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政治到世界政治∶超越國家主義研究視角

2021-12-24 時政國關分析

摘要∶國家主義範式如同主權國家一樣,就其本質而言只是世界政治文化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轉瞬即逝的花朵。國際政治理論貧弱卻對國家主義研究範式情有獨鍾並寄予厚望的原因在於人們總是儘可能使理論適應於現實。這就無形中降低了理論本身的抽象層次。長期對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痴迷與可能由此導致的路徑依賴,客觀上造成了當今國際政治宏大理論自 20世紀 80年代亞歷山大·溫特之後就再無重要突破的學科困境。能否在對國家主義研究範式合理批判的基礎上開拓世界政治理論創新與突破的空間,並站在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的高度來觀察世界政治的總體進程與潛在面貌,這對長期無宏大理論突破的國際政治理論界有著非常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同時也可能為中國學派的生成提供可靠而堅實的土壤。

關鍵詞∶世界政治;本體論;文明範式;階級範式

作者簡介∶王巍巍(1978—),女,海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

來源:理論與現代化2021年第3期

基金項目∶2020 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規劃課題"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的地緣政治分歧研究",項目編號;HNSK

 

 

長期以來,學界對從國際政治到世界政治轉型的呼聲不絕於耳。但問題在於,若不從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觀念中尋求思想的徹底解放,那麼,對世界政治理論的研究便僅僅停留在空泛的口號與概念的憧憬之中。本文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當代國際政治理論所面臨的真正問題並不是主權國家或國家主義研究範式能否繼續存在,而是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中心地位和功能是否或多大程度上還具有充足的合理性? 國家單元作為理論探討的中心地位是否或多大程度上正在遭到次國家層面和超國家層面幹涉變量的衝擊?理論界長期對這種範式的路徑依賴又在多大程度上阻礙和制約了新範式的引進和世界政治理論謀求突破的空間?能否通過突破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束縛,尋找到歷史與邏輯的斷裂點並為新的範式引進開拓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當邏輯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同時存在於看似相悖而行的進程中,在主流的結構中怎樣才能發掘具有潛在而深遠影響力的反結構雛形?究竟哪一種研究範式能夠更真實地揭示出未來世界政治的基本面貌和大體走向?

 

一、國家主義研究範式及其批判

科學進步的本質就是發現舊有範式所搭建的理論框架與現實之間存在的縫隙,並在理論與現實的縫隙中尋找潛在的、能夠產生對現實世界更有效更有解釋力的新範式的過程。自 20 世紀 80 年代"第三次大論戰"之後,國家主義研究範式在隱含邏輯、經驗結構和歷史進程上存在的缺陷與困境是造成國際政治理論長期處於學科瓶頸而難以形成有效突破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通過對當今國家主義研究範式在歷史和邏輯上的解構才能從根本上建構起完整的世界政治理論大廈。

(一)範式與國家主義研究範式

範式最初被用來描述科學上截然不同的概念。在 1960 年之後泛指在科學領域和知識論行文中的特定思維的方式。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對該詞的現代用法給出的定 義為; 在某—個指定時間內一系列限定某一個科學學科的活動"。更為現代意義的"範式"是指研究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所使用的—套概念、方法及原則的總稱,作為—種解釋現象所選取的出發點或角度P。塞繆爾·亨廷頓認為,科學進步的本質就是新的範式取代原有的範式的結果,也就是當原有的範式無法適應並解釋新的事實,能夠用更加滿意的方法解釋事實的範式就取代了它。他在著作中專門對範式進行了集中討論,並認為範式是理論構建的一種抽象方法。在對事實的抽象過程中,它省略了—此事物,歪曲了一些事物,模糊了一些事物。如果將地圖作為基於抽象意義上用以描繪與認知現實世界路徑的理論,那麼範式就是製作這種"地圖"的標準。一份遠距離的航空地圖和一個通往鄰近城市的公路交通地圖所選取的變量和遵循標準是截然不同的∶航空地圖需要突出機場分布、飛行路線、地形地貌和無線電航空信標,而通往鄰近城市的交通圖則需要突出高速公路、臨時停車點、加油站和洗手間等。因此,不同的理論可能採用同一種範式,但同一個範式只能應用於某一種理論。

