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33周年

2021-02-13 航空知識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航空知識]微信號

1982年4月2日,時任阿根廷總統的加爾鐵裡下令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發動進攻,馬島戰爭由此被視為正式開始。


33年中,英阿關於馬島的新聞始終不斷。未經證實的報導稱,阿根廷希望以出口牛肉的方式向俄羅斯租賃遠程轟炸機。而在今年的3月24日,英國國防大臣麥可•法倫警告說,阿根廷仍然對英國統治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構成「非常真實的威脅」,未來10年中計劃支出1.8億英鎊用於加強馬島的安全。


馬島戰爭期間的加爾鐵裡·卡斯特利。加爾鐵裡軍人出身,1981年成為阿根廷總統。因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失敗,加爾鐵裡被迫卸任總統。


馬島戰爭期間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在馬島戰爭的決策中,充分證明了柴契爾夫人的硬朗作風。贏得戰爭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英國的大國形象。


黑公鹿行動:由於馬島距離英國本土太遠,英國決定首先使用火神轟炸機參戰,實施空襲。原本功能為中程遠距離歐洲核戰任務的火神轟炸機,單趟的突襲要花16小時共12520公裡來回,因此成為當時史上最長程的轟炸。一直到1991年海灣戰爭時,才被美國空軍一架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以前置空中加油機協助刷新紀錄。

然而其戰果是三次突襲機場只擊中跑道一次,只影響阿根廷軍機起降。阿國空軍的地勤人員在24小時內將跑道回復到可供C-130運輸機起降的標準,並利用沙土與油漆在跑道與地面上製造假彈坑讓英國誤判戰果;其餘兩次反雷達野鼬任務,百舌鳥飛彈確實擊中了雷達站,不過雷達站很快又重新啟用。但是黑公鹿作戰牽制了阿根廷空軍的「幻影」Ⅲ戰鬥機調往北部遠離衝突區的機場,以擔任包括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內的防空任務,以阻止英國轟炸機對本土城市發動攻擊。


「海鷂」艦載機是英國海軍用以和阿根廷空軍爭奪制空權的主力戰鬥機。馬島戰爭的空戰開幕戰由英國海軍801中隊的「海鷂」與阿根廷第8大隊的「幻影」Ⅲ展開,由於雙方的空優高度不同以至於交戰並沒有立即開始,直到有兩架「幻影」Ⅲ棄戰術優勢條件,從高空向英軍海鷂戰鬥機發動俯衝攻擊。一架「幻影」被「海鷂」以響尾蛇飛彈擊落,另一架則成功躲過英軍攻擊,但由於機身受創加上燃料不足飛回本土而改迫降斯坦利港;卻被該地友軍炮火擊落。


阿根廷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1982年5月2日在被英國皇家海軍核動力潛艇「徵服者」號魚雷擊沉,導致323人喪生。


「貝爾格拉諾軍」號遭擊沉後兩日的5月4日,皇家海軍一艘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遭受飛魚反艦飛彈攻擊。


英軍在5月21日晚上,於東馬爾維納斯島北岸,聖卡露斯水域的海灘登陸。共約四千名來自第三陸戰旅、傘兵團第二及第三營(2 and 3 Para)由登陸船隻登岸;並成功地在次日建立安全的灘頭。


當英軍攻破最後一串阿根廷的天然防衛線後,各鎮內的阿根廷守軍開始猶豫和沮喪。6月14日,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嫩德斯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摩爾少將投降。九千八百名阿根廷軍人成為戰俘;另外,單有4167名阿根廷軍人由「坎培拉」號郵輪遣返回阿根廷。英國政府已下令有關馬島戰爭的機密資料將在2082年解封。

如何關注[航空知識]

①點擊本頁面中最上方藍字[航空知識]或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②點擊微信右上角的「+」→
「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輸入「航空知識」,點擊「關注」。

