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國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1452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如果說,晚明有哪一場戰爭,曾經最接近挽救明王朝的國運?那麼毫無疑問,就是爆發在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的明清松錦大戰。
在明清戰爭的慘烈歷史上,這場大戰更堪稱主力大決戰,開打時更是清太宗皇太極慣用的「圍點打援」套路:是年五月,清軍對明軍錦州堅城發起攻擊,掃蕩了外圍堡壘後,就對錦州形成圍困,意圖部好口袋消滅明朝援軍。但緊接著,志在必得的清軍就叫開了苦——這次真碰上了硬茬子: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
身為明末傑出戰略家,比起以往明軍面對清軍攻擊時的昏聵應對,洞悉清軍戰略意圖的洪承疇,早早拿出了應對大招:守而兼戰。
這「大招」一放,清軍果然嚴重不適應。一邊是被圍的錦州明軍,其實早早屯足了糧草,鐵了心要打消耗戰。集結重兵的洪承疇,更沒像清軍盼望的那樣往口袋裡鑽,而是以十萬重兵步步碾壓,一步步對圍城清軍形成壓迫,明軍還多次衝開清軍圍困,將糧草送入錦州城內。打到是年九月時,被圍的錦州城,糧草已可支撐到次年春天。清軍精心部署的「口袋」,叫明朝重重戳了好幾個大洞。
更叫清軍不適應的,卻是明軍煥然一新的戰鬥力。這支集結明朝九邊精銳的部隊,在洪承疇的正確指揮下,一改往日明軍撞上清軍八旗就慫包的醜態,打得相當有聲有色。到了1641年4月,明軍更是發起痛擊,把清軍悍將濟爾哈朗打得狼狽敗退,一舉佔領乳峰山清軍營地。主持戰事的清太宗皇太極,更是急的大流鼻血。以朝鮮史料記載,此時清軍「大將三人降,二人戰死」,戰局已十分狼狽。
更狼狽的卻是戰役前景,這場曠日持久的血戰,已讓圍困錦州的清軍士氣低落,以《國榷》的記載,清軍方面也出現了「今秋不得錦州,議撤兵回」的聲音。戰事打到此時,明王朝已經牢牢掌握了主動權。一場空前的抗清大捷,已然在招手。
甚至,如果此戰,真能如洪承疇戰前規劃的那樣發展,直到取得勝利,那麼遭受重創的清軍,就將無力對邊陲進行騷擾,明朝正可以騰出手來,解決越演越烈的農民軍。困擾崇禎十多年的兩線作戰難題,極有可能迎刃而解。這就是大明朝賭國運的一戰!
可是,就在洪承疇於崇禎十四年四月,已經成功掌握了戰局主動權時,僅僅一個月不到,來自明王朝的瞎指揮,就徹底打亂了原有的部署。明王朝犯下了這場戰爭中致命的第一個錯誤:盲目催戰。面對越演越烈的中原農民軍動亂,心急火燎的崇禎帝連番死催洪承疇進軍。無奈的洪承疇,只能咬牙更改戰略計劃,在是年七月率軍進抵松山。這樣犯兵家大忌的做法,也就埋下了戰局轉變的禍根。
也同樣是在進抵松山時,被迫更改計劃的洪承疇,也犯下了他戎馬生涯裡為數不多的錯誤:前軍厚集的明軍,沒能保護好後方糧道,結果筆架山糧道被清軍迅速切斷。陷入缺糧困境的明軍頓時陷入慌亂中。先前決一死戰的氣概,變成了各支部隊倉皇突圍。清軍趁勢的猛攻,叫明軍陷入土崩瓦解之中,回天乏力的洪承疇苦守松山城八個月,最終兵敗降清,做了清朝入關的急先鋒。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明軍陷入到崩潰局面時,明軍中戰力極強的曹變蛟部依然發起逆襲,甚至險些攻克皇太極的大營。只可惜,明朝高層的瞎指揮,終於讓這樣忠勇的精銳部隊,悲情覆沒於遼東。
很多後人在復盤此戰時,大多都感慨洪承疇關鍵時刻的用兵失誤,但如果仔細看雙方力量對比的話,明軍動用了十三萬大軍,而清王朝更是精銳盡出,甚至以《明季北略》的說法,清軍數目已達到了二十萬人。無論哪個數目,明軍兵力不佔優已是事實。在本身實力有限且兩線作戰困局下,盲目選擇決戰,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玩火。而這不負責任的禍首,正是瞎指揮的崇禎帝!
一場原本已經已經沿著明王朝戰略規劃發展,甚至勝利已不遠的決戰,就是被崇禎帝的荒唐催促,悲情斷送。
好物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我們愛歷史》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