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介紹】胡波 |《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

2021-03-02 盤古智庫


基本信息

作者:胡波,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該書全面梳理了國內外的海權理論,系統回顧了中國近代以來海權建設的歷史,在客觀理性把握中國的海洋先天稟賦、所處的時代條件和世界軍事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建構出一條中國海權的崛起之路。全書分概念與形勢、現狀與目標及手段與路徑三大部分,共十章二十五萬餘字。

上篇:概念與形勢

夢想與爭鳴

歷史鑄就百年夢想 

現實呼喚強大海權 

主要論爭與困惑

中國海權發展的條件 

海洋先天稟賦

所處時代背景 

軍事技術趨勢 

中國海權崛起的國際環境

美國的海上「局部遏制」

日本的制衡 

印度和澳大利亞的不確定性

周邊其他鄰國的猜忌與防範 

論中國的重要海洋利益

核心海洋利益

重大海洋利益

重要海洋利益

 

中篇:現狀與目標

海權的要素與中國海權的評價

爭論中的海權諸要素

海權強弱的評估指標 

中國海權的中期評估 

確定中國海權目標的原則

基於國家利益的分布

對自身實力的客觀認識 

根據中國陸權優勢的遞減原則 

契合和平發展的總路線

未來三十年中國海權的目標 

近海控制

區域存在 

全球影響 

 

下篇:手段與路徑

中國海上力量 

日益複雜繁重的任務

力量建設構想 

戰略、策略與執行

海洋經濟實力 

三大海洋空間

繁榮與虛幻 

從「大」到「強」的戰略 

外交革新與海權發展 

從大陸走向海洋 

超越「韜光養晦」 

把握好主權與海權的平衡

強化威懾策略的應用 

 

結語 構建中國海權戰略 

範式創新 

技術創新 

制度創新

後記

該書對海權的概念和內涵、中國海權發展面臨的內外形勢、中國的重要海洋利益和中國的海權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海權的三大目標,並對中國的海上力量、海洋經濟和外交等戰略手段進行了前瞻性和目標相適應性的規劃與設計。該書統合軍事、國際關係、經濟和國際法等多學科的知識、方法和研究路徑,有諸多重要創新和突破,主要如下:

(一)系統澄清了海權的概念和內涵


作者對海權這個概念進行了追本溯源,並回顧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而後對海權概念做出了如下重要澄清:海權是個政治性的概念,而非海洋權益、海洋權利那樣的法律概念。海權是海洋強國的戰略基礎和主要組成部分,但海權卻不能指代海洋強國的所有內涵。海權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軍事技術變了,全球國際環境變了,政治的內涵也變了。任何海權強國的追求都是針對某個時代、特定技術條件和自身先天稟賦做出的選擇,歷史上從未有過兩個雷同的海權強國,即便路徑最為相似的美國和英國,它們成為海權強國的道路以及對海權的運用方式也都有很大的差異。嚴格意義上講,這個世界在「二戰」結束以後就開始步入了海權的「後馬漢時代」,戰後海權的發展與運用即便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馬漢烙印,但也已日益不那麼明顯了。海洋控制和海上權力影響無疑是海權的核心,馬漢式的海權概念的確過於狹隘而落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限延伸拓展海洋權力的內涵,將海洋權益、海洋文化等內容都往海權這個概念裡去裝。

(二)對中國海權崛起的條件和環境做了全面客觀的分析

筆者認為,一國的海洋先天稟賦、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基本決定了該國海權興起的潛力和路徑選擇。中國的海洋先天稟賦要弱於美國、日本、英國、印度和法國,但要強於德國和俄羅斯這樣的陸海複合型國家。總體和平發展的時代背景則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很難通過大規模戰爭改變地緣上的不利,從而快速確立自己的海上地位,只能通過長期的戰略博弈和戰略相持緩慢改變國際海上權力格局;另一方面,美國等國也很難在中國海權「將強未強」之時發動預防性戰爭,以鞏固其優勢,戰爭的風險依然存在,但爭取一個大體和平的環境是可能的。當前軍事技術的三大趨勢——技術發展的不平衡性,技術發展的複雜化與體系化和技術的加速擴散性,決定了未來海上霸權的不可持續性。沒有海洋強國可以在其他大國的瀕海區域維繫主導地位,而面對中小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帶來的非傳統競爭,海洋強國的傳統權力路徑也越來越難以持續。關於面臨的國際環境,筆者指出,中國海權的崛起面臨著眾多的強有力且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競爭者,除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強大存在和影響之外,日本、澳大利亞、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實力都不容小覷。對於中國海權的發展,這些國家可能會採取形式各樣的制衡措施,這極大限制了中國的抱負和雄心。這些競爭者對待中國海權的消極態度和中國在西太平洋不利的地緣態勢一起構成了中國海權發展的最大外部環境。

