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都把室點密視為西突厥第一任可汗,其實是不大準確的。西突厥長期以來,並非獨立於東突厥的獨立政權,而是突厥汗國(東突厥)的兩個小可汗政權的結合。
在隋朝年間,沙缽略可汗時期,突厥汗國除沙缽略可汗外,有七個小可汗。加上沙缽略自己有八個可汗,但因為貪汗可汗、紇支可汗、潘那可汗勢力弱小,所以一般都將他們忽視,只說其他五個,稱之為「五汗並立」。
五汗並立時代,沙缽略可汗作為可汗(大可汗),是汗中之汗,居於鬱督軍山。
突利可汗(和頡利可汗時期那個突利可汗區分,這是兩個人)為一個小可汗,統治蒙古高原東部。
第二可汗,統治蒙古高原北部。
阿波可汗,統治突厥老家阿爾泰山。
達頭可汗,統治新疆西部到中亞。
而如果按照東西突厥的劃分,突利可汗、第二可汗的地界基本就是後來東突厥汗國的雛形,他兩人的權限基本可以對應後來東突厥汗國常設的突利設(東方節度使)、達頭設(西方節度使)。
阿波可汗和達頭可汗的地界就是後來西突厥汗國的雛形,他兩人的地盤基本可以對應西突厥汗國的傳統政治區分,咄陸和弩失畢。咄陸區域,就是唐代的昆陵都護,弩失畢區域,就是唐代的濛池都護(原叫瑤池都護,後改名)。
沙缽略可汗被隋朝擊敗後,突厥汗國淪為隋朝臣屬。啟民可汗甚至自稱是給隋朝「典牛馬」的臣子,親自跑到大興城(長安)跪拜隋煬帝。可謂是大辱國格,一直到始畢可汗時期才得以復興。也就是在沙缽略臣服隋朝後,西邊的阿波和達頭,就開始對突厥汗廷視若無睹,自己稱汗了,也就是說,突厥才真正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了。
統治咄陸(阿爾泰山周圍及新疆東部)的,是阿波可汗後裔。源出於阿史那土門(突厥汗國開創者、伊利可汗)一系。
統治弩失畢(新疆西部及中亞)的,是達頭可汗後裔。才是源出於阿史那室點密(阿史那土門的弟弟、金山葉護、後升任西面小可汗)一系。
這兩系本來並非一個政權,而是互相結盟,各有野心。
在全突厥的大大大可汗沙缽略可汗,大舉入侵隋朝遭到慘敗不得不臣服隋朝後。首先是阿波可汗宣布沙缽略喪權辱國,於是自立為大可汗,率軍殺入蒙古高原君臨漠北。這時候達頭可汗則是選擇與阿波結盟。而阿波可汗雖然是在漠北自立,但基本可以認為他是西突厥的一任大汗。
結果……沙缽略可汗的兒子莫何可汗,選擇與壞蛋隋朝結盟,以臣屬的名義請求隋朝援助,然後和隋軍聯手,殺敗了阿波可汗,阿波可汗被抓到了隋朝都城大興城(長安)養老。
阿波被抓後,阿波可汗的殘部依附達頭可汗。然後達頭可汗做了西突厥第二任大汗。
究其原因,是因為全突厥的大大大可汗居然臣屬隋朝了,實在有辱突厥,所以西邊倆小可汗就結成了互助團體自己選自己為大大大可汗。這才有了東突厥、西突厥的分裂。
達頭可汗做了西突厥大汗後,也一度攻入蒙古高原。依附隋朝的東突厥新可汗都藍可汗被部下殺死,隋朝又扶持啟民可汗。達頭可汗因為殘暴,死於鐵勒人的叛亂中。
達頭可汗死後,達頭一系的首領,在經過漫長的空白期後,最終傳入射匱可汗(大概是達頭的孫子輩)之手。
阿波一系的首領,傳入阿波可汗的孫子泥利可汗之手。
這兩系合併的西突厥汗國,可汗是阿波的孫子泥利可汗。大略阿波一系緩過來了,而達頭一系剛剛受到嚴重損失,不得不暫時依附阿波系。
