念產生了出來, 這就是Messiah (彌賽亞) 。此詞的阿拉姆語是 משיחא, 古希臘語是Μεσσίας, 古敘利來語是 , 阿拉伯語是المسيح  , 拉丁語是Messias……此詞的原意是受膏者, 源於傳統的宗教授職儀式, 受到了內蘊神意的油膏的塗抹或倒澆, 從而成為受到神恩和具有神意並賦有神的使命之人。在以色列的歷史上, 具有特殊使命的國王、祭司、先知皆曾被稱為彌賽亞。 (3) 當以色列民族在一個又一個的苦難、屈辱、亡國、漂泊中, 希望苦難總有盡頭, 勝利終將來臨, 人類的線型歷史有一個結束苦難的末世的思想愈益突出, 彌賽亞這一概念就演進為在末世時代結束一切苦難的救世主。


猶太一神教對神—宇宙—人—歷史, 作了體系性的變動或提升, 神只有唯一的上帝, 宇宙是自然的物理的有規律的宇宙, 人是具有原罪和向善二重性的人。歷史是人類墮落和得救的直線歷史。從瑣羅亞斯德一神教到猶太教一神教的演進, 體現在如下方面:第一, 瑪茲達與阿赫裡曼勢均力敵的二元對立, 變成了全能的上帝與較之低下的撒旦的對立, 兩個對立的客體, 由宇宙縮小到人類, 二者進行的不是統治宇宙的爭奪, 而是在人類的性質上, 使人成善或為惡。在猶太教中, 人成為了宇宙萬物的管理者 (同於普羅泰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只是人之上有一個上帝, 希臘人用哲學絕斥神學, 但還未從命運中擺脫出來) 。第二, 直線歷史由瑪茲達戰勝阿赫裡曼, 轉成人類因原罪而走入苦難到因贖罪而得救。神魔主導的善惡歷史變成了人為主題的善惡歷史。時間直線進入了人的直線。第三, 神由自然性向觀念性的轉變, 瑪茲達的七神體系演進為雅威的唯一神, 天使和先知是其延伸, 主要體現為先知體系的出現, 實際上把神的主體轉為先知的主體 (正常運轉時的祭司先知, 歷史節點時的聖王先知, 存亡危機時的靈感先知) , 與之適應, 先知由巫筮型轉為思想型。形成了以上帝為本體概念 (創世、最高、永恆、無限) 和先知言說為重要思想的觀念體系。第四, 神的虛靈化的深化。瑣羅亞斯德教的主神的虛靈化主要體現為把思想概念融入形象之中, 讓人們從思想上去思考主神, 猶太教不但讓上帝具有了本體論的概念, 而且從兩個重要方式上體現出來, 一是在名稱上以無言的方式出現, 讓後來的有言也內蘊著無言有意味, 二是在視覺上以無形的方式出現。瑪茲達是有形象的, 猶太教上帝則被禁上用視覺形象體現, 是無形的。第五, 救贖和救世主觀念的深化。瑣羅亞斯德教的救贖和救世主觀念, 是以宇宙之世為主題, 置於神魔鬥爭的框架中, 且在整個神學體系中沒有得到強調。猶太教則把這一觀念由宇宙為主變以人為主題, 放進人的原罪和贖罪的框架中, 並以彌賽亞的概念予以突出。猶太教的一神論標誌著地中海文化中一神論的本質性產生, 呈現為六大概念形成觀念體系:上帝唯一, 人成主題, 自由意志, 原罪贖罪, 直線歷史, 最後審判。


注釋:


