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之役,是四百多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大規模國際戰爭。日本史書叫做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韓朝史書則稱之為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
戰爭的發起國日本在經歷了從1467年應仁之亂起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後,於1590年由豐臣秀吉完成統一併就任關白,軍力在日本歷史上空前強大,軍事科技開始飛速發展。
在這場戰爭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覆,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戰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日軍戰略進攻階段,在短短的時間日軍迅速佔領朝鮮半島全境。第二階段是明軍的反攻階段,明軍通過一系列戰役,收復了平壤、開城等地。第三階段是相持和議和階段。第四階段是日軍再次入侵,明軍和朝鮮展開戰略總反攻,最終日本軍隊被全部趕出了朝鮮半島。
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長期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全日本。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豐臣秀吉為「關白」(攝政)。正如歷史上所有完成統一大業的梟雄一樣,豐臣秀吉也有一個很大的夢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亞洲擴張。
當時的朝鮮國內承平日久,八道武備廢弛,宣祖李昖重文輕武。在元末以後一直沒有大的戰事,造成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設防。而朝堂上又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政治和軍隊日趨腐敗。君臣上下對日本的虎視眈眈和精心戰備一無所知,或者說是毫無反應。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了軍隊30萬6250人,以15萬8700人之陸軍部隊區分為九個軍團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1592年4月12日其第一軍團一萬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對馬島待命。4月13日九軍出發之命到達,4月14日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19天後的5月2日克朝鮮王京漢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
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立組織義軍,如慶尚道星州的郭再祐於1592年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592年10月10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谷川秀一的大軍,人稱「天降紅衣將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佔領慶尚道。
全羅道光州的金千鎰、全州高敬命也於1592年6月1日組織義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趙憲、僧人靈圭則於1592年7月3日整頓兵力,聯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軍第六軍團,其中經歷清州城之戰、梁丹山之戰、兩次錦山之戰。另外還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對抗黑田長政,以上皆妨礙了日軍的前進。但是朝鮮的武備廢弛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儘管愛國義兵到處襲擊日軍,儘管水師有名將李舜臣以龜船打得九鬼嘉隆鼻青臉腫,日軍在陸上仍進展神速。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國被入侵之倭寇「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兩個朝鮮王子被俘,朝鮮國王李昖逃到義州。處在絕望中的李昖忙派使臣向明朝求救。
