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對美國憤怒了!默克爾、馬克龍發聲!

2022-01-30 中國新聞網

綜合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日前被曝利用與丹麥國防情報局的合作關係,通過丹麥網際網路監聽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歐洲盟國政要,引發歐洲輿論譁然,多國稱有關行為不可接受。

分析認為,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後多次聲稱要修補與歐洲盟友的關係,但此次事件或再削弱美歐互信,令雙方裂痕加深

據丹麥廣播公司日前報導,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於2013年揭發美國大規模監聽計劃後,丹麥國防情報局2014年展開代號「鄧哈默行動」內部調查,並於2015年寫成報告。調查發現,在2012年至2014年間,美國國安局通過與丹麥國防情報局合作,有目的地連接丹麥網際網路以獲取數據,從而能監聽目標國家高官,包括默克爾和法國、瑞典、挪威等國領導人。除了丹麥廣播公司外,瑞典、挪威、德國及法國的媒體均參與這次調查報導,並引述相關消息人士。報導稱,美國國安局利用盟友監聽盟友,監聽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可截獲監聽對象的手機簡訊和電話內容,還能獲取其網際網路上的搜索內容、聊天信息等。丹麥國防情報局2015年完成調查後,並未公開調查報告,亦沒有採取任何跟進行動,直至2018年才將報告轉交監管情報部門的獨立委員會。委員會2020年8月發報告,嚴厲批評國防情報局,在發現明顯間諜活動後不作為「嚴重錯誤」,丹麥政府其後把國防情報局長和3名官員停職,並展開後續調查,預計2021年內會有結果。事實上,素以「網絡安全衛士」自居的美國,一直在對歐洲盟友大搞間諜活動。自2007年起,美國國安局就開始實施被稱為「稜鏡計劃」的絕密級網絡監視監聽計劃。2013年6月,美國前防務承包商僱員斯諾登披露了該計劃。此後,「維基揭秘」網站又在2015年爆料,美國國安局先後監聽過法國三位總統席哈克、薩科齊和奧朗德,獲取了關於他們施政的一些重要情報。丹麥廣播公司2020年曾報導,美國利用丹麥網際網路通訊電纜,收集丹麥和歐洲各國國防產業情報,從而獲取相關國家的戰機採購計劃資料,並可自由獲取包括丹麥公民隱私信息在內的網際網路原始數據。針對該起事件,丹麥國防大臣布拉姆森表示,對親密盟友進行系統性竊聽不可接受。歐洲其他國家也反應強烈。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監視盟友是不可接受的,巴黎等待美國和丹麥方面對此作出解釋。馬克龍還稱,盟友之間不應存在懷疑。法國歐洲事務國務秘書博納稱,事件如屬實,性質「極其嚴重」。默克爾贊同了馬克龍的發言,並說對丹麥政府的聲明感到「安心」,尤其是丹麥國防部長對此事的譴責。默克爾稱:「除確認事實之外,對於建立真正以互信為基礎的關係,這也是個好的開始。」德國國會負責調查此前美國監聽事件的委員會負責人森斯堡稱,情報部門背後的驅動力「不是友誼,也不是道德倫理,而是對利益的追逐」。瑞典國防大臣胡爾特奎斯特稱,無法接受盟友之間監聽行為,形容事件是對瑞典政治人物的「間諜活動」;挪威國防大臣巴克-延森稱,將「嚴肅對待」這一事件。目前,美國國安局及美國政府暫未回應相關報導。分析稱,這起醜聞將令美歐修復關係的努力面臨新挑戰,「美國優先」政策給跨大西洋關係留下的深深裂痕將愈加難以彌合。原標題:《歐洲憤怒了!美再被曝光監聽盟友 美歐關係還能好麼?》