國家主義研究範式是指通過認知的抽象,將主權國家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法人"實體,其在本體論上堅持主權國家是研究國際政治的本體。通過對國家概念進行"黑箱化"處理,藉以觀察人類衝突,尋找人類合作,探討社會活動的交錯複雜,以期建立相關具有可操作性的人類發展問題解決方案。"魯傑最強有力的論證,則在於他試圖說明,不是主權國家創造了現代國際社會,而是主權國家(從現代國家社會產生到現在)假定了國際社會政治空間的產生,在此空間中,主權國家作為國際政治認同和自由的現代概念能夠獲得繁榮"。作為被建構出來的本體,國家主義研究範式能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反映出人類交往與互動的主要模式,因而具有其歷史的真實性與理論的合理性。

國家主義研究範式作為一種觀察人類社會秩序與互動的重要視角,能夠較真實地反映出當今世界大多數人類群體互動的基本單元與交往方式。因此,自國際政治學科誕生以來,該研究範式以及由此導出的"國家間政治",便成為國際政治領域學術界從古典現實主義到理想主義、從新現實主義到新自由主義,再到溫特式建構主義的普遍範式。國家主義研究範式不僅盛行於美國學術界,英國學派、北歐學派抑或是巴黎手抄學派也都未能夠跳出歷史短周期內靜態地觀察世界政治視野局限,均選擇將主權國家作為理論構建的基本單元和認知出發點。

(二)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理論困境

應該看到,當今國際政治理論界普遍推崇的國家主義研究範式存在著三大缺陷∶第一,在邏輯上,對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根本性與優先性問題避而不談;對國際關係先於還是後於根本性的社會關係問題缺乏足夠的探討。第二,在結構上,假定主權國家作為人類社會互動與交往的終極實體,而不能撕開國家"黑箱假定"去探尋政治結構變化的社會因素藉以尋求理論突破。第三,在進程上,假定國際社會是人類社會交往的永恆舞臺,而忽略了國家形態僅僅是人類漫長歷史進程中特定的政治群體聚合方式且並不會永遠存在。

首先,在邏輯上,葛蘭西認為,國際關係在邏輯上後於根本性的社會關係,社會結構中的任何組織創新都影響並決定著國際領域的絕對和相對關係。作為當今國際政治主流理論構建的基石和出發點的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隱含邏輯假定是∶國家形態以及由此產生的國際政治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議題。而這個假定只是在部分歷史時間內具有正確性。國家主義研究範式及其推導出的國際政治理論從邏輯上束縛了世界政治理論的潛能與空間。如果承認國家形態僅僅是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社會土壤孕育出的某種政治聚合方式,那麼就可以認為對人類政治交往進行觀察與研究可以突破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長期束縛,進而尋求或力圖發現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政治模式歷史斷裂點,並通過對目前世界政治的研究來發現當今世界政治中是否孕育著其他可能構成未來分析世界主導秩序的潛在範式。如果真的如此,那麼未來的世界政治結構將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未來的世界政治結構同當今的國際政治結構哪一種更好?需要採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評判?為了促使這種或那種可能會更好的政治結果出現,將需要動員什麼樣的社會和政治力量?事實上,現代國家形態出現至今也僅僅經歷了500 多年的歷史。因而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國家主義的研究視角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國際政治是天然存在或將永久存在的,它們只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某種特殊政治單元構成的特定時代的群體認同標記。

其次,在結構上,假定主權國家作為人類社會互動與交往的終極實體,不能撕開國家"黑箱假定"去探尋促使歷史長周期政治結構變化更為微觀的生產與社會因素,便難以尋求理論上的有效突破。

