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馬島戰爭(2)

2021-02-07 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134號:福克蘭群島戰爭(2)海軍-Battle For The Falklands(2)Naval Forces。原作者Adrian English和Anthony Watts。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封面照片介紹:

惡劣天氣中,Xos.800和899海軍航空兵中隊的海鷂FRS1垂直起降噴氣式戰鬥轟炸機集中在赫爾墨斯號的甲板上,遠方就是航空母艦「滑雪臺式」的起飛甲板。這些戰鬥轟炸機可在機翼下的內側外掛攜帶100加侖容量的副油箱,外側外掛則安裝AIM-9L響尾蛇空對空飛彈。這些戰鬥轟炸機被完整塗裝成光亮的深海灰色,進氣道兩側和機翼上部有紅藍兩色的圓形低可見度識別標。

 

A上:第5步兵旅的部隊中一些人竟然背的是藍色的民用背包,這提醒我們遠徵軍們趕赴這場南大西洋的冬季戰鬥時是多麼匆忙。「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號的直升機甲板上,士兵們迅速登上第825海軍航空中隊的海王直升機。晴空萬裡下,艦隊早早的出發,但實際上,這還是在獅子山的出發地拍攝的呢。

A左下:兩名瑟瑟發抖的士兵操持著固定在坎培拉號船舷上的通用功能機槍(GPMG)。所有的戰艦和運輸船都臨時組成了輕型防空連,他們配備了許多固定在船舷上的GPMG機槍、M2白朗寧機槍和布倫式輕機槍,實踐證明在面對敵軍密集的空中攻擊時這些部隊極為有效,這也使照片中的場景在聖卡洛斯的海面上極為常見。

A右下:直升機可以吊裝任何東西,包括另一架直升機!皇家空軍第18中隊的外號「亡命大叔」的支努克HC1直升機正從一架郡級(County Class)驅逐艦上吊起一架拆掉螺旋槳的韋塞克斯直升機。這架支努克由飛行中尉約翰•甘迺迪駕駛,並創造了機械耐力方面的奇蹟,而這一畫面簡直會讓直升機設計師做噩夢,尤其這架支努克是沉沒的大西洋輸送者號上唯一倖存的直升機。

 

B上:錨定在南喬治亞的D18「安特裡姆」號。艦上的兩架載運航空特別部隊偵察隊的艾塞克斯直升機已經因為福耳圖那冰川的暴風天氣而墜毀了。為了奪回島嶼,安特魯姆號接近海岸,它的直升機還投放深水炸彈擊沉了敵軍的潛艇Santa Fe號。

B下:阿根廷飛機在5月21日攻擊了掩護聖卡洛斯登陸的安特裡姆號,兩枚1000磅的炸彈穿透它的船體但是未能引爆,同時它也遭到岸上的加農炮的轟擊。留下炮彈彈坑的船舷上方我們可以看到海貓防空飛彈的發射器以及塞滿直升機的機庫。與其他一些戰艦一樣,這次戰爭中,安特裡姆號所載運的直升機遠超官方規定的直升機載運數量。

 

C上:一架海王直升機和一架艾塞克斯直升機持續執行著從後勤補給艦隊向聖卡洛斯灘頭運送補給和軍需物資的任務。照片的遠景是諾蘭德號,右手邊則是同樣從事運送物資任務的登陸艇。這些登陸艇可能來自於皇家海軍艦隊的攻擊艦,也可能屬於皇家運輸部隊。它們有時被塗裝成白色和深海灰色相間或者白色與淺藍色相間,而皇家運輸部隊的登陸艇則被塗成橄欖綠和黑色。

C下:一架在海上迫降的海王直升機靠充氣囊的浮力得以在相對晴朗的天氣中不會下沉,而直升機上的乘員已經登上了一艘救生筏。如果是夜晚或者大風天氣,迫降在水面上的直升機的乘員們命運也許遠沒有這樣幸運了。

 

