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航空母艦與中國海權功能

2021-03-02 當代世界

導語:中國因經濟基礎已經由「傳統農業內向型」正在或已經很大程度上變成「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發展海權成為中國理所當然的戰略選擇,而航空母艦的列裝正是這一選擇的必然結果。中國海權也由此進入了航母時代。進入航母時代之後,中國海權的功能得以大大拓展,具體表現為軍事功能、政治功能、經濟與科技功能、外交功能和警察功能。這些海權功能的產生及強化將大大拓展中國在戰略上的選擇餘地,使海權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利益及國家戰略。

楊 震  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蔡 亮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原文刊載於《當代世界》2017年第8期,注釋略

2012年9月25日是中國海軍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天。就在這一天,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前「瓦良格」號)正式加入海軍戰鬥序列,2012年11月25日,中國航母艦載機成功實現起降。2017年4月26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海洋是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其戰略地位不斷提高。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在歷史上主要是作為一個陸權大國而非海權大國存在的。改革開放導致中國社會的根本轉型使國防傳統發生變化,使我們從傳統的「陸權主義」走向「海權主義」。航空母艦的列裝就是這種「海權主義」的產物。由地緣政治環境導致的作戰環境和作戰任務的轉變需要中國海軍提高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建立一個完善的作戰體系。而這個作戰體系的核心正是航空母艦。航空母艦以其海上控制能力強、續航能力強、噸位大和設施齊全等優點不僅能滿足上述應對傳統安全威脅的需要,也能滿足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需要。

海權的概念解析及中國面臨的海洋態勢

在中國的國際關係學界,海權問題現今已經成為一個熱點話題。然而自從海權論誕生以來,海權這個概念一直就沒有精確且權威的界定,並且隨著時代主題、社會技術形態的演進,海權這個歷史社會客觀存在也一直處於發展演進的過程之中。一般來說,海權是一種以國家利益為訴求,以國家戰略為出發點,以戰爭、法律、經濟開發、科學考察、談判或合作等為手段,以海上實力為基礎,以控制海洋為目的並在此基礎上對海洋進行有效利用和開發、管理的一種帶有綜合國力性質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得失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特別是一個大國的興衰。

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大國,中國面臨的海洋態勢不容樂觀:由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1992年的生效,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權益爭端不斷:與韓國有黃海大陸架劃分及東海蘇巖礁爭端;與日本有東海大陸架劃分及釣魚島爭端;在南海方向,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等國也有海洋權益爭端。而美國等域外國家的插手使中國周邊海洋安全形勢變得更加不容樂觀。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不斷發展,目前GDP和對外貿易均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現階段,中國每年進出口均在2萬億美元左右,大部分都需要通過海運,尤其是許多對中國國民經濟有決定性作用的原材料(如石油),中國每年的進口量已經突破3億噸,因此維持海上交通線的通暢已經成為中國海軍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由於過去缺乏一支強有力的海上武裝力量,中國在保證海上交通線安全方面有些力不從心。2011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就曾發出威脅,揚言要掐斷中國的海上交通線。這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一種危及經濟根本的巨大威脅。此外,日益增長的海外利益也使中國的海洋態勢增加了新的變數,僅以境外投資為例,2014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6128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320.5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全年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02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由於這些海外利益所在國大多與中國並不接壤,唯一的地理媒介便是海洋,因此,日益增加的海外利益也為中國的海洋態勢增加新的變數。在上述種種因素的推動下,中國開始將其地緣政治重心從陸地轉向海洋,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以海富國、以海強國的目標,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標誌著中國開始將發展海權作為今後地緣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中國的海上力量卻存在一些固有缺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中國海洋方向防禦縱深短淺,防禦手段相對單一,反應速度相對遲緩,奪取制空權、制海權能力相對薄弱。且缺乏在遠離國土之外維護海外利益的能力。海軍建設是發展海權的重要內容,而發展航空母艦則是海軍建設的重中之重。