泥利可汗上位後,由於有阿波、達頭殺入漠北稱汗卻慘遭失敗的教訓,於是選擇與東突厥和平共處。於是有學者認為,泥利可汗之後,才真正有了東西突厥的劃分,而之前的阿波可汗、達頭可汗其實完全可以視為全突厥可汗或者至少是個僭主。
泥利可汗早死,繼位的是一個漢人平民女子向氏生的泥撅處羅可汗。
泥撅處羅可汗非常崇尚暴力,對中亞、對鐵勒各部都有赫赫武功,甚至也試圖重現阿波、達頭在漠北稱汗做真正突厥可汗的輝煌。但由於泥厥處羅可汗的殘暴,導致了西突厥境內兩大鐵勒部落契苾、薛延陀的叛亂,叛亂者擊敗了泥厥處羅可汗,建立了鐵勒汗國(或者稱之為契苾-薛延陀汗國)。
被鐵勒汗國擊敗後,泥撅處羅可汗選擇臣服隋朝,想學東突厥。隋朝派薛世雄進佔伊吾(哈密),然後假意援助泥撅處羅可汗,卻秘密聯繫真正蟄伏的達頭後裔射匱可汗,說射匱可汗只要臣服隋朝,隋朝可以幫助他做西突厥可汗。
於是在這場陰謀下,泥撅處羅可汗最終被淘汰出局,不得不率領殘部直接投降隋朝,被隋朝帶到中原。唐朝開國元勳史大奈,便是泥厥處羅可汗一系,隨泥撅處羅可汗一起投降的隋朝。以及在隋末大亂時,被隴西軍閥李軌消滅的闕可汗(泥撅處羅可汗的弟弟),也是跟著泥撅處羅可汗投降隋朝,被安置在河西走廊的泥撅處羅殘部。
射匱可汗得到隋朝冊封后,成了西突厥的新可汗。
在射匱可汗統治期間,中亞的石國(塔什幹)國王、安國(布哈拉)國王,本來都已經被突厥人篡奪王統,但都被射匱可汗廢黜後換過人。大概是兩個國王本是泥撅處羅可汗一系,射匱可汗上臺後,清洗了他們。鐵勒汗國也被射匱可汗殘酷鎮壓,參與鐵勒汗國的契苾、薛延陀二部被射匱可汗流放。
射匱可汗本是達頭一系,即室點密後裔。長期居住在新疆西部和中亞,對在漠北鬱督軍山稱汗已經沒有多大執念,於是開始向西開拓,汗廷也遷往了新疆西部的龜茲(庫車)附近,求龜茲國王(此時的龜茲國是西突厥臣屬)的心理陰影……
射匱可汗死後,弟弟統葉護可汗繼位。統葉護可汗遷汗廷於中亞千泉(今吉爾吉斯山脈),西徵波斯,在裏海北岸設立可薩葉護,在阿富汗設立吐火羅葉護,波斯帝國甚至給西突厥稱臣納貢,西突厥的疆域到了鼎盛期。
統葉護可汗晚年,也想謀求赴漠北稱汗,先求唐朝(嗯,此時已經是唐朝了)和親以穩定唐朝,然後準備東徵東突厥。然而李世民派人告訴統葉護,說你要和親可以,你得自己來長安結婚。
去長安,那是不可能的。於是統葉護和親唐朝的計劃破產。
接著東突厥的拓設(官職)阿史那社爾西徵,攻佔西突厥境內的可汗浮圖城(新疆吉木薩爾)。
東方邊境的不穩定,導致阿波一系後裔的不穩,這時候統葉護可汗被阿波一系的首領莫賀咄可汗(《通典》記載是統葉護的伯父,其實並不是親伯父,只是伯父輩)所殺。
莫賀咄可汗殺統葉護可汗自立後,達頭一系團結在統葉護之子肆葉護可汗麾下,然後爆發內戰。最終肆葉護可汗勝利,西突厥汗位還是落在室點密後人手中了。
肆葉護可汗雖然戰勝了莫賀咄可汗,但在其他方面則是輸得一塌糊塗。他叔叔可薩葉護脫離西突厥汗國自立為可汗,是為可薩汗國。他哥哥吐火羅葉護達度設的後裔也脫離了西突厥汗國。
肆葉護可汗為了挽回顏面,挑了新興的薛延陀汗國(新興的蒙古高原政權)下手,結果慘敗於薛延陀汗國之手。
