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島海戰:阿根廷是不是吃錯藥了,敢用軍事偷襲英國?

2021-02-23 奇葩的世界觀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在聊天,說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馬島海戰,就是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打的一場為期74天的不宣之戰。

有個朋友就很疑惑,你說一個小小的阿根廷,哪裡來的勇氣,敢去打這個地球上五大流氓之一的英國?

而且是為了完全沒有意義的理由。還把那句關於這場戰爭,流傳最廣的總結:兩個小光頭爭一把梳子說出來,然後不懷好意的看著我。

我很生氣,難道光頭不能用梳子嗎?再說了,我是有頭髮的好吧。你看,你看。

還有,你不知道,你不會度娘嗎?度娘明明都有寫啊。

這是因為阿根廷當時的軍政府,快支持不下去了嘛,國內的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六、七百,全國到處都是長期性的工人罷工和遊行,他們需要來一場對外戰爭,用勝利來轉移國內的矛盾焦點。

這裡要說明一下了,讓馬島回歸,一直就是阿根廷的「民族大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馬島都是他們「失散多年的親人」。。。

沒錯。你的感覺對的,確實有點像我們對臺灣的感情。

當時,阿根廷軍隊佔領馬島之後,國內確實是一片歡呼啊,反政府的示威活動,馬上變成支持政府的愛國遊行。

當然,度娘也只能告訴你這些,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也非常需要這場戰爭。

柴契爾夫人這個名字,我們比較熟嘛,號稱鐵娘子。這個鐵娘子做了英國首相以後咧,大搞國企私有化,打擊工會,到了1982年,她就成了英國有民調以來,支持率最低的首相,沒有之一。

當時她的處境和阿根廷一樣,國內民眾反對她的浪潮,是一浪接一浪,到處都是喊著「甩掉這個婊子」的抗議人群。關鍵是,人家第二年還要大選耶。她必須要想辦法,扭轉民意。

於是就有了英國外交部和阿根廷談判過程中,步步後退,甚至還同意向阿根廷軍政府出售武器配件;也有了完全能截獲阿根廷全部電文的中情六處,對阿根廷奪島計劃居然一無所知。

而且柴契爾夫人還在各種場合、有意無意的表達出要放棄馬島的意願。她就公開表示:馬島啊,那個地方的軍費,就是我們大英帝國的財政負擔,我們一定要削減馬島的軍費;還有啊,我們整個皇家海軍都要縮編,馬島就不要什麼海軍基地啦,那幾首戰艦,什麼無畏號、無敵號,該報廢的報廢,該送人的送人。

反正是對阿根廷政府各種鼓勵、暗示、勾引。不止阿根廷,就連英國參於馬島的談判人員,都以為政府要放棄馬島了。

但是阿根廷軍隊真的登島以後呢,在媒體的渲染下,英國人一下就炸了鍋,群情那叫一個激憤吶,全國各地到處都掀起了各種各樣的愛國熱潮,示威的人們換下「甩掉這個婊子」的口號,換上了「滾他媽的阿根廷」。

整個英國,包括反對黨,全都上下一心,堅決要為國而戰。國防大臣就表示:外交部失去的土地,將由國防部奪回來。

如果英國也有公知,他們一定會哀嘆,怎麼這樣一個紳士之國,一夜之間全都成了愛國賊呢?

柴契爾夫人抓住這個機會,一刻也沒有猶豫,馬上就進入了戰鬥模式。

那幾艘應該報廢和送人的戰艦,也突然精神煥發,率艦隊遠徵萬裡之外的馬島。

皇家海軍的動員速度之快,英國政府的態度之堅決,不僅阿根廷感到意外,全世界各國都覺得很意外。

很顯然,阿根廷是被英國人裝進去了。柴契爾夫人的這個做法,中國古代兵家早就有過總結:示強求和、示弱求戰。在這場戰爭中,阿根廷顯然犯嚴重的錯誤,和我們隔壁的印度,六十年代犯的錯誤,是一樣一樣的。

在那個中印戰爭前夕,中國也是不斷將前沿哨卡往後移,看起來就好像中國在節節敗退,無意跟阿三對抗,結果突然調動軍隊反撲,讓印度軍隊上演了一場,比非洲的斑馬群奔跑更壯觀的大潰逃。

最後柴契爾夫人因為這一戰,贏得了身前身後名,不但1984年順利連任,還在1989年繼續三連任。

更重要的是,她喚醒了當時英國人日漸消失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把英國又重新凝聚起來,減慢了英國的倒退速度,GDP也從第五,上升到第四。

其實關於這場戰爭,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做一個有所作為的政治家,一定要善於發現並鼓吹民族自豪,如果沒有,就想辦法製造一個。

