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最為慘重的單次人員戰亡事件

2021-02-13 戰爭事典

著:[英]馬丁•米德爾布魯克(Martin Middlebrook)

譯:俞敏

阿根廷海軍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馬島戰爭中「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戰沉事件成為此役中最為慘重的單次人員戰亡事件。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前身是曾在美國海軍服役, 二戰時參與對日作戰的「鳳凰城」號(Phoenix)。

 

1982 年5 月1 日,「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和2 艘驅逐艦遵令向東行駛。幾艘艦都始終保持剛好在原先的專屬區外側航行,但是艦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來回出入專屬區,危險會大大增加。

 

阿根廷人並不知道,英軍的核潛艇「徵服者」號始終監視著「貝爾格拉諾將軍」 號的一舉一動。這艘潛艇1982 年4 月30 日整晚都在用遠程聲吶跟蹤阿根廷艦艇,甚至在後者向東航行之前就已開始跟蹤。次日晝間,艇上人員通過潛望鏡捕捉到阿根廷艦艇,並輕鬆跟在其身後直到最東部海域,之後阿根廷艦艇折返,英軍潛艇也跟著掉頭,整個航程將近926 千米。「徵服者」號可以在任何時候發動魚雷攻擊,不過英國政府還是不想在專屬區外發動對艦攻擊。英國政府在10 天前就已發出警告,只有在對方確實進入專屬區後,「徵服者」號才能獲準攻擊。

 

現在需要搞清楚的關鍵點是,各支艦艇任務組在1982 年5 月2 日的活動英國人到底知道多少,同時基於這些信息,英國人對於之後阿根廷方面的行動會做出怎樣的預判。「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艦群的活動,「徵服者」號已經上報, 這些艦艇當時正以中速向西開進。然而英國人並不知道,北部海區的幾艘主力艦此時也正在撤離。最後一次發現航母群的是1982 年5 月1 日晚間1 架「海鷂」上的電子設備,當時航母群距離英軍特混編隊僅277.8 千米。

 

伍德沃德少將5 月2 日這一整天都在考慮阿根廷軍是否會發動一次攻擊,他相信它們仍然在向北航行,他可以在夜間悄悄靠近,佔據某個有利位置,然後在次日發起攻擊。如果「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艦群從南面殺來, 穿過322 千米長的伯德伍德淺水區,到那時「徵服者」號再想跟蹤可就無能為力了; 要是該艦群分頭行進的話,3 艘艦中「徵服者」號肯定會跟丟2 艘。「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可能確實老了點,但起碼裝備了15 門152.4毫米火炮,而另2 艘驅逐艦也都有射程超過32 千米的飛魚飛彈。因此,對伍德沃德少將而言,未來的這一天必定危險重重,南北兩面的阿根廷艦艇都有可能會發動攻擊。他決定向倫敦方面懇請改變潛艇的交戰規則,允許他在專屬區外發動攻擊。

 

英國戰時內閣就此請求召開緊急磋商會議,因此時間上稍有耽擱,當天正好是周日,不過「徵服者」號的艇長還是在當天下午收到了最新交戰規則。這些規則並不是針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制定的;專屬區外的任何阿根廷戰艦都有可能遭到攻擊,只不過「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艦群是當時英國潛艇接觸到的唯一目標。

 

1982 年5 月2 日下午3 點57 分,「徵服者」號瞄準「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發射了3 枚魚雷。這些都是老式的Mk-8魚雷,儘管相對來說構造簡單,但是彈頭巨大。「徵服者」號的艇長之所以選用這種魚雷,是因為他知道「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舷側基本上都包覆著152.4 毫米厚的裝甲板;即便是Mk-8 也未必能夠擊穿這些裝甲板。3 枚魚雷以「撒布」方式被發射,幾乎可以確保1~2 枚命中。距離其實很近,僅1280 米,對於這類攻擊,這算是一個理想的射程。結果是2 枚魚雷命中。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算是一個唾手可得的目標——航程固定,沒有採取「之」字形機動,航速大約10 節。2 艘驅逐艦都在北側,距離潛艇較遠。當時它們正在所謂的「扇形編隊」內保持「之」字線航行,與「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間距時近時遠,在6.4~9.14 千米。根據描述,那時的天氣「不好不壞,海況3~4 級,但正變得越來越糟」。南半球高緯度的短暫白晝即將結束。艦上共有1093 人,其中包括戰前徵募的792 人。艦上僅30% 的人屬於應徵水兵,多數艦員2 月份才聚集到一起,其餘的戰時人員上艦也還不到一個月。實際上該艦並未超員,它還能多載200 人,而且艦員的構成相對年輕,因此這並不是傷亡慘重的關鍵因素。

