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作死的? 小歷史

2021-02-13 十五言

太平洋戰爭是大日本帝國的喪鐘,也是日本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的序幕。雖然一直到1943年,太平洋戰場所消耗的物資仍然只佔盟國全部戰爭消耗的15%——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名副其實的副戰場——但是毫無疑問,太平洋戰爭從根本上塑造了遠東的現代格局,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它比遠在歐洲的二戰主戰場更加重要。

偷襲珍珠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把深陷孤立主義的美國拉到世界帝國的位面,只有日本人才有這樣愚蠢的膽量,去招惹遠遠強於自己的國家。

從戰爭的開始,日本人就不知道他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在中國,從滿洲到盧溝橋,陸軍的一意孤行和不服從指揮,讓日本深陷對華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在國內,從五一五到二二六,不斷出現的「下克上」式的暗殺讓政治家們人人自危,軍部成為了把持朝政的唯一機構。不斷地挑釁與侵略讓世界對這個新晉的國際強國充滿了鄙夷,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後,日本人也對西方國家滿腹狐疑。從三十年代開始,他們在世界上的角色從一戰時英國的遠東協友,逐漸轉變為對抗西方的軍國主義國家。

日本從朝鮮、滿洲一路走向太平洋戰爭,沒有戰略的謀劃,只有民族主義追求生存空間的原始衝動。主導戰爭步伐的日本陸軍堅信他們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民族的福祉和天皇的榮耀,他們宣稱,以飽滿的精神力量必將戰勝所有敵人。殊不知,發動戰爭易,結束戰爭難,從淵田美津雄中佐在珍珠港投下第一顆炸彈開始,日本便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太平洋戰爭,就是這條最終埋葬大和民族帝國主義夢想的道路。

不同於他們的軸心國盟友,日本並沒有出現大權獨攬的獨裁者。即便是集首相、陸相和內相於一身的東條英機,也在馬利亞納群島被攻陷後黯然辭職。人們無法想像墨索裡尼或者希特勒辭職,史達林、羅斯福或者邱吉爾這些盟軍統帥也絕不可能在戰爭期間主動辭職。

頭號戰犯東條英機

東條英機顯然是戰爭的第一責任人,這位庸碌的領袖究其一生都沒有取得什麼讓人信服的成績。石原莞爾曾經評價東條說,他的腦子也就夠當個上等兵。只是中庸的個人素質和機緣巧合的命運,最終讓他走上了前臺。在美國的士兵即將對其進行抓捕的時候,他也沒有鼓足勇氣去做一個日本武士式的了斷,而選擇用6.35口徑的袖珍手槍射擊心臟,結果緊貼胸口的槍口還偏離了方向。

東條頂多能當上等兵。他能夠管好倉庫裡的20挺機槍,但多於20挺就很難說 了……東條能不厭其煩地把所有東西全部記在筆記本上,但如何運用這些筆記就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了。

                     ——石原莞爾在遠東國際法庭上對東條英機的評價

和以東條為代表的陸軍相比,日本的海軍在戰前一直保持著比較冷靜的態度。作為哈佛大學的畢業生的帝國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曾經出任過日本駐美大使館海軍武官,對美國的工業體系和國家實力有著比較充分的了解。他曾經堅決反對對美開戰,因此惹惱了陸軍少壯派軍官。由於害怕遭到暗殺,他只得到軍艦上生活。

海軍並沒有旗幟鮮明地反戰,為了與陸軍爭奪資源,他們採取了名義上支持,實際上消極的態度。作為一名絕對的愛國者,在戰爭最終無法避免的局面下,深知無法和美國進行長期戰爭的山本一手策劃了戰爭史上最為大膽的行動,採用航空母艦遠程奔襲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珍珠港,試圖直接取得決定性勝利。

帝國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

山本始終圍繞著和美軍進行海上決戰的思路指揮這場戰爭,但他最終沒能等到勝利或失敗的那一天。美國人破譯的密碼讓他的艦隊在中途島遭到了重大挫折,也讓他在索羅門群島上空最終喪命。

對美國人來說,戰後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處理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出於對日本政治體制的不確定,他們在對待天皇的態度上顯得極為謹慎。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在戰爭末期就如何管理日本,美國政府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撰寫了著名的綜合性報告《菊與刀》。