比如,奧運會弄個獎什麼的,如果實力足夠,也可以舉辦一次奧運會。如果這個還不夠,偶爾來一場無法避免的局部戰爭,也不是不可以。

畢竟當一個大國需要開戰的時候,它會製造一切開戰理由,並拒絕談判和調解。

相關焦點

  • 馬島為何會成為英國和阿根廷爭奪的焦點?
    海島具有重要的地理、軍事、經濟戰略價值,所以歷年來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競相角逐之地。據初步統計,全球有將近60個國家,在海島主權問題上存在著爭端,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馬島之爭,他們為了爭奪馬島主權,爆發了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馬島的全名是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其為福克蘭群島。
  • 中國支持馬島歸還阿根廷:英國的舊債該還了!
    小丑淡淡的說:「監獄裡什麼也沒有,而且旁邊關的都是前幾天失蹤的人,有些有用的可以去做士兵、?師和清潔工,沒用的只可以被關著,並且只能吃別人吃的剩飯,有時候沒有還吃不了。所以有人已經撐不住了,被活活餓死了」。
  • 中國為什麼支持馬島屬於阿根廷?
    不管是阿根廷收復馬島,還是印度收復果阿、達曼和第烏島地區,以及中國收復香港,都屬於國際反殖民鬥爭的一部分。因此,阿根廷收復馬島,是完全合理合法。但在1831年,美國派遣「勒星頓」號戰艦,將馬島東部地區的阿根廷居民點,全部炮轟摧毀。藉助美國的軍事餘威,英國人於1833年,重返馬島,並驅逐了馬島上的阿根廷官員。
  • 阿根廷想要英國想還,可為何馬島戰爭還是爆發了?
    簡稱為「馬島」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為「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太平洋巴塔尼哥亞大陸架上的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和西福克蘭島兩個比較大的島,還有其他776個小島,總面積12173平方公裡,2016年統計的人口是3398人。
  • 馬島之戰 - 阿根廷的傷心地
    一年後,西班牙為了避免戰爭,將埃格蒙特港歸還英國。英國和西班牙人建立的定居點在群島上共存到1774年,英國出於戰略考量主動從群島撤軍。西班牙的拉普拉塔總督轄區成為領地上僅有的政府存在。1810年,阿根廷爆發五月革命推翻了拉普拉塔總督,1816年7月9日阿根廷正式獨立。同年,阿根廷宣布繼承這片南大西洋西班牙殖民地的主權,這其中就包括馬島。所以,從歷史脈絡上講,原大部分拉美國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馬島原本就屬於拉美國家。
  • 馬島戰爭:阿根廷為福克蘭群島而戰
    當1982年福克蘭戰爭結束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用與我先前寫成的所有著作相同的方式來對這一段歷史進行全面描述,即儘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就事論事地描述雙方的客觀經歷。這個想法到1987年才終於得以實現,我拿到了籤證,這也是英國軍事作家第一次獲得這種待遇。在此條件下,便有了此書的付梓。我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後才清楚,我是被作為特例對待的,此事主要由阿根廷海軍負責運作,他們儘量滿足我的採訪申請。
  •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了戰爭和尊嚴,而大英帝國卻輸掉了未來
    在20世紀中後期發生的局部戰爭中,有一些是小國之間的戰爭或者內戰,有一些則受到了美國、蘇聯等軍事大國的插手,比如韓戰和越南戰爭。而在這些局部戰爭中,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戰爭是二戰結束以來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圍繞海島展開的戰爭。馬島戰爭即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從1982年4月2日開始,英國派出的軍隊成功從阿根廷手上奪回了馬島的控制權,戰爭以英國的勝利為結束。
  • 戰後盤點,阿根廷人的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這場決定福克蘭群島主權歸屬問題的傳奇戰爭,總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福克蘭戰爭中,被俘虜的阿根廷現役軍人總數剛好超過12700 人。但是有655 人再也沒能回家,這就是那些陣亡的阿根廷將士。英國人在戰後循著蛛絲馬跡找到了大多數戰地墓穴,並提議將遺體交還給阿根廷的家屬安葬,但阿根廷政府卻斷然拒絕,聲稱福克蘭是阿根廷領土,屍體理應就地安葬。於1982 年4 月2 日死在政府大樓的佩德羅·加奇諾,是唯一一個死後遺體被帶回國內的阿根廷軍人。英國人在達爾文建造了一個公墓,將230 餘具遺體遷葬到了那裡。這個數字佔阿根廷已知陣亡人員總數的90% 以上。
  • 馬島問題上,有多少國家支持阿根廷,哪些國家支持英國?
    支持阿根廷最主要的國家是蘇聯,支持英國最主要的國家是美國法國發生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是一場關於領土糾紛的海陸戰爭,以英國奪回馬爾維納斯群島控制權結束
  • 馬島戰爭中的阿根廷陸軍:英軍還沒登陸,其實已不戰而敗
