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FAST三大自主創新,貢獻了最為關鍵的一個!

2022-01-04 瞭望智庫

雷達、通信、導航、天線、射電望遠鏡……這些高精度、高性能複雜電子裝備的設計與製造水平,是國家整體科技水平與實力的重要體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段寶巖,長期從事電子機械工程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致力於高精度電子裝備機電耦合技術這一交叉學科研究,開闢了我國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研究的新領域,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探月工程、神舟飛船、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中,特別在「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創新設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近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段寶巖院士牽頭完成的「高密度柔性天線機電耦合技術與綜合設計平臺及應用」項目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對於這項成果的鑑定意見是,「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項目成果總體居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多場耦合理論模型、非線性結構因素對電性能影響機理居國際領先」。

近日,圍繞機電一體化、工程科技拔尖人才培養、高性能複雜機電裝備創新發展問題,我們專訪了段寶巖。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許祖華 劉苗苗

本文轉載自瞭望客戶端,原文首發於2021年12月25日,原標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寶巖:讓國之重器「耳聰目明」》,首刊於《瞭望》新聞周刊2021年第52期。

 

1

問:請你介紹下什麼是機電一體化。
  
段寶巖:機電一體化(Mechatronics)概念,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其英文是將Mechanical與Electronics兩個詞掐頭去尾組合而成的,體現了機械與電磁(氣)技術不斷融合的內涵演進和發展趨勢。
  
高性能複雜機電裝備的機電一體化設計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電分離、機電綜合、機電耦合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從機電分離、機電綜合到機電耦合,機電一體化技術發生了鮮明的代際演進,為高端裝備設計與製造提供了理論與關鍵技術支撐。而複雜裝備設計與製造中的機電耦合技術,則進一步體現為機械、電氣、電子、電磁、光學、熱學、控制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多物理場、多介質、多尺度、多元素的深入研究。顯然,以機電耦合為突破口的設計與製造技術必將迎來更大挑戰。
  
一般而言,複雜機電裝備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以機械性能為主,電性能服務於機械性能的機電裝備,如大型數控工具機等加工裝備,以及車輛、化工、船舶、農業、能源、挖掘與掘進等行業重大裝備,主要是運用電子信息技術來改造、武裝、提升傳統裝備的機械性能;另一類則是以電性能為主,機械性能服務於電性能的電子裝備,如雷達、通信、計算機、導航、天線、射電望遠鏡等,其機械結構主要用於保障特定電磁性能的實現,被廣泛應用於陸、海、空、天等各個關鍵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兩大類裝備從廣義上講,均屬於機電結合的複雜裝備,是機電一體化技術重點應用的典型代表。
  
伴隨著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相繼出現了諸如機-電-液一體化、流-固-氣一體化、生物-電磁一體化等概念,雖然說法不同,但實質上基本還是機電一體化,目的都是研究不同物理系統或物理場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找到提高系統或設備整體性能的有效途徑。
  
問:今天許多創新成果出現在交叉學科,請你介紹下電子機械工程這一交叉學科的特點和你們的成果創新點。
  
段寶巖:電子機械工程是學科交叉形成的一門小學科,但作用和意義重大。在電子機械工程領域,對低頻段裝備而言,機械與電磁(氣)間的矛盾沒那麼尖銳,而隨著電子裝備向高頻段、高增益,高密度、小型化,快響應、高精度的方向發展,機電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問題日益嚴苛起來。
  
作為機電結合的電子裝備,其機械結構不僅是電性能實現的載體和保障,且往往制約著電性能的實現與提高,故應進行機電耦合設計。遺憾的是,傳統設計卻是機電相互分離的,這導致電子裝備研製的性能低、周期長、成本高、結構笨重,已成為長期制約電子裝備性能提高的一個瓶頸,我們的研究旨在破解這一難題。
  
1994年11月,我剛回國不久,就碰到我國要建造新一代大射電望遠鏡的重大項目。這個項目就是2016年9月在貴州落成啟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

我們團隊提出了光機電一體化創新設計,先後研製了一個5米、兩個50米口徑的縮比試驗驗證模型,重點突破了電性能與機械結構間的機電耦合、靈巧結構設計,饋源艙艙索柔性結構的精確力學建模和求解、艙索柔性結構系統控制,以及粗精兩級調整系統的動力學耦合與複合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工程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技術與工程基礎。
  
這一創新設計以6根大跨度的柔索驅動設計方案代替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剛性背架支撐結構方案,以軟體代替硬體,結構形式大大簡化,不僅使饋源艙及其支撐驅動系統的自重由阿雷西博型的上萬噸降至30噸,且實現了饋源的毫米級動態定位精度。

