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 胡波
編者按:近日南海鼓點更加頻密。美國頻繁軍演及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之後,8月22日起中國軍方在渤海、黃海、南海三大海域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25日美軍派出U-2偵察機擅闖實彈演習禁飛區。當地時間26日,美國宣布制裁參與和涉及南海人工島修建的24家中企和12名公民。另據臺媒消息,解放軍26日上午分別從青海和浙江朝南海發射兩枚飛彈,其中一枚是東風21D航母殺手反艦飛彈。
種種跡象顯示,南海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那麼美國是否會在南海挑起戰爭?雙方的動作有何意味?目前值得警惕的有哪三種危險狀況?越南和日本為什麼愈益活躍?中國應該如何衝出第一島鏈?在與美國的海權博弈如何取勝?就此,鳳凰網《風向》欄目與「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胡波展開了深入對話。
鳳凰網《風向》:胡波老師您好,歡迎來到今天的風向外交訪談,最近南海風高浪急,所以請您來分析一下南海形勢及中國的海權發展。
最近關於南海有很多傳言,比方說美國將出動轟炸機轟炸無人島礁,派出海軍陸戰隊登陸等,作為「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的主任,您所擁有的數據能否鑑別或者預警這些信息?
胡波:二戰後美軍在南海保持強大的存在,特別是2009年之後美軍在南海活動的頻次、力度和針對性都大大增強,我們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也披露了一些信息,就這些數據,目前沒有跡象表明美國要在南海大幹一場,從邏輯分析的角度來講,就是我個人判斷美軍還沒有做好在南海跟中國發生大規模衝突的準備。
▎近日解放軍演習之際,美偵察機頻頻抵近。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SCSPI)是一個國際性的研究網絡,持續跟蹤主要相關方在南海的重要行動和重大政策動向。2015年開始,美軍非常嚴肅考慮在南海跟中國發生軍事衝突,但是大規模的準備我覺得還沒有完成,包括作戰概念轉型、力量部署都沒有完成。更何況中美雙方都承擔不起大規模衝突的後果,所以這些所謂的美國要轟炸甚至佔領中國南海島礁,發生概率是比較低的。當然美國人特別是美軍有各種各樣的預案,但它很清楚一旦直接轟炸中國南沙島礁的話,這勢必引起中美之間的全面的對抗,中國肯定會全面反擊,美國不要有幻想。我們島上這麼多軍人和官兵,這麼多設備,一旦遭到轟炸,那中國再怎麼想維護中美關係,也不可能視若罔聞,中國肯定會全面反擊,這個美國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我覺得這種概率是比較低的。美軍南海大型演習每年至少100場,
換中國去去關島就炒翻天
鳳凰網《風向》:很多美國媒體認為「中國頻繁進行軍事演習,針對的目標是東沙群島甚至關島,一定是有更大的動作」,那麼您認為中國的演習目的是什麼?胡波:中國演習的目的很明顯,第一大目的就是要提升戰鬥力,演習是和平時期提升戰鬥力的重要的方式,各國軍隊都是這樣。第二個當然是加強威懾,美國在我們周邊有各種各樣的動作,所以中國也要通過演習向美國釋放一定的信號,我覺得這個無可厚非。▎26日解放軍從浙江發射東風-21D飛彈,從青海發射東風-26B飛彈 圖源:東方鐘擺美國媒體炒作這個就有點無聊了,因為現在的問題就是選擇性信息披露,天天盯著中國的演習,沒看看美國一年搞多少次演習?美國每年光和菲律賓進行的演習和訓練就接近300場,第七艦隊帶編號的大型演習超過100場,加上其他軍種空軍陸軍那更多,所以這個從演習的頻率來講和烈度來講,我們現在還趕不上美軍。另外是這個地方畢竟是離中國本土這麼近,中國如果每年派這麼多兵力部署到美國東西海岸,美國人絕對瘋了;如果中國解放軍每年派幾千架次偵察機去東西海岸抵近偵察,美國肯定炸鍋了,他的應對肯定更粗暴,現在解放軍只是偶爾去去關島專屬經濟區,美國都已經炒翻天了,現場應對非常激烈。所以現在南海的信息的問題就在於選擇性的披露信息:光披露中國的信息,不披露其他國家的信息。這會導致讓國際社會印象中,中國在這個地方做了很多動作,實際上美國動作會更多。鳳凰網《風向》:今年年初,您率領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代表團到訪了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與各界溝通,據您觀察這些國家的專家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麼?據新聞稿說是澄清了很多誤解,就是澄清了哪些誤解?