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崛起與馬漢的《海權論》

2022-01-09 帆船駕駛(深圳)培訓中心

美國的崛起與馬漢的《海權論》

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1840年9月27日-1914年12月1日),是美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曾兩度擔任美國海軍學院院長,他在1890年-1905年間相繼完成了被後人稱為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3-1812》和《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聯繫》,其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更是盛行世界百餘年而長久不衰。

馬漢的思想深受古希臘雅典海軍統帥地米斯託克利及政治家伯裡克利的影響,主要著述有《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海權對法國革命及帝國的影響,1793-1812》,《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海軍戰略》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美,日等主要帝國主義戰勝國準備重新劃分勢力範圍,重畫世界政治地圖。

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美國的「黑船」艦隊雖然已為白色巡洋艦組成的艦隊所代替,但仍舊只在世界上佔據第十二位,被英國人譏笑為「鬼魔艦隊」。美國的國家形象,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二流的國家。

馬漢雖然從1886年便開始在海軍學院講授海軍史,宣傳他的海權理論,卻始終沒能夠影響政府,也沒能夠影響國民。所以,1889年,當馬漢想出版他的那本後來風靡世界的名著《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時處處碰壁,最後幾經周折才在波士頓找到一家出版商,並且要靠自己保證推銷250本書來支持出版商的經濟效益。

然而,理論之樹是常青的。

馬漢的海權理論問世以後,立即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引起轟動,英國很快開始以「兩強標準」發展海軍;德國的威廉二世自稱「不是在閱讀」,而是在「吞噬」著這一理論。「美國佬」使世界「認識了海權的重要性和價值」。在其故鄉美國,馬漢的海權理論之樹很快成為西半球帝國崛起的支柱。

馬漢在他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曾經分析指出,美國擁有成為全球性海上強國所需要的一切歷史因素。美國政府只需要提供領導、意志和能力,就能實現這一目標。馬漢的海權理論終於打動了政府。政府開始走上了全球性的海上強國的道路。


將理論真正付諸實踐是需要契機的,西奧多·羅斯福為馬漢的海權理論與美國政府的政策相結合併付諸實施提供了這個契機,或者說他加速了這種結合。

羅斯福與馬漢交往甚密、思想相通。1890年,當羅斯福讀到《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時,立刻寫信給馬漢說,「該書是我所知道的這類著作中講得最透徹、最有教益的大作」,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妙極了。如果我不把它當作一部經典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1898年美西戰爭,羅斯福作為對政府有一定影響力的海軍部長助理,非常重視馬漢「嚴密封鎖哈瓦那、馬坦薩斯和古巴西部」的建議,並以戰略的眼光對西班牙所佔的太平洋上的島嶼進行審視,在封鎖古巴海域的同時,派一支分艦隊跨越11265千米赴菲律賓作戰。這場戰爭使美國獲得了對加勒比海地區的控制權,從西班牙手中割佔了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並在夏威夷薩摩亞群島上站住了腳。對這些地域的佔領,實際上都是馬漢1890年以來依據海權理論提出過的具體建議。在它的實現中,羅斯福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1901年,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馬漢的海權理論理所當然地被帶進了白宮。從此,美國的海權得以長足的發展。

美西戰爭已經使美國的勢力擴張到了西太平洋。美國已經在世界上樹立了一個海權大國的形象。美國海軍已從世界的第十二位上升到第四位。軍事政治實力的增強,使美國大膽地提出了「門戶開放」的政策,將侵略觸角進一步伸向亞洲,伸向中國。羅斯福入主白宮以後,將馬漢「建立一支具有機動能力的海軍」,並在海外建立足夠的加煤基地」的建議作為信條,上任伊始,便責成美國政府修建巴拿馬運河,了卻了馬漢1880年以來就縈繞於心的願望。1905年,他獲取國會批准,建造了10艘一級戰列艦、4艘裝甲巡洋艦和17艘其他艦艇。1907年,則派遣「白色大艦隊」環行世界,顯示美國的海軍實力和國威。1915年底,美國總統威爾遜發出了建設一支「世界上最強大」海軍的呼籲。馬漢海權理論問世的20餘年,尤其是美西戰爭後美國迅速崛起,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國民收入已達370億美元,人均收入337美元,均佔世界第一位。美國已成為超越英法之上的世界第一強國,並至今仍舊立於強國之巔。

馬漢引證英國在拿破崙時代的戰爭中獲得海上霸權的事實,來證明欲發展海權必須以強大的海軍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權。羅斯福在他連任四屆總統的任期內,始終堅持不懈地致力於海軍的建設,使得美國海軍空前強大。美國人將馬漢的海權理論奉為聖經,因為這支撐起一個建國僅僅百餘年就躍居世界任何歷史悠遠的民族之上的大國。

參考文獻:徐幫學《誰主沉浮:經典海戰與海上爭霸》、百度百科

航海文明的傳承有你,有我,也有他!