1 參 (美) 米哈爾·伊利亞德《宗教思想史》,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第70頁; (美) 約翰·B·諾思, 戴維·S·諾斯《人類的宗教》,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第456頁。2 (1) 參 (伊朗) 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 《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 (元文琪譯) , 商務印書館, 2005, 第438-439頁 (元文琪「導讀」) 。3 (2) 參 (伊朗) 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 《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 (元文琪譯) , 商務印書館, 2005, 第417-418頁 (元文琪「導讀」) 。4 (3) 參英語維基百科辭條「阿胡拉-瑪茲達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hura_Mazda) 。5 (4) 參 (伊朗) 賈利爾·杜斯特哈赫 (選編) 《阿維斯塔---瑣羅亞斯德教聖書》 (元文琪譯) , 商務印書館, 2005, 第489-505頁 (元文琪「導讀」) 。6 (1) 《出埃及記》 (32:4) 「亞倫從他們手裡接過來, 鑄了一隻牛犢, 用雕刻的器具做成, 他們就說, 以色列阿, 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 (德) 託裡佛·伯曼《希伯來與希臘思想比較》 (吳勇立譯)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7, 第128頁: (原始資料之一) 「當以色列人用圖畫的方式來表現上帝的時候, 他們把上帝畫成一頭小公牛。」7 (2) 參維基英語百科辭條:「猶太教上帝諸名」 (Names of God in Juda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mes_of_God_in_Judaism) 。8 (3) 參 (德) 託裡佛·伯曼《希伯來與希臘思想比較》 (吳勇立譯)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7, 第33-49頁。9 (1) See Moses Maimonides: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Skokie, Illinois, Varda Grophacs Inc.2002, 2ed, P96。10 (1) 姜宗強《希伯來先知的倫理觀與言說方式》, 載《蘭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D.L.Petersen:The Prophetic Literature.Louisville: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2, P5-8。11 (2) 尚磊《以色列先知研究》 (碩士論文, 西北大學, 2011) , 從歷史上分為前古典先知和古典先知, 從類型上分為巫筮型先知, 宮廷型先知, 文獻型先知 (第8-9頁) , C.H.Cornill:The Prophets of Israel.Norwood Editions, 1977。12 (3) 梁工《彌賽亞觀念考論》載《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來源:《貴州社會科學》2017年07期