③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最蠢挑事:馬島戰爭
    這件事發生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的大背景下,當時英軍十分強勢地把以馬島為中心、半徑200海裡的範圍劃作「禁航區」,「貝爾拉格諾」號徘徊在這塊區域邊緣以外,即便如此,它仍沒能倖免。當局意識到局勢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然而,這群軍人在治理國家方面並不怎麼高明,他們決定來一劑猛藥——依靠一場規模足夠大的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由此可見,馬島戰爭從來不是「維護國家領土完整」這麼高尚,而是阿根廷軍人政府苟延殘喘的嘗試罷了。阿根廷想打英國,手裡還是有點本錢的。
  • 1982年的馬島戰爭高技術含量如何?
    那麼,這場戰爭高科技含量究竟達到什麼水準?    1982年的馬島戰爭,雖然規模有限,而且持續時間也只有74天,但意義卻非常重大。是二戰結束之後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現代化海陸空聯合作戰。那麼,這場戰爭高科技含量究竟達到什麼水準?
  • 馬島戰爭:二戰後唯一真正的大海戰
    馬島海戰的主要戰場全部在海上和島嶼,動用多種先進位導武器和電子裝備,是一場水下、海面、空中、陸上配合的立體戰爭,還是一場典型的遠程突襲、封鎖登陸及島嶼攻防等多種作戰樣式的現代化海戰。1982年5月2日,英國當時最先進的「謝菲爾德」號被「飛魚」飛彈擊中,幾個小時後沉沒。
  • 馬島戰爭前,誰控制馬爾維納斯群島?
    從地理位置上看,馬島距離阿根廷更近,但目前實際控制者卻是萬裡之外的英國,兩方甚至在上個世紀因為馬島的歸屬權爆發過一次戰爭。直至今天,阿根廷仍舊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聲索,那麼這組坐落在阿根廷家門口的群島究竟屬於其中的哪一方呢?
  • 橡樹 | 馬島戰爭前說:1982年的愚人節
    只等著善歌者去吟詠……1982年4月,英國與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或英國稱為的福克蘭群島再次爆發大戰,作為老牌海軍強國,英國海軍編成特混艦隊,萬裡徵戰,在經過70天戰爭,完勝阿根廷,重新佔領馬島。這便是著名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也被稱為南大西洋戰爭或福克蘭群島戰爭。——本文為便於書寫與閱讀,均採用馬島和馬島戰爭記載。
  • 觀察 | 群島與群像:馬島戰爭的阿根廷聲音
    在門多薩——這座聖馬丁留下過足跡的城市,塞爾希奧從聖馬丁的馬島主權論談起,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的馬島戰爭史觀:    作為冷戰時期規模最大的海陸空聯合作戰,馬島戰爭遠不僅是一次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較量:在加爾鐵裡與柴契爾的軍隊在臺前劍拔弩張之時,臺下也不乏其他角色左右著戰事的發展:戰爭爆發後,美國身為阿根廷、英國兩國的「盟友」,曾試圖調停戰爭、將兩國拉回談判桌繼續磋商
  • 戰後盤點,阿根廷人的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這場決定福克蘭群島主權歸屬問題的傳奇戰爭,總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福克蘭戰爭中,被俘虜的阿根廷現役軍人總數剛好超過12700 人。但是有655 人再也沒能回家,這就是那些陣亡的阿根廷將士。再者,假如英軍特混編隊中沒有編入「海鷂」這種在馬島戰爭中最為關鍵的飛機, 空戰的結果可能就大不相同。 可是到最後,最重的擔子還是落在了福克蘭的陸軍肩上。想想那些指揮官也確實可憐,而那些普通士兵更是值得同情,就這麼孤立無援地被扔在了一個個小島上,一輪接一輪地和敵人廝殺,到頭來還得吞下戰敗投降的苦果。
  • 馬島戰爭: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而戰
    當1982年福克蘭戰爭結束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用與我先前寫成的所有著作相同的方式來對這一段歷史進行全面描述,即儘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就事論事地描述雙方的客觀經歷。我也沒能與梅南德茲(Menéndez)準將見上一面,不過我把他的回憶錄譯成了英文,而且還與他的參謀長進行了談話,這對我很有幫助。自始至終我都得到阿根廷人非常禮貌的招待,他們也相當配合,為我提供了很多便利。對在戰爭期間與阿根廷軍直接對抗的英軍部隊的細節,很多專業人士表現出極大興趣。有幾位提出要見見他們的對手—那些英軍的連長和排長。「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見上一面?」有
  • 阿根廷想要英國想還,可為何馬島戰爭還是爆發了?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簡
  • 鐵與血的教訓:馬島戰爭對於世界海軍發展的啟示