相關焦點

  • 默克爾將告別德國政壇,歐盟或陷入四分五裂,中國會受到影響嗎?
    ‍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透露出意味深長的信號,考驗馬克龍的時刻正在加速到來。10月22日,歐盟會議結束之後,歐盟26國領導人紛紛起身,向即將卸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鼓掌致意。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表示,沒有了默克爾的歐盟,就好像失去了「艾菲爾鐵塔的巴黎」。
  • 馬克龍有個大膽的想法:歐洲防務自主,就像中美那樣
    歐洲要像中國和美國一樣,打造屬於中國、屬於美國的自主性。法國不能被美國牽著鼻子走,說法國依賴美國是站不住腳的說法……馬克龍這番話,也是說給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聽的,因為她在美國大選前一天,對美國媒體發表了「歐洲永遠都需要美國」的署名文章,認為歐洲未來短期內仍然離不開美國軍事保護,應當加強跨大西洋聯盟關係。
  • 【歐洲研究】崔洪建:要引領法國「前進」,馬克龍需闖多關
    儘管在5月3日充滿「粗暴、刻薄」氣氛的最後一場電視辯論結束後,已經具有「總統相」的馬克龍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但對於如果投票率過低就可能讓極右翼有機可乘的擔憂、選前最後一刻爆出馬克龍可能擁有「海外秘密帳戶」傳聞等,都讓這場牽動法國、歐洲乃至世界神經的政治角逐將懸念保持到了最後。
  • 法國總統馬克龍:西方霸權已近末日
    前者包括美國「多次選擇錯誤」,諸如柯林頓的對華政策、小布希的戰爭政策、歐巴馬的量化寬鬆政策,以及歐洲長期追隨美國排斥俄羅斯導致普京倒向中國等;後者則指中俄印等新興大國的迅速崛起,西方「極大地低估了」這種崛起。馬克龍的結論是:「西方霸權的終結,不在於經濟衰落,不在於軍事衰落,而在於文化衰落。
  • 【問號亂評新聞】向美國說不,馬克龍宣布北約不應與中俄為敵
    這話乍一聽沒什麼問題,可是我們要知道,北約的老大美國可是把中俄視為未來最大的敵人的,並且在2017年都寫進了國家戰略報告當中了。作為北約成員國,不但不以老大的馬首是瞻,而且還站出來公開和老大唱反調,鼓動整個北約都不要跟隨美國的步驟,馬克龍可真有點膽大包天了。
  • 關於「冷戰」,默克爾說了句大實話
    日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德國聯邦議會一般性辯論中發言時,警告歐洲不要對中國採取孤立、隔離的態度。
  • 憤怒的黎巴嫩民眾要求絞死全體政要
    憤怒的黎巴嫩民眾要求絞死全體政要,要求法國總統幫助他們推翻政府。馬克龍則呼籲黎巴嫩政界做出深刻改變,打擊腐敗,並對這場爆炸進行國際調查。空調將被這個黑科技取代▼當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黎巴嫩總統奧恩陪同下查看被炸毀的街區時,大批民眾向黎巴嫩總統喝倒彩,並要求馬克龍幫他們推翻這個政權。人群不斷向馬克龍高喊:「幫助我們!革命!」,「人民要這個政權倒臺!」。
  • 默克爾關臉書,這是要淡出?
    德國中文網了解到,繼去年12月將基民盟主席之位傳給卡倫鮑爾後,德國總理默克爾1日宣布正式關閉自己有254萬粉絲的臉書帳號。英國《衛報》評論稱,種種跡象表明,默克爾已經在為退出政壇做最後的準備。「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臉書帳號一直以來的支持,」默克爾1日在該帳號上發布視頻,稱由於自己已經不再擔任基民盟主席,所以將關閉這個臉書帳號。
  • 默克爾邀約拜登之際,普京一通電話打到美國,中國也釋放積極信號
    在川普上臺之後不久,美國和其最主要盟友歐盟之間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無論是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理念方面的衝突還是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軍費方面的爭論,
  • 丹麥幫美國竊聽歐洲!觸目驚心的西方情報機構
    這兩天歐洲最轟動的新聞,就是丹麥情報部門幫助美國監控、竊取歐洲政要通訊信息,甚至包括丹麥政府本身,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又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這並不是匪夷所思的丹麥童話,而是丟人現眼的政治笑話。這起震驚歐洲的竊聽醜聞大致過程:5月30日,丹麥國家廣播公司爆料稱,丹麥國防部屬下的防務情報局(FE,Forsvarets Efterretningstjeneste)曾通過海底光纜等渠道,幫助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對德國總理默克爾、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前外長)、反對黨領袖施泰因布呂克(社民黨)等政要進行監聽,還有法國、瑞典、挪威,甚至有丹麥外交部長、財政部長
  • 為什麼,默克爾為川普「抱不平」?
