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飛向你:這是一家三代守護祖國天空安寧的故事……

2021-02-22 內蒙古武警

——三代空軍赤子守護祖國藍天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張 雷 謝 鷖 姚春明 記者 李建文

北京昌平大湯山下,一架銀色塗裝的03號米格-15戰機,靜靜地陳列在中國航空博物館內。

機身上,9顆紅色的五角星依然熠熠生輝。它曾經叱吒風雲的那片天空,早已穿越半個多世紀的光陰。

「駕駛這架戰機的飛行員,是空軍著名戰鬥英雄、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劉玉堤……」娓娓道來的講解,吸引著前來參觀的學生和遊客駐足傾耳聆聽。他們不時在戰機前合影留念。

戰機機翼下,站立著一位高大的空軍中校和他4歲的女兒。

「爸爸,飛機上這9顆紅五星是什麼意思……」

「代表你太姥爺一共擊落擊傷9架敵人的飛機!」

一臉稚氣的小軍娃,崇敬地仰望著這架太姥爺曾駕駛過的英雄戰機。

小女孩踮起腳,小小的後腦勺正好與中校的制式腰帶平齊。金屬腰扣上,一顆銀色的五角星隱沒在一片蔚藍之中。

中校家中,珍藏著一張自己兒時與姥爺的合影。

照片上,身著飛行服的劉玉堤抱著一個年幼的男孩,目光中滿是慈愛。

如今這個男孩長大了,也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只不過他開的早已不是米格戰機,而是最先進的殲-20。

金秋9月,千裡之外,吉林長春,空軍航空大學新學員集聚一堂。「姥爺一直鼓勵我,作為戰鬥機飛行員,要努力爭當英雄,在和平時期把我們國家最好的飛機都飛遍。」空軍一級飛行員陳瀏和新飛行學員們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

戰機無言,航跡有聲,訴說著這一家三代守護祖國天空安寧的故事……

戰鬥英雄劉玉堤

北京左安門內,龍潭湖畔,有一處簡樸的居所。

狹小的客廳內,一個軍綠色的布沙發,靜靜地等候著它的主人。

沙發很有些年頭了,腿也有些歪。50多年來,許多空戰英雄和軍中名將,都曾是這個沙發上的客人。有時,客人來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兒,都得坐小木凳。

在空軍退休幹部劉飛保的記憶中,父親劉玉堤生前常坐在這個沙發上,為兒孫們講述戰鬥故事。

最經典的一場戰鬥,發生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空——

1951年11月23日,劉玉堤駕駛03號戰機起飛迎敵。看到敵機轟炸完朝鮮村莊後向海上逃竄,他一咬牙,帶著僚機從高空一頭紮下去,追到海上。

耳朵被壓得穿了孔,劉玉堤全然不顧。他連續開炮,擊落2架敵機。

「我飛得比你高一點,你掉不到海裡,我也掉不下去。非要把你打下來不可!」從來沒在海上訓練過的劉玉堤,憑的就是這樣一腔熱血和勇氣。

掉轉機頭返回,劉玉堤又發現8架敵機,他緊緊咬住最後一架。狡猾的敵機一個俯衝,鑽進山溝,想憑藉技術優勢甩掉他。

「讓我盯上你,就別想跑掉!你能鑽山溝,我也能鑽山溝!」劉玉堤追進山溝,一舉將它擊落,隨即迅速將飛機貼著山尖,90度拉起。

「當時看到敵機一點不緊張,甚至有點高興,有一種復仇的心態。」晚年的劉玉堤回憶起那次空戰的情景,仍激動不已。

返航途中,劉玉堤又碰到敵機群。他勇闖敵陣,迅速瞄準,果斷開炮。一架敵機頓時凌空爆炸。

一次戰鬥,擊落4架敵機!28歲的劉玉堤創下志願軍空軍一次空戰個人戰績最高紀錄。

讓劉飛保意外的是,父親竟對這場戰鬥的戰果並不太滿意:「當時還有三分之一的炮彈,為什麼沒有對著敵機群開炮橫掃一下?很有可能再打下一兩架來!」

如今,每當走進航空博物館,走近那架功勳戰機時,劉飛保都會整理儀容、放慢腳步。

每一個雲淡風輕的背後,都有千辛萬苦的磨礪。看上去越「輕」的時候,往往背後的故事越「重」。

敵我力量懸殊,物質條件極端艱苦,在這種困境下,人民空軍第一代飛行員為什麼能創造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劉飛保明白,父親和戰友們當年這種英勇和霸氣,絕非憑空而來。

