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團滅的明軍,傷不起的明朝

2021-02-13 那些年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那些年》

 麻 辣 風 趣 聊 歷 史丨財 經 視 角 說 明 朝 

「1449年」、「土木堡」,這兩個關鍵詞構架起了一個特殊的時空戰場。在那裡,發生了一場足以影響歷史進程的戰爭——土木堡之變。這場戰爭,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比如,被俘的明英宗、被殺的宦官王振(一說自殺)、生命在戰場上戛然而止的60多位明朝大臣,還有更多沒有在歷史的硝煙中留下姓名的將士……明英宗率領20萬大軍出徵瓦剌之前,誰都不會想到這場戰爭會以這樣慘敗的方式收場。當然,也沒有人會想到這場戰爭將改變明朝的國運。明朝開國以來,皇帝們多以武力穩固天下,一代又一代的武將們也憑藉戰功成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然而,在土木堡一戰中,一向強勢的武將勳貴集團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明英宗的親徵大軍在出發後一直都沒有和瓦剌主力在戰場上直面作戰。大軍抵達大同後,聽說了前線明軍大敗的消息,指揮者王振認為不應和瓦剌直接對抗,所以極力勸說英宗率師回京。回軍途中,因為王振的指揮混亂,明軍還是被一路追擊的瓦剌軍隊趕上了,情急之下只得倉促應戰。王振先派出一隊人馬阻擊瓦剌。很快,這隊人馬在也先的凌厲攻勢下全軍覆沒。緊接著,王振又派成國公朱勇出徵。這位朱勇可是來頭不小。永樂初年,朱勇因為父親的恩蔭得以承襲成國公。雖然開始有「拼爹」之嫌,但是他很快用戰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永樂年間,朱勇跟隨明成祖北徵蒙古;宣宗時,他追隨剛剛登基的朱瞻基成功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朱勇還常常到邊境巡視,很有鬥爭經驗,在以往和蒙古軍隊的交戰中也頗有勝績。這一次,瓦剌主力追來,朱勇領命殿後,帶領的是四萬精銳,其中還有相當力量的騎兵。憑實力,朱勇本無懼和也先一戰。然而,他卻在這場意義重大的戰鬥中「失手」了。明軍進發到鷂兒嶺時,監軍劉僧在沒有探明敵方虛實、沒有弄清楚地形、明軍也沒有擺開軍陣之時,就指揮軍隊貿然前進。朱勇因為擔心劉僧出岔子,倉促率軍跟進,結果中了瓦剌的埋伏。激戰之後,明軍大敗,朱勇戰死。讓人扼腕嘆息的還有英國公張輔(文章連結)。張輔堪稱明軍中戰神級的人物,他一生叱吒疆場近半個世紀。跟隨英宗出徵時,張輔已經是古稀之年。雖然無論在朝廷中還是在軍中,張輔都很有威望。但是,這次出徵過程中他卻迫於王振的壓制,始終 「默默不敢言」,根本無法施展軍事才能。最後,這位贏了大半輩子的老將戰死在亂軍之中。軍中名將的隕落,在戰場上對明軍的士氣是極大的打擊。而經此一役,明朝廷中武將的整體力量也一蹶不振。在這場戰爭中,明朝的文臣同樣損失慘重。因為明英宗決定出徵的時候,帶走了朝廷大臣的半壁江山,其中不乏尚書、內閣首輔這樣的高級官員。隨行的戶部尚書王佐是永樂年間的舉人,永樂、宣德年間他都在戶部任職。正統年間,他逐步晉升為戶部尚書。王佐辦事能力極強,精通理財之道,所以無論是督理軍餉、管理鹽稅還是整頓綱紀,他都有可圈可點的政績。尤其在戰事頻繁、耗費巨大的時期,全憑他的精打細算和合理調度,才保證了國庫收支的平衡。兵部尚書鄺埜是永樂年間的進士,正統十年(1445)晉升為兵部尚書。在軍務問題上,他很有先見之明。當時明朝的邊疆不安寧,鄺埜便請求朝廷廣泛選拔智勇雙全的良將,以備不時之需;意識到瓦剌也先的勢力逐漸坐大,他上奏朝廷增加邊防兵力,加強巡視,提前做好防備;他還請求廢止京城士兵修建城池的勞役,讓他們集中精力應付緊急情況。 還有內閣的新生代首輔曹鼐。他是宣德年間的狀元。正統年間,他經由楊榮、楊士奇的推薦,進入文淵閣任職,參與機要事務。