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之役,明軍打倭寇鬼子被說成添亂?圖解韓劇中被醜化的大...

2021-02-07 布衣如是說

文 / 布衣如是說 作於2016年9月

提到萬曆壬辰韓戰,相信大家並不會陌生。它和之前的「寧夏之役」、之後的「播州之役」一起被列為「萬曆三大徵」。雖然朝鮮之役,鞏固明朝的疆土,維護了其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幫助朝鮮收復國土,避免了其遭受滅頂之災。而且豐臣秀吉和他的繼任者們在以後的200多年都不敢興師對朝鮮半島和中原王朝用兵,隨著豐臣秀吉的死去,豐臣家內部也因為在朝鮮之戰時,派系間積累的矛盾鬧得分崩離析,最後被老「忍」者德川家康有機可乘。

但另一方面,明朝在朝鮮之役也遭受不小的損失。遼東邊軍兵員損失了超過一半左右,致使遼東地區防禦單薄,而在壬辰戰爭中見識到明軍武器戰法的後金首領努爾哈赤,此時看到有利可圖,開始擴張勢力為以後建立大金,發布「七大恨」檄文,討明,奠定了基礎。而已經被壬辰韓戰拖成財政赤字的明政府,為了對付崛起的後金政權,又開始加派遼餉,雖然只收了兩年,但是很多農民傾家蕩產,也交不完這些稅款,而土地兼併又使他們淪為饑民、流民,最後都跟隨李自成、張獻忠成了明朝的掘墓人。

所以可以這麼說,明朝為了援救自己的小弟,一手培養了兩個敵人。但當時的朝鮮李朝對大明的救命之恩表現的感激涕零,李朝肅宗曾言:「神宗皇帝於我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時刻對明朝救援朝鮮懷揣一顆感恩的心的朝鮮半島史觀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韓民族優越主義」新史觀,所取代。經濟迅猛發展之後的韓民族,自信心爆棚讓他們不能正視曾經屈辱卑微的歷史,1920年韓民族優越主義「歷史」學者申採浩發表《朝鮮上古史》,殿定了現代朝鮮的新史觀基礎,希祈建立朝鮮族的大韓民族性,但中、日、朝鮮半島三國歷史又有重疊之處,影響了韓國人的獨特性。回應這問題時,韓國出現一股更極端的新史風潮。所以很多韓國青壯男性都很輕視中、日的歷史文化,總是認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就是他們韓民族。

所以在韓國的影視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吹牛扯淡竄改杜撰歷史宣揚韓民族和韓文化的優越。「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韓國歷史劇作家們,為了彰顯襯託李舜臣在壬辰韓戰中的豐功偉績,不惜向不遠萬裡援朝的明軍將士臉上抹黑。在韓國能有援朝明軍出場的劇作中,他們(明軍)的形象大多數都被設定成將帥平庸無能,士兵貪生怕死,跟朝鮮百姓氣壯如牛,面對日本人畏敵如虎,經常去朝鮮村莊強搶糧食,糟蹋婦女,百姓深惡痛絕。打仗前輕敵冒進,遇敵後一敗塗地,經常成為朝鮮軍隊的累贅,如果李舜臣能夠未卜先知,一定會對明軍喊出:「你就是我們這邊的義大利人」這樣的話語!

比如2004年出品的長達104集的韓國「歷史」電視劇《不滅的李舜臣》

開篇第一集就在黑中國,說援助朝鮮的明朝將領怕死不抗日,李舜臣正義凜然的把劍架在陳璘的脖子上,逼迫他與日軍交戰。

而我們援朝的水軍副總兵,年屆七旬還率師東徵,最後在露梁海戰壯烈殉國的鄧子龍老將軍,被韓國人演成了這個樣子。

而在該劇中劉大刀·劉綎則變得嫉賢妒能,貪生怕死,三番五次「陷害」李舜臣,為了保全實力不惜出賣陳璘,還挑撥陳璘和李舜臣的關係。在合圍日軍的時候,為了錢財還放走了敵人。

