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事實可能是地球人都知道,我們翻譯人無論在哪個單位都是輔助人員;我們所在的科、室都是輔助科、室。所以在本章命題立意時先自認「輔助」。這裡所說的「研製」,是指我們貴州三線研製的殲教七飛機和中巴聯合研製的FT-7P型戰鬥教練機。
我國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隨著殲7和殲8飛機先後裝備服役,我空軍迫切需要新型高級戰鬥教練機,以適應空軍換裝的需要。1979年2月我國從埃及購買的米格-21YC雙座教練機運抵成都,後經航空工業部決定我基地為教練機研製與生產基地,才將其轉運至貴州;並決定以殲7II為基礎,參照米格-21YC樣機設計研製新型戰鬥教練機。我所總設計師於希明被任命為其型號總設計師。殲教七飛機是我國自行研製設計的超音速高級教練機,1983年完成設計發圖,1985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87年8月完成設計定型,1994年6月批准生產定型。它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超音速戰鬥教練機的空白,為空海軍飛行員換裝二代機殲七和三代機殲八飛機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們)作為「三線外語人」曾經親自全程參與殲教七原型和與巴基斯坦共同協作的殲教七P型這兩個型號飛機的研製,是我(們)三線外語人的榮幸,所以值得回憶回憶。1979年5月部分「三線外語人」在老主任駱玉林的主持下(俄語翻譯有:朱恆德、郭玉印、曹嶸峽、李榮生等;英語翻譯有:蕭典富、孫新良、徐杏梅、李蓉秀以及設計所第一期英語培訓班的學員方有根、羅俊巖、蘇愛雲。。。等)就先期責無旁貸的參加了翻譯其參照機Mug-21yc樣機的俄文(50多萬字)和英文(70萬字)全套技術資料。為79、80年正式開始研製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在殲教-7飛機的研製正如火如荼展開的時候,1984年5月貴航飛機設計研究所經濟計劃兼生產科科長王緒胤調公司任生產處長,拉我一個翻譯替他「墊背」,任經濟計劃兼生產科長。聽說總設計師於希明當時在黨委會上還懷疑我一個搞翻譯的不懂技術,能行嗎?當時我要是知道有人「懷疑」,就應該婉拒了,何苦呢?此後一年的時間裡,真是尋辛尋苦,「革命加拼命」。怎麼辦呢?殲教七飛機的研製是空軍之急需、國家之急需。那時候,三線人最聽黨的話!大上快上、決勝攻關猶如戰場,戰士只有臨危受命,不可臨陣脫逃。能不能勝任也木已成舟、已無退路,硬著頭皮往下走,有志男兒,氣在必爭、志在必奪!俗話亦說「有志者,事竟成」嘛!
當時科裡除了我僅有6個人。第一次科務會上,我就給大家講:我們科人少事多,每個人都要獨當一面、各自為戰,人人都是領導,人人都是骨幹,有事爭著幹搶著幹,也人人都是主人,個個都是科長。科裡的任務有生產及其計劃,主要是制定所裡負責的全部試驗(按時間倒排)的進度計劃,零、備件、各種金屬、非金屬材料、油料、漆料、膠料等供應進度及計劃,其中大量的是液壓、燃油、操縱、電器網絡等試驗臺架的零備件。經濟計劃,主管著35項試驗的經費的分解和管理控制;同時還要監管所裡除人事、財務以外的各種數據的統計、管理及上報等;就連全所的文具的採購計劃、發放及文具庫的管理也在經濟計劃科;以致全所的加班及其人員的統計匯總、填報、加班費的發放都是我科負責。