輕型索拖動系統作為FAST三大自主創新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具有顛覆性,在世界同行眼裡被譽為「變革式創新」。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在長期致力於電子裝備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基礎上,開闢了我國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研究的新領域。在這個嶄新領域裡,先後建立了電磁場、結構位移場與溫度場間的場耦合理論模型,揭示了非線性機械結構因素對電性能的影響機理,提出了基於多場耦合理論模型與影響機理的機電耦合設計理論與方法,形成了一種初步的學科體系。
  
具體到此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項目「高密度柔性天線機電耦合技術與綜合設計平臺及應用」,建立了高密度柔性天線機、電、熱多場耦合理論模型,探明了非線性機械結構因素對其電磁性能的影響機理,突破了力電耦合、高效熱控、控形控性等關鍵技術,研發了我國首個集電磁、結構、熱於一體的高密度柔性天線綜合設計平臺,開闢了我國天線技術研究的新領域,引領了我國高性能電子裝備的跨越式發展。成果被成功應用於我國火星探測與探月工程的地面測控大口徑天線、首部靜電成型薄膜天線、「中國天眼」等多部重大裝備與工程中,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與國防效益。
  
最近十年來,伴隨著國家加快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腳步,我們團隊又進一步深化了機電耦合設計思想,為星載天線機電耦合設計的工程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特別是提出的大型空間可展開天線的系統設計理論與方法,進一步拓寬了結構與多學科優化的範疇。

2

問:如何將科研與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
  
段寶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是大學的重要職能。通過科研提升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水平,為國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水平人才,是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如何形成中國特色的電子機械工程學科人才培養體系與教師隊伍,則成為電子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當前,隨著新型電子裝備快速發展,我國對電子機械工程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新技術突破也在催生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兩個特點尤為突出,一是更加重視理論和工程實際結合,二是更加注重跨界融合與交叉滲透。
  
因此,我們要求學生走出象牙塔,走向工廠車間,走向項目工地,因為那裡有多學科匯聚的案例,是人才成長最快的場域。這種系統化的思維方式能將教學與實踐、繼承與創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以此次獲獎項目為例,它涉及力學、機械學、電磁學、熱學以及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多學科,構成了15個研究專題,參與的校內外單位達8家,大家集思廣益、協同作戰,最後達成了團隊成長和項目精進相得益彰的效果。
  
此外,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注重傳承,在固守本體的基礎上再去創新。我從導師身上就學到很多終身受益的品質,比如持之以恆,踏踏實實做事等。而且要把基礎打牢,只有打牢基礎才能不斷取得創新和突破。
  
我對學生做科研的要求是,要了解這一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了解國際前沿,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家重大項目結合在一起,再去研究怎麼攻克這些難題。
  
堅持人才培養和科研相結合的模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電子機械學科已培養出一大批奮戰在一線的優秀博士、碩士畢業生,絕大多數服務於國家重點領域、重要行業。畢業生中的60%成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大型國企的技術骨幹,30%進入了華為、中興等行業知名企業。
  
問:未來如何培養工程科技拔尖創新人才?
  
段寶巖:培養工程科技拔尖創新人才需要突破傳統範式,更加注重創新思維、工程能力、潛質素養的培養。能力培養的重點在於突破常規、發現問題、迸發靈感、破解難題;素質養成的重點在於具有廣博視野、縝密邏輯、強烈的好奇心、對探索新事物保持極大的興趣等。此外,還應具備卓越的人文素養及突出的交流組織能力,以適應人工智慧發展趨勢下工程科技創新的新變化、新要求。

3


段寶巖高端電子裝備製造是前沿技術、新興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的深度交叉融合,在國民經濟發展領域、國防軍事裝備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我國高端電子裝備製造,在晶片、軟體、關鍵傳感器及控制器的部件上目前還受制於人、「缺芯少魂」,在材料、製造裝備、工藝、測試保障上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筋骨瘦弱」,因此,亟待整體提升高端電子裝備製造能力和水平。
  
先,應著眼長遠,高度重視高端電子裝備的集成攻堅,進一步突出其戰略意義。前沿、顛覆性技術發明,往往是工業革命的開端,而從技術應用到產業發展、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就在於裝備製造。增強和提升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自主裝備製造實力,不僅是當下迫切需要而且事關長遠發展。
  
其次,在高端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需進一步突出高端電子裝備的支撐引領與輻射帶動作用。高端電子裝備,猶如裝備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集中力量解決好制約高端電子裝備製造能力提升的瓶頸問題,有利於整體提升我國裝備製造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
  