後冷戰時代中國海權的功能

海權發展之後,如何對其進行有效地運用使其服務於國家利益和國家戰略,就必須對海權的功能進行了解與研究。一般而言,現代意義上的海權一般具有四種功能,即軍事功能、經濟功能、外交功能和警察功能。就其本質而言,軍事功能主要體現在遏制來自海洋方向的侵略和打贏針對中國的戰爭,保持有效的海上核威懾與核反擊能力等方面,而經濟功能則體現在包括發展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遊業、海洋油氣工業、造船業、海鹽及鹽化工業、海濱砂礦業在內的海洋產業領域。外交功能主要體現在海上戰略互信機制和海軍外交兩方面。警察功能則是對海洋這個地球表面最大的公共空間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進行應對。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戰略格局的演變以及技術的進步,中國海權的功能不僅僅局限在於軍事功能、經濟功能、外交功能和警察功能,還將有所拓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未來決定一國地位的高科技產業中就包括海洋高科技。研發海洋工程裝備、開發深海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間資源、進行海水淡化與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與海洋農牧化等海洋高科技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尖端技術,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海洋科技集中著人類的智慧和高科技的精髓,世界各國都把海洋開發列為當代科技的高新領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把海洋科學研究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僅把「海洋科學研究」單列一個部分,而且,在320個條款中,有100多條涉及海洋科學,是當前科技含量最多的國際海洋法規。筆者認為海權因此具有科技功能。隨著中國航空母艦的入列,中國海權的上述各項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強化。

航空母艦與中國海權功能

自2012年9月之後,中國海權以及中國海軍結束了沒有航空母艦的歷史,從此進入航母時代,開闢了中國海權及中國海軍的新紀元。作為海權思想建設海軍的產物,航空母艦的入列體現了中國海權的多重功能。

一、軍事功能。航空母艦的作用首先體現在軍事功能方面。現代戰爭,尤其是海戰的模式已經演進到海上聯合作戰階段。以往的中國海軍由於種種原因的限制,海上聯合作戰能力比較薄弱,而航空母艦的入列使中國海軍海上聯合作戰能力不足的短板得到彌補,其龐大的艦體以及充足的電力供應可以搭載大量的電子、通訊設備和傳感器,是天然的旗艦,可以作為海上聯合作戰的節點,並推進中國海軍向信息化邁進。而航空母艦與其屬艦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可以遂行多種任務:奪取制海權、奪取制空權、海上防空反導、對陸地縱深目標進行遠程精確打擊、兵力投射、海上封鎖,等等。可以說,航空母艦的入列能夠使中國海軍完成從以潛艇為核心的近海海軍向以大型水面艦艇為核心的遠洋海軍的過渡。更為重要的是,由於航空母艦的列裝,中國海基核力量的戰場生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中國二次核打擊力量的有效性也因此得到保證。這在薩德反導系統已經部署韓國,美國正日益打破中美之間脆弱的核平衡(這種平衡是亞太地區戰略穩定的基礎)的今天顯得尤其具有戰略意義。

二、科技與經濟功能。中國發展航母,將有可能圍繞航母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國家投入產出表中,有望帶動35個產業快速發展,帶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技術、航空技術與造船技術實現質的飛躍。具體而言,能夠設計建造航母的國家必須具備如下條件:擁有大型實驗水池和風洞等基礎設計、研製和生產航母甲板所需的特種鋼材、設計建造其他超大型船舶以及超級貨櫃船、油船和液化天然氣船以及科考船等特種船舶的經驗、能夠設計建造先進艦載機、能夠設計建造先進雷達、能夠設計建造重型蒸汽機和燃氣輪機……上述條件推動國家科研基礎、船舶製造、航空製造、先進電子技術以及大型動力機組等產業或技術的發展。所以,當前發展航母,將有可能實現以軍事科技創新推動國家科技創新,進而以國家科技創新帶動新一輪國家經濟增長。

在經濟上,由於囊括了幾乎所有的工業設計和製造部門,航母的建造將因此形成一條超長的產業鏈。在設計、裝備、材料、工藝、製造、組裝、測試等各領域都能提升中國製造業整體邁上一個新的水平。另一方面,超長產業鏈將導致所謂的「榕樹效應」,以航母為目標形成的製造業體系將溢出至其他軍事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最終推動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升級。而這種溢出效應對於當前國家大力推動的軍民融合具有不可低估的正面影響。

此外,第一艘航母在其全壽命期間帶來的就業總崗位數接近70萬個,年均達到1.12—1.57萬;航母初始投入的產出乘數達到每10億美元新增產出80億美元,第一艘航母在其全壽命期直接、間接創造產值高達1800億美元。如果中國裝備三艘航母,在40年全壽命周期內將直接、間接創造超過1.6萬億人民幣產值,新增與維持就業崗位110萬個;基地經濟活動直接與間接創造產值將超過9000億人民幣,帶動就業崗位數超過30萬個。由此看來,航空母艦在刺激國內消費、創造就業崗位等領域也有積極意義,這是其經濟功能的體現。