而被李舜臣「逼迫」參戰的陳璘的水軍,又被負責在陸路掩護水軍的戰友劉綎擺了一道。戰船在江邊擱淺,遭遇日軍的埋伏,陳璘和鄧子龍嚇得驚慌失措。陳璘準備引頸就戮,鄧子龍則嚇得痛哭流涕。

劇中所謂的被劉綎坑了的陳璘

正在生死存亡的時候,李舜臣不計前嫌的派出一名朝鮮水軍老將,帶著一艘快船,殺入重圍,將陳璘和鄧子龍就走,這兩位中國將軍看到能夠逃出升天,簡直大喜過望,面部表情豐富的猶如··表情包!

這名朝鮮老將放棄自己的生命掩護了陳璘、鄧子龍順利撤退,自己卻戰死沙場,陳璘也是被這個朝鮮老將感動,才服從配合李舜臣抗擊日軍·······(都快寫不下去了)

而2015年韓國KBS電視臺(他家製作很多韓國「歷史」劇)出品發行了50集古裝「歷史」劇《懲毖錄》,劇中依然黑大明不斷,明軍是如何腐敗無能,輕敵冒進,李如松、楊鎬、陳璘是如何貪生避戰。

在電視劇一開始,就說大明是如何傲慢無禮,將李氏朝鮮君主的宗系弄錯。有說大明吏治不行,國家腐敗,你們那時的李氏朝鮮不也是那樣黨爭不斷,男主柳成龍不也是被牽連到黨伐之中嗎?

接著就黑援朝明軍,首當其中的就是祖承訓(祖大壽的父親),歷史上其部冒充朝鮮軍(此時的朝鮮軍已經淪為驚弓之鳥,沒有什麼戰鬥力,日本人很輕視他們)接近平壤城,用「瞞天過海」之計,在友軍(還是明軍)的幫助下,奇襲並且收復了平壤城。而劇中的祖承訓則是狂妄自負。至於明神宗嗎,不想吐槽,歷史上他也是不理朝政。

歷史上的李如松驍勇善戰,作戰也是喜歡用長驅直入,輕騎快攻,親自帶兵深入敵後的方法直搗敵軍腹心(最後也因為這死在了蒙軍之手)但在該劇中,李如松則成為為了保全實力,不敢和日軍血拼的懦夫。因為貪生怕死而遭到柳成龍的呵斥!

在柳成龍的呵斥下,好不容易堅定出兵的李如松在碧蹄館又遭到了小西行長的伏擊,傷亡慘重,在部下的掩護下來狼狽逃竄,而日軍付出微小的代價,斬獲頗豐。而歷史上的碧蹄館之戰,是明軍在朝鮮的一次失利。由於地形的限制,明軍的遼東鐵騎不得不下馬和日本兵肉搏,沒有馬的優勢,騎兵損失很大, 但日本也傷亡不小。小早川隆景在戰後向豐臣秀吉匯報時聲稱打退了10萬「明軍鐵騎」的進攻,當時明軍在朝總兵力不過才4萬,哪來的10萬鐵騎?

而這一橋段沒有浪費,被韓國編劇用在了李如松身上,說被日本人打成喪家之犬的李如松回到軍營後,辯稱自己遭遇日本20萬軍隊的伏擊(當時日本在朝鮮總兵力不過14萬)要帶兵後撤回國。男主柳成龍再次發出正義的吶喊:「要撤退,先殺了我!」