15歲從軍,參加過百團大戰,劉玉堤曾眼睜睜看著戰友們在敵軍空襲中紛紛倒下。他發誓「要駕駛自己的飛機,向敵人討還血債」。

很快,具有高小文化的劉玉堤被選送到延安學飛行。不久後,學校解散了。「父親那時候就一邊幹木匠活兒,一邊學俄文和代數,一心想著還要學飛行。」談起父親曲折傳奇的飛行之路,劉飛保至今崇敬不已。

1946年,東北老航校成立。劉玉堤立即啟程,隻身闖過封鎖區。一路上,他的鞋磨穿了,錢用光了,還患了重病,活像個叫花子。

走到吉林白城時,當地部隊的一名領導執意勸劉玉堤留下任職。可他說啥都不幹:「從延安一路走過來,不就為了當飛行員嘛,絕不能半途而廢!」

英雄的壯舉,有時就在尋常的一念之間。但就是這「一念」,使他區別於普通人。這瞬間選擇背後,其實是無數個被忽視的日日夜夜累積而來的信仰。

信仰,催生出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

劉玉堤歷時半年,徒步千餘公裡,找到航校,最終駕機升空。

抗美援朝期間,劉玉堤共擊落擊傷敵機8架,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國土防空作戰中,已是高級指揮員的劉玉堤又親自上陣,擊傷敵機一架。

機務工作者劉飛保(左)

「飛保,是飛起來保衛祖國的意思,也寓意我父親是飛行員,我母親是保傘員。」一個直白的名字,寄託了劉玉堤和妻子對他們第一個孩子的無限期望。

劉飛保出生那年,是1952年。當時,劉玉堤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

從小,劉飛保的夢想,就是成為父親那樣的飛行員。1969年冬天,他高中畢業入伍。從小就跟著父親走南闖北,他對軍營裡的一切都很熟悉。

後來,劉飛保分配到航空兵某師無線電分隊。戰機電臺拆下來以後,就會送到工作間維修,「工作間裡,風吹不著,雨打不著,還是比較安逸的」。

當劉飛保有些「慶幸」地把這個消息告訴父親後,劉玉堤一個電話打到了師長辦公室。

沒幾天,劉飛保就從無線電分隊被調到機械分隊。

「你從學校出來,沒有經過苦累的鍛鍊,必須要到艱苦的地方去。」這是劉玉堤給兒子的唯一解釋。

機械師,是空軍機務人員中最辛苦的崗位之一。劉飛保走進四面透風的機棚,把飛機的輪胎拆下來。外面飄著雪花,他打來一盆汽油,拿個毛刷清洗軸承,兩隻手被凍得又紅又腫。

經過一年艱苦鍛鍊,劉飛保迎來了飛行員選拔的日子。遺憾的是,他的身體測試沒有過關,當飛行員的夢想成了泡影。

從沒有給孩子寫過信的劉玉堤,破例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書:「你當機械師一定要好好幹。你的責任很重大,一手託著國家的財產,一手託著飛行員的生命安全……」

劉飛保謹記父親的教誨,對待工作格外認真負責。因為成功排除重大飛機故障隱患,他多次立功。

「我檢查得細緻一些,部隊損失就更少一些。」此後40年裡, 劉飛保一直默默從事機務工作,從一線機械員幹到主管機務的總工程師、副部長。

劉飛保維護過的第一種機型,就是父親駕駛過的米格-15。退休後,他還組織了「新型環保航空彩色拉煙劑」的研製改進工作,使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飛行表演的彩色拉煙更加震撼壯美。

劉玉堤的家人中有8位投身空軍,從事與飛行有關的工作。陳瀏的爺爺是與劉玉堤同期的空軍飛行員,也曾多次參戰。

「80後」陳瀏是兩家人中最年輕的軍官。現在,他已經成長為空軍新生代飛行員的中堅力量。

在陳瀏招飛入伍之初,就聽學長們講過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如果戰機炮彈告罄,而敵人對祖國和人民仍有威脅,你和你的座機就是最後一發炮彈!

