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隊敘利亞、克裡米亞之戰給我們的啟示!

2021-02-13 礪劍


現代戰爭始終處於發展態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的兩年間,俄羅斯先後在克裡米亞和敘利亞使用軍隊。

這兩次出兵,是俄羅斯充分利用國際形勢有利因素,推動俄國家戰略進程、檢驗軍改成效的大膽試水。目前看,俄基本實現戰略企圖。

而分析俄軍這兩次軍事行動主要戰法與特點,既有助於把握現代戰爭發展特點,也可為我軍建設提供參考。

(2016年6月18日,俄羅斯國防部長Sergei Shoigu訪問敘利亞Hmeymim空軍基地。)

俄羅斯在克裡米亞和敘利亞採取的兩次軍事行動,均可劃分為四個作戰階段,其作戰重心依次為:徵兆期奪控信息優勢,初期奪取政·治優勢,關鍵期確立軍事優勢,後期保持戰略優勢。

徵兆期,多維聯動奪取信息優勢。

每次戰事發起前,俄均以外交攻勢、主導輿論為主要手段,著眼奪取制網電權,多維聯動,掌控先機。就發動外交攻勢而言,入敘作戰前俄展開密集外交,爭取國際社會支持。俄總統相繼與美、日等國首腦會晤,並在聯合國大會呼籲協調解決敘利亞問題。

在俄反覆敦促下,美表態歡迎俄參加美主導的聯合反恐。就奪取制網電權來說,出兵克裡米亞前,俄搶控克裡米亞網絡和通信設施,並對烏克蘭實施高強度網絡攻擊,其強度是2008年俄格戰爭期間的12倍,從而獲得克裡米亞的制網電權。

為佔領輿論陣地,俄精心設計實施輿論戰,搶佔道義、心理高地。出兵克裡米亞前,俄發布官方民調,指出「75%的克裡米亞人希望加入俄羅斯」。

俄官媒大力宣傳俄烏兩國同宗同祖的歷史淵源,深刻批判「顏·色革·命」危害,贏得國內、烏東部地區廣泛民意。入敘作戰前,俄媒體指責美國中東政策的失誤導致恐怖主義蔓延,催生難民問題殃及歐洲國家。

初期,多元力量奪取政·治優勢。

俄在充分考慮作戰地區民族關係、派系矛盾、社會熱點的基礎上,注重在敵、我、友、中間勢力等各力量間的博弈中,尋找切入點與發力點,以爭取獲得最大多數政·治派別的支持。在克裡米亞採取軍事行動時,俄有計劃地揭露西方撕裂俄烏兩國斯拉夫民族的用心,激發俄羅斯族群危機和回歸意識。

俄羅斯恩威並施活用經濟籌碼,一方面承諾親俄將獲得投資和援助,另一方面警告「脫俄」將迫烏償還欠債,並停止天然氣供應。


克裡米亞公投前一周,烏前總理季莫申科利用個人政·治影響力,整合、統領反俄主要力量。俄情報機構適時公布了季莫申科「烏境內的800萬俄羅斯族人毫無用處,直接用核武器弄死算了」的電話錄音,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克裡米亞入俄呼聲一面倒。

入敘作戰中,俄迫美釐清與「勝利陣線」等敘反對派組織的關係,導致美控制的敘利亞政·治勢力分裂;吸引伊朗、伊拉克、黎巴嫩等國,形成以俄羅斯為首的多國聯盟,支持者佔據絕對多數。

(今年5月支持阿薩德的敘利亞民眾在Hama市附近迎接俄羅斯車隊。)

關鍵期,高效作戰確立軍事優勢。

政·治優勢是「勢」,軍事優勢為「力」。俄兩次戰事再次表明,軍事打擊仍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尖刀、強盾並舉。入敘作戰時俄直接參戰裝備為數十架戰機,兵力4000餘人,置於裏海和黑海地區的戰略打擊兵力則充當縱深威懾力量。正規作戰與奇兵出擊兼用。