 

這波魚雷攻擊的整個過程還是存在幾處疑點。多數人相信,靠近艦艏的地方是該艦第一次被擊中的部位,但我見到的8 名艦員,包括邦佐艦長都相信, 這實際上已經是該艦第二次被擊中。兩次擊中僅隔3~4 秒,只不過首先描述靠近艦艏那次命中的效果,顯得更為順理成章。這枚魚雷打中距離艦艏9.1~13.7 米的部位,該部位在側面裝甲前端邊界外,不在內部反魚雷凸角範圍內。爆炸非常劇烈。艦艇的整個前端被炸得無影無蹤,露出的甲板板材殘片晃悠悠地掛在那裡。好在後方的防水隔艙扛住了這一次重擊,該部位並未進水。此外,防火隔壁後方的彈藥艙也沒有爆炸,但40 毫米儲彈艙跟著艦艏殘骸一起被炸飛了, 四分五裂的彈藥箱木片後來在海面上漂得到處都是。該艦的前端當時可能一個人也沒有。這已經是這艘巡洋艦第三次掉「腦袋」了。第一次是在二戰期間; 第二次是在阿根廷海軍中服役的時候,撞上了友艦「諾貝諾·德·胡裡奧」號(Noveno de Julio)。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的艦長厄克託爾·邦佐

第二枚魚雷的命中導致大量人員傷亡。這次打中的是走向艦艉方向全長四分之三處,倒黴的是,該處就在甲板後端邊界數米之外。艦體劇烈搖晃起來,邦佐艦長形容當時「就像是整艘艦猛地一下衝上了沙灘,之後便一動不動」。命中位置後方不遠處就是彈藥,不過沒被引爆,這算是唯一值得慶幸的事情。魚雷輕易地打穿艦體側面,之後在後機艙爆炸,值班人員被當場掀翻。

但是這次大爆炸所產生的破壞力遠不止此。緊挨著機艙上端的是兩個食堂:一個士官食堂,一個高級水兵食堂。再往上一層是兩個大餐廳和一個大的娛樂區,該娛樂區也被稱為「冷飲小賣部」。這些地方人員密集,尤其是小賣部和餐廳,因為下午4 點就該換崗了。內部爆炸必定要有一個排出通道,能量大部分向上釋放, 就把這些艙室全都炸開了,主甲板上留下一個18.3 米長的大洞。這幾處區域的人無一倖免,後來估計死亡人數為275,也就是說85% 的罹難人數都集中在這裡。其中大多數是職業水兵,應徵入伍的人較少,沒有軍官。軍官的艙室和幾個值勤崗位在該艦的其他部位。那些在爆炸區邊緣被燒成重傷的倖存者,都報告稱有一個巨大火球沿著升降口過道直衝下來。發生爆炸後,並沒有馬上起火,但艦艇內部很快便充斥著濃煙。

 