作為被動接受戰爭的美國人,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渴望對天皇進行審判;日本國內也有很多聲音要求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至今,昭和天皇究竟負有多大的戰爭責任人們仍然各執一詞。但由於其巨大的影響力——憑藉他的一紙宣言,幾百萬日軍極有紀律地繳械投降——麥克阿瑟最終認定他的配合是美國人進行戰後治理的必要條件,因此並沒有對天皇進行審判。

1945年9月27日,昭和天皇拜會麥克阿瑟

說天皇毫無戰爭責任顯然是不對的,他是日本軍隊的直接效忠對象和日本國民唯一的精神領袖。作為一名年輕時曾遊學歐洲的帝國元首,裕仁曾在中日戰爭中表達痛苦的情緒,也曾在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前力求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但他沒有阻止戰爭的發動,也深陷戰爭事務之中,因此對他的評價確實是一個複雜的難題。

即使天皇僅是一枚橡皮圖章,但他是唯一處在對軍隊有發言權地位的人。而且在現實中,許多人都是高喊著「天皇萬歲」才敢於獻出生命的。

                                                        ——日本歷史學家保阪正康

日本人深知自己不可能有佔領美國本土的機會,最初支持他們開啟對美英戰爭的前提條件是,美國人對他們進行的石油禁運,使缺乏資源的日本在戰爭中處於極度不利的地位。他們急切地需求屬於西方國家的東南亞油田,在外交努力沒有成效的情況下,日本企圖發動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在初期就將毫無準備的敵人擊潰。

但是戰爭的邊界在哪裡,如何停止這場戰爭,日本想要達到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清晰的回答。起初,日本想通過擴張來達到擴大防禦圈的目的,使敵人在不斷進攻中消耗有生力量;但在取得初期的輝煌戰果後,日本帝國便迫不及待地擴張了自己的野心,妄圖通過佔領中途島來遏制美國航空母艦西進的步伐,同時通過佔領索羅門群島來封鎖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補給線。這種自不量力的行為最終導致了他們在中途島和瓜達卡納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葬送了在珍珠港取得的成果,戰爭的天平最終倒向美國。

2010年由HBO拍攝的電視劇《太平洋戰爭》,以士兵視角再現了瓜島戰役的慘烈

日本戰略目標的混亂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戰前幾乎沒有人會相信他們有膽量發動一場必敗的戰爭。在1941年,他們曾有過保住偽滿洲國和朝鮮,獲得同盟國極大妥協的絕好外交機會,但因為天性中的狂妄自大和對西方國家的極度不信任,加之官僚體系的無能,他們錯過了這樣的機會,最終發動了一場匪夷所思的太平洋戰爭。

另外,日本軍隊在戰略層面重進攻而輕防守。他們學習英國模式組建的海軍部隊繼承了英國人不攻擊商船的傳統,也同樣不為本國的商船提供護航。英國在一戰時就因此吃了大虧,後來逐漸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反潛部隊。但日本海軍直到二戰結束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勉強建立起的護航艦隊多為老舊艦船,數量極少。幾乎沒有艦長願意從事護航這種防禦性任務。這導致了他們在航道上損失慘重,大量戰爭亟需的物資沉入海底。

日本江田島海軍學校的磚頭都是從英國運過來的,學校紀念堂還供奉著納爾遜將軍的一縷頭髮

以塞班島為例,為修建工事從本土運來的鋼筋水泥幾乎都被美國潛艇擊沉,極大影響了島上的防禦體系的構建。將塞班島上的社會名流運回日本本土的船隻也被擊沉。僅1943年11月一個月,日軍損失的船舶噸位就達到了265068噸。

由於日本軍隊無法有效保護自己的海上補給線,他們在東南亞佔領的大量資源產地也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自1943年起,日本的船隻損失一直大於他們的生產能力,隨之而來的是資源儲備的極度枯竭,日本海軍因此失去了離開本土海域進行大規模行動的能力。在1945年,美軍擊沉的日本船舶總數是其能夠生產的4倍。大和號的最後一次出航燃料只夠它行駛到衝繩。