胡波:三個國家當然是不一樣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是南海爭議相關方,主要關心的是中國跟他們在爭議區域的糾紛,包括中國的軍事力量、海警力量在相關區域的活動,另外也關心中國南海的政策;新加坡相比而言比較超脫,其智庫更關注中美戰略競爭會給南海和相關地區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通常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意圖都是誇大的,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是沒有獲取完整海洋態勢的感知能力,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美國人在向他們輸入信息,結果他們的認知就是中國人的活動太多了,我們的交流除了提供信息,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政策。▎1月6日,SCSPI和菲律賓中華學會在菲律賓聯合舉辦「中菲南海問題圓桌討論會」,胡波在會上發言。菲律賓外交部副部長阿貝拉出席並提問。我覺得很多情況各國都一樣,不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要理解對方是怎麼想的,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不可能說我們一次活動就能夠改變他們的看法,但是我覺得我們在三個國家進行了十一場活動,通過交流雙方澄清了很多東西,也增進了互信。鳳凰網《風向》:南海爭議問題上越南最近這麼活躍,我們怎麼判斷它現在的意圖以及它挑起事端的實力?胡波:越南的政策確實在發生變化,就是它的變化有幾個背景。第一個背景就是因為中美的戰略競爭使得越南認為自己的機會窗口來了,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藉助美國的這個力量去抗衡中國。第二個背景就是因為南海仲裁案,越南認為近來的國際環境包括國際法輿論環境對它有利。第三個層面就是越南最近經濟發展不錯,實力有一定的增強。所以綜合這三個因素,我覺得越南的政策開始有點飄,所以越南從2019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油氣開發,去年的萬安灘對峙大家都知道,現在還有搞了很多區塊還在進行還在想搞新的開發(部分被投資商取消)。▎7月,至少有702艘越南漁船侵入中國大陸及海南島近岸水域,較6月的692艘仍居高不下。圖自SCSPI微博另外就是漁船活動,越南現在的活躍漁船數量在南海是最多的,超過了中國,另外也是最激進的:不僅跟中國發生衝突,也跟印尼和馬來西亞發生衝突,而且他們之間的衝突可能更激烈,4月19號在交界水域一艘印尼海警船跟越南一艘漁船發生相撞,越南漁船四人失蹤。按照印尼方面的說法,就是越南漁船像二戰時期的日本的神風特攻隊,根本不是漁船,非常彪悍,越南漁船在整個南海的非法、無管制和不報告(IUU)捕魚,甚至海上民兵活動,這個是最嚴重的。另外加強跟美國的軍政關係。中國在南海做任何動作,越南都抗議,所以它外交上、軍事上各個方面都趨於強硬。但我覺得越南還沒有走出關鍵性的一步——比如說提出新的仲裁,甚至在軍事上跟中國來一次小的衝突。還沒有做好這個破局的準備。很關鍵的問題就是越南還是不太信任美國,另外就中越的關係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們有黨、政、軍非常緊密複雜的聯繫。在海上有矛盾,但是我們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和依存度是非常非常高的,當然越南國內現在有個趨勢大家可能要關注,就是越南國內的在南海的反華力量非常非常厲害。(民族主義情緒?)對,這個是非常非常嚴重的。鳳凰網《風向》:就是另外我們注意到還有一個國家就是日本,日本最近強化了日越和日菲的合作,同時前幾天日本防相河野太郎也嚴厲「指責」中國在南海的行為,對南海的著重超過了釣魚島,您怎麼看?胡波:我覺得日本是借勢,釣魚島只涉及到中日兩國,周圍沒有重要的海上通道,所以國際社會關注度不是很高。但南海顯然國際社會的關注度非常高,爭議也涉及了很多國家。一開始最配合美國南海外交政策的主要是日本和澳大利亞,而日本比澳大利亞某種程度上走的更激進,比如日本已經在南海形成了常態化的軍事存在(比如艦船和飛機)。另外日本在東南亞地區也深耕了很多年,跟東南亞國家有非常強的特別是經濟聯繫和政治關係。東南亞國家也是日本自衛隊出海的一個很重要的通道和區域,第四個原因就是日本某種程度上也希望通過在南海給中國施加壓力,緩解在東海的形勢,因為東海我們各方面維權比較堅決,日本國內非常非常不滿。所以,日本希望通過介入南海來對中國在東海的活動進行遏制。所以日本對介入南海事務興趣非常非常大,並從外交、軍事、輿論包括執法各個方面介入。▎圖為2018年9月,日本準航母加賀號與英國海軍參加在印度洋舉行的軍演。但是我覺得這個可能會適得其反,我也經常和日本朋友交流,如果日本過於介入南海的話,可能會導致中國在東海進行更激烈的採取更堅定的措施。多海聯動未必就對中國不利。中國島礁建設與「軍事化」沒一毛錢關係
