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401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5624字,配圖37幅,閱讀需要16分鐘,2020年12月15日首發。
「燃燒的島群」是二戰史軍迷的俱樂部,擁有國內一流的二戰史專家、作者顧問團。想進群的朋友,請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請入群。入群後務必先看群公告,違規者移出群聊。燃燒的島群歡迎您!
本文也可以列入致勝神器系列的其中一篇,從無線電技術切入,但本人才疏學淺,技術細節講不到位,敬請斧正。1920年代,日本教授八木秀次發明的「八木天線」也曾被用於無線電傳輸的實驗中,說明日本人在科技領域已有一定的進展。但是僅有天線技術是不夠的,收發報機所必須的電晶體、振蕩器的製造和檢測還需要電子工業的平衡發展。圖15. 八木秀次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八木天線」
軍隊已經等不及了,日本海軍最早從九六式二號二型艦上戰鬥機(A5M2b)開始就大規模列裝無線電裝置,初期裝備被定型為「九六式空一號無線電話機」。功能上可以支持語音傳輸,也可以收發電報。從最初的使用效果來看尚可。圖16. 日本海軍劃時代的艦上戰鬥機,全金屬下單翼並標配無線電的九六艦戰
隨後在海軍十二試艦戰招標時,1937年10月發布招標規格修訂版裡就明確提出過"必須帶有一套完整的無線電設備"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包含「九六式空一號」和一具無線電測向儀。圖17. 九六式空一號改1型無線電設備的規格說明
圖18. 九八式空一號無線電收發報機的安裝示意圖
為什麼在九六艦戰還湊合的裝備,到了零戰上就不行了呢?問題出在發動機上。九六式二號艦戰(A5M2)用的是中島壽2改3型發動機,九缸,九六式四號艦戰(A5M4)用的是中島壽41型和壽41改型,也是九缸的。圖19. 帶無線電天線的九六艦戰,蒼龍號艦載機w-102,對手是國軍第5大隊25中隊2503號機,飛行員為張慕飛少尉,日軍聲稱2503號機系w-102擊落
零戰的發動機則有了極大飛躍,驗證機使用的兩款發動機,無論是三菱瑞星11或是中島榮12,都有14個氣缸,火花塞和發電機對無線電話機產生了嚴重的幹擾,以至於基本上聽不清楚說的什麼鬼。說到底還是基礎技術薄弱,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一疑難雜症。圖20. 2503號機墜毀後被日軍控制,此照為日軍佔領該機殘骸後拍攝
圖21. 鬼子還創作了不少佔據2503號機的畫,反而把2503號機搞成了當時最有國際知名度的一架中國戰鬥機
正因為如此,在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時間內,各前線單位就對這形如聾子耳朵一樣的擺設嫌棄起來,「九六式空一號」主機重達18公斤,在整體空重僅有1680公斤的零戰中,這18公斤冗餘就成了部隊爭相拆除的對象。同時,鋸掉木質外殼的無線電天線也有助於改善氣動外形,換得空速上能有個幾公裡的提升。圖22. 1943年年中,王牌西澤廣義駕駛的零戰22型(A6M3),注意沒有天線,垂尾編號U1-105,但是U1被塗黑以降低可視度
這個風氣最早是從臺南航空隊興起的,該航空隊1941年10月1日在臺灣島南部的臺南成立,首任指揮官為新鄉英誠大尉,飛行員多數參加過侵華戰爭,裝備也是嶄新出廠的零戰二一型。圖23. 帶無線電天線的臺南空V-172號機,此時無線電發報機已經拆除,因此1941年11月26日轉場至三亞時迷航,迫降在湛江海灘,被中國俘獲
拆除電臺和天線的做法很可能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也就是臺南空成立之初就已經這麼做了,因為臺南空的一個中隊受命在開戰前數日經過海南島轉場至越南,結果遭遇惡劣天氣迷航駛入廣東省湛江的海灘,被中國軍民繳獲。圖24. 被俘獲的V-172,後來被修復,輾轉轉送到美國研究,最典型的特徵是發動機罩後方的魚鰓狀蒙皮
臺南空的這種做法後來被更多的前線單位仿照,前線指揮官知道這也是為保命不得不採取的做法,因此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仔細觀察的話,很多人做臺南空的零戰二一型模型,都會去掉天線。圖25. 拉包爾東機場上大量停放的零式戰鬥機和九六艦戰,時間可能是1942年中,注意各機的無線電天線還都在
圖26. 電影《激情燃燒的零戰》截圖,使用小白板進行空中指揮的零戰飛行員
後來,直到在零戰52型(A6M5)系列大規模裝備的一式空3號才勉強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也不能說解決,只能說到了能用的地步,和美國比差的遠,一式空3號本來就是仿製美國仙童公司的產品。圖27. 另外一張劇照——打手勢指揮