深圳市縱橫四海航海俱樂部

帆船遊艇駕駛學院

深圳市南山區創意文化園E6棟601

網址:www.sailtraining.cn

微信號:sailtraining

電話:0755-88323988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我們該這樣理解《海權論》
    談談一百年前的美國崛起。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叫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最近幾年,他在中國也很出名,因為他寫了著名的《海權論》。中國這幾年因為有釣魚島和南海問題,海軍發展也非常迅速,所以這方面的著作走紅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 陸權海權之爭德國鐵血崛起之路
    一個新生強國的崛起,肯定與舊的強權國家發生衝突,這是避免不了的。
  • [東北亞論壇]楊震、周雲亨等《論後冷戰時代美國對中國海權發展的制約》
    儘管美國將中國和印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國家,但無論從哪方面看,美國真正擔心的都是中國未來的走向,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的挑戰在於,中國實際上是一個能輕易進入海洋且同時具有發展某種威脅美國在西太平洋霸主地位的利益和能力的強國。
  • 馬漢的「海權論」
    在他說此話之後不到5年,震驚美國朝野和世界的美西戰爭便爆發了,這是美國擴張活動由大陸轉向海外的一個標誌,也是美國人「固有的」擴張力的一種表現。主張美國海外擴張的理論家是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1914),因為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海上實力論」。馬漢,1840年生於紐約州。他之所以能成為美國海外擴張的理論家,是有其原因和條件的。
  • 中國人為何要讀《海權論》?
    自此,南沙主權鬥爭進入了漫長的僵持階段,英雄以及英雄的事跡成為了某種「敏感」的詞彙,中國在南沙韜光養晦了太久太久……《海權論》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是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該書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以及前蘇聯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
  • 論航空母艦與中國海權功能
    海權的概念解析及中國面臨的海洋態勢在中國的國際關係學界,海權問題現今已經成為一個熱點話題。然而自從海權論誕生以來,海權這個概念一直就沒有精確且權威的界定,並且隨著時代主題、社會技術形態的演進,海權這個歷史社會客觀存在也一直處於發展演進的過程之中。
  • 美國崛起的「海權之父」是怎麼把自己人生玩壞的?
    然而,美國海軍曾經歷過一段破敗不堪、貪腐橫行的「黑暗時代」。 作為一名海軍理論家,他出類拔萃;作為一名海軍軍人,他素養優異。然而,作為一名海軍軍官,他仕途暗淡、鬱鬱而終。 出身顯赫「海權之父」是怎麼把自己本應大放異彩的人生玩壞的?
  • 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與中國海權的崛起!
    美國《防務新聞》1月13日刊文回顧了吳勝利擔任海軍司令員以來,中國海軍的「戲劇性崛起」。摘要如下:△ 吳勝利司令員觀看殲-15戰鬥機著艦《防務新聞》文章稱,現年71歲的吳勝利上將在2006年8月就職,在他的指揮下,中國海軍迎來了最具戲劇性的發展時期,並且已經崛起成為地區性的海權力量。
  • 【新書介紹】胡波 |《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
    ,系統回顧了中國近代以來海權建設的歷史,在客觀理性把握中國的海洋先天稟賦、所處的時代條件和世界軍事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建構出一條中國海權的崛起之路。上篇:概念與形勢夢想與爭鳴歷史鑄就百年夢想 現實呼喚強大海權 主要論爭與困惑中國海權發展的條件 海洋先天稟賦所處時代背景 軍事技術趨勢 中國海權崛起的國際環境
  • 海權的陷阱與英德爭霸
    國際關係模型不僅有太多的漏洞,而且還很乏味——生動的歷史被變成可疑的數字。退而言之,即使存在一個理想的模型,人類的智力也遠不足以發現這個模型。戰略制定是一門藝術,不知變通者不能成為合格的戰略家,遑論成為高明的戰略家。戰略研究當以歷史或案例為基礎,落入理論或模型的窠臼便踏入絕路。《大陸強國與海上制衡》取材廣博,注重對歷史的實證研究。歷史會重複,案例比模型更接近歷史真相,也更能啟示未來。
  • 中國海權之下,「第一、第二島鏈」已成「紙鏈」?厚積薄發,接管深藍指日可待!
