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布衣如是說 作於2016年9月
提到萬曆壬辰韓戰,相信大家並不會陌生。它和之前的「寧夏之役」、之後的「播州之役」一起被列為「萬曆三大徵」。雖然朝鮮之役,鞏固明朝的疆土,維護了其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幫助朝鮮收復國土,避免了其遭受滅頂之災。而且豐臣秀吉和他的繼任者們在以後的200多年都不敢興師對朝鮮半島和中原王朝用兵,隨著豐臣秀吉的死去,豐臣家內部也因為在朝鮮之戰時,派系間積累的矛盾鬧得分崩離析,最後被老「忍」者德川家康有機可乘。
但另一方面,明朝在朝鮮之役也遭受不小的損失。遼東邊軍兵員損失了超過一半左右,致使遼東地區防禦單薄,而在壬辰戰爭中見識到明軍武器戰法的後金首領努爾哈赤,此時看到有利可圖,開始擴張勢力為以後建立大金,發布「七大恨」檄文,討明,奠定了基礎。而已經被壬辰韓戰拖成財政赤字的明政府,為了對付崛起的後金政權,又開始加派遼餉,雖然只收了兩年,但是很多農民傾家蕩產,也交不完這些稅款,而土地兼併又使他們淪為饑民、流民,最後都跟隨李自成、張獻忠成了明朝的掘墓人。
所以可以這麼說,明朝為了援救自己的小弟,一手培養了兩個敵人。但當時的朝鮮李朝對大明的救命之恩表現的感激涕零,李朝肅宗曾言:「神宗皇帝於我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時刻對明朝救援朝鮮懷揣一顆感恩的心的朝鮮半島史觀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韓民族優越主義」新史觀,所取代。經濟迅猛發展之後的韓民族,自信心爆棚讓他們不能正視曾經屈辱卑微的歷史,1920年韓民族優越主義「歷史」學者申採浩發表《朝鮮上古史》,殿定了現代朝鮮的新史觀基礎,希祈建立朝鮮族的大韓民族性,但中、日、朝鮮半島三國歷史又有重疊之處,影響了韓國人的獨特性。回應這問題時,韓國出現一股更極端的新史風潮。所以很多韓國青壯男性都很輕視中、日的歷史文化,總是認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就是他們韓民族。
所以在韓國的影視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吹牛扯淡竄改杜撰歷史宣揚韓民族和韓文化的優越。「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韓國歷史劇作家們,為了彰顯襯託李舜臣在壬辰韓戰中的豐功偉績,不惜向不遠萬裡援朝的明軍將士臉上抹黑。在韓國能有援朝明軍出場的劇作中,他們(明軍)的形象大多數都被設定成將帥平庸無能,士兵貪生怕死,跟朝鮮百姓氣壯如牛,面對日本人畏敵如虎,經常去朝鮮村莊強搶糧食,糟蹋婦女,百姓深惡痛絕。打仗前輕敵冒進,遇敵後一敗塗地,經常成為朝鮮軍隊的累贅,如果李舜臣能夠未卜先知,一定會對明軍喊出:「你就是我們這邊的義大利人」這樣的話語!
比如2004年出品的長達104集的韓國「歷史」電視劇《不滅的李舜臣》
開篇第一集就在黑中國,說援助朝鮮的明朝將領怕死不抗日,李舜臣正義凜然的把劍架在陳璘的脖子上,逼迫他與日軍交戰。
而我們援朝的水軍副總兵,年屆七旬還率師東徵,最後在露梁海戰壯烈殉國的鄧子龍老將軍,被韓國人演成了這個樣子。
而在該劇中劉大刀·劉綎則變得嫉賢妒能,貪生怕死,三番五次「陷害」李舜臣,為了保全實力不惜出賣陳璘,還挑撥陳璘和李舜臣的關係。在合圍日軍的時候,為了錢財還放走了敵人。
而被李舜臣「逼迫」參戰的陳璘的水軍,又被負責在陸路掩護水軍的戰友劉綎擺了一道。戰船在江邊擱淺,遭遇日軍的埋伏,陳璘和鄧子龍嚇得驚慌失措。陳璘準備引頸就戮,鄧子龍則嚇得痛哭流涕。
劇中所謂的被劉綎坑了的陳璘
正在生死存亡的時候,李舜臣不計前嫌的派出一名朝鮮水軍老將,帶著一艘快船,殺入重圍,將陳璘和鄧子龍就走,這兩位中國將軍看到能夠逃出升天,簡直大喜過望,面部表情豐富的猶如··表情包!