與越南鬥爭尖銳但也有海警合作
中美競爭已成為南海問題壓倒性變量
美國航行自由行動純屬霸權規則
▎中央軍委原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原司令員劉華清。劉華清為中國海軍現代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稱為中國的「現代海軍之父」和「中國航母之父」。
目前是個什麼狀態呢,我覺得目前中國沒有在第一島鏈之外建立可信的軍事力量和軍事存在,當然我們有亞丁灣的護航,偶爾我們的編隊包括飛機轟炸機前出第一島鏈進行活動,但這是和平時期,如果戰時的話我覺得這個可能很多通道我們都不能用了,所以我們現在這種力量不是可信的軍事力量,衝出第一島鏈是在第一島鏈內外建立對你相對有利的態勢,我覺得這個目前還是沒有。鳳凰網《風向》:並不是我們軍艦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就一定能夠(衝出島鏈)?胡波:在外線建立一定的軍事存在有幾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中國要在外線有以航母為基礎的遠洋編隊,有航母才有可能有局部的制空權。第二我們在第一島鏈之外也需要幾個基地,因為海上力量活動沒有基地保障是很難有作為的。第三個條件就是中國跟外線的主要國家也需要有一個相對和睦的關係,所以這三個條件我覺得目前都不具備。鳳凰網《風向》:您之前提到過現在海洋總體格局是一個有限多極競爭格局,我們有沒有結盟的必要?胡波:為什麼是多極,很大的背景就是美國可能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海上霸權國家,因為二戰後軍事競爭的模式發生了很大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核武器的存在,主要的大國可能就(進行)和平競賽,類似規模的國家最後的發展程度可能會相差不大,另外缺乏通過戰爭大規模戰爭進行洗牌的可能性,世界走向海上多極是不可避免的現實。目前的狀況是,美國當然還是一家獨大,但是中美在西太地區海空力量已經形成了相對平衡的狀態,也就是主要先進作戰平臺數量已經差不多了,質量當然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國的追趕速度也是很快,這也是美國現在非常焦慮的原因。▎圖自美國海軍學會博客。https://blog.usni.org/posts/2020/08/15/on-midrats-16-august-2020-episode-554-summer-of-our-discontent-melee中國沒有必要學美國全球攻防,
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和全球影響就是強大海權
鳳凰網《風向》:您也提到中國的海權要素有三個支柱,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海洋傳統,其中海洋傳統是最弱的,您認為我們今後怎樣慢慢培養或者是建設這樣的傳統?胡波:中國傳統上是農耕文明佔主導的國家,當然中國歷史上有非常非常燦爛豐富的海洋世界,中國的海上力量也一度非常強大,宋朝、元朝、明朝包括鄭和下西洋這都是頂峰,但是我們要清楚,海洋元素傳統上是不在中國主流的知識分子、主流精英階層的觀念之中,海洋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中國是有非常豐富的海洋實踐,主要是底層(比如說沿海、浙江、福建、廣東),這完全是民間的行為,作為一個民族來講的話,我們不能吹噓自己有多強的海洋傳統,就是因為海洋始終沒有成為國家發展和對外經濟的重心,所以你怎麼可能有非常強的海洋傳統。中國什麼時候全民族走向海洋,我覺得是改革開放以後,有幾個物質前提。第一個物質前提就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我們有了非常多元複雜的海外利益。我們跟全球建立了非常強的聯繫,包括在海外有非常大規模的經濟利益,這是物質條件。第二個物質條件就是90年代以後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這也是個前提,第三個前提就是我們在陸上解決了北線的威脅,也即是北方陸地邊界劃定以及建立和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我覺得這三個前提是中國當前能夠作為一個民族國家走向海洋的三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客觀來講就是這個時間才有多長?