在克裡米亞用兵時,俄特種兵潛入烏國防部篡改烏軍命令,下發對親俄民兵武裝「禁止使用武器指示」,烏前線軍隊在未開火的情形下即被分割包圍,繳械投降。入敘作戰,俄軍採取遞進增效打擊方式,持續提升作戰強度與打擊效果;採取海空聯合戰法,首次使用了Kh-101隱形遠程空基巡航飛彈、「口徑」巡航飛彈等大批新型武器裝備。

後期,進退裕如保持戰略優勢。俄軍吸取蘇阿戰爭和美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教訓,極力避免陷入戰爭泥潭。入敘作戰,俄取得豐碩戰果後果斷撤軍,避免纏戰生變和觸動多方利益,達成了軍事上撤而不退、政·治上以退為進的戰略效果,為未來在中東地區的戰略爭奪埋下了伏筆。

雖然戰場環境、條件與結果不同,但俄羅斯的兩場戰事均以戰略目標為主軸,以信息戰為先導,統籌運用軍事、政·治、外交、金融等多種傳統、非傳統戰爭手段,綜合運用軍、地多元力量展開。

戰爭形態模糊化。

俄羅斯的兩場戰事充分顯示,現代戰爭是由多種作戰樣式、多種威脅、多類對手構成的複雜混合體,較傳統戰爭具有明顯的模糊性。克裡米亞戰事是有地方自治武裝、俄民間「野狼」俱樂部武裝人員、黑客等參與的正規與非正規混雜的作戰。

入敘作戰,俄軍基於地緣政·治、石油資源、社會環境,甚至包括傳統政·治意識形態等元素,圍繞作戰目標,打了一場作戰手段、戰術方法、戰爭空間不斷快速轉換的戰爭。


平戰界限模糊,軍事打擊前,網絡、民間等各種力量早已登臺,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高度融合,使現代戰爭的平戰界限模糊不清。軍事打擊是定音之錘,而非開戰之鼓。俄軍進入克裡米亞前,各領域的鬥爭已經白熱化,俄最終軍事行動是致命一擊。

俄羅斯重視系統地放大己方不對稱優勢,控制戰局,減少傷亡。入敘作戰,俄軍抓住對手缺少有效防空這一關鍵突破口,出動轟炸機和強擊機,大載彈量、低空近炸。入敘作戰167天,俄軍死亡僅10餘人,戰果卻空前,為俄羅斯軍隊贏得巨大榮譽,鼓舞了民心士氣,有效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作戰空間全維化。

俄入敘作戰,控制了全部作戰空間。向中東地區調集12顆各類偵察衛星保持天基偵察優勢;迅速在敘部署最新型「兵力與兵器統一指揮系統」,將俄參戰的各軍兵種作戰單元聯接成大型作戰網絡,指揮周期縮短4/5,部隊戰鬥力提高1—1.5倍;應用「克拉蘇哈-4」型電子戰系統,確保己方獲得戰場制網電權;海、空軍組建聯合打擊平臺遂行主要火力打擊任務。

同時,兼顧三大戰場。在傳統戰場上,俄軍累計出動作戰飛機4500餘架次,打擊目標9000餘個,取得重大戰果;在社會戰場上,俄發動政·治攻勢,獲得敘半數以上政·治勢力的支持;在外交領域,俄團結「溫和」反對派,改善與法國的關係,妥善處理土耳其擊落俄軍機事件,打破了奪佔克裡米亞後西方對俄的封鎖,贏得國內外好評。

軍事行動快速化。

一是部署快。俄軍綜合運用空運、海運、鐵路、公路等多種方式,快速向作戰地域投送兵力兵器。在克裡米亞,俄空降突擊營48小時內投送至作戰地域。入敘作戰,俄軍25天內部署到位。俄突然發兵,令美既無法遏制更失去第一應對時機。