D上:在聖卡洛斯的登陸戰期間,無畏號飽受阿根廷的「短劍」(Dagger)戰鬥轟炸機的攻擊。在5月21日這一天,至少14架敵軍的短劍、幻影和空中之鷹飛機在灘頭被擊落。

D下:一個適合轟炸的「好」天氣,這讓彈藥裝載工作馬不停蹄。照片上方的機槍是固定在海王直升機的艙門上的。

 

E上:一艘護衛艦的死亡:F170「羚羊」號尾部被擊中後在5月24日早上沉沒在聖卡洛斯海(San CarlosWater),不久之前這艘已經受損的軍艦在試圖撲滅已經失控的大火時遭受到敵軍炸彈的襲擊。

E下:一艘驅逐艦的死亡:5月26日,D118「考文垂」號的一側已經完全傾覆。在兩對敵軍的「空中之鷹」攻擊機的輪番進攻後,這艘軍艦遭受重大損失,在20秒的飽和攻擊下,其左右船舷幾乎同時遭受重創,而艦上的海標槍飛彈竟無機會發射。

 

F上:6月8日的照片,F126「普利茅斯」號在福克蘭海峽上燃燒,旁邊是照料她的F185「復仇者」號。造成這一傷害的敵軍「短劍」(Dagger)噴氣飛機中的一架被海貓式防空飛彈擊落,這場大火也被成功控制,並且只造成5人受傷。

F下:損害控制人員正在D19「格拉摩根」號上工作。在這之前它被敵軍從斯坦利港的岸基飛彈基地發射的飛魚飛彈擊中,時間是6月11日。萬幸的是飛彈並未引爆,軍艦所受的損害是多餘燃料和撞擊摩擦引起的,這和謝菲爾德號的情況相同。

 

G上:在菲茨羅伊遭到空襲兩天後,格拉海德爵士號仍在繼續燃燒。不久後它將被拖曳到適當地點被鑿沉,從而成為在甲板上陣亡的48名軍人共同的戰爭墳墓。

G下:特裡斯坦爵士號被損壞的甲板正在接受檢查,在遠景中燃燒的則是格拉海德爵士號。這兩艘後勤登陸艦6月8日白天遭到攻擊,但它們載著的威爾斯禁衛團第1營在登陸後建立了輕劍防空飛彈陣地。

 

H上:攝於TEZ島的照片顯示,甲板上塞滿了鷂式飛機和直升機的鏽跡斑斑的赫爾墨斯號一直處於全警戒任務中。隨後不久,在它的攻擊下,TEZ島上的敵軍陷入崩潰。

H下:阿根廷巡邏艇馬爾維納斯群島號(Islas Malvinas)在5月2日遭到英國直升機的射擊,隨後進行重修的它在斯坦利港被完整地俘獲。注意它的三色迷彩塗裝引人注目。這艘Z-28級被迅速接管同時被暫時徵用,並由英國政府徵用船加的夫號上的船員駕駛,為紀念加的夫港著名的波濤洶湧的海浪,船員們將這艘「新船」命名為「老虎灣號」。


延伸閱讀:

現代戰爭:

日俄戰爭

巴爾幹戰爭——一戰的前奏

中國軍閥的軍隊

蘇俄內戰(上)(下)

蘇波戰爭

查科戰爭

西班牙內戰(上)、(下)

法屬印度支那戰爭

中東戰爭(1)、(2)、(3)

韓戰

英國的馬來亞戰役

阿爾及利亞戰爭

匈牙利革命

現代非洲戰爭(1)、(2)、(3)、(4)、(5)

越南戰爭(1)、(2)

黎巴嫩戰爭

馬島戰爭(1)

海灣戰爭(1990-1991)