我在《後馬漢時代中國海權》裡面講,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年)是中期評估,這個時間依然是非常短的。海洋物質文明的發展,包括軍事現代化、海洋經濟的發展,三四十年可能會發展的非常輝煌,但是基因改變是比較難的,思維、習慣、意識,這可能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進行轉變。但是時不我待,中國確實等不起了,因為一旦你的物質文明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差距太大,必然會有一定的張力和矛盾,這個可能會對你的海洋強國的事業構成相當大的影響。中國不可能等到十代人之後兩百年之後,我們等不了,所以知識分子和政府,必須走在前面做一些引導性的工作。鳳凰網《風向》:您寫過一本《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您認為中國有可能發展成怎樣的海權範式?比如怎樣平衡海權的控制性和開放性的關係?▎胡波在書中指出,中國海權在前三十多年進步明顯,但多數指標在世界的排名多在第5位左右,甚至更靠後。需要堅持範式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實現「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和全球影響」的強大海權目標。胡波:我曾經就是用12個字來概括的話,就是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全球影響。先是近海控制。海權跟陸權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陸權控制是非常剛性的控制,就是佔領,海權控制的核心要義就是控制海洋為自己所用,儘量阻止對手利用海洋。海權控制更多的是控制關鍵節點,比如英國美國通過控制關鍵的水道去控制海洋,而不是像陸地一樣把海洋給圈起來。▎美國海外海軍部署分布。圖自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13/june/utility-three-tiered-navy所謂的「近海控制」就是中國要在近海形成自己的力量優勢,對主要對手形成非常大的威懾。確保臺灣的統一進程和中國的主權和海洋權益,確保近海的開放。由於中國面臨的挑戰較多,總體的優勢在東海、南海等局部方向實際上是一種均勢。近海控制面臨的挑戰是什麼?現在不是說中國要控制,我覺得需要擔心美國如果把南海控制不讓中國用,該怎麼辦?現在美國這種趨勢非常明顯,美國的「印太戰略」和美軍的海上轉型,針對的就是中國。所以中國必須在近海取得一定總體優勢。區域存在,就是在第一島鏈外北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建立有效的軍事存在,就是有一到兩支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編隊,另外有數個遠洋補給基地,這樣才能保證區域存在,從外線給對手形成掣肘或者威懾。全球影響就是中國在全球通過軍事外交、軍事活動,以及臨時性的部署,去維護世界的海洋秩序,特別是海洋安全秩序,提供國際海上公共產品。中國是「一陸一洋」的國家,美國是「兩洋一陸」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先天性地可以通過兩條途徑去影響歐亞大陸——世界地緣政治中心。美國不一樣,美國它要影響歐亞大陸,就必須跨過兩洋投送資源。所以美國海軍就要搞全球第一。▎地緣政治論的提出者麥金德認為,圖中的「樞紐地區」是整個世界的「心臟」,如果有一支強大的力量以這個地區為大本營向外擴張,能夠控制其外圍的「內新月形地區」從而參與制海權爭奪的機會的話,它就能建立一個足以統治全球的「世界帝國」。所以美國的問題就在於有些矯情,就是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然後我可以發展力量,你不能,我發展力量能打到你,可以,沒有問題,打到你你最好別還手;你現在有能力,有能力還手,你看你中國現在越來越有能力還手,那就是我的威脅。
現在美國不習慣的就是,以前到中國周邊來,中國應對能力非常弱,根本看不到中國像樣的海空力量,現在你能力越來越強,現在和你相遇的次數越來越多,而且看到你的先進平臺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從心理上講肯定是不太適應,所以它需要時間進行調試。責任編輯:賴炳益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