二是行動快。在克裡米亞,俄軍僅以5天時間就取得完勝戰果。入敘作戰5個半月,徹底扭轉了敘戰局,有觀點甚至認為超過了美軍一年的作戰效果。

三是撤軍快。2016年3月14日,普京總統宣布從敘撤軍。次日,俄空軍主力便從高強度的作戰狀態集結回撤,有效衝淡了西方擬於次日炒作克裡米亞脫烏入俄紀念日的企圖。

(俄羅斯兩場戰事的啟示)

現代戰爭作戰空間已向所有已知空間和領域延伸,任何一個時空因子及變化都將影響作戰效果。未來戰爭將在三大戰場、四大空間全天候展開。三大戰場即:傳統戰場、社會戰場和思維戰場。

四大空間包括:陸海空天等物理空間;以網絡、電磁為代表的虛擬空間;以物聯網為代表的現實與虛擬聯接空間;網際網路條件下,全球化競爭引發的、對經濟最具直接影響力的金融戰,對三大戰場的殺傷有瞬間轉變之效能,很可能是未來戰爭的第四大空間。


戰爭結局不僅由三大戰場的勝負決定,還取決於全頻空間戰場上作戰行動的精確性與有效性。戰略指揮員必須準確把握戰機,適時採取政·治外交手段造勢,以經濟實力相助,以軍事打擊發力。俄在入敘作戰中,合理使用政·治、軍事資源,既減少軍費開支、減弱軍事行動的負面影響,又達成了存身立威、奪勢爭利的漸進式良性作戰效果,值得我們思考、借鑑。

應樹立以小博大的戰略思維。一方面,戰術性軍事行動要達成國家戰略性目標。2011年美軍擊斃賓·拉登,與俄羅斯在克裡米亞和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在以小行動獲取大目標上異曲同工。另一方面,小行動要有大支撐。任何帶有戰略企圖的戰術級行動,都需要國家級的支撐與保障。政·治、外交、情報要先行,投送、戰勤、保障要諸軍兵種協力,網絡、通訊、媒體造勢要密切合作。

以戰促練成為一種建軍思路。俄羅斯的兩次用兵,戰略企圖是多重的。從純軍事角度分析,不排除俄軍達成軍改目標後,利用海外出兵,檢驗在全新編制體制下軍隊作戰能力,發現問題的考量。

對自阿富汗撤軍後軍隊的遠距離作戰實力,尤其是空軍長途投送與作戰進行了實戰化檢驗和評估,也創造了實戰驗證軍事裝備狀況的機會。俄、美兩軍都有以戰促練的建軍思路,可為我參考。應健全、完善聯合作戰機制,切實集成指揮諸軍兵種作戰要素,儘快實現戰區主戰能力。


現代作戰應慎選用兵方向。俄軍這兩次用兵緊緊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出兵方向科學、準確。北約東擴壓縮了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俄在克裡米亞的軍事行動則對此起到反制,凝聚了內部關係,優化了國際競爭環境,震懾了周邊國家的親美傾向。入敘作戰,提升了俄經濟發展活力,鞏固了傳統勢力範圍,佔領了國際政·治、道義高地,提高了俄羅斯國際地位。可以看出,是否能果斷採取有效軍事行動是戰略之要,能否準確選擇突破口則是用兵之要。


要特別重視特種作戰。俄兩場軍事行動中,特種兵幾乎無所不在。現代戰爭越來越追求規模最小化、用兵快速化、效益最大化。用兵的核心,是善用特戰部隊。俄特工潛入烏國防部篡改軍令,助力俄軍兵不血刃巧取克裡米亞,集中體現了特種兵的戰術行動影響戰略結果的特質。入敘作戰中,俄特種兵滲透到敵後方擔任空中打擊引導員,在整體偵察能力弱於美軍的情況下,空天打擊效果卻並不遜於美軍。

2015年11月24日,為營救被土軍擊落的蘇-24轟炸機飛行員,俄特種兵搭乘直升機在敵後陌生地域機降,歷時12小時成功救回飛行員。2015年10月敘利亞科威瑞斯機場解放戰鬥中,敘政府軍坦克部隊遭到反政府武裝反裝甲火器的壓制,潰不成軍。


