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一神教以猶太教為最早, 伊斯蘭教為最晚, 三者的關係非常密切。要敘述伊斯蘭教思想發展, 我想首先要了解三大一神教的基本特點, 否則會走彎路的。所以先從介紹三大一神教開始, 研究伊斯蘭的思想歷程, 是比較好的。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一神教」 , 它們都反對偶像崇拜、多神崇拜, 只信仰和崇拜一個主宰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造物主。對這一造物主僅僅是三教各自所稱名字不同而已, 猶太教稱「阿特乃」, 不願直呼耶和華, 他們的先知是摩西;基督教稱彌賽亞或基督或天主、上帝, 他們的先知是耶穌;伊斯蘭教稱安拉或真主, 其先知是穆罕默德。三教都有自己的經典, 猶太教的經典是《舊約》, 希伯來文;基督教的經典是《新約》, 拉丁文;伊斯蘭教的經典是《古蘭經》, 阿拉伯文。三教相互承認這三部經典是天啟經典。這三大一神教, 歷史悠久, 猶太教約產生於公元前14世紀;基督教約產生於公元1世紀;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初。這三教的信仰者不少, 對全世界都有很大影響。
三大一神教何以都淵源於阿拉比亞呢為什麼又構成為中東問題的主要癥結呢要了解這個問題, 還須從歷史上尋找答案。
一、 原屬同一個先民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一神宗教, 「這三大一神教, 皆發祥於中東的閃族」 , 「閃族」的全名是「閃米特人」 (Semites) , 亦稱「塞姆人」 (Semu) 。這個名字出自《舊約全書·創世紀》所載傳說, 稱其為挪亞長子閃 (Shemu或Semu, 也譯為「歇姆」、「塞姆」) 的後裔。據陳永嶺教授主編的《民族詞典》稱:一般認為古閃米特人以畜牧為生, 原來生活在撒哈拉北部地區。約在公元前5000年, 氣候劇變, 開始東遷, 陸續來到西亞兩河流域和敘利亞草原, 一直保留著相當統一的民族共同體。至公元前3000年初, 按語言明顯地分為東、西兩大支。東閃米特人生活在兩河流域的北部, 操阿卡特語, 在與蘇美爾人接觸中吸收、融化了對方的語言。自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初, 其代表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按現代分類法, 此支稱「閃米特北支」。西閃米特人又分三個分支;西北支 (現稱閃米特北中支) , 係指分布在巴勒斯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各族, 最早的代表為阿摩裡特人、迦南人、烏加裡特人, 約在公元前2000年後, 有腓尼基人、猶太人、阿拉米人、莫阿比特人、亞奧迪人等。中支 (現稱閃米特南中支) 約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 其代表為利希亞尼特人、薩姆德人等, 隨後統一共稱阿拉伯人。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 開始了閃米特人的一次大遷移。現分布在埃及、蘇丹、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伊拉克、沙特、敘利亞、葉門、突尼西亞、黎巴嫩、約旦、利比亞、科威特等國, 按方言、歷史、文化傳統和地域可分為47個民族。南支 (現稱閃米特南支) 分布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 古代代表有馬閃人、薩巴人、卡塔班人、哈德拉人等, 南支部分曾於7世紀越過紅海到達非洲之角, 今衣索比亞閃米特各族的祖先。馬赫裡人等就屬這支。從這些記述看, 「阿拉伯半島, 可能是閃族的搖籃, 閃族在這個地方成長之後, 遷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區 (即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約旦) , 後來就成為歷史上的巴比倫人、亞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說阿拉伯半島是純粹的閃族文化的發源地, 這是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的」 。「現在還有兩種生存著的民族, 可以代表閃族, 一種是阿拉比亞人, 另一種是猶太人;在特殊的相貌和心理特徵方面, 阿拉比亞人所保存的閃族特徵, 比猶太人要豐富得多」 。據此可知創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希伯來人 (即猶太民族的人) , 首傳伊斯蘭教的古來氏人 (即阿拉伯民族的人) , 都是閃米特人的後裔。
