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戰爭的背景及影響

2021-02-23 歷史故事

萬曆朝鮮戰爭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萬曆朝鮮戰爭中朝日軍力對比懸殊,在這場持續了七年的戰爭中,雙方的兵力、人數和作戰能力和策略都很重要。作為朝鮮的強力後援的明朝在這場戰爭中表現的相當強勢,實質上這更像是明朝和日本的對抗。

萬曆朝鮮戰爭發生在十六世紀末,當時的日本想攻下朝鮮繼而進攻明朝。按照萬曆朝鮮戰爭中朝日軍力對比來看,當時的朝鮮的兵力是最弱的,雖然朝鮮自己把李舜臣說的相當厲害,但是跟明朝軍隊比起來,真的是不值得一提。而作為朝鮮的大後方明朝的兵力相當強勢,特別是對於騎兵。在第一次的對戰中,明朝派出20多萬的兵力出擊,而日本由名將豐臣秀吉出戰。相較於明朝的作戰兵力,日本如果傾其所有,也可以與之抗衡一下。所以萬曆朝鮮戰爭中朝日軍力對比下來,明朝的兵力要稍微強於日本,夾在中間的朝鮮的兵力水平就遠遠不及這兩個國家。

萬曆朝鮮戰爭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雙方都派出相當大的兵力對戰,明朝在後方資源和兵力上佔優勢,而日本在軍事策略上佔優勢,但是他們的騎兵遠遠不如明朝,所以對比下來,雙方的實力相差不大。但是第二次對戰中,明朝國內的情況複雜,農民起義頻繁,還有一些人忙著造反,所以對於這場戰爭的兵力輸出遠不如第一次,但是對付日本依然是足夠了。

萬曆朝鮮戰爭的評價:

萬曆朝鮮之役持續了七年之久,最後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告結束。這次戰爭是朝中人民軍並肩戰鬥共同奪取勝利的一役,體現了中朝人民休戚與共、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通過這次衛國戰爭,朝鮮人民維護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尊嚴,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鮮,染指中國的侵略企圖。

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這是一場公平的較量,在戰場上,明軍和日軍均有過良好表現,當然,雙方也都在不同時期犯過錯誤,遭受過敗績。而在停戰議和期間,中日雙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時,戰爭期間也有極富戲劇化的人物和荒謬的事件參差其中,頗具野史和演義色彩。戰與和期間無休止的紛爭,使整個戰爭的進程詭譎多變。當後人透視這場戰爭的全過程時,必會被其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場面和情節所吸引。

萬曆朝鮮戰爭的背景:

明朝

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明朝,此時完成張居正改革,國庫充盈,革弊施新,但是張居正病逝後,萬曆帝突然消極怠政,此時朝中大臣黨派林立,鬥爭激烈,但國力並未出現顯著衰退。

日本

日本在經歷了從1467年應仁之亂起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後,於1590年由豐臣秀吉完成統一併就任關白,基本結束了戰國林立的局面,使戰國以來延續百年的分裂局面重獲一統。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為了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貪財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驟然膨脹的野心,便開始了對外擴張。他乘朝鮮李氏王朝耽於黨爭內訌,朝綱紊亂,決定通過武力先侵佔朝鮮,然後徵服中國,進而稱霸亞洲。

朝鮮

此時的朝鮮處於李氏王朝時期,是明朝的翻版,國內承平日久,武備鬆弛,而朝堂上又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政治和軍隊日趨腐敗。這恰好給日本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侵略機會。

萬曆朝鮮戰爭的影響:

萬曆朝鮮戰爭的影響相當巨大,基本上是改變了整個東亞地區的政治軍事格局。經過此戰之後,朝鮮由亡國到復國,整個過程國力大大受損,並且徹底斷絕與日本的交往。而日本,豐臣秀吉因為此戰的戰敗,威信大不如從前,被德川家奪權,最終日本開啟了新時代。對於明朝來說,軍事和經濟上都受損,導致國內的少數民族蠢蠢欲動。