俄特戰分隊於20天內實施三次大規模夜間敵後偵察破襲,摧毀數十套反坦克飛彈,為敘軍裝甲部隊掃清了地面障礙。實施特種作戰必須進行專業化準備。特種作戰實質是專業化作戰。專業水平的精深程度取決於情報集成、精準行動能力。

建設政·治立場堅定、各類專業技能突出的特戰官兵群體,是特種作戰的基本要求。任何專業元素的戰術性缺失,都將帶來戰略上的挫敗。

謝|謝|參|閱

PS:回復「1-165」之間的任意數字或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在敘利亞戰爭5個做法,效果如何,為何值得我們借鑑?
    敘利亞戰爭爆發後4年,俄羅斯介入,5個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敘利亞戰爭爆發後,雖然現在疫情下有所消停,但戰爭遠未結束。因為敘利亞還未完全統一,不過俄羅斯卻實現了初步戰略目標。不得不說,敘利亞戰爭爆發後4年,俄羅斯在阿薩德政權岌岌可危之時,出兵挽救了阿薩德政權。而且俄羅斯在敘利亞戰爭中,動作嫻熟,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鑑,也為我們處理類似問題時找到可以借鑑的辦法。
  • 敘利亞:地圖與身份之戰
    敘利亞:地圖和身份之戰黃恆「我望著你掛在牆上那幅世界地圖/你說你Memo了七個你想去的國度/但是我無法跟隨你浪漫的腳步/被迫更改了時間、行程和旅途。」去年8月27日北約組織在自家「推特」帳號中發布一張地圖,紅色註明「俄羅斯」,藍色表示烏克蘭,克裡米亞包括在內,註明「非俄羅斯」,推文寫道:「地理學很難。這張圖給那些總是迷路並且『誤入』烏克蘭的俄國士兵」。俄政府馬上也在「推特」帳號上發布地圖,標明克裡米亞是俄方領土。此前,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開會討論過,將公決投票併入俄羅斯的克裡米亞標註在哪邊,最後選擇了代表爭議的灰色陰影。
  • 克裡米亞戰爭:從這段戰爭歷史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過去,我們可能通常都在本國歷史中追尋一些可以經驗教訓,而現如今,我們更需要擴大範圍,以全世界為樣本,並從中找尋更多有利於我們自己發展的啟示。例如克裡米亞戰爭,這一場俄羅斯眼中的「東方戰爭」為什麼開始,又怎麼會以俄方慘敗而結束,更重要的是,這一場沙俄和歐洲的戰爭,最後倒黴的為什麼是我們?
  • 從克裡米亞入俄看破解南海困局之道——以美俄戰略博弈的視角
    從地緣政治態勢看,中國與俄羅斯都不同程度遭遇美國戰略與安全空間的擠壓;克裡米亞之於俄羅斯與南海之於中國,均有著相近的戰略地位與類似的歷史情結;中俄面臨著類似的外交博弈、國際法之爭與經濟戰,甚至是軍事考量的情境。克裡米亞入俄是俄羅斯軍事、經濟、國際法、外交、宣傳與心理戰等諸多手段綜合運用的結果,是俄羅斯王道與霸道交互作用的結果,是俄羅斯與美歐擠壓與反擠壓、戰略意志與戰略手段較量及爭奪的結果。
  • 俄羅斯的禍源——克裡米亞
    編者按:近日俄羅斯的盧布危機洶湧,其禍源其實早已埋下了伏筆。隨著克裡米亞居民愈演愈烈的獨立風潮,俄羅斯軍隊全面開進這座半島,使得本就錯綜複雜的局勢更加撲朔迷離。長期以來,克裡米亞就像是一張俄羅斯手裡的紙牌,時而打出去,時而又被緊緊攥在手裡。可是,為什麼克裡米亞會成為焦點呢?背後到底又隱藏著怎樣的欲望和利益?
  • 【魚鷹社】現代俄羅斯軍隊
    B2:榮譽衛隊,謝苗諾夫斯基團,莫斯科,2014年謝苗諾夫斯基團是帝俄軍隊中最古老的一支近衛團,1918年它被布爾什維克解散,但在2013年被普京重新組建起來專門用於執行典禮任務。這名士兵向我們展示了2010年開始採用的由俄羅斯時裝設計師瓦倫丁·尤達什金設計的所謂「尤達什金制服」。士兵的武器是20世紀40年代的老古董——安裝刺刀的SKS步槍,它被保留在典禮場合繼續使用。