最後,應採取多元化、多樣化發展模式,推進高端電子裝備製造在經濟、科技等多領域的滲透與深度融合。一些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和系統製造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基礎理論支撐、重點研發支持,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市場機制統籌。因此,以多元化、多樣化模式發展高端電子裝備製造,是融合經濟、科技等多領域需求,促進系統化、協同化、多體系創新發展的必需,有利於解決我國高端裝備製造受制於人的瓶頸。 

相關焦點

  • 遠端射頻模塊(RRU)關鍵技術創新及發展趨勢,包括濾波器關鍵技術創新
    RRU產品關鍵競爭力(強業務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小體積、輕重量等)提升,要點之一是要做好RRU關鍵技術研發。中興通訊深知這個要點,所以在該方向上持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過數十年持續研究,中興通訊在RRU關鍵技術上已從追隨者成為行業領先者。文章中,我們將細化介紹近十年來RRU關鍵技術方向細分、演進趨勢及創新。
  • 餘劍鋒:我們的目標是把23個科研院所培養得具有國際創新水平
    中核集團的薪酬改革會向科研人員、為集團創新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先進模範等人員傾斜。6. 只要有貢獻,有創新,就能獲得相應的待遇。全系統要認可這個價值觀。核工業會進一步向國際開放,加大開放步伐,我們希望和國際同行在技術創新和技術合作方面能夠更加深入,為人類和世界核工業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將來我們是一個完整的、綠色的循環體系,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先進的核工業體系。
  • 遠端射頻模塊(RRU)關鍵技術創新及發展趨勢解析
    RRU產品關鍵競爭力(強業務能力、高效率、低成本、小體積、輕重量等)提升,要點之一是要做好RRU關鍵技術研發。中興通訊深知這個要點,所以在該方向上持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過數十年持續研究,中興通訊在RRU關鍵技術上已從追隨者成為行業領先者。文章中,我們將細化介紹近十年來RRU關鍵技術方向細分、演進趨勢及創新。
  • 【Fast Lightweight Autonomy】DARPA為小型自主系統提供技術支持(附中文字幕視頻)
    FLA第二階段飛行試驗情況DARPA的快速輕量自主(Fast Lightweight Autonomy,FLA)項目最近完成了第二階段飛行測試,演示驗證了先進的算法,旨在將小型空中和地面系統轉變為任務團隊成員,用來自主執行對人類有危險的任務,例如在惡劣的城市環境中進行任務前偵察或在地震發生後在受損建築物搜尋倖存者。
  • 以色列的創新力量一書有感
    ,繼美國俄羅斯第三大軍火供應商,我知道的就僅僅是這些。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挫折,引發了他的強烈思考,他要為殘疾人恢復自主和尊嚴,給殘疾人一套完整的設備讓他們能夠站起來。這聽起來很荒謬,但是他做到了。最後他的發明rewalk預計美國和歐洲有25萬的使用者。 一個生命的死亡到重生的過程,可能只有他自己能體會這個過程的堅信以及最後勝利的喜悅。我覺得只要他的思維還在,命運依舊拿他沒辦法。
  • 權威發布丨「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填補國內兩項空白 未來建3-5個世界一流深海研究創新團隊
    一是深入實施「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努力爭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全力支持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圍繞「透明海洋」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開展科技攻關,構建完善「以重大任務為驅動,以大科學平臺為支撐」的海洋觀測、機理研究和模擬預測相互融合的協同創新機制,聚焦形成海洋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技術、構建「兩洋一海」觀測預測系統、建立具有國際水平的新型海—氣前沿交叉學科體系、建立3—5個世界一流的深海研究創新團隊等核心任務,打造深遠海基礎前沿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系統觀測探測和資料開放共享等深度融合的綜合性大科學平臺
  • 突破關鍵技術難題 開闢再生資源新路——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火法處理廢電路板示範項目」建成記
    應邀為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十周年紀念專著撰寫的一篇重要文章的相關內容。該項目歷經三次自主優化,自2018年3月底重新開爐至今,已連續穩定運行近11個月,處理能力逐月攀升,並順利通過了省環保廳組織的環保驗收。項目團隊決定,豬年春節不休息、不停爐。這是市場要求,也是自我考驗。「大家就是要使以安全環保為前提的連續生產記錄,提高、提高、再提高,直至實現示範項目的良性運營與技術水準的進一步提升,從而使該項創新技術的產業化之路,走得更為穩健、高效和有說服力。」
  • 央企如何鍛造創新主力軍?——政策解讀及案例分析來告訴你答案
    那時我們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選擇了由投資帶動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一個「低」字,吸引了眾多發達國家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勞動力價格低、土地成本低、環境成本低,曾是我們的最大優勢。1980年以後,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先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島5個經濟特區,上萬個工廠林立。到2005年,中國曾被戲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遍及全球。