萬曆朝鮮戰爭的影響對於參戰的三個國家來說都很明顯,即使是在戰爭中一直比較佔優勢的明朝來說,長達七年的戰爭帶來的結果就是五十年之後的滅亡。長時間的戰爭帶來的是大量人力物力的損失,明朝百姓的負擔加重,經濟壓力大。再加上軍事力量的削弱,讓有野心的少數民族有機可趁。最終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萬曆朝鮮戰爭的影響對於朝鮮來說是相當明顯的,從幾近亡國再到復國,朝鮮需要全面恢復,人丁稀少,百業蕭條,整個朝鮮幾乎在崩潰邊緣。也因此跟日本斷了所有交往,並且跟日本勢不兩立,直到之後的朝鮮和尚惟真去日本,兩國關係才算緩和。而對於日本來說,豐臣秀吉因為消耗大量國內資源,最後卻輸了,所以已經失去了國民的信任。他的位置定然不保,逐漸被德川家取代,日本也開始了新的時期。

所以萬曆朝鮮戰爭的影響對於東亞地區來說,幾乎算是進行了一次重新洗牌。

萬曆朝鮮戰爭傷亡多少?

萬曆朝鮮戰爭是萬曆三大徵其中之一。壬辰倭亂是萬曆朝鮮戰爭的又一個名字,它大致發生在明朝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歷經六年時間。萬曆朝鮮戰爭的爆發給明王朝甚至是朝鮮全境都帶來巨大損失,萬曆朝鮮戰爭傷亡情況也損失頗大。

萬曆朝鮮戰爭爆發在朝鮮半島的一次戰爭,由於日本派兵入侵朝鮮,朝鮮兵敗轉而求助明朝支援。之後得到了明朝的派兵支援,最終中朝兩軍聯合打敗了日軍,日軍落敗而逃。萬曆朝鮮戰爭參戰兵力明朝先後多大十一萬人、朝鮮先後約四十餘萬、日本參戰兵力先後多達三萬餘人。當時的日本剛剛完成了豐臣秀吉的統一,軍事方面力量達到了空前的強大,而朝鮮正處於李氏王朝時期,政治腐敗。雖然此次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萬曆朝鮮戰爭的傷亡情況卻損失慘重。

據史實記載,萬曆朝鮮戰爭傷亡情況明朝合計三萬多人,朝鮮大約三十萬人,日本超過十四萬。另外由於萬曆朝鮮戰爭發生在朝鮮地區,至少有一百萬的朝鮮平民在這次戰爭中失去生命。可見萬曆朝鮮戰爭傷亡損失慘重。

