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那些年》
麻 辣 風 趣 聊 歷 史丨財 經 視 角 說 明 朝
「1449年」、「土木堡」,這兩個關鍵詞構架起了一個特殊的時空戰場。在那裡,發生了一場足以影響歷史進程的戰爭——土木堡之變。這場戰爭,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比如,被俘的明英宗、被殺的宦官王振(一說自殺)、生命在戰場上戛然而止的60多位明朝大臣,還有更多沒有在歷史的硝煙中留下姓名的將士……明英宗率領20萬大軍出徵瓦剌之前,誰都不會想到這場戰爭會以這樣慘敗的方式收場。當然,也沒有人會想到這場戰爭將改變明朝的國運。明朝開國以來,皇帝們多以武力穩固天下,一代又一代的武將們也憑藉戰功成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然而,在土木堡一戰中,一向強勢的武將勳貴集團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明英宗的親徵大軍在出發後一直都沒有和瓦剌主力在戰場上直面作戰。大軍抵達大同後,聽說了前線明軍大敗的消息,指揮者王振認為不應和瓦剌直接對抗,所以極力勸說英宗率師回京。回軍途中,因為王振的指揮混亂,明軍還是被一路追擊的瓦剌軍隊趕上了,情急之下只得倉促應戰。王振先派出一隊人馬阻擊瓦剌。很快,這隊人馬在也先的凌厲攻勢下全軍覆沒。緊接著,王振又派成國公朱勇出徵。這位朱勇可是來頭不小。永樂初年,朱勇因為父親的恩蔭得以承襲成國公。雖然開始有「拼爹」之嫌,但是他很快用戰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永樂年間,朱勇跟隨明成祖北徵蒙古;宣宗時,他追隨剛剛登基的朱瞻基成功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朱勇還常常到邊境巡視,很有鬥爭經驗,在以往和蒙古軍隊的交戰中也頗有勝績。這一次,瓦剌主力追來,朱勇領命殿後,帶領的是四萬精銳,其中還有相當力量的騎兵。憑實力,朱勇本無懼和也先一戰。然而,他卻在這場意義重大的戰鬥中「失手」了。明軍進發到鷂兒嶺時,監軍劉僧在沒有探明敵方虛實、沒有弄清楚地形、明軍也沒有擺開軍陣之時,就指揮軍隊貿然前進。朱勇因為擔心劉僧出岔子,倉促率軍跟進,結果中了瓦剌的埋伏。激戰之後,明軍大敗,朱勇戰死。讓人扼腕嘆息的還有英國公張輔(文章連結)。張輔堪稱明軍中戰神級的人物,他一生叱吒疆場近半個世紀。跟隨英宗出徵時,張輔已經是古稀之年。雖然無論在朝廷中還是在軍中,張輔都很有威望。但是,這次出徵過程中他卻迫於王振的壓制,始終 「默默不敢言」,根本無法施展軍事才能。最後,這位贏了大半輩子的老將戰死在亂軍之中。軍中名將的隕落,在戰場上對明軍的士氣是極大的打擊。而經此一役,明朝廷中武將的整體力量也一蹶不振。在這場戰爭中,明朝的文臣同樣損失慘重。因為明英宗決定出徵的時候,帶走了朝廷大臣的半壁江山,其中不乏尚書、內閣首輔這樣的高級官員。隨行的戶部尚書王佐是永樂年間的舉人,永樂、宣德年間他都在戶部任職。正統年間,他逐步晉升為戶部尚書。王佐辦事能力極強,精通理財之道,所以無論是督理軍餉、管理鹽稅還是整頓綱紀,他都有可圈可點的政績。尤其在戰事頻繁、耗費巨大的時期,全憑他的精打細算和合理調度,才保證了國庫收支的平衡。兵部尚書鄺埜是永樂年間的進士,正統十年(1445)晉升為兵部尚書。在軍務問題上,他很有先見之明。當時明朝的邊疆不安寧,鄺埜便請求朝廷廣泛選拔智勇雙全的良將,以備不時之需;意識到瓦剌也先的勢力逐漸坐大,他上奏朝廷增加邊防兵力,加強巡視,提前做好防備;他還請求廢止京城士兵修建城池的勞役,讓他們集中精力應付緊急情況。 還有內閣的新生代首輔曹鼐。他是宣德年間的狀元。正統年間,他經由楊榮、楊士奇的推薦,進入文淵閣任職,參與機要事務。在三楊相繼因年老退出朝政後,文淵閣就基本上交由他來掌舵了。可以看到,這些大臣中大都經歷了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是一批有才學、有經驗、正當年的股肱之臣。而且在正統年間,他們的職業生涯都處於巔峰期,在朝廷中說話很有分量。但是,在整個親徵的過程中,他們對明英宗的建議和勸說卻總是以碰壁告終。出徵之前,朝中大臣就對皇帝親徵有異議。鄺埜曾上疏說:「也先入侵,一個邊將就足以制服他們。陛下作為一國之主,怎能不珍重自己。」然而英宗根本不聽。在行軍途中,大臣們仍然努力勸說英宗迴鑾。王振知道後大怒,竟然懲罰鄺埜、王佐兩位尚書隨大營行軍。在行軍途中,鄺埜墜馬受了重傷,有人勸他留在懷來城治病。鄺埜卻說:「皇帝仍在行軍途中,我哪裡敢託病不跟隨呢?」 曹鼐認為皇帝關係到天下安危,因此大軍不應該再輕率前進,然而他的上書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哪怕到了最緊要的關頭,瓦剌追兵將至。為了安全,鄺埜反對大軍駐紮在土木堡,卻還是被王振反駁了回去:「迂腐的儒生怎麼懂得用兵之事?再說者處死!」 鄺埜力爭說:「我為國家百姓說話,害怕什麼?」說完他卻被王振叱令左右拖了出去。從始至終,這些朝廷重臣的合理建議都沒有被明英宗採納。從這個角度看,土木堡之變的失敗也實在難以避免。只是可惜了這些大臣,最終葬身在了土木堡。明朝的領導班子也因此塌了一半。明英宗出徵時,緊急召集起來的主要是京軍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這些京軍平日的任務就是「內衛京師,外備徵戰」,都是從各處選拔出來的精兵良將。而且,其中還包括了三大營的將士。這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與神機營)可不容小覷,據說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始建於明成祖時。三大營戰術先進、還裝備了火炮等熱兵器,戰鬥力十分強悍。反觀來勢洶洶的瓦剌,據說事實上的精銳部隊是2萬多人。因此,無論是比拼軍隊的體量,還是軍隊的素質,明軍和瓦剌作戰都不至於慘敗。怎奈明軍倉促出戰,一方面戰備不足、後勤不繼,另一方面在明英宗和王振的混亂指揮下失誤重重。再加上前面幾場交戰中,明軍次次慘敗、節節敗退,讓明軍軍心極為不穩。以至於最後在土木堡決戰時,明軍「竟無一人解甲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基本上都是坐以待斃的狀態。當初,明英宗率領軍隊親徵瓦剌時,既有百官相隨,又有數十萬的精銳護駕。然而,這一仗打下來,明朝賠了皇帝又折兵,大軍去的時候是浩浩蕩蕩的陣仗,歸來時人員已經零零散散不成建制。最重要的是,文臣武將、守衛軍隊的大量減員讓明朝元氣大傷,幾乎陷入了無人可用、無兵可戰的境地。所以,這也給了也先集結兵力直擊北京城的機會。雖然大明王朝在于謙的指揮下奮力度過了生死危機,但是被傷了元氣的大明從此走上了下坡路。原創不易,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