  • 北鬥三號導航信號的創新設計(一)
    衛星導航信號是整個衛星導航系統的神經中樞,同時連接著控制段、空間段和用戶段三大組成部分,不但是整個衛星導航系統唯一的用戶接口,而且是衛星導航系統唯一的反饋鏈路。因此,衛星導航信號既是衛星導航系統形成能力的重要環節,又是發揮其效能的關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衛星導航系統的先天性能和PNT服務能力,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 quick和fast都是快, 為什麼跑得快卻用fast?
    比如: fast和quick非常簡單實用的兩個單詞, 但還是有很多人搞不清楚fast和quick在用法上, 到底怎麼區分, 跑得快為什麼用fast不用quick呢?別急, 這就給大家分析一下。a fast car 一輛快速的小汽車A train is much faster than a bus.火車比公共汽車快得多。
  • TDK聯手Uhnder為自主平臺提供世界級數字成像雷達定位
    如今的客戶需要最高級別的雷達用於自主系統,所以對Uhnder的晶片和系統解決方案的需求也正在提高。「通過運用Uhnder成像雷達配合應用我們精確的定位算法,我們可為客戶提供以往使用其他雷達無法比擬的精確度。」TPI的總經理Chris Goodall表示,自主平臺需要在所有環境中都做到全面的準確、可靠和完整。
  • 中國構建國際話語權,關鍵在這!
    在世界舞臺上,國際話語權通常以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就國際事務和國際問題提出議題、設置議程、表達意見、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等方式表現出來。那麼,是什麼影響著國際話語權的構建?圍繞國際話語權的大國博弈,其實質是依託國家發展成就、國家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
  • 美臺藉「國防自主」計劃發展實質關係值關注
    蔡英文上臺後,即宣示臺灣走向「國防自主」的決心,並將「振興國防產業」納入未來五大創新研發計劃。
  • 這,就是我們驕傲的上海理工大學!
    過去的五年,學校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人才強校主戰略、精品本科人才培養戰略、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戰略、國際化發展戰略、機制體制創新戰略等五大戰略,全校師生砥礪奮進,學校各項事業快速發展,讓全體上理人為之驕傲點燃。
  • 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強調創新驅動,更因為創新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之舉——  習近平總書記算過這樣一筆帳:世界發達水平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我國有13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像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平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
  • 無人機關鍵技術及發展趨勢
    下面我們重點介紹下四大系統的作用和發展趨勢。飛控一般包括傳感器、機載計算機和伺服作動設備三大部分,實現的功能主要有無人機姿態穩定和控制、無人機任務設備管理和應急控制三大類。其中機體大量裝配的各種傳感器(包括角速率、姿態、位置、加速度、高度和空速等)是飛控系統的基礎,是保證飛機控制精度的關鍵。在不同飛行環境下,不同用途的無人機對傳感器的配置要求也不同。
  • FastText原理和文本分類實戰,看這一篇就夠了
    目前,構建此類分類器最主要的方法是機器學習,機器學習方法從實例中學習分類規則,為了構建分類器,我們需要帶標籤的數據,標籤數據指的數據包括文檔和此文檔所對應的類別(或稱標記或標籤),例如,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分類器,該分類器將cooking自動分為幾個標籤如:pot、bowl、baking等2、安裝fastText首先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安裝搭建fastText,需要系統支持c++
  • 無人機自主控制系統簡述
    在上述發展過程中,面向自主性/自主能力要求的自主控制系統作為無人機最為重要的子系統之一,其研究和應用無疑是無人機系統不斷成熟和走向實際應用的重要推動力量,對其理解和認識也在不斷深化與完善。完全意義上的自主控制是無人機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和典型特徵,其首要目標是支撐無人機實現自主飛行和自主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
  • 經開企業自主研製的這款航天電器「麻花針」,打破國外壟斷!
    貴州航天電器貴陽產品事業部麻花針車間主任 劉志良:從車間成立之初的這個80多號人,到現在的20多號人,我們一開始的產能從200多萬現在逐步生產到600多萬。我們的這個麻花針真的合格率從當時一開始的百分之不到80%,到現在我們能達到99%。
  • 劉沁:工業傳感器夯實新基建創新基礎
    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眾多感知技術的加持,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便是傳感器。可以說,工業傳感器讓自動化智能設備有了感知能力。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工業傳感器在體系、規模、產品種類、基礎技術研究、產學研用一條龍建設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