相關焦點

  • 【魚鷹社】馬島戰爭(4)
    A3:第2海軍陸戰隊步兵營軍人,總督府,1982年4月2日900人的入侵部隊中的這名成員穿別具特色的棕色溫帶版海軍陸戰隊常服,更厚的帶棉加襯的冬季制服有時候也存在,肩部的束帶和口袋蓋的樣式是其特有的標誌。軍人裝備老式版本的織物彈藥包帶有提拉式口袋蓋,織物腰帶則帶有裝飾海軍陸戰隊徽章的黃銅色腰帶扣。
  • 【魚鷹社】馬島戰爭(1)
    馬島戰爭時,皇家海軍陸戰隊第3旅、第2和第3傘兵團以及部分特別航空隊和海軍陸戰隊特種舟船小隊都穿這種衣服。上衣的「風箱」式口袋、帶鬆緊繩的套帽以及不帶肩章扣是這種服裝的特點。這種服裝有兩個版本,一是「海軍陸戰隊版」,有形的套帽和出現在胸前及背後的軍銜「肩章套」是其特點;「特別航空隊版」,不帶軍銜「肩章套」並搭配軟套帽。
  • 【魚鷹社】二戰義大利軍隊(中)
    這名軍人的其他物品則屬於陸軍的標準裝備,這包括了1935年-36年衣索比亞戰爭中使用的水壺以及7.35毫米口徑的Carcano M1938TS卡賓槍,後者是當時兩種口徑共用的五花八門的步槍和卡賓槍中的一種,這一點讓戰時的意軍後勤部門頭疼不已。
  • 【魚鷹社】二戰義大利軍隊(上)
    這種大衣由於是單排口,所以保暖效果差,但它卻被使用於戰爭始終,甚至在蘇聯戰場也是如此。他的帽子是常見的布希蒂納式帽子,手上則提著M1933式鋼盔,兩者都配有步兵兵種帽徽。而他的武器則是Breda M1930式6.5毫米口徑輕機槍。這是一種設計糟糕的武器,由於潤滑系統容易吸入灰塵,所以它在野外使用時常習慣性的卡殼,儘管如此,它還是在義大利軍中被使用到戰爭結束。
  • 【魚鷹社】胡斯戰爭
    背景介紹:胡斯戰爭又被稱為捷克農民起義。
  • 馬島戰爭,33周年
    ,馬島戰爭由此被視為正式開始。馬島戰爭期間的加爾鐵裡·卡斯特利。加爾鐵裡軍人出身,1981年成為阿根廷總統。因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失敗,加爾鐵裡被迫卸任總統。 馬島戰爭期間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在馬島戰爭的決策中,充分證明了柴契爾夫人的硬朗作風。贏得戰爭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英國的大國形象。
  • 資料漢化-魚鷹社漢化工程(2)Osprey MAA 337 百年戰爭中的法國軍隊 【上】
    15-16世紀的歐洲十分精彩,局勢風雲變換,百年戰爭、玫瑰戰爭、新航路的開闢、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社會名人輩出,聖女貞德、英王亨利、哥倫布、達文西、馬丁·路德……這些話題以後有空都會更新相關內容。不過,最吸引戰士的,當然是劍與魔法時代的軍事裝備。這段時期,可以被稱為「板甲的盛宴」。
  • 最蠢挑事:馬島戰爭
    英國人於1982年5月2日那天做的事情就頗具爭議。當天下午4時左右,英軍擊沉了阿根廷海軍的「貝爾拉格諾」號巡洋艦。這件事發生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的大背景下,當時英軍十分強勢地把以馬島為中心、半徑200海裡的範圍劃作「禁航區」,「貝爾拉格諾」號徘徊在這塊區域邊緣以外,即便如此,它仍沒能倖免。
  • 【魚鷹社】阿爾及利亞戰爭
    綠色訓練服是整個戰爭期間法軍最普遍使用的工作服裝,當然,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ALN)也設法得到了相當數量的這樣的服裝。「各兵種通用」的迷彩設計在50年代末期日益普遍從而代替了許多法國部隊服裝原有的綠色。類似於空降部隊迷彩訓練服的服裝在整個戰爭中一直被使用。
  • 【魚鷹社】柬埔寨戰爭