在三楊相繼因年老退出朝政後,文淵閣就基本上交由他來掌舵了。可以看到,這些大臣中大都經歷了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是一批有才學、有經驗、正當年的股肱之臣。而且在正統年間,他們的職業生涯都處於巔峰期,在朝廷中說話很有分量。但是,在整個親徵的過程中,他們對明英宗的建議和勸說卻總是以碰壁告終。出徵之前,朝中大臣就對皇帝親徵有異議。鄺埜曾上疏說:「也先入侵,一個邊將就足以制服他們。陛下作為一國之主,怎能不珍重自己。」然而英宗根本不聽。在行軍途中,大臣們仍然努力勸說英宗迴鑾。王振知道後大怒,竟然懲罰鄺埜、王佐兩位尚書隨大營行軍。在行軍途中,鄺埜墜馬受了重傷,有人勸他留在懷來城治病。鄺埜卻說:「皇帝仍在行軍途中,我哪裡敢託病不跟隨呢?」 曹鼐認為皇帝關係到天下安危,因此大軍不應該再輕率前進,然而他的上書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哪怕到了最緊要的關頭,瓦剌追兵將至。為了安全,鄺埜反對大軍駐紮在土木堡,卻還是被王振反駁了回去:「迂腐的儒生怎麼懂得用兵之事?再說者處死!」 鄺埜力爭說:「我為國家百姓說話,害怕什麼?」說完他卻被王振叱令左右拖了出去。從始至終,這些朝廷重臣的合理建議都沒有被明英宗採納。從這個角度看,土木堡之變的失敗也實在難以避免。只是可惜了這些大臣,最終葬身在了土木堡。明朝的領導班子也因此塌了一半。明英宗出徵時,緊急召集起來的主要是京軍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這些京軍平日的任務就是「內衛京師,外備徵戰」,都是從各處選拔出來的精兵良將。而且,其中還包括了三大營的將士。這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與神機營)可不容小覷,據說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始建於明成祖時。三大營戰術先進、還裝備了火炮等熱兵器,戰鬥力十分強悍。反觀來勢洶洶的瓦剌,據說事實上的精銳部隊是2萬多人。因此,無論是比拼軍隊的體量,還是軍隊的素質,明軍和瓦剌作戰都不至於慘敗。怎奈明軍倉促出戰,一方面戰備不足、後勤不繼,另一方面在明英宗和王振的混亂指揮下失誤重重。再加上前面幾場交戰中,明軍次次慘敗、節節敗退,讓明軍軍心極為不穩。以至於最後在土木堡決戰時,明軍「竟無一人解甲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基本上都是坐以待斃的狀態。當初,明英宗率領軍隊親徵瓦剌時,既有百官相隨,又有數十萬的精銳護駕。然而,這一仗打下來,明朝賠了皇帝又折兵,大軍去的時候是浩浩蕩蕩的陣仗,歸來時人員已經零零散散不成建制。最重要的是,文臣武將、守衛軍隊的大量減員讓明朝元氣大傷,幾乎陷入了無人可用、無兵可戰的境地。所以,這也給了也先集結兵力直擊北京城的機會。雖然大明王朝在于謙的指揮下奮力度過了生死危機,但是被傷了元氣的大明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明史》裡嘲笑明朝的一句話,錯得離譜,卻戳中明朝死因
    世紀末時,武裝到牙齒的明軍,從朝鮮半島打到播州緬甸,無論在青海高原還是露梁海面,從來都是見誰滅誰的霸道表現。但其中一條,卻是格外別致:「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明軍為什麼這麼衰?就是因為打了這糟心的一仗,傷亡慘重到實力耗光!這「導致明朝衰敗」的戰爭,就是爆發在1592年,前後歷時7年的萬曆朝鮮戰爭。時至今日,《明史》裡的這個觀點,依然十分有「市場」。很多人吐槽朝鮮時常說:「你看明朝夠短視吧,為了救個朝鮮,把自己給搭上了」。也
  • 明朝末年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由太監領軍,若駐守京城,明朝不會亡
    明朝末年,社會動蕩,國家內憂外患,明朝的將領們也日漸跋扈。