這種將國家"黑箱化"處理的另一個前提假定就是∶主權國家作為一個不能解構、毋庸置疑的實體,且作為一切理論研究的參照點。基於國家主義研究範式所提出的理論目標也是十分保守的;,它的宗旨僅僅是在進程的某一特定階段,解決一個複雜的整體的不同部分中出現的問題,以期消除整體的功能障礙7。國家作為一種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理論概念,其本質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將國家"人格化"或"法人化"或"結構單一化"處理並作為考察人類政治交往的變量,能夠較有效地反映出當前人類群體間的互動模式,但痴迷於對主權行為體的片面研究而忽略其內部蘊藏的民族主義文化與主導性社會觀念演進路徑的支撐 、社會生產力水平與上層建築的相合性、社會內部組織張力與外在壓力的聯合作用以及政治組織建立過程中同社會"談判"與博弈的多重結果,往往容易將國際政治學的研究視野長期束縛在"國家間政治"的路徑依賴框架之內,從而難以在尋求人類其他政治合作模式的道路上激發對潛在邊緣範式的探索。此外,正如國家主義研究範式所強調的,國家處在國內政治經濟與國際政治經濟交匯之處7。將研究重點片面地放在國際政治互動結果的"輸出"環節,從而忽略了進入黑箱之前國家內部集團間博弈以及由此形成的"輸入"環節,也是導致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經常在解釋力問題上遇到困境的重要因素。

最後,在進程上,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隱含假定是當今國際政治進程上的永久性,即將主權國家作為理解人類政治生活永恆話題的恆定參考變量,並將國家間互動形成的國際政治看作人類社會政治交往的永恆主題。該範式對歷史進程採取截斷式的視角和片面的萃取,這種源自於近代科學方法論中控制變量的思想,從根本上忽略了國家形態僅僅是人類漫長歷史進程中特定的政治群體聚合方式和生長在文明社會十壤中轉瞬即逝的花朵。任何政治形態存在的根本原因均是依據其在框架內能夠有效地滿足人類社會經濟與政治需求的效用,主權國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產生的政治集合形態或上層建築,也僅僅是為滿足特定時代生產力發展所需配套的政治治理規模及功能所締造的,類似於當個體生產與交換無法滿足更大規模的生產與需求時,股份公司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組織形態便會被普遍接受一樣。公司作為市場交易中抽象的"法人",其意義並不在於它具備真實自然人的特性,而在於這種抽象的結果能夠將公司的責任具體化並便於市場的運作與秩序的締造。因此,將國家形態視為世界政治交往的永恆主題,就像是在古埃及時期人們在巖壁上撰寫"輝煌而不朽的奴隸制是人類永遠光明的未來"一樣透著歷史的無知。

當今的國際體系大約肇端於 16 世紀初期,更確切地講,是 15 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巧妙的聯姻取得了西班牙王位及其龐大的資源。16 世紀前半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將帝國權威恢復到有望重現古羅馬式的歐洲中央帝國的趨勢,進而導致了終結漫長中世紀神權政治的"三十年戰爭"。而在現代國家形成之前,人類社會經歷過漫長的中世紀,在11世紀或 12 世紀是不存在拒絕服從於更高權威的主權國家的,因為主權觀念尚未產生。相反,在理論上,只有被稱作基督教世界的司法單位在掌管著當今被認為屬於政治範疇的事物。如果再追溯得久遠一些,還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現象,這就是與基督教世界不同的政治單位——羅馬帝國。在羅馬帝國時期,整個世界由同一個權威和政府支配。沿著羅馬帝國再向前追溯,會看到一個熟悉的景象∶獨立的國家、輝煌的城市和積極參與社會管理的公民,每一個國家在體系的無政府狀態下唯恐失去獨立與自由,它們只能採用自助的方式野心勃勃地向外擴張,彼此你爭我鬥,陰謀顛覆,召集會議,結成聯盟。在今天看來,遙遠古希臘城邦時代,城邦政治很像是當今國際政治的—個濃縮,而年代更近—些的古羅馬時期壯麗無比的和平及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的精神統一倒顯得遙遠而又陌生。

從古至今,世界政治大體經歷了上述三種基本形式。在這些迥異的政治結構中可以抽象出不同的世界政治研究範式,而國家形態僅代表某—種研究範式的理論成果。託克維爾曾說過,人們不應該忘記,以現代面目出現的思想體系往往不過是古老政治主題新的註腳和變種。在人類浩瀚的歷史中,不知有多少政治體系與治理模式經歷了被發現、被忘卻、被重新發現、被再次忘卻、過了不久又被發現這一連續的過程,而每一次被發現仿佛它們都充滿了全新的思想與智慧1。人類健忘,可見一斑。因此,能否在範式上拓展出宏觀視野,在人類歷史的屋脊上高屋建瓴地尋找並抽象出人類交往的其他政治模式,將成為未來國際政治理論突破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世界政治研究的其他範式