這名朝鮮老將放棄自己的生命掩護了陳璘、鄧子龍順利撤退,自己卻戰死沙場,陳璘也是被這個朝鮮老將感動,才服從配合李舜臣抗擊日軍·······(都快寫不下去了)
而2015年韓國KBS電視臺(他家製作很多韓國「歷史」劇)出品發行了50集古裝「歷史」劇《懲毖錄》,劇中依然黑大明不斷,明軍是如何腐敗無能,輕敵冒進,李如松、楊鎬、陳璘是如何貪生避戰。
在電視劇一開始,就說大明是如何傲慢無禮,將李氏朝鮮君主的宗系弄錯。有說大明吏治不行,國家腐敗,你們那時的李氏朝鮮不也是那樣黨爭不斷,男主柳成龍不也是被牽連到黨伐之中嗎?
接著就黑援朝明軍,首當其中的就是祖承訓(祖大壽的父親),歷史上其部冒充朝鮮軍(此時的朝鮮軍已經淪為驚弓之鳥,沒有什麼戰鬥力,日本人很輕視他們)接近平壤城,用「瞞天過海」之計,在友軍(還是明軍)的幫助下,奇襲並且收復了平壤城。而劇中的祖承訓則是狂妄自負。至於明神宗嗎,不想吐槽,歷史上他也是不理朝政。
歷史上的李如松驍勇善戰,作戰也是喜歡用長驅直入,輕騎快攻,親自帶兵深入敵後的方法直搗敵軍腹心(最後也因為這死在了蒙軍之手)但在該劇中,李如松則成為為了保全實力,不敢和日軍血拼的懦夫。因為貪生怕死而遭到柳成龍的呵斥!
在柳成龍的呵斥下,好不容易堅定出兵的李如松在碧蹄館又遭到了小西行長的伏擊,傷亡慘重,在部下的掩護下來狼狽逃竄,而日軍付出微小的代價,斬獲頗豐。而歷史上的碧蹄館之戰,是明軍在朝鮮的一次失利。由於地形的限制,明軍的遼東鐵騎不得不下馬和日本兵肉搏,沒有馬的優勢,騎兵損失很大, 但日本也傷亡不小。小早川隆景在戰後向豐臣秀吉匯報時聲稱打退了10萬「明軍鐵騎」的進攻,當時明軍在朝總兵力不過才4萬,哪來的10萬鐵騎?
而這一橋段沒有浪費,被韓國編劇用在了李如松身上,說被日本人打成喪家之犬的李如松回到軍營後,辯稱自己遭遇日本20萬軍隊的伏擊(當時日本在朝鮮總兵力不過14萬)要帶兵後撤回國。男主柳成龍再次發出正義的吶喊:「要撤退,先殺了我!」
該類題材劇唯一的有點就是儘可能的再現明代的山文甲和鳳翅盔,僅此而已。當然很多道具也有紕漏之處,比如,其中朝鮮軍隊的火器優越程度和戰法要強於大明,呵呵。
可是很多人會說我們的神劇跟他們相比也沒強多少呀,小布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但是我們的神劇年輕人會看嗎?在海外會有市場嗎?而他們的影視作品大多發行到海外,很多不了解中、日、朝鮮半島歷史的人尤其是西方人,甚至是我們年輕的一代學生們會把這些杜撰的他們歷史劇當做史實。就像小布念書時,一位極端哈韓但是歷史知識和腦細胞都很貧瘠的女同學把當時熱映的《大長今》當正史了,還在課堂上給歷史老師普及「韓醫」(中醫,被他們註冊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痴線程度讓老師哭笑不得。俊男美女讓韓劇在我們這有很多擁躉者,但韓劇是韓民族的春藥,其中隱晦地表達出「韓民族優越」的思想,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影響著三觀尚未形成的年輕人。所以觀劇可以,切莫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