日軍的進攻哲學還體現在他們在太平洋島嶼的防禦戰上。日本人對灘涂防禦的執著在於,他們總是希望能把敵人的進攻扼殺在初始階段,在敵我力量懸殊,尤其是海空力量懸殊的前提下,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日軍氣勢十足的萬歲衝鋒在美國人看來如同自殺般愚蠢,「玉碎」與「神風」一樣,在缺乏人道主義精神的同時也沒起到什麼作用。

在硫磺島戰役中,日本指揮官慄林忠道將軍使用了放棄海灘,建立縱深的防禦策略,同時嚴禁部隊使用自殺式衝鋒。結果硫磺島一戰是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的傷亡人數超過日本守軍的唯一一次戰役。作為防守一方的日本軍隊,雖然有著決死的精神,卻沒有完全發揮防守的優勢,這不僅是因為裝備補給全面落後,也和他們的戰略思維有很大關係。

日本是最早使用空中優勢取得戰場優勢的國家,他們在利用航空母艦取得偷襲珍珠港的巨大勝利四天後,又通過陸基飛機在馬來西亞海域擊沉了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南雲忠一的艦隊直到1942年6月之前橫行大洋,取得了大量的戰果。這些都說明了傳統的大炮巨艦主義已經被航空母艦時代所取代。

但奇怪的是,或許是甲午海戰和對馬海戰的記憶太過於深刻,大日本帝國海軍又同樣最固執地堅持企圖用戰艦對戰取得勝利。他們的一系列戰爭決策都建立在希望能夠以畢其功於一役的方式,在傳統的海戰中擊敗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使其沒有繼續作戰的能力之上。

如果國家亡了,卻保持艦隊完整無損,豈不可恥?我認為,大本營正給我們一個光榮的機會。你們必須記得,世界上是有奇蹟這種事情的。誰敢說我艦隊沒有機會在決戰中挽回戰局?

                                     ——慄田健男中將在雷伊泰灣戰役之前的講話

日本在戰前力圖打破華盛頓協定的產物——大和級戰列艦,在二戰中完全成為了擺設,甚至日本海軍士兵都將其旗艦大和號稱為「大和大飯店」。大和級的兩艘戰艦大和號和武藏號幾乎在瀨戶內海的吳鎮港口閒置了整個太平洋戰爭,只是到了1944年10月,它們才在雷伊泰灣參加了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戰鬥,結果武藏號沒等到海戰打響就已經被美軍飛機擊沉,大和號則在薩馬島海戰中發射出了它的第一發炮彈(大和號之前也參加了中途島戰役,但是只是作為山本五十六的指揮部,位於戰場數百公裡之外)。當日本帝國的驕傲大和號最終在1945年4月衝繩海域以玉碎精神衝向美國艦隊時,只有1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為它護航。

出徵雷伊泰灣,執行「捷」計劃的日本海軍艦隊,照片中第一艘戰艦為長門號,緊隨其後的分別是武藏號和大和號

沉沒於太平洋底的大和號戰列艦是世界上曾經建造過的最大的戰列艦,也是鐵甲巨炮時代的絕唱。它的建造和使用,暴露了日本海軍戰術思路的弊端。

平庸的智力碰巧也能辨明真相,非凡的勇氣有時也能彌補失算,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或就平均的結果來看,智力不足總是會暴露出來的。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裡德·馮·克勞塞維茨,《戰爭論》

日軍指揮官在臨陣應變能力上有著很大的缺陷。在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南雲忠一否決了攻擊機指揮官淵田美津雄中佐進行第三次攻擊的建議,珍珠港內的油料、物資倉庫以及港口的基礎設施沒有遭到破壞,這讓美國太平洋艦隊有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作戰能力。在中途島戰役中,南雲忠一同樣犯了巨大的戰術性錯誤,他拒絕了山口聞多少將的建議,堅持只能使用對艦炸彈攻擊敵艦,導致美軍俯衝轟炸機機群在攻擊日本航空母艦時,日本轟炸機大都處於更換彈藥的過程中,大量炸彈堆積在飛行甲板,讓美國人的轟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一名魚雷專家,南雲忠一從來都不是指揮航空母艦艦隊的最佳人選。在日軍中有航母專家山口多聞和草鹿龍之介,但受論資排輩觀念的影響,南雲忠一還是承擔起了第一航空艦隊指揮官的職責。

