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胡波,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該書全面梳理了國內外的海權理論,系統回顧了中國近代以來海權建設的歷史,在客觀理性把握中國的海洋先天稟賦、所處的時代條件和世界軍事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建構出一條中國海權的崛起之路。全書分概念與形勢、現狀與目標及手段與路徑三大部分,共十章二十五萬餘字。
上篇:概念與形勢
夢想與爭鳴
歷史鑄就百年夢想
現實呼喚強大海權
主要論爭與困惑
中國海權發展的條件
海洋先天稟賦
所處時代背景
軍事技術趨勢
中國海權崛起的國際環境
美國的海上「局部遏制」
日本的制衡
印度和澳大利亞的不確定性
周邊其他鄰國的猜忌與防範
論中國的重要海洋利益
核心海洋利益
重大海洋利益
重要海洋利益
中篇:現狀與目標
海權的要素與中國海權的評價
爭論中的海權諸要素
海權強弱的評估指標
中國海權的中期評估
確定中國海權目標的原則
基於國家利益的分布
對自身實力的客觀認識
根據中國陸權優勢的遞減原則
契合和平發展的總路線
未來三十年中國海權的目標
近海控制
區域存在
全球影響
下篇:手段與路徑
中國海上力量
日益複雜繁重的任務
力量建設構想
戰略、策略與執行
海洋經濟實力
三大海洋空間
繁榮與虛幻
從「大」到「強」的戰略
外交革新與海權發展
從大陸走向海洋
超越「韜光養晦」
把握好主權與海權的平衡
強化威懾策略的應用
結語 構建中國海權戰略
範式創新
技術創新
制度創新
後記
該書對海權的概念和內涵、中國海權發展面臨的內外形勢、中國的重要海洋利益和中國的海權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海權的三大目標,並對中國的海上力量、海洋經濟和外交等戰略手段進行了前瞻性和目標相適應性的規劃與設計。該書統合軍事、國際關係、經濟和國際法等多學科的知識、方法和研究路徑,有諸多重要創新和突破,主要如下:
(一)系統澄清了海權的概念和內涵
作者對海權這個概念進行了追本溯源,並回顧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而後對海權概念做出了如下重要澄清:海權是個政治性的概念,而非海洋權益、海洋權利那樣的法律概念。海權是海洋強國的戰略基礎和主要組成部分,但海權卻不能指代海洋強國的所有內涵。海權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軍事技術變了,全球國際環境變了,政治的內涵也變了。任何海權強國的追求都是針對某個時代、特定技術條件和自身先天稟賦做出的選擇,歷史上從未有過兩個雷同的海權強國,即便路徑最為相似的美國和英國,它們成為海權強國的道路以及對海權的運用方式也都有很大的差異。嚴格意義上講,這個世界在「二戰」結束以後就開始步入了海權的「後馬漢時代」,戰後海權的發展與運用即便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馬漢烙印,但也已日益不那麼明顯了。海洋控制和海上權力影響無疑是海權的核心,馬漢式的海權概念的確過於狹隘而落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限延伸拓展海洋權力的內涵,將海洋權益、海洋文化等內容都往海權這個概念裡去裝。
(二)對中國海權崛起的條件和環境做了全面客觀的分析
筆者認為,一國的海洋先天稟賦、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基本決定了該國海權興起的潛力和路徑選擇。中國的海洋先天稟賦要弱於美國、日本、英國、印度和法國,但要強於德國和俄羅斯這樣的陸海複合型國家。總體和平發展的時代背景則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很難通過大規模戰爭改變地緣上的不利,從而快速確立自己的海上地位,只能通過長期的戰略博弈和戰略相持緩慢改變國際海上權力格局;另一方面,美國等國也很難在中國海權「將強未強」之時發動預防性戰爭,以鞏固其優勢,戰爭的風險依然存在,但爭取一個大體和平的環境是可能的。當前軍事技術的三大趨勢——技術發展的不平衡性,技術發展的複雜化與體系化和技術的加速擴散性,決定了未來海上霸權的不可持續性。沒有海洋強國可以在其他大國的瀕海區域維繫主導地位,而面對中小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帶來的非傳統競爭,海洋強國的傳統權力路徑也越來越難以持續。關於面臨的國際環境,筆者指出,中國海權的崛起面臨著眾多的強有力且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競爭者,除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強大存在和影響之外,日本、澳大利亞、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實力都不容小覷。對於中國海權的發展,這些國家可能會採取形式各樣的制衡措施,這極大限制了中國的抱負和雄心。這些競爭者對待中國海權的消極態度和中國在西太平洋不利的地緣態勢一起構成了中國海權發展的最大外部環境。
(三)創造性地提出了衡量當今海權強弱的評價指標
該書緊密結合當前海權發展的新內涵,對馬漢和傑弗裡•蒂爾等人關於海權要素的論述進行了批判性繼承,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評價海權強弱的四大類十二項評價體系。1,海上力量:1)主要作戰平臺,2)C4ISR系統,3)任務類型和頻度;2,海洋地理:1)地理位置,2)海域面積,3)海上鄰國情況,4)海外基地;3,經濟實力:1)海洋經濟規模,2)科技實力;4,政治能力:1)政府效率,2)盟友體系,3)海洋外交技巧。通過對上述指標的測量,作者指出,中國海權在前三十多年進步明顯,但多數指標在世界的排名多在第5位左右,甚至更靠後。因此,我們不能得出中國海權已經處於「世界老二」的論斷,最多可以說中國海權有成為「世界第二」的潛質。