萬曆朝鮮戰爭的發生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這次戰爭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導致明朝在朝鮮之役爆發後的二十多年內都沒有多餘的力量對抗後金,使得女真部落的力量逐日強大,成為日後明朝的致命威脅。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戰爭讓日本龜縮三百年
    明神宗萬曆年間發生過一場中日戰爭,是在朝鮮領土上打的,類似於後來的抗美援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太政大臣豐臣秀吉[[[]豐臣秀吉(1536—1598),出身於社會底層,後憑才幹和武力成為日本戰國時代大名,1586年受天皇賜姓「豐臣」並出任太政大臣。1590年基本統一日本,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出兵朝鮮,而且竟想吞併明朝時的中國。戰爭結局是議和,日本從朝鮮撤軍。
  • 萬曆朝鮮之役的多米諾效應:明朝為這場戰爭付出多大代價?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這時,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並暫時擊退日本。
  • 萬曆年間的韓戰:豐臣秀吉意欲霸佔朝鮮、假道入明,兩次侵略後大東亞夢想最終破滅
    所謂萬曆年間的韓戰,是指發生在1592—1597年的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方面應朝鮮國王的請求,出兵援助,於是在朝鮮戰場上演一場持續數年的戰爭,戰爭的一方是豐臣秀吉指揮下的日本遠徵軍,另一方是明朝和朝鮮的聯軍。這場戰爭明朝方面稱為東徵御倭援朝,與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平定貴州楊應龍之亂,並稱為「萬曆三大徵」。
  • 國魂壯歌 萬曆朝鮮之役始末
    激蕩數百年的國魂壯歌——萬曆朝鮮之役始末萬曆朝鮮之役又名中日萬曆之戰,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日本史書把萬曆朝鮮之役分為兩次戰爭,分別叫做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朝鮮史書則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
  • 豐臣秀吉是陰謀家集團「揀選」的代理人——透視萬曆朝鮮戰爭
    1592年3月,豐臣秀吉調動15萬軍隊渡海至朝鮮,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發動了對朝戰爭。一個月後,日軍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大明王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不足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1595年交戰雙方開始議和,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 帝國的榮耀:「萬曆三大徵」是否摧毀了大明王朝?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明朝時期的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這三次戰爭對明朝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
  • 1592年萬曆朝鮮之役,中日朝的第一次東亞大戰
    這時朝鮮宣祖一面急忙遣使明朝懇求救兵,一面又準備當個亡國之君,躲入遼東託庇於明朝,「予死於天子之國可也,不可死於賊手。」可見當時情狀的危急。關於這場戰役,中、朝、日等國的稱唿各有不同,中國多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則以幹支紀年稱為「壬辰倭亂」,並將於1597年爆發的第二階段戰事稱為「丁酉再亂」;日本則依年號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 萬曆朝鮮之役,第一次出現的3000明軍騎兵真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嗎?
    編者按:十六世紀末,在東北亞地區的火藥桶——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足以影響日後東亞格局的戰爭。這場戰爭,中國稱之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韓劇裡的平壤之戰萬曆朝鮮之役,不僅中國、朝鮮、日本,就連暹羅、緬甸、建州女真,甚至澳門的葡萄牙人都卷了進來(給明朝提供黑人僱傭軍),堪稱東亞版七年戰爭。
  • 明朝戚家軍戰無不勝,為什麼萬曆二十三年,以反叛罪被殘酷剿殺?
    在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兩年後,原本隸屬戚繼光的「南兵」,卻被血腥剿殺。三千三百名戚家軍死於非命,也就是說這些士兵沒有死在敵軍戰場,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劇朝鮮史料記載:「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打倭寇鬼子被說成添亂?圖解韓劇中被醜化的大...
