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海權論

2021-02-06 左望 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

阿爾弗冒德·馬漢是一名海軍歷史學家,美國海軍學院第二任校長。他的全球視角也是以亞歐大陸為中心的。對馬漢來說,北方陸地半球,那些憑經巴拿馬運河及蘇伊土運河航道可到達的廣泛地區,是世界權力的關鍵所在;在半球內部.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馬漢將俄國看作是亞洲陸地統治國家,其地理位置讓人攻擊不到。但是,他覺得俄國身處內陸讓它處於不利位置,因為在他看來,海上移動要優於陸上移動。

對馬漢來說,衝突的關鍵地帶處在亞洲的北緯30讀到40讀之間的地方。在這裡,俄國的陸權與英國的海權相碰。他強調,世界統治權會藩在圍繞著歐亞大陸的重要基地的英美聯盟手中。事實上,他預測美國、英國、德國及日本的聯盟終有一天會使反對俄國與中國成為它們共同的事業——這是一個暗示了冷戰聯盟體系的預測。

隨著美國邊疆歷史進入尾聲,美國開始越過大陸限制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世界強國的新角色,馬漢也發展著他的地線政治觀點。他規美國為歐洲國家與文明的分支。將太平洋沿岸和島嶼看作是大西洋—歐洲轄區的拓展部分。美國因此就處在一個由兩部分構成的全球框架之中的西邊半部,另一半邊是東方。在許多方面,馬漢對世界環境的看法要比麥金德超前。他們截然相反的戰賂結論源於對陸地運動和海上運動比較結果的不同判斷。

作為「大洋戰略」的擁護者,馬漢強烈支持美國將菲律賓、夏威夷、關島聯起來;控制巴拿馬運河地區;小心古巴。他的著作促進了美國孤立主義的結束,高度影響了麥金利和西奧多·羅斯福政府期間外交政策的形成。尤其是羅斯福,他採納了馬漢的大海軍建議,明確採用了幾個地緣政治概念。

相關焦點

  • 馬漢的海權論
    馬漢的海權論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四點:(1)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馬漢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即海權。
  • 馬漢的「海權論」
    馬漢,1840年生於紐約州。他之所以能成為美國海外擴張的理論家,是有其原因和條件的。      1859年,馬漢畢業於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軍官學校,稍後即參加了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重要的是,1886—1889年和1892—1893年,他曾兩度擔任羅得島新港海軍學院院長之職,還擔任過1899年美國出席第一次海軍會議的代表。
  • 豪斯霍弗、馬漢對日本地緣擴張的歷史影響
    []但徹底喚醒日本海權意識的是馬漢的海權論。該書一經出版立即被譯成日文,日本上至天皇和皇太子,下到政府官員、三軍軍官和學校師生,都爭相傳閱。馬漢在其自傳中寫道,據他所知,他的著作中譯成日文的,比譯成其他任何語言的都多。這可能是真的。至少那裡對兩部《影響》反響熱烈。
  • 觀點:海權論之父馬漢:啥?中國搞了反艦彈道飛彈?那我的海戰理論怎麼辦?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的詹姆斯·霍姆斯教授複製了《海權論》作者馬漢提出的「要塞艦隊」概念,以此描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中國反艦飛彈之間的關係。「要塞艦隊」是海權戰略理論家馬漢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日俄戰爭期間俄羅斯艦隊的活動。他痛惜俄國人把艦隊捆綁在港口防禦工事上的僵化模式,導致俄國海軍在海岸炮兵的保護下、很少冒險出海。
  • 馬漢對「日本現代海軍戰略之父」秋山真之職業生涯的影響
    馬漢告訴他,在海軍戰爭學院幾個月的課程很難滿足他的胃口,相反他要求秋山儘可能廣泛地閱讀古典的和當代有關西方海軍和軍事史的著作。他給秋山開列了一個從安託萬·亨利·約米尼的《戰爭藝術》開始的戰略和戰術方面基礎的書目。馬漢還給秋山開具了位於華盛頓海軍部三樓的海軍圖書館的介紹信。在寬敞的閱覽室裡,秋山沉浸其中。
  • 【新書介紹】胡波 |《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
    嚴格意義上講,這個世界在「二戰」結束以後就開始步入了海權的「後馬漢時代」,戰後海權的發展與運用即便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馬漢烙印,但也已日益不那麼明顯了。海洋控制和海上權力影響無疑是海權的核心,馬漢式的海權概念的確過於狹隘而落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限延伸拓展海洋權力的內涵,將海洋權益、海洋文化等內容都往海權這個概念裡去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