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在太平洋上所佔領的一切中國領土當歸還中國。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開始著手接受南海諸島。
二戰期間,由中美英三國籤署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鄭重宣告:「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南海諸島隨即也列入國民政府的接收日程。
1945年12月8日,光復後的中國臺灣氣象局派員乘機動帆船「成田」號從高雄出發,巡視南海諸島。12月12日,「成田」號到達林島(即接收後的永興島),隨後遍歷各島,於1946年1月20日返回高雄。
臺灣氣象局的巡視報告甫一發布,就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國民政府行政院隨即根據臺灣省主席陳儀的報告,決定將南海諸島劃歸廣東省管轄,並命令中央各部商討收復和進駐西沙、南沙群島的計劃。(張君然《抗戰勝利後我國海軍進駐南海諸島紀實》)
但是,剛剛贏得抗戰勝利的中國一時卻沒有物質條件接收南海諸島,一向貧弱的中國海軍力量在抗戰中全軍覆沒,為數不多的艦船不是被日軍擊沉,就是在幾個要塞「自沉」後作為封鎖線。日本投降時,中國的海軍力量已降至零點,根本無法派出艦隊前往南海。
而此時的南海,又在暗潮湧動,南京方面獲取的消息說,「二戰」後重新佔據越南的法國正企圖利用日本退出南海後的狀態,捷足先登,再次搶佔。
國民政府海軍總司令部第二署海事處承辦了接收南海諸島的籌備工作,由上校科長姚汝鈺主持,參謀程達龍、李秉成和張君然等負責辦理。
接收計劃在擬定時就遇到難題,「因各群島淪陷多年,情況諸多不明,只能根據有關航海圖志制定進駐方案」,張君然後來回憶說。
法國等國家圖謀南海的計劃和行動也為接收南海諸島的籌備工作增加了緊張氣氛。「我們的計劃既要縝密,行動更須迅速。幾經研究,最後決定派遣艦隊執行任務。」
1946年7月,接收行動所需的艦隻終於到位。1945年,根據「戰時租借法案」,美國把271艘各類艦隻及其他必要器材撥讓給中國,當年8月,第一批軍艦在美國編隊,國民政府派駐美使館海軍副武官林遵接收。
1946年7月,這批軍艦由美國遠航到中國,共8艘,其中兩艘最大的是護航驅逐艦「太平」號和「太康」號。裝備最新的「太平」號在稍做休整後,即被編入「前進」艦隊作為旗艦,率領「中業」「永興」「中建」等3艦軍艦前往南海執行接收任務。
海軍總部同時派林遵為艦隊指揮官,姚汝鈺為副指揮官,上尉林煥章和張君然為參謀,另為爭取時間計,由林遵偕林煥章率「太平」「中業」兩艦進駐南沙群島。姚汝鈺、張君然率「永興」「中建」兩艦進駐西沙群島,分頭執行任務。
1946年10月,「前進」艦隊在上海正式成立。在日本投降一年多之後,中國政府終於具備了接收南海諸島的條件。
列強對南海諸島的侵犯從清末起就從未間斷。列強在南海爭鬥不已,而國民政府除了抗議之外,無力給列強以有力回擊,致使南海問題日益趨於複雜化。
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格局重新劃分,中國也迎來了解決南海難題的一個良好契機。國民政府對收復南海諸島一事特別重視,特地派遣代表隨同「前進」艦隊前往視察和勘探。
依照海軍總部事先擬定的進駐目標和人員裝備計劃,進駐西沙和南沙後,要在主島上都做如下設置:駐守海軍陸戰隊一個獨立排,直屬海軍總司令部指揮,每島在編人員59名,裝備海軍電臺1座,電臺配250瓦功率的發報機組及相應的設備。
同時,考慮到南海諸島遠離大陸,補給不便,駐守人員在生活上會有各種困難,「所以一應生活用品無不妥為準備。還定每半年補充供給品一次。為了穩定軍心,還規定駐島人員每年輪換一次,駐島期間支領三倍薪金,以示優待。」(張君然,《抗戰勝利後我國海軍進駐南海諸島紀實》)
1946年11月29日晚,「太平」「中業」「永興」「中建」等艦分別出港,在長江口完成集結,隨即編隊南下。
在艦隊出發前,「太平」號的少校副艦長何炳材四處搜集航海資料,在當時可以找到的航海指南中,有關於西沙群島的航路,但關於南沙群島的航路卻是空白,只說那是「危險地帶」,這不免讓何炳材「心中無數」。