聽到這個故事,陳瀏想到了自己的姥爺和爺爺。很多時候,我們「學到」「知道」,但這完全不同於「體會到」。

當陳瀏穿上軍裝成為一名軍人,才真正讀懂,老一輩英雄所做的一切努力,有超乎物質的力量作為支撐,那種力量就是信仰。

由信仰產生的忠誠、擔當和勇氣,凝聚和傳遞著這支軍隊每名軍人應具有的人格。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壓倒一切困難、壓倒一切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2015年2月16日,92歲高齡的劉玉堤在彌留之際,用極強的意志,忍著強烈的病痛,用顫巍巍的手寫下最後的心願:「大大發展轟炸機」。

這7個歪歪扭扭的字,留下了一名老飛行員最後的牽掛,也讓世人感受到老英雄建設更強大國防的迫切心願。

最近,劉飛保正在忙一件事:和中國航空博物館商議,捐贈父親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相關資料。

聊起新時代空軍青年官兵,劉飛保頻頻點讚:「他們身上都有一股不怕困難、不服輸的勁頭,老一輩『空中拼刺刀』的精神還在!」

空軍飛行員陳瀏。李韶鵬攝

2003年,陳瀏考入空軍航空大學,成為一名飛行學員。兩家人都很激動,因為「第三代空軍人,接過了我們家第一代飛行員的交接棒」。

訓練的艱苦讓陳瀏刻骨銘心。「體能訓練是最痛苦的。除了5000米、10000米長跑,最累的就是300米、600米和900米計時跑,到最後全憑意志撐著。」

每當挪不動步子想偷懶時,陳瀏就想起姥爺,總覺得有雙慈愛而嚴厲的眼睛在他身後盯著,只好咬著牙往前跑。

陳瀏剛剛學會騎兒童自行車那會,姥爺就把兩個輔助輪直接拆掉。

「我一騎上去,剛開始感覺還挺好,但很快就摔倒了。我的第一反應,是回頭看姥爺和父母,哇的一聲就哭了。他們卻一轉頭,不看我了。」兒時學騎車的這個畫面,陳瀏記憶深刻,「那時起,姥爺就在培養我遇到困難自主解決的意識和能力。」

從飛行院校的教練機,到作戰部隊的多型殲擊機,再到國產新型殲-20戰機等,一路飛來,陳瀏的航跡越來越遠。無論飛多遠,都有一雙期望的眼睛關注著他。

1800個小時,在很多人眼中,不過是白駒過隙。

1800個飛行小時,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而言,卻是鉚著勁、咬著牙、拼著命在空中日復一日換來的。

如今,陳瀏的飛行時間已超過1800個小時,成長為空軍一級飛行員。飛行中,他曾遇到液壓系統故障等險情。但最後,他都憑著沉著心態和過硬技能,穩妥處置順利返航。

戰鬥機飛行員一升空單飛出去,要靠自己處理各種情況,把戰機飛回來。

「遇到問題沒有人能幫助你,最多可能是指揮員會在無線電中協助你,但他也不知道空中的真實情況。」每每想起姥爺轉過身去的那個背影,陳瀏都頗有感慨。

為了心中的飛行夢想,幾年前,陳瀏從駐城市部隊來到大漠深處。

「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讓我感覺自己離真正的戰場越來越近。」擔任空軍某基地某站副站長後,陳瀏和戰友們正加快探索武器裝備試驗評估的新方法,為部隊戰鬥力提升加入一針「催化劑」。

他所在營區的主幹道上,長滿了高大的胡楊樹。秋風掃過,胡楊漸變金黃,在湛藍的晴空下越發顯得挺拔。

陳瀏記得,姥爺家近旁的龍潭湖畔,長著一排高大蔥綠的松樹,常年蒼翠,風雪中也傲然挺立。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時間拔高了樹木,也饋贈了劉家三代人很多人生的禮物。