    自大航海時代馬島被發現後,西方多國的殖民者都曾涉足,其中包括西班牙和英國。阿根廷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後認為本國擁有馬島主權,而英國長期以來則實際控制著馬島,並在島上有居民和駐軍,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一個半世紀。
  • 最後的大英帝國,遠洋作戰碾壓阿根廷,馬島之戰大獲全勝
    於是阿根廷和英國之間的矛盾就來了,奈何阿根廷國家弱小,根本沒能力對抗英國,馬島也就再一次回到了英國控制下。於是柴契爾夫人召開會議,說服各路大臣支持派遣海軍遠赴南美給阿根廷一個教訓。英國皇家海軍奉命組建一支航母戰鬥群,前往馬島與阿根廷一決勝負。其實英國對這次遠徵也是抱著不安心理的,畢竟從英國本土到阿根廷足足有大約13000公裡。
  • 馬島戰爭:二戰後唯一真正的大海戰
    前言:盤點二戰後最經典的海戰,非英國與阿根廷於1982年發生的馬島海戰莫屬。
  • 馬島外海逡巡的輕騎兵———阿根廷「埃斯波拉」級護衛艦 - 南美洲 NO.2
    阿根廷在1982年馬島戰爭前,阿根廷是南美第二大海軍強國,擁有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萬噸級巡洋艦和先進常規潛艇。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的失敗使其海軍遭受重創。印有馬島地圖的阿根廷50比索《2020年人類發展指數報告》▼
  • 觀察 | 群島與群像:馬島戰爭的阿根廷聲音
    我一直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講解,為遊客展示真實的門多薩與真實的阿根廷。」    塞爾希奧·羅薩雷斯(Sergio Rosales)是我們在門多薩市的嚮導。在門多薩——這座聖馬丁留下過足跡的城市,塞爾希奧從聖馬丁的馬島主權論談起,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的馬島戰爭史觀:    作為冷戰時期規模最大的海陸空聯合作戰,馬島戰爭遠不僅是一次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較量:在加爾鐵裡與柴契爾的軍隊在臺前劍拔弩張之時,臺下也不乏其他角色左右著戰事的發展:戰爭爆發後,美國身為阿根廷、英國兩國的「盟友」,曾試圖調停戰爭、將兩國拉回談判桌繼續磋商
  • 惠成志 ▏馬島海戰淺析
    這是二戰結束以來,在南大西洋首次爆發的一場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是諸軍兵種參加的現代海戰的縮影。現從十個方面作以膚淺分析。馬島戰爭爆發前夕,英阿對國內外形勢都有分析判斷,但各有失誤。發動戰爭的阿根廷,看到了國內強烈的民族情感,但是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誤判了英國的激烈反應,忽視了美歐北約對英國的支持。
  • 馬島戰爭作為冷戰後最大規模的海空戰,其過程其實蠻搞笑的.
    馬島戰爭能打起來,其實主要責任在阿根廷,主要原因是阿根廷人的判斷失誤。怎麼個判斷失誤呢?阿根廷人堅定的認為,佔領馬島,英國人基本是會吃個啞巴虧的。關於馬島的歸屬比較複雜,反正就是英國和阿根廷都認為馬島屬於自己,但事實上是被英國控制著。不過阿根廷這麼多年也默認了事實,因為馬島實在沒啥價值。馬島面積不小,各個島嶼面積加在一起超過了一萬兩千平方公裡,幾乎相當於半個海南島。可是面積雖然不小,土地卻極為貧瘠,不適於人居。這麼大的面積上,只有三千多英國人住在上面。
  • 馬島之戰:英阿的世紀仇恨
    2010年2月22日,英國迪塞爾石油公司宣布,他們已經開始在英國和阿根廷有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附近海域大規模勘測石油。  勘測行動立即刺激了各方的敏感神經。阿根廷總統克裡斯蒂娜隨即頒布限航令,限制迪塞爾公司向爭議海域運送鑽井平臺。阿副外長塔切蒂表示,英國石油勘測進行不下去之日,就是與我們談判之時。
  •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掉了戰爭和尊嚴,而大英帝國輸掉了未來
    別看很多小島孤懸海外,但在海權時代,它有著重要的軍事和經濟戰略價值,控制了海島就等於擁有了一座海軍前進周轉基地,它可以為海軍提供必要的物資支持,如果加以投資,甚至還可以作為海軍修整和補充戰力的軍事基地。為此戰爭史上不乏圍繞海島的爭奪,而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爆發的馬島戰爭——自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圍繞海島展開的戰爭。
  • 你一定聽過的艦名——馬島海戰刺痛英國的戰艦復活
    在英國婦孺皆知的HMS「謝菲爾德」號是一艘英國皇家海軍42型驅逐艦,這艘戰艦在1982年5月10日被阿根廷空軍擊沉。隨後英國海軍將一艘1984年開工的22型護衛艦命名為「謝菲爾德」號,以此紀念在馬島海戰中遭到擊沉的英國戰艦。但是2002年22型護衛艦「謝菲爾德」號正式退役,此後十餘年中這一艦名都沒有出現在英國皇家海軍序列中。
  • 馬島戰爭:大英帝國最後的輝煌,弱國無外交最現實的詮釋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派遣第40兩棲編隊強行登陸馬島,對駐守在馬島的英國人發動攻擊,僅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馬島的英國總督率眾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