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局部戰爭。
最終以阿根廷失敗告終。
馬島,阿根廷人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之為福克蘭群島。
這是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架的群島,整個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千米,群島首府是斯坦利,馬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馬島群島的陸地面積為1.22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1,300千米。
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
1764年,法國船長路易斯·安東尼·布幹維爾在東福克蘭島建立了路易港,福克蘭群島開始有人類居住。
1766年,英國船長約翰·麥克布賴德也在森德爾斯島建立了埃格蒙特港。
1766年,西班牙獲得了法國在島上建立的定居點,並於次年將其更名為索萊達港。
西班牙人發現埃格蒙特港後於1770年將其佔領,引發了1770年福克蘭群島危機。
一年後,西班牙為了避免戰爭,將埃格蒙特港歸還英國。
英國和西班牙人建立的定居點在群島上共存到1774年,英國出於戰略考量主動從群島撤軍。
西班牙的拉普拉塔總督轄區成為領地上僅有的政府存在。
說到這,不得不解釋一下拉普拉塔總督轄區,西班牙語叫Virreinato del Río de la Plata,成立於1776年8月1日,是西班牙帝國在南美洲建立的總督轄區。
領土覆蓋拉普拉塔平原大部分地區,包括今天的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國,首都就是布宜諾斯艾利斯。
1806年1月和1807年2月3日,英國兩次入侵普拉塔總督轄區,未果。
1810年,阿根廷爆發五月革命推翻了拉普拉塔總督,1816年7月9日阿根廷正式獨立。
同年,阿根廷宣布繼承這片南大西洋西班牙殖民地的主權,這其中就包括馬島。
所以,從歷史脈絡上講,原大部分拉美國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馬島原本就屬於拉美國家。
由於群島上沒有永久居民,1823年,阿根廷授權德國出生的商人路易斯·韋爾內(Luis Vernet)在這裡捕魚並獵取野牛。
1829年,阿根廷任命韋爾內為群島軍事和民事的總指揮。
兩年後,馬島的統治權被美國人中止了。
1831年,因在捕撈權和狩獵權上出現爭議,美國海軍將領西拉斯·鄧肯率領的列星頓號軍艦攻擊了島上的定居點,並宣布島上的政府統治到此結束。
英國從過去統治大海的經驗上,深知制海權對於一個島國有多大的重要性,馬島便是其中之一。
英軍於1833年到達群島,重申英國擁有這裡的主權,阿根廷邦聯抗議英國的做法,從此阿根廷開始不間斷地針對英國提出正式抗議。
1840年,馬島群島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兩次世界大戰中,馬島成為了英國控制南大西洋的輔助軍事基地。
1914年12月,福克蘭群島海戰爆發,英軍幾乎全殲了德軍東亞分艦隊。
福克蘭群島海戰
東亞分艦隊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90年代中期至1914年間除了「德國公海艦隊」外最為龐大的海外派遣艦隊。
二戰結束後,英國和阿根廷對群島主權的糾紛再起。
20世紀下半葉,阿根廷總統胡安·裴隆聲稱對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
60年代,聯合國通過了一項非殖民化的決議案,阿根廷認為這一決議案對自己的立場有利,兩國間的主權爭端愈演愈烈。
1964年,阿根廷向聯合國申訴,要求界定馬島群島的主權。
196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065號決議案,呼籲兩國展開雙邊談判,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1966年至1968年,英國就移交福克蘭群島(馬島)同阿根廷進行秘密談判。
1971年,雙方就群島和大陸間的貿易關係達成協議,阿根廷因此於1972年在斯坦利建成了一座臨時機場。
1979年,柴契爾夫人當選英國首相,由於政府面臨預算削減,而維持對福克蘭群島(馬島)的統治又需要一定的費用,英國再次考慮將群島主權移交阿根廷。但實質性的主權談判在1981年再度中止。
1982年4月,阿根廷海軍司令豪爾赫·伊薩克·阿那亞負責制定這次登陸計劃,即「羅薩裡奧作戰」,分歧升級成了武裝衝突。
4月4日,英國駐英屬福克蘭群島政府宣布投降,這一階段軍事行動中,阿軍有一人陣亡,英軍有一人受傷。
隨後,馬島戰爭全面爆發。
英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競技神號和新服役的無敵號,20餘架海鷂戰鬥攻擊機,英國陸軍傘兵團和皇家裝甲團組成的第三突擊旅,四艘潛艇,以及有43艘英國商船作為補給船。
