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明清戰爭史上的大決戰,明軍犯了什麼錯誤,令戰局逆轉?

2021-02-13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國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1452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如果說,晚明有哪一場戰爭,曾經最接近挽救明王朝的國運?那麼毫無疑問,就是爆發在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的明清松錦大戰。

在明清戰爭的慘烈歷史上,這場大戰更堪稱主力大決戰,開打時更是清太宗皇太極慣用的「圍點打援」套路:是年五月,清軍對明軍錦州堅城發起攻擊,掃蕩了外圍堡壘後,就對錦州形成圍困,意圖部好口袋消滅明朝援軍。但緊接著,志在必得的清軍就叫開了苦——這次真碰上了硬茬子: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

身為明末傑出戰略家,比起以往明軍面對清軍攻擊時的昏聵應對,洞悉清軍戰略意圖的洪承疇,早早拿出了應對大招:守而兼戰。

這「大招」一放,清軍果然嚴重不適應。一邊是被圍的錦州明軍,其實早早屯足了糧草,鐵了心要打消耗戰。集結重兵的洪承疇,更沒像清軍盼望的那樣往口袋裡鑽,而是以十萬重兵步步碾壓,一步步對圍城清軍形成壓迫,明軍還多次衝開清軍圍困,將糧草送入錦州城內。打到是年九月時,被圍的錦州城,糧草已可支撐到次年春天。清軍精心部署的「口袋」,叫明朝重重戳了好幾個大洞。

更叫清軍不適應的,卻是明軍煥然一新的戰鬥力。這支集結明朝九邊精銳的部隊,在洪承疇的正確指揮下,一改往日明軍撞上清軍八旗就慫包的醜態,打得相當有聲有色。到了1641年4月,明軍更是發起痛擊,把清軍悍將濟爾哈朗打得狼狽敗退,一舉佔領乳峰山清軍營地。主持戰事的清太宗皇太極,更是急的大流鼻血。以朝鮮史料記載,此時清軍「大將三人降,二人戰死」,戰局已十分狼狽。

更狼狽的卻是戰役前景,這場曠日持久的血戰,已讓圍困錦州的清軍士氣低落,以《國榷》的記載,清軍方面也出現了「今秋不得錦州,議撤兵回」的聲音。戰事打到此時,明王朝已經牢牢掌握了主動權。一場空前的抗清大捷,已然在招手。

甚至,如果此戰,真能如洪承疇戰前規劃的那樣發展,直到取得勝利,那麼遭受重創的清軍,就將無力對邊陲進行騷擾,明朝正可以騰出手來,解決越演越烈的農民軍。困擾崇禎十多年的兩線作戰難題,極有可能迎刃而解。這就是大明朝賭國運的一戰!

可是,就在洪承疇於崇禎十四年四月,已經成功掌握了戰局主動權時,僅僅一個月不到,來自明王朝的瞎指揮,就徹底打亂了原有的部署。明王朝犯下了這場戰爭中致命的第一個錯誤:盲目催戰。面對越演越烈的中原農民軍動亂,心急火燎的崇禎帝連番死催洪承疇進軍。無奈的洪承疇,只能咬牙更改戰略計劃,在是年七月率軍進抵松山。這樣犯兵家大忌的做法,也就埋下了戰局轉變的禍根。

也同樣是在進抵松山時,被迫更改計劃的洪承疇,也犯下了他戎馬生涯裡為數不多的錯誤:前軍厚集的明軍,沒能保護好後方糧道,結果筆架山糧道被清軍迅速切斷。陷入缺糧困境的明軍頓時陷入慌亂中。先前決一死戰的氣概,變成了各支部隊倉皇突圍。清軍趁勢的猛攻,叫明軍陷入土崩瓦解之中,回天乏力的洪承疇苦守松山城八個月,最終兵敗降清,做了清朝入關的急先鋒。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明軍陷入到崩潰局面時,明軍中戰力極強的曹變蛟部依然發起逆襲,甚至險些攻克皇太極的大營。只可惜,明朝高層的瞎指揮,終於讓這樣忠勇的精銳部隊,悲情覆沒於遼東。