  • 敘利亞阿勒頗之戰研究——阿勒頗的歷史和地理、阿薩德政權、敘利亞人口學統計、國外勢力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築城成為古代城邦國家的主要防禦形式,而隨之而來的是對城防的攻擊。這是人類軍事發展中矛與盾的對峙形式之一。被攻防的城市,往往具有戰略上的要點意義和價值。例如中國唐代安史之亂中的一次著名的城市攻防戰——睢陽之戰,唐將張巡與許遠率領孤軍,堅守城池達十月之久。雖然最終城市陷落,但叛軍已經無力南下,唐王朝保住了珍貴的江南財賦供應地,為最終平定叛亂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霸權之戰(七):克裡米亞戰爭
    目錄1  戰爭的背景:垂暮之年的奧斯曼帝國2  戰爭的起因:基督教聖地保護權之爭3  戰爭的經過:英法奧斯曼聯合抗擊俄國4  戰爭失敗的原因:工業國和農業國的國力和技術差距5  戰爭的影響:現代化戰爭的開端與亞歐秩序重構克裡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是俄羅斯與英國
  • 為什麼說當年利用烏克蘭危機收復克裡米亞展示了普京的大智慧?
    對於俄羅斯而言,最大的戰略利益就是確保克裡米亞由自己掌控,絕不能落入北約之手,成為西方針對俄羅斯的跳板。克裡米亞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戰略價值不言而喻,一旦落入北約之手,西方的反導系統、無線電和無線電技術偵察站,以及海軍基地、機場等都將落戶克裡米亞。俄羅斯的西南方向將將在敵方的威脅之下。同時,將喪失對整個黑海地區的控制,因為這一地區會被北約成員國、與北約緊密合作的烏克蘭、喬治亞所控制。而黑海地區歷來是重要的戰略運輸通道,失去它對俄羅斯而言將是巨大的災難。
  • 敘利亞之戰:最後的石油戰爭?
    今天,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敘利亞危機的背後。看看這場危機或者戰爭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今天的這篇文章仍然有陰謀論的色彩,某些觀點和喬良有類似之處。坦率地說,有些看法我也不太認同。但畢竟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看問題的視角,大家可以帶著批判的眼光去讀。文章很長,希望你有耐心讀完。
  • 克裡米亞戰爭48–被遺忘的戰爭
    很多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上,把西方文明對伊斯蘭傳統的幹涉,歸結於克裡米亞戰爭。比如一本1981年出版的土耳其軍事歷史書上是這麼說的:「克裡米亞戰爭期間,土耳其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那些看起來是我們盟友的國家,並不是真正的朋友……。在戰爭中,土耳其失去了大量財富,第一次欠下歐洲人的債。
  • 敘利亞內戰的精銳部隊沙漠之鷹究竟有多厲害?
    起初沙漠之鷹旅很容易就能擊退伊斯蘭國軍隊對油氣田目標的攻擊,但當2014年7月伊斯蘭國軍隊在伊拉克戰場繳獲大量美制先進裝備時,局勢開始逆轉。2014年11月,在沙伊爾油氣田爭奪戰中,部隊指揮官海珊上校在與伊斯蘭國恐武裝分子的戰鬥中犧牲。
  • 部署在克裡米亞S400擊落第二架全球鷹 普京強硬面對
    就像美國機長不斷誹謗蘇400一樣,克裡米亞上空的一聲巨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俄羅斯塔斯社報導說,美國海軍的rq-4全球鷹無人機在兩次襲擊克裡米亞領空後被S/400防空飛彈擊落。近幾個月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NATO)飛機經常暫停在俄羅斯境外的行動,以監視軍事行動。在列寧格勒、波羅的海國家的普斯科夫以及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附近,全球武裝分子也被擊落。
