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大捷後,明軍戰績的真實性解密

2021-12-27 歷史學研究與高中文綜資料精選

收錄於話題 #平壤之戰 2個

圖註:萬曆朝鮮戰爭作戰形勢示意圖 

公元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了大規模的侵朝戰爭。不到兩個月。三京盡陷,八道幾沒。朝鮮派往明朝求救的使者相望於道,絡繹不絕。明政府以為朝鮮「為我之藩籬」「唇亡則齒寒」,所以於一五九三年一月二十七日(陰曆十二月二十五日),派出以兵部侍郎、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為首的御倭援朝軍隊。明軍於二月八日(陰曆正月八日),在平壤和倭寇激戰一晝夜,敵人受重創,小西行長率殘兵敗將當夜逃竄。在平壤之戰中,殺死不少倭寇。明軍南方軍隊認為李如松率領的遼東軍隊,為了冒領軍功而殺了無辜的朝鮮人民。個別朝鮮官員也有類似看法。平壤之戰在御倭援朝戰爭中舉足輕重,對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結論,足以影響對平壤戰役的評價,筆者試圖加以澄清。

圖註:日本關白(太閤)—豐臣秀吉畫像

問題的提出。朝鮮政府官員李元翼說:「北軍之所斬,南軍必指而為斬朝鮮人之頭也」。中國官員黃應喝說:「提督遼東人,不辨皂白,只喜殺,故俺齎免死帖萬餘道,專為活民而來。」這些話充分說明,明朝南方軍隊以及個別朝鮮政府官員持有這種觀點。明朝南方軍隊與個別朝鮮政府官員的這種議論和看法,很快的反映到了明朝政府。吏科給事楊廷蘭上疏彈劾李如松在平壤之戰中,放縱自己的軍隊,擒殺朝鮮人民,獻首級以冒軍功。因此,明朝都察院巡按御使派韓布政前往平壤、開城府等地,實地查勘戰爭情況以及斬首的虛實。那麼在平壤之戰中,李如松率領的遼東軍隊,到底殺沒殺朝鮮人民呢?我們將用事實來回答這一問題,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圖註:明、朝聯軍進攻平壤

 

第一,中、朝、日三國史書的正式記載皆無此事。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對平壤之戰有多處記載,大致內容是:「是日當陣斬獲一千二百八十五級,生擒二名,並擄浙江人張大膳,奪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救出本國被擄男婦一千二百二十五名」。倭眾由於亂竄被火燒、跳城牆、溺水而死者,約一萬餘名。日本歷史方面的記載:平壤之戰中,日軍戰死一千六百人,退卻時落伍傷兵被殺死者,三百六十餘人。《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是役凡得級千二百八十五,餘死於火。及從城東跳溺無算」,《明史》《李成梁傳》記載:「遂克之,巷首級千二百有奇」,「寧及參將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潛伏東江間道,復斬級三百六十」。以上據中朝日三方史書對平壤之戰的記載斬獲倭寇數字雖略有差異,但大致相同。這就證實在平壤之戰中,斬殺的倭寇大約在一千二百到一千六百名之間。其餘在逃跑中死於烈火、跳城、溺水之中的約一萬餘人。在《明史》與《明史紀事本末》中,都沒有李如松率領的遼東軍隊斬殺朝鮮人民以冒充軍功的記載。日本參謀部編寫的《日本戰史朝鮮役》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這絕不是忽略和出於偶然。如果有殺朝鮮人民之頭以冒充倭寇首級的史實,《日本戰史朝鮮役》這部書絕不會隱匿不寫,肯定會大作文章,藉以減少平壤之戰中日軍傷亡的數字,以此貶低御倭援朝戰爭中平壤戰役的價值和其應有的歷史地位。在《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雖然出現這方面的記載,但也不是在描述平壤之戰的詳細的經過及其死亡的數字中出現的,而是在提到李如松被彈劾,擔心被明朝調回,怕影響韓戰進行的情況下提出來的。總之,在中、日史書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而在《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的記載也不是很確切的,根據不足,難以成立。

圖註:平壤之戰期間,明、朝聯軍進攻方向示意圖 

 

第二,朝鮮政府為李如松辨誣的證據確鑿,殺朝鮮人之頭以冒充倭寇首級的事實不能確信。

 