(三)創造性地提出了衡量當今海權強弱的評價指標

該書緊密結合當前海權發展的新內涵,對馬漢和傑弗裡•蒂爾等人關於海權要素的論述進行了批判性繼承,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評價海權強弱的四大類十二項評價體系。1,海上力量:1)主要作戰平臺,2)C4ISR系統,3)任務類型和頻度;2,海洋地理:1)地理位置,2)海域面積,3)海上鄰國情況,4)海外基地;3,經濟實力:1)海洋經濟規模,2)科技實力;4,政治能力:1)政府效率,2)盟友體系,3)海洋外交技巧。通過對上述指標的測量,作者指出,中國海權在前三十多年進步明顯,但多數指標在世界的排名多在第5位左右,甚至更靠後。因此,我們不能得出中國海權已經處於「世界老二」的論斷,最多可以說中國海權有成為「世界第二」的潛質。

(四)簡要而明確地規劃了中國海權的三大戰略目標

作者認為,基於中國面臨的國內外條件,考慮到海權各大要素和中國的發展潛力。中國宜追求「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和全球影響」的強大海權。近海控制,即在毗鄰的東亞近海謀求一定程度的戰略優勢或海上控制,以確保臺灣走向統一、防止朝鮮半島出現敵對政權、捍衛釣魚島及南沙島礁的主權、維護中國進出大洋通道的安全,並引領地區海洋秩序;區域存在,即在利益攸關的西太平洋及北部印度洋保持有效軍事存在和強大外交影響,主要起威懾和牽製作用,防範敵對國家或集團從外線對中國事務進行介入和幹預,或危害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全球影響,即通過臨時性的軍事部署、軍事演習、軍艦互訪等行動和國際海洋政治博弈,積極提供海洋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的國際公共產品,在全球海域內發揮獨特的政治外交作用。

作為力量,海權指的是艦隊、商船隊、漁船隊、飛機等能夠作用於海上的平臺或裝備,它包括海軍、海警、商船等直接海上力量,以及陸軍、空軍和空間等力量的可能貢獻。作為權力關係,海權指的是一國在海上相對其他國家的優勢地位,能夠以海洋為基礎強制或者影響他國在海上和陸上的活動,一國海權強弱主要看其在國際海洋格局中所處的位置,這就決定了海權帶有先天對抗性的特點。作為資源或能力,對於海洋大國而言,海權是和空氣、水一樣的不可或缺的東西,重點是那些能成就海上軍事強國和政治強國的相關資源。

歷史上,中國曾長期是個區域性的帝國、王朝或共和國,中國在東亞以外的世界其他區域沒有太多重要的利益,與這些區域的國家也沒有太強的政治經濟聯繫。自明朝以來,中國之所以數次錯失海權發展機遇,很大程度上不是智慧和選擇的問題,而是經濟利益基礎決定的。改革開放後的近40餘年,中國的利益日益遍布全球,中國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已成功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中國的利益分配版圖變了,對待海權的態度自然也要隨之變遷,今天的中國,海權至少已與陸權同等重要,要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強國,強大的海權絕對不可或缺。經驗表明,成為一個海權大國很多時候是不自覺被動選擇的結果,而成為一個海權強國則離不開自覺的設計與規劃。而且,對於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而言,從弱到大相對容易,而從大到強卻格外困難。未來30年,中國處在一個從世界海權大國成為世界海權強國的階段,風險挑戰與日俱增,沒有主動的籌劃和積極的作為,很可能再次功敗垂成。基於上述考慮,本文的論述也許是一個必須但卻不那麼完美的嘗試。

今天的海洋秩序是主權原則和自由原則妥協的產物,《公約》試圖在兩者間做一個較好的平衡,然而事實證明,主權與自由間的衝突和博弈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還將繼續持續。一個基本的趨勢是,美國等海洋強國強調海洋自由,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則強調海洋主權。

中國海洋強國的實踐充分體現了這種矛盾:中國既非英美等傳統的海洋強國,基本解決了主權的糾紛與困擾,可以沒有太多包袱地走向遠洋;也非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執著於近岸、近海的主權堅守,不考慮在全球海域的作為。基於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在中國近海,中國似乎應奉行主權優先原則,考慮到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大量的島礁爭端和海域劃界爭議則更應如此;而在近海以外的全球海域,由於中國的利益和力量日益走向世界,中國要拓展海權,海洋自由原則對中國更有利。因此,中國亟須建設性地把握好主權與海權的平衡。