為了進行有效的管理,我們科將各項任務都落實到人,人人有事做,個個有責任。平時有專人負責,忙時臨時調劑互相協助,人盡其才,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如身體比較虛弱的鬱慧除了負責經濟計劃,掌管幾千萬元的科研試驗經費,還兼做科裡的「內政事務大臣」,接電話、跑上跑下傳達指令、調度人員、安排緊急用車等。王新英是科裡的積極分子,熱情、大方、潑辣能幹,負責統計、文具的計劃與發放、加班費的登記、批准與發放、和總務科聯繫安排夜餐、送餐到現場,並協助鬱慧管理內務等。陳光正、李潔明也都踏踏實實、任勞任怨,積極做好自己所分管的工作並協助他人。鄭遠光主管生產,既是計劃編制員,又是計劃的執行者。他和陸樹華兩個人是科裡最忙最辛苦的、也是所裡最忙最辛苦的人之二。
在我將科裡每個人的工作都安排停當以後,便騰出時間和精力學習、補短板。向實踐學習,向技術人員學習,向各廠的同行們學習。到向我們提供材料、和零組件的車間、工廠走訪、學習;向各廠的生產科長學習、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工作關係。經請求公司生產處,第一次由我所做東,邀請各廠生產科長們到設計所召開生產現場會,請他們參觀我們的試驗臺,了解我們之急需和要求,以及設計所的試驗對整個飛機研製的意義、按時首飛的意義。這樣就打通了602庫材料的供應渠道、各廠以致車間零件、試驗件的加工、生產、供貨渠道,保證了他們的計劃總是走在設計所的前面,剩下的事就迎刃而解了。再加上科裡同志們特別是鄭遠光、陸樹華和鬱慧、王新英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一年多時間裡沒有一件材料或零件因我科供應不上而卡殼的。一旦哪兒有困難,我必定親自到有關車間或工廠協調、解決問題、打通關係。有一次,燃油試驗臺架工程急等脊背油箱,經數天反覆清洗試驗都沒達標,搞不好很快就要影響總進度的關鍵時刻,我便帶領所裡幾個年輕人到130廠15車間跟試,同130廠負責清洗的工人技術人員一道同吃、同勞動,經過三天三夜的不間斷清洗、試驗,終於經嚴格質檢達標,趕上了試驗臺架的安裝和試驗進度。
為了及時將各項試驗臺架用的另、組件採購回來,送到各實驗組裡,鄭遠光和陸樹華兩同志每天早出晚歸,常常是忍飢挨餓、披星戴月,夜半才歸。兩個人騎著臺破三輪摩託車拉零件,沒有遮陽棚,日曬雨淋,臉上曬的黝黑黝黑的。有一次,他倆拉著零件行至162廠到130廠一區之間的半道上熄火了,荒山野嶺,上不著村,下不著店,飢餓寒冷,心覺孤獨恐懼、身子直打寒顫;又沒有電話與大本營聯繫;只好邊修車,邊找些柴草點火取暖,等著救援。科裡的同事們加班間隙突然發現他倆還沒回所時,我立即要車沿途逆向尋找。等我找到他倆時都幾乎認不出了,滿臉的機油加上煙燻火燎。。。那人不人鬼不鬼的狼狽相,只有兩隻眼睛滴溜滴溜地閃著光芒,簡直慘不忍睹、叫人心痛!。1984年的冬天,貴州安順特別冷,天寒地凍、雪花飄飄。為了保證各項試驗,特別是燃油系統供輸油試驗和操縱系統模擬試驗的按期完成,也是確保殲教七飛機按時首飛的關鍵。為此他們照樣出車。哪知拉著零件返回時,從楊家橋到么鋪間有幾個上、下坡,冰凌凍得溜溜的,無論是上坡還是下坡都十分困難,搞不好就有摔得粉身碎骨的風險!人摔到地上,別說屁股生疼生疼的,要是把握不住讓摩託車摔下坡去,摔壞試驗件損失就大了,時不我待!下坡時一個人在後面拉住車,一個人在前面把方向,還算順利些;難的是上坡,後面一個人一會兒手推,一會兒肩頂,亦步亦趨,搞不好又倒滑下坡去,兩人心驚肉跳;只好重新再來,好不容易爬到坡頂已是汗流浹背、筋疲力盡。。。。。一路與死神搏鬥著回到所裡,鄭遠光癱倒在摩託車裡半天沒出得來。這是什麼精神?這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航空報國的奉獻精神!就是靠這種精神,燃油系統供輸油試驗臺,據統計由三萬多個零組件拼裝而成,其中絕大部分(除副油箱和少數大、中部件外)就是靠他們倆用摩託車一個一個拉回來的,「輔助」得很給力的!