(四)簡要而明確地規劃了中國海權的三大戰略目標
作者認為,基於中國面臨的國內外條件,考慮到海權各大要素和中國的發展潛力。中國宜追求「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和全球影響」的強大海權。近海控制,即在毗鄰的東亞近海謀求一定程度的戰略優勢或海上控制,以確保臺灣走向統一、防止朝鮮半島出現敵對政權、捍衛釣魚島及南沙島礁的主權、維護中國進出大洋通道的安全,並引領地區海洋秩序;區域存在,即在利益攸關的西太平洋及北部印度洋保持有效軍事存在和強大外交影響,主要起威懾和牽製作用,防範敵對國家或集團從外線對中國事務進行介入和幹預,或危害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全球影響,即通過臨時性的軍事部署、軍事演習、軍艦互訪等行動和國際海洋政治博弈,積極提供海洋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的國際公共產品,在全球海域內發揮獨特的政治外交作用。
作為力量,海權指的是艦隊、商船隊、漁船隊、飛機等能夠作用於海上的平臺或裝備,它包括海軍、海警、商船等直接海上力量,以及陸軍、空軍和空間等力量的可能貢獻。作為權力關係,海權指的是一國在海上相對其他國家的優勢地位,能夠以海洋為基礎強制或者影響他國在海上和陸上的活動,一國海權強弱主要看其在國際海洋格局中所處的位置,這就決定了海權帶有先天對抗性的特點。作為資源或能力,對於海洋大國而言,海權是和空氣、水一樣的不可或缺的東西,重點是那些能成就海上軍事強國和政治強國的相關資源。
歷史上,中國曾長期是個區域性的帝國、王朝或共和國,中國在東亞以外的世界其他區域沒有太多重要的利益,與這些區域的國家也沒有太強的政治經濟聯繫。自明朝以來,中國之所以數次錯失海權發展機遇,很大程度上不是智慧和選擇的問題,而是經濟利益基礎決定的。改革開放後的近40餘年,中國的利益日益遍布全球,中國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已成功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中國的利益分配版圖變了,對待海權的態度自然也要隨之變遷,今天的中國,海權至少已與陸權同等重要,要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強國,強大的海權絕對不可或缺。經驗表明,成為一個海權大國很多時候是不自覺被動選擇的結果,而成為一個海權強國則離不開自覺的設計與規劃。而且,對於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而言,從弱到大相對容易,而從大到強卻格外困難。未來30年,中國處在一個從世界海權大國成為世界海權強國的階段,風險挑戰與日俱增,沒有主動的籌劃和積極的作為,很可能再次功敗垂成。基於上述考慮,本文的論述也許是一個必須但卻不那麼完美的嘗試。
今天的海洋秩序是主權原則和自由原則妥協的產物,《公約》試圖在兩者間做一個較好的平衡,然而事實證明,主權與自由間的衝突和博弈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還將繼續持續。一個基本的趨勢是,美國等海洋強國強調海洋自由,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則強調海洋主權。
中國海洋強國的實踐充分體現了這種矛盾:中國既非英美等傳統的海洋強國,基本解決了主權的糾紛與困擾,可以沒有太多包袱地走向遠洋;也非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執著於近岸、近海的主權堅守,不考慮在全球海域的作為。基於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在中國近海,中國似乎應奉行主權優先原則,考慮到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大量的島礁爭端和海域劃界爭議則更應如此;而在近海以外的全球海域,由於中國的利益和力量日益走向世界,中國要拓展海權,海洋自由原則對中國更有利。因此,中國亟須建設性地把握好主權與海權的平衡。
一個海洋強國的興起,必然依賴於該國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精神及文化等領域的全面發展與提升。除了國力需要保持目前的崛起勢頭外,中國還必須堅持三大創新,即範式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作者簡介 胡波
胡波,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兼任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外交部涉海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及其他多個政策部門的諮詢顧問。他長期從事海洋戰略與政策和國際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涉海學術專著多部、發表國內外核心期刊論文30餘篇,代表作有:《中國海權策》(新華出版社2012年)、《2049年的中國海上權力》(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年)、「中美在西太平洋的軍事競爭與戰略平衡」(《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5期)和「國際海洋政治發展趨勢與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觀察》2017年第2期)。■
文章來源於「掌上海洋」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杜文睿
主編郵箱:wangyue@pangoa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