  • 壬辰戰爭:明軍的表現只能是差強人意
    在這場戰爭中,明朝應屬國朝鮮之邀,派大軍入朝,並與日本的戰國精英展開激烈搏殺。雖然中朝聯軍最終取得了全面勝利,但是對於明軍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各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這場戰役打出了中國的威風,史書稱此戰:「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而另有人認為,此戰明軍打的並不好,耗時長達七年,損耗兵力、銀錢無數,不僅削弱了明朝的國力,還讓女真的努爾哈赤看盡了明軍的虛實,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 武裝家丁:明軍最後的武力保障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軍政制度開始,他就不曾料到自己的小聰明會釀成苦果。堂堂大明王朝的軍隊,居然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戰鬥力衰減最迅速的一支。要理解明軍的戰鬥力低下之謎,我們還應該從對其有深刻影響的元朝說起。自忽必烈攻滅南宋以來,元朝軍隊就一直面臨一個苦不堪言的問題:兵力不足。
  • 這款強力武器,明朝用來吊打日本,英國卻用來狠揍清朝
    自從明朝開國戰爭起,宋元時代強大的火器科技,就被明軍完美繼承,五花八門的裝備,一代代不停升級,現代戰爭裡找的見的陸戰武器,放在明軍火器裝備裡,幾乎全都找到原型。且絕不是空擺樣子,打起來從來威力驚人,多次關鍵戰役,開火就橫掃四方,出名必勝殺招!
  • 從明朝著名的《出警入蹕圖》中看明軍中後期的盔甲裝備
    上次小院給大家介紹了著名的《平番得勝圖》,平番圖中描繪的是明軍精銳邊軍的作戰部隊
  • 戰國這麼亂,為何明朝不出兵統一日本?明軍:不想去,沒必要去
    日本戰國亂戰明朝:內政讓其自顧不暇其實在日本戰國開始的時代,正好在時間上和明朝前中葉對得上。而在明朝前期,特別是朱棣和朱元璋時期,那個時候明朝最大的對手是三邊及其以北的元朝殘部們,明王朝的戰略擴張方向是在北方,因此才有朱棣駐屯燕京、寧王在東北等地。
  • 明軍精銳神機營:世界首支合成化火器軍隊,規模曾達7.5萬人
    在明朝徵安南的戰爭中,明軍的火器部隊在關鍵性戰役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其迅速獲勝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 明朝海軍到底有多牛逼?中西方第一次正面交鋒,明軍爆虐西方侵略者,引發超火爆海戰
    此後,中國沿海及船隻受到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擾越來越多,並最終迫使明政府不得不開始與這些從未接觸過的對手做正面交鋒。正德六年(1511年),葡萄牙人控制了馬六甲,並開始以此為跳板和中轉站,不斷派出船隊來到中國進行貿易,並伺機進行領土侵佔。正德十二年(1517年)6月17日,葡萄牙的八艘商船前往中國,於8月15日抵達屯門島。屯門,今指香港屯門區。
  • 薩爾滸之戰,明朝為什麼敗得這麼慘?
    後金大軍接連攻陷明朝遼東重鎮撫順、清河,擄掠人畜30餘萬,馬9000餘匹,戰甲7000副。一時間風聲鶴唳,邊警四起,大明苦心經營的遼東邊防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東北有事,明朝皇帝決議畢其功於一役,舉大兵徵討。有著「萬曆三大徵」勝利的明朝君臣,對順利討滅建州是有著自信的。之所以之前放任不管,一是因為建州表面上還尊奉明朝為宗主國,二是因為明朝財政出現了問題,不想輕啟戰端,縻費國用。
  •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打倭寇鬼子被說成添亂?圖解韓劇中被醜化的大...