相關焦點

  • 世界三大宗教文明的歷史碰撞與啟示?
    今天的講座,我們將回歸歷史的地平線,窺探三大宗教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在歷史的斷片和時空的軸線中,尋找文明的蹤跡,並藉以殷鑑我們的未來。 一定意義上,宗教決定了文化,文化決定了民族的性格,而民族的性格則決定了民族的命運。
  • ——三大宗教的碰撞與啟示
    今天的講座,我們將回歸歷史的地平線,窺探三大宗教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在歷史的斷片和時空的軸線中,尋找文明的蹤跡,並藉以殷鑑我們的未來。 一定意義上,宗教決定了文化,文化決定了民族的性格,而民族的性格則決定了民族的命運。
  • 強光中∣三大先知宗教衝突的根源是什麼?
    在這裡,人們不由自主地會聯想到三大先知宗教的共同點,閃米特人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而亞伯拉罕更是三大先知宗教的信仰之父。實際上,穆斯林所崇拜的神與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所崇拜的是同一個神,「安拉」是全能的神的阿拉伯名稱,說阿拉伯語的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指「神」時都會用到這同一個詞。
  • 【常識積累】三大宗教
    此三種宗教之所以能成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伊斯蘭教在中亞和西亞一些國家、佛教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分別被列為國教。基本信仰:愛上帝(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 )和愛人如己(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視愛之律法為最大的律法。主要成就:現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
  • 世界三大宗教
    今天來談下世界三大宗教。1、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穆罕穆德,信奉的是安拉,說是宇宙唯一的真主,獨神教。
  • 知友會·講座|解碼以色列三大宗教淵源及發展
    理清宗教關係,可以更好的分析世界格局。特別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他們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結,盤在中東地區,怎麼也解不開。認識以色列,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天啟宗教即世界三大一神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者都給予亞伯拉罕崇高地位。三教都發源於西亞沙漠地區,來源於閃族人的原始宗教。三教的經籍又有許多共同的聯繫。
  • 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和對比
    當今世界,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被公認為世界三大宗教,而這三大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促進了人類發展史上的認知和行為。下面我們通過數據和圖片來簡單對比下世界三大宗教的區別及分布特點:而實際上,鑑於基督教中有很多家庭教會的存在,基督教徒的數量應該是遠遠大於23億這個數字,很可能會在30至35億人之間。
  • 閩臺知識局 | 福州傳統宗教與民間信仰文化在臺灣
    閩臺知識局微信公眾號: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NO.1-福州傳統宗教與民間信仰文化在臺灣整理/編輯:麥羽
  • 【歸正之窗】 宗教改革之後
    在繼承、揚棄猶太宗教傳統和結合、改造古希臘羅馬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備的教義神學體系。其內部也出現神學爭論、興起各類異端教派運動,如阿里烏斯派、多納特派、彼拉久派、一性論派、聶斯脫利派等。[32] 3世紀,逐漸發展出隱修制度,建立起各類修院。東西教會分裂時期: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形成天主教傳統,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正教傳統。
  • 《吠陀》經典中神話世界的印度特色
    印度最早的《吠陀》經典中的神話,顯出了鮮明的印度特色,首先體現在天地空三界之神與印歐其它神話比較起來顯出了印度特色,其次,天神的演進,從達尤斯到伐樓羅到因陀羅,顯出鮮明的印度特色同,最後印度神話顯出了四個特點:一是神的形象是在印度式的關聯網中出現的,二是實全性和變化性的統一,三是變化具有印度型的特點,四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化身特點。
  • 亞伯拉罕諸教——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宗教
    勿錯過其他精彩內容~亞伯拉罕諸教指世界主要的三個有共同源頭的一神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聖經舊約中的亞伯拉罕(穆斯林稱易卜拉欣)尊崇的地位,且均起源於以色列地區。三個一神教均有信奉獨一創造神的教義,也都將亞伯拉罕視為信仰上的始祖,亞伯拉罕也被稱為信心之父。
  • 世界三大一神教的關係
    要敘述伊斯蘭教思想發展, 我想首先要了解三大一神教的基本特點, 否則會走彎路的。所以先從介紹三大一神教開始, 研究伊斯蘭的思想歷程, 是比較好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一神教」 , 它們都反對偶像崇拜、多神崇拜, 只信仰和崇拜一個主宰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造物主。
  •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與發展
    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 【魁閣學社】韋伯關於中國文化論述的再思考
    再者,韋伯本人也承認,真正稱得上是根本的、嚴格的「一神教」的,只有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基督教只是「準一神教」(韋伯,2005a:24、29),「對『超自然』力量的概念演進到具體化為神祇,即使是單獨一個超越性的神,也決不會就自然而然地剷除掉古老的巫術概念,即使在基督教也一樣」(韋伯,2005a:30)。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一):十字軍東徵
    宗教戰爭是戰爭中的一個類別,也是一種宗教鬥爭的形式,常見於宗教社會,泛指以宗教名義進行的戰爭,即由於宗教原因或宗教目的所引發的宗教武裝勢力之間發生的戰爭,發生於不同宗教之間,亦或是同一宗教的不同派別之間。按照戰爭雙方武裝勢力的宗教類別,可以分為宗教對外戰爭、宗教內部戰爭。
  • 漫談|古埃及宗教中的西亞神靈芻議
    西亞神靈還受到了眾多非皇室人群的崇拜,大英博物館所藏的一塊石灰巖石碑就為我們展示了這一圖景。該石碑上半部為「三聯神」,除左邊的敏(Min)神外,中間的卡戴什女神和右邊的瑞希普神都是西亞神靈。卡戴什女神以站在獅子背部的女性形象出現,左手持蛇象徵繁殖力,右手持蓮花代表情感與欲望。瑞希普神則留有敘利亞特點的鬍鬚與髮型,前額佩戴羚羊頭飾,手持長矛,反映了他野蠻與好戰的特點。
  • 印度教的特點
    印度的特點是在一件相同的事物中,總具有互相矛盾甚至對立的多樣性,這來源於印度的種族、經濟和社會的複雜性,所以產生了多種思想體系,在印度的思辯爭鬥中
  • 史上最牛逼教派,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祖宗」,如今為何衰落?
    這三個宗教都認為世界有正邪兩種力量,這兩個力量同時存在而對立,這個宗教二元論其實來自拜火教裡面形容善神馬茲達和惡神阿利曼鬥爭的中心思想。此外,聖經故事裡面的天使和魔鬼也是源自拜火教善神身邊的天使和惡神身邊的墮落天使的理念。
  • 鄭筱筠:東南亞宗教對中國對外發展戰略的影響
    有專家早已指出,中國在加大對東協國家貿易投資的過程中,將不得不面臨當地歷史上以技術資金合作形成的利益聯合體、這些國家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並不太平的政法體制,以及在新技術領域更多的狙擊。也就是說,中國需要運用巧實力以展現自己的大國形象,展示自己在東南亞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文化軟實力的運用可以成為增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內在聯繫的天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