之後,在主管副總設計師徐傑、學科帶頭人孫承時、王振洲等及三室主任的帶領下,經過全體參試人員沒日沒夜的拼搏奮鬥,燃油系統的供輸油試驗完美收官,為殲教七飛機的首飛立了大功。每當所裡有實驗進行,我們科和運輸、總務都要安排值班或跟班,以及時處理一些急需解決的「輔助」性問題。我作為「輔助」就是跑幾個現場,敲敲邊鼓,做個總調度,看哪裡急需要個零備件呀、車呀、多少人需要現場用餐或加班晚餐。。。通知總務科科長李志華或運輸科領導馮啟善,或科裡同志們安排,及時解決,並得到張木芝、李盛龍、廖學榮等師傅的大力支持。
隨著液壓、燃油、電氣網絡、無線電等各項試驗相繼完成,全部壓力、注意力和能否按時首飛上天的希望都集中到了操縱系統模擬加載試驗。
飛機操縱系統是一個控制和確保飛機飛行安全的關鍵系統之一,用來傳遞控制指令實現對各舵面及起落架等的操縱以改變飛機狀態、姿態和飛行軌跡等,最終完成預設飛行任務的功能系統。它分為主操縱系統和輔助操縱系統。前者通過駕駛杆或駕駛盤操縱升降舵和副翼,通過腳蹬操縱方向舵。駕駛杆和腳蹬合稱為中央操縱機構。後者操縱調整片、水平安定面、起落架、襟翼和減速板等。現代高空高速飛機,隨著飛行速度的增加,作用在舵面上的氣動載荷也大大增加,如殲擊機水平尾翼上的氣動載荷,作用到駕駛杆上可達2000公斤之巨,飛行員如何操縱得了!這就要靠液壓助力器來幫忙。飛行員只要用很小的力操縱助力器就能帶動大載荷的舵面偏轉。這種助力操縱系統又分為有回力型的和無回力型的。前者用於低空低速飛機,後者用於現代超音速飛機。後者舵面上的氣動鉸鏈力矩就不會傳到駕駛杆上,操縱起來就很省力了。
操縱系統模擬試驗,主要是模擬加載試驗,一直都在副總師張禮庭、主任董立雲、組長王賢照、副組長林金祥和稽萃(據傳稽不久就和其夫合謀殺死其女兒後在金門附近囚水投敵叛變)的領導下按程序按大綱有序進行,加載、調整、數據採集、分析、處理也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但是,隨著地球繞太陽旋轉的日曆轉到了1985年7月4日,實驗廠房裡人們的心情驟然緊張起來,因為試驗還在進行,7月5日就是首飛日--殲教七飛機研製最後檢閱的日子、全盤計劃的最終底線!航空部領導和公司唐文斌、唐國昌等領導不時打來電話詢問試驗結果?追問試驗到底什麼時候能結束?催問、靜默、壓抑、急切。。。氣氛凝重;加上紅油壓力機運行時嗡嗡作響的噪音和一股紅油的味道令人近乎窒息。。。。。。六室全體參試人員雖然通宵達旦、血絲布滿雙眼,仍然默默不語、不聲不響、旁若無人,不時抖抖精神,繼續聚精會神堅守崗位,各自為戰。。。似乎他們胸中已穩操勝券!
在如此氣氛中的我呆不住了,只好跑到外面透透氣。一看表,時針正指向凌晨4點,啊!四更天了。這一天正是「望」月,「月熙滿山銀,風清伴蛙聲,科苑機聲響,天邊泛紅暈。」地上綠草茵茵,月光輝映著露珠,晶瑩閃閃,重陽山澗的夜色絕美誘人。只聽見遠處家屬區公雞打鳴聲、蛙聲、蟾蜍的咕呱咕呱聲,還有蟋蟀的啪啪(求偶求愛)聲。有趣的是你聽到它們不同的「和聲」,是因為蟋蟀求愛的過程蠻複雜的,不會直接進入主題;其間要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如召喚聲、佔區聲、歡迎聲、求愛聲、喁喁細語聲、警戒聲等等,你能區分嗎?而且,蟋蟀的做愛形式與一般生物都不一樣,是雄下雌上,雄性採取後退式到達雌性腹部下,尾部的生殖器官上翹進入雌性陰道完成甜蜜的做愛,雄性射出一個充滿精子的精包的同時,射出一個很營養的很好吃的精護,供雌性蟋蟀營養身體呢!之後雄性擦擦自己的觸角和器官就拜拜了。叢林中還不時傳來幾聲夜鶯悅耳動聽的歌聲。就是這些大自然的一曲曲天然「和聲」和試驗室裡的機鳴主旋一起構成一曲美妙的奏鳴曲,令人入神入畫,心曠神怡!