巡洋艦隻能蹣跚而行。前端的隔艙還沒有出現漏洞,但海水從後方魚雷破洞口湧入的情況,無法直接觀察到,灌入的海水也沒法排出。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顯然正在下沉,它持續向左傾斜,同時艦艏也開始沒入水中。數百名水兵慌亂不迭地從下層艙室爬上甲板,有些是從後方的魚雷爆炸區跑出來的,身上一絲不掛,已經被嚴重燒傷。攻擊發生20 分鐘後,邦佐艦長下令棄艦。大部分艦員乘坐儲存在兩舷塑料箱內的特製橡皮救生筏逃離。在艦長下達棄艦令的當口,這些塑料箱就被拴著繩子扔進了海裡,用力拉繩子,會彈出一個二氧化碳氣囊,給救生筏充上氣。用於搭載那些從魚雷爆炸中倖存下來的艦員,救生筏數量綽綽有餘。當時還有些亮光,因此大家並沒有大的恐慌。後面接連發生的幾次事故又導致多人死亡,但總算沒有大批人員被困在下層甲板。

阿根廷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1982 年5 月2 日在南大西洋被擊沉。此圖是一名倖存者從救生艇上拍攝的。

 

兩艘驅逐艦「伊波利託·伯查德」號和「皮耶德拉·布埃納」號根本沒發覺「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遭到攻擊,更別說被擊沉的事。英國潛艇發動魚雷攻擊時, 兩艘艦消失在了一片昏黑中,儘管通過雷達保持著聯絡,但巡洋艦根本看不到它們。「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遭到魚雷攻擊時,電臺也失靈了,從艦上發射出去的求救火箭彈和照明彈也沒被兩艘驅逐艦看到。

 

初期報告中提到「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沉沒導致368 人喪生,這一數字很長時間都沒有變動,即便後來統計出來的人數較少,但它還是經常被那些想要擴大事件爭議的人所引用。實際死亡人員應該是321 名海軍和2 名平民,有的是溺水而亡,有的是傷重而死,當然正如上文所說,大多數人就是直接死於魚雷爆炸。

 

在「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戰沉後,第79 特混編隊的其他艦艇接到進入本土淺水區的命令,以逃避英軍潛艇的威脅。阿根廷艦艇從公海成批撤退,標誌著大規模衝突第一階段的落幕。英軍特混編隊已經抵達,並展開行動,阿根廷海軍後來很想尋機一戰,但英軍特混編隊最終全身而退。阿根廷軍在1982 年5 月1 日斯坦利附近的戰鬥行動中遭受了一系列的小挫折,現在又損失了噸位第二的艦艇。所有的這一切,都發生在48 小時之內。

本文摘自《馬島戰爭: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而戰》

二戰後爆發的兩國之間的現代化海空對戰特別少,馬島戰爭就是其中之一,因而對各國現代化海軍建設的借鑑意義特別大,被譽為「各國海軍發展的啟示錄」。本書作者馬丁·米德爾布魯克是少數幾位獲準採訪曾參與馬島行動的阿根廷人員的英國歷史學家,他從阿根廷軍隊的視角出發,生動地記錄了馬島戰爭的全程,並從政治、軍事方面分析了了阿根廷軍失敗的深層次原因,對阿根廷軍隊的作戰組織方式、指揮層所制訂的作戰規劃和反擊行動提出了全新的見解。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