二、 原屬同一個古老的一神教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 希伯來人原是閃族的一支。閃族起源於阿拉伯沙漠南部, 起初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公元前2000多年, 從阿拉伯半島南部遷到兩河流域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 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定居, 和美索爾人共同創造了兩河流域文化。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統一了兩河流域, 國王漢謨拉比強迫被徵服民族信仰他的部落神「馬爾都克」, 不服從者受懲罰, 或當奴隸。希伯來人不願放棄他們的信仰, 遂在亞伯蘭的領導下, 離開吾耳城, 來到了迦南的南部定居下來, 開始向迦南人學習種田。公元前1200年, 有一個來自海上民族叫非利士丁的人侵入迦南, 改迦南為巴勒斯坦。有一天亞伯蘭說:耶和華顯靈, 命他改名亞伯拉罕 (意為萬靈之父) , 因而不再叫亞伯蘭了。亞伯拉罕向人們宣傳說「萬能的神主」耶和華已和我們定下了聖約, 凡希伯來的男嬰兒, 生下第八天都必須受割禮。在這樣的情況下, 亞伯拉罕創傳了在當時還較模糊的一神信仰, 崇奉耶和華為惟一神。所以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謂亞伯拉罕是造物主派到人間傳播一神教的一位使者, 受到崇敬。儘管三教對亞伯拉罕的故事述說不盡相同, 但總的脈胳是一致的。據說亞伯拉罕活了175歲, 死後葬於迦南的希伯倫的家族墓地麥比拉山洞裡。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生了一對雙生, 以掃為兄, 雅哥為弟。雅哥生12子 (就是後來以色列12支部落) 。因雅哥與神摔跤取勝, 故雅哥改名為以色列 (其意是與神摔過跤的人) , 因此, 猶太人又稱以色列人。雅哥為以色列領袖, 據記載公元前1730年, 因迦南發生了大旱災, 莊稼顆粒無收, 好多人被餓死, 雅哥遂率族人逃荒到埃及尼羅河定居。
希伯來人在埃及歌珊地區生活了400多年。因埃及十九世王朝第三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 (前1317-前1251) 對希伯來人進行奴役和迫害, 認為希伯來人口增殖太快, 規定凡希伯來人生下的男孩必須溺死, 使許多希伯來男嬰被投進了尼羅河淹死。摩西是希伯來人的兒子, 其母怕摩西被溺死, 遂裝在一個木匣中, 放到河中, 被宮廷皇后撈出收為養子, 摩西知道他的身世後, 曾因一希伯來人受埃及人的欺凌而刺死一埃及人, 遂暴露了自己身份。由於摩西的身份暴露, 法老四處抓他, 他就逃出埃及住在米甸40年。當摩西80歲時, 他隱名到埃及求法老釋放希伯來人, 經過多次求情, 法老準許希伯來人為自由人。約在公元前1300年希伯來人在摩西的領導下, 逃出埃及, 來到西奈曠野暫住下來, 並組織起來, 設立各級長官分管日常事務。有一次, 摩西獨自登上西奈山, 在那裡戒食默修, 一連呆了四十晝夜, 山下的希伯來人不見摩西下山, 以為遭到不幸, 思想發生混亂, 對耶和華的信仰也動搖了, 又崇拜偶像。摩西下山後, 見這種情況, 十分惱火。摩西聲稱耶和華在西奈山上授給他十條戒律, 要求希伯來人時時事事都必須遵照這十條戒律。
摩西將這十條戒律刻在一塊石板上, 讓希伯來人12支族都設立了祭壇, 把羊血撒在眾人身上, 以示他們同耶和華立下了誓約。
在摩西十戒傳播的同時, 摩西又宣布了一系列律法條例, 還規定一些主要的宗教節日。最主要的是逾越節、住棚節和五旬節, 被稱為猶太教的三大節日。