看東方正泛起一抹紅暈,月光的餘暉漸漸隱去。我心陶醉在月夜山澗的美景美色。小鳥們紛紛起床,嘰嘰咋咋,湊起一曲和炫,更加動聽、扣人心弦!忽然聽得科苑的試驗室裡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和陣陣掌聲。我才立即回過神來,全公司上上下下翹首以盼的操縱系統模擬試驗成功啦!我飛也似的衝進試驗間,和大家一起歡呼、擁抱、跳躍。在場的於總立即把這一勝利的消息報告了唐總經理。六室全體試驗人員沒日沒夜奮鬥近一年就期待著這一天!滿身的疲憊頓時煙消雲散,迴響滿山澗的是人們熱淚盈眶相伴的歡聲笑語!。。。不約而同的紛紛收拾文件、圖紙,整理工具,零備件,關機。。。滿懷勝利的喜悅走出試驗室。仰望東方,已是朝霞滿天;片片霞雲薄如輕綃似的邊際,襯上了美輪美奐的彩帶;火樣的朝陽從湛藍的天際,不!從雲馬廠那邊的崇山峻岭中漸漸升起,朝露隨之消散、化成薄如輕縷,在金色的陽光中升華,恰如三線人美好絢麗的心靈跟隨時光,化作夢寐、化作理想,報效航空、報效祖國!迎接「金鳳凰」飛出山溝,迎接銀色的戰鷹翱翔藍天!
是日,豔陽高照,蔚藍色的天空顯得深遽無邊;一抹抹淡淡的白雲似銀色的絨花,在陽光的輝映下磷光閃閃,隨風飄飛,把藍天點綴得充滿新奇的美,生機盎然、動感十足、神採煥發,仿佛大自然也加入了我們歡慶的行列。整個機場早已披上了節日的盛裝,紅旗飄飄、歌聲飛揚、人頭攢動,唐哉皇哉,充滿熱烈、隆重、歡慶的氣氛!「殲教七飛機首飛大會」的橫幅懸掛在主席臺正上方,格外醒目耀眼。從北京、省裡、市裡前來祝賀的領導和貴賓先後在主席臺就坐;邀請來的各方嘉賓分別在兩邊觀禮臺就座。來自公司各廠的職工代表魚貫入場。機場邊的風向標輕盈飄舞,預示天氣、能見度、風力風向。。。一切放飛的條件,皆萬事俱備!主持人宣布:首飛儀式開始!鼓樂齊鳴,歡呼聲此起彼伏,剪彩、領導講話、獻花。。。只見試飛大隊大隊長率領兩名飛行員氣宇軒昂、滿面春風,跑步到主席臺前進行出徵宣誓,接受領導和一萬多名公司職工的祝福,少先隊員上前獻上一束束獻花。隨即指揮長登上塔臺、試飛飛行員英姿颯爽入艙,整裝待發!只待三總(航空部總工王昂、公司總工高慶懷、總設計師於希明)籤發、宣布放飛命令。只等我們的戰機一飛沖天!不一會,只見飛機滑出,進入跑道,在起跑線上聽候指示。當飛行員請示:「01,我是02,請求起飛!」塔臺指揮長一聲令下「可以起飛!」,飛行員一推油門,飛機呼嘯而起、爬昇、右轉彎、加入航線、進入預定空域、、。。。盤旋、低空通場向觀眾致意、三轉彎、加入航線、(拉平)落地。。。機場上再次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歡迎飛行員勝利凱旋!同時向世人昭示:貴州三線人自己研製的戰鬥教練飛機首飛成功啦!主席臺上的領導同志們互相握手道賀。正是「憶往昔,崢嶸歲月無蹉跎;志同道,三線兒女攀嵯峨;灑汗水,滿腔熱血度春風;震天庭,苗嶺銀燕披彩虹。」
殲教七飛機於1987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以實物參展,榮獲「亞洲明星」的稱號,同年完成設計定型。殲教七飛機的研製成功是三線人在夾縫中求生存、在無視、輕視中謀發展的爭氣機!是三線人的立命之本。成為貴航集團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裡程碑。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保障了我們一萬多名三線飛機公司職工及其近兩萬名家屬的生存;而且,1985年正值國民經濟調整,航空工業領導機關正要把貴航下放給貴州省之時,殲教七的問世,為貴航集團在航空領域站穩腳跟、有所發展、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殲教七及其改進型飛機不僅為空、海軍裝備了數百架,而且出口近百架,為國家創匯多多,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並開創了先出口後裝備部隊的模式,功成名遂!