競技神號航母
無敵號航母
4月中,英國在南大西洋的英國海外領地阿森松島建立了威迪亞威克空軍基地基地,包括負責護航的麥道幽靈FGR.2戰鬥轟炸機與44中隊的火神式轟炸機、還有一個勝利式空中加油機機群。
隨後,英國和阿根廷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空戰和海戰。
但當時除了跟阿根廷爆發過邊境衝突的智利以外,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家都支持阿根廷。
阿國空軍只要一起飛,英國在外海的艦隊就會收到智利的預警通知。
同時,大部分歐洲國家及美國早就倒向英國。
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德國聯邦情報局在馬島戰爭期間通過有後門程序的瑞士克裡普陀加密器全面竊聽了阿根廷海軍的加密通訊,並將阿根廷海軍的內部情報與艦艇動態交給英國方面,從而使英軍掌握了阿軍動態。
5月21日晚,英軍在東福克蘭島北岸,聖卡露斯水域的海灘登陸。共約四千名來自第3突擊旅、傘兵團第二及第三營(2 and 3 Para)的士兵登陸,隨即佔領馬島。
我找到了一張當時馬島戰爭地面攻擊路線。
兩個多月後,英國遠徵軍重新奪回了包括福克蘭群島在內的所有領地。
6月14日,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嫩德斯少將向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傑裡米·摩爾少將投降。
9800名阿根廷軍人成為戰俘。
當時的投降書內容如下:
我,阿根廷駐英屬福克蘭群島陸海空軍指揮官梅南德茲少將,向英女王之政府代表J.J.摩爾少將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果:
英國:255名英軍陣亡(包括8名香港華裔人員),775人受傷;英國皇家海軍謝菲爾德號、考文垂號和熱情號被擊沉
阿根廷:649名阿軍陣亡,1,657人受傷。阿根廷海軍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英國核潛艇徵服者號擊沉。
戰爭結束後,馬島上遺留下了117片雷區,包含有近兩萬枚地雷。
英國為了擴充軍力,增加了群島的駐軍規模,還建成了芒特普萊森特皇家空軍基地。
芒特普萊森特皇家空軍基地鳥瞰圖
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失敗,隨後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政府倒臺。
而在英國,隨著戰爭的勝利,加強了柴契爾夫人為首的政府權威,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選。
這場局部戰爭在英國-阿根廷關係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並且成為不少書籍、電影和歌曲的題材。
1990年,阿根廷和英國重新建立了外交關係,但由於無法對馬島主權的條款達成一致,雙邊關係自重建以來就在不斷惡化。
2009年,英國根據通過的憲法,群島擁有充分的內部自治權,英國只負責外交和軍事事務,保留軍事力量「保護英國利益並確保領地整體上得到良好治理」
同年,英國首相戈登·布朗與阿根廷總統克裡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舉行會晤,英國的態度很強硬,布朗表示不會再對福克蘭群島(馬島)的主權問題作進一步蹉商。
主權爭議:
英國和阿根廷都聲稱擁有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被列入聯合國非自治領土名單。
英國的立場是:福克蘭群島的人民沒有表現出變革的意願,並且不存在任何有關群島且懸而未決的問題。英國這些立場源於其自1833年起對群島的持續管理(僅有1982年阿根廷短暫佔領群島期間例外),並且島上居民「根據《聯合國憲章》擁有自決權」。
阿根廷方面政策堅持認為,福克蘭群島人沒有自決的權利,聲稱英國在1833年以「更強大的武力」威脅驅逐了群島上的阿根廷當局和居民,並且從此以後禁止阿根廷人民到群島上定居。阿根廷堅稱於1816年獨立時從西班牙手中繼承了群島的主權,因此英國1833年的佔領屬於非法行為。
另外,英國政府下令有關馬島戰爭的機密資料將在2082年解封。
最後,這是馬島政府的官網,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更像是一個旅遊網站https://www.falklands.gov.fk/
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
目前100000+人已加入智庫百曉生
推薦閱讀:
德國特色的腐敗(一)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
吉爾吉斯斯坦:五任總統的政壇拳擊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