很多後人在復盤此戰時,大多都感慨洪承疇關鍵時刻的用兵失誤,但如果仔細看雙方力量對比的話,明軍動用了十三萬大軍,而清王朝更是精銳盡出,甚至以《明季北略》的說法,清軍數目已達到了二十萬人。無論哪個數目,明軍兵力不佔優已是事實。在本身實力有限且兩線作戰困局下,盲目選擇決戰,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玩火。而這不負責任的禍首,正是瞎指揮的崇禎帝!

一場原本已經已經沿著明王朝戰略規劃發展,甚至勝利已不遠的決戰,就是被崇禎帝的荒唐催促,悲情斷送。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

相關焦點

  • 明清戰爭中的「外籍軍團」
    點擊上方藍字「檔案春秋」一鍵關注  17世紀上半葉,中國正處於明清兩代王朝「山河變色」的時刻,為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明清雙方都不計代價地招募和僱用外籍士兵,使這場國內戰爭具有某種國際化的色彩。  戰前,明朝令朝鮮出兵助剿。光海君私下認為努爾哈赤狡詐兇悍,「雖以中朝兵力,未能必其一舉而剿滅」,同時又懼怕努爾哈赤報復,於是採取敷衍拖延之策,只答應將軍隊開到義州等邊境地區。但在明軍主帥、20年前有恩德於朝鮮的遼東經略楊鎬的嚴厲申斥下,光海君勉強派出1.3萬軍隊,由都元帥姜弘立統領,前往助戰。
  • 曾磊:明清松錦之戰中朝鮮兵的作用
    對於朝鮮兵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當時作戰之明清兩方的史料中皆無明確記載。朝鮮方面的資料雖有記載,但說法不一,多數史料認為他們發揮了很大作用,甚至加速了明朝走向滅亡。另有一部分史料披露了朝鮮炮兵在松錦戰場上傷病累累且消極避戰的情況。在目前有關明清松錦決戰的學術成果中,僅有少量論著關涉到參戰的朝鮮炮兵的作用問題。
  • 壬辰戰爭:明軍的表現只能是差強人意
    由此,席捲整個東北亞的壬辰戰爭正式打響。在這場戰爭中,明朝應屬國朝鮮之邀,派大軍入朝,並與日本的戰國精英展開激烈搏殺。雖然中朝聯軍最終取得了全面勝利,但是對於明軍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各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這場戰役打出了中國的威風,史書稱此戰:「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而另有人認為,此戰明軍打的並不好,耗時長達七年,損耗兵力、銀錢無數,不僅削弱了明朝的國力,還讓女真的努爾哈赤看盡了明軍的虛實,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那麼,明朝在這場戰爭中,表現真的很好嗎?
  • 橡樹 | 由成都和廣州,回望400年前那場明清戰爭
    明軍的槍手對滿清的騎士。清帝國兼併明帝國的明清戰爭,無疑是一場既難寫清楚,也難想清楚的戰爭。自順治、康熙直到清末光緒年間,明清戰爭一直是清廷最為忌諱的主題。真相,只能不斷湮滅於清廷文字絞殺和閹割。傳聞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現在算是家喻戶曉,然而,這場戰爭到底給中國帶來的,是如何暴虐和血腥的傷害,我們無從考據,可能無法想像。可是,歷史總有蛛絲馬跡。1694年,天下大定,傳說中的康乾盛世拉開帷幕。
  • 萬曆朝鮮之役,第一次出現的3000明軍騎兵真被日軍打得全軍覆沒嗎?
    編者按:十六世紀末,在東北亞地區的火藥桶——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足以影響日後東亞格局的戰爭。這場戰爭,中國稱之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萬曆援朝之戰各方勢力關於這場戰爭中方正史記載不多,清人修的明史更是語多批評。