在攻佔朝鮮半島全境的過程中,不得不承認經過了戰國時代的倭軍戰鬥力很強,戰略戰術運用的較為成功,其中武器裝備是取勝法寶。
首先,日軍往往以偷襲、強攻等閃電式戰術打的朝鮮軍猝不及防、暈頭轉向。其次,日軍與朝鮮軍相遇時儘量打殲滅戰,而非擊潰戰,這樣可以起到徹底殲滅朝鮮正規軍的作用,也能達到迅速瓦解朝鮮軍隊鬥志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日軍配備了現代戰爭意義上的武器。主要以火繩槍為主,射程在八十到一百米左右。戰時採用三排輪射方式,排與排的射擊間隔很短(有資料說是7、8秒左右),這樣,臨陣時就會給對手帶來很大的殺傷力。相對於以冷兵器為主的朝鮮軍而言,日軍的優勢是明顯的。
當時朝鮮王朝軍事技術匱乏,很少的火器也是從明朝傳來的老式銃炮,士兵更樂於練習弓箭。連兩班貴族,都把射箭作為修德、娛樂的手段。其實,朝鮮也有新式武器鳥銃,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對馬島主宗義智曾向朝鮮獻過兩隻孔雀與兩把鳥銃,結果國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鳥銃閒置到軍器庫裡。
戰場上,朝鮮人才悲哀的發現,自己被時代拋棄了。日軍普遍裝備鳥銃,比弓箭射的更準更遠更有殺傷力。柳成龍曾悲嘆道:「吾國軍事只用弓箭,未能練就其它技術。」
日本最強的是火繩槍(中國人稱鳥銃,日本人稱鐵炮)。日本仿自葡萄牙的火繩槍質量相當優秀,柳成龍在《懲毖錄》裡描述道,朝鮮軍的弓矢發射後數十步就墜地,而日軍火繩槍卻能隔遠殺傷,近距離則能貫穿擊傷3、4人。在日軍第一次攻克平壤時,火繩槍在城下發射,竟能越過城牆射進城內,射入城樓柱子達數寸。
侵朝日軍的騎兵數量很少,基本是步兵(足輕),而每軍的「鐵炮足輕」就是裝備了火繩槍的主力,約佔全軍的三分之一,而且由織田信長開創的三段射擊已經普及,日軍輪流射擊能保證密集的火力。明軍大炮厲害,騎兵厲害,所以日軍大量利用工事,野外作戰就掘地三尺挖戰壕,城市裡巷戰則利用房屋牆壁,鑿洞、隔門板射擊。優質的火繩槍加上久經錘鍊的戰術,造就了日軍很強的戰鬥力。
古代中國發明的火藥及火器,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後,歐洲人出現了火繩槍。這些火繩槍被稱為「鳥銃」。這麼稱呼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命中率高,「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武備志》),就是連林中的飛鳥也能擊落;二是槍形好似鳥嘴,故又名「鳥嘴銃」;三是扣動扳機擊發時,龍頭銜夾火繩叩向藥池的動作好似小鳥啄水,故名「鳥銃」。1543年(日本天文12年)一艘葡萄牙商船來到日本薩摩南部的種子島,他們攜帶的火繩槍引起了第十四代島主「種子島時堯」的興趣,以重金買下兩支。次年他派工匠向葡萄牙人學習造槍之法,依賴當地成熟的煉鐵工藝,於1545年製成了日式火繩槍,名曰「鐵炮」。鐵炮比葡萄牙人的火繩槍工藝和性能更加優良,尾部加閉氣螺栓解決了密封問題,射程和威力都有較大提高,因此很快應用於軍閥間的混戰。織田信長的三段擊戰術,標誌著日本的火繩槍戰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其實早在正德年間,葡萄牙人便帶著火繩槍來到中國,只是這些火繩槍是早期產品,性能不佳,因而沒有引起明廷的興趣。
鳥銃的裝備對於中世紀冷兵器時代來說是一項革命性的飛躍,由火門槍時代跨入了火繩槍時代。比起以往的火銃,鳥銃有諸多突破性的優點:1. 槍型更輕便,口徑小,便於攜帶足夠彈丸,且安裝彎形槍託便持槍,配以扳機便於擊發。以往的火銃基本上是圓筒狀,發射是一手託住銃身,另一手手持火褶點燃,這樣便難以瞄準且極其不適。而鳥銃則可一手託銃,另一手既能通過握住槍託從容瞄準,又能騰出手指來扣動扳機,保證了發射效果。2. 設有準星和照門,可以三點一線瞄準目標作精確打擊,大大提高了命中率,而不像原來的火銃僅憑經驗瞄準。3. 使用火繩槍機,扣動扳機即可發射,比以往的火銃像點爆竹般的點火方式要方便可靠得多,而且延時短。這是火繩槍不同於火門槍(火銃)的最大區別之處。鳥銃的裝備使得倭軍的單兵火器打擊能力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很快成為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