除了國家主義研究範式以外,世界政治還有以女性主義為代表的從性別視鏡觀察世界政治的研究範式、以全球公民社會為代表的從個體主義觀察世界政治的研究範式、以新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從階級和跨國利益共同體為視鏡觀察世界政治的研究範式和以文化集群主義為代表的從文明與宗教共同體為視鏡觀察世界政治的研究範式等長期被邊緣化的範式。

在上述幾種世界政治邊緣化範式中,史蒂夫·史密斯、肯尼思·博斯和 Marysia Zarysia 認為後面兩種極有可能成為未來超越國家主義研究範式並能對世界政治超主權層面提供更好的解釋框架的潛在範式。這兩種範式所選取的本體與視鏡超越民族國家,但低於全球公民社會。他們避免了全球公民社會範式中多樣道德觀念難以達成根本性共識的困境,也超越了國家主 義範式在全球化衝擊下面臨解釋力不足的挑戰,開闢了未來研究世界政治更廣闊的理論空間。如果將全球公民社會理念比作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那麼這兩種範式所著力強調的也許是世界上並沒有—個地球村,而是存在著幾個相互之間更加了解與聯繫上更加相互依賴的村落。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村落中,既存在著共同體觀念(階級與利益共同體),也存在著地方獨有的觀念(如文明與文化共同體)。這種一體化和解體化同時發生的進程導致了兩種未來世界政治前景的觀點∶走向一體化合作的"達沃斯世界"與走向解體化競爭的"羅德文明部落"。秦亞青認為,當人們使用世界政治視角來代替國際政治的時候,反映的是在本體論與認識論層面的轉變,於是,人們便重新認識世界政治中的單位行為體及其行為嗎。

(一)階級與跨國利益共同體研究範式

按照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人類的主要社會屬性是其階級性,而不是其民族性。民族社會隨著資本主義和世界市場的拓展而愈發喪失其具體的歷史性,尤其是現代工業勞動的發展使無產者和資產階級都失去了任何民族性叫。以羅伯特·科克斯和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等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學者採用後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對國家主義研究範式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批判。新馬克思主義學派批判地繼承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分析世界政治所採用的階級鬥爭範式,認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全球化所帶來的產業分工布局的演變,未來世界政治將以跨國的行業聯繫和階級認同為基礎。這種超越主權國家認同的潛在趨勢進而又在觀念和實踐中解構著國際政治中主權國家邊界的道德共識。爭論日熾的人權與主權優先性的實質便是對當今世界政治並存的兩種新舊範式理解差異的外在反映。

現代全球精英階層之間的聯繫與交往同近代民主政治誕生之前的歐洲貴族社會愈發相近,精英們彼此之間形成的跨國聯繫、潛在利益與觀念認同甚至高於同本國公眾之間的認同。每年全球各領域精英們定期召開的探討世界未來經濟與政治走向的達沃斯年會、異常低調但對全球金融業產生深刻影響的瑞士私人銀行家協會、左右世界原油價格的行業巨頭"七姐妹"託拉斯、眾多註冊在英屬太平洋免稅群島的大型跨國公司以及"共濟會""聖殿騎士團""光照派""羅馬俱樂部"等超越國族認同的世界政治經濟組織,這些群體之間的聯繫與交往力度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而更加密切。例如,以國家主義研究範式構建出的國際政治理論會普遍認為∶1973 年全球能源危機中存在著石油消費國集團希望油價降低、石油生產國集團希望油價升高的截然對立局面。這也許部分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撕開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黑箱"去研究超國家的利益集團可以發現,石油消費國裡面的石油生產商希望油價上升。那些德克薩斯石油生產商們很高興看到 OPEC提高油價,隨著 OPEC提高油價,它們公司的股價不降反漲。核能生產商、新能源研究機構、煤炭行業經營者和面臨失業困境的礦工、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主義者以及資本全球配置的對衝基金都樂見油價高漲所帶來的利益的滿足、他們與本國的消費者沒有共同的利益12。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總部設在瑞士的私人銀行家協會內部,協約國與同盟國、法西斯聯盟與反法西斯聯盟國家的金融家們每天彼此共事,並沒有因為其所屬民族國家之間的衝突而影響和諧的關係,他們共同為交戰雙方提供國際結算業務。在這些觀念上遠遠超越國族認同的世界政治聯合體中,奉行著類似於"如果在戰爭中拒絕把武器賣給自己國家的敵人,那麼就稱不上是一個真正的世界軍火商"的信條。