謹小慎微的南雲忠一中將

在日軍竭盡全力最後一搏的雷伊泰灣戰役中,擁有大和號的日本第二艦隊指揮官慄田健男中將將美軍護航航母艦隊塔菲3號誤認為美軍主力艦隊,因此錯失了取得重大勝利的機會。

客觀地說,日本將領在戰爭中竭盡全力爭取勝利,在有限的資源下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尤其是在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夜戰能力和艦載機攻擊能力都大大強於美國部隊,他們也利用這些優勢打出了幾場漂亮的戰鬥。但總的來說,受陳舊觀念和指揮哲學的影響,日本艦隊在幾次臨陣的重大決策上的確出現了重大失誤。當然,即使這些失誤不出現,也肯定仍然改變不了戰爭的結局,但是他們顯然應該能給美國人帶來更大的麻煩才對。

與之截然相反,美軍指揮官的綜合素質明顯優於日軍。在決定性戰役中的戰術選擇上,他們所做的不能說無懈可擊,但也大大強於日方表現。相對於日本人拘泥於論資排輩的情況,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在幾次重大人事任免上都做到了知人善任。

總的來說,美國人更善於吸取教訓,隨機應變,但日本人在這方面則表現的差強人意。

陸大的教程裡連情報的「情」字都沒有。

                                   ——日本陸軍情報參謀崛榮三

日本人對情報就像對防守一樣不重視。戰爭初期出乎意料的勝利讓他們志得意滿,使他們在珍珠港取得巨大成果的保密措施,在隨後的中途島戰役裡極大地放鬆了。結果導致美太平洋艦隊得以先發制人,取得戰略主動。

事實上,美國情報部門在珍珠港之前就已經有破譯日本大部分加密電報。大量關於偷襲珍珠港的情報已經擺在檯面上,只是由於官僚體系的延誤和美國人心中的驕傲自大情緒作祟才沒有得到重視。可以說,他們根本不相信日本人會跨越三分之二個太平洋去襲擊珍珠港。

美國方面具有極強的糾錯能力,在隨後的戰爭中,他們沒有再犯類似的錯誤。美軍在情報戰中遙遙領先,包括中途島戰役的勝利和擊落山本五十六座機等一系列戰果,都建立在精準的情報工作基礎之上。

能夠擊落山本五十六的座機得益於美國情報部門的精準情報

日本方面一直懷著一種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的密碼不可能被破譯。同時,由於日本的戰爭觀是一擊致命後等待對手乞求和平,因此他們並沒有重視情報工作的傳統。在1941年發動南下的戰爭前,日本領導層並未要求日軍情報部門(戰爭部門第二分局)對英美兩國的軍事實力進行分析。戰爭初期的輝煌成果更是加深了領導人對情報部門的輕視。

海軍方面,海軍主要情報機關第三分局和第四分局的主要職能,局限於為行動部門提供敵軍當前的部署信息。情報部門對美國工業生產能力的分析基本沒有,因此日本海軍嚴重低估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事件之後恢復實力的能力。

在當時的日本軍人身上常常看到一種觀點,那就是他們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他們的對手美國人不過是一群貪圖物質享受的膽小鬼。對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對敵人的極度輕視讓他們無法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因此即便情報部門得到正確的情報,往往也會被決策層誤讀。正是這種建立在錯誤的對敵分析的基礎上,日本才膽敢發動一場必敗的戰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也沒有什麼改觀。

所有人都知道日本的綜合國力與美國有巨大差距,但是這種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日本曾有過戰勝幅員遼闊的大國的經驗,而且不止一次。也許恰恰正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才在精神上給予當時的日本決策層支持,使他們相信,即使面對看似強大的對手,只要有必勝的信念,就能夠取得勝利。

但戰爭畢竟是鋼鐵堆砌而成的,美國也不是搖搖欲墜的滿清和沙俄。1939年至1945年間,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800億美元上升至2600億美元。在戰爭期間,美國政府一直避免徵收高額的稅收,由於參戰導致美國的生活成本上升了20%,在此期間,工人收入增加了70%。

戰後美軍報廢的裝備

二戰幫助美國徹底走出了大蕭條的陰影,由於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美國政府得以在不損害經濟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軍費開支。美國軍費從沒有超過財政支出的40%, 而其他參戰國家,這個比值都在50%以上。