日本鐵炮——鐵炮槍管由鑄鐵製成,重約6—8公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託之上。所使用的鉛彈,包在棉布塊中在火藥之後由槍口裝入,棉布塊可使彈丸不至於從槍口滑出,這樣由上至下的攻擊就可能了。再有每發彈丸所用的黑火藥使由固定容器量裝的,一般發射一發用的藥量為6克左右。鐵炮口徑一般在8.5—20毫米之間,槍全長110釐米—130釐米,而武士頭領所用的鐵炮稱為侍筒,全長約100釐米,口徑18毫米,這種火繩槍,其射程使用直徑13毫米標準彈丸時,可達130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內,不過,由於侍筒比較粗,所以發射的彈丸最大可達200米左右,有效射程相應的有所增加。
日軍的火槍戰術為三段射擊,如《明實錄》裡邊記載:神機營銃手分三排站中間,刀手和槍手站在兩翼。
織田信長的「三段射擊法」——將士兵分為三組,一組射擊時,另兩組填彈引火。每一擊之間有7、8秒的間隔,如此輪番射擊,再配合防馬柵,這種戰法充分體現了信長超前創新的能力。
鈴木重秀的「鐵炮狙擊法」——每一桿鐵炮由四人使用。在射擊手左右後各設一人。每擊一發後,左邊的人填入子彈,右邊的人填入火藥,後面的負責點火。每一擊之間只要4、5秒,實在是最快的鐵炮術了。
另外還有伊達政宗的「騎鐵」戰術,以裝備火槍的騎兵衝前,冷兵器騎兵次後,步兵在最後的一種進攻戰術。
日軍鐵炮的裝填與射擊:
1.首先,將「胴亂」別在腰的右面(如果是右撇子的話),火藥袋別在右胸上。「胴亂」是個小金屬筒,裡面正好裝了一回射擊時用的火藥和彈丸的,它名字來源於表面精緻的塗繪。還有製作非常精美的彈筒帶(尤如今天裝彈匣的背心),上面大多寫上使用者的姓名。
2.將火槍槍口朝上立起來,用火藥袋向巢口注入用於一回射擊的火藥。不能絕對盯著手來補充火藥,視線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敵人。
3.接下來就是裝填彈丸。火繩槍用的是鉛彈。
4.聽到「咔咔」的聲響就知道彈丸被固定住了。使用槍通條時不要用力過猛,力量適中的話一次就可以把彈丸送到位。
5.拿下火蓋(火皿的蓋子,純銅的。後來被延伸為導火線的意思),打開火皿(槍上的小洞,純銅的,和槍的內部有聯繫),為了引燃最初放入的火藥,只在裡面放一點火藥。關上火蓋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火藥溢出來。
6.點火,夾起火繩。實戰中要注意火種千萬不能熄滅。
7.決定了射擊姿勢之後,就三點成一線瞄準焦點。儘量等敵人逼近了再扣扳機射擊。後坐力相當大,用右臉頰固定的槍託後退的時候,注意臉頰要有意識的避開。
結語:倭寇依靠新式武器-鳥槍壓倒性的戰勝冷兵器-弓箭朝鮮,但最終在明朝大軍的援助下才最終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也就是說決定戰爭走勢的是新式武器,現代武器-鳥槍的出現,當然戰爭最終還是靠人的因素,國內對這場戰爭大多描述的很膚淺,對新式武器避而不談,這是不對的,就算當時朝鮮無心國防,如果都是使用冷兵器不見得丟失戰局那麼快。
日軍最後撤退,是因為豐臣秀吉的突然病死,而不是被打敗。7年戰爭期間,疲憊不堪的中日雙方也曾多次議和。
仔細翻閱萬曆年抗倭援朝戰爭,整整7年極其艱苦的戰爭,幾次大規模的著名戰役,明朝軍隊除了取得第一次大戰役平壤戰役的勝利外,在其後幾年,明軍輸得多,贏得少!多次慘敗、多次大規模潰退!只是因為明朝大陸與朝鮮半島連成一體,派出後續援軍、組織後勤比日本更方便,才沒有丟掉朝鮮!而且,朝鮮的陸軍以及李舜臣的水師,也起到了重要的同盟作用!
經此戰爭後,朝鮮受此戰爭影響多方重視火器的發展與訓練,所以在炮手的訓練上甚為卓著,可以參考李光濤先生的《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一書,裡面提到為了對明戰爭,清朝的藩屬國朝鮮所派出的炮手在松山之役重創了明軍。另外朝鮮槍隊曾兩次協助清軍出擊沙俄哥薩克軍隊,均取得勝利,對維護中國東北邊疆、抵禦沙俄在遠東地區的擴張做出較大貢獻。
圖文綜合中韓網絡 天地之間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