該類題材劇唯一的有點就是儘可能的再現明代的山文甲和鳳翅盔,僅此而已。當然很多道具也有紕漏之處,比如,其中朝鮮軍隊的火器優越程度和戰法要強於大明,呵呵。

可是很多人會說我們的神劇跟他們相比也沒強多少呀,小布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但是我們的神劇年輕人會看嗎?在海外會有市場嗎?而他們的影視作品大多發行到海外,很多不了解中、日、朝鮮半島歷史的人尤其是西方人,甚至是我們年輕的一代學生們會把這些杜撰的他們歷史劇當做史實。就像小布念書時,一位極端哈韓但是歷史知識和腦細胞都很貧瘠的女同學把當時熱映的《大長今》當正史了,還在課堂上給歷史老師普及「韓醫」(中醫,被他們註冊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痴線程度讓老師哭笑不得。俊男美女讓韓劇在我們這有很多擁躉者,但韓劇是韓民族的春藥,其中隱晦地表達出「韓民族優越」的思想,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影響著三觀尚未形成的年輕人。所以觀劇可以,切莫當真!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之役,第一次出現的3000明軍騎兵真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嗎?
    編者按:十六世紀末,在東北亞地區的火藥桶——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足以影響日後東亞格局的戰爭。這場戰爭,中國稱之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特別是明朝大將祖承訓奇襲平壤是雙方第一次接戰,因為敵情不明以及天氣原因,祖承訓敗出城外,而《明史・朝鮮傳》中記載則是「僅以身免」,而根據朝鮮方面的記載,明軍此戰損失並不大,而且日軍大將小西行長的兩個弟弟極有可能也在此戰中陣亡。明軍首戰到底是一邊倒的失敗,還是打的有聲有色、雖敗猶榮?
  • 國魂壯歌 萬曆朝鮮之役始末
    激蕩數百年的國魂壯歌——萬曆朝鮮之役始末萬曆朝鮮之役又名中日萬曆之戰,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日本史書把萬曆朝鮮之役分為兩次戰爭,分別叫做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朝鮮史書則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
  • 萬曆朝鮮之役的多米諾效應:明朝為這場戰爭付出多大代價?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這時,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並暫時擊退日本。
  • 萬曆朝鮮戰爭讓日本龜縮三百年
    很奇怪,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日本出兵朝鮮,史稱「文祿之役」(朝鮮稱為「壬辰倭亂」),次年因戰事不利與明朝和談。1597年日本再次入侵朝鮮,史稱「慶長之役」(朝鮮稱為「丁酉再亂」),次年在豐臣秀吉死後與明朝議和。這兩場戰爭在日本合稱「文祿—慶長之役」,在朝鮮稱為「壬辰衛國戰爭」,在中國稱為「萬曆朝鮮戰爭」。]]湮沒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裡。
  • 萬曆「七年戰爭」:一人之野心遂成三國之永患
    ,日本稱之為文祿之役,中國稱之為七年戰爭,因在農曆壬辰年(1592年)爆發而得名。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徵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徵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徵服朝鮮和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 1592年萬曆朝鮮之役,中日朝的第一次東亞大戰
    這時朝鮮宣祖一面急忙遣使明朝懇求救兵,一面又準備當個亡國之君,躲入遼東託庇於明朝,「予死於天子之國可也,不可死於賊手。」可見當時情狀的危急。關於這場戰役,中、朝、日等國的稱唿各有不同,中國多稱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則以幹支紀年稱為「壬辰倭亂」,並將於1597年爆發的第二階段戰事稱為「丁酉再亂」;日本則依年號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 平壤大捷後,明軍戰績的真實性解密