去年10月1日,殲-20受閱編隊首次飛過天安門上空。陳瀏,就是其中5名殲-20飛行員之一。

戰機駛過天安門,不過短短10秒鐘。陳瀏發現自己渾身是汗,一股興奮勁兒「攥緊了心臟」。

「守護祖國安寧天空,有我無敵!」部隊執行任務前,陳瀏和戰友們的誓言響徹雲霄。

大漠孤煙,曾經的西域古戰場,如今已是現代空戰的試驗場。駕機升空,俯瞰茫茫戈壁,陳瀏腦海中總會浮現一代代中國軍人「虎視何雄哉」的場景。

今天,當他歷經千錘百鍊,真正肩負起護航祖國藍天的神聖使命時,更加感受到一種直面生死的真實心跳。

今年9月,陳瀏回到母校,和新一批飛行學員一起回望初心,延續一個關於信念和夢想的接力。

講臺下,「00後」一張張青春的臉龐,那麼年輕,那麼蓬勃。陳瀏仿佛看到了當初的自己,也看到了半個多世紀前那些傳奇的「戰鷹」。

新學員們大集合時,軍靴踏地的腳步聲驟然響起。那是一種不可比擬的向心力、凝聚力,真實地觸碰著他們的身體,也擊打著每一名軍人的內心。

這種排山倒海般的力量,讓人深切感受到肩上的千鈞重擔。這種有著固定節奏的往復,本身就是一種約定。

沒有誰不會為這種無法複製的犧牲與奉獻而感動。陳瀏相信,這裡的每一位「後浪」,都甘願集結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前赴後繼。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真正的王牌飛行員!」陳瀏眼中閃出一道光,「但我更希望,越來越多的飛行員,駕駛我們驗證出的高性能裝備,活用我們探索出的新戰法,成就更多新時代中國空軍的『王牌』!」

這一切,都要仰仗時間的養育。

為改革強軍留下歷史底片

■三十四號軍事觀察員

細密的齒輪,流轉著時光。今天,《軍營觀察》迎來第800期的出版。

有人說,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得見多遠的未來。站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回首來路、眺望未來。

2016年元旦前夕,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在「@軍報記者」平臺敲擊鍵盤,發出一條微博向全軍官兵祝賀新年。

那次視察之後不到一周,《解放軍報》全新改版,從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啟程,沿著新時代的航道開始了新的出發。

2017年1月3日,《軍營觀察》應運而生。成長與夢想,是《軍營觀察》的兩個關鍵詞。

我們在記錄成長中,一步步成長。我們在觸摸夢想中,一點點積攢夢想的力量。我們在見證歷史中,一天天行進在正在發生的歷史中。

44個月,800期。這裡,有我們的成長。

在一期一期的數字累加中,中國軍人的選擇、奮鬥、價值、尊嚴,中國軍隊的轉型、重塑、變化、發展,以特稿的形式固化在《軍營觀察》的每一個文本中。

這些文本裝訂起來,就是新時代強軍故事裡不可分割的時光頁碼和夢想章節。

44個月,800期。這裡,有我們的夢想。

誕生之初,我們在「致讀者」中說:「請與我們同行。在這裡,您將看到中國軍隊的時代變化,看到中國軍人所付出的努力……」

兩年前,我們再一次發自內心地說:「與廣大讀者同行、與全軍官兵同行、與新時代同行,是幸福也是擔當!」

今天,我們再一次向您發出邀請,請與我們同行,見證我們不變的初心和夢想。

《軍營觀察》是一雙時刻保持清醒的眼睛。我們用新時代軍人的世界觀來觀世界,用不同的視角和文字來記錄歷史之重,記錄這支軍隊闊步新徵程的新足跡。

我們把每一個版面,都當成透視和展示改革強軍的一扇窗口。我們始終深情注視、敏銳發現、用心看見。

看見,需要用眼睛更需要用心——用眼睛看是為了觀察事實,用心看則是為了發現價值。

我們希望,我們的目光是銳利的,有如「朱日和之問」中瀰漫的戰火硝煙;我們希望,我們的目光是清澈的,有如「凌晨兩點的中尉」帶來的清風拂面;我們希望,我們的目光是溫情的,有如「在那遙遠的地方」生發出的奮進力量……

用「放大鏡」觀大勢察大事,我們帶你領略領袖沙場點兵,帶你聆聽火神山的腳步;用「顯微鏡」觀察部隊細小的變化、潛在的發展;用「望遠鏡」跟蹤解讀前沿動向,既看到一支軍隊宏大的氣象,更科學預判未來的發展走向。

《軍營觀察》是一個每天上演精彩的舞臺,我們把舞臺提供給改革強軍歷史劇中的主角,把歷史的追光燈,打到普通官兵身上。

同一片星空下,不同的軍營中,身著不同顏色迷彩的一張張面孔一一登臺。有新銳力量,有斜杠人生,有傳奇故事,我們用一個個非典型人物,還原軍旅人生的千姿百態,把一個個豐富的表情,當成時代面孔的一塊塊拼圖,匯聚在一起,共同呈現中國軍人的樣子。

時光,是歷史的底片;時間,也是最好的顯影劑。

這800期,我們始終觀察並記錄著,不斷集聚著熱量,持續傳遞著能量。

《軍營觀察》是一個集聚和發散動力的能量場。從記者親歷「軍人依法優先」,到跟蹤解讀「一卡通」,追蹤軍人福利落實情況,我們不僅為普通官兵的所需所急進行呼籲,也為部隊發展的挑戰機遇而吶喊。