    文 / 布衣如是說 作於2016年9月提到萬曆壬辰韓戰,相信大家並不會陌生。它和之前的「寧夏之役」、之後的「播州之役」一起被列為「萬曆三大徵」。雖然朝鮮之役,鞏固明朝的疆土,維護了其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幫助朝鮮收復國土,避免了其遭受滅頂之災。
  • 萬曆年間明朝軍隊中的日本兵、暹羅兵及黑人兵
    在有關明朝萬曆年間的諸般史料中,涉及到了當時明朝軍隊中的一些來自異域的士兵和將領的信息,其中鄭潔西先生的著作《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曆朝鮮戰爭與十六世紀末的東亞
  • 萬曆「七年戰爭」:一人之野心遂成三國之永患
    這場戰爭由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李氏朝鮮為開始。而日本出兵朝鮮之原因,其主要用意在以朝鮮為跳板,最後佔領並統治中國大陸,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針對中國的領土擴張戰爭,也是日本「大陸野心」的第一次軍事實踐。日本虎視大陸,內因在於日本國家力量聚合擴張和打破生存困境的現實驅動;外因在於中國明代以來之沿海奸商出於各種目的的不斷誤導引誘。而具體執行者,則為日本「大陸野心」的始作俑者——豐臣秀吉。
  • 戲劇、災難和激情:大明萬曆年間的一次「抗日援朝」
    無論是50年代的抗美援朝,還是引發世界矚目的朝核問題,都體現了朝鮮半島對於東亞局勢至關重要的地位。其實,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曾因為朝鮮爆發過一場大戰,這場戰爭史稱壬辰戰爭 。壬辰戰爭延續六年之久,涉及到中日朝三國,其戰爭結果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這場戰爭也給中日朝三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 讓萬曆皇帝來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天威
    說做就做,於是乎,日本就發動了侵朝戰爭。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所以我們也把這場戰爭稱為「萬曆朝鮮之役」。那時候的萬曆皇帝從來都不上朝的,但在這件事情上破例了,經過和眾大臣討論,明白救援朝鮮就是在保護大明,於是乎,派遼東總兵李如松率4萬大明精銳前去救援。
  • 明朝規模最大的海戰,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由此形成
    露梁海戰作為一場明朝水師抗日援朝的海外戰爭,其背景還得從發動戰爭的日本侵略者說起。萬曆十年(日本天正十年,1582年),日本發生「本能寺之變」,不久之後,豐臣秀吉接替織田信長,成為織田氏實際上的掌權者。
  • 【史海鉤沉】李如松之死真相:血冷萬曆,齒冷成梁.
    明代萬曆第一次援朝戰爭中出色的明軍統帥,但是卻與第二次戰爭失之交臂,並且於戰爭尚未結束之際,在與韃靼的一次交戰中戰死在遼東。李如松    就其死亡,既有正史的記載:「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當看到在李如松死前的四個月時,此時李如柏已經從寧夏總兵撤職、楊元即將被殺,而當時朝廷推薦了三個人為遼東總兵,萬曆皇帝卻單單選擇李如松去遼東,如果對於李氏集團的清洗真的是萬曆皇帝的手筆的話,這不禁就讓人產生一種寒意。李如松的爵位傳給長子,不久長子就死了,也沒有兒子。本應接著爵位的次子李世忠卻遲遲沒有封爵。明史記載「世忠未久卒,無子。弟顯忠由蔭歷遼東副總兵,當嗣爵,朝臣方惡李氏,無為言者。」
  • 朝鮮王朝對清朝的經濟有多依賴?清朝是如何影響朝鮮的?
    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是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經歷過我國的明朝和清朝。明朝時,是明朝的藩屬國,明朝也曾經幫助過朝鮮王朝。最著名的還是萬曆朝鮮戰爭,一舉擊敗日本入侵朝鮮半島的目的。從這也可以看出朝鮮王朝和明朝的關係密切。不僅是明朝,清朝和朝鮮王朝的關係也很緊密。一:清朝和朝鮮王朝的關係朝鮮王朝和清朝的關係有多密切?就差在朝鮮王朝建省了。
  • 『寧夏歷史』萬曆三大徵——寧夏戰役
    明朝萬曆皇帝朱詡鈞(1573一1619)期間在西南地區進行播州戰役,西北地區進行寧夏戰役,東北部進行援助朝鮮抵抗日本侵略的戰役,歷史上把這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稱萬曆三大徵
  • 韓戰期間臺灣的應對及其影響(上)
    戰爭初期,美國對韓戰的政策是不斷變動的,甚至有些混亂,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相當複雜。中國政府則於28日發表聲明,譴責美國阻止中國解放臺灣。韓戰大幕正式拉開,東西兩大陣營開啟了全面冷戰、局部熱戰的國際鬥爭格局。   戰爭爆發後,臺灣第一反應是認為蘇聯策劃了對韓國的侵略。
  • 周邊丨中日第一次韓戰:壬辰之戰
    1592年,豐臣秀吉向朝鮮提出「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被弱小的朝鮮無視……有了口實的豐臣秀吉命令20萬大軍穿過朝鮮半島,開啟了侵略之路。上圖:明朝鐵騎大戰日本武士  由於朝鮮長期未經歷戰爭,完全不是剛剛經歷戰國磨練日軍的對手,日軍在進攻初期一路勢如破竹,朝鮮國王丟漢城失平壤,一直逃到鴨綠江邊,欲尋求保護,甚至連國王都不想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