    對推特公司的這一決定,身處歐洲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卻認為封禁川普的推特是「有問題的」。而默克爾依舊堅持多邊的合作框架,希望以此維護全球的穩定和安全。默克爾本人更是傳統的西方民主自由價值觀的代表。此次默克爾為川普發聲,看似是在幫川普「抱不平」,實則有著更多的深層內涵。首先,美國此次的衝擊國會的騷亂,是對美國所歷來奉行的民主和法治精神的挑戰,這是西方國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底線。
  • 不再唯美馬首是瞻,剛結束訪華,馬克龍就稱北約「腦死亡」,德反駁俄稱讚
    據今日俄羅斯(RT)11月7的報導顯示,近期美國大肆調兵歐洲,準備未來數月即將與北約進行的聯合軍演。而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在日前接受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專訪時作出表態稱,"我們目前正在經歷北約的腦死亡",而歐洲國家不能再依靠美國,因為美國根本靠不住。歐洲需要重獲軍事主權並建立自己的軍隊,同時重啟與俄羅斯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對話合作。
  • 默克爾下臺前留下後手,中方才是最大贏家?
    但作為美國背後的主力,不能任其下去。因此美國對歐洲的重建進行了諸多援助,加之歐洲各國的逐步聯合,使得歐洲逐步復甦,這也讓歐洲欠了美國一個人情。近日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默克爾更是直接在會議上「怒懟」美國,說出了歐洲國家的心聲。據媒體報導,在德國大局已定的情況下,默克爾決定參與歐洲議會選舉,這將是她最後一次參加國家的重大事件。
  • 拜登高呼「與中國正面交鋒」,但馬克龍上來就是一個耳光!
    根據媒體發布的講話內容來看,拜登主要說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炒作所謂「中俄威脅論」,指責中國在經濟、人權等領域「咄咄逼人」,「與美國競爭的野心與日俱增」,並且豪言「美國將與中國正面交鋒」;第二件事就是宣告美國將重塑國際領導地位,團結盟友、共同應對挑戰。
  • 【觀點】胡黌:後默克爾時代,德國與歐洲將何去何從?
    但未來的德國領導人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資源與威望走好默克爾式的「中間道路」,仍然存疑。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特約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黌,文章來源於「中國網」。選舉前景雖仍撲朔迷離,「後默克爾時代」序幕卻已正式拉開。自從2018年底默克爾宣布將於今年大選後離任,有關「後默克爾時代」的討論便紛至沓來,普遍認為默克爾將在最後兩年任期後推出繼任者並逐步過渡。然而,伴隨著去年年初指定的「繼承人」克朗普-卡倫鮑爾突然辭職,以及隨之而來的新冠疫情,默克爾在德國乃至歐洲抗擊疫情中所扮演的中流砥柱角色再次凸顯。
  • 默克爾公開談華為與香港:警告歐洲不要孤立中國
    華為在5G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美國不但採取「封殺」措施,還要求歐洲盟友等其他國家聯合抵制。在德國聯邦議院的辯論中,默克爾(Angela Merkel)11月27日表示,如果歐盟每個成員國採取各自的中國政策,那麼這將成為歐盟最大的危險之一。「這對中國來說並不是災難性的,對我們卻是。」
  • 卡倫鮑爾:曾是默克爾中意的接班人,為何最後被棄用了?
    02對於默克爾這次「棄用」卡倫鮑爾,其實並不是棄用,是卡倫鮑爾早就於2020年2月10日主動辭職。關於卡倫鮑爾的辭職,當時從歐洲一些媒體獲悉,英國BBC認為,卡倫鮑爾辭職,主要因為她無法控制基導盟,而且德國的圖根州經過選舉後,出現極端立場,而且民眾被德國選擇黨排外仇外的民族主義所吸引。這個州的選擇黨票數增加了一倍以上,這引起外界注意,當然也是基民盟有史以來遇到最大挑戰。
  • 【專家訪談】「裂變」的大西洋聯盟與歐洲對外政策調整——專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張健
    美國退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後,默克爾「緊急出訪」俄羅斯。圖為2018年5月18日,普京在俄羅斯南部城市索契歡迎到訪的默克爾。川普上臺以來,美歐裂痕呈現出了不斷擴大之勢。5月8日,美國不顧歐洲盟友輪番「勸阻」,執意退出了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
  • 這個人接替默克爾,對中德關係有利!
    預計拉舍特會在外交層面基本延續默克爾路線,其中當然也包括至關重要的與中國的關係。1月6日,在憤怒的川普支持者闖入美國國會,上演了一幕舉世震驚的騷亂後不久,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在Twitter上發了一條推文,譯文如下:「我可以向你保證,我的離職一定會非常乏味。」有人說,這是在國際政壇上乏味了16年的默克爾極少展現出的趣味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