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圖/網絡)
導致克蘭普-卡倫鮑爾黯然退場的直接導火索,是不久前圖林根州的選舉。2020年2月5日,自由民主黨候選人託馬斯·克梅裡希在極右翼的德國新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簡稱 AfD)助選下當選圖林根州新州長,德國輿論譁然,全國各地民意沸騰。迫於壓力的克梅裡希在第二天宣布辭職,成為德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州長。一向言辭克制的默克爾罕見地大發雷霆,直斥這次圖林根州州長的選舉結果是「不可原諒」的,德國聯邦政府東部各州事務專員兼國務秘書克裡斯蒂安·希爾特則由於在Twitter上發文祝賀克梅裡希當選州長,被默克爾勒令辭職。二戰以後,主流政黨與極右和極左政黨合作在德國被默認為是一個不容打破的政治禁忌。據說,圖林根州議會的基民盟議員這次與自民黨議員「與極右翼聯手」,共同投票給克梅裡希。雖說克蘭普—卡倫鮑爾秉持黨派立場,也強烈指責圖林根州的基民盟黨員「公然違抗黨的建議和要求」,並呼籲重新舉行選舉。但分析人士大多認為,不管怎樣,這樣的結果說明,作為基民盟黨主席,克蘭普—卡倫鮑爾沒有處理好圖林根州事務,她無法掌控自己領導的黨。克蘭普—卡倫鮑爾自己也已經認識到,她沒有能夠建立起既能夠延續默克爾的成就,但又不盲從於默克爾的令人信服的領袖口碑。在此後的一年時間裡,新冠疫情洶湧而來,無論是政府還是執政黨,都不得不把防控疫情放在第一位,將要選出基民盟新領導人的黨代會於2020年4月和12月先後兩次延期,最終破天荒地改在線上舉行。人們先前預計,隨著克蘭普-卡倫鮑爾的退出,有實力問鼎這一「未來總理」大位的人選有3位。除了剛剛當選的阿明·拉舍特和他的對手、基民盟黨團前領導人弗裡德裡希·默茨,還有聯邦衛生部長延斯·斯潘(Jens Spahn),後二者都是立場強硬的保守派。今年65歲的默茨是律師出身,曾擔任歐洲議會議員、德國聯邦議院議員。他屬於默克爾在基民盟內的對立派別,也一直被認為是默克爾在黨內的長期主要政敵。在2018年12月的基民盟黨主席選舉中,默茨只是以微弱差距輸給克蘭普—卡倫鮑爾。默茨與默克爾之間的一些長久以來的「個人過節」,是向來缺乏驚悚新聞的德國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一些媒體甚至將默茨的這一次參選描述為「復仇之戰」。爭不過默克爾的默茨一度曾退出政界,在安永、德國滙豐、黑石(德國)等多家金融企業任職,與商界聯繫緊密,因此被認為是一個「親商派」。默茨與默克爾的最大政見分歧在於,他認為基民盟在默克爾領導下過於靠向左翼了。他誓言要「革新基民盟」,把它重塑成一個更明確和堅定的保守派政黨。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贏回那些因為失望轉而投向極右翼民粹主義(通常指AfD)的傳統右翼選民。去年5月,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公布了一項很具挑戰性的計劃,準備建立一隻5000億歐元的疫情復甦基金。默茨當時對此表達了深切的擔憂。他認為,歐盟在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並將其作為撥款分配給成員國的想法,「違背了(歐盟)條約的限制」。他還曾向德國選民承諾,歐元區不會成為一個「轉移聯盟」——即德國等富裕國家為較貧窮鄰國紓困的體系。默茨在歐盟問題上的觀點與奧地利和荷蘭等所謂的「節儉」國家更為相似,與默克爾的觀點則不同。若默茨成為新的德國領導人,顯然會調整德國在歐洲扮演的角色。正因為這樣,大多數人認為,如果默茨贏得基民盟主席選舉,就意味著基民盟政治路線的重大轉向。一旦他進而贏得大選,必定會把德國帶上急劇「向右轉」的道路。這對於深陷信任危機中的布魯塞爾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大多數民調認為,大部分德國人將默茨視為基民盟更合格的未來領導者。在這次黨代會之前,默茨在民調中依然略微領先於他的兩位競爭對手,在第一輪投票中的得票也稍多於拉舍特(385:330)。
今年剛滿40歲的斯潘則是基民盟內部一位新銳少壯派,年紀不大卻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他22歲就當選聯邦議院議員,曾是聯邦德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議員。他擔任衛生部長後積極有為,在民眾中的曝光度驟增,也屢屢得到默克爾好評。