一個海洋強國的興起,必然依賴於該國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精神及文化等領域的全面發展與提升。除了國力需要保持目前的崛起勢頭外,中國還必須堅持三大創新,即範式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作者簡介 胡波

胡波,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兼任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外交部涉海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及其他多個政策部門的諮詢顧問。他長期從事海洋戰略與政策和國際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涉海學術專著多部、發表國內外核心期刊論文30餘篇,代表作有:《中國海權策》(新華出版社2012年)、《2049年的中國海上權力》(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年)、「中美在西太平洋的軍事競爭與戰略平衡」(《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5期)和「國際海洋政治發展趨勢與中國的戰略抉擇」(《國際觀察》2017年第2期)。■

章來源於「掌上海洋」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杜文睿

主編郵箱:wangyue@pangoal.cn

相關焦點

  • 馬漢的「海權論」
    在馬漢看來,「海權」(Sea Power)問題的研究之所以重要,從根本上來說是要使本民族在海上鬥爭中獲得「更大商業好處」。他寫道:「即使不能說是全部至少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海權的歷史乃是國家之間的競爭,相互間的敵意以及那種頻繁地在戰爭過程中達到頂峰的暴力的一種敘述。
  • 胡波解讀中美南海戰爭風險
    中國應該如何衝出第一島鏈?在與美國的海權博弈如何取勝?就此,鳳凰網《風向》欄目與「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胡波展開了深入對話。1、近來美國聲稱要在南海和中國來一次「流鼻血式」的衝突,但還沒做好跟中國大規模衝突的準備。
  • 【關注】胡波:新書推薦 | Chinese Maritime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專著Chinese Maritime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其中,它綜合考慮必要性和可行性,闡述了中國海洋強國的主要目標和主要內涵;客觀敘述了中國在近海、遠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並提出了明確的戰略與政策。
  • 豪斯霍弗、馬漢對日本地緣擴張的歷史影響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便出現了一些翻譯介紹拉採爾、馬漢以及麥金德觀點的著作。1925年,日本《國際法與外交雜誌》介紹了魯道夫·契倫的地緣政治著作。[]麥金德的著作給了豪斯霍弗爾一種特殊的世界觀。本來是向英國發出警報,告訴其統治世界浪潮的地位面臨危險,卻變成了尋求與俄國妥協,擊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壟斷勢力(包括處於這個範圍內的美國)的邀請。
  • 美國的崛起與馬漢的《海權論》
    馬漢的思想深受古希臘雅典海軍統帥地米斯託克利及政治家伯裡克利的影響,主要著述有《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海權對法國革命及帝國的影響,1793-1812》,《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海軍戰略》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美,日等主要帝國主義戰勝國準備重新劃分勢力範圍,重畫世界政治地圖。
  • 馬漢的海權論
    馬漢的海權論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四點:(1)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馬漢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即海權。
  • 觀點:海權論之父馬漢:啥?中國搞了反艦彈道飛彈?那我的海戰理論怎麼辦?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的詹姆斯·霍姆斯教授複製了《海權論》作者馬漢提出的「要塞艦隊」概念,以此描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中國反艦飛彈之間的關係。「要塞艦隊」是海權戰略理論家馬漢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日俄戰爭期間俄羅斯艦隊的活動。他痛惜俄國人把艦隊捆綁在港口防禦工事上的僵化模式,導致俄國海軍在海岸炮兵的保護下、很少冒險出海。
  • 新時代,我們該這樣理解《海權論》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叫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最近幾年,他在中國也很出名,因為他寫了著名的《海權論》。中國這幾年因為有釣魚島和南海問題,海軍發展也非常迅速,所以這方面的著作走紅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現在國內介紹《海權論》的書或者文章,基本上都是強調:馬漢主張擴張,比如像荷蘭、英國的世界霸權,基本上都是因為海軍強大的結果,所以馬漢主張美國也要大量建設海軍。
  • 馬漢:海權論
    對馬漢來說,北方陸地半球,那些憑經巴拿馬運河及蘇伊土運河航道可到達的廣泛地區,是世界權力的關鍵所在;在半球內部.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馬漢將俄國看作是亞洲陸地統治國家,其地理位置讓人攻擊不到。但是,他覺得俄國身處內陸讓它處於不利位置,因為在他看來,海上移動要優於陸上移動。對馬漢來說,衝突的關鍵地帶處在亞洲的北緯30讀到40讀之間的地方。在這裡,俄國的陸權與英國的海權相碰。
