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陸開武
公號:春風巷(ID:cfx8963)
五、西突厥的滅亡
又是一番艱苦的長途跋涉,唐軍抵達西域北路金山(今新疆阿爾泰山)時,已是大雪初降的十月。
考慮到唐軍僅有一萬多人,蘇定方先是對處木昆部展開攻擊,迫使其大部投降,從其中選出了一千騎兵,補充了騎兵力量。
這期間,遠在長安的李治又給蘇定方添了一把火。
原來,一直在密切關注西域戰事的薛仁貴提了個建議:唐軍在以前戰鬥中俘獲了不少泥孰部的人員、財物,現在要是將這些人和物送還回去,泥孰肯定心存感激,會幫助唐軍一起打擊阿史那賀魯。
李治聽從了薛仁貴的建議,派人將泥孰戰俘、財物悉數送往西域。泥孰首領大喜過望,當即要求派兵協助唐軍行動。
薛仁貴的惺惺相惜,極大地緩解了蘇定方兵力不足的壓力。
蘇定方得到補充之後,率軍進抵曵咥河(今新疆瑪納斯河)以西,一場與西突厥的最終決戰終於到來。
阿史那賀魯率領十萬大軍鋪天蓋地地湧來,見唐軍不過一萬多,心裡呵呵冷笑,下令各部逕自向前形成包圍圈。
蘇定方鎮定自若,命令步兵方隊據守南面的高地,長槍密集排列,鋒刃向外,寒光凜冽;自己率騎兵部隊埋伏於北面高地上。
阿史那賀魯下令攻擊據守南面高地的唐軍陣地,突厥騎兵潮水一般湧向唐軍,廝殺吶喊聲頓時響徹大地。
然而,唐軍槍盾集合,殊死抵抗,沒有往後退一步,突厥騎兵連續三次的衝鋒都未能撼動唐軍步兵陣型。
見突厥騎兵的氣勢被壓了下來,一直在北面高地上眺望觀察的蘇定方下令唐軍騎兵全線出擊。
一時,號鼓齊鳴,旌旗揮舞,戰馬嘶鳴,塵煙四起,唐軍猶如雪崩一般從高地衝向突厥騎兵隊伍。不斷有人中箭落馬,但唐軍士氣高昂,迅速衝進突厥人的陣型中廝殺。
步兵方隊見騎兵衝殺過來馳援自己,頓時士氣大振,移動隊形向敵人發動進攻。突厥人腹背受敵,被包在了中間,
阿史那賀魯沒有想到區區萬餘唐軍竟然如此兇悍,猶如群狼在撕咬一群膽怯的綿羊。經過一番慘烈的廝殺,眼見自己的士兵扛不住了,慌忙調轉馬頭逃跑。
在高地上指揮戰鬥的蘇定方見阿史那賀魯開始逃跑,下令騎兵迅速追擊,一直追出了三十多裡地。
戰後清理戰場,唐軍斬殺俘虜約有數萬人之多。
這場戰役極大了震撼了被阿史那賀魯裹挾進去的一些部族。次日天明,就有五個部族率隊前來投降,並且向蘇定方報告,阿史那賀魯已是窮途末路,帶領數百名親信向西邊逃竄。
蘇定方命令蕭嗣業、婆閏率回紇輕騎迅速往邪羅斯川方向追擊阿史那賀魯,自己和任雅相率剛剛歸降的部落軍隊為後援。
就在這時,天山以南的招撫也傳來好消息,得知阿史那賀魯被唐軍擊敗後,各部落已經向阿史那步真投降。
由於當時正值天降大雪,平地積雪有二尺之高,行軍非常困難,有手下建議能否等雪停放晴之後再出發。
蘇定方說道:「現在雪下的大,積雪很深,敵人肯定會認為我們不能行軍,所以會停下來歇息。這是個好時機,迅速追擊,可以擒獲敵人。如果貽誤戰機,敵人勢必越逃越遠,留下後患。所以,必須頂風冒雪追擊。」
作為李靖麾下的先鋒大將,蘇定方深得李靖兵貴神速、窮追猛打、不留後患的戰術精髓和強悍作風。
見主帥神色凜然,意志堅定,手下將士迅速跨鞍上馬,呼嘯而去。一路上,唐軍踏冰冒雪,晝夜不歇地追擊,後援部隊一路收容潰散的突厥士兵。
就在唐軍抵達距離阿史那賀魯的牙帳還有二百裡的雙河,在南道的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也率軍按計劃抵達會合。
有士兵偵察來報,阿史那賀魯帶人正準備外出打獵,補充給養。
蘇定方迅即下令,趁其不備發動攻擊。阿史那賀魯沒有想到唐軍竟會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裡從天而降,根本沒有來得及進行像樣的抵抗就被打得大敗,戰鼓和大旗也被唐軍繳獲,身邊只有兒子和女婿跟著逃了出來,朝著石國落荒而逃。
