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默啜可汗的帶領下,突厥的國力達到了頂峰,讓唐朝顏面盡失。然而,他的窮兵黷武也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衰落。711年,默啜可汗遠徵西域,在中亞被阿拉伯帝國軍隊擊敗,使其軍事威信嚴重下滑。同時,唐朝趁突厥西徵之際在漠南建立了三座受降城,逐漸改變了唐朝對突厥的被動狀態。默啜可汗在內政上也十分殘暴,史稱「虐用其眾」,導致「部落漸多逃散」。
默啜可汗在西徵失敗後,依然沒有停止對唐朝的進攻。712年,默啜可汗讓契丹、奚侵犯唐朝邊境,唐朝派遣幽州都督孫佺及其副將周以悌迎戰,結果唐軍慘敗於冷徑,孫佺、周以悌被默啜可汗所殺。此戰嚴重動搖了唐睿宗的威信,太平公主趁機發動政變,讓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
當年,太平公主組織一次規模盛大的巡邊活動。這次巡邊是以和親為名義派出的,其目的是為了給突厥以威懾,一共出動了軍隊達12萬。此次巡邊的主帥是李隆基,但他不甘被太平公主控制,於是又掉頭發動了政變,從太平公主手中奪取了實權。
唐玄宗
唐玄宗初掌權,政局尚未不穩,於是選擇和突厥和親。突厥早已習慣了此伎倆,於是答應和親,一邊又尋找戰機。714年,默啜可汗突然發動了對北庭都護府的進攻,北庭都護郭虔瓘等被圍困於庭州,岌岌可危。偏將張守珪經過血戰,方得突圍。不久,突厥主將默嘎子同俶特勤急於求功,帶領單騎馳到庭州城下,被唐朝伏兵所殺,於是郭虔瓘乘機反攻,張守珪也帶領援軍來救,內外合攻,最終擊敗了突厥西徵大軍。
庭州遺址
唐朝經過了庭州一戰,終於打散了對突厥的恐怖陰影。朝中主戰派勢力再度興起,紛紛進言北伐,在此巨大壓力下,唐玄宗開始大量啟用唐中宗時代的主戰派,組織較大規模的北伐戰爭。突厥的末日即將到來。
當年二月,原朔方道副大總管王晙被提為朔方道大總管,併兼安北都護,豐安、安定、三城等軍並受節度,成為負責北伐事務的總負責人。不過,王晙主持北方事務未滿一月,又被兵部尚書姚崇取代,可見唐玄宗對北伐一事也是相當重視。
三月二十八日,唐朝頒布了討伐突厥的命令。此次北伐的軍隊一共有四路大軍,宰相姚崇親自主持北伐,兼領中軍。四路一共有16萬兵力,2萬馬匹。除了姚崇之外,其他的將領基本都是唐中宗時期的張仁亶主持北伐時候的將領。在唐朝下達北伐命令的次月,默啜可汗又向唐朝求婚,措辭謙卑,全無昔日驕橫之態。可見,突厥已經被此次北伐計劃震動。
就讓人失望的是,就在大軍準備出徵時,北伐又流產了。主要的原因有三點。(1),宰相姚崇是文臣,無法出徵,於是又讓副大總管張知運代主全局,然而張知運地位較低,名分不正難以服眾,由此延續了戰機。(2),唐朝前鋒出戰不利。714年7月,幽州都督府開始進攻契丹、奚,為進攻突厥的前哨戰,結果出師不利,唐軍兩次戰於灤河,大敗,死者十八九。(3)在唐朝調集大軍在北線之際,唐朝西線防禦空虛,於是吐蕃乘虛進攻河西走廊,唐朝又不得不將北線將領大量調到河西。雖然唐朝終於擊敗了吐蕃,但是此次北伐也就破產了。
早在武則天時代開始,突厥就和吐蕃結為了盟國,兩國總是在兩線牽制著唐朝的兵力。716年,後突厥又和吐蕃聯合起來進攻唐朝庭州。北庭都護郭虔瓘帶領瀚海軍與兩國軍隊惡戰,一共破兩軍六陣,最終取得了勝利。
此戰後,鐵勒各部又在漠北發動了暴動,葛邏祿、鼠尼施、胡祿屋三部公然投靠於唐朝。儒尼文《毗伽可汗碑》記載:「當我三十一歲時,葛邏祿部眾當其無憂無慮自主時,與我們為敵。」默啜可汗雖然擊敗了葛邏祿,但是未能撲滅這一場大規模的暴動。
電視劇中的默啜可汗
面對這樣的機會,唐玄宗自然不肯放過。715年,唐玄宗開始主持第二次北伐,薛訥為朔方道大總管,總攬北伐事務。716年,唐玄宗頒布正月《命薛訥等與九姓共伐默啜制》,北伐正式開始。此後,唐朝大軍分為三路向大漠挺進,但是出師並不順利,中路軍和東路軍都遭到了突厥的猛烈進攻,而西路軍在張知運的帶領下取得大勝,實現了和鐵勒的會師。
此時的默啜可汗正忙於鎮壓各部的叛亂。在一次徵討拔也古叛變中,默啜可汗大勝而歸,產生了驕心。在默啜可汗班師途中,回紇部在半路發動了突然襲擊,默啜可汗被殺死。稱雄於漠北24年的雄主,也就這樣隕落了。
薛訥(薛仁貴長子))
唐朝大軍在得知默啜可汗被殺後,也都班師回朝。此後,唐玄宗認為邊患已經基本平定,於是選擇修文偃武,重用宋璟、姚崇等文臣,創造了輝煌的「開元盛世」。不過,後突厥的勢力並未全部滅亡,在唐朝大軍回朝之後不久,突厥又重新興起,唐朝和突厥的鬥爭還要持續很多年。
歡迎關注公眾號:北鬥維斟。本人喜歡歷史,文化,文學,詩詞等,自從畢業以來一直在閱讀,在各大自媒體平臺多有創作。我創立了的「北鬥維斟」,主要在於深度解讀歷史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歡迎你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