緊接著就是轉場西安進行性能試飛、根據試飛情況不斷地調整、改進設計。。。直到1987年8月才完成設計定型、1994年6月批准生產定型,開始批量生產。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我科的同事們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既有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又有緊張嚴肅的工作作風,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我特別欣慰、特別感謝全科的同事們!特別是鄭遠光、陸樹華、鬱慧、王新英等幾位全身心的付出,為了殲教七飛機的研製貢獻了他(她)們全部的心血和對三線航空事業的力量和愛!他(她)們對我工作的全力支持,給了我勇氣,是我這個「三線外語人」、「外行」能自始至終堅持下來的動力和源泉。我也得到了真真切切的鍛鍊。其間學習了4Q管理法、3Q質量控制法、PERT計劃評審技術等;並在以後的翻譯實踐中,用在生產計劃管理中學過的方法,成立翻譯QC小組,對翻譯質量進行控制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所成論文獲得所級科技成果二等獎、省譯協優秀論文獎等。我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鑽一行,從一名「外語人」轉型成為一名基本合格的生產與計劃管理者。1988年6月6日航空工業部授予我殲教七飛機研製三等功。一方面我很滿足,功不功獎不獎無所謂,重在參與做了工作,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肯定,無怨無悔;另外我深感受之有愧,因為工作都是科裡的同事們做的,我只不過是代表了他們。我衷心地感謝我的同事們、朋友們!雖然和設計科室比,和設計員們比,此乃區區小事,自覺羞愧、不足掛齒;但是說明我們6、7個人在殲教七飛機的研製試驗中,「輔助」科室的「輔助」人員「輔助」得力、「輔助」有功!在我調離經濟與計劃科到宣傳部後,大伙兒還在辦公室舉行了一次特別的「自助」聚餐、茶話會、歡送會,科裡各家老少爺們都出席,於希明總設計師還親臨助興,說明大家彼此一份不離不舍的情誼和對殲教七飛機成功研製的一份激動與愛戀!事過境遷幾十年了,科裡的老同事們互相間仍然有深深的不舍和幾分牽掛。設計所老同事上海微信群的秘書長陸樹華同志依舊保存著那些褪了色的老照片,蘇州聚會上懸掛展出,勾起了我們不盡的回憶、對往事的追思和深深的眷念!
時間飛逝而過,到了2016年7月24日最後幾架份殲教七飛機通過了試飛。9月23日下午2時10分,貴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總經理王文飛與駐廠總軍代表共同在殲教七飛機履曆本上簽字,標誌著貴飛生產了近20年的最後一批殲教七飛機順利實現鉛封交付。我作為一名「三線外語人」,和其他「外語人」一道,曾經親自陪它出生、成長、出嫁(口),並為它製作各種出嫁(口)軟體(包括紙質和電子版本),為它將被拆線停產有種莫名的不舍之情,更為貴飛公司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而驕傲、自豪和歡欣鼓舞!預祝貴飛公司:創造更輝煌的業績,研製出超越他人的更加先進的戰鬥教練機!