三、外交功能。航空母艦在海軍外交中將會發揮重大作用。海軍外交是在和平時期及所有非全面戰爭情況下,可對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意志和決策機構施加影響。一方面,它有助於樹立信心,有利於提供戰略支援,並為建立更緊密的雙邊關係做出重要貢獻。另一方面,它可用於威懾和壓制麻煩製造者。以海軍出訪、軍事交流等為內容的海軍外交可以增強海上(包括由海到岸、由岸到海)安全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隨著中國海軍日益成為一支遠洋海軍,對外交往不斷增加,其外交功能不斷得到強化。而航空母艦外形威武、作戰威力大、續航能力強且具有戰略威懾性,是進行海軍外交的最佳艦種。換言之,用航空母艦實施海軍外交可以達到其它艦種所起不到的作用。從這一點來講,航空母艦具有較強的外交功能。

四、警察功能。如前所述,海權的警察功能在於維護國家主權,制止和打擊海上違法犯罪行為,捍衛本國海洋權益,維護海上正常秩序所進行的各項活動中發揮作用。維護海洋權益主要靠海上力量,而海上力量關鍵是海軍,海軍擔負著捍衛國家領海主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海上交通安全的使命。要達到上述目的,海洋控制是前提。可以說,正是由於航空母艦強大的制海能力,才使國家在海上維護主權,捍衛海洋利益方面有了堅強的後盾。此外,航空母艦將會使中國海軍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提高。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海洋非傳統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海盜、海上恐怖勢力泛濫,成為威脅全球安全的國際公害;航母具有極強的海上態勢感知和海洋控制能力,火力強大,艦載機機動性強,是對付海盜和海上恐怖勢力的理想武器。在氣候災難的災後救援中,航空母艦更是大有用武之地。航母可在受災地區的通信和電力中斷情況下,充當臨時通信中心,並利用電纜向岸上供電,同時派遣直升機飛往道路被毀後交通中斷的內陸地區接回傷員,並運來大量的救災物資。一旦中國海軍裝備航母,必將通過這種方式提供作為大國必須承擔的這種國際責任。由此可見,航空母艦的裝備將會使中國海軍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大為提高,也將使中國海權的警察功能得以大大加強。

綜上所述,由於經濟基礎已經由「傳統農業內向型」正在或已經很大程度上變成「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且保護海洋資源意義重大。發展海權成為中國理所當然的戰略選擇,而航空母艦的列裝正是這一選擇的必然結果。中國海權也由此進入了航母時代。實現航母列裝,其巨大的作戰效能與威懾效能,不僅將大大改善中國近海防禦態勢,而且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國防和軍隊在軍事理論、兵力結構、體制編制、作戰方式、軍事指揮訓練、人才培養等方面實行全方位的現代化變革。中國航母最終形成戰鬥力,無疑將拓展中國國家安全的戰略邊疆,增加戰略選擇的靈活性與主動性,有效增強中國國家安全的戰略質量與戰略穩定。進入航母時代之後,中國海權的功能得以大大拓展,具體表現為軍事功能、政治功能、經濟與科技功能、外交功能和警察功能。這些海權功能的產生及強化將大大拓展中國在戰略上的選擇餘地,使海權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利益及國家戰略。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航空母艦的列裝意味著中國這個陸海複合型國家開始變成一個海洋強國。有理由相信,一個強大的海權中國最終將對亞太局勢和國際體系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16年度重大項目「東南亞安全格局對我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影響研究」(16ZDA091)和上海交通大學文理交叉海洋專項基金項目「以國際法為中心的南海法律戰研究」(16JCHY09)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魏銀萍)

(平臺編輯:李瑞蔚)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主管·研究國際問題的必讀期刊

《當代世界》雜誌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月刊。作為中央級外事部門主管的權威媒體,她依託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央其他外事機構,薈萃眾多知名國際問題專家,以海內外國際問題智庫豐富的人脈和信息資源,宣介中國與中國共產黨的對外方針政策,權威解讀中國對外戰略,深度剖析國際關係和世界政黨政治的演變和發展,聚焦世界熱點、難點,全方位、多角度地評析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方面的最新發展趨勢和事件,是廣大讀者特別是領導幹部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中文刊】18元/期,216元/年

郵發代號:82-723,國內統一刊號:CN 11-3535/D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6-4206


【英文刊】80元/期,320元/年

郵發代號:80-270,國內統一刊號:CN 10-1398/D

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6-1596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4號中聯部(100860)

訂購電話:010-83908408

投稿電話:010-83908407/9012

新春特惠 微信訂閱《當代世界》精美雜誌


長按二維碼,關注當代世界!