摩西去世後, 希伯來人在摩西繼承人約書亞率領下回到迦南地方, 為了爭奪土地, 同當地迦南人進行了多次戰鬥, 奪取了迦南人的土地, 定居下來。約書亞死後, 希伯來人進入混亂的「士師時代」。公元前1013年到公元前933年, 大衛和所羅門在位時, 希伯來人處於黃金時代。大衛率領希伯來人戰勝了迦南西部、地中海沿岸的腓勒斯丁人和敘利亞、約旦河以東各族人, 並把國都定在耶布斯城, 將城名改為耶路撒冷 (和平之城) , 同時參考腓尼基的拼音文字, 創造出自己的文字——希伯來文, 還把人民口頭創作的神話、傳說、史詩、歌謠、諺語等成果筆錄下來, 把自己民族先進的一神教教規、教律以及民族發展、鬥爭的歷史記錄下來, 創造了他們獨有的「先知文學」、「啟示文學」等。這時國勢強盛, 經濟也很繁榮, 大衛之子「所羅門用7年時間在耶城的聖殿山建造了猶太教的第一聖殿。這座聖殿建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 坐西朝東, 外面有一座石頭圍牆, 裡面建有高大的正殿和幾座側殿, 主殿長9丈, 殿內分三大部分:門廳、主廳和聖堂。殿內四壁、天花板、門窗、抱柱、祭器和宮燈, 都塗上一層厚厚的金粉, 顯得金碧輝煌。聖殿竣工後, 在所羅門的主持下, 舉行了安放約櫃的儀式」。公元前933年, 所羅門逝世, 其子羅波安繼位不久, 希伯來王國分裂為二, 北朝以色列王國, 定都撒馬利亞, 南朝為猶大王國, 定都耶路撒冷。此後南北兩朝不和, 自相殘殺, 國力大衰。公元前722年, 亞述帝國侵犯以色列王國, 俘國王及臣民2.7萬人到兩河流域, 以色列成為亞述帝國的一個省, 南朝猶大國成為亞述的附庸國。公元前605年, 亞述帝國被巴比倫所滅。新巴比倫王尼甲尼撒二世, 於公元前588年率軍進入巴勒斯坦, 圍困耶路撒冷長達18個月, 攻陷之後, 夷為平地, 燒毀了聖殿, 耶路撒冷成為一片廢墟, 把猶大國的上萬名王室成員、祭司、貴族、工匠俘到巴比倫, 猶大國亡, 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巴比倫之囚」。猶太人在文化較高的巴比倫, 思想、眼界有了開闊, 使他們很快形成了新的宗教觀念, 表現在把耶和華不僅僅當做民族神, 而變成宇宙神, 同時產生了彌賽亞 (救世主) 觀念。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滅了巴比倫, 猶太人又淪為波斯的臣民。居魯士大帝釋放了5萬多猶太人回到故土。波斯為利用猶太教而修了聖殿, 猶太人在祆教的影響下又吸收了有關「後世」、「天國」等宗教思想, 使猶太教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一個具有完整教義、教規的大宗教形成了。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耶路撒冷又被洗劫一空, 猶太人又在希臘人的統治之下。公元前301年託勒密王把上萬名猶太人掠往亞力山大城, 隨後形成一個猶太社團, 有些猶太學士把希臘斯多噶派哲學思想吸收到猶太經典中去, 把猶太教《舊約》由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 發展了猶太神學, 對猶太教傳播做出了貢獻。
公元前63年這個猶太社團被併入羅馬, 公元66-70年和131-135年猶太人一再發起反羅馬起義, 均遭鎮壓, 此後猶太人被迫離開巴斯斯坦, 從此猶太人失去了祖國, 開始了近2000年的世界性大流散。從公元7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國家的一部分。
現在再看基督教的創建史。公元1世紀 , 由於貧苦的猶太人多次反對羅馬統治者的行動失敗, 獲得解放的希望破滅了, 於是便在宗教方面尋找出路。就在這時, 在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區的猶太教中, 出現了一個新的教派, 叫做「拿撒勒派」, 這個教派的主要信徒是貧苦的農民、手工業者和一些貧苦的漁民, 還有少數被釋放的奴隸。「在政治上, 他們對羅馬統治者和猶太教法利賽派的權貴們強烈不滿, 因而被看做是『異端』, 受到排斥與壓制。但他們卻又不主張參加社會上的現實鬥爭, 而是坐等救世主的降臨。他們相信『末日』和天國, 在受苦群眾中宣揚『救世主』即將來臨, 從而吸引了很多受苦受難的下層人民」, 由於「拿撒勒派和猶太教上層權貴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這一派信徒中有許多人遭到殺害, 活下來的人被從各個猶太會堂中趕出來。於是這些人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新教派, 到一世紀五十年代, 這個新教派發展成為最初的基督教。因此, 猶太教拿撒勒派被認為是基督教的先驅」。