相關焦點

  • 橡樹 | 馬島戰爭前說:1982年的愚人節
    只等著善歌者去吟詠……1982年4月,英國與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或英國稱為的福克蘭群島再次爆發大戰,作為老牌海軍強國,英國海軍編成特混艦隊,萬裡徵戰,在經過70天戰爭,完勝阿根廷,重新佔領馬島。這便是著名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也被稱為南大西洋戰爭或福克蘭群島戰爭。——本文為便於書寫與閱讀,均採用馬島和馬島戰爭記載。
  • 馬島戰爭,33周年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航空知識]微信號1982年4月2日,時任阿根廷總統的加爾鐵裡下令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發動進攻,馬島戰爭由此被視為正式開始
  • 戰後盤點,阿根廷人的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這場決定福克蘭群島主權歸屬問題的傳奇戰爭,總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福克蘭戰爭中,被俘虜的阿根廷現役軍人總數剛好超過12700 人。但是有655 人再也沒能回家,這就是那些陣亡的阿根廷將士。再者,假如英軍特混編隊中沒有編入「海鷂」這種在馬島戰爭中最為關鍵的飛機, 空戰的結果可能就大不相同。 可是到最後,最重的擔子還是落在了福克蘭的陸軍肩上。想想那些指揮官也確實可憐,而那些普通士兵更是值得同情,就這麼孤立無援地被扔在了一個個小島上,一輪接一輪地和敵人廝殺,到頭來還得吞下戰敗投降的苦果。
  •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了戰爭和尊嚴,而大英帝國卻輸掉了未來
    在二戰中蒙受了巨大損失的各國都儘量避免著世界大戰的再次發生,但有利益衝突的地方必定不可能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局部戰爭從來沒有從世界上消失過。在20世紀中後期發生的局部戰爭中,有一些是小國之間的戰爭或者內戰,有一些則受到了美國、蘇聯等軍事大國的插手,比如韓戰和越南戰爭。而在這些局部戰爭中,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戰爭是二戰結束以來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圍繞海島展開的戰爭。
  • 馬島戰爭: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而戰
    我找到一些英方參戰部隊,並對其進行了採訪,還跑去福克蘭訪問島上居民,並對當年的戰場展開調研,但我始終認為該書存在缺憾。我心裡一直存著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有朝一日親身前往阿根廷,對那些在馬島戰鬥過的阿根廷軍隊指揮官和普通戰士進行採訪。這個想法到1987年才終於得以實現,我拿到了籤證,這也是英國軍事作家第一次獲得這種待遇。在此條件下,便有了此書的付梓。
  • 馬島戰爭——二戰後英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一方面,英國已經在該島苦心經營了150餘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和政治基礎;而阿根廷一直沒有忘記將其置於自身版圖之中,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爆發了這場激烈的世紀大戰,史稱"馬島戰爭"。一、戰爭,一觸即發戰爭開始前,英阿兩國已經因為強烈的國內矛盾而喘不上氣來:雖然在二戰後成為戰勝國,但大量的戰爭支出使得英國財政出現了大量問題,再加上之前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的經濟從1940年代末就持續低迷。
  • 最蠢挑事:馬島戰爭
    這件事發生在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的大背景下,當時英軍十分強勢地把以馬島為中心、半徑200海裡的範圍劃作「禁航區」,「貝爾拉格諾」號徘徊在這塊區域邊緣以外,即便如此,它仍沒能倖免。當局意識到局勢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然而,這群軍人在治理國家方面並不怎麼高明,他們決定來一劑猛藥——依靠一場規模足夠大的戰爭來轉嫁國內矛盾。由此可見,馬島戰爭從來不是「維護國家領土完整」這麼高尚,而是阿根廷軍人政府苟延殘喘的嘗試罷了。阿根廷想打英國,手裡還是有點本錢的。
  • 維基精選:【馬島戰爭】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期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反對以加爾鐵裡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對馬島採取軍事行動,轉移視線以解決國內的政治危機。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隊率先登陸南喬治亞島,並且升起阿根廷國旗。1982年4月2日,加爾鐵裡總統下令對馬島發動進攻。隨後,英國派出海空軍對馬島和周邊海域的阿根廷軍發動反擊,登陸並且收復馬島。