一、從明政府派人查核之前,朝鮮政府已經寫好呈送明政府諮文這點上來看,肯定李如松率領的遼東軍隊殺害朝鮮人之頭以充倭寇首級的事情是不能成立的。在平壤收復以後,朝鮮政府向明政府呈送的諮文已經寫好,派去的使者韓準還沒來得及啟程,明朝查核李如松的韓布政已經到了朝鮮。朝鮮政府認為,如果這一諮文早送到明政府,李如松的功勳自見,明政府也就不會派人來查核李如鬆了所以催促韓準馬上帶這份諮文啟程,送往明政府,以達到為李如松辨誣的目的。從這點上看,可以肯定送往明政府的這份諮文是讚揚李如松的,絕對沒提到遼東軍隊殺朝鮮人之頭以冒充倭寇首級的事情。二、李如松被彈劾,朝鮮政府極為震動。想盡一切辦法為李如松辨誣,澄清事實。並委派重臣到明政府呈送諮文,而且催促火速繕完,儘早啟程。朝鮮政府在這一問題上,態度明朗,旗幟鮮明,毫不含糊。三、朝鮮為李如松辨誣的證據是確鑿的,有力的。朝鮮政府在諮文中說:雖然在混亂擾攘的戰爭環境中,李如松也命令必須先把我國男女老少挑揀出來,一共救活千餘人。我國政府急於徵剿。「屢請督進」,而李如松總是憐憫惦念我國百姓的死活,掛起免死白旗,先把通知貼出去。他又警告手下的軍隊,不許擅自砍殺。另外,朝鮮政府在向明政府呈送的諮文中一再表示:我們吊然不成樣子,怎麼能忍心自陷於欺騙皇帝的罪名呢!從以上的事實中,可以看出朝鮮政府為李如松辨誣的態度是積極的,證據是確鑿的。李如松及其所率的遼東軍隊是無辜的。

 圖註:明軍傑出的軍事將領,抗日名將、遼東總兵—李如松將軍畫像

 

朝鮮國王李昖及朝鮮政府積極修建以李如松為首的明朝主要將領的生神,這一事實本身,也足以說明李如松率領的遼東軍隊是不可能殺朝鮮人之頭以冒充倭寇首級的。

圖註:朝鮮國王(宣祖)—李昖畫像 

如朝鮮官員李恆福說:「箕城克服,專是李提督之功。歌頌等事,不可闕也。作祠設像,建碑勒銘,凱還之時,百官迎於道左以致拜謝,再也。」正是由於在收復平壤的戰爭過程中,李如松指揮正確,調度得當,親自臨戰,身先士卒,所以才擊敗了佔據平壤五、六個月之久的倭寇,使平壤的百姓獲得了解放,朝鮮政府才得以遷回平壤,御倭援朝戰爭才得以順利發展。平壤之戰在御倭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實屬扭轉戰局的關鍵一戰。李如松在平壤之戰中,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在御倭援朝戰爭中立下了汗馬之功。朝鮮國王李昖和朝鮮政府所以為他建立生祠,原因也就在此。特別是在不到兩個月時間,三都解放,四道並復,這種歷史功勳,朝鮮政府和人民怎能不銘刻肺腑,有口皆碑呢!為其修建生祠,這是朝鮮政府和人民發自內心的呼聲,是情理中事。《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多處記載朝鮮國王及其群臣共同研究為李如松等人修建生祠的事,這不但說明朝鮮國王和朝鮮政府的重視,也足以說明李如松等人在平壤之戰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否則,如果在平壤之戰中,李如松部下為了假冒軍功,大肆殺戮朝鮮人民,以充倭冠首級,即使朝鮮國小力微,為了依靠明軍力量擊敗倭寇,也不致於妥協退讓到殺戮本國人民而不敢吭一聲的嚴重程度。

 

第四,李如松在朝鮮期間,始終都是熱愛朝鮮人民的。

 