慘敗於薛延陀汗國後,肆葉護可汗又率軍到了中亞,大抵不是去打可薩汗國就是去打吐火羅葉護國的,結果半路上搶掠了一個佛教寺廟,受到僧人詛咒而死。
肆葉護可汗死後,突厥人擁立了另一個室點密的後裔、正在通知咄陸(阿爾泰周圍部落)的阿史那泥孰為可汗,是為咄陸可汗。
阿史那泥孰也是室點密後裔,大抵在肆葉護可汗擊敗莫賀咄可汗後,阿波一系遭到清洗,咄陸的首領也歸室點密後裔掌管了。
咄陸可汗在位期間,東突厥汗國派遣拓設阿史那社爾徵討薛延陀汗國,結果漠北鐵勒強部回紇歸附薛延陀汗國,阿史那社爾慘敗。慘敗後,阿史那社爾畏懼頡利可汗(東突厥可汗)懲罰,於是率軍返回新疆可汗浮圖城,然後投降咄陸可汗。
咄陸可汗在接受阿史那社爾歸降時,阿史那社爾忽然發難,擊潰了咄陸可汗的部眾。然後阿史那社爾自立為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爾自立後,自恃兵力強盛,於是攻打薛延陀汗國,欲血洗前次慘敗的恥辱,結果再次被薛延陀汗國擊敗。阿史那社爾招降的西突厥部眾紛紛叛變,於是他選擇投降了唐朝,最終成了唐朝的一代名將,再也不混可汗了。
阿史那社爾投降唐朝後,室點密後裔咥利失可汗倚仗咄陸地區的部族支持,恢復了西突厥汗國。
咥利失可汗時期,整合了西突厥部落,設立了「十箭」,也就是西突厥十姓的由來。這也是為什麼契苾、薛延陀這些本來也是西突厥屬下的部落,卻沒有納入「十箭」的原因。另外,此時處月、葛邏祿、處密、哥舒等部落似乎也不受咥利失可汗控制,而是被室點密另一個後裔莫賀咄葉護(官職)阿史那彌射控制,所以也沒有納入「十箭」。
這時候,咥利失可汗又犯了咄陸可汗的錯誤,咄陸可汗接受了東突厥逃來的阿史那社爾歸降,結果阿史那社爾篡位。咥利失可汗則接受了阿史那社爾的老同事——東突厥汗國的欲谷設(名字不祥)的歸降,結果欲谷設來到中亞,煽動中亞的弩失畢地區的部落支持他,欲谷設在中亞自力為汗,是為乙毗咄陸可汗。
乙毗咄陸可汗(即原先東突厥的欲谷設)最終擊敗了咥利失可汗,盤踞在東部邊緣的莫賀咄葉護阿史那彌射則選擇投降唐朝。
唐朝冊封了咄陸可汗的侄孫為乙毗射匱可汗,乙毗射匱可汗聯合唐軍進攻乙毗咄陸可汗,最終乙毗咄陸可汗敗死。唐朝遙控的乙毗射匱可汗成為西突厥可汗。
李世民死後,控制弩失畢諸部的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咥利失可汗侄子)趁機叛亂。
乙毗咄陸可汗的兒子,則率領餘部自稱真珠葉護可汗,並聯繫唐朝,約定一起討伐阿史那賀魯。
蘇定方最終消滅阿史那賀魯,一般都將此時視為西突厥政權的滅亡。
但阿史那賀魯之後,西突厥依然有三個可汗。
一個是盤踞在雙河的真珠葉護可汗,乙毗咄陸可汗(東突厥的欲谷設)的兒子。
一個是被唐朝冊封,招撫弩失畢各部的濛池都護、既往絕可汗阿史那步真(室點密後裔)。
一個是被唐朝冊封,招撫咄陸各部的昆陵都護、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室點密後裔)。
阿史那步真和阿史那彌射,都忠於唐朝。所以唐朝要消滅的,是真珠葉護可汗。
最終,阿史那彌射率軍攻入雙河,擊殺真珠葉護可汗。西突厥從此完全被唐朝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