1944年,日本的戰爭開支佔其國民收入的76%,顯而易見,戰爭對日本的國民經濟造成了更大的影響。日本的經濟即使在戰爭初期仍然沒達到景氣的程度,隨著戰爭的深入,貿易路線受到大規模潛艇襲擊,國內工業設施遭到大規模轟炸,日本工業產值出現下降。為了支持戰爭開銷,日本政府動用國家機器從私人部門挪用大量資本,導致國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

1941年,日本能夠製造20億美元的武器,同期美國儘管沒有參戰,但仍然可以製造出價值45億美元的武器。到1943年,這個比例達到了1:9。

在戰爭開始時,日本的零式戰機在對抗美國空軍時因其極佳的靈活性和速度優勢佔盡優勢。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沒有能力為戰鬥機進行有效的換代升級,導致後期美國戰鬥機不僅在性能上超越了日本戰機,而且擁有更厚的裝甲和更好的武器配備。而這只是美日全面工業差距的一個小小縮影。

顯然,經濟上的巨大差距,讓日本取得勝利的機會顯得極為渺茫。

在田納西,用小型潛艇偷襲珍珠港時留下的唯一倖存者,相當長時間以來也是唯一的日本戰俘的酒卷和男少尉卻認為沒有什麼好歡慶的。他相信他從美國報紙上讀到的有關中途島的消息,在去田納西的漫長的旅途中,他親眼看到了無數的工廠和無邊無際的田野。他知道,小小的日本還沒有真正體會到美國的全部威力。中途島一戰不過是日本要徵服別人的希望破滅的開始罷了。

                                                ——約翰·託蘭,《日本帝國衰亡史》


在著名小說《高堡奇人》中,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33年遇刺,他的繼任者奉行嚴格的孤立主義政策,最終導致軸心國獲得二戰勝利。在這個架空的歷史場景中,日本不但保持著他們在亞洲的佔領地,還擁有美國西部的大片土地。

雖然小說中的情節太過於極端,甚至當初最樂觀的日本好戰分子都不可能想像到這樣一番場景,但是,如果日本能夠在戰前擁有一個更有效率、更能夠遏制軍隊勢力的官僚機構,如果日本政府能夠在1941年與美國談判的過程中更加理智和現實的話,他們的確是有可能避免在太平洋戰爭的同時,保住自己在朝鮮和滿洲的勢力。對那個力求驕傲地分享帝國主義果實的大和民族來說,這其實是足夠的成果。

太平洋戰爭打破了日本的帝國主義夢想,還給了他們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廣島與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是帝國落日的象徵,也是一個民族迎接自由、民主與和平的開端。

戳「閱讀原文」,有作者更多文章~

關於十五言

原創寫作者的聚集地,讓知識更有文藝範兒。我們愛美好、怪異或獨特的東西,愛推敲細節,歷史,道理,事物之間的聯繫,我們歡迎一切擁有同樣愛好的人,用文字記錄下思想的印跡。

