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歲出頭的梁秀娥是山西焦煤汾西礦業一名普通職工,但她卻用一顆真誠的心彈奏出一曲曲感人的愛兵音符;用一份質樸的情書寫著一個個動人的擁軍故事;她用博大無私的愛影響了家人,影響著身邊更多的人,她從一人擁軍到全家擁軍,再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支溫暖的團隊——「愛心媽媽團」。十幾年來,梁秀娥和她的「愛心媽媽團」為困難官兵捐資捐物十多萬元,為戰士做好事無以計數,她們用「愛心」滋養戰士心中那一朵朵美麗的「幸福花」。
梁秀娥與部隊的緣分,要從她的家庭說起。她出生於一個軍人家庭,從小耳聞目染父親的錚錚鐵骨和軍人特有的氣質,一顆「軍人夢」的種子在她心中生根發芽。長大後,由於種種原因,她沒能如願參軍。
一次偶然的機會,梁秀娥接觸到了當地的武警介休中隊,熟悉之後,她開始慢慢的走進部隊,看望慰問官兵。逢年過節,她同官兵們一起打撲克、玩遊戲,共同慶祝。漸漸地,梁秀娥這個「好心人」成了中隊的「常客」。戰士們衣服破了,她就給戰士們縫縫補補;戰士們想家了,她就與戰士們拉拉家常;過節了,她就和戰士們一起慶祝。慢慢地,戰士們都開始親切地叫她「梁媽媽」。
2009年5月,中隊戰士李鵬飛吃飯時,不小心被一根魚刺卡住了喉嚨,當時沒有感覺到疼,晚上站崗時,喉嚨疼得越來越厲害,連水都不能喝。正在查哨的中隊長牛建生情急之下,打電話求助梁秀娥。已是夜裡十一點多,梁秀娥二話沒說,趕到武警中隊,連夜將李鵬飛送往醫院,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手術,魚刺終於被取了出來,李鵬飛抱著身旁的「梁媽媽」哭了。
還有一次,梁秀娥正在中隊和戰士們包餃子,突然,看到戰士侯青肚子疼得直不起腰,她趕緊把侯青送到醫院,經診斷,是急性闌尾炎。手術後,梁秀娥主動承擔起照顧侯青的責任。每天變著花樣給他送去魚、雞蛋、排骨、牛奶等營養食品。經過十幾天的精心照顧,侯青康復出院。直到現在,已經退伍回鄉的侯青每逢過節都要打電話問候「梁媽媽」。她不是戰士的親人卻履行著母親一樣的責任和義務,她不是戰士的親媽卻用無私的愛心,贏得了「兵媽媽」的光榮稱號。在她細心的關愛呵護下,「兵兒子」越來越多,遍布全國各地。
「送兒子、踏徵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千叮嚀、萬囑託,開創一片新天地,返鄉再立新功勳!」每年老兵退伍都是「兵媽媽」最難受的時候,迎來送往,她總是送走一茬又一茬。冬送棉襪夏送瓜,十幾年來,梁秀娥從沒間斷過。看到部隊閱覽室書籍短缺,她添置精美的圖書;看到「兵兒子」在訓練中磕碰受傷,她為其敷傷治病。每年老兵退役,她不僅贈送行李箱,還親自到火車站歡送;老兵們眼含熱淚與「兵媽媽」緊緊擁抱在一起,難捨難分,令送別的部隊領導和在場的鐵路員工感動不已。
「媽媽,我們會想念您,也會經常給您打電話的,好好保重身體,再見」。一句句臨別贈言道出了兒子對母親的深深祝願,也表達了所有兵兒子的共同心聲……
李亞龍已經退伍四年,這個山東濰坊的小夥子一直是梁秀娥心中的牽掛。在部隊,害羞靦腆的李亞龍總愛找「兵媽媽」聊天,有次談到家庭時,他神色黯然:「梁媽媽,我真希望你是我的親媽!」原來,他從小父母離異,隨著父親生活,母親的溫暖對他而言可望不可及。梁秀娥卻像媽媽一樣,教他做面、醃鹹菜、縫衣服、拉家常……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在他心裡,梁秀娥就是自己的親媽。2010年李亞龍即將退伍,梁秀娥給他買書、鼓勵創業。如今,他不管走到哪,都要找「梁媽媽」聊天談心,匯報近況。
2010年5月9日母親節,介休中隊專門為梁秀娥一人召開表彰大會。沒有鮮花彩旗橫幅,沒有軍地領導致辭,沒有綬帶獎章錦旗,有的卻是38位戰士熱烈的掌聲、38名官兵鮮紅的手印,38句飽含真情的肺腑之言:「祝媽媽節日快樂!」「祝媽媽健康長壽!」「祝媽媽天天開心!」當中隊指導員將榮譽證書頒發給梁秀娥時,她打開一看,38個鮮紅的手印繪成的兩個愛「心」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地寫著「今天是母親節,為了感謝您多年來為兒子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感謝您為武警介休中隊做出的貢獻,特授予您『最佳媽媽獎』!您就是我們的『好媽媽』!」
十幾年來,梁秀娥用真摯的愛把官兵緊緊地連在一起,用心關愛呵護著「兵兒子」。她的愛影響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不僅與部隊官兵建立了長期聯繫,還把丈夫、孩子,以及身邊的好朋友、好姐妹,更多的愛心人士納入「愛心媽媽團」的隊伍裡。
每逢節假日,「愛心媽媽團」都會深入部隊與戰士們一起包餃子,了解戰士們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狀況,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讓戰士們慢慢克服思鄉想家的念頭。
平凡的小事彰顯母愛的偉大,普通的媽媽孕育偉大的母愛。「兵媽媽」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溫暖的愛為部隊官兵建起了一個個愛的小屋;「兵媽媽」們沒有山盟海誓的宣言,卻總是想戰士之所想、幫戰士之所需,以母親博大的胸懷和慈祥的笑容教育影響著每一名官兵。
「兵媽媽」來了,傷心的事都會忘記;「兵媽媽」來了,困難都會迎刃而解。「你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 你們困難解決了,我也就高興了;你們心情愉快了,我也就開心了。」梁秀娥總是這樣說。
安徽籍的新戰士李振海6歲時母親離婚再嫁,但母親從沒回來看過兒子。父親常年生病,生活不能自理,只有哥哥外出打工養活著一家人,家庭十分困難。李振海當兵後內心一直很孤獨,悶悶不樂又不願與人相處。得知李振海的情況後,「兵媽媽」和她的「愛心媽媽團」一次次接近李振海,一點點地做李振海的思想工作,偷偷往李振海家寄錢,幫他解決了工作、學習和生活以及家庭中遇到難題。在兵媽媽的耐心開導下,李振海心裡的疙瘩解開了,整個人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工作兢兢業業,訓練積極主動,還被中隊評為「優秀士兵」。
如今,她的「愛心事業」蓬勃發展,成立了「山西利刃特訓基地」,為退伍軍人提供了就業平臺,也為擁軍優撫做出了貢獻。她的慰問、走訪、服務的範圍越來越廣,規模越來越大,項目也越來越多,從擁軍慰問到為部隊官兵、汾礦職工搭建鵲橋,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已經加入到她的隊伍。左拉曾經說過:「愛留著永恆的火焰和不滅的光輝,世界的存在,以它為養料!」或許一聲聲「兵媽媽」就是對她最好的讚譽!
晉中支隊:王若村 郭振強
本文為山西武警原創文章,點擊下方在看支持我們!
主 編:李 明
責 編:孟躍剛
本期編輯:劉 洋
校 對:許 煒
投稿郵箱:sxwjwx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