不僅精英集團存在著超主權國家觀念的利益共識,國家內部的民眾也會面臨生產發展和全球經濟規模擴張所引發的認同分化。.羅伯特;科克斯認為,生產動員著社會力量,社會力量對未來的世界秩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國際生產的影響,按照國家階級結構之外或之上存在著一個全球階級結構的範式來進行思考愈發顯得具有可能了6。國際生產部門中熟練工人是國際資本的潛在盟友,勞資雙方會共同認為它們的利益存在於國際生產的持續擴大之中6。例如,隨著跨國公司生產的全球布局日益深化和主權國家內部社會階層參與力度的增加,一部分社會成員的身份認同將從國家層面轉移到超國家共同體層面。技能熟練並能夠運用外語溝通的產業勞動力,可以通過進入跨國公司並獲取遠遠超出本國工資水平的收入。因此,一個熟練的產業工人的根本利益往往並不簡單地與本國勞動力市場上其他供給的勞動力相一致,而是同具有此種需求的跨國公司的利益相吻合。無法否認,他們與本國內部的其他勞動力之間存在著零和的競爭關係。

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會衝擊主權國家原有的內部社會結構,進而在一部分社會成員中產生超國族認同的跨國利益共同體。隨著國內利益集團與其他國家利益集團交往密度的增加和共同身份認同的產生,一種不同於國家間政治的世界政治互動模式正在生成並愈發凸顯2。階級共同體研究範式通過尋找國家主義研究範式與現實經驗之間存在的縫隙,進而成為一種透視未來世界政治走向與面貌的潛在有效視鏡。

(二)文明與宗教共同體研究範式

文明共同體研究範式主要源自德國歷史學家斯賓格勒 1918 年的著作《西方的沒落》中最先提出的,以文明作為單位——取代主權國家——來考察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受斯賓格勒提出的九大文明學說啟發,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也將自己的理論視角定位在高於主權國家的共同體——文明單位之上,並在其著作《歷史研究》的整個上卷圍繞著文明的起源、成長、衰弱與解體進行詳盡分析。入江昭也從文明的角度對世界政治格局進行研究,提出文化應是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分析範式。塞繆爾·亨廷頓集斯賓格勒、湯因比與入江昭等前輩之大成,將高於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的文明與文化範式用來分析冷戰後時代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工具,對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以文明或文化共同體為單位來分析和考察世界政治格局的一個隱含假定是∶人類政治交往與互信的達成需要建立在政治與道德的基本共識之上。漢斯·摩根索認為,相同的宗教信仰,受同一套道德法則的約束,共享唯一的政治行為準則和禮儀方式,能夠創造出某種具有天然凝聚力的世界共同體。它高於主權國家,並低於世界政府。縱觀世界歷史,"政治—道德"之間達成基本共識的時代往往能夠產生基於安全互信和道德共識的持久和平或規模很小的社會動蕩。例如,古希臘城邦之間持續了 600 多年相對和平的政治互動、古羅馬帝國或中世紀基督教世界內部的交往、法國大革命以前的歐洲國際社會、拿破崙戰爭後基於神聖同盟建立起來的歐洲協調和大一統時期的中國。馬基雅維利在記述許多15 世紀君主間一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役中描述道,在這些看似莊嚴與規模龐大的戰役中,或絕無一人或只有一人被殺,有的被殺者並非敵人所為,而是疫病或墜馬身亡"。丹尼爾·笛福也對那個時代的烈度極為有限的戰爭進行過戲謔式的描述∶現代戰爭常見的情況是,兩邊各有由彼此具有血緣關係的、信奉同一套道德戒律的君主們統帥的五萬平民組成的軍隊在彼此可見的視野內對峙。在整個戰役期間,雙方都在躲避,或者委婉地說,雙方都在彼此觀察,最後開拔回到各營地去,並彼此小聲鼓勵或互表慰問"。而當"政治—道德"之間無法達成基本共識或產生分歧的時候,世界政治往往處於大的動亂時代。例如,五胡十六國或蒙古帝國南下時期的中國、新教與天主教分歧導致的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歐洲、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興起與傳統依靠血緣與共同道德觀維繫的君主政治分歧導致的拿破崙時期的歐洲、兩次世界大戰或其間交織並行的法西斯、共產主 義和資本主 義政治與道德觀念競相爭奪的世界舞臺。