相關焦點

  • 沙青青:日本如何走向太平洋戰爭?| 青苑線上書友會
    1932年,日本正式建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並不惜退出國際聯盟和《華盛頓條約》,企圖主宰亞洲和西太平洋。就在這危急關頭,大洋彼岸的美國,為了維護其遠東權益和地區穩定,決定派遣資深外交官約瑟夫·格魯走出使日本。
  • 中美離戰爭有多遠?日美太平洋戰爭的真實啟示
    近期,隨著中美關係的吃緊,一些分析文章用太平洋戰爭前夕的日美關係來類比當下的中美關係。其中既有防止中美關係日美化的聲音,也有聲音認為,反正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中國要擺出不惜一戰的姿態,死裡求生。說不定日本幹不成的事情,中國能幹成。有朋友看完相關文章後,來信問我的觀點。對此,我的回答是:這兩派聲音都犯了一個基本分析錯誤。
  • 橡樹 | 太平洋戰爭,日本南方軍的出擊
    太平洋戰爭態勢略圖1941年11月5日,日本天皇及日本軍政高層在御前會議做出決定,擬在當年12月初,一旦日美和談失敗,將對美、英在太平洋及亞洲區域目標發動全面進攻。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夜,按照日軍設計,南方軍編成大約40萬作戰部隊。南方軍主要負責東南亞的印度支那半島、泰國、緬甸、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英荷遠東殖民地,以及太平洋地區菲律賓、中南太平洋諸島等美國殖民地和澳大利亞控制下的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等南太平洋島嶼等等戰區作戰。——這一戰區富產鐵礦石、石油、橡膠、鎢、錫等戰略物資。
  •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以慘痛教訓,證明了這個道理!
    發生在 79 年前的太平洋戰爭,無論對於歷史學界、軍事界、國際政治學界,還是普通的歷史、軍戰史愛好者來說,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 【泉蒙】《太平洋戰爭》歷史細節詳解(一)
    《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是一部主要描寫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一系列軍事行動為背景的10集迷你影集。由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和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斯擔綱製作。劇集內容是由1941年美國參戰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拍攝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事到攻入日本領土。本影集深刻地刻畫了戰爭對千千萬萬家庭及參戰將士的影響,即使在戰後,都仍有著無法磨滅的傷痛。
  • 太平洋戰爭是如何爆發的 ——從近代幾次戰爭看人類決策理性的局限性限性
    下面,我想就中國近代以來幾次戰爭中的治國精英的決策過程,來考察一下決策理性的局限性,這幾次戰爭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1860年的英法聯軍戰爭,1900年的庚子戰爭(即八國聯軍之役),1937年的全面中日戰爭,以及1941年底的開始的太平洋戰爭,這五次戰爭對中國的命運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從統治精英的決策思維這一特殊角度來考察戰爭發生的經過,會對我們理性地從過去的歷史獲得教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 九一八事變,日本愛國者是如何玩死祖國的?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對918事變不陌生,但大多數所了解的,我們的教科書和一般歷史讀物所描述的918,都是從中國的角度來描述,至於日本方面,他們為何敢對當時中國最富庶的東北地區下手?又是如何策劃這場戰爭的?而在奪得東北地區之後,他們又為什麼在作死之路上一路狂奔?這些歷史故事除了有意思之外,在現在看,也有著極其深刻的現實意義。
  •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最終走向太平洋戰爭?
    整理|李永博沙青青,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長期關注中日近現代史,著有《暴走軍國:近代日本的戰爭記憶》,譯有《日本還是第一嗎?》、《使日十年:1932~1942 年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C.格魯的日記及公私文件摘錄》。
  • 九一八事變,日本的「愛國者」是如何玩死自己祖國的?
    於是一怒之下把妓院砸了個稀巴爛,當地的捕快迅速出動,把這個肇事者抓了起來。誰知道軍艦上的外國人一聽敢抓我們的人,立刻下來四百多號,奔著巡捕房就去了,同時軍艦打炮直接對準當地衙門。當地政府一看這架勢,立馬嚇破了膽,趕緊給這些外國大爺賠禮道歉,至於砸妓院那事,當然是白砸了。
  • 作死的節奏!臺軍在金門前線進行炮擊演習,幾個意思?!