  • 鐵與血的教訓:馬島戰爭對於世界海軍發展的啟示
    1982年的馬島戰爭,雖然規模有限,卻在現代海軍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由於二戰後的國際格局與關係變遷,很少發生兩個國家之間爆發的現代化海空對戰。馬島戰爭的特殊性,讓其在之後數十年裡,成為了各國海軍發展的啟示錄。
  • 鷂式戰鬥機也曾在馬島戰爭威風過,但為何會退出歷史舞臺?
    > (文章下面有兵工科技讀者交流群,有興趣的讀者朋友歡迎進群)圖註:馬島戰爭時福克蘭群島
  • 1982年的馬島戰爭高技術含量如何?
    那麼,這場戰爭高科技含量究竟達到什麼水準?    1982年的馬島戰爭,雖然規模有限,而且持續時間也只有74天,但意義卻非常重大。是二戰結束之後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現代化海陸空聯合作戰。那麼,這場戰爭高科技含量究竟達到什麼水準?
  • 馬島戰爭:二戰後唯一真正的大海戰
    馬島海戰的主要戰場全部在海上和島嶼,動用多種先進位導武器和電子裝備,是一場水下、海面、空中、陸上配合的立體戰爭,還是一場典型的遠程突襲、封鎖登陸及島嶼攻防等多種作戰樣式的現代化海戰。1982年5月2日,英國當時最先進的「謝菲爾德」號被「飛魚」飛彈擊中,幾個小時後沉沒。
  • 馬島戰爭前,誰控制馬爾維納斯群島?
    從地理位置上看,馬島距離阿根廷更近,但目前實際控制者卻是萬裡之外的英國,兩方甚至在上個世紀因為馬島的歸屬權爆發過一次戰爭。直至今天,阿根廷仍舊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聲索,那麼這組坐落在阿根廷家門口的群島究竟屬於其中的哪一方呢?
  • 馬島之戰 - 阿根廷的傷心地
    由於群島上沒有永久居民,1823年,阿根廷授權德國出生的商人路易斯·韋爾內(Luis Vernet)在這裡捕魚並獵取野牛。1829年,阿根廷任命韋爾內為群島軍事和民事的總指揮。兩年後,馬島的統治權被美國人中止了。
  • 馬島之戰:英阿的世紀仇恨
    儘管戰爭硝煙已散盡多時,但這個南大西洋上的「火藥桶」卻依然演繹著英阿之間長達兩個世紀的「恩怨情仇」。  如今,石油「點燃」了新一輪英阿之爭。  2010年2月22日,英國迪塞爾石油公司宣布,他們已經開始在英國和阿根廷有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附近海域大規模勘測石油。  勘測行動立即刺激了各方的敏感神經。
  • 觀察 | 群島與群像:馬島戰爭的阿根廷聲音
    在門多薩——這座聖馬丁留下過足跡的城市,塞爾希奧從聖馬丁的馬島主權論談起,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的馬島戰爭史觀:    作為冷戰時期規模最大的海陸空聯合作戰,馬島戰爭遠不僅是一次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較量:在加爾鐵裡與柴契爾的軍隊在臺前劍拔弩張之時,臺下也不乏其他角色左右著戰事的發展:戰爭爆發後,美國身為阿根廷、英國兩國的「盟友」,曾試圖調停戰爭、將兩國拉回談判桌繼續磋商
  • 英阿馬島之戰,阿根廷輸掉戰爭失去尊嚴,而日不落帝國卻失去未來
    由於各國在二戰中都損失慘重,經濟停滯且人員傷亡巨大,所以各國一直小心翼翼避免再次爆發世界範圍的戰爭。但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衝突,對於爭議的領土,局部戰爭一直不能避免。比如朝鮮和韓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在領土紛爭上所產生的矛盾一直無法解決,再加上美國的插手,都爆發過小規模的局部戰爭。
  • 可說是孤軍奮戰,馬島戰爭中永遠值得敬佩的阿根廷空軍部隊
    結果有2 架「坎培拉」被擊落,3 名機組人員喪生。這些轟炸行動的唯一成果就是在1982 年6 月8 日擊中了中立的超級油輪「大力神」號,同時在戰爭的最後兩周對英軍地面部隊造成一定幹擾。 第3 攻擊集群 基地位於雷孔基斯塔(Reconquista)。該單位使用「巖堡」對地攻擊機,這也是戰時阿根廷使用的唯一一種國產飛機。
  • 阿根廷想要英國想還,可為何馬島戰爭還是爆發了?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簡
  • 馬島為何會成為英國和阿根廷爭奪的焦點?
    其為了轉移視線,對國民喊出收復馬島的口號加爾鐵裡非常不得民心,但南喬治亞島國旗事件讓他駁回了不少好感。所以當大家稱呼他為阿根廷英雄之後,他開始飄了,在收復馬島的問題上沒有循序漸進,而是選擇提前對英國發動馬島戰爭。所以 1982年初,英國與阿根廷再次談判破裂,阿根廷決定武力收復馬島,收回馬島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