同一種文明內部由於具有先天的共同文化,往往容易達成政治與道德上的共識。群體內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往往由群體外部的壓力作為持續的黏合要素,對群體內部的忠誠與對外部的歧視和戒備呈高度的正相關性。同一文明內部的主權效力要遠遠低於不同文明之間的作用。例如,某個拉丁美洲國家的反政府領袖可以在發動一次恐怖襲擊之後,輕易地穿過所謂的邊境線逃到鄰近的兄弟國家,去幫助那裡進行反政府革命或接受該國政府的暗中資助,並且毫無背叛的感覺。同一種語言和文化使得他們之間的國家認同遠遠低於宗教與文明認同。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冷戰剛開始的時候就寫道,民族國家和分裂的原子武器不可能在同一個星球上共處。他認為,在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中,戰爭是防衛的終極形式,核彈頭是終極形式,核彈頭是終極武器,其中的某個東西必然消失,它很可能就是國家。隨著核時代的到來以及核武器的"水晶球效應",世界政治日益進入"大國無戰爭時代",但冷戰後時代爆發在文明"斷層線"上的戰爭從未消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未來世界政治的交往方式很可能以更大的文明板塊間互動——而不是主權國家——作為基本的戰略觀察點,而如何在文明之間達成最低限度的"政治與道德共識",如何構建出具有普遍認同的人類基本價值與交往原則,如何在各文明之間建立基本的安全與政治互信,如何化解文明的衝突並尋找文明間的合作路徑,如何超越文明共同體的互動並最終走向一個具有共同追求和信仰的世界社會,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世界政治中尋求秩序與繁榮的基本動力。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人類交往密度的日益增加,文明共同體作為一種潛在的分析世界政治的理論範式,將比國家主義研究範式更能夠解釋冷戰後時代的世界政治格局。近些年來.每年 10 月在希臘羅德島都會舉行"羅德文明對話論壇",這一論壇的宗旨就是探討如何協調各文明板塊之間的合作,增進世界政治與價值理念的基本共識,並隨著其規模和影響漸隆,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世界政治互動平臺的雛形。

三、評論與啟示

世界政治永遠沒有盡頭,只有進程的展開和意義的疊加,而這一切都將是對人類未知實踐的指向。國際政治本質上屬於世界政治的一個真子集,它只是人類社會交往互動在特定時期所遵循的某一種路徑選擇。因此,如果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屋脊來審視國家主義研究範式,那麼其僅僅代表了特定時期世界政治的一種客觀的抽象模式與符號系統。湯因比認為,未來世界政治中,國家之間的界限不是越來越清晰,而是越來越模糊,人類早晚有一天有可能重新回到一種類似中世紀的統一狀態,那麼完全以國家為中心的歷史敘述又如何具有充分的歷史合理性呢。對國家主義研究範式痴迷的原因在於人們總是儘可能使理論適應於現實。科學進步的本質就是尋找具有對現實主流理論範式的超越並在一定條件下進行改變與塑造的新範式的過程;就是去發現人類社會歷史轉換的潛在斷裂點並尋找當前主導性結構中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具有潛在的反結構。

 