與默茨及克蘭普-卡倫鮑爾等老一輩相比,施潘更樂於與媒體對話,在社交網站上十分活躍。他是基民盟內部下一代的代表,也像默茨一樣吸引了一批對默克爾不滿的保守派支持者。德國的主流媒體,像《時代》周報和《法蘭克福匯報》等都認為,施潘代表一個新的開端。他希望獲得基民盟黨內草根階層的支持,發動一場自下而上的變革,給基民盟帶來新面貌。總體上說,他也是默克爾的批評者,也主張基民盟應當更加明確自己的右翼保守派身份,拋棄當下這種試圖「兩面討好」的搖擺路線。不過德國依然是一個論資排輩傳統濃厚的社會,延斯·斯潘最終沒有加入今年1月初的黨內競爭。站在他原來「跑道」上的,是最近幾個月裡人氣躥升的諾貝特·勒特根(Norbert Röttgen)。他的參選出乎所有人意料。現年54歲的勒特根是現任聯邦議院外委會主席,還曾擔任過基民盟副主席、環境部長等職。他主張基民盟應繼續堅定地走中間路線,尋找左右兩翼的最大公約數。不過他的異軍突起可能主要還是他對環境政策的高度重視和宣揚。近年來歐洲青年一代的「生態政治」熱情異常高漲。在勒特根看來,這次黨主席選舉不應該是「幾個政治野心人物」之間的競爭,而應是基民盟尋找「戰略上和本質上定位」的機會。雖然勒特根在第一輪投票中就以224票而出局,但過去默默無聞的他的突然崛起想必預示著某種趨勢,一定會給其他政治人物帶來許多啟發。在表面上一團和氣之下的暗潮湧動了一年後,基民盟最終選擇了一位與即將離任的默克爾在政策和風格上最接近的候選人。阿明·拉舍特是默克爾路線的鐵桿追隨者。說得難聽點,拉舍特差不多就是默克爾的「跟屁蟲」。2015年難民危機時他堅持「歡迎政策」,現在又傾向於收緊移民政策,對默克爾亦步亦趨。所以輿論普遍認為,他的當選即意味著默克爾政策的延續。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毗鄰比利時和荷蘭三國邊境,也是一年前辭去黨主席的克蘭普-卡倫鮑爾曾經擔任州長的薩爾蘭州的北方鄰州。它是德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州,也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州之一,像波恩、科隆、杜塞道夫、多特蒙德、明斯特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德國重要城市就在該州,歷史上聲名顯赫的魯爾工業區也在北威州境內。2017年5月,拉舍特帶領基民盟出人意料地在北威州擊敗在那裡長期執政的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簡稱SPD),給了當時正意圖在當年9月舉行的大選中與默克爾一爭高下的社民黨領導人馬丁·舒爾茨沉重一擊。舒爾茨擔任歐洲議會議長多年,北威州還是他的家鄉。當時勝選的阿明·拉舍特曾說,是「柏林方面給我們帶來了強大人氣」。這次選舉也使拉舍特一舉躋身全國性的重要政治人物之列。拉舍特現年58歲,從政前當過記者,曾擔任德國聯邦議院議員、歐洲議會議員,2017年出任北威州州長後,他以鐵腕整治社會治安,贏得不少讚譽,他的治理也使基民盟在這個社民黨的「根據地」站穩了腳跟。不過他的支持率在新冠疫情初期有所下滑,當時他被認為優柔寡斷。拉舍特是一個性格隨和的萊茵蘭人,各方面的人緣很好,他願意放棄一些意識形態方面的堅持,讓基民盟獲得更廣泛的民意基礎。他也很擅於協調與其他政黨的關係。早在20多年前,他就與綠黨成員建立了穩定的私人交往。按照目前的民調,基民盟與綠黨是德國支持率最高的兩個黨。德國是典型的多黨體制,在聯邦德國歷史上,還從未有過某一黨派在聯邦議會選舉中奪得半數以上席位從而單獨執政的。因此,未來若要組建新的聯合政府,拉舍特與綠黨人士間的這種私人交情或許能派上關鍵用場。 拉舍特的當選看起來避免了一場一觸即發的連鎖反應,這讓不少人鬆了一口氣。對於德國之外的歐洲人來說,尤其如此。這些年來,尤其是英國脫歐、川普上臺以後,富裕而又穩定的德國是動蕩不安中的歐盟幾乎唯一可以依靠的支柱。德國政策能夠保持延續性,就是歐洲的最大福音。與其他所有西方國家都不同,長期以來,德國政治的共識遠遠壓倒分歧。在德國,幾乎見不到那種當今充斥西方政治中的兩極化。尤其是在經歷了默克爾長達16年的執政以及很大程度上由此帶來的長期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之後,如今的德國政治氛圍經常是平靜到沉悶乏味,一潭死水。