基督教的始傳者是耶穌, 有些人的著作中對耶穌其人有兩種不同說法, 一種人認為, 耶穌是不存在的, 是被編造出來的, 如日本學者幸德秋水在其所著《基督何許人也》一書中說:「基督作為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 曾經一度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據一點都找不到。」另一種人認為有耶穌這個人, 筆者是從有其人而記述的。「耶穌是個猶太教的宗教導師」 , 自幼聰慧過人, 童年曾獨自到教堂向牧師提問一些宗教問題, 當時在場的人見到這種情況非常吃驚, 也很敬仰這個孩子。後來成為基督教的先知, 也就不奇怪了。馬可說:「在前來請約翰施洗的人們中間, 有一個來自巴勒斯坦加利利省 (Galilee) 的拿撒勒 (Nazareth) 的人名叫耶穌。約翰為耶穌施洗。」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種種異象, 有一個從天上傳下來的聲音對耶穌說:『你是我的兒子。』耶穌受洗後, 又去曠野中經歷了魔王『撒旦』 (Satan) 的誘惑, 然後他回到故鄉開始傳布上帝的『福音』。他傳達的信息是:上帝的國即將來臨, 懺悔吧!並相信福音。」 不久耶穌離開加利利, 和弟子們啟程去耶路撒冷, 這是巴勒斯坦猶太省的首府, 也是猶太人宗教活動中心的聖殿所在地。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 耶穌再次告訴他的弟子們他會被捕、死亡和復活, 並說:人子不是來受人伺候, 而是來伺候大眾而獻出自己的生命。耶穌到達耶路撒冷的時候受到熱烈歡迎, 人們歡呼道:「讚美上帝, 願上帝賜福給那位奉主的名而來的, 願上帝賜福給那將要來臨的我們的祖宗大衛的國度。」
這時一個盛大的宗教慶典開始了, 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當天晚上在一個按傳統舉行的晚餐上聚在一起, 席間耶穌拿起餅, 先作感謝禱告, 然後掰開餅分給門徒們, 並說:你們吃, 這是我的身體。他又拿起一杯酒, 遞給他們喝, 並說:這是我的血, 是歷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 為許多人流的。然後,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出城到橄欖山去, 他在那兒禱告時被祭司長和其他同黨派來一群全副武裝的人逮捕了。那些人是耶穌的門徒猶大帶領來的。猶大以一個親吻出賣了耶穌, 耶穌被抓到大祭司的邸所。耶穌「約在公元28-30年被釘上十字架而死」。他的信徒聲稱他從死中復活, 升到了天上, 在那裡恢復他上帝之子的身份。那些持有這種信仰的人逐漸地從猶太教主流中分離出來, 成為基督徒, 因為他們相信耶穌是基督 。基督又稱為彌賽亞, 即救世主。馬可說:耶穌被釘在一個木製的十字架上6小時後死了。「耶穌死後, 由一個富有的猶太人的幫助, 耶穌的遺體得到收殮, 並葬入一個石砌的墓穴中, 兩天以後, 安息日已過, 3個跟從耶穌的女子來到墓穴, 想為耶穌的遺體塗油, 他們發現擋在墓穴口的巨石已被搬開, 並看見一個穿白衣的年輕人對她們說, 他已經不在這裡了, 他已經復活了, 看, 這是他們安葬他的地方。告訴門徒, 他先他們到加利利了。」
馬太根據耶穌的家譜寫出了一個完整的歷史:「上溯二十八代, 耶穌的血緣一直可以追溯到猶太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大衛王。再由此上溯十四代, 可達到亞伯拉罕, 據信他是所有猶太人的祖先。」
伊斯蘭教也說:阿拉伯人和希伯來人同出一源, 他們都是挪亞長子閃的後裔, 恩格斯說希伯來人和一些阿拉伯人同屬於閃族的一支——貝都因人。猶太人也只是貝都音因的一個小部落。按伊斯蘭教的傳說, 伊斯蘭教的創傳人穆罕默德是亞伯拉罕的後代, 也是阿拉伯古萊氏族部落的貝都因人。
穆罕默德在童年就從母親口中得到不少有關猶太教的知識。青年時曾多次去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地經商, 在那兒曾多次與猶太教和基督教教徒接觸, 聆聽宣教士傳布教義, 這對他影響很深。