與您分享最權威的國際時政文章!





相關焦點

  • [東北亞論壇]楊震、周雲亨等《論後冷戰時代美國對中國海權發展的制約》
    南海對中國的軍事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南海是未來中國發展航天力量,走向宇宙空間的重要陣地;南海是未來中國海基核力量進行機動和隱蔽的遼闊場所(據媒體報導,中國最新型的094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即部署於南海);最後,南海是以航空母艦為代表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編隊進行集結、機動、演習、訓練的重要場所,甚至是唯一場所(特別是對航空母艦編隊而言)。南海對中國的海軍甚至是海權建設具有戰略意義。
  • 美國的崛起與馬漢的《海權論》
    美國的崛起與馬漢的《海權論》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1840年9月27日-1914年12月1日),是美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曾兩度擔任美國海軍學院院長
  • 馬漢的「海權論」
    在馬漢看來,「海權」(Sea Power)問題的研究之所以重要,從根本上來說是要使本民族在海上鬥爭中獲得「更大商業好處」。他寫道:「即使不能說是全部至少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海權的歷史乃是國家之間的競爭,相互間的敵意以及那種頻繁地在戰爭過程中達到頂峰的暴力的一種敘述。
  • 新時代,我們該這樣理解《海權論》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叫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最近幾年,他在中國也很出名,因為他寫了著名的《海權論》。中國這幾年因為有釣魚島和南海問題,海軍發展也非常迅速,所以這方面的著作走紅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現在國內介紹《海權論》的書或者文章,基本上都是強調:馬漢主張擴張,比如像荷蘭、英國的世界霸權,基本上都是因為海軍強大的結果,所以馬漢主張美國也要大量建設海軍。
  • 海洋軍事▏中國海權戰略選擇與海軍建設
    ⒈ 關於中國海權戰略選擇的辯論國內學者對中國海權戰略設想大致分為三種:無足輕重的海權、輔助性海權和主導性海權。無足輕重的海權論認為,從海洋角度看,中國在地緣上先天不足,幾乎不可能成為一個海洋強國;作為陸海複合型國家,中國面臨戰略兩難,無法全力以赴發展海權;同時由於受制於美國的海洋霸權,中國發展遠洋海軍面臨巨大困難。
  • 中國人為何要讀《海權論》?
    自此,南沙主權鬥爭進入了漫長的僵持階段,英雄以及英雄的事跡成為了某種「敏感」的詞彙,中國在南沙韜光養晦了太久太久……《海權論》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是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該書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以及前蘇聯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
  • 【新書介紹】胡波 |《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
    美國的海上「局部遏制」日本的制衡 印度和澳大利亞的不確定性周邊其他鄰國的猜忌與防範 論中國的重要海洋利益核心海洋利益重大海洋利益重要海洋利益 中超越「韜光養晦」 把握好主權與海權的平衡強化威懾策略的應用  結語 構建中國海權戰略 範式創新 技術創新 制度創新後記該書對海權的概念和內涵、中國海權發展面臨的內外形勢、中國的重要海洋利益和中國的海權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 【論文分享】齊石:古巴飛彈危機前後蘇聯的海權與海軍建設
    中國海軍創建之初與蘇聯海軍聯繫密切,當代中國學者也有意借鑑蘇聯海軍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廣泛吸收蘇聯、俄羅斯和美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並在其基礎上進行整合,出現了楊震的《海權視域下的中蘇海洋安全戰略比較——以海軍戰略為視角》和王曉笛的《冷戰時代的蘇聯海洋戰略——兼論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啟示》等研究成果。
  • 日本帝國海權的興起與覆滅
    這三種學說看似有所不同,尤其是其中的「陸心說」和「海權論」,一個強調陸地一個強調海洋,不過實際上這些學說之間並不是很矛盾,只不過在近代之前海洋的作用相對較小,因此國家之間對海洋的爭端也相對較弱,近代以後海權的作用更為突出和顯得更為重要,但任何海權也需要陸地的支撐,沒有陸權的強大也無法支撐海權。