    尤其最近,美國對咱們的「海權」更是特別關注。一個力主海權論的馬漢為美國稱霸海上提供了戰略思想:海權是國家強大的先決條件,對世界歷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1898年,美國以「緬因號」軍艦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沒為由,劍指西班牙,封鎖古巴港口,掠奪商船。這是美國海軍向外擴張的第一個巨大勝利,也是美國奪取海權的初步嘗試。
  • 中美海權爭霸戰(下)
    全球海上多極格局,構成了中國海軍崛起及海權發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而中國海軍崛起的程度、範式和路徑,也會影響這一多極格局的內涵和特徵。國際上往往習慣誇大中國海軍的能力和意圖,通常套用傳統大國海上興衰的範式來解讀中國海軍的裝備發展和海上行動。這些解讀或研究,至少忽視了正在形成的全球海上多極格局和中國海軍面臨的特殊地緣及技術環境。
  • 遊啟明:"群體性崛起"背景下霸權國的威脅評估研究
    一、已有研究評析關於霸權國在面對多個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時,會怎樣選取最大威脅者這一問題。均勢論、"威脅制衡論"、權力轉移論和大國分化論都能從自身的理論邏輯出發,不同程度做出回答。當然,均勢論可能會指出,即使在"群體性崛起"背景下,每個崛起國的實力增長速度也會存在差異,所以霸權國會捋同自身實力差距最小的崛起國當成最大威脅者,但該論斷同現實不符。以本文的闡釋案例為例。從1858 年經濟總量達到英國的80%起到一戰這段時間內,美國都是英國所面對的實力最高的崛起國,可英國最終卻選取了崛起的德國而不是美國作為最大威脅國。
  • 海洋軍事▏中國海權戰略選擇與海軍建設
    有鑑於此,中國保障海上安全的途徑是發展隱形飛機、核攻擊潛艇以及對地攻擊巡航飛彈,只有這樣才能對美國形成有效的威懾作用,保證中國的安全無虞。在此基礎上,無足輕重的海權論事實上認為中國海權可有可無。輔助性海權論認為,中國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在於大陸而不是海洋,中國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更沒有意願發展強大的海權。海洋產業和經濟從來不是中國經濟產業的主體。
  • 帝國爭霸 海權與陸權的千年之爭!
    前天我們談到美國千方百計遏制俄羅斯的背後,是海權陸權千年之爭的延續。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繼續深入探討。首先我們要從大海和陸地的本質區別來理解陸權與海權。從物理空間屬性上來說,陸地可以被某個國家進行封閉式佔有:這塊地我佔了就沒你事兒了。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為什麼在19世紀末威廉德國、法國和美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實施海權戰略,威廉德國遭到了英國的遏制,而法國和美國卻得到了英國的鼓勵與綏靖呢?答案就在於「威廉困境」內蘊的「先動劣勢」,即相對於同一時期法國在地中海的區域海權戰略來講,德國的全球海權戰略涉及的範圍太大了;相對於美國後來推行的全球海權戰略來講,德國推行全球海權戰略又太早了。
  • 中美海權爭霸戰(上)
    全球海上多極格局,構成了中國海軍崛起及海權發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而中國海軍崛起的程度、範式和路徑,也會影響這一多極格局的內涵和特徵。國際上往往習慣誇大中國海軍的能力和意圖,通常套用傳統大國海上興衰的範式來解讀中國海軍的裝備發展和海上行動。這些解讀或研究,至少忽視了正在形成的全球海上多極格局和中國海軍面臨的特殊地緣及技術環境。
  • 日本帝國海權的興起與覆滅
    這一過程,基本上可以用三位著名學者有關地緣政治的學說來加以說明,即英國人麥金德的「陸心說」、美國人斯皮克曼的「邊緣說」和同為美國人的馬漢的「海權論」。    這三種學說看似有所不同,尤其是其中的「陸心說」和「海權論」,一個強調陸地一個強調海洋,不過實際上這些學說之間並不是很矛盾,只不過在近代之前海洋的作用相對較小,因此國家之間對海洋的爭端也相對較弱,近代以後海權的作用更為突出和顯得更為重要,但任何海權也需要陸地的支撐,沒有陸權的強大也無法支撐海權。
  • 戰爭論叢書 全10冊
    戰爭論是一部運用辯證方法全面論述戰爭基本原理的資產階級軍事經典著作。《海權論》,又名《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構建了著名的馬漢主義,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諸國海軍的崛起。馬漢認為,以貿易立國的國家,必須奪取並保持制海權,控制海洋。而要奪取和保持制海權,必須具有佔優勢的海上實力,即強大的艦隊和商船隊以及發達的基地網。本書被譽為海軍的「聖經」。
  • 歷史與現實 維持海上優勢 美國海軍冷戰以來對全球海權的爭奪
    美國大國地位的象徵: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在川普政府將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歷史性轉向「大國競爭」之後,華盛頓認為,隨著大國對手海上力量近年來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