  • 平壤大捷後,明軍戰績的真實性解密
    朝鮮政府在諮文中說:雖然在混亂擾攘的戰爭環境中,李如松也命令必須先把我國男女老少挑揀出來,一共救活千餘人。我國政府急於徵剿。「屢請督進」,而李如松總是憐憫惦念我國百姓的死活,掛起免死白旗,先把通知貼出去。他又警告手下的軍隊,不許擅自砍殺。另外,朝鮮政府在向明政府呈送的諮文中一再表示:我們吊然不成樣子,怎麼能忍心自陷於欺騙皇帝的罪名呢!
  • 被團滅的明軍,傷不起的明朝
    在那裡,發生了一場足以影響歷史進程的戰爭——土木堡之變。這場戰爭,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比如,被俘的明英宗、被殺的宦官王振(一說自殺)、生命在戰場上戛然而止的60多位明朝大臣,還有更多沒有在歷史的硝煙中留下姓名的將士……明英宗率領20萬大軍出徵瓦剌之前,誰都不會想到這場戰爭會以這樣慘敗的方式收場。當然,也沒有人會想到這場戰爭將改變明朝的國運。
  • 明清戰爭中的八旗軍隊 編制 裝備與戰術
    十年,王杲子阿臺重據古勒寨,數次犯邊,翌年又被李成梁擊殺,幫助明朝勸降阿臺的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覺昌安,塔克世均被明軍誤殺於該役。為努爾哈赤起兵埋下了伏筆。  二 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1583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開始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
  • 一周預告|時空穿梭,逆轉戰局!
    時空穿梭,逆轉戰局!一位來去軌跡變幻莫測的戰士,身覆咒符,手執戰斧,穿梭時空降臨英魂大陸!「時空獵手」,人們滿懷敬意的稱呼這位帶來和平與繁榮的勇士。新英雄/皮膚上線
  • 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的性質?
    本專欄走系列化的路線,中間也會根據讀者評論留言,寫一些其他歷史話題。今天我們繼續「怎樣看待清帝國」系列文章。而在這期間,努爾哈赤的祖先、元帝國冊封的萬戶猛哥帖木兒正因不堪忍受更北方的兀狄哈人攻擊,不得不向明帝國求救,於洪武十五年遷到目前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東北部的鹹鏡北道一帶定居。值得一提的是,猛哥帖木兒當時定居的地方在理論上並不屬於朝鮮李氏王朝的管轄區域,而應該屬於明帝國遼東都司鐵嶺衛轄地。
  • 火藥皇帝:打天下算什麼,我要「銃」天下
    8 月29 日,他們與陳友諒更大規模的艦隊在鄱陽湖相遇,後者數量是明軍的兩到三倍,並且塔樓高峙,俯視明軍。敵眾我寡,這也是朱元璋這場勝利如此著名的原因。不過我們對這場戰役的想像大多反映的是我們的先入之見,而不是明朝的技術現實。看看2006 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電視劇《朱元璋》是如何描繪這場戰爭的。第一幕是一片霧氣繚繞的湖面。
  • 從民族英雄,到荷蘭海牙法庭上服毒的戰爭犯,他的一生被戰爭逆轉...
    ---生活網原創活動:Batavia打折村,點擊報名--2017年11月29日,荷蘭海牙國際刑事法庭,一名滿頭白髮的前南斯拉夫軍事戰爭犯正在焦急不安地等待著法官對他的宣判。當年的波赫戰爭裡,無數人因為他們的煽動而慘遭屠殺。。。那,斯洛博丹-普拉亞克究竟都做了些什麼,以至於人們無法對他的評價和裁決達成一致?============================斯洛博丹-普拉亞克於1945年出生于波黑南部克族聚居區的查普利納的一個軍人家庭。
  • 為何戰國時期出兵數十萬很隨意,而明清時期出兵十幾萬已是極限