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始傳者。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中最後一個宗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義對伊斯蘭教都有影響, 尤其是猶太教的《舊約》對伊斯蘭教的影響更大。《古蘭經》裡的著名人物阿丹、努哈、易卜拉欣、易司馬儀、魯兌、優素福、穆薩、塔魯特、達伍德、素來曼等, 在《舊約》裡面稱亞當、挪亞、亞伯拉罕、伊實瑪利、羅德、約瑟、摩西、掃羅、大衛、所羅門等重要人物的音譯。猶太教的經傳文學故事, 據說在《古蘭經》中提到的約有1500多處, 《古蘭經》中有不少啟示, 提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典:「討拉特」 (摩西五經) 與「引知尼」 (新約的福音書) 是真主的啟示, 要穆斯林尊重。《古蘭經》中說:「信奉天經的人啊!你們沒有什麼信仰, 直到你們遵守《討拉特》和《引支勒》, 以及你們的主所降示的經典」 (5:68) 。又說:「信道的人、猶太教徒、拜星教徒、基督教徒, 凡確信真主和末日, 並且行善的人, 將來必定沒有恐懼, 也不憂愁」 (5:69) 。但伊斯蘭教反對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說法, 《古蘭經》中說:「妄言真主確是三位中的一位的人, 確已不信道了, 除獨一的主宰外, 絕無應受崇拜的。如果他們不停止妄言, 那末他們中不信道的人, 必遭痛苦的刑罰」 (5:73) 。
因此, 穆斯林認為, 猶太教、基督教的經典, 在「人為的幹擾和對經書的篡改已使天啟變得面目全非, 並產生了諸如耶穌化身, 十字架受難和死而復生的信仰, 以及贖罪的信條」。因此, 「他們認為, 希伯來人的《聖經》或《舊約全書》和基督教的《新約全書》是原始神啟的有缺陷的版本」。
三、 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各自的聖跡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耶路撒冷都有聖跡, 所以三教都自稱耶路撒冷是自己的聖城。公元前11世紀猶太首領大衛王領導抗擊腓力斯人獲勝, 遂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猶太王國, 定都耶路撒冷。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後, 大興土木, 建造了第一聖殿, 確立耶路撒冷為猶太教的聖城。後來, 耶路撒冷幾經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徵服, 第一聖殿毀於戰火。公元前516年波斯人曾在耶路撒冷舊址給猶太人重建聖殿, 史稱第二聖殿。公元前63年, 羅馬人佔領耶城, 將猶太人逐出巴勒斯坦, 從此, 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耶城的「哭牆」 (即西牆) 成為猶太教的聖地, 也是表明昔日輝煌的象徵, 也可說是猶太人的精神寄託。
基督教認為從公元336年首批基督大教堂竣工時起, 耶城就成為基督教不可替代的永久聖地, 因為耶穌基督之死使耶城成了基督教的中心。同時, 「受難之路」、「橄欖山的腳印」等聖址, 吸引基督徒從世界各地趕來朝聖。
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徵服了耶路撒冷。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哈裡法·歐麥爾來到此城, 並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 (會極殿) 。《古蘭經》稱「遠寺」, 與麥地那的「先知寺」和麥加的哈蘭姆清真寺共稱為伊斯蘭教三大「聖寺」。據《古蘭經》敘述, 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從麥加禁寺夜行至此, 駐馬登霄聆聽真主啟示之地, 其中「西牆」被伊斯蘭教稱為「飛馬牆」。阿克薩清真寺被稱為飛來寺, 把耶路撒冷視為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耶路撒冷老城內的聖殿山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聖地的集中地。
最初耶城面積並不大, 僅限於「老城」的城牆之內, 由阿拉伯區、猶太區、基督教區和亞美尼亞區四大部分組成, 面積約1平方公裡。公元1856年起, 由於老城內人口增多,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開始在城外建立新的居住區, 城市範圍不斷擴大。1947年聯合國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對耶路撒冷地理範圍的界定是:包括現有耶路撒冷市和郊區的城鎮, 最東為阿布·迪斯, 最南為伯利恆, 最西為艾因·卡裡姆, 最北為舒法特。按照這一界定, 當時耶路撒冷的面積約為21平方公裡。根據1949年約、以停戰協議, 耶路撒冷被分為東、西兩部分, 即「東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 但這只是停戰線, 而不是國際邊界。到1967年耶城面積已達44平方公裡 (其中以色列佔38平方公裡, 約旦實際控制為6平方公裡) 。1967年以色列佔領整個耶路撒冷後, 進行大規模擴建, 目前耶城面積已達123平方公裡, 主要由老城、西區和東區三部分構成。它是世界上宗教場所最密集的地方, 共有200多座教堂、修道院和清真寺。基督教的20多個主要教派都在此建有教堂。