這一點歷史可以充分作證。在收復平壤之前,李如松就和國王李說:「平壤的百姓,雖然在賊營當中,怎麼能沒有留戀國王的心呢!」今天如果和倭寇一起消滅掉實在令人悲痛,希望國王先通知他們,叫他們從賊營中出來。當李如松率領軍隊奔赴平壤前線的時候,國王李派兵曹判書李恆福等到郊外運行。李如松頻頻舉手稱謝,走出幾裡路外,又派翻譯秦孝男回去為他傳話:多謝國王送行的情誼。等我進攻平壤的時候,如果是你國的人,即使叛逆從賊的我也不敢妄殺一人,到你們的國都漢城也是一樣。你把我這個意思轉達給國王。在攻下平壤之後,李如松懷著悲痛的心情,弔祭陣亡將士,慰問朝鮮鰥寡。開城解放後,他看到城內災情嚴重,當時明軍也非常缺糧,仍然拿出白銀百兩,糧食百石,分別發放給老百姓,進行救鰥濟。朝鮮軍隊臨陣逃亡的很多,他沒有進行懲治,有一次他向國王李說:你國兵將,在戰爭中不聽約束,一打仗必先逃走,我沒打一棍,殺一人。從今以後,當捆縛送給國王處之。當李如松從朝鮮撤回,到達鴨綠江邊,即將離開朝鮮國土的時候,他還無限深情地對翻譯說:愛護老百姓,他們對待你就像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虐待老百姓,他們對待你就像自己的仇人一樣,你把這個意思告訴王子,並啟知國王。從上述我們僅舉的幾例可以看到李如松對朝鮮人民的熱愛和關心是始終如一的,並不是即將離開朝鮮的瞬間,而是從踏上朝鮮這塊土地開始,直到離開朝鮮國境為止,他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朝鮮人民的生命及命運。他對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耿耿忠心出自肺腑,發自心靈深處。

李如松所以熱愛朝鮮人民,還因為他的先祖也是朝鮮人,在他第五代祖時,因有罪逃到中國。他的父親李成梁,當時任遼東總兵,對他也進行過這方面的教育。他既是朝鮮人,民族感情當然是深厚的。他看到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在倭寇的鐵蹄下慘遭蹂躪,熱愛本民族的強烈感情便會自然產生,並付之於行動。他希望本民族興旺發達,早日驅逐倭寇,免除戰爭災難,逐漸富強起來。這樣熱愛本民族的優秀統帥,怎麼會聽任部下隨意地殺害自己民族同胞呢!實在讓人無法理解。總之,通過上述史實,可以看到李如松熱愛朝鮮人民,不但是始終一貫的,而且有其民族歷史淵源。

第五,殺朝鮮人之頭以冒充倭寇首級的輿論,是由於南、北軍不和引起,並報告到明朝政府,而使李如松遭到參劾的。

 

朝鮮政府官員們議論,平壤、開城府相繼收復以後,因為提督李如松世世代代居住東北,凡是用軍打仗,評議功勳之際,偏袒北軍而南軍在後,由此南、北軍不和。軍隊中開始傳布流言,說提督李如松進攻平壤的時候,都是拿朝鮮剃髮斬頭的人,冒充倭寇的首級。這些在軍隊中傳播的流言蜚語,

這些話袁黃必然傳到他們那裡,他們知道這些話以後,必然生出是非來。這也可以從下述事例中加以證實。有一次袁黃對提督李如松說:老爺為什麼做出如此之事呢?(指殺朝鮮人之頭以冒充軍功的事)提督大怒,振臂大聲斥責可惡!老和尚,你從哪裡聽到的?袁黃說:這是公論。以後袁黃對李如松表示道歉,說聽到的這些話是錯誤的。朝鮮政府官員對這些問題的議論是有一定根據的。因為明軍將領和朝鮮政府官員相處時間較長,彼此之間沒有什麼戒備,明軍內部的一些爭論和鬥爭都暴露在朝鮮政府官員面前,所以他們對明軍內部的問題,了解的一清二楚。因此,殺朝鮮人之頭以冒充倭寇首級的錯誤輿論,是由南、北軍不和引起,由袁黃報告到明朝都察院,李如松才遭到參劾的。

圖註:明軍東徵軍贊畫(參謀長)—袁黃塑像

 