相關焦點

  • 【研究綜述】國際政治關係對OFDI的影響
    [1]陳兆源,田野,韓冬臨.中國不同所有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一種交易成本的視角[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06):108-130+159.[2]鄧力平,馬駿,王智烜.雙邊稅收協定與中國企業「一帶一路」投資[J].財貿經濟,2019, (11):35-49.
  • 《國際政治研究》2021年第4期
    劉長敏: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宋明晶: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美國次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多層級治理視角的分析王聯合 焦 莉氣候變化及其治理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引人矚目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也是美國政治生態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熱點問題。
  • 世界政治中的強人政治何以可能?
    其中政黨組織既對政治領袖構成組織約束,也是政治領袖的動員能力的重要來源。使用基於動員能力的類型學分析框架,可以對世界政治中較為典型的強人政治案例進行比較研究,以闡釋強人政治的多樣性。在2016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川普意外當選,引發世界各國重新審視強人政治現象。
  • 【逝者如斯】悼念沃勒斯坦|世界體系危機和國際政治社會學的興起
    在世界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排列的方式往往決定了體系形成後的主要表徵。由民族國家,身份政治等一系列關鍵要義而構成的理論支點與基本單元相融合,不斷豐富著早期原本單一且封閉的世界行為體觀感。在世界體系中,物質和意識共同作用並組織了行為的發生,但沃勒斯坦卻不願將行為群體和行為個體做出過於細化的區分,宏觀概念的微觀化和微觀概念的宏觀化使得相應的研究工作破除了本質主義的困擾。他並不排斥靜止的思考,從分層思想到中心-邊緣理論的呼籲,都似見字如面。
  • 世界政治中的建構主義
    20世紀90年代末之前的二十餘年中,新現實主義在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佔主導地位,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新現實主義無法完全解釋冷戰的結束以及冷戰後的國際現實,他們在深刻反思現有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基礎上,試圖重建冷戰後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種新的研究方向,稱為「建構主義」。
  • 中國政治統一體長期延續的三重共同體基礎——以長周期政治為視角
    中國政治統一體長期延續的三重共同體基礎——以長周期政治為視角    中國作為一個完整的國家實體得以長期延續,表現為大規模政治統一體。美國的中國學開創者費正清表示:「儘管中國疆土廣袤而各地又千差萬別,但這次大陸始終維持一個政治統一體,而歐洲卻未能做到這一點……因為維繫整個中國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比我們西方更加根深蒂固,並且自古一直繼續到今。」大規模的政治統一體在中國延續數千年,中國被認為是世界唯一持久的國家。造成這一結果的機理,仍然是有待繼續探討的問題,並會給予當下國家演進以啟示。
  • 【俄羅斯研究】俄羅斯地緣政治思想的演變及影響
    一直到十月革命後蘇俄的戰略收縮和蘇聯的勢力範圍擴張, 再到蘇聯解體所帶來的地緣政治急劇變動, 俄羅斯國家地緣政治態勢變化的頻率和幅度, 在世界大國中都是最為激烈的。正是這種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獨特地理位置和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現實, 催生了俄羅斯地緣政治思想的形成和不斷演進。
  • 簡介:世界政治中因果關係的問題
    但是,重要的問題仍然是:哲學在多大程度上能幫助我們解決世界政治中因果關係的問題。      最近哲學性啟發討論的貢獻在於,質疑「因果分析不利於批判性研究」這一普遍性假設。正如Kurki表示,那些試圖把自己的研究路徑疏離於因果性討論的批判性國際關係理論家確實一直在拒絕一種特定的、休謨式的因果分析。
  • 重新理解不結盟∶中國外交戰略調整的一種可能性
    關鍵詞∶不結盟政策;聯盟理論;中國安全戰略;中國外交政策作者簡介∶張微微,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國際政治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日本政治制度與中日關係。鄭 月,女,滿族,吉林四平人。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