如前所敘,應巴方要求, FT-7P型飛機的聯合研製工作1989年即將上馬之時,吳炳麟被任命其型號總設計師、我也曾被任命為型號主任設計師。我倆是年5月中止了在伊拉克的工作回國領命。
FT-7P型機1989年開始研製,1990年11月9日首飛成功,很快完成了調整試飛,到1992年5月通過部級鑑定,前後僅僅經歷了19個月,在中國軍用飛機研製歷史上創造了受人讚譽的「P型機速度」和「P型機精神」
眾所周知,FT-7P型飛機是在殲教七飛機的基礎上改型設計的超音速高級戰鬥教練機,機頭進氣、串列式座艙、小展炫比中單翼、正常尾翼和可收放式前三點式起落架布局,裝一臺WP-7渦噴發動機。巴方提出戰術技術要求,其要求改進的重點是:增加外掛能力、更新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和通訊導航系統、增加電子對抗系統、改進駕駛艙儀表布局、改善飛機的維護性能等。其無線電通訊、導航、火控系統(包括HUD)、電子對抗等(我們稱之為「七電」)是由巴方直接從英國馬可尼進口,交由我方裝機交付。最後達到提高飛機的訓練效能和綜合作戰效能的目的。為此,在原型機的氣動和結構布局的基礎上,機身加長0.61米,加上其他系統的改進,總設計更改量達48%多。全機共設5個外掛點,能吊掛飛彈、火箭、炸彈和副油箱。所以該機既可用於駕駛技術和戰術技術等飛行訓練,再加上航炮也可用於空戰和對地攻擊。以其性能好、故障率低、出勤率高而受到用戶的歡迎。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競爭力。
俗話說「萬事起頭難」。我們回到公司後,開始階段是沒完沒了的技術談判、技術協調。巴方提出戰術技術要求,我方總體和結構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與設計、氣動要進行可行性研究、不斷試驗、修正,最終獲得最佳氣動外形,強度要進行計算,特別是機身加長後的結構強度問題是個重點,工廠的工藝需要進行相應更改設計,其工裝要進行重新加工;同時各機械系統、電氣、無線電、軍械和火控系統都要進行空間協調,以及可行性研究設計。初步結果需反饋給巴方,並就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反覆協調會商。如此循環,一步步逼近統一,最終取得一致,雙方籤訂技術會談紀要,由上層籤訂執行合同。設計師們才能進行具體設計工作。由於機載電子設備,即「七電」使用的是從英國直接進口裝機的,所以與原殲教七的安裝方式、空間、布線及其接口都不一樣,都需要進行重新設計、協調配合安裝。這其中無論那一項,包括每一次談判後,紀要的起草、打字行文,翻譯等都離不開外語人,即翻譯的工作。而且,外方人員的吃、住、行、遊和到工廠的參觀考察亦無一例外。除了我以外,參與工作的還有後期從伊拉克回國的段江,以及張淑萍、張鳳雲、穆才書也都付出了她們的艱辛和勞苦、心力與智慧,功不可沒!
可喜的是經過設計所全體設計師和全集團特別是飛機片各廠領導、技術人員和工人同志們的十九個月的努力奮鬥,從方案論證、設計出圖、零部件製造、總裝調試,到1990年11月9日首飛一舉成功,其性能與質量已接近世界二代機的先進水平,「011精神」和「P型機速度」從此便廣為流傳。
鑑於我作為一名做「輔助」工作的「三線外語人」和其他同事一道為P型機的出生所做的工作和貢獻,領導批准我又一次榮立航空航天工業部個人三等功,給予我極大的鼓舞!我將繼續庶竭駑鈍、奉獻航空、報效國家!
作者簡歷:蕭典富 譯審(教授) 全國資深翻譯家 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1967年9月參加工作, 2004年退休,現居深圳;歷任貴航飛機設計研究所翻譯、翻譯組長、經濟計劃科/生產科科長、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翻譯室主任、FT-7P型機主任設計師、航空學會會員、貴州翻譯協會會員、常務理事及顧問、深圳高職院英語教師、桂林龍江保健品公司(美資)副總經理、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等。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關注三線人家,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234651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