    1982年的馬島戰爭,雖然規模有限,卻在現代海軍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由於二戰後的國際格局與關係變遷,很少發生兩個國家之間爆發的現代化海空對戰。馬島戰爭的特殊性,讓其在之後數十年裡,成為了各國海軍發展的啟示錄。
  •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了戰爭和尊嚴,而大英帝國卻輸掉了未來
    在二戰中蒙受了巨大損失的各國都儘量避免著世界大戰的再次發生,但有利益衝突的地方必定不可能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局部戰爭從來沒有從世界上消失過。在20世紀中後期發生的局部戰爭中,有一些是小國之間的戰爭或者內戰,有一些則受到了美國、蘇聯等軍事大國的插手,比如韓戰和越南戰爭。而在這些局部戰爭中,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戰爭是二戰結束以來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圍繞海島展開的戰爭。
  • 馬島戰爭:大英帝國最後的輝煌,弱國無外交最現實的詮釋
    面對阿根廷不宣而戰,英國政府迅速發動了反擊,派遣了三艘航母遠洋作戰在馬島上和阿根廷展開了爭奪戰,馬島戰爭正式爆發。此後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首先,英國擊沉了阿根廷的「聖菲」號潛艇,並在5月2日,英軍「徵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海域跟上了正返回港口的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在跟隨一段時間之後,柴契爾夫人親自下令:「擊沉它!」在得到命令之後,「徵服者」號核潛艇先後發出三枚魚雷,兩枚命中,半個小時後,「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沉入海底。
  • 馬島戰爭——二戰後英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一方面,英國已經在該島苦心經營了150餘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政治基礎;而阿根廷一直沒有忘記將其置於自身版圖之中,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爆發了這場激烈的世紀大戰,史稱"馬島戰爭"。一、戰爭,一觸即發戰爭開始前,英阿兩國已經因為強烈的國內矛盾而喘不上氣來:雖然在二戰後成為戰勝國,但大量的戰爭支出使得英國財政出現了大量問題,再加上之前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的經濟從1940年代末就持續低迷。
  •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掉了戰爭和尊嚴,而大英帝國輸掉了未來
    為此戰爭史上不乏圍繞海島的爭奪,而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爆發的馬島戰爭——自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圍繞海島展開的戰爭。西班牙人在18世紀中葉時來到這裡並從英國人手中搶走了馬島控制權,後來在1820年的時候,阿根廷誕生了,它從西班牙手中繼承了對馬島的控制權。
  • 馬島戰爭中的阿根廷陸軍:英軍還沒登陸,其實已不戰而敗
    尤其有意思的是,這一仗對於英國來說是跨越了大半個地球的「萬裡徵戰」;而對阿根廷來說卻是一場發生在「家門口」的戰爭。但是在後勤供應方面,卻是英軍佔據了全面優勢,而阿軍則是全面劣勢。以往我們對於馬島戰爭,關注點多在於精彩的海空戰和英國方面的出色動員與組織。成功的經驗固然抓人眼球並值得借鑑,而失敗的教訓其實也很引人深思。
  • 鷂式戰鬥機也曾在馬島戰爭威風過,但為何會退出歷史舞臺?
    > (文章下面有兵工科技讀者交流群,有興趣的讀者朋友歡迎進群)圖註:馬島戰爭時福克蘭群島
  • 維基精選:【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英國海外領土福克蘭群島(英語)/馬爾維納斯群島(略早由法國探險家命名
  • 馬島戰爭作為冷戰後最大規模的海空戰,其過程其實蠻搞笑的.
    馬島戰爭作為冷戰後最大規模的海空戰,其過程其實蠻搞笑的。
  • 馬島戰爭最為慘重的單次人員戰亡事件
    阿根廷海軍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馬島戰爭中「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戰沉事件成為此役中最為慘重的單次人員戰亡事件。本文摘自《馬島戰爭: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而戰》二戰後爆發的兩國之間的現代化海空對戰特別少,馬島戰爭就是其中之一,因而對各國現代化海軍建設的借鑑意義特別大,被譽為「各國海軍發展的啟示錄」。
  • 馬島之戰 - 阿根廷的傷心地
    1982年4月,阿根廷海軍司令豪爾赫·伊薩克·阿那亞負責制定這次登陸計劃,即「羅薩裡奧作戰」,分歧升級成了武裝衝突。4月4日,英國駐英屬福克蘭群島政府宣布投降,這一階段軍事行動中,阿軍有一人陣亡,英軍有一人受傷。隨後,馬島戰爭全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