    而先進的明清時期每次打仗動員十幾萬人就已經是極限,如果再加就得陷入進退且兩難糧草不繼的尷尬情況,可這是為什麼呢?備註,以下內容皆為昊童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 第一點,史料典籍的記載偏差我們現在正常情況下看到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記載大多來自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一書,但事實上《史記》這本書雖然地位很高但注水的內容也著實不少。
  • 明朝《武備志》記載曾經有「坦克」,還發展出裝甲部隊,請問是什麼武器?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字數:2346,閱讀時間:約6分鐘明朝《武備志》記載曾經有「坦克」,還發展出裝甲部隊,請問是什麼武器首先要澄清的是,所謂明朝戰車「沒上過戰場」的觀點,屬於「軍事盲」才容易犯的觀點。實錘的史料證明,從明初朱元璋北伐元朝的戰爭,到明末與農民軍和清軍的戰爭,幾乎大部分的重大戰役裡,明軍都曾大量使用戰車。早年的「武剛車」等裝備,就是明成祖朱棣橫掃漠北的利器,十五世紀起火器大量普及,火器戰車也在明軍中地位飆升,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花樣」,在不同年代裡「亮相」。
  • 戰爭·投資·哲學(二):布匿戰爭
    這場戰爭讓一度強大的迦太基灰飛煙滅,羅馬則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成為地中海霸主,羅馬文明自此繁盛了1600多年。這場戰爭的三個階段都堪稱經典。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一大強國。迦太基則位於今天北非的突尼西亞,由腓尼基人建成,公元前3世紀已發展為一個富庶的強大國家,成為羅馬向海外擴張的勁敵。
  • 一比五千的賭博 逆轉韓戰戰局的仁川登陸
    儘管如此,當麥克阿瑟在東京第一大廈寬敞的辦公室裡說出仁川登陸作戰的計劃時,所有在場的軍事將領們,幾乎一致認為這位70歲的將軍「是不是腦子出了什麼問題」。艦炮的火力之烈,令空中的海軍飛行員無法看清地面的任何目標。結果「整個島子好像從頭到尾被犁了一遍」,「月尾島上所有的生物蕩然無存」,只剩下骷髏架一樣的燒焦的樹木。與此同時空軍開始向整個仁川傾瀉炸彈,其數量「恰恰等於諾曼第登陸前傾瀉在奧馬哈海灘上的炮彈數量」。早上8時美軍順利佔領月尾島後,工兵開始作業。此時海水退潮了,艦隊因此退到了外海。
  • 橡樹 | 在軍事層面解讀國共內戰的戰爭進程
    二戰史上,被戰鬥民族修理的「戰鬥民族」:蘇芬戰爭全鏡解讀一代國士孔祥熙近代史上極為尷尬的翻頁到1949年10月,國軍主力幾乎被消滅殆盡,因而,這場戰爭也就漸近尾聲。相比較,同期解放軍雖然沒有空軍、海軍。但是,通過東北及山東的人口、糧食、煤炭等資源,以及背靠蘇聯、蒙古和朝鮮的陸、海、空運輸線,解放軍得以編成更多的,有極大實戰價值的地面部隊投入戰場。由此,在內戰爆發的1946年冬到1947年春,國共戰爭就基本處於相持階段。
  • 【軍事新聞】烏克蘭政府稱烏東部戰局出現「逆轉」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9月5日宣布,為應對俄羅斯對東歐成員國的威脅,北約成員國已通過組織快速反應部隊的計劃。快速反應部隊將包括數千人的地面部隊,能在空軍、海軍及特種部隊的支援下於數天內出動。此外,法國還決定,暫停向俄移交首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 點評:縱觀烏東部戰局,政府軍未曾佔據全面優勢,所謂逆轉只是說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