    A3:士兵,第1傘兵營,1971年由第1和第2傘兵營組成的空降半成旅是1970年以前柬埔寨最具戰鬥經驗的部隊,他們最早在1967年參加了反紅色高棉的戰役,並在1969年11月參加了在臘塔納基裡(Ratanakiri)省的掃蕩行動。1970年3月,以既有的兩個營為核心,一支總共有8個營的整編旅成立了。
  • 【魚鷹社】現代非洲戰爭(3)
    少尉在「73年版」織物腰帶上固定著作為標準攜行裝備的4個帶金屬壺蓋的1升裝塑料水壺。實驗性質的負重背心裝著彈藥,與之搭配的是商用的旅行背包。M79榴彈發射器在「大草原行動」中繼續有限使用,它經常裝備給班長或者排長。一種南非造40毫米口徑單筒榴彈發射器後來也被使用並同6發轉輪式榴彈發射器一起成為班一級的主要支援武器。
  • 【魚鷹社】布匿戰爭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121號:迦太基戰爭中的軍隊(公元前265年-公元前146年)-Armies
  • 【魚鷹社】中東戰爭(2)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128號:中東戰爭中的阿拉伯軍隊(1948-1973)-Arab Armies
  • 【魚鷹社】二戰德國陸軍(2)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316號:316德軍(1939-45)(2)北非和巴爾幹-The German Army 1939-45(2)North Africa & Balkans。原作者Nigel Thomas, 繪圖Stephen Andrew。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 【魚鷹社】現代非洲戰爭(4)
    縫製紉線的布面叢林帽與法國的M1949式帽子很相像;圖中的它帶有黃銅色的炮彈圖案帽徽,這代表使用者所來自的部隊。邊境連的貝雷帽包括了步兵使用的黃棕色,獵擊兵的深綠色和炮兵的深藍色,帽子上還配有各團的帽徽。圖中人物攜帶比利時人的FN FAL步槍,但他的織物裝備是最小化的——一條37年版腰帶和帶附件的背帶——這提示我們他們執行的任務都離營地很近。
  • 1982年的馬島戰爭高技術含量如何?
    那麼,這場戰爭高科技含量究竟達到什麼水準?    1982年的馬島戰爭,雖然規模有限,而且持續時間也只有74天,但意義卻非常重大。是二戰結束之後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現代化海陸空聯合作戰。那麼,這場戰爭高科技含量究竟達到什麼水準?
  • 馬島戰爭:二戰後唯一真正的大海戰
    馬島海戰的主要戰場全部在海上和島嶼,動用多種先進位導武器和電子裝備,是一場水下、海面、空中、陸上配合的立體戰爭,還是一場典型的遠程突襲、封鎖登陸及島嶼攻防等多種作戰樣式的現代化海戰。1982年5月2日,英國當時最先進的「謝菲爾德」號被「飛魚」飛彈擊中,幾個小時後沉沒。
  • 【魚鷹社】希特勒青年團
    希特勒青年團的領導人被任命指揮部隊時,他們的部隊規模相對於他們的軍銜更大,尤其在戰爭期間。馬克斯屬於第308區隊(bann),他左臂上的三角形臂章說明他是屬於南部總區弗蘭肯分區(Gebiet)的。圖中還展示了希特勒青年團使用的皮帶扣(圖A1)和匕首(圖A2)的細節。匕首的設計類似軍用刺刀,上面刻著「鮮血和榮譽」字樣。馬克斯佩戴「熟練徽章」(圖A3)和「射擊術徽章」(圖A4)。
  • 【魚鷹社】巴爾幹戰爭,一戰的前奏
    這裡介紹了一戰之前的兩次巴爾幹戰爭。
  • 馬島戰爭前,誰控制馬爾維納斯群島?
    從地理位置上看,馬島距離阿根廷更近,但目前實際控制者卻是萬裡之外的英國,兩方甚至在上個世紀因為馬島的歸屬權爆發過一次戰爭。直至今天,阿根廷仍舊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聲索,那麼這組坐落在阿根廷家門口的群島究竟屬於其中的哪一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