    中國官員黃應喝說:「提督遼東人,不辨皂白,只喜殺,故俺齎免死帖萬餘道,專為活民而來。」這些話充分說明,明朝南方軍隊以及個別朝鮮政府官員持有這種觀點。明朝南方軍隊與個別朝鮮政府官員的這種議論和看法,很快的反映到了明朝政府。吏科給事楊廷蘭上疏彈劾李如松在平壤之戰中,放縱自己的軍隊,擒殺朝鮮人民,獻首級以冒軍功。因此,明朝都察院巡按御使派韓布政前往平壤、開城府等地,實地查勘戰爭情況以及斬首的虛實。
  • 讓萬曆皇帝來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天威
    ,他在統一了日本後,覺得這個彈丸之地始終會限制日本的發展,於是決定往外開疆拓土,先是滅了朝鮮,繼而幹掉中國,最後再拿下印度,最終建立一個亞洲範圍內的大帝國。說做就做,於是乎,日本就發動了侵朝戰爭。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所以我們也把這場戰爭稱為「萬曆朝鮮之役」。
  • 萬曆朝鮮戰爭的背景及影響
    萬曆朝鮮戰爭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萬曆朝鮮戰爭中朝日軍力對比懸殊,在這場持續了七年的戰爭中,雙方的兵力、人數和作戰能力和策略都很重要。作為朝鮮的強力後援的明朝在這場戰爭中表現的相當強勢,實質上這更像是明朝和日本的對抗。萬曆朝鮮戰爭發生在十六世紀末,當時的日本想攻下朝鮮繼而進攻明朝。
  • 萬曆年間的韓戰:豐臣秀吉意欲霸佔朝鮮、假道入明,兩次侵略後大東亞夢想最終破滅
    而日本方面把這場侵略朝鮮達六年之久的戰爭,輕描淡寫地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按:文祿、慶長是日本後陽成天皇的年號)。朝鮮方面則稱為「壬辰、丁酉倭亂」(按:壬辰即萬曆二十年亦即1592年,丁酉即萬曆二十五年亦即1597年)。關於豐臣秀吉發動這場戰爭的原由及其背景,《中國歷史大辭典》的有關條目,甚至篇幅龐大的斷代史專著《明史》(南炳文等撰),對此都語焉不詳。
  • 《明史》裡嘲笑明朝的一句話,錯得離譜,卻戳中明朝死因
    但其中一條,卻是格外別致:「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明軍為什麼這麼衰?就是因為打了這糟心的一仗,傷亡慘重到實力耗光!這「導致明朝衰敗」的戰爭,就是爆發在1592年,前後歷時7年的萬曆朝鮮戰爭。時至今日,《明史》裡的這個觀點,依然十分有「市場」。很多人吐槽朝鮮時常說:「你看明朝夠短視吧,為了救個朝鮮,把自己給搭上了」。
  • 【史海鉤沉】李如松之死真相:血冷萬曆,齒冷成梁.
    1598年9月,也就是李如松死後的半年,在朝鮮戰場的泗川之戰中李寧孤軍殺入敵陣,大破日軍,後寡不敵眾,力戰身亡。是不是和李如松的死法很像?再來看李如松的五弟李如梅,雖然沒有李如柏的角色重要,但還是在朝鮮戰場上大放光彩,李如松死後,為體現撫恤之意,讓李如梅接人遼東總兵。可是李如梅僅僅幹了一年,第二年年初便被撤職。查下原因,原來是被朝中官員彈劾懼敵不前。看看李如梅的作戰記錄實在不符。
  • 帝國的榮耀:「萬曆三大徵」是否摧毀了大明王朝?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明朝時期的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這三次戰爭對明朝的歷史進程影響深遠。
  • 你不知道的明代萬曆援朝之戰-壬辰倭亂真相!
    萬曆朝鮮之役,是四百多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大規模國際戰爭。日本史書叫做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韓朝史書則稱之為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
  • 萬曆年間的朝日鳴梁海戰,到底誰是勝利方?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至於鳴梁海戰的結果麼,可以說雙方都勝利了,而最終的勝利方應該是大明朝的明神宗。日本太閤豐田秀吉掌權,以「假道入唐」為由,趁機入侵朝鮮。所謂的「假道入唐」,即希望借道朝鮮,讓他率軍進攻明朝。當時的日本以「唐」指代中國。日本入侵朝鮮的目標直指明朝,再加上當時的朝鮮是大明朝的藩屬國,所以,萬曆帝派明軍陸海兩路,馳援朝鮮,史稱「萬曆朝鮮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