由上述大量事實可以得出這樣明確而肯定的結論:李如松被參劾,是由南、北軍不和而出現的錯識輿論引起的,歷史證明他是無辜的。相反,他是一個熱愛朝鮮人民、關心朝鮮人民解放事業的明朝優秀統帥,他用自己的言論和行動促進和發展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團結和友誼,他的事跡將永遠在中朝友誼史上放出光彩。

參考資料:

《萬曆朝鮮戰爭全史》、

《李朝實錄》、

《明史》。 

掃     碼     可     關     注

相關焦點

  • 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後金但凡與明朝交戰,他們的官修史書或者實錄從來都不直接寫明後金軍的用兵數量,只是「羅列營制而皆不計兵額」 。寧錦之戰,後金軍雖然沒有努爾哈赤所說的13萬,但是八九萬還是有的,不會僅僅折損200餘人就退兵!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 試論露梁海戰——一場被中日雙方都宣稱大捷的重要海戰,究竟真相如何?
    對於這場戰役的重要意義,甚至有評價說此戰奠定了其後三百年東亞的整體政治格局,憑此一戰,而讓日本其後三百年間不敢輕舉妄動,直到三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在網上搜索這場露梁海戰,也大多以「露梁大捷」來盛讚此戰,更有甚者,不禁嘆息,為何不趁此戰大捷之餘威,揮軍渡海、一舉席捲日本。。。
  • 冷血名將金時敏的晉州抗倭大捷!把友軍當炮灰把百姓趕上城
    雖然朝鮮陸軍相對於自己光芒四射的海軍的確要鹹魚的多,但是他們同樣曾有著極為傲人的戰績。其中晉州大捷更是讓當時的日本人視之為奇恥大辱。▲晉州大捷與權慄在萬曆二十一年所取得的幸州大捷不同的是,這場晉州大捷爆發的時間是在明軍還未入朝的萬曆二十年。
  • 壬辰戰爭:明軍的表現只能是差強人意
    同時,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嚴重不合,配合不利,這也給了李如松攻取平壤的機會。1593年1月7日,李如松率軍對平壤發動猛攻,一時間萬炮齊發,平壤城頭煙塵滾滾,倭寇也被炸的血肉橫飛。雖然日軍在火槍方面佔有絕對優勢,但是明軍的火炮卻還要更勝一籌。在火炮的掩護下,明軍奮勇攻城,陽光撒在勇士們的盔甲上,閃爍著耀眼的寒光。日軍在城頭遍插五色旗幟,並用長矛戰刀負隅頑抗。
  • 再調4萬精兵火門槍大戰火繩槍,平壤之戰大敗日軍
    一月八日,李如松集中了120門重型火炮,對平壤城進行了炮火壓制,拉開了平壤攻堅戰的序幕。明軍火炮陣地煙霧迷漫,地動山搖,聲振如雷。平壤城內火光滔天,磚石崩裂,草木皆燃。日軍用紅白旗聯絡,憑城固守,拼死抵抗,「彈丸如雨,刀矛向外齊刃,森如蝟毛。」明軍臨近城下,日軍發揮火繩槍的優勢,頻頻射擊,造成明軍進攻受挫。
  • 萬曆援朝,從平壤戰敗到沈惟敬的起用
    祖承訓在平壤戰敗以後,明朝朝廷大為震動,為此在登萊、天津、旅順等沿海地區增加兵力戍守,以防日軍渡海襲來。此時,明朝西北地區爆發的寧夏之亂尚未被完全鎮壓下去,面臨日軍侵略沿海地區的威脅,明朝實在難以兩線作戰。
  • 萬曆朝鮮之役,第一次出現的3000明軍騎兵真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嗎?
    特別是明朝大將祖承訓奇襲平壤是雙方第一次接戰,因為敵情不明以及天氣原因,祖承訓敗出城外,而《明史・朝鮮傳》中記載則是「僅以身免」,而根據朝鮮方面的記載,明軍此戰損失並不大,而且日軍大將小西行長的兩個弟弟極有可能也在此戰中陣亡。明軍首戰到底是一邊倒的失敗,還是打的有聲有色、雖敗猶榮?
  • 寧遠大捷