後來何炳材從上海海關海務處找到了一張1910年法國出版的南沙群島舊海圖,雖然它的比例尺很小,水深點很疏,但通過這張圖,何炳材還是了解到南沙群島的島礁和暗沙的大致分布情況,得知要登上南沙主島,必須經過珊瑚面航行,摸索深水航道前進。(何炳材,《抗戰勝利後接收南沙群島的回顧》)
從上海出發後,「前進」艦隊經行臺灣外海和香港南側海域,於11月1日晚抵達伶仃洋,連夜進入珠江口,午夜,艦隊在虎門拋錨,林遵、姚汝鈺、林煥章、張君然等人入廣州,次日與廣東省政府聯繫做了各項登島的準備。
在廣州逗留幾天後,艦隊接著南下,走的是37年前晚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閱南海時曾經走過的路線:先到榆林港,稍作停留後深入南海。
日軍在佔領榆林港和其旁的三亞期間,均設有海岸電臺,在三亞還有機場、潛艇基地和一個特大型的遠程無線電臺,這本來都可為「前進」艦隊所用,但是在日本投降後,榆林港和三亞的電臺等軍事設備不但沒有得到接收人員的妥善保管,反而被拆散倒賣。
在三亞,何炳材甚至見到許多大型的無線電真空管被擺在市場上當做金魚缸出售。「前進」艦隊在榆林港只找到一個小功率的海軍電臺,可使艦隊勉強與陸上進行聯繫。(何炳材,《抗戰勝利後接收南沙群島的回顧》)
在榆林港,「前進」艦隊還僱傭了40名熟悉西沙、南沙各島情況的漁民隨艦出發。11月正是南海東北季風強勁時;12日和18日,艦隊的兩次出航都因天氣惡劣而中途折返;11月23日,「永興」「中建」兩艦搶在風浪稍減的間隙先行出航,並於次日凌晨順利抵達西沙主島,在礁環外1海裡處拋錨。
由於整個行動計劃都在嚴格保密下進行,張君然等率戰鬥小組乘艇登陸,未見島上有人,自然也無任何抵抗,但島上的原有建築都已破壞殆盡。
進駐工作快速進行,「隨即按原定部署組織人員登陸、搶卸物資,各行技工首先搭建活動營房,搶修損壞的房屋,構築工事,修建炮位……經過五晝夜苦鬥,進駐工作大體完成,官兵生活設施安排就緒,電臺已經架通,各行專業考察工作次第完成。」(張君然《抗戰勝利後我國海軍進駐南海諸島紀實》)
張君然等人把西沙主島用「永興」艦的名字命名為「永興島」,同時把西沙另一座島嶼命名為「中建島」。
29日上午,「永興」艦和「中建」艦派出了儀仗隊,鳴炮升旗,為收復西沙群島所豎的主權碑揭幕,紀念碑用水泥製成,正面刻「衛我南疆」,背面刻「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儀式完畢,艦隊又巡航其他各島,並於次日下午返抵榆林港。
12月9日、林遵、林煥章率「太平」「中業」兩艦,再次從榆林港出航,駛向南沙群島,於12日上午到達太平島,派兵登陸搜索,也未發現島上有人。隨即組織登陸、搶卸物資,進行接收和考察工作,最後豎立紀念碑,廣東省接收專員及駐島官兵並在碑側舉行接收儀式。
任務完成,艦隊於17日返航,20日到達榆林港,稍事休整,即與接收西沙群島的艦隊一同回航廣州。
1947年元旦,「太平」號、「永興」號停泊在廣州白鵝潭江面,舉行了收復南沙、西沙群島記者招待會。
1947年10月,國民政府確定中國最南邊界為北緯4°的曾母暗沙。12月1日,內政部重新審定東、西、中、南四沙群島及其所屬各島礁沙灘的名稱,正式公布中外,原南沙群島改稱中沙群島,團沙群島始定名為南沙群島,南海地名更加規範化。
1947年2月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上,陸幼剛等34人聯名提議加緊建設西、南沙群島,以固國防,1947年5月四屆三次國民參政會上,胡木蘭等36人又倡議中央著手建設西、南沙群島,力保主權。
這些卓有遠見的建議均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未見諸行動,使得這片遼闊的海域多年未被妥善經營。1947年以後留兵於太平等島嶼,意在戍守海疆,由於海軍力量的過分單薄,也未能將南沙海域牢牢地加以控制。
張君然被任命為西沙群島首任管理處主任,1947年,他擬了一份管理和開發西沙群島的意見書,建議修建各島的港灣碼頭,發展各島海上交通,開發磷礦和水產資源,加強氣象和航標工作,在當時卻沒有條件一一付諸實施。
本周贈書
看歷史已登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網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戶端,日均閱讀量已達98.5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