最為典型的日本空中通訊的案例出現在偷襲珍珠港時,空中指揮官淵田美津雄的座機——赤城號上的「赤尾301」號機就裝備有無線電報機和專門的無線電報員/後射機槍手——水木德信一飛曹。出於偷襲前保持無線電靜默的需要,淵田採用發射信號彈的方式來確定偷襲順序,結果鬧出了誤會和笑話。但在攻擊群已經抵達珍珠港上空,木易成舟時,淵田要求電信員水木德信通過無線電拍發出「拖拉·拖拉·拖拉」的信號,代表日文「虎·虎·虎」,據說這個信號甚至一直被日本國內的旗艦接收到。圖28. 《虎虎虎》劇照,正在發出奇襲成功信號的淵田美津雄,這裡可能只是表示機內通話,因為實際上只能用拍發電報的方式發出「虎虎虎」的信號
無人知曉當時的艦載零戰隊是否有安裝無線電話機,實際上在整場戰爭中,也很少有日本戰鬥機使用無線電的記錄。美方的大馬力飛機並不在意那四十斤設備的重量,對美國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在無線電的指揮下進行空戰。圖29. 中途島的野貓明星,約翰·薩奇少校,注意其飛行帽兩耳處有機內受話器,上圖的日本飛行帽就沒有這東西
美方最典型的空中無線電指揮戰例來自於中途島戰役時,當「企業」號飛行聯隊長小克拉倫斯·麥克拉斯基中校率領的兩個俯衝轟炸機中隊抵達日本機動部隊上空時,他下令由第六偵察轟炸中隊(VS-6)去炸左側稍近的「加賀」號,第六俯衝轟炸中隊(VB-6)去炸右側稍遠的「赤城」號,但是VB-6的中隊長貝斯特上尉認為他們才應該去炸「加賀」,加拉赫上尉的VS-6飛在前面,應該去炸更遠的「赤城」。圖30. 《決戰中途島》劇照,迪克·貝斯特上尉的飛行帽上也有受話器
就是在這種誤會下,麥克拉斯基通過無線電通話下達的指揮命令沒能得到徹底的執行,貝斯特的解釋是當時發生了單向信道的傳送衝突,所以他沒有接收到命令云云。實際情況就是,VS-6和VB-6都開始對著「加賀」號俯衝下去,大吃一驚的貝斯特緊急帶著自己的三機小隊重新拉起,飛去找「赤城」的麻煩,並且奇蹟般地以貝斯特本人投下的那顆命中彈扭轉了中途島戰役的戰局。圖31. 《決戰中途島》劇照,日方「飛龍」號飛行員的反擊,注意飛行帽上沒有受話器
日軍這邊連艦載大規律無線電通訊也相當不靠譜。1944年10月爆發的菲律賓大海戰中,原本計劃慄田健男的第一遊擊部隊和突入蘇裡高海峽的第二遊擊部隊應該是同時進攻,但是由於不靠譜的無線電通信,一些重要的電報電文沒有被對方接收到,最後還是搞成了分別送死的一個結果。圖32. 最後的戰列艦決戰——蘇裡高戰役,日方南北多個編隊之間的無線電通訊極其混亂
戰爭後期,美國人對無線電的使用更加依賴,在馬裡亞納大海戰中,雙方均出動了數百架飛機進行空戰,尤其是6月19日航空母艦對戰的第一天,日軍艦載機出動三個波次,美軍470架艦載戰鬥機大部分都升空攔截,一日間誕生了大量王牌,為了描述興奮之情,美軍的無線電裡一片歡騰,以至於大量信道都被佔用,這些在許多參戰飛行員的回憶錄中均有描述。圖33. 馬裡亞納海戰中,「列剋星敦」號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阿歷克斯·弗拉丘在降落後舉起六個手指,代表六個擊落戰果,成為此戰經典照片
說起來好像美國人的無線電通話也不是很靠譜,不過仍然比大多數時候僅靠比劃的日本人強太多了。圖34. 正在飛躍紐幾內亞島中央的歐文斯坦利山脈的臺南航空隊,注意全部飛機都鋸了天線
再補一張臺南空的彩繪照片,這裡可以看到隸屬於不同小隊的臺南空的零戰21型,但是所有戰鬥機都鋸掉了那個累贅的天線。圖35. 陸航第246戰隊的二式單戰「鍾馗」,注意安裝在座艙前方的天線
日本陸軍航空隊是從九七式戰鬥機乙型開始加裝無線電,陸軍的型號叫做九六式飛三號無線機,同樣也是具備通話加電報功能,後來改良的型號被稱為九九式飛三號、四式飛三號,和海軍的同類產品一樣,存在因發動機幹擾而導致的嚴重通話不清問題。圖36. 川崎公司造三式戰「飛燕」,天線位置在座艙後方
有意思的是,部分陸航戰鬥機將天線安裝位置移至座艙前方,原因不明,但我覺得主要原因應該不是特意跟海軍抬槓。圖37. 著名的神風出擊照片
上面是一張著名的「神風」出擊照片,主角是一架一式戰隼,座艙前方的天線清晰可見,機內無線電已拆除。這張照片拍攝於1945年4月12日上午,該機隸屬陸軍特別攻擊隊第20特別振武隊,穴沢利夫少尉座機(後來追授大尉),出發地為知覧機場,當地組織了知覧町立高等女學校的學生在送行,這天陸軍特攻機一式戰共有8架未歸還。這天就是菊水二號作戰和第二次航空總攻擊的那天。「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7年轉戰公眾號和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2篇、制勝神器3篇等,每日更新,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