這800期,我們在記錄改革強軍進程的同時,也成為這個偉大進程的一部分。

立於發展變革之潮頭,我們希望用最敏銳的「觸角」感知春雷隱隱、捕捉新生事物。從追問並思考基地化訓練的「這些年、這些變」,到審視「網生代」語境下凝聚兵心兵力的時代命題,並試圖解剖部隊轉型面臨的現實課題。

一直以來,我們努力觀察、發現、尋找,用軍營中正在發生的火熱故事,構建軍事深度報導的獨特文本,顯影一個時代的真實輪廓。一篇篇特稿,構成軍隊改革發展的時代剖面,直觀呈現出時代的演進史、強軍的時代表。

從創辦伊始,《軍營觀察》就在時代的滑軌上,與時間並跑。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某種意義上,軍營中的每一個你我,都是「34號軍事觀察員」。

(執筆:高立英)

本文刊於9月21日解放軍報05


監  制:邢亞林

責任編輯:郝鵬瑞 肖 飛

編  輯:呂金函 韓瑞斌

投稿郵箱:3020296854@qq.com


相關焦點

  • 戰士,你是綠色的長城,捍衛祖國的安寧!
    他們守護著萬家燈火,為我們守護和平與安寧。只要有危險的地方就有中國軍人在做你最堅實的後盾戰士,你是綠色的長城,捍衛祖國的安寧,保衛那一片神聖的熱土。值此八一建軍節,特向我們的解放軍戰士道聲:「辛苦了,八一節快樂。」
  • 枕戈待旦,守護祖國天空
    」採訪中,該旅發射二連指導員王宏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節前夕,旅裡給了連隊幾個休假名額,可直到春節臨近,沒有一名官兵提出休假申請。最終,王宏不得不「強制」將幾名結婚不久的士官「攆」回家去。「你不能回家團圓,我就來隊與你團聚。」前不久,該旅一營技術室主任陳夏的妻子從老家來到部隊。
  • 【歌曲】To the Sky 飛向天空
    天空中有一個美妙的世界。住在高處的朋友們,帶我飛上天空吧。 Travel light, let the sun eclipse you,』Cause your flight is about to leave.
  • 祖孫三代的國防情懷 ——記洋縣龍亭鎮高原寺村熊明新一家
    在洋縣龍亭鎮就有這麼一家子,祖孫三代一門忠烈,時刻把國家安危系在心頭,持續著保家衛國的偉大事業。
  • 我是「紅三代」
    如今,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部隊環境、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目標沒有變,青春的奮鬥底色沒有變……  近日,武警包頭支隊特戰中隊上等兵郭飛江的父親以及72歲高齡的爺爺不遠千裡從山西老家來到部隊祖孫三代一同走上了訓練場。
  • 敬佩 | 雲浮這個家庭情系國防,一家三代接力從軍!
    他就是雲城區的退伍老兵廖金強,爺子孫三代,接力樸實又高尚的軍營情結,演繹了一家三代參軍的最美故事。這一家三代就是父親廖金強、兒子廖傑榮和孫子廖國智。「當時我是在外省當兵,冬天的時候趴在雪地上訓練,很多時候洗澡都是用冷水,這些都非常鍛鍊人的意志。」在部隊裡,廖傑榮傳承了父親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優良作風,先後做過文書,當過班長,更被評為優秀班長,並在部隊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2年廖傑榮退伍後曾做過警察、鄉鎮幹部、雲城區紀委幹部,現任雲城區畜牧局局長,兢兢業業地為人民服務,同時他也希望自己能為兒子從小樹立好榜樣。
  • 大美新疆·大愛故事 | 六十餘載巡邊路 一家三代守邊關
    直到1972年,凱力迪別克再也走不動了,他兒子巴亞克·凱力迪別克主動接過了接力棒,這一走就是36個春秋。戰士們都勸他回去休息,巴亞克卻說:「腿疼了就給我打止痛針,我要堅持到巡邏任務完成。」15天後,巴亞克拖著幾乎殘疾的腿和隊伍一起回到連隊,軍醫用刀子割開拳頭般大的膿包,最終保住了他的腿。
  • 有一種年,叫做守護