  • 【美國政治(25)】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摧毀右翼的「建國神話」
    Seidel概括說[1],基督教國家主義認為美國是作為一個基督教國家建立的,建立在猶太-基督教原則之上,他們認為,現在美國偏離了這個宗教基礎,國家需要回歸到猶太-基督教。「基督教國家主義要求基督教享有國家特權,並暗示要成為一個好美國人,必須是基督徒。它經常與白人至上和種族徵服重疊,並為其提供掩護。」[2]美國基督教國家主義的根源(包括堅持白人至上主義的傾向),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3]。
  • 【俄羅斯研究】俞可平:俄羅斯民主——中國學者的視角
    中國許多重要的官方智庫和學術機構,紛紛成立了研究俄羅斯的專門機構,跟蹤研究俄羅斯的社會轉型和政治經濟發展,俄羅斯的民主進程自然成為跟蹤研究的重點內容。在官方智庫的研究中,對俄羅斯政治轉型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對西方國家政治現狀的關注。
  • 「玩轉」辦公室政治
    辦公室政治,這種人人討厭但躲不開的怪獸,無形地遍布於世界各地的辦公室。辦公室政治緣何產生?作為管理者,如何「玩轉」辦公室政治,最大程度地消除辦公室政治的影響?所有組織都是政治戰場,潛在原因是心理上的,今天就讓小歐帶您從心理學視角一窺辦公室政治。一切組織都有政治性,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特質將永遠存在。究其根源,在於人的心理。
  • (戰爭檔案)從國家主義的崛起看甲午戰爭的起源
    1890年12月6日,在第一屆日本帝國議會上,第三任首相山縣有朋就日本政府的施政方針發表演說。山縣在演說中提到,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執行了三百年鎖國政策,雖然大體平安無事,但也因此未能跟隨世界前進的大勢,以至於延滯了發展。山縣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像德意志帝國那樣,儘快地擴張日本的國勢。為此,日本政府不但要確保「主權線」,還要保證「利益線」。
  • 晚期奧斯曼帝國世俗政治與宗教政治的博弈及其歷史影響
    ,蘇丹們主要憑藉文治武功對伊斯蘭世界甚至基督教世界進行強有力的控制。國家構建可以作為檢視現代化進程的一個視角和基點。(39)中東國家作為後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其民族構建和國家構建呈現並行的發展過程,民族意識的塑造與法律政治共同體的建構同步進行,但西方思想政治意識與傳統政治文化遺產的碰撞使得中東諸國經歷了漫長的民族國家構建歷程。
  • 從穆巴拉克到川普,國際政治「個人化」讓衝突更原始?
    簡單來講,新媒體上信息的特性是簡單、快捷、生動形象,複雜抽象的詞句與大篇幅的深入報導在新媒體上不受歡迎,反映在政治類的信息上便是用戶們更願意關注與政治人物個人作風與私人生活相關的消息,廣大的網絡用戶通過新媒體上簡短的文字與被剪輯過的視頻便可以了解到領袖們的某些「個人特質」,而這些政治人物的個人特質則成為了大部分網民理解政治運作的基礎知識。
  • 《新古典現實主義國際政治》讀書報告
    二是戰略文化,廣義的戰略文化指根深蒂固的信仰、世界觀和對世界的共同期望,我們也要引入主流意識形態作為戰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會影響國家對國際事務的態度、使用武力的意願以及民族主義的程度。戰略文化這個中介因素會對政策制定過程的認知、制定和執行的三個部分都會產生影響。
  • 許利平:馬來西亞政治轉型困境的動因及其前景
    關鍵詞馬來西亞;政治轉型;族群政治;「青蛙政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文章原載於《當代世界》2021年第5期,注釋略DOI:10.19422/j.cnki.ddsj.2021.05.009 馬來西亞政治轉型在發展中國家中具有一定特殊性
  • 新時代青年有序政治參與能力的發展困境及提升研究——基於多源流理論視角
    目前青年有序政治參與能力存在哪些困境?這些困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提升青年有序政治參與能力的途徑有哪些?關於這些問題,學界目前尚未給出明確回答。本文基於公共政策分析中經典的多源流理論視角,對以上問題進行挖掘剖析,試圖在理論上為提升新時代青年政治參與能力建構理論模型,並在實務上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 超越地緣政治思維
    地緣政治受到推崇是工業化時期,國家崛起必須控制更大的地理空間、獲取更多的資源,地緣政治概念為此提供了理論依據。但這也導致零和爭奪的世界,因為世界的地理空間有限的。地緣政治對今天的世界有什麼意義?我談兩個觀點:一是,地緣政治無法為解決人類面臨的新問題提供答案。
  • 布熱津斯基走了,世界多了大國與大戰略思維
    布熱津斯基被視為美國最具重量級的智囊之一,當代著名政治理論家、地緣政治學家、外交家,其代表作《大棋局》及《大抉擇》被認為是國際關係研究領域「必讀書」。因為這些事件不過是具體歷史處境中的政策應對而已,常常不具有超越歷史階段的恆常價值。有問,布熱津斯基是一個具有超越歷史階段、因而足以進入歷史深層記憶的人物嗎?即刻回答,有些輕率。但起碼從幾個角度講,布熱津斯基的大戰略研究,對於所有熱衷大國建構的國度來講,是極具啟發意義的。這讓布熱津斯基的有關論述與做派,確實超越國境界限,具有普遍啟發意義。