考慮到阿史那賀魯已是窮途末路,蘇定方命令蕭嗣業率兵繼續追擊;投降的各部落返回各自住地,「通道路,置郵驛,掩骸骨,問疾苦,畫疆場,復生產」,凡是被阿史那賀魯掠走的人,全部送回去。
安排妥當後,蘇定方率軍先行返回。
阿史那賀魯逃到石國,人困馬乏,被石國國王抓了起來,交給了隨後趕來的蕭嗣業。
面對蕭嗣業,阿史那賀魯感到從未有過的絕望:「我本來是亡命之徒,但被太宗先帝赦免,先帝對我有大恩,我卻背叛了他。我今天的失敗,是老天在發怒。我聽說中國處死犯人要在街市上,我請求將我在先帝的昭陵前處死,以此向先帝謝罪。」
這匹狡黠、強悍的草原之狼終於低下了高傲的頭顱。
從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開始到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帝國曆時八年,歷經三次遠徵,三易主帥,最終由蘇定方終結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11月15日,班師回到長安的蘇定方率軍在昭陵舉行了隆重的獻俘儀式,高宗李治率文武百官迎接凱旋的唐軍。
蘇定方向李治上奏了阿史那賀魯自願伏誅昭陵的請求。李治聽後,感到阿史那賀魯儘管背叛大唐,成為一個麻煩製造者,但現在其言其狀又很可憐,下令赦免死罪。
阿史那賀魯撿了一條命,但一直鬱鬱寡歡,沒多久就死了。
李治將他埋葬在東突厥末代可汗頡利可汗的墳墓邊。
這次對西突厥的用兵,是貞觀以後,唐帝國取得的首次軍事勝利,從而解除了西突厥在唐朝西境的威脅,恢復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對鞏固西部邊聯,維護國家統一,發展中原和西域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商業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平定西突厥叛亂,生擒阿史那賀魯……伊麗道行軍的勝利,把蘇定方推上了人生的巔峰。
高宗李治晉升蘇定方為左驍衛大將軍,敕封荊國公。
自跟隨李靖大破東突厥起,蘇定方在沉寂了25年之久後,以生擒阿史那賀魯的顯赫戰績宣布:徵服者歸來!
面對被戰亂肆虐的西域,帝國政府重新做出一系列的安排:在昆陵(在巴爾喀什湖和伊犁河之間)和濛池(在鹹海和伊塞克湖之間)設置昆陵都護府、濛池都護府,任命阿史那彌射為昆凌都護、興昔亡可汗,負責管理西突厥東部的五咄陸部落;阿史那步真為濛池都護、繼往絕可汗,負責管理西突厥西部的五弩失畢五個部落。
緊接著,對處木昆、突騎施等其他部族所居地區分別設立了六個都督府。
注意,這個突騎施部落將在日後成為大唐與大食進行大國博弈時的一股重要力量,攪動起新的戰爭風雲。
可以看出,唐帝國希望以效忠帝國的阿史那王族對西域北道實施自治管理。
在蘇定方指揮伊麗道行軍,與阿史那賀魯進行決戰的同時,唐帝國還派遣左屯衛大將軍楊冑平定了投靠西突厥的龜茲國,平息了南路戰事。
戰後,唐帝國正式下令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派遣唐軍分駐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控制了絲路交通各戰略要地,每鎮兵力在3000人左右,執行戰鬥、屯田的雙重任務,這就是有名的安西四鎮;把原來的安西又恢復為西州都督府,鎮守高昌。昆陵、濛池兩個都護府和六個都督府均率屬於安西都護府。
史書做了這樣的記載:「分其種落為六都督府,其所屬諸國皆置州府,西近波斯,並隸安西都護府。」大唐的版圖延伸到了波斯。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