    他們放下心中思念,堅守戰位一線,成為祖國的守護者,用熱血與忠誠護萬家燈火。現在,讓我們走進中部戰區空軍,感受官兵們在堅守中流淌著的家國情懷。他們正與長空相伴,與戰鷹相守,為祖國守歲,為人民站崗。當家家戶戶都在貼春聯吃餃子鬧新春時,我們24小時在機場值班,隨時駕機升空做好打仗準備。箭在弦上是我們的戰鬥姿態,引而待發是我們的日常狀態,戰位有我,請您放心!
  • 她們是「望天族」,她們守護著一群守衛碧海藍天的人......
    海的這一邊,伴著發動機的轟鳴,一架架銀色戰鷹滑出跑道,呼嘯著飛向雲天……這是一個周末的傍晚,距跑道不遠的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營區,有一群人聚集在操場上,抬頭仰望天空,火燒雲映在她們的眸子裡,閃耀著橘紅色的光。直到看著飛機划過天際、變成一個個小點,最後消失在視線中,她們才放心地互相打過招呼,各自往家的方向走去。
  • 中國軍人,守護祖國平安!
    夜色裡,一艘艘艦艇在海面穿行,為祖國保駕護航。此時此刻,除了衡陽艦,萬裡山河間,許多軍人身處不同戰位,披著同樣的月光遙望故鄉。祖國東部某軍用機場,一架架戰機剛剛歸航。空軍上尉沈一跳下戰機,重新踏上陸地。這是一次「一切正常」的飛行。回到營區,他像往常一般,給家人報平安。神州大地的無數城鎮村落,人們正沉浸在新春的喜慶熱鬧中。
  • 六十年,一家三代一直堅持……
    拉吉——確吉——德吉,連接三個人名的符號,不僅串起三代親情,而且延續愛兵真心。翻看她們的擁軍資料,指尖跨度是六十年。聞名不如見面。多年前,記者首訪位於西藏崗巴縣昌龍鄉乃村的擁軍門第,頓感 「兵」至如歸。此番故地重遊,愈發親切溫馨,剛見面,確吉阿媽就盛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讓官兵驅寒暖身。確吉阿媽給邊防官兵倒茶。
  • 一家三代工兵 ! 「光榮之家」實至名歸
    大門口懸掛著「三代工兵、英雄輩出」的紅色條幅,道出了一家三代獻身國防的先進事跡。1957年,管宗禮入伍到本溪的工兵部隊,在幾十年軍旅生涯中,多次榮獲「五好戰士」「先進幹部」等榮譽。如今,老人雖然年過八旬,但依然關心著部隊的發展。每次看閱兵式,都是老人最自豪的時刻。
  • 在西沙守望您 我的祖國
    盛世如您所願,我用青春守護。
  • 轉載 | 當我飛向你
    「飛保,是飛起來保衛祖國的意思,也寓意我父親是飛行員,我母親是保傘員。」一個直白的名字,寄託了劉玉堤和妻子對他們第一個孩子的無限期望。劉飛保出生那年,是1952年。當時,劉玉堤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從小,劉飛保的夢想,就是成為父親那樣的飛行員。1969年冬天,他高中畢業入伍。
  • 嚴祖會 ll《飛向天空》
    飛向天空       嚴祖會             轟           轟隆
  • 這是祖國最高的駐兵點
    5592觀察哨祖國海拔最高的駐兵點駐守於此的官兵們說:寧可向前十步死 ,絕不後退半步生海拔5592米這是祖國最高的駐兵點為加大管邊控邊力度,2020年初,西藏軍區在日喀則軍分區某邊境海拔5592米的高地設立5592
  • 演講稿:用生命守護著國家寸土
    我是演講稿範文,今天非常榮幸能夠來這裡參加主題演講比賽,我演講的題目是《用生命守護著國家寸土》。在這熱鬧非凡的新春佳節中,一則悲痛的消息突然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戍邊戰士在邊疆用生命捍衛著國家寸土,不幸地四人犧牲一人重傷,看著這則新聞,全國上下悲痛不已,但我們更應牢牢記住這些英雄的臉,他們用生命守衛著國家的每一寸土地,他們值得我們每個人由衷地敬佩!
  • 假如明天上戰場,我想對你說……
    請看中部戰區空軍地導某師——思想深處燃起戰火硝煙尹興達  解放軍報記者 張磊峰 特約記者 張雷「穿上軍裝,我就要時刻準備戰鬥,為了親愛的你們,更為了祖國人民守護好這片天空的安寧……」「軍人的天職就是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