    雖然朝鮮之役,鞏固明朝的疆土,維護了其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幫助朝鮮收復國土,避免了其遭受滅頂之災。而且豐臣秀吉和他的繼任者們在以後的200多年都不敢興師對朝鮮半島和中原王朝用兵,隨著豐臣秀吉的死去,豐臣家內部也因為在朝鮮之戰時,派系間積累的矛盾鬧得分崩離析,最後被老「忍」者德川家康有機可乘。但另一方面,明朝在朝鮮之役也遭受不小的損失。
  • 明軍投降成為清軍後,為什麼變得那麼能打?明軍:不能怪我
    吉祥滿族 昨天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明軍投降清朝後明朝軍隊人數雖多,許多是湊數的,到了明末,為了壯大勢力,佔更多地盤,各路總兵紛紛拉壯丁,短時間內就能擴充出幾十萬兵力,事實上已經軍閥化。但這些軍隊,既沒有鬥志,又缺少訓練,跟土匪也差不多,還能打一打的,也就是原來的一些老兵。明軍投降後,清朝官員會先對投降官兵進行沙汰,淘汰掉那些臨時拉來的壯丁和缺乏戰鬥力的人員,這個比例相當巨大。
  • 明朝大殺器--佛郎機
    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時任廣東巡檢的何儒帶領守軍擊退了騷擾沿岸的五艘葡萄牙船隻,雙方互有傷亡,此戰,明軍如願以償地繳獲了兩艘艦隻上的二十門佛郎機大炮,於是開始了對這種火器的仿製。四十三年又造出鐵質佛郎機,至此佛郎機已成為明軍主要裝備之一。
  • 這場明清戰爭史上的大決戰,明軍犯了什麼錯誤,令戰局逆轉?
    那麼毫無疑問,就是爆發在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的明清松錦大戰。在明清戰爭的慘烈歷史上,這場大戰更堪稱主力大決戰,開打時更是清太宗皇太極慣用的「圍點打援」套路:是年五月,清軍對明軍錦州堅城發起攻擊,掃蕩了外圍堡壘後,就對錦州形成圍困,意圖部好口袋消滅明朝援軍。
  • 平壤大捷後,明軍戰績的真實性解密
    不到兩個月。三京盡陷,八道幾沒。朝鮮派往明朝求救的使者相望於道,絡繹不絕。明政府以為朝鮮「為我之藩籬」「唇亡則齒寒」,所以於一五九三年一月二十七日(陰曆十二月二十五日),派出以兵部侍郎、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為首的御倭援朝軍隊。明軍於二月八日(陰曆正月八日),在平壤和倭寇激戰一晝夜,敵人受重創,小西行長率殘兵敗將當夜逃竄。在平壤之戰中,殺死不少倭寇。
  • 明朝「土木之變」
    在500多年前的今天,1449年8月31日 (農曆八月十四),明朝「土木之變」。
  • 明朝規模最大的海戰,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由此形成
    對曰:『吾等曾以五百餘人自南京劫掠橫行,下福建,過一年,全甲而還,唐畏日本如虎,滅大唐如反掌也。』關白日:『以吾之智,以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摧,何國不亡,吾帝大唐矣。』」聽了汪直遺黨的回答後,豐臣秀吉信心大增,積極備戰,並頒布船舶徵發令,在日本各地徵召船隻和士兵,並聯合在日本的基督教勢力,以允許傳教士到朝鮮、中國傳教為條件,換取西洋人的火繩槍、火藥等軍事物資。
  • 強大了軍隊卻破壞了政治,你如何評價這場明朝戰役?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日月漢魂」,一起來感受歷史的魅力吧~ 明朝的萬曆年間,明朝再一次實現了全面中興,這自然歸功於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
  • 明朝滅亡的原因總結,終於明白了
    崇禎死催就壞事▼明朝最後一次可以免於滅亡的機會,是發生在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天,由陝西總督孫傳庭指揮的河南之戰。這場戰爭前,已經兵窮財盡的明朝,最好的選擇其實是穩守潼關,但猴急的崇禎不顧現實,死催孫傳庭進兵河南決戰。
  • 虎蹲炮:明朝國產的抗倭利器
    明朝中葉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戰國時代戰敗的武士浪人勾結中國海盜入寇中國。明代繁華的東南地區一時倭患嚴重、戰火紛飛。面對全新的敵人明軍措手不及,連戰連敗。入侵的倭寇往往有極強的戰鬥力,單兵素質領先明軍,武器裝備也不比明軍落後。倭寇使用的「鐵炮」在與明軍對壘之時能壓制明軍使用的單兵火器,明軍的火炮在地形複雜的東南沿海地區,極為笨重,不能及時提供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