    因此,努爾哈赤蟄伏不動,等待時機。善於待機而動的努爾哈赤,曾值熊廷弼下臺之機,奪佔沈、遼;這次又得到孫承宗罷去、高第撤軍向關內、寧遠孤守的哨報,決定攻打寧遠城。後金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南角。左輔領兵堅守,祖大壽率軍應援。明軍用矢石、鐵銃和西洋大炮下擊。後金兵死傷累累,又移攻南城。後金軍在城門角兩臺間火力薄弱處鑿城。守城軍「則門角兩臺,攢對橫擊」。明軍以城護炮,以炮衛城。都司僉書彭簪古指揮東、北二面大炮,羅立指揮西、南二面大炮,「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裡」。後金兵頂著炮火,用楯車撞城;冒著嚴寒,用大斧鑿城。
  • 明軍以敗為勝,碧蹄館一役雙方到底死傷多少?詳解中日朝三方史料
    「賊眾接續愈添,分布沿山遍野,由兩山夾空將我兵圍住……(《經略復國要編》之《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李如松見情勢危急,躍馬衝至陣前,「與手下驍將數十人親自馳射」(《宣祖實錄》金命元奏報),但明軍此時已成強弩之末,隨著一陣鐵炮的激射,右翼大亂,士氣高昂的立花軍率先突破防線,李如松及部下已落入了絕境。
  • 這場明清戰爭史上的大決戰,明軍犯了什麼錯誤,令戰局逆轉?
    在明清戰爭的慘烈歷史上,這場大戰更堪稱主力大決戰,開打時更是清太宗皇太極慣用的「圍點打援」套路:是年五月,清軍對明軍錦州堅城發起攻擊,掃蕩了外圍堡壘後,就對錦州形成圍困,意圖部好口袋消滅明朝援軍。但緊接著,志在必得的清軍就叫開了苦——這次真碰上了硬茬子: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
  • 真正的「抗戰第一大捷」被塵封?
    平型關大捷」。》(以下簡稱《鏡泊湖大捷之謎》)。最後李杜和救國軍領導王德林、孔憲榮達成一致:都不公布這一輝煌戰績。而日軍為了維護「皇軍不可戰勝」的謊言,更是秘而不宣。  「鏡泊湖連環戰」斃傷日軍數量,遠比馬佔山的「江橋抗戰」大得多,甚至比「平型關大捷」還大,但如此大的戰績,為何當時未產生大的震動,且記載的資料也很少呢?
  •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為了剿滅雲貴邊區的麓川勢力,數十萬明軍前赴後繼的折戟西南。在拉上大量其他土司部隊後,才依靠堆砌數量的優勢,獲得險勝。坐鎮中央的明英宗,卻沒有察覺這個想像。繼續喊打喊殺的他,最後在距離己方邊境不遠的土木堡,全軍覆沒。站出來力挽狂瀾的于謙,只能在衛所與禁軍體制外,招募新的團營救急。這個本不應該出現的臨時工制度,自此被延續到了下一個世紀。
  •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打倭寇鬼子被說成添亂?圖解韓劇中被醜化的大...
    遼東邊軍兵員損失了超過一半左右,致使遼東地區防禦單薄,而在壬辰戰爭中見識到明軍武器戰法的後金首領努爾哈赤,此時看到有利可圖,開始擴張勢力為以後建立大金,發布「七大恨」檄文,討明,奠定了基礎。「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韓國歷史劇作家們,為了彰顯襯託李舜臣在壬辰韓戰中的豐功偉績,不惜向不遠萬裡援朝的明軍將士臉上抹黑。在韓國能有援朝明軍出場的劇作中,他們(明軍)的形象大多數都被設定成將帥平庸無能,士兵貪生怕死,跟朝鮮百姓氣壯如牛,面對日本人畏敵如虎,經常去朝鮮村莊強搶糧食,糟蹋婦女,百姓深惡痛絕。
  • 明軍投降成為清軍後,為什麼變得那麼能打?明軍:不能怪我
    吉祥滿族 昨天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明軍投降清朝後明軍投降後,清朝官員會先對投降官兵進行沙汰,淘汰掉那些臨時拉來的壯丁和缺乏戰鬥力的人員,這個比例相當巨大。比如,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在九江帶著餘部20多萬降清,經過挑選,只留下2萬多人被編入綠營,其他都被淘汰,可以想見二十萬裡有多少渾水摸魚的人。對於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將領,清朝通常會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