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幾個朋友在聊天,說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馬島海戰,就是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打的一場為期74天的不宣之戰。
有個朋友就很疑惑,你說一個小小的阿根廷,哪裡來的勇氣,敢去打這個地球上五大流氓之一的英國?
而且是為了完全沒有意義的理由。還把那句關於這場戰爭,流傳最廣的總結:兩個小光頭爭一把梳子說出來,然後不懷好意的看著我。
我很生氣,難道光頭不能用梳子嗎?再說了,我是有頭髮的好吧。你看,你看。
還有,你不知道,你不會度娘嗎?度娘明明都有寫啊。
這是因為阿根廷當時的軍政府,快支持不下去了嘛,國內的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六、七百,全國到處都是長期性的工人罷工和遊行,他們需要來一場對外戰爭,用勝利來轉移國內的矛盾焦點。
這裡要說明一下了,讓馬島回歸,一直就是阿根廷的「民族大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馬島都是他們「失散多年的親人」。。。
沒錯。你的感覺對的,確實有點像我們對臺灣的感情。
當時,阿根廷軍隊佔領馬島之後,國內確實是一片歡呼啊,反政府的示威活動,馬上變成支持政府的愛國遊行。
當然,度娘也只能告訴你這些,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也非常需要這場戰爭。
柴契爾夫人這個名字,我們比較熟嘛,號稱鐵娘子。這個鐵娘子做了英國首相以後咧,大搞國企私有化,打擊工會,到了1982年,她就成了英國有民調以來,支持率最低的首相,沒有之一。
當時她的處境和阿根廷一樣,國內民眾反對她的浪潮,是一浪接一浪,到處都是喊著「甩掉這個婊子」的抗議人群。關鍵是,人家第二年還要大選耶。她必須要想辦法,扭轉民意。
於是就有了英國外交部和阿根廷談判過程中,步步後退,甚至還同意向阿根廷軍政府出售武器配件;也有了完全能截獲阿根廷全部電文的中情六處,對阿根廷奪島計劃居然一無所知。
而且柴契爾夫人還在各種場合、有意無意的表達出要放棄馬島的意願。她就公開表示:馬島啊,那個地方的軍費,就是我們大英帝國的財政負擔,我們一定要削減馬島的軍費;還有啊,我們整個皇家海軍都要縮編,馬島就不要什麼海軍基地啦,那幾首戰艦,什麼無畏號、無敵號,該報廢的報廢,該送人的送人。
反正是對阿根廷政府各種鼓勵、暗示、勾引。不止阿根廷,就連英國參於馬島的談判人員,都以為政府要放棄馬島了。
但是阿根廷軍隊真的登島以後呢,在媒體的渲染下,英國人一下就炸了鍋,群情那叫一個激憤吶,全國各地到處都掀起了各種各樣的愛國熱潮,示威的人們換下「甩掉這個婊子」的口號,換上了「滾他媽的阿根廷」。
整個英國,包括反對黨,全都上下一心,堅決要為國而戰。國防大臣就表示:外交部失去的土地,將由國防部奪回來。
如果英國也有公知,他們一定會哀嘆,怎麼這樣一個紳士之國,一夜之間全都成了愛國賊呢?
柴契爾夫人抓住這個機會,一刻也沒有猶豫,馬上就進入了戰鬥模式。
那幾艘應該報廢和送人的戰艦,也突然精神煥發,率艦隊遠徵萬裡之外的馬島。
皇家海軍的動員速度之快,英國政府的態度之堅決,不僅阿根廷感到意外,全世界各國都覺得很意外。
很顯然,阿根廷是被英國人裝進去了。柴契爾夫人的這個做法,中國古代兵家早就有過總結:示強求和、示弱求戰。在這場戰爭中,阿根廷顯然犯嚴重的錯誤,和我們隔壁的印度,六十年代犯的錯誤,是一樣一樣的。
在那個中印戰爭前夕,中國也是不斷將前沿哨卡往後移,看起來就好像中國在節節敗退,無意跟阿三對抗,結果突然調動軍隊反撲,讓印度軍隊上演了一場,比非洲的斑馬群奔跑更壯觀的大潰逃。
最後柴契爾夫人因為這一戰,贏得了身前身後名,不但1984年順利連任,還在1989年繼續三連任。
更重要的是,她喚醒了當時英國人日漸消失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把英國又重新凝聚起來,減慢了英國的倒退速度,GDP也從第五,上升到第四。
其實關於這場戰爭,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做一個有所作為的政治家,一定要善於發現並鼓吹民族自豪,如果沒有,就想辦法製造一個。
比如,奧運會弄個獎什麼的,如果實力足夠,也可以舉辦一次奧運會。如果這個還不夠,偶爾來一場無法避免的局部戰爭,也不是不可以。
畢竟當一個大國需要開戰的時候,它會製造一切開戰理由,並拒絕談判和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