  • 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與中國海權的崛起!
    △ 吳勝利司令員觀看殲-15戰鬥機著艦《防務新聞》文章稱,現年71歲的吳勝利上將在2006年8月就職,在他的指揮下,中國海軍迎來了最具戲劇性的發展時期,並且已經崛起成為地區性的海權力量。△ 隨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裡查德森訪問中國,與吳司令會談
  • 中國海權之下,「第一、第二島鏈」已成「紙鏈」?厚積薄發,接管深藍指日可待!
    一個力主海權論的馬漢為美國稱霸海上提供了戰略思想:海權是國家強大的先決條件,對世界歷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1898年,美國以「緬因號」軍艦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沒為由,劍指西班牙,封鎖古巴港口,掠奪商船。這是美國海軍向外擴張的第一個巨大勝利,也是美國奪取海權的初步嘗試。
  • 中國搞了反艦彈道飛彈?那我的海戰理論怎麼辦?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的詹姆斯·霍姆斯教授複製了《海權論》作者馬漢提出的「要塞艦隊」概念,以此描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中國反艦飛彈之間的關係。「要塞艦隊」是海權戰略理論家馬漢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日俄戰爭期間俄羅斯艦隊的活動。他痛惜俄國人把艦隊捆綁在港口防禦工事上的僵化模式,導致俄國海軍在海岸炮兵的保護下、很少冒險出海。
  • 中美海權爭霸戰(下)
    全球海上多極格局,構成了中國海軍崛起及海權發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而中國海軍崛起的程度、範式和路徑,也會影響這一多極格局的內涵和特徵。國際上往往習慣誇大中國海軍的能力和意圖,通常套用傳統大國海上興衰的範式來解讀中國海軍的裝備發展和海上行動。這些解讀或研究,至少忽視了正在形成的全球海上多極格局和中國海軍面臨的特殊地緣及技術環境。
  • 中美海權爭霸戰(上)
    全球海上多極格局,構成了中國海軍崛起及海權發展的大背景和大環境,而中國海軍崛起的程度、範式和路徑,也會影響這一多極格局的內涵和特徵。國際上往往習慣誇大中國海軍的能力和意圖,通常套用傳統大國海上興衰的範式來解讀中國海軍的裝備發展和海上行動。這些解讀或研究,至少忽視了正在形成的全球海上多極格局和中國海軍面臨的特殊地緣及技術環境。
  • 陸權海權之爭德國鐵血崛起之路
    通過海權構築起了最早的全球貿易網絡。而在這一時期,普魯士人只能通過神聖羅馬帝國來加強自己的力量,這個披著羅馬外衣的聯盟甚至連處於衰退期的奧斯曼帝國鬥戰勝不了。就這樣歐洲兩大陸權國家,共同對抗歐洲兩大海權國家,外加俄國。
  • 一帶一路 海權與陸權,帝國發展之路
    相似處包括中國目前面臨與當年俄國和德國相似的來自海權國家的戰略壓力;中國也在大力發展海軍,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無法與美國的海權全面抗衡;雖然中國國力的絕對上升伴隨著美國國力的相對衰落,但是二者之間不僅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上,而且在軍事實力上仍然相距甚遠;與當時俄國和德國一樣,中國也在試圖通過修鐵路來發展陸權,增加應對海權挑戰的實力。
  • 海權的陷阱與英德爭霸
    國際關係模型不僅有太多的漏洞,而且還很乏味——生動的歷史被變成可疑的數字。退而言之,即使存在一個理想的模型,人類的智力也遠不足以發現這個模型。戰略制定是一門藝術,不知變通者不能成為合格的戰略家,遑論成為高明的戰略家。戰略研究當以歷史或案例為基礎,落入理論或模型的窠臼便踏入絕路。《大陸強國與海上制衡》取材廣博,注重對歷史的實證研究。歷史會重複,案例比模型更接近歷史真相,也更能啟示未來。
  • 中國下一艘航母會叫什麼名字?
    17日下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正式入列它的名字叫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海軍艦艇是浮動而分散的國土為了方便區分、聯絡與指揮每艘艦艇在服役伊始就擁有自己的大名在中國,軍艦的名字取自本國的地名它既屬於遠洋上一艘艘鋼鐵戰艦也屬於陸地上一方方華夏熱土
  • 中國航空母艦
    中國航空母艦  除美國、英國之外,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雙航母編隊的國家,真正體現了國家強大、人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