眾所周知, 1967年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 30多年來巴、以在這塊土地上的爭奪非常激烈, 飛機大炮與石頭瓦片的交火沒有停止過, 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強者的飛揚拔扈, 弱者的生存之難, 有良知的人呼籲他們停下來談判解決。現在看來, 巴、以問題最難解決的是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巴難民回歸問題和領土劃界問題, 而尤以耶路撒冷聖城問題最難解決。
猶太人歷史上曾遭受過天災人禍的襲擊, 飽受過埃及法老的迫害, 也經歷「巴比倫之囚」, 還帶著滿腔義憤, 被羅馬帝國趕出家門, 流亡世界各地;二戰期間又受到法西斯主義的大屠殺, 可以說是一個無祖國的流浪兒。他們應有個生存的地方, 應有一個自己的國家。但以色列國的建立是在強權之下, 用武力把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 在別人的國土上建立的, 所以受到巴勒斯坦人的強烈反對也是合乎情理的。中東發生多次戰爭, 巴勒斯坦人深受其害。聯合國通過「以土地換和平」的方案, 而這個方案得到巴、以同意, 這是受世界人們的歡迎的。其實「以土地換和平的方案」, 實際上是弱者對強者無可奈何的祈求。如果說2000年前曾有過這塊地方, 而在此之後, 已成為另一部分人的家園。如果以前者為佔領之由, 那好多地方就會大亂, 首先美洲、澳洲應交給土著人, 英倫三島也要易人。所以調解人要公允, 巴、以雙方領導人和其他有關各方之人要回想一下歷史上曾被趕出家門之苦衷和被屠殺之冤恨, 要從實際出發, 多考慮弱者的處境, 特別是被戰火趕出家門尚在異國他鄉求生存的350多萬巴勒斯坦難民未回歸家園的情況下, 應多作出一些讓步。還應當看到在這種情況下, 巴領導人怎能作出對耶路撒冷城的讓步呢!何況耶路撒冷非巴勒斯坦一家所有, 而為全阿拉伯人所有, 如此, 怎能一意孤行呢!那中東還能有永久的和平與安寧嗎!
最後我想用兩點作為此文的結束語, 一是我國古代曹丕欲謀害其弟曹植, 遂逼其七步成詩的故事以資讀者回味。曹植的詩是這樣寫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二是美國學者J.L.埃斯波西託在他寫的《伊斯蘭教威脅》一書中借用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一句話說:「儘管阿拉伯國家對西方言聽計從, 但西方在支持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上出賣了阿拉伯。」
本文寫完了, 但令人要回味的事太多, 中國有句名言:「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和平一定能戰勝強權。
海潤澤有基礎素質、對外承包、海外營銷、海外安全和跨文化領導力五大模塊課程,可以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包括外派新員工、海外員工素質拓展、海外儲備幹部、海外營銷專業人才、國際項目管理專業人才、海外跨文化領導力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
海潤澤輕諮詢服務專注於培訓效果的落地,通過業界大咖的輔導,訓戰結合,幫助學員舉一反三,知行合一,目前已在海外市場營銷、海外項目投融資和對外承包項目管理領域為客戶提供輕諮詢服務。
海潤澤異客學堂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在線內訓和在線輔導,幫助客戶在達到面授課培養效果的同時,為客戶節省大量培訓經費。
截至目前,海潤澤已服務近百家大中型的走出去企業,您願意成為我們的客戶嗎?歡迎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