你根本看不到其他國家競選時鋪天蓋地的謾罵和抹黑。默克爾的一名資深顧問曾自嘲似地說,「外國人想知道德國選舉對中東或歐洲的未來意味著什麼,而我們卻在圍繞『素食日』和公路收費爭論不休。」看德國大選時的電視辯論,你有時會誤以為兩位候選人是在相互吹捧,甚至為對方站臺助選。 2016、2017、2018年,我曾經連續三年去德國旅行,幾乎走遍整個德國。我還在拉舍特擔任州長的北威州住過10天,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已經在那個州西部邊境的歷史文化名城亞琛(Aachen)生活了近20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德國人民因為繁榮與穩定而沒有求變的慾念。德國人既不像美國人那樣憤怒,也不像英國人那麼激動,他們原本就缺乏政治熱情,對現狀相當滿意。 但一年多來德國政壇上出現的這些不尋常的信號,似乎已經充分說明,在民粹主義大潮席捲整個西方世界之時,縱使德國也不能免疫。過去,像基民盟這些大黨在確定其領導人時常常是靠共識「一致通過」,很少有如今這樣白熱化的公開競爭。再拿一年前攪動圖林根州選舉的「罪魁」新選擇黨來說,它正是在2015年移民危機後憑藉著「伊斯蘭恐懼症」而異軍突起的,它的主要政綱就是反移民和歐洲懷疑論。▲移民在德國(圖/網絡)
對於以新選擇黨為代表的右翼勢力的崛起,基民盟內部眼下存在很大分歧,默克爾一派的人士堅決反對與這些右翼勢力有任何瓜葛,但黨內主張與新選擇黨合作的保守派力量正在暗暗滋長。在難民問題壓力比較大的州,例如執政巴伐利亞的基民盟姐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ian Social Union,簡稱「基社盟」,CSU)中,這樣的聲音尤其高漲。基民盟內部中間派和傳統派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該黨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折射出德國選民中的分裂。另外,默克爾領導的時間實在太久了。這一方面讓這一代德國民眾幾乎無法想像沒有了默克爾的德國會是怎樣的,但也漸漸產生了一種「審美疲勞」。一些人希望「改變」,哪怕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改變。或許仍然沒有什麼人敢於跳出來公開叫板默克爾的權威,這可能就是德國政治文化,也說明她依然是德國政壇的「定海神針」。但過去一年經歷的這些事件同時也說明了,默克爾即使在自己黨內亦非一言九鼎,何況在所有德國民眾中。這次基民盟內部激烈的競爭所產生的最後結果,或許並不能準確代表廣大的德國民意。事實上,參加新主席選舉投票的基民盟代表只有1001人,他們由基民盟中的德國聯邦議會議員、德國的歐洲議會議員、州長、市長以及一部分高級公務員組成。如我在前文中已經指出過的,近年來,弗裡德裡希·默茨在大多數民調中一直領先於基民盟其他所有候選人。官僚體系通常總是比普遍民意更加求穩,但在民主體制中,政治領導人難免要被民意所影響,更何況還有反對黨的牽制。因此,即使拉舍特是默克爾的「跟班」,他也幾乎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沿著默克爾的既定路線繼續走下去。拉舍特想要坐穩位子,就不得不一手穩妥地保持政治連續性,另一手努力順應黨內外民意對改變的渴望。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在領導基民盟的近20年中,默克爾讓該黨牢牢佔據德國政治的中間立場,但隨著難民等一系列危機的出現,就連黨內許多人都希望基民盟採取更強硬和保守的姿態。而由於政治陣營及其所代表的民意分歧的擴大,下一任德國領導人可能投入更多精力和政治資源專注於國內議題,德國會變得更加內向封閉。如果那樣,對歐洲和世界來說可不是什麼令人欣喜的消息。拉舍特也不過只能讓這種政治轉向更加溫和,引起的社會震蕩更少一些而已。作為基民盟的新任領導人,拉舍特眼下的首要任務是帶領該黨在3月份將要舉行的兩場地區選舉中取得好成績,這兩場選舉分別在西部邊境的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和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進行。