    近日,臺灣突然在距離大陸最近的小金門(僅0.5公裡)進行實彈射擊。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向,居於金廈兩門之間,距離大陸僅0.5公裡,在戰略位置上被稱為「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此次金門駐軍在距離大陸最近的小金門進行實彈射擊,且時間點提前到2月份,很明顯,其傳遞的信息不同尋常!臺獨變本加厲,只能是自尋死路!此次,臺灣駐軍的金門炮擊演習,就是作死的節奏!
  • 聯合國是如何解體大日本皇軍的
    如何解除這支龐大軍隊的武裝,著實令當時的聯合國軍最高司令、遠東協軍總司令、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五星上將頭痛,雖然他已經在法理上是能夠掌握著日本生殺大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在太平洋戰場日軍所表現出的寧死不降視死如歸的精神,以及戰爭後期「神風特攻隊」、「櫻花特攻」這樣完全是同歸於盡的瘋狂戰法,都足以讓這位「太上皇」忐忑不安,畢竟他帶到日本的部隊只有美國第8集團軍,區區三十來萬人,面對著700萬全副武裝的軍隊和近
  • 大國海戰:1944,美軍在太平洋上是如何籌劃團滅日本海軍的?
    1944年中期太平洋戰場形勢(圖片來自美劇《太平洋戰爭》)文 | 葛曉笛國家人文歷史 · 新媒體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它可以和特拉法爾加大海戰、對馬海戰、伊哥斯波塔米之戰以及薩拉米斯海戰等所有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戰爭相提並論
  • 沙俄是如何一步步徵服遠東的
    當時,俄國境內各小邦林立,基輔羅斯王公不斷向外擴張。各小邦以基輔羅斯為首,但沒有臣屬關係,只有一些貢賦義務。這個國家在歷史上從未實現過像樣的統一。公元900年至1240年,基輔羅斯成為俄羅斯公國的中心,與拜佔庭貿易往來頻繁。1240年,基輔羅斯為蒙古人所滅。1328年,王公伊凡從蒙古人那裡獲得大公稱號,莫斯科公國的勢力日益強盛。
  • 日本為什麼輸掉了太平洋戰爭,對比完數據再說話!
    儘管美國的戰爭潛力大部分用在了對付德國上(不僅因為德國是軸心國集團中最強的,而且還有部分經濟原因),剩下的用來對付小日本仍然綽綽有餘。到了1942年中期,全球各戰場都已能找到美國人造的武器,實際上此時美國工業才剛剛開始全力為戰爭提供物資,除了供給自己的軍隊以外,美國人的裝備和供給還源源不斷地輸送給英國和蘇聯。
  • 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雞「佔領」的?
    那麼,雞到底是如何從馴化中心擴散到整個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雖然不能穿越回去看個究竟,但科學家根據考古記錄、文字記載及基因記憶拼出一個大概的輪廓。2016年,中國和日本的考古學家對1800多塊中國北方地區出土的早期禽類遺骨重新進行形態學分析,發現這些禽類遺骨絕大多數並不屬於家雞,因為它們的形態學特徵更接近於中國比較常見的野雞——雉。
  • 太平洋戰爭美軍俘獲的第一名日本軍官如何變成了巴西豐田的總經理?
    1941年12月7日凌晨,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瓦胡島外。日本海軍的伊-24號潛艇內,酒卷和男少尉正在和艇長花房博志中校,緊急交涉。
  • 太平洋戰爭 (52)
    同樣清醒的還有井上成美,他指出「日本人絕對不能和德國人站在一起,因為那個國家在撕毀條約時毫不猶豫」。  親德派很幸運地找到了一位大後臺,他就是太平洋戰爭開戰之前從1933年到1941年擔任了八年軍令部長的伏見宮博恭王。
  • 十大爐具「作死」操作排行榜
    失火,爆炸,中毒,這不是戰爭,這是在戶外真實發生。正確地收納打火機,避免作死。打火機爆炸只是熱熱身,也多半有驚無險。但下面這一項操作,就有點小危險了。也許你覺得氣罐那麼小,就算炸了能怎樣。去醫院簡單包紮,下個星期露營還是一條好漢。不用擔心,作死的力量是無窮的。下面這種作死,就是用一連串的爆炸,讓你住院半年。三級作死:連環爆炸三級危險操作,是多個氣罐連環爆炸,你可能被炸飛,營地會升起一朵小小的蘑菇雲。
  •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救生裝備
    不過和航空技術發展水平同步,日本人還是為飛行人員配備了一定的救生裝備,本文將對此作一簡單介紹。日本海軍的早期航空裝備是由外國引入,沒有獨立進行改進和調整的能力,因此遲至上世紀20年代中期日本海軍才開始對飛行事故中的傷亡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並研究對應的改進措施。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其各類救生用品均為本國生產。
  • 太平洋戰爭︱貝裡琉:被遺忘的地獄
    1943至1944年,在太平洋戰場壓力驟增的情況下,為鞏固絕對國防圈,日本開始抽調中國部隊對太平洋進行支援。1944年初,第十四師團在滿洲接到命令,接受輕裝化改造,轉調帛琉群島進行守備。1944年4月,這支在歷史上未嘗敗績的日本部隊抵達帛琉。第十四師團由身經百戰的老兵組成,步兵單位全部是從中國直接抽調而來,基本沒有新動員兵加入,因此戰鬥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