  • 俄神秘特種部隊敘利亞戰場亮劍,把武裝分子嚇壞了~
    但是隨著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俄羅斯軍隊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困境,特種部隊也不例外,再加上相比美軍特種部隊,俄特種部隊的裝備、體系都很「土」,一度被眾人非常嫌棄~吐槽歸吐槽,國內反恐形勢還是很嚴峻啊,能怎麼辦?只能向外學習了,哎?全球頂尖的特種部隊是誰,我學習借鑑下!於是俄羅斯就考慮進行特種部隊改革,學習美軍特種部隊的體系與作戰方式,組建起一支西方式的特種部隊!
  • 俄羅斯年輕人普遍逃兵役 軍隊滿大街抓壯丁
    有了錢就好辦事,俄軍通過三場短平快的戰爭行動,即2008年喬治亞戰爭,2013年克裡米亞和東烏克蘭,以及2015年幹涉敘利亞,見證了俄軍的重新崛起。讓我們看看這件事,2013年初,俄羅斯軍隊某部的執勤官兵來到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校園外面,他們不是來探望朋友的,而是來「抓壯丁」的。
  • 偉大的俄羅斯在敘利亞又痛失一名將軍
    2017年9月24日,在敘利亞國東部靠近代爾祖爾地區,俄羅斯中將阿薩波夫被一支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亂炮齊射死亡。數月內,俄在敘利亞損失兩名將軍。一被人家活活打死,一被自己的飛行事故整死。而俄羅斯直接面對的,不過是反巴沙爾·阿薩德武裝力量。
  • 土耳其為什麼選擇再次和俄羅斯作對?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11月29日援引土耳其《自由日報》報導,土總統埃爾多安當日在伊斯坦堡舉辦有關耶路撒冷的討論會上表示,「我們進入敘利亞,是為了終結阿薩德當局的暴政和恐怖統治,而不是任何其他原因。」埃爾多安還指責阿薩德推行恐怖主義,並導致了成千上萬人的死亡。埃爾多安稱,土耳其對敘利亞沒有領土訴求,而是要為敘利亞人民推翻當局統治,恢復「正義」。
  • 克裡米亞半島的前世今生,為何對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很重要?
    烏克蘭面積60.35萬平方公裡,比四川與重慶之和56.37稍大,約為俄羅斯1708萬平方公裡的1/28。但烏克蘭氣候比俄羅斯溫暖,土地比俄羅斯肥沃,人口達到4254萬,是俄羅斯1.44億的1/3弱。俄羅斯與烏克蘭本來是好兄弟,現在卻為克裡木半島(克裡米亞半島)反目,事情來龍去脈是怎樣的呢?克裡米亞半島,位於黑海北岸。
  • 目標克裡米亞:早期俄羅斯帝國的南方長城
    特別是蝸居克裡米亞半島的韃靼分支,在北方的喀山與阿斯特拉罕淪陷前就臣服奧斯曼帝國。此後又多次利用俄羅斯參與歐洲戰爭的機會,對包括莫斯科城在內的眾多區域實施不間斷打擊。雖然知道自己無力北上佔據更多領地,卻依然樂此不疲的做著人口買賣生意。俄羅斯也因來自波蘭方面的壓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無暇他顧。直到1613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建立,才由新沙皇米哈伊一世牽頭重視這個事情。
  • 實事求是,克裡米亞半島究竟屬於俄羅斯,還是烏克蘭?
    雖然克裡米亞半島的面積僅有2.7萬平方公裡,但是戰略地位卻非常重要。從2014年開始,俄羅斯實際控制著克裡米亞半島。不過,烏克蘭始終堅持克裡米亞是自己的領土。那麼,我們實事求是地探討一下,這個擁有220多萬人口的半島地區究竟屬於俄羅斯,還是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