  • 為什麼大英帝國對海權如此重視?
    (上圖)在地中海上航行的「君權」號戰列艦,其艦體上掛著防魚雷網的支架,後主桅上懸掛著皇家海軍的軍旗。在19 世紀晚期到20 世紀初的西方世界,人們並不把戰爭視作可怕之物或者文明墮落的象徵。1890 年,一位毫無名氣的美國海軍上校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出版了他的成名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1660—1783》。這本名著大大加強了英國對自己海軍的信念。1892 年,馬漢又出版了《海權對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影響》。這些著作對海軍歷史研究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就像哥白尼對天文學的影響一樣」。馬漢著書的主要目的是提醒美國人重視海權的極端重要性。
  • 馬漢對「日本現代海軍戰略之父」秋山真之職業生涯的影響
    他是一個先知——在美國人中是很少見的……從寫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開始,他花了很長時間加深了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從他最近的作品中可以學到很多。」秋山指的是馬漢《海權中的美國國家利益》一書中收集的他較近的有影響的文章。秋山繼續說:「馬漢有著明確的策略和民族主義野心,我認為我們必須對這個老人保持警惕的目光。」
  • 美國崛起的「海權之父」是怎麼把自己人生玩壞的?
    然而,美國海軍曾經歷過一段破敗不堪、貪腐橫行的「黑暗時代」。 作為一名海軍理論家,他出類拔萃;作為一名海軍軍人,他素養優異。然而,作為一名海軍軍官,他仕途暗淡、鬱鬱而終。 出身顯赫「海權之父」是怎麼把自己本應大放異彩的人生玩壞的?
  • [東北亞論壇]楊震、周雲亨等《論後冷戰時代美國對中國海權發展的制約》
    由於冷戰結束後太平洋已成為世界海權體系的軸心地帶,中美分別是太平洋兩岸地緣重心國家,中美之間在海權領域的關係已日益佔據主要地位,取代了冷戰時代美國和蘇聯在海權領域的主導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在海權領域的制約與反制約鬥爭還將得以延續。
  • 中國人為何要讀《海權論》?
    自此,南沙主權鬥爭進入了漫長的僵持階段,英雄以及英雄的事跡成為了某種「敏感」的詞彙,中國在南沙韜光養晦了太久太久……《海權論》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是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該書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以及前蘇聯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
  • 海權的陷阱與英德爭霸
    (圖片來源:IC Photo)丁力/文近年來,國際關係學界出版了一批譯著——翻譯至今仍是中國學術界的主要貢獻。同時,這一領域的本土研究也達到較高水準,幾乎每年都有兩、三本新書值得重視,雖然在市面上不太容易見到。這些著作挖掘歷史的細節,而不是泛泛而談。《大陸強國與海上制衡》就是這樣一部紮實的本土學術著作,作者顧全是一位年輕的學者。這本新書探索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軍擴張及其背後的動力,不無啟發。
  • 中美海權爭霸戰(下)
    劉華清時代確定的積極防禦實際上就是對此前中國傳統海防思維的糾偏,而2015年的《中國的軍事戰略》更是明確提出了「遠海護衛」的概念,強調「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構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戰力量體系,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綜合防禦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
  • 海洋軍事▏中國海權戰略選擇與海軍建設
    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開始戰略轉型,推進一體化海上力量的「前沿存在」,將戰場推至瀕海乃至內陸縱深地帶,充分利用制海權和新軍事革命的技術成果,對歐亞大陸對手的縱深地帶進行遠程精確打擊,實施「由海向陸」的作戰方略。按照無足輕重的海權戰略設計,中國將在海上的高科技局部戰爭中完全處於下風且無還手之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潛艇問題,在探測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潛艇面臨著巨大威脅。
  • 論航空母艦與中國海權功能
    導語:中國因經濟基礎已經由「傳統農業內向型」正在或已經很大程度上變成「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發展海權成為中國理所當然的戰略選擇,而航空母艦的列裝正是這一選擇的必然結果。中國海權也由此進入了航母時代。進入航母時代之後,中國海權的功能得以大大拓展,具體表現為軍事功能、政治功能、經濟與科技功能、外交功能和警察功能。
  • 中國海權之下,「第一、第二島鏈」已成「紙鏈」?厚積薄發,接管深藍指日可待!
    一個力主海權論的馬漢為美國稱霸海上提供了戰略思想:海權是國家強大的先決條件,對世界歷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1898年,美國以「緬因號」軍艦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沒為由,劍指西班牙,封鎖古巴港口,掠奪商船。這是美國海軍向外擴張的第一個巨大勝利,也是美國奪取海權的初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