其中,巴登-符騰堡不僅是一個大州,還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州,素有「模範州」之稱,在整個歐洲也屬於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拉舍特能不能在今年9月的大選中如願獲得黨內提名,還取決於基民盟在巴伐利亞的姐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黨主席、現任巴伐利亞州州長馬庫斯·索德爾(Markus Söder)的競爭力。德國福爾薩民意研究所(Forsa)受RTL傳媒集團委託開展的民調顯示,拉舍特當選基民盟黨主席後,澤德仍是德國民眾心目中最期望的總理人選。民調結果顯示,36%的受訪者認為澤德才是基民盟/基社盟合適的總理候選人,只有21%的受訪者認為拉舍特更合適。即便在受訪的基民盟選民中,澤德的支持率也高達51%,遠高於拉舍特的支持率(25%)。▲德國街景
當然,基民盟領導人傳統上一般多能順理成章地成為基民盟/基社盟這一政治聯盟的「盟主」,作為「小兄弟」的基社盟領導人很少能夠挑戰「老大哥」的地位,畢竟它的黨員和選民僅限於巴伐利亞一州,基本盤人數有限。然而,目前基民盟的全國民調表現不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默克爾政府對新冠疫情的應對迅捷有效——說到底還是仰賴默克爾的人氣。萬一基民盟在未來兩場州級選舉中表現不佳,那麼,聯盟黨中的大多數人並非不可能在壓力之下為謀「大局」而捨棄拉舍特,共同推舉澤德出任這個聯盟的總理候選人。巴伐利亞是德國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僅次於拉舍特擔任州長的北威州)的州,也是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州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默克爾大概也很難幫到拉舍特太多。澤德的政策主張明顯地比默克爾更右、更強硬,到時候又會攪動起一場政治風浪。對於中德和中歐關係來說,拉舍特當選基民盟主席當然都是利好消息。如果不是有老成穩健的默克爾在,那麼中德和中歐關係肯定會比現在動蕩很多。預計拉舍特會在外交層面基本延續默克爾路線,其中當然也包括至關重要的與中國的關係。中庸和氣的拉舍特自己也一向很重視與中國和亞洲的經貿關係。他擔任州長的北威州是整個德國乃至歐洲範圍內與東亞聯繫最緊密的地區,杜塞道夫是日本企業在歐洲的一扇窗口,那裡有全歐洲最多的日本企業和日本人。自然,北威州也有很多中國企業以及從事中德貿易的德國企業,著名的華為公司的歐洲總部就設在那裡。因此,如果拉舍特能夠在今年下半年順利接下默克爾的班,至少中德關係不會出現顯著的滑坡。但是,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無論是民意還是政客,也無論是德國還是整個歐盟,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似乎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的一個大趨勢。這種轉變近幾年甚至已經悄悄地發生在默克爾身上,拉舍特接棒以後也很難扭轉。此外,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與川普最重要的政策區別之一,就是試圖攜手西方盟國,建立針對中國的「統一戰線」,而不是像川普那樣四處出擊、四面樹敵。這也將是一股將德國朝對中國更不友好的方向上拉的重要力量,不管是拉舍特還是澤德,都會受到這股來自大西洋的力量的影響。*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冰川思想庫】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轉載。中國傳媒榜·十大新媒體
微博·最佳深度報導媒體
今日頭條·財經頭條號百強
鳳凰網評論·年度致敬媒體
網易號·年度最佳籤約作者
鳳凰一點號·年度深度報導榜
新浪財經·深度思想財經新媒體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實力榜
百家號·最受歡迎圖文創作原創作者
傳遞2017自媒體盛典·年度新銳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